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母亲》教案(1)
- 格式:doc
- 大小:944.50 KB
- 文档页数:5
《荷叶·母亲》学习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荷叶·母亲》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1.3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诗歌,理解其意义。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表现。
记录学生的讨论和回答问题的内容。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深入理解《荷叶·母亲》诗歌的内容和形式。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2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理解其意义。
运用例子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意象和修辞手法。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表现。
记录学生的解析和讨论的内容。
第三章:诗歌欣赏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和美感。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韵律和节奏。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美感。
3.3 教学方法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欣赏。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欣赏和表达能力的表现。
记录学生的分享和讨论的内容。
第四章:创意写作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写作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写作。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创作。
提供写作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
4.3 教学方法提供写作prompts,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提供反馈和建议。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写作技巧的表现。
收集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
5.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诗歌和文学的进一步兴趣。
5.2 教学内容回顾本课程的学习重点和知识点。
分享学生的学习感受和收获。
5.3 教学方法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收获。
5.4 教学评估记录学生的分享和讨论的内容。
七年级语文《荷叶母亲》教案5篇《荷叶·母亲》这是一篇借景抒情,托荷叶赞母的散文诗。
它是一篇爱的美文,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所感动从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爱。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荷叶母亲》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七年级语文《荷叶母亲》教案1教学设计教学目的⒈知识与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⒉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重点难点:⒈重点:体味诗歌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⒉难点:联系生活,细致深入地体味亲情之爱,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一课时互动流程一、情景导入。
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世上只有妈妈好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投进了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投进了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没有妈妈最苦恼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没有妈妈最苦恼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一种感情,也是古今中外文学一个永恒的主题。
泰戈尔的《金色花》借助于金色花塑造了一个顽皮的孩子形象,表达对母亲的深情,而《荷叶母亲》又是如何来体现的呢?二、字词积累。
并蒂:瓜、果等跟茎、枝相连的部分。
瑞:吉祥的。
菡萏(hàndàn):荷花。
徘徊(páihuái):在一个地方来回的走。
欹(qī):倾斜。
荫蔽:遮蔽。
三、走近作者。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女作家。
诗歌代表作《繁星》、《春水》等。
四、感知阁。
⒈把握文章大意。
明确: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
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达到“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
是啊,连荷叶都会自觉地保护荷花,何况母亲爱护自己的子女。
《荷叶母亲》优秀教案《荷叶母亲》优秀教案(精选6篇)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荷叶母亲》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荷叶母亲》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品味诗歌的精美的语言。
3.情感与价值:体会母子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诗歌以物喻人的手法及联系生活实际体味母子情深。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金色花》,我们被浓浓的母子情所感染和感动。
是的,母爱是人世间最无私、最仁慈、最宽容、最伟大的爱。
正是因为有了母爱我们每一个人才感到幸福无比。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著名作家冰心去寻找一份幸福、一份感动。
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2.检查预习情况(出示小黑板)(1)作者(2)字词:并蒂、花瑞、菡萏、欹斜、慈怜、荫蔽三、继续感知,寻找感动1.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因什么而感动?(作者被红莲还是白莲所感动?)明确: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遮盖住红莲,为其遮风挡雨。
(画图)2.那同学们能否找到文中描写这个画面的段落呢?(引导学生寻找6、7自然段)3.有感情地齐读6、7段。
(重点字:慢慢地、倾侧、覆盖、勇敢慈怜)4.同学们,结合刚才这两段文字,你认为给这幅画起一个什么名字?(荷叶护莲图)5.师过渡:这一朵红莲正在荷叶的庇护之下,安全地成长着……这画面不仅让作者感动,也深深地触动了我们的心弦。
试想一下:如果红莲没有了荷叶的保护,结果会怎样呢?(学生回答——凋零、枯萎)师:对,如果红莲没有了荷叶的保护,就会像文中的那株白莲。
请个同学说说:文中白莲的结局怎样?师:(画图)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白莲和红莲都经历了一场风雨袭击,因为白莲没有荷叶保护所以凋零散飘,而红莲在荷叶的细心保护之下,健康、安全、快乐地生活着。
七年级语文《荷叶母亲》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牛牛范文整理的7篇七年级语文《荷叶母亲》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荷叶母亲》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多种方式品味本文朴实、清丽的语言。
3、学习诗歌托物抒情的写法。
4、体验人间真情,受到美的熏陶,在生活中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1、体味诗歌思想感情,把握诗歌托物抒情的写法。
2、体验人间亲情并能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深层品位诗歌语言,体会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构想以“情”牵引,以“读”强化,以“问”贯穿,以“悟”延伸。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疏通字词,了解作者,并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课前播放阎维文的《母亲》,渲染气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聆听母爱1976年7月28日深夜,唐山,在一间温馨的小屋里,年青的母亲正在缝补衣服,九个月大的孩子已经熟睡。
忽然,一阵地动山摇,一声巨响过后,房屋垮塌了,母子俩被埋入废墟中。
所幸的是,房顶的预制板是斜压下来,他们都没有受伤。
但是房屋垮塌严重,只能等待救援。
三天过去了,由于严重脱水,母亲的奶水没了。
孩子的哭声渐渐微弱。
年青的母亲心碎了,这时候,她摸索着将身边的缝衣针,毅然的刺进自己的手指。
然后将刺破的手指放进孩子嗷嗷待哺的小嘴。
第八天清晨,救援人员终于掀开了压在他们头顶的预制板,那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啊,孩子脸色红润,宁静而安详,在早已死去的母亲怀里,睡得正香。
在他的嘴里,还含着母亲已经僵硬的、发白的手指……母爱是伟大的,很多文学作品都对母爱做过热情的讴歌。
有首歌词写得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冰心的散文诗《荷叶母亲》,一同感受作者所要歌颂的伟大无私的母爱。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感知母爱1、走近作者,了解冰心。
《荷叶·母亲》教案一:阅读理解与写作精选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荷叶·母亲》,了解散文的文体特点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
3.引导学生通过写作,传达内心感受,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构建正确的阅读思维,理解散文的文化内涵。
2.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PPT,进行教学演示。
2.布置阅读作业,让学生提前阅读《荷叶·母亲》。
3.准备写作工具,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单介绍散文的分类和特点,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散文。
2.阅读理解①阅读教材《荷叶·母亲》。
②完成阅读理解题。
1)散文《荷叶·母亲》的作者是谁?()A.余光中 B.朱自清 C.陈凯歌 D.韩寒2)文中所描述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A.既慈爱又严格 B.温顺好强 C.豁达开朗 D.固执顽固3)在母亲的眼里,荷叶是什么?()A.美好的象征 B.难得的文化遗产 C.贫穷的象征 D.不幸的生活状态4)通过了解荷叶的知识,作者想表达什么?()A.个人的兴趣爱好 B.对文化传承的关注 C.对母爱的感悟 D.对社会现实的揭示③展示阅读答案并进行讲解。
3.写作练习①教师介绍写作要点,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和重点。
②学生按下列步骤进行写作:1)思考:通过阅读《荷叶·母亲》,感受到了什么?2)确定:确定自己要表达的情感或观点。
3)组织:将自己的情感或观点按照逻辑进行组织,并进行语言表达。
4)修改: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和润色。
③学生自主交流和相互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散文《荷叶·母亲》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阅读和写作两种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散文的文体特点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理解散文和写作散文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如阅读、讨论、写作等,让学生全面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活跃了课堂气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荷叶母亲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设想】1、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要解决课堂该解决的问题。
而所谓该解决的问题应该就是结合了学段特征与单元特征的体系知识。
这篇文章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的课文,作为初中的起始年级,应该在朗读上多下功夫。
朗读是我们感受课文的最好方法,本设计重以朗读带动起整堂课的学习理解。
通过组织多次朗读(感读-思读-悟读),每次朗读都有具体要求,每次要求均各不相同,力求步步深入。
2、侧重于整体感知课文内涵,力求从文本走向能力、走向生活。
3、语文教育是情感教育,要想学生生情是件不容易的事。
教师要善于捕捉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并且不拘泥于课文本身,把目光投注于学生自身,让学生在感受母爱的阳光中懂得珍惜亲情,懂得感谢父母,懂得感恩父母。
【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读畅文句,领会课文大意。
2、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细致深入地体味和感受亲情之爱,学会感恩从感谢母亲开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感恩母亲的心声表达出来。
【学习重点】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细致深入地体味亲情之爱,感恩从感谢母亲开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感恩母亲的心声表达出来。
【课前准备】1、预习作业(传统做法):(1)字词音义的标注;(3)查找文体“散文诗”材料;(4)初步熟悉课文,并参考有关资料作“旁注”。
2、下发背景材料《母爱是一部书》材料作业题:冰心的母亲让冰心感动,你的母亲让你感动了吗?把你母亲最让你感动的点滴写下来,当作献给你母亲的礼物吧!(设计意图:每一个人的母亲都是一部书,让学生在了解冰心母亲的同时盘点自己的母亲令己感动的点点滴滴,也为阅读冰心的其它作品作情感铺垫。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引读)1、导入师设问:会背《游子吟》这首诗吗?生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荷叶·母亲》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荷叶·母亲》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荷叶·母亲》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本课教学的学习内容为《荷叶·母亲》,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小说。
该小说是根据作者真实的家庭经历改编而成,讲述的是一个孤儿和他的妈妈相依为命的故事。
本篇小说采用了自然描写、人物描写、对话和心理描写等手法,进行了情节和人物人物的刻画,并用大量的画面描写和对话来表现主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描写方法等基本要素;(2)掌握理解小说的方法,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情感、行为等方面;(3)提高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与写作能力。
2.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亲情的伟大和珍贵,明确孝道的重要性,加深对家庭责任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小说的情节,掌握小说的人物描写;(2)分析文章的主旨,理解文章的内涵;(3)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阅读小说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人物的心理变化;(2)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方法扶持合作学习、活动导入学习、案例教学、师生互动教学、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微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活动、故事或音乐等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例如放一首母亲相关的歌曲让学生听,或者让学生分享一个与母亲有关的故事或经历。
2.预习讲解本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阅读教材课文,预习课文内容,有任何不理解的地方及时解决。
3.梳理篇章通过细节读、理解读、场景读、故事解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清篇章的梗概和情节,了解小说的结构,掌握小说的人物描写等要素。
4.分析文章根据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描写,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和内涵,分析小说写作技巧和方法,如人物刻画、动态描写、情感交织等。
《荷叶母亲》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课文《荷叶母亲》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通过荷叶比喻母爱的深刻含义。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散文的阅读兴趣。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背诵课文的习惯,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运用词汇和句型进行写作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亲情的美好情感。
培养学生学会感恩、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课文《荷叶母亲》是著名作家冰心的散文作品,以荷叶比喻母爱,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敬爱之情。
课文通过描绘荷叶护佑小鱼的生动场景,展示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2.2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手法,体会荷叶母亲的形象。
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课文的韵律和美感。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荷叶母亲的形象和寓意。
教师通过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型,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3.2 互动教学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荷叶母亲的感悟。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的意义。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荷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美好。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冰心,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好奇心。
4.2 朗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美感。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停顿和重音,提高朗读效果。
4.3 讲解课文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荷叶母亲的形象和寓意。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型,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4.4 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荷叶母亲的感悟。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的意义。
第五章:作业布置5.1 朗读作业让学生回家后朗读课文给家长听,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让学生选择一段自己喜欢的课文,进行朗读录音,下一节课分享。
5.2 写作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我的母亲”的短文,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敬爱之情。
2024年《荷叶母亲》公开课教案(精选7篇)什么是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荷叶母亲》公开课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荷叶母亲》公开课教案(精选7篇),欢迎大家分享。
《荷叶母亲》公开课教案1案例说明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歌颂人间浓浓的亲情。
《荷叶母亲》是一篇爱的美文。
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所感动,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幻化出《荷叶母亲》如诗如画的美好形象。
美文需要美读。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功能,语文课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是艺术,文学也是艺术,艺术是相通的,本堂课借助音乐的力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美美的朗读,体会到诗情画意之美。
教学目标:1、品读语言,体会感人至深的亲情;2、借用音乐,提高散文诗的朗读能力。
案例描述一、导入:《母亲》音乐渲染,出示歌词,拨动学生情感,创设情境。
(阎维文演唱得非常动情,歌词里写的生活细节:拿新书包。
打花雨伞。
擦泪花等能使学生产生共鸣,为下一环节的教学作好铺垫。
歌词如诗行排列,也让学生初步体会到诗与歌的联姻。
)师:这首歌歌颂了什么?从古到今,歌颂母爱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
(学生举例:《世上只有妈妈好》、《烛光里的妈妈》、《游子吟》)出示画面诗句“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这首诗句来自哪本著作?(本诗句与本课题的内涵是一致的,与中心句:“母亲!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荷叶母亲》七年级语文教案《荷叶母亲》七年级语文教案《荷叶母亲》七年级语文教案1《荷叶母亲》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自读课文《散文诗两首》,两篇散文诗歌,均以母爱为主题,表达儿女对母亲深情的眷恋与赞颂,《荷叶母亲》是一篇赞颂母爱的美文。
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活场景所感动,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
她以荷叶为题,托物抒情,吟唱了一曲母爱的颂歌。
文如平静的春水里繁星的倒影,晶莹璀璨,又耐人寻味。
【学情分析】文章歌颂母爱,文字质朴,情感真挚,极易引起共鸣。
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文章,激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生感恩之情。
同时引导学生探究文章托物抒情的写法,抒发内心真挚的情感。
【教法学法】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还课堂以生命力,还学生以活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正确引导。
情景创设法:课前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创设情境。
朗读法:学生朗读与品读相结合,提高朗读水平,培养朗读欣赏能力。
讨论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互动,共同讨论,突破重难点。
【教学目标】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根据这篇散文诗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目标:1、有感情朗读文章,体验人间真情,培养感恩的情怀。
2、品味朴实、清丽的语言,学习托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教学难点学习托物抒情的写法,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抒写感情。
【教学步骤】一、情境导入课前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
课前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或《母亲》(阎维文)刚才我们听到的音乐,看到的画,所表达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母爱)对,母爱千年,沉浸于万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间,流淌于岁月的长河。
她们的爱,如春雨润物无声,如太阳和煦温暖。
歌唱家用优美的歌声赞美母爱,那作为现代文学家的冰心又用怎样的语言来歌颂这份浓浓的母爱呢?下面让我们走进散文诗《荷叶母亲》,一同去欣赏那感人至深的场景吧!(板书课题作者)二、整体感知⑴请大家用心去聆听朗读,标注不熟悉的字词,同时思考: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播放幻灯片录音)⑵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这些词的读音?请看大屏幕:(播放幻灯片注音)并蒂(dì)姊妹(zǐ)莲蓬(péng)菡萏(hàndàn)徘徊(páihu ái)攲斜(qī)荫蔽(bì)白瓣儿(bàn)⑶一首诗就像是一幅画。
七年级语文《荷叶母亲》教案教学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语文教材第二单元《荷塘月色》中的《荷叶母亲》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散文的阅读与欣赏,了解并掌握散文的写作特点;学习生词、短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生词、短语,了解散文的写作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会分析课文内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散文的写作特点及其在课文中的体现;对作者情感的理解与分析。
2. 教学重点:生词、短语的学习;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原文、学习笔记、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荷叶与母亲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亲情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标注生词、短语,思考课文主题。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生词、短语,分析课文内容,讲解散文的写作特点。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情感。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荷叶母亲》2. 主要内容:生词、短语散文的写作特点作者情感分析3. 重点、难点提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举例说明。
(3)谈谈你对作者情感的理解,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阐述。
2. 答案:(1)见课后注释。
(2)例:课文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荷叶是母亲的手掌,为我遮风挡雨”。
(3)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情感,关注散文的写作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年级语文《荷叶母亲》精品教案教学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散文诗两首》中的《荷叶母亲》。
文章主要描绘了荷叶对荷花的呵护与关爱,借此抒发了母爱的伟大。
详细内容涉及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文章结构分析、主题思想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伟大,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孝敬父母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情感,感受母爱的伟大。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母爱,将课文情感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荷叶与荷花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界中的美好情感,进而引入课文学习。
2. 朗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节奏与韵律,感受作者的情感。
3. 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掌握生字词。
4. 分析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探讨文章主题。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分析过程,指导解题方法。
6.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荷叶母亲》2. 重点词语:母爱、荷叶、荷花、呵护、关爱3. 课文结构:起承转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课文,感受母爱的伟大。
(2)以“母爱”为主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3)结合课文内容,为母亲写一封感谢信。
答案:(1)见课后附录。
(2)略。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母爱,学会关爱他人,将课文情感内化为自身品质。
推荐阅读《母爱无边》等关于母爱的文章,进一步体会母爱的伟大。
《荷叶母亲》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荷叶母亲》这篇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教学内容《荷叶母亲》这篇课文主要描述了一片荷叶在洪水来袭时,保护着小鱼儿的故事,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即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2.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洪水来袭时,荷叶母亲保护小鱼儿的情感内涵。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让学生感受洪水来袭时,荷叶母亲保护小鱼儿的场景。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荷叶和荷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4.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和情感的真挚。
4.3 解析课文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荷叶母亲保护小鱼儿的主题思想。
4.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荷叶母亲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5.1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荷叶母亲的感悟作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2 评价方式通过学生的作文和课堂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第六章:教学拓展活动6.1 活动目的通过拓展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荷叶母亲》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6.2 活动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荷叶母亲和小鱼儿,通过表演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验课文中的情感。
第七章:教学反思与改进7.1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7.2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八章:教学评价与反馈8.1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作文质量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荷叶·母亲》学习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学科:小学语文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词生字,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3. 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的表达手法。
4.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生词生字,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3. 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的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1. 生词生字的掌握。
2. 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教师讲解生词生字,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4. 学生跟读课文,加强语音语调的掌握。
5. 课堂小结,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的表达手法。
3.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4.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词生字。
2. 写一篇关于课文内容的观后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后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课堂测试,检查学生对生词生字的掌握情况。
3.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氛围。
在作业布置方面,要适量适度,既要让学生有足够的练习机会,又不要增加他们的学习负担。
六、教学策略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2. 运用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荷叶·母亲》教案
教学设想:
结合本单元“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圈点勾划”的能力和学习方法目标,在教学中,以“读”为主线设计教学,读中习得字词、读中理解课文、读中悟情、读中熏陶升华情感、读中学得学习方法。
追求真实、原生态课堂。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重点难点:
1、重点:体味诗歌思想感情。
2、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互动流程
一、溯源引流,情景导入。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唐代诗人孟效的《游子吟》吧,一齐朗诵一遍。
是啊,母爱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嘘寒问暖,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无言牵挂,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儿女们永远也无法感恩的情感。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是古今中外文学一个永恒的主题。
今天,我们来一起走进冰心的《荷叶·母亲》,看看作者是如何来体现这一主题的呢?
(营造氛围,感受母爱的普遍性,能活用学过的诗词。
)
二、整体感知,感受母爱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划出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解决。
2、指名学生朗读,相互订正读音有误的地方。
重点关注下列词语:
应(ying这里指三蒂红莲与三姊妹相照应。
一并结合上下文明了“花瑞”的含义)
(指导学生明确:多音字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和语意来确定它的读音。
词意也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
菡萏(hàndàn)徘徊(páihuái)欹(qī)
3、作者在这篇散文描写了自己在雨中看到的什么景象?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篇散文描写了自己看到的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情景。
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
写红莲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以达到“我”就是雨打风吹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
从而表现了母爱,表达了自己对母爱的赞美之情。
(意在引导学生明确从整体上把握一篇文章方法是多样的。
从体裁上来说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从内容上来说这是写母爱的散文;从写作技法上来说这是一篇借荷花喻人,歌颂母爱的散文……对文章的把握方法是多元的。
)
三、三读“荷叶”,三品母爱
1、一读,读红莲、赞荷叶,体察文章结构美。
①指名读1—3段,说说冰心家荷花的来历,作者为什么要先写荷花的来历呢?文中为什么回忆起和祖父的谈话,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冰心家的荷花是他父亲的朋友送的,作者先写荷花是为下面雨中看荷做铺垫;回忆和祖父之间的谈话,交代了莲花和三姊妹之间的关系,暗示了莲花的象征意义。
②指名读4—5段。
作者在文中说“我觉得有些烦闷”,这是为什么呢?作者是如何写雨打莲花的情景的?写雨打莲花的情景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呢?
明确:作者之所以烦闷,是因为她看到白莲谢了,而红莲即将受到风雨的摧残,前途未卜。
作者写雨打莲花,先写雨打红莲,再写荷叶护莲花。
写雨打莲花的情景主要是为下文的联想做铺垫,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③指名让学生读6—9段,说说“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的原因是什么?这部分在全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之所以感动,是因为眼前的情景使她联想到了母爱。
这部分在全文中起到点明主旨的作用。
④学生齐读课文。
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是如何构思的?作者由回忆莲花的来历,到描写雨打莲花的情景,再到由此产生的感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文章从朋友送红白二莲写起,忆起儿时院中的莲花,写雨中的白莲的不幸,重点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倾盖起红莲,触动了自己,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
作者层层铺垫、巧用对比、水到渠成,结构精致。
2、二读,赞荷叶、怜红莲,体味文章语言美。
A、听同学朗读,听读画面美。
听同学的朗读,说说最感染你的画面。
示例:最感染我的画面是莲叶护莲。
B、在画面里,你见到了怎样的荷叶?你又见到了怎样的红莲?谁是画面的主角?引读文章的具体语言来说明。
研读4-9段。
明确:示例:我看到了像母亲一样的荷叶,她无私、勇敢、慈怜;我看到了像孩子一样的红莲,她娇美、脆弱、在母爱阴蔽下的幸福、甜蜜;荷叶是画面的主角,“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这些句子充分体现出荷叶的无私、勇敢、慈怜。
(意在让学生读出荷叶的无私、勇敢、慈怜;红莲的娇美、脆弱、在母爱阴
蔽下的幸福、甜蜜;读出白莲的不幸,作者对白莲的惋惜;读出雨的大、风的急。
答题的过程又是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
要让情感成为学生内心深处的震撼,只有抓住文本不放松,紧扣语言,着眼于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才能让句子还原为学生脑海中的画面,从而使学生有切身的体验。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去揣摩,而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我想也是这个道理。
)
3、三读,赞荷叶、颂母爱,体悟文章情感美。
A、读议,作者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赞颂荷叶对红莲母亲般的爱么?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明确:作者写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为了赞颂荷叶对红莲母亲般的爱,而是通过自然界的这一景象表达对母爱的赞颂,从文中“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一句可知。
B、深情的朗读最后一段,明确“心中的雨点”的内涵和对最后一段的理解。
讨论明确:“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
母爱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的时候得到安慰,在孤独中的到欢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时得到幸福。
(如果浅尝辄止,就会失去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和敏锐的语感,更难于透过语言文字见其思想、领其情感、悟其精髓。
语感是一种言语感受经验,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的运用和严格的语言训练中形成的。
它既需要通过阅读,写作和有声语言的环境来积累语言经验,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又需要联系生活经验去比较揣摩语言文字,提高语言修养来获得理性知识,它是既带有浓重的经验色彩,又伴随着很强的理性认识的语言感受形式。
因此再一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
四、回归文本,内化语感。
请同学们包含深情地朗读全文,成诵。
(意在培养学生的语感。
要养成反复诵读,潜心揣摩以明达文意的习惯。
心理学研究表明:声音信息比文字符号更具可靠性,学生在诵读课文时,口耳眼三
种器官协同参与活动,有助于增强语感。
朱自清认为,诵读兼口治、目治、耳治,于培养语感最为有益。
我国传统语文学习强调熟读成诵,反复揣摩,其科学价值之一就是培养语感。
)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