蒙特威尔第牧歌创作与其歌剧的关系研究——以奥菲欧为主要分析对象
- 格式:doc
- 大小:128.00 KB
- 文档页数:16
试论蒙特威尔第牧歌多样性特征蒙特威尔第是欧洲重要的音乐家,也是欧洲音乐艺术文艺复兴时期至巴洛克时期的桥梁。
他的创作涉及声乐、歌剧、器乐、牧歌等领域。
牧歌是贯穿他一生的音乐体裁,他的不少作品都遗失了,现存的还有十二卷牧歌,约250首,他的牧歌风格广泛,全面的反映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至巴洛克时期音乐风格的变化与发展,并且这种多样性风格对后世的歌剧、声乐、器乐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试图以蒙特威尔第具有代表性的牧歌作品片段为切入点,对其牧歌的主题思想、音乐风格、社会功能等方面所呈现出的多样性特征作了全面的分析;并从外在条件—巴洛克时期音乐理论的发展、乐器制造业的进步、音乐印刷业的兴起,以及内在动力—蒙特威尔第的内在音乐美学价值观、开明的思想、他所受的双重文化的影响、结合他坎坷的人生遭遇,对这种多样性形成的原因作了深入的探究;最后,对其牧歌创作多样性的后续影响作了力所能及的分析。
16世纪的意大利牧歌的发展在意大利经过了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蒙特威尔第牧歌创作的历程分为三个时期:克雷莫纳时期、曼图亚时期和威尼斯时期。
从克雷莫纳到威尼斯,蒙特威尔第的牧歌创作在技法上越来越成熟,风格上突破传统,他后期的牧歌被人称作“现代牧歌”。
他的牧歌全面的反映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至巴洛克时期音乐风格的变化与发展,呈现出多样性特征。
蒙特威尔第牧歌多样性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主题思想的多样性,16世纪意大利传统牧歌音乐的主题比较单纯,多以描写“爱情故事”为主题的,蒙特威尔第牧歌有爱情、平静和战争三个主题,并且折射出人文主义与宗教思想的交织;二是牧歌风格具有多样性,他的牧歌音乐既表现出清晰、典雅,轻松、愉快,严肃、悲情的格调,又兼有合唱、协奏、戏剧冲突等多样的体裁风格;三是他的牧歌也体现出多样的社会功能。
蒙特威尔第牧歌多样性特征的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16世纪意大利社会音乐美学理论、器乐与音乐印刷术的发展为牧歌多样性特征的形成提供了外部条件。
作者: 马睿[1]
作者机构: [1]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出版物刊名: 戏剧之家
页码: 47-48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32期
主题词: 巴洛克时期;蒙特威尔第;《奥菲欧》;歌剧;审美特点
摘要:学者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品看作是对文艺复兴这项运动的延续.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卓越的艺术作品以及超前的人文理念,此时的艺术作品,有着不可小看的艺术造诣,此时的音乐作品,深受古希腊人文思想和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蒙特威尔第是此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被誉为近代歌剧之父.国内外有非常多的著作和资料介绍了这位伟人.作为其首部歌剧作品,《奥菲欧》在早期歌剧舞台中,有着极高的成就与造诣.本文以其作品的美学特征切入,分析剧本以及人声、器乐,研究作品中的运动、对比、模仿与激情审美特征.。
蒙特威尔第的《牧歌》创作历程综述摘要:意大利作曲家蒙特威尔第是“文艺复兴时期与巴洛克音乐流行时期之间一位重要的过渡性人物”,这位承前启后的音乐大师,被视为欧洲歌剧的奠基人,对歌剧、和声学和交响乐的发展都有深远影响,被称为“近代歌剧之父”。
关键词:蒙特威尔第《牧歌》创作历程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3),意大利作曲家,他的创作架起了一座跨越两个时代沟通的音乐桥梁,被誉为欧洲歌剧的奠基人之一,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与同时代文学史中莎士比亚不相上下。
他不仅构建了音乐戏剧的基础,而且最早显示弦乐颤音及拨弦弹奏的音色效果,被誉为“近代歌剧之父”。
1567年5月15日,克劳迪奥·朱安·安托尼奥·蒙特威尔第在克莱蒙纳的圣·拿撒勒与切尔索教堂洗礼。
至此,蒙特威尔第这个名字载入史册。
他的父亲巴尔达萨尔·蒙特威尔第是一名外科医生,克莱蒙纳医学院的创办人之一。
巴尔达萨尔的婚姻之路很不平坦,从东方的玄学角度而言,貌似克妻之命,接二连三地失去爱妻。
1565年娶第一位妻子玛达雷纳·茨格南尼,继生下蒙特威尔第后,1571年又生下女儿玛利亚多米提拉,1573年生下了日后成为加尔达湖畔的萨里的乐长——次子朱里奥·塞瑟尔,她于1576年因病去世。
1576年娶了第二位妻子乔万娜·伽第欧,但是七年后为他生下三个孩子的这位妻子也去世了。
1584年娶了第三位妻子弗朗切斯科·科摩,未为他生儿育女。
蒙特威尔第是家中的长子,自幼喜爱阅读古典书籍,聪慧好学,早在担任克莱蒙纳大教堂唱诗班男童时就开始接受音乐教育。
虽家庭经济不富绰,但望子成龙的巴尔达萨尔为了使儿子接受良好的系统的音乐学习,将两个儿子拜师于克莱蒙纳大教堂乐正马可·安东尼奥·因杰涅里。
这位与浮夸虚饰的音乐相对抗的、功力深厚的保守派音乐家,他的风格趋向于尼德兰乐派的复调,以宏伟的乐章和细腻的歌词著称。
《奥菲欧》柏拉图音乐理念的延伸作者:暂无来源:《文苑·艺术汇》 2017年第2期古希腊神话中,擅长音乐与诗歌的奥菲欧为了使被毒蛇夺去生命的妻子尤丽迪西重返人间而勇闯冥界的故事可谓流传甚广。
多少个世纪以来,以此为题材的文艺创作不计其数。
仅以歌剧为例,就有不少于数十部与之相关的作品先后问世,在诸多同类题材作品中,由佩里、蒙特威尔第、格鲁克、奥芬巴赫于不同历史时期创作的四部歌剧因其各自所具有的独特艺术价值脱颖而出。
其中,意大利作曲家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创作的《奥菲欧》更是被誉为早期歌剧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
作为身处文艺复兴晚期与巴洛克早期的作曲家,蒙特威尔第的创作可谓兼具两个音乐时期的特点,亦是连接二者的一座桥梁。
就歌剧《奥菲欧》而言,以古希腊神话为内容的题材选取本身即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古代文化艺术的推崇及借鉴,并以此表达“以人为本”的理念。
而以诞生于巴洛克时期的歌剧为体裁进行创作又使作品显示出一种跨时代的开拓性。
整部歌剧以一段作为序曲的《托卡塔》拉开帷幕。
在乐队的伴奏下,以音乐女神形象登场的女高音通过一段宣叙调向听众致敬,并用歌声讲述了故事主人公奥菲欧音乐的神奇之处。
接下来的五幕分别发生在原野及冥界。
在交织着独唱与合唱,且洋溢着婚礼欢快气氛的第一幕结束之后,信使传来了尤丽迪西被毒蛇咬伤身亡的噩耗,音乐情绪急转直下,在一首悲伤的咏叹调过后(《我的生命,你已经死了》),奥菲欧只身前往冥界,立誓要让爱妻重返人间。
在通往地狱的冥河畔,奥菲欧以一段充满激情的独唱(《有力的心灵,强大的神明》)请求船夫渡其过河,却遭到无情拒绝。
机智的奥菲欧以优美的琴声使船夫昏昏睡去,并趁机进入冥界。
第四幕中,冥界之王的妻子被奥菲欧对尤丽迪西的一片深情所打动,并向冥王普鲁托求情,放归尤丽迪西。
应允妻子请求的普鲁托向奥菲欧提出了一个条件:在离开地狱之前,不可回头看向尤丽迪西,否则她将永远无法返回人间。
精灵们以合唱庆祝奥菲欧的如愿以偿。
【今日大师】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意大利作曲家、制琴师克劳迪奥·乔瓦尼·安东尼奥·蒙特威尔第(Claudio Giovanni Antonio Monteverdi),1567年5月15日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克雷莫纳市。
蒙特威尔第从小就接触圣歌等音乐教育,并在未成年即有作品面世。
16世纪末,受到贡萨加家族支助下,他与宫廷歌手合作,出版了牧歌等普罗歌曲。
而《奥菲欧》可算是蒙特威尔第最出名的歌剧。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L'Orfeo, favola in musica, Prologo: Ritornello: Dal moi Permesso amato a voi ne vengo (Orchestra/La Musica) Theresa Caudle - Monteverdi: L'Orfeo蒙特威尔第被认为是古典音乐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的牧歌创作是这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体裁的巅峰,而他的歌剧创作则是这种体裁的奠基之作。
他是巴洛克音乐的早期代表。
他虽不是第一个写出歌剧的作曲家,然而他所创作的歌剧却可以一直流传至今日,甚至影响在后世各乐派的作曲家。
蒙特威尔第的父亲鲍德萨尔是一位外科医师,十六世纪的克里蒙那,盛行音乐,当地出现许多有名的制琴师。
1576年加入了克雷莫纳主教座堂的乐队,1580~1590年期间追随英吉奈利(Marco Antonio Ingegneri)学习音乐,在这期间便学习开始创作,1582年发表第一部作品《神怪小曲集》,1587年开始创作牧歌《madrigal》曲集,蒙特威尔第这一生总共创作了九册的牧歌。
1590年于曼托瓦受聘进入龚萨加公爵府中,担任歌手及古大提琴手的工作。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Vieni Imeneo deh vieni...Muse, honor di Parnasso (Coro/Ninfa) Theresa Caudle - Monteverdi: Orfeo1599年5月,蒙特威尔第与克劳迪雅·凯塔尼奥结婚。
蒙特威尔第牧歌创作与其歌剧的关系研究——以奥菲欧为主要分析对象选题意义蒙特威尔第是跨文艺复兴和巴洛克两个时代的伟大作家,集杰苏阿尔多的牧歌风格与威尼斯乐派的音乐风格于一身,他以这些传统为出发点,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将自己用以创作的每一种体裁都进行了革新,发展出完全属于他自己的、个性鲜明的新风格,是欧洲歌剧的奠定人。
他的歌剧创作不仅带来新的变革与风格特征,被誉为‘近代歌剧之父’。
他的牧歌情意盎然,技巧纷陈,自成一完美的音乐世界,因此许多人以"具有表达力的不和谐音"相称。
蒙特威尔第的歌剧更符合现代人对歌剧的概念。
就我们的观点来说,出现于蒙特威尔第之前的音乐,甚少具有斐然的个人风味,唯独蒙特威尔第在这方面显得出类拔萃。
他那强而有力、风味盎然,又能将心境表达淋漓的声音,藉着清晰直接的方式,赞颂著人生的喜怒哀乐。
通过具有代表性的歌剧分析,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曲家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以音乐学分析的方法,从多个角度探索蒙特威尔第歌剧的创作背景,创作观念以及创作手法,试图探究欧洲早期歌剧体裁发展和变化之内在联系与演变轨迹。
追寻在文艺复兴与巴洛克交替之时,作曲家创作这部歌剧所运用音乐手法的深层次社会原因、文化原因及客观原因,以及对后世歌剧的影响。
了解蒙特威尔第牧歌音乐中的多样性,对我们了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至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文化的动态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综述对于蒙特威尔第的研究,国内的资料不少。
但是已出版的著作,包括翻译的著作在内,大多是对蒙特威尔第做大概的介绍,国内对于蒙特维尔第牧歌的研究,就目前所知,除了王次炤等翻译的约翰·阿诺德的《蒙特维尔第牧歌》外,几乎没有一本有关蒙特威尔第本人及其牧歌研究的专著,其他对其牧歌的研究也只是散见于各类相关论文中或有关蒙特威尔第的传记、作曲技法研究中的简略介绍,多数是普及型读物;与之相关的音像作品的匮乏,也让研究陷于停滞,因此还留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美国音乐学家格劳特的《西方音乐史》在‘牧歌及其有关形式’的这一部分中,简单介绍了蒙特威尔第的生平和他的牧歌集的出版日期;在‘早期歌剧’这一部分中,简单提到了他的两部歌剧《奥菲欧》与《阿里安娜》。
《戏剧之家》2019年第10期 总第310期35戏剧研讨对室内歌剧蒙特威尔第《奥菲欧》的欣赏马珺媛(哈尔滨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摘 要】1607年,蒙特威尔第受芒图阿的公爵之聘完成了歌剧《奥菲欧》的创作。
这部早期歌剧的经典与里努契尼的《犹丽狄西》取材于同一个希腊神话故事。
脚本由诗人斯特里乔作。
在这部五幕歌剧中,蒙特威尔第全面施展了他在牧歌和宗教音乐方面的丰富经验,自由地汲取了16世纪音乐宝库中的各种手段。
【关键词】室内歌剧;蒙特威尔第;《奥菲欧》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0-0035-01蒙特威尔第的一生经历了漫长的创作道路。
他是一个多才而博学的音乐家,他很早就显示出演奏和创作的才能:他擅长提琴、风琴和声乐;他很早就写了许多歌谣曲、牧歌和经文歌。
他青年时期的第一部歌剧《奥菲欧》于1607年在芒图阿公爵官邸里上演,在剧情上,他减少了对田园风光的抒情描写,而着重于描写奥菲欧的悲剧性遭遇和对其心理的刻画,该剧不是以大团圆结尾,而是以奥菲欧再次失去爱人悲剧性地结束。
在音乐方面,蒙特威尔第为了配合剧中人物内心感情的表达,在宣叙调和咏叹调的运用、独唱和合唱的配合、乐队规模及性能的扩展等方面都有不少大胆的创新。
一、蒙特威尔第创作风格蒙特威尔第不仅是杰出的歌剧作家,而且是十七世纪意大利最伟大的音乐家,他对当时的音乐语言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在1603年以前出版的蒙特威尔第的五卷牧歌中,已经发展了单声音乐(旋律加数宇低音)的风格,所以可以看到蒙特威尔第致力于这种新风格的创造,是和弗罗仑斯的培里与卡契尼在同时进行的,但从他后来的牧歌看来,他在音乐的戏剧性方面取得成就,已大大超越于弗罗仑斯的作曲家们之上了。
1607年在芒图阿上浪了蒙特威尔第的第一部歌剧一一《奥菲欧》。
蒙特威尔第在这时已是有丰富的创作经验的成熟的作曲家了,他在写作大量的牧歌中所取得的经验,无疑对他写歌剧起了很好的准备作用。
浅析作曲家蒙特威尔第及其代表歌剧作品发表时间:2013-10-17T15:44:02.403Z 来源:《赤子》2013年8月下总第288期供稿作者:邓彦睿[导读] 王子与养猪老人向王后证明乞丐即前国王于利斯,她根本不信,甚至在于利斯去掉伪装站在她面前时,她仍将信将疑。
邓彦睿(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摘要:蒙特威尔第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中是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的音乐扎根于过去的传统,并不断自我更新,把歌剧音乐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本文简单介绍了作曲家蒙特威尔第的生平,对他的第一部喜歌剧《于利斯重返故园》和最后一部喜歌剧《波佩阿的加冕》进行分析。
关键词:蒙特威尔第;《于利斯重返故园》;《波佩阿的加冕》中图分类号:J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8-0000-01蒙特威尔第,意大利作曲家,欧洲近代歌剧奠基人之一。
他将神话、童话故事的戏剧改成音乐剧。
在他的歌剧里,我们首次遇见主导动机—歌剧中戏剧性结构的原则;第一个确立三部曲式的歌剧咏叹调。
他的声乐风格特点是把美丽悠扬的旋律和富于表现力的朗诵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新的表现手段。
是他为力求创造鲜明的音乐性格与印象,追求真实地表达戏剧情节和情景而创造产生的。
蒙特威尔第童年时在教堂唱诗班唱赞美圣咏,兼学管风琴与小提琴。
15岁即发表作品《宗教牧歌集》,16岁发表作品《三声部小坎佐纳》,早期表现出特有的年轻魅力,风格摇摆于他的老师和他自己更加现代化的倾向之间。
1659年开始供职于贡扎加家族的曼图亚宫廷,先后担任小提琴手和唱诗班指挥,长达二十余年。
1590蒙特威尔第出版了《牧歌集第二集》,1592年出版了《第三集》,突破了前辈的早期形式,创作出属于他本人的成熟的新风格,1603和1605年又出版了《第四集》和《第五集》。
1607年写出第一部歌剧《奥菲欧》,另一部巨作《波佩阿的加冕》完成于1642年。
他最后30年一直担任威尼斯圣马可教堂乐长。
蒙特威尔第的《牧歌》创作历程综述作者:叶婷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21期摘要:意大利作曲家蒙特威尔第是“文艺复兴时期与巴洛克音乐流行时期之间一位重要的过渡性人物”,这位承前启后的音乐大师,被视为欧洲歌剧的奠基人,对歌剧、和声学和交响乐的发展都有深远影响,被称为“近代歌剧之父”。
关键词:蒙特威尔第《牧歌》创作历程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3),意大利作曲家,他的创作架起了一座跨越两个时代沟通的音乐桥梁,被誉为欧洲歌剧的奠基人之一,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与同时代文学史中莎士比亚不相上下。
他不仅构建了音乐戏剧的基础,而且最早显示弦乐颤音及拨弦弹奏的音色效果,被誉为“近代歌剧之父”。
1567年5月15日,克劳迪奥·朱安·安托尼奥·蒙特威尔第在克莱蒙纳的圣·拿撒勒与切尔索教堂洗礼。
至此,蒙特威尔第这个名字载入史册。
他的父亲巴尔达萨尔·蒙特威尔第是一名外科医生,克莱蒙纳医学院的创办人之一。
巴尔达萨尔的婚姻之路很不平坦,从东方的玄学角度而言,貌似克妻之命,接二连三地失去爱妻。
1565年娶第一位妻子玛达雷纳·茨格南尼,继生下蒙特威尔第后,1571年又生下女儿玛利亚多米提拉,1573年生下了日后成为加尔达湖畔的萨里的乐长——次子朱里奥·塞瑟尔,她于1576年因病去世。
1576年娶了第二位妻子乔万娜·伽第欧,但是七年后为他生下三个孩子的这位妻子也去世了。
1584年娶了第三位妻子弗朗切斯科·科摩,未为他生儿育女。
蒙特威尔第是家中的长子,自幼喜爱阅读古典书籍,聪慧好学,早在担任克莱蒙纳大教堂唱诗班男童时就开始接受音乐教育。
虽家庭经济不富绰,但望子成龙的巴尔达萨尔为了使儿子接受良好的系统的音乐学习,将两个儿子拜师于克莱蒙纳大教堂乐正马可·安东尼奥·因杰涅里。
这位与浮夸虚饰的音乐相对抗的、功力深厚的保守派音乐家,他的风格趋向于尼德兰乐派的复调,以宏伟的乐章和细腻的歌词著称。
A c a d e m i c F o r u m /学术论坛95该神话故事一直以来受到作曲家与脚本作家们的青睐。
首先,故事的主人翁奥菲欧作为天才的歌手,其歌声令顽石哭泣、令鸟兽臣服,显示出音乐的巨大感染力,代表了音乐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数音乐家追捧的对象。
其次,他对妻子忠贞不渝的爱情以及悲剧性的故事情节感人至深,适合在音乐作品中用音乐-戏剧的手段加以表现。
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奥菲欧这个人物在古希腊神话中是极为特殊的。
他是唯一一位不以武力著称的英雄。
在希腊神话中,奥菲欧进入冥界却能全身而退的英雄,他驯服了冥犬刻耳柏洛斯,见到并以自己的方式“说服”了冥王哈迪斯(奥菲欧用自己的歌声打动了哈迪斯)。
另外,奥菲欧在阿耳戈号上用歌声拯救了全船人的英雄故事更说明了音乐甚至能做到武力所不及的事。
因此,奥菲欧这个人物能受到作曲家如此钟爱。
从已见到的大多数关于奥菲欧与尤丽迪茜故事的歌剧来看,不同歌剧对同一故事蓝本的艺术表达,采用的不同处理方式,则是值得人们探讨的。
1 奥菲欧与尤丽迪茜的神话故事奥菲欧与尤丽迪茜的神话故事有文字记载的故事,最早见于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创作的《变形记》(The Metamorphoses)。
奥菲欧与仙女尤丽迪茜幸福的结合了,就在他们婚后不久,尤丽迪茜和她的女伴在溪边草地上散步时,被一条草丛里的毒蛇咬伤了脚后跟,死在了她女友怀里。
奥菲欧闻讯悲痛万分,决心闯入冥府,要回自己的爱人。
经过重重磨难,奥菲欧来到冥王哈迪斯与冥后珀耳塞福涅的宝座前,并用自己歌声打动了冥王与冥后。
哈迪斯同意让尤丽迪茜重回人间,但提出了一个条件:在二人返回人间之前,奥菲欧绝不能回头看一眼身后的妻子。
奥菲欧答应了。
奥菲欧与尤丽迪茜返回人间的旅途原本非常顺利,就在他们即将脱离冥府踏入人间的那一瞬间,也许是受到周遭死一般寂静、影影绰绰的环境影响,也许是担心尤丽迪茜脚伤未愈,奥菲欧突然觉得尤丽迪茜并不在自己的身后,加上对再次见到爱人的强烈渴望,终于无法自控。
蒙特威尔第与格鲁克歌剧《奥尔菲斯》比较研究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摘要希腊神话故事《奥尔菲斯与优丽狄茜》在西方音乐史的各个创作领域被广泛地采用,如交响诗、歌剧、舞剧音乐……其中在歌剧领域中的运用最多。
从1600年最早的歌剧创立者佩里以它为题材创作了音乐史上保留至今的最早的歌剧,到19世纪奥芬巴赫对此题材的荒诞性处理,大约有20多位作曲家将它搬上了歌剧舞台,可见这个故事在音乐创作中有着怎样的价值了。
西方歌剧发展史上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蒙特威尔第和格鲁克也分别以这一题材创作了歌剧,它们都是音乐史上的杰作。
蒙特威尔第的主要贡献是奠定了歌剧的结构,确立了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以及管弦乐序曲等模式,对早期歌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格鲁克则在正歌剧衰落的时候,以大刀阔斧的改革将歌剧艺术引向了新的历史进程,他的一系列举措包括加强音乐与戏剧的结合,去除以炫技为目的的咏叹调中的华彩段落,精炼戏剧结构,采用有伴奏的宣叙调,把序曲作为歌剧的有机部分,使音乐和戏剧融为一体等等,他的改革使歌剧这一体裁重新焕发了生机。
两位大师以同一题材创作的歌剧,不仅是两位作曲家风格成熟时期的力作,同时也是时代精神的典型象征。
将两部杰作进行对比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歌剧艺术的发展脉络,并且更加清晰地观察到巴罗克时期贵族文化和古典时期启蒙运动不同的文化精神对这两个时期音乐形态、风格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蒙特威尔第、格鲁克、歌剧《奥尔菲斯》、歌剧改革、时代精神、巴罗克、启蒙运动目录摘要 (i)一.两位大师的历史贡献 (2)二.两部《奥尔菲斯》(Orfeo)比较研究 (4)三.历史文化、时代精神对作曲家创作风格的影响 (9)引言希腊神话故事《奥尔菲斯与优丽狄茜》(Orfeo ed Euridice)在西方音乐史的各个创作领域被广泛地采用,如交响诗、歌剧、舞剧音乐……其中在歌剧领域中的运用最多。
蒙特威尔第牧歌早期创作探析作者:叶婷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19期摘要:本文对“近代歌剧之父”蒙特威尔第对早期最具代表性的《波涛在轻声细语》、《克露戴尔,为什么要离开我?》创作背景和作品进行分析探究,客观评鉴此时期他的牧歌创作。
关键词:蒙特威尔第克莱蒙纳牧歌16世纪中叶的克莱蒙纳,是一个小型的贸易城市,是西班牙(Spain)菲利普二世(Philippe II)的领地,归属米兰公爵管辖。
这座以小提琴制作闻名遐迩的圣城,阿马蒂(Amati)家族是最具代表的范例。
这个家族中最有名的安德烈(Andrea Amati,1520—1578)、吉罗拉莫(Girolamo Amati,1550—1638)和尼古拉(Nicolo Amati,1596—1684)祖孙三代,苦心孤诣于小提琴的制作工艺。
斯特拉迪瓦利(Stradivari,1644—1737)和瓜内利(Guarneri,1698—1744)两个家族更是将小提琴的制作提升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成就了小提琴极品的诞生。
蒙特威尔第是从演奏小提琴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
克莱蒙纳拥有相当辉煌的音乐传统,许多知名的音乐家都荟萃于此,如:科斯坦佐·博塔(Costanzo porta,*—约1530),蒂布尔蒂奥·马萨伊尼(Tiburrio Massaini,1550—1612)和乔万尼·巴蒂斯塔·莫尔塞利诺(Giovanni Battista Morsellino)等作曲家。
1568年,因杰涅里来到克莱蒙纳大教堂,他的到来大大提高了教堂乐队的水平。
1576年,因杰涅里被任命为大教堂音乐总监,他规定所有的剧目都必须根据弗兰德斯的复调传统创作,在唱诗班大量运用轮唱法。
正是在这充满宗教色彩,且完全受弗兰德斯复调对位音乐技巧影响的环境下,蒙特威尔第完成了音乐学业。
小提琴重镇克莱蒙纳的音乐氛围,孕育了蒙特威尔第这个伟大的音乐家成长。
1.波涛在轻声细语(1)创作背景《波涛在轻声细语》(Ecco mormorar I’onde),这是包含在《五声部牧歌集》第二卷(1590年)中最著名的早期杰作,用传统的五声部牧歌作成,采用了同时代著名诗人托尔夸托·塔索的诗篇谱成,歌词表现了壮丽的景观和是人美好的心境。
25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21期总第826期No.21,2020Total of 826歌剧的诞生地,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意大利佛罗伦萨。
它以歌唱为主,还包含了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
西方歌剧音乐中,以“奥菲欧”为题材的版本有很多,最早的歌剧是由雅科波·佩里(Jacopo…Peri)在1600…年创作的《尤丽狄茜》。
蒙特威尔第和格鲁克是西方歌剧的重要人物。
蒙特威尔第确立了咏叹调等模式,后者则加强了戏剧与音乐的结合,精炼戏剧结构,巧合的是,他们都借本题材创作了歌剧。
这两部歌剧不仅是作曲家创作风格的体现,亦是时代精神的象征。
近年来随着中西音乐文化的深入交流,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歌剧,存在不少将歌剧进行对比的文本。
笔者以此为突破点,通过查阅资料以及深入分析,将两部歌剧进行较全面的比较研究。
1《奥菲欧》 与《奥菲欧与尤丽狄茜》创作背景的比较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Claudio…Monteverdi,…1567-1642),生活于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之间。
当时欧洲宗教音乐日益繁荣,复调音乐成熟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宗教音乐的范畴,开始想要表达个人情感。
人们也对戏剧力量有了一定的追求,就此对诗歌、戏剧等形式予以综合。
当时这种新体裁“歌剧”题材单一、枯燥乏味,蒙特威尔第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
他确定了歌剧的基本模式,使歌剧在音乐艺术中获得了重要地位。
此后的一百多年中,歌剧在自己的道路上坎坷前进。
18世纪上半叶,是歌剧渐品衰退的时期,当时的歌剧艺术变得空洞失去了魅力。
克里斯托弗·威利巴尔德·冯·格鲁克(Christoph,Willibald…von…Gluck,…1714…-1787)…是这个历史关键时刻的“据救者”,他对歌剧进行了改革,并注入新的血液,使得歌剧这一体裁重焕生机。
二者在歌剧创作上都作出了突出贡献,虽然由于其生活的不同时代使二者在观念、信仰、思想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二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欧剧的发展。
摘要:《奥菲欧》五幕歌剧,斯特里乔编剧,威尼斯歌剧作家蒙特威尔第的创作,歌剧题材与利努契尼的《优丽狄茜》相似。
莫扎特作于1785-1786年间的四幕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采用意大利文歌词,但以奥地利民族文化传统为基础。
介绍浪漫时代意大利三杰:罗西尼、居塞比·威尔第、普契尼以及他们的代表作。
关键字:奥菲欧、费加罗的婚礼、罗西尼、威尔第、茶花女、普契尼、图兰朵一、《奥菲欧》《奥菲欧》五幕歌剧,斯特里乔编剧。
这部《奥菲欧》的故事希腊神话中的传说,不仅是他初期歌剧的杰作,也是近代歌剧的起点,具有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威尼斯歌剧作家蒙特威尔第完成了歌剧《奥菲欧》的创作,歌剧题材与利努契尼的《优丽狄茜》相似。
在剧中,蒙特威尔第凭借他在牧歌和宗教音乐创作方面的丰富经验,一切歌剧的表现性和郎诵性风格的要素,在这部歌剧里皆以超人的手法结合为一整体,且结合运用16世纪的音乐宝库中的各种手段,使《奥菲欧》成为歌剧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
在《奥菲欧》中,宣叙调充分发挥了诗的抑扬,增强旋律的美感与和声的丰沛感。
剧中极具效果地驱使了反复歌的曲式,咏叹调也颇具音乐式的紧密感。
合唱曲则兼备和声与对位的两种要素,产生极富音乐性的统一。
由于采用当时不曾见的大规模管弦乐编制,再加器乐法颇具效果,奠定了歌剧中的器乐地位,并首创震音、拨弦等新的演奏手法,大大增加了音乐的表现力,具有上述优异的独创性,这部杰作才能够超越时空延续到今天。
第一、二幕牧羊人与森林里的精灵仙子们群聚一堂,为即将新婚的奥菲欧与尤莉迪丝歌颂欢呼;正当奥菲欧与牧羊人齐聚欢庆的时候,一位女使者(尤莉迪丝的友人)前来禀报不幸的消息:尤莉迪丝遭毒蛇咬中,伤重不治。
众人齐为奥菲欧悲叹,而奥菲欧则决定,要一闯地府,救回爱妻。
第三幕奥菲欧在希望之神的陪伴下,来到通往地狱的冥河畔,但“地狱之王”普鲁托规定:因为活人是不能进入地狱里的;而奥菲欧不甘罢休,他以歌声征服了船夫,在船夫不自觉入睡之际,顺利进入地府。
奥菲欧开放分类:三字女装品牌意大利女装品牌。
编辑摘要目录[隐藏]1 创作背景2 作曲家3 歌剧信息3.1 演奏时间3.2 时间3.3 地点3.4 剧中人物4 剧情介绍5 相关作曲家及作品奥菲欧- 创作背景1600年出现了佩里(1561一1633)和卡奇尼(1546—1618)的歌剧《尤丽狄茜》,它的语言抑扬顿挫、以宣叙调为主的样式。
7年后出现的蒙特·威尔第的这部《奥菲欧》,尽管题材和佩佩里与卡奇尼的《尤丽狄茜》别无二样,但音乐的成就则遥遥凌驾在这两部作品之上。
在蒙特·威尔第的歌剧中,宣叙调充分发挥了诗的抑扬,增强旋律的美感与和声的丰沛感。
剧中极具效果地驱使了反复歌的曲式,咏叹调也颇具音乐式的紧密感。
合唱曲则兼备和声与对位的两种要素,产生极富音乐性的统一。
由于采用当时不曾见的大规模管弦乐编制,再加器乐法颇具效果,奠定了歌剧中的器乐地位。
由于具有上述优异的独创性,这部杰作才能够超越时空延续到今天。
此剧的管弦乐编制比较特殊,音响效果和近代歌剧截然不同其中:小型小提琴2、古中提琴10、古大提琴3、低音大提琴2、长号4、短号2,高音直笛2、小号3、大键琴2、大型竖琴1、大型吉他2、风琴2。
奥菲欧- 作曲家蒙特威尔第音乐史上第一位能在今日国际乐坛享有令誉的作曲家,当属蒙特威尔第。
他是意大利作曲家,对歌剧、和声学、交响乐的发展都有深远影响。
他的歌剧被认为是历史上的第一批歌剧,包括《奥菲欧》(L'Orfeo)、《坦克雷与克罗伦达之战》、《尤里适斯回国》、《朴比的加冕》。
而其他很多作品已经遗失。
除歌剧以外他还写了超过250首牧歌、2套尊主颂以及其他很多声乐作品,但是他从未写过纯乐器作品。
虽然在今天基于实际需要,他的音乐风味听起来与三百年前曼多瓦或威尼斯爱乐者耳中所听到的实况,有了很大的差距,但是却又仿佛能永远契合于现代人的心灵。
自古以来,非但音调已经改观了,甚至蒙泰韦尔迪在世时所惯用的乐器到今日亦不见其原始风貌。
从歌剧《奥菲欧》赏析看蒙特威尔第的歌剧作者:郭倩君来源:《艺术时尚》2014年第02期摘要:意大利人蒙特威尔第作为歌剧历史的开创性人物,是音乐史上第一位享誉世界的作曲家,他的歌剧《奥菲欧》作为第一部歌剧促进了歌剧艺术的发展,他的歌剧和莎士比亚的戏剧代表了十七世纪的艺术。
本文从蒙特威尔第的生平、创作情况入手,展示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对音乐史的贡献,而在详细分析歌剧《奥菲欧》的基础上,将蒙特威尔第创作的艺术风格和演唱技巧加以介绍,用事实说明了蒙特威尔第在西方音乐史上的重要影响和价值地位。
关键词:奥菲欧;蒙特威尔第;艺术风格;演唱技巧中图分类号:J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156-1歌剧《奥菲欧》故事源自希腊神话故事,曾被改变为交响诗、歌剧、舞剧等各种艺术形式,仅仅被改编为歌剧就有20多次,在歌剧史上的《奥菲欧》具有代表意义的是佩里和里努契尼的《尤丽迪茜》、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奥芬巴赫的《地狱中的奧菲欧》。
1600年雅科波·佩里《尤丽迪茜》但现在已经失传了,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是自歌剧诞生后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
《奥菲欧》的出现确立了歌剧的结构模式,为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歌剧发挥了管弦乐队的伴奏作用,使用了包括长笛、小号、管风琴和各种弦乐器在内的几十种管弦乐器,这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
一、蒙特威尔第的生平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1567年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小城克雷莫纳,他的父亲是一名外科医生。
克雷莫纳拥有良好的音乐传统,蒙特威尔第很小就开始接受音乐教育,并大约于1576年加入克雷莫纳大教堂的唱诗班和乐队。
1582年,年仅15岁的蒙特威尔第就发表了他的第一部作品集《神圣小曲集》。
1589年,蒙特威尔第前往米兰,次年他来到曼图亚,担任公爵温琴佐贡扎加的宫廷乐队的中提琴手。
1595年,蒙特威尔第随公爵出征匈牙利,回到曼图亚后不久,宫廷乐队指挥去世,蒙特威尔第原希望可以因此当上乐长,然而他又一次获得了失望的结果。
蒙特威尔第的简介蒙特威尔第是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是音乐史上第一位能在今日国际乐坛享有令誉的作曲家,他的歌剧被认为是历史上的第一批歌剧。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蒙特威尔第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蒙特威尔第的简介蒙特威尔第全名是克拉迪奥·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3),他是介于文艺复兴时期和巴罗克时期之间的人物。
他的歌剧依然流传在今天的舞台之上,而且依旧会赢得许多人的支持。
蒙特威尔第也是文艺复兴伟大作曲家的一大重要代表,他的创作为这种体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蒙特威尔第跨坐在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代交替的门槛上,然而“巴洛克盛期”乍到,又冲毁了这位伟大威尼斯作曲家所代表的乐派。
我们必须记得,在蒙特威尔第的时代,有幸付梓的歌剧寥若晨星(因造价太过昂贵),况且用以传播思想的机械构造不多,而对历史地位的看重,亦是后来才有的观念。
遭人遗忘的苦果并非由蒙特威尔第一人独尝,因为在他那个时代,根本没人会以乐名而常驻人间。
幸而今天鲜少有人会否认蒙泰韦尔迪是第一位能以其音乐力量打动现代听众的作曲高手。
他一生共创作了九部牧歌集、二十一首宗教牧歌、二十一首三重唱、十五首三声部谐谑曲、十首二声部谐谑曲、近百首宗教作品和几部绝对堪称精品的歌剧《奥菲欧》、《波佩阿的加冕》等。
这些还不包括他已经失传的众多作品。
蒙特威尔第的作品蒙特威尔第作为音乐史上至今仍然享有盛誉作曲家的开端,他的歌剧虽然不是第一部,但也算是第一批的范围内,虽然到了今天因为现实的原因,再次听到蒙特威尔第的作品已经和当初有了很大的差距,但是其中的内涵和旋律却依旧可以做到迎合人心。
蒙特威尔第作品虽然有很多都已经遗失,但是仍然有许多的牧歌和其他作品流传下来。
而在蒙特威尔第的作品中,除了《坦克雷与克罗伦达之战》、《尤里适斯回国》之外,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奥菲欧》了,可以说这是蒙特威尔第作品当中的精品之作。
《奥菲欧》中的故事是取材于希腊神话,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意大利牧歌中的素材,这是蒙特威尔第在宫廷担任职位时所创作的,不仅是他的经典作品,也在近代歌剧和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蒙特威尔第牧歌创作与其歌剧的关系研究——以奥菲欧为主要分析对象————————————————————————————————作者: ————————————————————————————————日期:ﻩ蒙特威尔第牧歌创作与其歌剧的关系研究——以奥菲欧为主要分析对象选题意义蒙特威尔第是跨文艺复兴和巴洛克两个时代的伟大作家,集杰苏阿尔多的牧歌风格与威尼斯乐派的音乐风格于一身,他以这些传统为出发点,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将自己用以创作的每一种体裁都进行了革新,发展出完全属于他自己的、个性鲜明的新风格,是欧洲歌剧的奠定人。
他的歌剧创作不仅带来新的变革与风格特征,被誉为‘近代歌剧之父’。
他的牧歌情意盎然,技巧纷陈,自成一完美的音乐世界,因此许多人以"具有表达力的不和谐音"相称。
蒙特威尔第的歌剧更符合现代人对歌剧的概念。
就我们的观点来说,出现于蒙特威尔第之前的音乐,甚少具有斐然的个人风味,唯独蒙特威尔第在这方面显得出类拔萃。
他那强而有力、风味盎然,又能将心境表达淋漓的声音,藉着清晰直接的方式,赞颂著人生的喜怒哀乐。
通过具有代表性的歌剧分析,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曲家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以音乐学分析的方法,从多个角度探索蒙特威尔第歌剧的创作背景,创作观念以及创作手法,试图探究欧洲早期歌剧体裁发展和变化之内在联系与演变轨迹。
追寻在文艺复兴与巴洛克交替之时,作曲家创作这部歌剧所运用音乐手法的深层次社会原因、文化原因及客观原因,以及对后世歌剧的影响。
了解蒙特威尔第牧歌音乐中的多样性,对我们了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至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文化的动态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综述对于蒙特威尔第的研究,国内的资料不少。
但是已出版的著作,包括翻译的著作在内,大多是对蒙特威尔第做大概的介绍,国内对于蒙特维尔第牧歌的研究,就目前所知,除了王次炤等翻译的约翰·阿诺德的《蒙特维尔第牧歌》外,几乎没有一本有关蒙特威尔第本人及其牧歌研究的专著,其他对其牧歌的研究也只是散见于各类相关论文中或有关蒙特威尔第的传记、作曲技法研究中的简略介绍,多数是普及型读物;与之相关的音像作品的匮乏,也让研究陷于停滞,因此还留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美国音乐学家格劳特的《西方音乐史》在‘牧歌及其有关形式’的这一部分中,简单介绍了蒙特威尔第的生平和他的牧歌集的出版日期;在‘早期歌剧’这一部分中,简单提到了他的两部歌剧《奥菲欧》与《阿里安娜》。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在‘蒙特威尔第和他的《奥菲欧》’一节中,阐述了蒙特威尔第的歌剧创作,提到了《奥菲欧》是他的的第一部歌剧,并对《奥菲欧》进行了简单的音乐特点,创作风格的分析。
德国音乐学家乌尔夫·科诺尔德的《蒙特威尔第》一书中比较具体的描写了蒙特威尔第的生平,以及所处的时代以及他的作品。
但是此书也是一本音乐普及的传记丛书,并没有深入的研究其作品。
ﻫ从目前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有关蒙特威尔第的音乐研究在国内尚停留在初步研究阶段。
虽然蒙特威尔第被认为是音乐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作曲家,但是目前在国内,所作的研究仅停留在表层的概括性描述。
有的也仅仅是其歌剧《奥菲欧》的分析与介绍,但是对其歌剧创作内在结构与关系的研究较为少见。
因此本文从音乐美学角度出发,致力于研究把“以人为本”、表现人的情感以及音乐为戏剧性服务的观念和追求,以自身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追求为起点,以管弦乐队新的组合方式与功能设计,在创作实践中加以体现,以期为蒙特威尔第的研究成果添砖加瓦。
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一)研究的目标:通过对蒙特威尔第的歌剧分析,追寻在文艺复兴与巴洛克交替之时,作曲家创作这部歌剧所运用音乐手法的深层次社会原因、文化原因及客观原因。
采用音乐学分析的研究方法,对音乐的本体—歌剧谱本进行分析。
除此之外,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综合运用美学,音乐形态,文献学等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全方位的关照。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从蒙特威尔第的歌剧《奥菲欧》入手,去研究巴洛克时期的歌剧艺术审美特征。
从一个时代的典型艺术形式和典型的艺术作品来分析这个时代的艺术特征,可以将这个时代的艺术特征更加生动鲜活的展现出来。
一、蒙特威尔第与《奥菲欧》二、民歌元素的牧歌启发《奥菲欧》三、创作手法上的一脉相承ﻫ四、《奥菲欧》的美学价值源于牧歌对民族性与优秀技法的有机吸收西方歌剧音乐多来源于希腊神话故事,“奥菲欧”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
在西方音乐史中,他被应用于音乐的各个领域。
其中有交响诗、歌剧、舞剧等等,当然其中被运用最多的是在歌剧领域。
1600多年前,雅科波·佩里(JacopoPeri)[1]以它为题材创作了音乐史上保留至今的最早的歌剧——《尤丽迪茜》,到19世纪奥芬巴赫轻歌剧《地狱中的奥菲欧》对此题材的荒诞性处理。
累计大约有20多位作曲家将它搬上了歌剧舞台,可见这个故事在音乐创作发展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
不例外的,西方歌剧发展史上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蒙特威尔第和格鲁克也分别以这一题材创作了歌剧,它们都是音乐史上的奇葩。
从两位作家的贡献上看,蒙特威尔第确立了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以及管弦乐序曲等模式,从而确立了歌剧的结构,对早期歌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格鲁克则是处于正歌剧衰落的时候,发起一场浩大的改革将歌剧艺术引向了新的历史进程,他的一系列举措包括加强音乐与戏剧的结合,去除以炫技为目的的咏叹调中的华彩段落,精炼戏剧结构,采用有伴奏的宣叙调,把序曲作为歌剧的有机部分,使音乐和戏剧融为一体等等,他的改革使歌剧这一体裁重新焕发了生机。
两位大师以同一题材创作的歌剧,不仅是两位作曲家风格成熟时期的力作,同时也是时代精神的典型象征。
歌剧在十六与十七世纪之交的诞生无疑是西方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音乐与戏剧的结合标志着音乐艺术的戏剧性体现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作为一种体裁, 歌剧拓展了音乐艺术表现的可能性, 它所独具的丰厚的戏剧蕴含也深刻地影响了其他音乐体裁的发展。
在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 西方音乐可以基本上分为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两个领域, 而歌剧在巴洛克伊始的出现自然地改变了西方音乐的分类, 歌剧、声乐、器乐这三大领域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构建起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
直到如今,这三大领域依然是音乐发展的基本门类。
1.奥菲欧的渊源奥菲欧源于希腊神话“俄耳浦斯和欧律狄刻”中的男主人公俄耳浦斯(Orpheus),由于语种和翻译的不同,在传承的过程中有一些小变化,很多人也将其译为“奥尔菲斯”、“奥尔菲”和“奥菲欧”等。
而女主人公欧律狄刻(Eurydice)也由于同样的原因被称为“欧丽蒂丝”、“欧丽狄西”和“尤丽狄茜”等。
奥菲欧是色雷斯国王欧亚格罗斯与缪斯女神卡莉俄佩所生的儿子,是希腊神话传说中的乐神。
他不仅是一位歌唱家也是一位竖琴演奏家,他手里时刻拿着一把竖琴(太阳神阿波罗赐予他的),为爱情、为生活尽情地弹着、唱着。
奥菲欧的歌声和琴声有着神奇的力量,当他弹琴、唱歌的时候,人群会立刻聚拢过来,鸟儿会安静下来,岩石会被感动,连树都会拔地而起跑过来聆听,这足以证明奥菲欧的音乐魅力。
然而真正的爱情似乎总要接受上帝的考验,奥菲欧与尤丽狄茜也一样。
奥菲欧的妻子尤丽狄茜在野外玩耍时不慎被毒蛇所伤并死去,悲痛欲绝的奥菲欧决定去地狱里寻找妻子。
于是他带着竖琴闯入了冥界,他用自己真诚的琴声和歌声感动了顽固无情的冥王哈德斯加,冥王决定为他开一个先例,允许他把妻子尤丽狄茜带到人间去,但条件是从冥界走到人间的路上不许回头看尤丽狄茜。
奥菲欧痛快地答应了,但由于爱妻心切,在地狱通往人间的路上还是不禁回头看了一眼尤丽狄茜。
违反了约定的奥菲欧再一次失去了妻子,独自悲伤地回到人间。
永远失去妻子的奥菲欧再也没有心情弹奏和歌唱快乐的旋律,这也是导致他生命终结的原因。
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一群妇女邀请奥菲欧为她们弹琴唱歌,但被因痛失妻子而伤心悲痛的奥菲欧毅然拒绝了。
恼羞成怒的那群妇女们借着酒精的力量把奥菲欧杀了,他手中的竖琴最后被太阳神阿波罗挂在天空,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天琴星座。
自古以来,奥菲欧作为希腊神话中的经典爱情故事,以其特有的跌宕起伏的剧情吸引了无数艺术家,成为希腊神话中最能赋予艺术家灵感的一个。
经常被人们选用为题材进行音乐、美术、戏剧和文学等方面的创作。
在西方,仅以这故事为题材的歌剧不下于百部。
自有歌剧以来,奥尔菲斯及其传说就是音乐剧中被谱曲最多的神话。
蒙特威尔第和格鲁克都是西方歌剧史上有名的歌剧大师,他们都对歌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因此而名垂青史。
令人惊奇的是,他们运用同一个题材竟创作出了两部风格截然不同的歌剧。
两个不同版本的奥菲欧都意义深远,给人们带来不同感觉的审美体验,让人回味无穷,实为众多奥菲欧系列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2.简述作曲家的生平与历史贡献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发展的已经相当成熟,但是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宗教音乐的发展了。
为了真实的表达感情,人们开始有意识地追求一种最富戏剧力量的表演形式,即综合诗歌、音乐和戏剧特点等形式的新体裁。
1600年,歌剧的初创者佩里创作了《优丽狄茜》[2]。
他在其前言中宣称,这部作品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找到了一种新的歌唱方式”,即“用歌唱来模仿说话”。
其目的是使诗歌朗诵有一种抑扬顿挫的旋律或韵律感,以此来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加深观众对戏剧的印象。
在其发展中,复调音乐被他们看作是对歌词表达的干扰,因而遭到摒弃,乐队的作用仅仅是歌唱旋律的简单陪衬,于是诞生了歌剧的最初模式:诗歌为主,音乐为辅。
使得歌剧听上去枯燥乏味,不够悦耳动人。
而这种将各类艺术相融合的高度综合特性,以及音乐艺术高度的概括性,使“歌剧”从一开始就成了一种“不明确”的艺术体裁,其创作也带有明显的含混性。
而改变这样的结构,使音乐在歌剧艺术中获得重要地位并使歌剧获得强烈表现力的,是意大利作曲家蒙特威尔第。
2.1 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2),是介于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之间的人物。
蒙特威尔第被认为是古典音乐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的牧歌创作是这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体裁的巅峰,而他的歌剧创作则是这种体裁的奠基之作。
他是巴洛克音乐的早期代表。
他虽不是第一个写出歌剧的作曲家,然而他所创作的歌剧却可以一直流传至今日,甚至影响在后世各乐派的作曲家。
因此一直被称为“革新者”和“新音乐的创造者”,因为他的音乐存在一种新的力量和具有某些真实性的丰富内容来表现人类的情感。
特别在歌剧创作方面他有着突出的贡献——奠定了歌剧的基本结构,确立了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以及管弦乐序曲等模式,对早期歌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作为文艺复兴末期最优秀的牧歌作曲家,蒙特威尔第精通运用音乐手法来体现诗歌内容的技巧,他曾说:“语言应该是音乐的主人,而不是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