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核心考点全攻略 第五章第五节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
- 格式:docx
- 大小:87.80 KB
- 文档页数:6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措施病毒性肝炎是由不同类型的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常见的病毒类型包括甲型、乙型、丙型和戊型肝炎病毒。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对患者的身体和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
在治疗过程中,护理措施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以下是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措施。
1. 隔离措施病毒性肝炎是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的疾病,因此在患者住院期间,需要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
医务人员应佩戴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和防护服,以避免感染。
此外,病房应保持清洁和通风,避免患者与其他人接触。
2. 完全休息病毒性肝炎患者常常出现疲劳和体力消耗的症状,因此给予充分的休息十分重要。
患者需要保持床位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护士和家人应该鼓励患者坚持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体力活动。
3. 营养支持由于病毒性肝炎会导致患者的食欲减退和消化功能障碍,因此需要进行适当的营养支持。
护士和营养师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
建议患者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同时减少摄入脂肪和刺激性食物。
4. 控制疼痛病毒性肝炎患者常常伴随着肝区疼痛和不适感。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应提供适当的疼痛缓解措施。
可以使用非处方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来缓解轻度疼痛。
对于严重的疼痛,需要及时联系医生进行评估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5. 液体管理由于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脏功能受损,可能导致液体潴留和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护士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体征和症状,包括体重、血压、尿量和心率。
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进行补液治疗,防止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的发生。
6. 监测肝功能病毒性肝炎患者应定期检测肝功能指标,包括肝酶、胆红素、凝血功能和肝功能代谢。
护士应及时记录患者的相关数据,包括体温、血压、心率等,以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
家人也可以通过监测患者的食欲和精神状态来观察病情发展。
7. 心理支持病毒性肝炎患者常常伴有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
护士应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鼓励患者保持乐观的态度。
第五章传染病人的护理第五节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本节考点:病因、流行病学、.病原学意义、护理。
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炎,是由多种嗜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肝炎病人有甲型、乙型、丙丁戊型,甲型、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
一、病因及流行病学:主要经粪-口传播的有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经血液传播的有乙型、丙型及丁型肝炎;母婴传播也是乙型肝炎重要传播途径。
二、临床表现:潜伏期:甲型肝炎5-45天,平均30天;乙型肝炎30-180天,平均70天;丙型肝炎15-150天,平均50天;丁型肝炎28-140天;戊型肝炎10-70天,平均40天。
1.急性肝炎:分为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2.慢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
3.重型肝炎。
4淤胆型肝炎。
5.肝炎后肝硬化。
三、辅助检查(一)血清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在肝功能检测中最为常用,是判定肝细胞损害的重要指标。
(二)肝炎病毒病原学检测:1.甲型肝炎:血清抗HA V-IgM是甲肝病毒近期感染的标志,是确定甲型肝炎最主要的标记物;血清抗HA V-IgG见于甲型肝炎疫苗接种后或既往感染HA V的病人,为保护性抗体。
2.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见于乙肝病毒感染者;HBV感染后3周血中首先出现HBs-Ag;表面抗体(抗HBs-)阳性见于预防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或过去感染HBV 并产生免疫力的恢复者;HBeAg一般只出现在HBs-Ag阳性的血清中,HBeAg阳性提示HBV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
核心抗原(HBcAg)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和DNAP均位于HBV 德核心部分,是反映HBV感染最直接、最特意和最灵敏的指标,两者阳性提示HBV的存在、复制、传染性强;HBV DNA 定量检测有助于抗病毒治疗病例选择及判断疗效。
四、治疗原则(一)隔离甲、戊型按照肠道传染病隔离3-4周,乙丙丁按照血源性传染病及接触传染病隔离。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目前按病原体已确定约有5种类型,即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及戊型。
其中甲型与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丁型多呈慢性感染,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传播。
【病因及分类】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是肝炎病毒,目前已经证实甲、乙、丙、丁、戊五型肝炎病毒是病毒性肝炎的致病因子。
1.甲型肝炎病毒(HAV) 属微小RNA病毒科中的嗜肝RAN病毒属。
感染后早期产生IgM抗体,是近期感染的标志,一般持续8~12周。
对外界抵抗力较强,能耐受60℃30分钟,100℃1分钟才能全部灭活。
在-70~-20℃数年后仍有感染力。
紫外线照射1小时或3%福尔马林5分钟均可灭活。
2.乙型肝炎病毒(HBV) 属嗜肝DNA病毒科,正嗜肝DNA病毒属。
乙肝病毒的抵抗力很强,对热、低温、干燥、紫外线及一般浓度消毒剂均能耐受。
在37℃可存活7天,在血清中30~32℃可保存6个月。
-20℃可保存15年。
煮沸10分钟、65℃10小时或高压蒸汽可灭活,0.5%过氧乙酸、2%戊二醛和含氯消毒剂敏感。
3.丙型肝炎病毒(HC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
对有机溶剂敏感,10%氯仿可杀灭。
煮沸、紫外线等亦可使其灭活。
血清制品中的HCV 可用干热80℃72小时或加变性剂使之灭活,和加热100℃5分钟可使其灭活。
4.丁型肝炎病毒(HDV) 是一种缺陷病毒,在血液中由HBsAg包被,其复制、表达抗原及引起肝损害须有HBV或其他嗜肝DNA病毒的辅佐。
5.戊型肝炎病毒(HEV)属RNA病毒。
在碱性环境下,对高热、氯仿、氯化铯敏感。
【发病机制】HAV经口感染后可能先在肠道中增殖,然后经一段病毒血症位于肝脏。
两周后由胆汁排出体外。
HAV引起细胞损伤的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
HBV侵入人体后,迅速通过血液到达肝脏和其他器官,并在部分组织细胞内复制。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HAV HBV HCV HDV HEV基因组线状单链RNADNA病毒单股正链RNA单股环状RNA 单股正链RNA抗体系统早期IgM,表近期感染持续8~12w,少数6m。
IgG表过去感染可保持多年HBV颗粒又叫Dane颗粒,详见后不是保护性抗体是HCV感染的标志HDVAg最早出现抗HDV不是保护性抗体抗HEVIgM在发病初期产生是近期感染的标志一、病因与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甲型肝炎甲型肝炎无病原携带者,传染源为急性期和隐性感染者.以粪-口传播为主(戊肝)抗-HAV阴性者乙型肝炎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包括丁肝)抗-HBs阴性者丙型肝炎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普遍易感附:乙肝的抗原、抗体系统HBsAg+最早出现血清学标志抗-HBs抗体一种保护性抗体,3~6个月开始出现,可持续多年(曾感染过;接种疫苗)HBcAg(核心抗原)存在于受染肝细胞核中,血液中检测不到,+表有传染性抗-HBc IgM早期感染;IgG过去感染HBeAg(e抗原)HBV活动性复制和传染性标志抗-HBe 传染性减弱的标志HBV-DNA 最敏感最直接的HBV感染指标二、临床表现潜伏期甲肝平均30d,乙肝70d,丙肝50d,丁型肝炎28~140天,戊肝40d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5~7d这一期传染性最强,ALT↑黄疸期2~6w胆红素↑,尿胆红素+,肝脾大,肝区痛,巩膜和皮肤黄染,尿色加深,约2周达到高峰恢复期平均持续4w,肝功恢复正常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较黄疸型肝炎多见。
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常不易被发现,为容易被忽略的重要传染源慢性肝炎仅见于乙、丙、丁3型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急性肝炎迁延半年以上慢性活动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各项症状明显,(肝肿大,质地中等以上,伴肝掌、蜘蛛痣、毛细血管扩张或肝病面容。
进行性脾大,肝功能持续异常,可伴有肝外器官损害等特征)续表——重型肝炎分型急性起病10天以内出现肝衰竭、肝性脑病、肝明显缩小亚急性起病10天以上慢性在慢性肝炎的基础上出现了亚急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肝衰肝脏进行性缩小出现肝臭、扑翼样震颤、定向障碍,精神行为异常、凝血酶原时间(PTA)<40%(判断预后的指标)淤胆型肝炎以肝内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又称毛细胆管炎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炎,是由多种嗜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肝炎病毒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及戊型甲型及戊型:表现为急性肝炎。
乙、丙及丁型:可转化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一、病因与流行病学甲肝、戊肝:粪-口传播乙、丙、丁肝: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也是乙型肝炎重要传播途径。
丁型肝炎病毒为缺陷病毒,它的复制需HBsAg的存在,故它与乙型肝炎的发病不论是同时或先后发生,病情均较重。
二、临床表现潜伏期甲5~45天,平均30天乙30~180天,平均70天丙15~150天,平均50天丁28~140天戊10~70天,平均40天(一)急性肝炎急性肝炎分为两型: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较黄疸型肝炎多见。
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此类型常不易被发现,成为容易被忽略的重要传染源。
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5~7天表现为食欲减退、厌油、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和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同时还可有畏寒、发热、疲乏及全身不适等黄疸期2~6周尿色加深如浓茶样,巩膜和皮肤黄染,黄疸前期的症状好转。
黄疸可逐渐加深,约2周达到高峰。
部分病人可有粪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等肝内阻塞性黄疸的表现恢复期持续4周上述症状消失,黄疸逐渐消退,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二)慢性肝炎1.病程>6个月2.常见乙、丙、丁型肝炎。
3.通常无发热,症状类似急性肝炎。
4.体征:面色灰暗、蜘蛛痣、肝掌、肝脾大。
(三)重型肝炎1.重型肝炎分型①急性起病较急,早期即出现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尤其是病后<10天出现肝性脑病、肝脏明显缩小等②亚急性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0天,出现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肝性脑病多出现在疾病的后期,腹水往往较明显。
此型病程可长达数月,易发展成为坏死性肝硬化③慢性最常见;慢性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重型肝炎2.重型肝炎的诱因①病后劳累;②感染,常见胆系感染、原发性腹膜炎等;③长期大量酗酒或病后酗酒;④服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⑤合并妊娠。
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观察要点1. 注意观察患者的皮肤巩膜有无黄染及瘙痒、皮下有无瘀斑、牙龈有无出血, 如使用利尿剂患者还需注意体重的变化, 通过观察上述表现了解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及腹水的变化。
2. 注意观察患者的腹部体征、如腹围、腹壁静脉有无曲张、移动性浊音情况、肠鸣音等, 了解有无腹水及腹膜炎等临床体征。
3. 注意监测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血常规, 电解质, 肝功能), 了解有无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所致的白细胞、血小板减低, 特别是使用利尿剂的患者注意有无电解质的紊乱。
4. 观察患者的神志及言行表现, 特别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是否清楚, 性格和行为有无异常, 早期发现肝性脑病, 早治疗机预防, 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特别注意, 肝性脑病早期多数表现为性格和行为及异常, 应注意观察。
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 重型肝炎、急性肝炎早期、慢性肝炎活动期应卧床休息, 症状减轻后要控制活动。
肝功能基本正常后, 可适当增加活动, 如散步, 做广播操, 打太极拳等, 以不感觉疲劳为原则。
2.饮食护理:1)急性肝炎: 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流质食物;进食量太少, 可遵医嘱静脉补充葡萄糖和维生素;食欲好转后, 可逐渐增加饮食, 少食多餐;2)慢性肝炎: 能量摄入: 卧床或休息者: 84~105kJ/(kg.d), 中度活动者(上班): 126~147kJ/(kg.d);蛋白质: 以优质蛋白为主1.5~2.0g/(kg.d);碳水化合物300~400 g/d;脂肪以耐受为限, 多选用植物油, 约50~60 g/d;多食水果、蔬菜等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3)肝炎后肝硬化、重型肝炎: 按肝硬化、肝性脑病的饮食原则处理。
4)各型肝炎病人的饮食禁忌:不宜长期摄入高糖高热量饮食, 以防诱发糖尿病和脂肪肝;腹胀者可减少产气食品(牛奶、豆制品)的摄入;各型肝炎病人均应戒烟和禁饮酒及含酒精饮料。
3心理护理: 因肝炎传染性强, 病人易产生焦虑, 孤独, 失望等心理, 应帮助病人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护士核心考点全攻略第五章第五节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
按病原学分为甲型、
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
一、病因
1.病原学
(1)甲型肝炎病毒(HAV)、丙肝病毒(HCV)、丁肝病毒( HDV)、戊肝病毒( HEV)均属RNA病毒。
(2)乙型肝炎病毒(HBV)属DNA病毒,有3个抗原抗体系统:①HBsAg与抗-HBs;②HBcAg与抗-HBc;③HBeAg与抗-HBe。
2.流行病学
1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粪-口传播B.水传播
C.食物传播D.血液传播
E.媒介传播
二、临床表现
1.甲型病毒性肝炎:急性肝炎多见,分为两型。
(1)急性黄疸型肝炎(典型的临床表现分三期)
①黄疸前期:传染性最强,平均5 ~ 7天,表现为消化系统症状,如食欲减退、厌油、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和腹泻;同时有畏寒、发热、疲乏及全身不适等。
②黄疸期:持续2 ~ 6周;尿色加深如浓茶样,巩膜和皮肤黄染。
2周达到高峰。
肝多肿大,有触痛及叩痛。
③恢复期:症状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本期持续4周左右。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较黄疸型肝炎多见,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
2.慢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者,常见乙、丙、丁型肝炎。
症状和肝功能异常反复出现,可有面色晦暗、肝掌、蜘蛛痣、肝脾肿大等。
3.重型肝炎:是一种最为严重的临床类型,病死率高。
(1)重型肝炎分型:分三种类型,以慢性重型肝炎最常见。
①急性重型肝炎:起病较急,早期即可出现重型肝炎的表现,尤其肝性脑病、肝脏明显
缩小和肝臭等。
②亚急性重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0天以上,出现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肝
性脑病多出现在疾病的后期,腹水明显,易发展成坏死性肝硬化。
③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重型肝炎。
(2)重型肝炎的诱因包括:病后劳累、感染、长期大量酗酒、服用对肝脏有损害药物以
及合并妊娠。
(3)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肝衰竭,其表现为:①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高于
171μmoL / L;②肝进行性缩小;③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降至
40%以下;④出现肝性脑病;⑤腹水迅速增多、中毒性鼓肠;⑥肝肾综合征。
4.淤胆型肝炎:自觉症状较轻,黄疸较明显。
5.肝炎后肝硬化: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异常及门静脉高压征。
1.急性和慢性肝炎是依据病程划分的:小于6个月为急性,多见于甲肝;大于6个
月为慢性,多见于乙肝。
2.重症和非重症肝炎是依据临床表现划分的:重症有肝性脑病(扑翼样震颤等),非重症无。
三、辅助检查
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在肝功能检测中最为常用,是判定肝细胞损害的重要指标。
2.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
3.白蛋白(A)降低,球蛋白(G)增高,A / G下降或倒置。
4.尿胆红素测定。
5.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检查,可用于重型肝炎的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与肝损伤程度成反比。
6.肝炎病毒病原学检测
(1)甲型肝炎:血清抗-HAV-IgM是甲型肝炎病毒近期感染的标志,是确定甲型肝炎最主要的标记物;血清抗-HAV-IgG见于甲型肝炎疫苗接种后或既往感染HAV的病人,为保护性抗体。
(2)乙型肝炎:肝炎病毒病原学检测。
①表面抗原(HBsAg)与表面抗体(抗-HBs):HBsAg阳性,见于HBV感染者;抗-HBs阳性,常见于有免疫力的恢复者。
②e抗原(HBeAg)与e抗体(抗-HBe):HBeAg阳性,提示HBV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③核心抗原(HBcAg)与核心抗体(抗-HBc):HBcAg难以检测到。
抗-HBc-IgM阳性提示,正在感染,抗-HBc-IgG阳性,提示既往曾感染。
④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HBVDNA)和DNAP:反映HBV感染最直接、最特异和最灵敏的指标。
(3)丙型肝炎:HCVRNA可作为抗病毒治疗病例选择及判断疗效的重要指标;抗-HCV是丙肝病毒感染的标志。
(4)丁型肝炎:血清或肝组织中的HDAg和(或) HDVRNA阳性有确诊意义。
(5)戊型肝炎:常检测抗-HEV-IgM及抗-HEV-IgG。
2患者,男,27岁,既往体健,体检发现肝功能正常,抗-HBs阳性,反复查
HBV、其他血清标记物均为阴性,表示此患者
A.乙型肝炎有传染性B.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C.乙型肝炎恢复期D.对乙型肝炎病毒有免疫力
E.乙型肝炎病情稳定
通常所说的“大三阳”=HBsAg( +) +抗HBc( +) +HBeAg( +)表示
传染性强;“小三阳”=HBsAg( +) +抗HBc( +) +抗Hbe( +)表示传
染性减弱。
四、治疗原则
甲型肝炎以卧床休息和对症治疗为主。
乙型肝炎以足够的休息、营养为主,辅以抗病
毒治疗,避免饮酒、过劳和损害肝的药物。
3患者,女,29岁,因发热2天,伴乏力、尿黄,查ALT1120U / L,
总胆红素70mmoL / L,抗-HAV-IgM( +),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
该患者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措施是
A.卧床休息B.保肝药物治疗
C.抗病毒治疗D.补充维生素
E.免疫治疗
五、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与病毒感染有关。
2.腹泻:与消化功能不良有关。
3.活动无耐力:与慢性病消耗有关。
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有关。
5.体液过多:与肝硬化、低蛋白有关。
6.舒适的改变:瘙痒与黄疸有关。
7.有感染的危险:与慢性疾病、营养不良有关。
8.意识障碍:与肝性脑病有关。
9.潜在的并发症:消化道出血,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有关。
10.潜在的并发症:肝性脑病,与血氨增高有关。
11.社交孤立:与疾病被部分社会群体排斥有关。
六、护理措施
1.休息:是急性肝炎的主要护理措施。
在发病后1个月内应卧床休息,待黄疸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后可逐渐恢复活动。
2.饮食:合理的营养、适宜的饮食也是治疗急性肝炎的重要措施。
急性期患者消化道
症状明显,应予清淡、适口、易消化的饮食。
重型肝炎的患者给予低脂、低盐、高糖、高维生素、易消化流食或半流食,限制蛋白质摄入量。
3.皮肤护理:有黄疸时需保持皮肤清洁,注意个人卫生,勿搔抓皮肤,以免受伤感染。
1.甲、戊型肝炎按肠道传染病隔离3 ~ 4周;乙、丙、丁型肝炎按血源性传染病及
接触传染病隔离。
2.为阻断母婴传播,对新生儿最适宜的预防方法是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注射。
3.病人排泄物要使用5%含氯消毒剂消毒后再倾倒。
4.污染物在0.5%洗消净中浸泡30分钟或沸水煮30分钟消毒。
5.医护人员为肝炎患者进行有创检查或操作时,应注意做好自我防护,一旦出现针刺
伤,立即用手从伤口的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伤口的血液,并用流动水冲,边挤边冲,
并立即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以后三个月、半年需要重复检查病毒的抗原与抗体。
七、健康教育
1.向病人及家属宣传病毒性肝炎的家庭护理和自我保健知识。
慢性病人和无症状携
带者应做到:①正确对待疾病,保持乐观情绪。
②生活规律,劳逸结合。
③加强营养,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避免长期高脂肪、高能量的饮食,戒烟酒。
④不滥用药物,以免加重肝损伤。
⑤实施适当的家庭隔离,如病人的食具、用具和洗漱用品应专用,病人的排泄物、分
泌物可用5%含氯消毒剂混合消毒30分钟后弃去。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家中密切接触者,可行预防接种。
⑥定期复查。
2.进行预防疾病指导,甲型和戊型肝炎应预防消化道传播,乙、丙、丁型肝炎预防重点则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
3.预防接种,甲型肝炎易感者可接种甲型肝炎疫苗,对接触者可接种人血清免疫球蛋白,以防止发病。
★各种噬肝病毒(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是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
★甲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肝炎主要经血液、母婴等途径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病原学检测结果———①提示乙肝感染的标志:HBsAg阳性、血清HBcAg阳性、血清HBeAg阳性、血清HBVDNA (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和DNAP;②提示乙肝感染恢复的标志:HbsAb(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
★甲型肝炎为自限病程以卧床休息和对症治疗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