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母亲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3
《荷叶母亲》公开课教案1案例说明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歌颂人间浓浓的亲情。
《荷叶母亲》是一篇爱的美文。
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所感动,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幻化出《荷叶母亲》如诗如画的美好形象。
美文需要美读。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功能,语文课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是艺术,文学也是艺术,艺术是相通的,本堂课借助音乐的力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美美的朗读,体会到诗情画意之美。
教学目标:1、品读语言,体会感人至深的亲情;2、借用音乐,提高散文诗的朗读能力。
案例描述一、导入:《母亲》音乐渲染,出示歌词,拨动学生情感,创设情境。
(阎维文演唱得非常动情,歌词里写的生活细节:拿新书包。
打花雨伞。
擦泪花等能使学生产生共鸣,为下一环节的教学作好铺垫。
歌词如诗行排列,也让学生初步体会到诗与歌的联姻。
)师:这首歌歌颂了什么?从古到今,歌颂母爱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
(学生举例:《世上只有妈妈好》、《烛光里的妈妈》、《游子吟》)出示画面诗句“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这首诗句来自哪本著作?(本诗句与本课题的内涵是一致的,与中心句:“母亲!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有异曲同工之妙,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读,不够动情,尚未入情。
)二、简介《繁星春水》及作者。
(多媒体出示,突出“母爱,童真,自然”)三、出示课题《荷叶母亲》集体朗读,整体感知: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学生几乎能找出来,指点朗读,感情还是不够投入,文章的主旨很容易把握。
)师:请欣赏老师拍的荷叶图,去年我去厦门旅游时在南普陀寺院前拍的,请问:“寺院前种为何种荷花?以歌颂母爱的圣洁为题有何用意?”(学生答:纯洁、高洁、圣洁。
《荷叶母亲》优秀教案《荷叶母亲》优秀教案(精选6篇)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荷叶母亲》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荷叶母亲》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品味诗歌的精美的语言。
3.情感与价值:体会母子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诗歌以物喻人的手法及联系生活实际体味母子情深。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金色花》,我们被浓浓的母子情所感染和感动。
是的,母爱是人世间最无私、最仁慈、最宽容、最伟大的爱。
正是因为有了母爱我们每一个人才感到幸福无比。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著名作家冰心去寻找一份幸福、一份感动。
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2.检查预习情况(出示小黑板)(1)作者(2)字词:并蒂、花瑞、菡萏、欹斜、慈怜、荫蔽三、继续感知,寻找感动1.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因什么而感动?(作者被红莲还是白莲所感动?)明确: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遮盖住红莲,为其遮风挡雨。
(画图)2.那同学们能否找到文中描写这个画面的段落呢?(引导学生寻找6、7自然段)3.有感情地齐读6、7段。
(重点字:慢慢地、倾侧、覆盖、勇敢慈怜)4.同学们,结合刚才这两段文字,你认为给这幅画起一个什么名字?(荷叶护莲图)5.师过渡:这一朵红莲正在荷叶的庇护之下,安全地成长着……这画面不仅让作者感动,也深深地触动了我们的心弦。
试想一下:如果红莲没有了荷叶的保护,结果会怎样呢?(学生回答——凋零、枯萎)师:对,如果红莲没有了荷叶的保护,就会像文中的那株白莲。
请个同学说说:文中白莲的结局怎样?师:(画图)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白莲和红莲都经历了一场风雨袭击,因为白莲没有荷叶保护所以凋零散飘,而红莲在荷叶的细心保护之下,健康、安全、快乐地生活着。
《荷叶母亲》阅读练习题(附答案)《荷叶母亲》原文:①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②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③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
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
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④半夜,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
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
梗上只留下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hán dàn)的,今晨都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⑤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大作,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
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倾斜。
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⑥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由的心绪散尽了!⑦雨势并不减退,红莲都不动摇了。
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一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⑧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动——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荷叶母亲》阅读题及答案:1.文中第二、三两段从记叙的顺序来看是,其作用是。
(3分)答案:文中第二、三两段从记叙的顺序来看是插叙,其作用是说明“我家”与荷花有很深感情,大家喜爱荷花,为后文写惦记雨中荷花埋下伏笔(铺垫)。
2.说说第四段开头关于天气的描写的语句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答案:为写大雨埋下伏笔,烘托心情,渲染气氛。
3.第四段中的“菡萏”是荷花的别称,此处的含义是。
(2分)答案:此处的含义是含苞欲放。
4.为什么“我不敢下阶去”?(1分)答案:我十分挂念雨中的红莲,怕它被那密密的雨点打坏。
荷叶母亲作文荷叶母亲作文6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荷叶母亲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荷叶母亲作文1“唯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这句出自李商隐笔下的佳句,流传至今,每当有人读到它,便会联想到那悠然清香的美好景色,但有谁想过“红菡萏”为何那样“红”。
我们曾学过冰心的一篇文章《荷叶母亲》,那是因雨天的降临,而获得的高洁的母爱,荷叶似母亲对孩子般对待荷花,当雨天降临,风雨降之的时候,她将身体微微一倾,遮住了荷花那娇小的身躯,他宁愿让自己承受这风雨寒冷的一切,也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受苦。
对于这微小而伟大的壮举,我想看过的人没有理由不感动。
那有没有想过,自己的母亲对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我曾记得,那时我在上小学的时候,那天大雨,我忘了带伞,同学们几乎都被家长接走了,我心里正在暗暗担心,责怪妈妈为什么还不来接我,正当我沮丧失望之时,窗外忽隐现出一个熟悉的身影,看似像妈妈,但由于雨下的太大,所以我不敢轻易下义,等那身影走近,进了教室,一再确定,那的确是我那慈爱的母亲,我看着她,他的衣服几乎快要湿透,挽起裤脚露出的腿上沾满了泥。
看到如此狼狈的妈妈,心中不由升起一阵感动。
在路上,妈妈总把雨伞往我这边靠,给他说,他也不理会,我只能暗暗地把雨伞向那边推一下,但别他发现后,还斥责了我,说“我是大人,受点苦,淋点雨都没什么,只是你,那么小,万一淋坏了怎么办,好好顶着”,说完又继续朝我这边靠,这时,我看到了妈妈的左肩头都湿透了,他毫不在乎,我终于忍不住,哭了,心中又升起了一种感恩之心。
这看似微小但却伟大而充满爱的举动,天下只有“一”人能做到,那便是:母亲,俗话说:“荷花虽好,但也需绿叶相扶“;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道理——母爱,世界上最温暖人心,最圣洁的爱。
荷叶母亲作文2无私的荷叶荷叶是平凡的,但它却是无私的。
《荷叶母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荷叶母亲》。
本文是一篇描绘荷叶与荷花的美丽诗篇,通过荷叶母亲的呵护,展现了母爱的伟大。
课文内容主要包括荷叶的形态、荷叶上的露珠、荷花的美丽以及荷叶母亲呵护荷花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荷叶母亲呵护荷花的伟大母爱。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荷叶母亲呵护荷花的伟大母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荷叶、荷花图片、课文音频。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荷叶、荷花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荷叶和荷花的特点。
2. 学习课文(15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语气和情感。
3. 讲解课文(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荷叶母亲呵护荷花的伟大母爱。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1. 荷叶母亲的哪些特点让她成为了荷花的保护伞?2. 课文中的荷叶母亲像不像我们生活中的母亲?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荷叶母亲特点:呵护、关爱母爱:伟大、无私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画出你心目中的荷叶母亲,并写一写她的特点。
3.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母爱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荷叶母亲的描绘,让学生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并体会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荷叶、荷花的绘画创作,或者让学生收集关于母爱的故事,进行课堂分享。
《荷叶母亲》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荷叶的深厚感情。
2.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荷叶的情感。
2.学习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荷叶的情感背后的深层含义。
2.培养学生运用课文所学写作方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荷叶的特点和价值,激发学生对荷叶的兴趣。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荷叶相关故事或知识。
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第一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荷叶的感情。
2.分析课文第二段,让学生体会作者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荷叶的印象,以及荷叶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情感体验。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
二、写作方法学习1.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2.指导学生运用所学写作方法进行创作。
三、小组合作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具体事物,运用所学写作方法进行创作。
2.小组内交流,互相修改,完善作品。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1.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全班同学共同评价。
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1.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六、课后作业1.请学生运用所学写作方法,以“荷叶母亲”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家长监督孩子完成作业,并签字确认。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荷叶这一具体事物,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学会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
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较深,写作方法也有所掌握。
《荷叶母亲》精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荷叶母亲》这首诗的基本内容,理解其深层含义。
1.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朗读、背诵和默写能力。
1.1.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原文:学习并理解《荷叶母亲》这首诗的原文。
1.2.2 诗歌背景:了解诗人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歌的原文和意义。
2.1.2 诗歌中表现的母亲形象。
2.2 教学难点2.2.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2.2 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意义、表现手法等。
3.1.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提问等。
3.1.3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朗读、背诵、默写等实践操作。
3.2 教学手段3.2.1 课件: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原文、图片等。
3.2.2 视频:播放与诗歌相关的视频资料。
3.2.3 纸质教材:提供相关的纸质教材和参考资料。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冰心及其作品《荷叶母亲》。
4.2 学习诗歌原文:让学生朗读诗歌,跟读并模仿语音语调。
4.3 解析诗歌: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
4.4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诗歌中的母亲形象。
第五章:作业布置与评价5.1 作业布置5.1.1 背诵诗歌:要求学生背诵《荷叶母亲》。
5.1.2 写心得体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荷叶母亲》的心得体会。
5.2 评价方式5.2.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和表达能力。
5.2.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
5.2.3 心得体会: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六章:教学拓展活动6.1 诗歌欣赏:为学生提供其他冰心的诗作,让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荷叶母亲冰心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
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
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
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
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
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
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
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动——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评析】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
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
这样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达到“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
是啊,连荷叶都会自觉地保护荷花,何况母亲爱护自己的子女。
于是在结尾处写道:“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
“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
冰心:荷叶母亲
冰心:荷叶母亲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子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院子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里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向外看,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的立在绿叶中,我仍是不适应,徘徊了一会儿,窗外雷声大作,大雨接着下了下来,雨愈下越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声,打的左右摇摆,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台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我连忙走了,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突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的天空下的蔽阴啊!。
初一荷叶母亲课文一、文学常识1. 作者2. 出处二、课文内容分析1. 主题思想- 文章以荷叶护红莲为喻,歌颂了伟大的母爱。
作者通过描写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场景,触景生情,联想到母亲对自己的呵护,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与热爱之情。
2. 结构层次- 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 第一部分(1 - 3段):写父亲的朋友送“我”两缸莲花,引起“我”对故乡园院里莲花的回忆。
这里为后文写雨中赏莲作铺垫。
- 第二部分(4 - 7段):写雨打红莲的情景,红莲在风雨中遭受磨难,“左右攲斜”,这是情节的发展。
作者细致地描写了红莲在风雨中的状态,如“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写出了红莲的美丽与娇弱,而“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
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则写出了红莲面临的危险。
- 第三部分(8 - 9段):写荷叶护红莲的情景,这是文章的高潮部分。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直接点明了荷叶对红莲的保护就如同母亲对孩子的呵护,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3. 写作手法- 借物喻人:这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手法。
作者借荷叶来比喻母亲,红莲比喻自己。
荷叶在风雨中保护红莲,母亲在生活中保护孩子,通过这种比喻,将抽象的母爱形象化,使读者更能深刻地体会到母爱的伟大。
- 情景交融:文中描写了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情景,在描写这些情景的过程中融入了作者的情感。
如“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
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既写出了荷叶对红莲的保护,又蕴含着作者对母爱的感动。
三、重点语句赏析1. “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 赏析:这里运用了描写的手法,“菡萏”形容荷花未开时的状态,“今晨却开满了”写出了红莲生长的迅速,“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描绘出红莲盛开后的美丽姿态,表现出红莲的生机与活力,为后文红莲遭受风雨的袭击埋下伏笔。
《荷叶母亲》冰心全文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荷叶母亲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
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
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悔尘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
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
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
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菡(hàn)萏(dàn)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槐前物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
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qī)斜。
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
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一九二二年七月二十一日拓展资料: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
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
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铅液》。
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
1946年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
《荷叶母亲》
说教材:
《荷叶母亲》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位。
本单位以亲情为主题,《荷叶母亲》是冰心一篇很典范的以母爱为主题的文章。
花本无恋人有情,本文借景写人,以花喻人,歌颂母亲的爱、母女的情,情势新鲜,语言淳厚,富有生活气味。
说学情:
本文是一首散文诗,兼具散文和诗的特点。
朗读是学生感觉课文的最好要领,应该在朗读上多下工夫,通过种种情势的读,让学生学会埋头灵去跟作者举行交换、对话,去分享那诚挚优美的亲情。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读畅文句,领会课文大意,了解本文借景写人的写作特色。
2.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细致深入地体味和感受亲情之爱,学会感恩从感谢母亲开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感恩母亲的心声表达出来。
学习重点: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联系生活,细致深入地体味亲情之爱,学会感恩从感谢母亲开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感恩母亲的心声表达出来。
说教法:
朗读法研讨法
课前准备:
⑴字词积累:(加点字词先注音,再释意)
花瑞:莲蓬:烦闷:菡萏:亭亭:适意:徘徊:欹斜:遮拦:荫蔽:
⑵查找作者冰心材料
⑶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过程设计及设计意图:
一、导语:
母亲,是鲜花旁的叶子;母亲,是大海上的帆船;母亲,是灵魂的真谛。
母爱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春;它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纯净。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的这首《游子吟》可以说是古人对母爱赞美的千古绝唱了。
怎样写母爱才有新意?是写冷暖问候,还是写病痛关爱?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荷叶母亲》这篇优美的散文诗为我们做出了回答。
下面我们一起来寻找吧!
二、读与感
1、检查预习情况:
⑴作者简介
⑵字词积累
3、⑶带着问题初步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多媒体出示)
2、初步朗读课文,回答:
㈠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㈡提问:本文重点描写什么?采用什么手法?
学生回答。
(多媒体出示答案)
2、学生自由朗读:(多媒体出示)
请同学们以自己最喜爱的方式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注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品味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情景
学生带着问题初读全文,让学生感受“荷叶母亲”的形象,感受课文中的情感,感受作者的表达意图。
三、读与思
1、听录音范读:体会作者逐渐上扬的感情,较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2、细细品味
1)作者为什么要从自家院子里德莲花写起?
2)为什么要写9年前与祖父的赏莲?
(学生带着问题深情地朗读,用圈点勾画法圈出“风雨中几看红莲”部分表示当时环境、红莲表现和作者心境变化的词句。
)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多媒体出示)四看红莲:
3、思考问题:
⑴出示问题: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我”为什么感动?找出使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
学生回答问题。
示例1:“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用准确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荷叶无惧无畏守护红莲的形象)
示例2:“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勇敢慈怜的荷叶”写出荷叶守卫者形象,象征母亲,而“流转无力的水珠”侧面写出了在荷叶的庇护下,雨点对“红莲”够不成威胁,无法施展淫威。
)明确:因为荷叶倾侧过来覆盖红莲正如母亲为自己遮风挡雨,无畏地为红莲遮蔽.作者被感动了。
感叹母亲为子女的付出,意思是:当有困难的时候,母亲会无私的呵护子女。
⑵冰心的母亲让冰心感动,你的母亲让你感动了吗?结合材料《母爱是一部书》说一说你的母亲让你感动的点点滴滴。
设计意图:
品读“风雨中三看红莲”部分,理解作者的用笔之妙和构思之巧,加深对“荷叶母亲”的形象、课文中的情感和作者的表达意图的理解,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逐渐上扬的感情,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大意。
四、读与悟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
(要求教师饱含激情地读,让学生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心中的雨点”指什么,你是如何理解这一句话的?这一句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出示问题:
(提示从情感、修辞、句式和作用等角度进行理解)
学生回答问题。
(多媒体出示答案)
设计意图: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
曲终见主旨,总结宕开一笔,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自然界的雨点是有形的,而“心中的雨点”涉及面及广,内容纷繁。
谁来荫蔽?这就把母爱推向高潮
2、课外链接:品味另一首诗中相同意旨的一句:
“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好躲进你的怀里。
”(《繁星》第159节)。
五、读与写:
1.请找出文中你最喜好、最欣赏的句子,作为积聚,用曩昔的要领整理到积聚本上。
2.写一写:
用“母亲是_______我是__________”写一句话,赞颂母爱。
这首散文诗借物抒怀,抒发了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伎俩,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达对妈妈的爱,向母亲许下感恩的信誉……
计划意图:
学会感恩从谢谢母亲开始,并能用本身的语言把感恩母亲的心声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