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精神
- 格式:docx
- 大小:18.58 KB
- 文档页数:2
浅议民法精神及其培育途径[摘要]本文简单阐述了民法精神及其在我国民事法律模式下的具体内容。
最后提出了培育民法精神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民法精神;内容;途径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和产品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共同意识,首先是以民法精神为基础的共同意识。
人类社会最初起源于劳动和产品交换,这些行为在氏族公社产生之前完全是私人之间的行为,而不同文明间的文化也是由家族文化传承而来的。
按照现代法律分类,这些行为是由私法调整。
而民法精神是私法精神的核心。
所以在这些共同意识中最先产生的是以民法精神为基础的共同意识。
那么,什么是民法精神呢?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睛里所存的是怎样的一种希冀呢?笔者认为,这种希冀应该是不断追求人类幸福的生活。
因此民法的精神,就是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和产品交换以及文化发展中形成的、指导相互间民事行为准则的共同意识。
这种共同意识所指向的目的——幸福的生活,是亘古不变的。
基于人类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化环境下对这一目的的认识和价值判断标准不同,从而产生了具有不同内容的民法精神。
一、当代中国民事法律模式下的民法精神1.身份平等。
不同民事主体之间民事关系的最本质特征就是平等,规定了这一原则,显然要比“神圣”等概念准确得多。
[1]2.意思自治。
真正平等的地位,要求任何人都不能因自己的权力而强制另一方参与一定的民事活动,这是自愿的含义。
3.诚实信用。
诚实信用是民法的公理性原则,不仅指民事义务的履行上要诚实守信用,在实施其他法律行为时也必须做到诚实、守信用。
4.公平。
社会民事关系是众多而复杂,有些民事关系连适当的名称都很难界定。
这种民事关系,法律并没有规定,它是否合法,仅根据法律判断,无从知晓。
但只要符合“公平”原则,就应认为是合法的。
5.禁止权利滥用。
此原则不见于民法通则,但却洋溢在整个民法通则的字里行间。
在尊重社会公德、相邻权、民事责任等处,尤为明显。
综上,笔者认为我国民法学界对民法基本原则的论述体现了身份平等、诚信自治、公平、公序为内容的民法精神。
追溯民法制度中的民法精神[摘要]健全完善的民法制度与每一个生活在市民社会的民事主体利害相关。
而健全完善的民法制度之中必须融入且体现平等、自由、私法自治、私权神圣等理性的民法精神。
民法制度中的理性观念是在市民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逐步为民法的立法所确立,直接体现在民法的精神之中。
没有在民法精神之外的单独的民法构造,民法制度是民法精神的载体,民法精神才是民法的根本灵魂。
[关键词]民法;民法制度;民法精神一、民法概述在西方,“民法”一词来源于古罗马的市民法。
在罗马法中,市民法是相对于万民法而言的。
市民法仅适用于罗马市民,而万民法则适用于非罗马市民。
在中国古代,法律文献上并无“民法”一词,有关钱、债、田、土、户、婚等法律规范,都收在各个朝代的律、例之中。
清朝末年至中华民国时期曾制订“民律”草案,后经修订于1929到1939年分编陆续公布时改称“民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使用“民法”一词。
民法在古罗马时代曾被看作是“维护城邦社会生活所必须的规则之总合”。
“私法”部分是罗马法中的精华和根本,其内容是确保私有财产和承认个人人格。
罗马法对近代西方民法的发展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1840年拿破仑制定《法国民法典》,是仿效罗马法的《法学阶梯》体系编纂的。
并且确立了近代民法的三大原则:所有权决定原则、契约自由原则、自己责任原则;而1896年《德国民法典》的编纂则仿效了罗马法的《学说汇篆》体系,德国民法典共有四个基本原则:私法自治原则、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社会均衡原则以及民法承认个人独立的人格。
二、民法的构造民法是法律体系中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是规定并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们也称之为民法制度。
这种表现为有形的规则性知识,其规则内部具有严密逻辑结构的行为规则就是民法的第一个层次即知识民法。
知识民法是民法表象,也是最基本的层次,构成了民法的“硬件和躯体”,是从事民法实践和民法研究的先决条件。
作者简介:许晓岑(1985—),女,辽宁大连人,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商法学研究;王利民(1957—),男,吉林梅河口人,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商法学研究。
2022 3No 3,2022学 术 探 索AcademicExploration2022年3月Mar.,2022民法精神的自律构序诉求———以道德和道德精神为基准许晓岑,王利民(大连海事大学 法学院,辽宁 大连 116011)摘要:民法是符合市民社会的人法,民法精神是人类规范自身信仰和社会秩序的标准,这一切最终源于道德和道德精神,没有道德的民法和民法精神是空洞和无序的。
民法精神是一种社会规范精神,是体现民法制度形式的人性精神,这种人性精神不仅可以通过行为和规范体现,而且应当接受社会道德和道德精神的考验和指导。
从这一观点来看,民法精神的自律性秩序规范的建构基础应当以道德和道德精神为内在基础。
作为民法上的内在行为价值规范,民法精神需要通过道德和道德精神的指引和修缮来维护我国民法体系的逻辑构建,这不仅是人类生存之本源,也是社会经济发展之基础,并能够为民法精神的自律构序提供伦理基础和理论条件。
关键词:民法精神;自律性秩序;道德;道德精神中图分类号:D920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22)3-0082-07 民法精神是民法规范的根本价值精神,也是形成法治文化的自律性秩序核心,民法精神以民法为其外在表现形式和整体规范条件,实质必然要以应然的人性条件与自由秩序为统一准则。
“民法精神的贯彻与弘扬,既是民法规范的要求,也是道德规范的要求,因为道德规范是民法规范的重要渊源,是民法精神的道德基础。
”[1]这种以社会正当性和合理性作为民法规范的精神究其根本需要以道德和道德精神为规范和指导。
道德和道德精神是一个社会法治文化发展程度的衡量标准,也是中国法治建设必不可少的规范形态,同时,这种自律性的秩序选择需要依靠社会的法治文明来实现,在未达到人类完全自律化之前,不能没有他律或者法律的规制。
关于民法精神的各类学说?
答:关于民法精神的各类学说,有以下几种:
1. 平等说。
该学说认为,民法精神的核心在于平等,即所有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都应当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这种平等不仅体现在法律地位的平等,还体现在法律适用的平等。
2. 自治说。
自治说是民法精神的重要体现,它强调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当具有自主决策、自我约束的能力。
这种自治精神要求民事主体在合法范围内自由行使权利,同时也要求其自觉履行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 公平说。
公平说是民法精神的又一重要体现,它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即合理、公正地分配权利和义务。
这种公平原则要求在处理民事纠纷时,应当考虑到双方当事人的实际情况和利益平衡,做到公正、合理。
4. 诚信说。
诚信说是民法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当诚实守信、遵守承诺。
这种诚信原则要求民事主体在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时应当以善意、诚实的态度对待对方当事人,不欺诈、不隐瞒事实。
5. 公序良俗说。
公序良俗说是民法精神的重要体现之一,它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当遵守社会公德、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
这种公序良俗原则要求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符合社会道德和公共利益的要求,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
最新民法典的重要法律原则与精神剖析随着中国宪法的修改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通过,中国的最新民法典于2020年10月1日正式施行。
作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文件,它为我国民事关系的调整和维护提供了统一的法律依据。
本文将对最新民法典的重要法律原则与精神进行剖析,以期更好理解和运用这一重要法律成果。
首先,最新民法典秉持的核心原则是平等自由原则。
根据宪法和现行的立法,平等自由原则是我国法律的基石。
最新民法典在各个领域都强调了公民的平等自由权利,包括个人权利、家庭关系、财产权等。
例如,新的婚姻法明确规定男女在婚姻法律关系中享有平等的地位,相互尊重、平等协商;财产权的保护也加强了对个人财产和合法权益的保护。
这些规定体现了平等自由原则,为人们的自由选择和平等权利提供了保障。
其次,最新民法典高度重视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弱势群体包括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
最新民法典通过明确规定,加强对这些群体的特殊保护,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例如,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最新民法典增加了未成年人的教育权益,重点强调了家庭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
在老年人保护方面,新法明确规定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爱义务。
这些规定体现了法律对弱势群体的充分关注和保护,有效地避免了他们在民事关系中的不公平和不公正。
第三,最新民法典积极推动个人权益的保护。
随着社会进步和法律环境的变化,个人权益的保护变得更加重要。
最新民法典通过强化个人权益的保护机制,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例如,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新法规定了更加严格的侵权责任和赔偿机制,加强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新法增加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严禁未经个人同意擅自收集、使用个人信息。
这些规定有助于构建更加公平和有序的市场环境,保护个人权益的合法性和权益的平等性。
最后,最新民法典的精神还体现在鼓励公正和诚信的原则上。
诚信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最新民法典通过强化合同法的法律规定,加强了对合同当事人的诚实守信义务的约束。
现代民法的人文精神前言作为一种可以被广泛接受的普世价值,人文主义在当今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法律领域中,民法是一个与人民息息相关的领域,因此,现代民法不仅要依据严密的法律规则去保护公民的合法利益,还要体现出人文精神,让民法真正成为人民的法律。
民法体现的人文精神尊重个人和自由在现代社会中,主张个人和自由是人文主义核心的一个方面。
民法中,关于人的身体和爱好等方面的规定,旨在让人们的人格尊严得到保护,并保障人们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使自由。
例如,在婚姻家庭法中,为了保护每个人的婚姻自由,规定了要得到双方自愿的婚姻才是有效的。
这些规定都体现了法律对个人和自由的尊重。
保障公平和平等人文主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公平,法律的任务之一就是维护这一正确的价值观。
因此,民法规定了类似于公平和平等这样的概念,以确保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相匹配。
此外,在劳动法中,为保证劳动者的地位平等,规定了用人单位必须提供一份符合国家规定的合同,承认了劳动者作为合同的平等方当中的权利。
这些规定都力图消除人们之间的不平等现象,将其当作维护人文价值的一形式。
强调情感和关怀人文主义也包括着在人生的各种领域中发挥情感和关怀的思想。
民法规定了关于个人、家庭、婚姻和财产等的规则,它们中许多都表现出对人性的复杂性的认识。
例如,在继承法中,为了保护继承人的权利,规定了遗产应当分给法定继承人和遗嘱继承人,以保证继承人所需的资历得到保障。
而在婚姻家庭法中,则规定了夫妻有抚养子女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了孩子们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
这些规定都体现了民法对人性的理解以及对个人和人群关怀的尖锐认识。
以人为中心最后,在人文主义的框架中,向人的利益及福祉靠拢是民法应追求的根源。
因此,民法不是只依赖法律条文,也旨在通过制定规则的方法,将这些规则应用于特定的案例或情景中。
这种将人的需求及其解决方案想象在规则中的方法,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爱惜和尊重法律。
在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一个特定方面的法律话语的废除或修改,如关于合同中的免责条款等,可以轻松地约束全社会,因为法律是法治社会的基础。
最新民法典的重要法律原则与精神的详细解析导言:最新民法典是中国法律体系中的一部重要法典,于2020年1月1日正式实施。
它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私法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和突破。
本文将对最新民法典中的重要法律原则和精神进行详细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法典。
一、法律原则的解析1. 平等自由原则最新民法典强调了平等自由原则,即在私法关系中,各方主体应当在法律保护下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权益。
这一原则的确立,保障了公民和法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并且为诸多民事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2. 自愿合同原则最新民法典将自愿合同原则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强调个体自主意志及合约自由的重要性。
根据该原则,合同的成立必须是各方当事人自愿达成的,合同约定内容应当合法有效,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3. 公平原则在最新民法典中,公平原则被赋予了更为广泛的适用范围。
它要求在民事关系中的权益平衡应当基于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的适用,旨在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防止不正当的利益侵害和不公平的合同条款。
4. 诚实信用原则最新民法典确立了诚实信用原则,强调合同当事人应当保持诚实守信的行为态度,履行自己的合同义务。
该原则的制定,进一步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维护了公平竞争的秩序。
5. 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原则最新民法典通过强化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原则,确保私法关系中各方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有效的维护和实现。
这一原则作为最新民法典的核心,要求相关法律应全面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效解决争议纠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二、法律精神的解析1. 人民至上、生活至上最新民法典的法律精神体现了人民至上的理念,强调保护人民的基本权益和生活利益。
在法律的制定和适用过程中,人民的利益应当被放在首位,以促进社会的公平和谐。
2. 公平正义、公共利益法律精神中的公平正义和公共利益原则要求法律家和司法机关在解决纠纷和决策中保持公正和客观,确保公共利益的平衡和维护。
3. 焦点在民、依法决定最新民法典的法律精神倡导民主决策和依法行政,强调尊重民众意愿,以法律为准绳,为各方当事人提供一个公正、合理的司法环境。
现代民法的人文精神【摘要】现代民法作为法律制度之一,其人文精神在法律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首先从理解现代民法的人文精神入手,深入解析其背后蕴含的价值观念和人文关怀。
随后进一步探讨现代民法如何体现对人的关注和呵护,以及法律理念与人文关怀相互结合的重要性。
并且分析现代民法的人文精神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促进作用。
总结指出现代民法的人文精神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对未来民法发展继续弘扬人文精神的必要性,以及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够深化对现代民法人文精神的理解,为法治社会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现代民法、人文精神、理解、关怀、法律理念、立法、司法实践、社会公平、正义、积极作用、发展、现实意义1. 引言1.1 现代民法的人文精神现代民法的人文精神体现在多个方面。
现代民法在立法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人的生活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通过为人们提供法律保护和公平待遇,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和尊重。
现代民法中融入了人文关怀的价值观念,强调了法律的尊重和人的尊严。
法律的理念与人文关怀的结合,使得现代民法不仅具有权威性和规范性,更具有了人文情怀和亲情味道。
现代民法的人文精神在立法与司法实践中得到了积极体现,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起到了积极作用。
未来现代民法的发展应继续弘扬人文精神,使之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正文2.1 理解现代民法的人文精神在理解现代民法的人文精神时,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源起和内涵。
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注人的发展和幸福为核心的一种价值观念。
在现代民法中,人文精神体现在对个体的尊重和保护上,强调法律不仅仅是为了维护秩序和规范行为,更应该服务于人类的自由、平等和尊严。
现代民法的人文精神还体现在其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作用上。
通过强调个体的权利和利益,现代民法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推动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现代民法也注重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倡导社会的包容和关爱。
《民法典》的四大伦理精神
《民法典》的四大伦理精神包括:尊重自由、公平正义、保护弱
者和诚信守约。
尊重自由是指人们应该享有自由,而法律也应该保护人们的自由
和尊严。
在合同、遗嘱等方面,法律应该尊重个人的意愿和选择,并
且不得违背法律或者违反公序良俗。
公平正义是指法律应该体现公正和平等,不可偏袒一方。
在合同、民事侵权等方面,法律应该依照法律原则,公正处理各方之间的权益
问题。
保护弱者是指法律应该特别保护弱势群体,如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消费者等。
在民事关系中,法律应该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弱
势群体的利益和权益。
诚信守约是指人们应该遵循诚实守信的原则,履行自己的承诺和
义务。
在合同、交易等方面,法律应该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在保
障其权利与自由时依照法律进行约束,同时让公民责任意识更加强烈。
同时,遵守诚信原则强调的还是讲究道德品质和法律尊严,保护自己
的同时保护公共利益。
总之,这四大伦理精神是民法典体现的基本理念,体现了人类社
会建立和发展的几千年文明,也是保护社会秩序和公正平等的基石。
现代民法的人文精神【摘要】现代民法的人文精神是法治建设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人文精神强调对人的尊重和关怀,体现了法治精神的人性化和社会化特征。
现代民法的人文精神对法律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有助于建立公平正义的司法制度。
人文精神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在司法实践中,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包括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和关爱。
通过保障公民权利,人文精神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公平与正义。
现代民法的人文精神不仅具有实践意义,更是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为构建法治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现代民法、人文精神、法治精神、法律实践、社会发展、司法实践、公民权利、重要性、实践意义、法治建设。
1. 引言1.1 现代民法的人文精神的重要性现代民法的人文精神在当今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人文精神是现代民法的灵魂和核心,它体现着对人的尊重和关怀,是法律活动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支柱。
在现代社会中,法律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纠纷和维护秩序,更重要的是要体现人文关怀和人的尊严。
现代民法的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现代社会是一个文明、法治和尊重人权的社会,而人文精神正是现代民法与这样一个社会相结合的重要纽带。
通过人文精神的体现,民法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现代法律体系不仅仅是一套规则和制度,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表达。
人文精神的注入使得法律更具有人情味和温暖,更能引导人们遵守法律,维护公平正义。
现代社会的法治建设离不开人文关怀和尊重人权的理念,只有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法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利。
现代民法的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是现代法治建设的基石和动力。
1.2 现代民法的人文精神的定义现代民法的人文精神是指在当代社会条件下,民法体系所体现的人文关怀和尊重人的尊严、人格价值的法治理念和法律原则。
人文精神是一种继承和发扬人类文明和社会道德传统的法治理念,强调尊重和保护个体的基本权利和尊严,注重人的自由、平等、尊严和幸福。
在我国培养民法精神的意义
摘要:马克思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民法精神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反映着相应的民法及其所确立的民法制度。
它是民事立法以及民事法律制度的源泉,对我国社会发展有着多个方面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民法、民法精神、重要作用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和人身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以平等原则为基础,意思自治为核心,诚实信用为自律性原则,以公序良俗作为补充性原则。
一般来说,民法的基本原则是对民法精神的概括和总结,是民法精神的集中体现。
民法的精神是一种规范的精神,是一种社会行为精神,它追求社会秩序的价值实现,因此它是也必须是上升为民法的精神,是通过民法的制度形式表现与实现的精神。
什么样的民法制度表现什么样的民法精神,而民法精神作为一种特定的人文精神,只能通过特定的民法制度来表现,成为由特定民法制度构造,这就提出了对民法制度及其体系构造的要求。
虽然一定的民法精神要求一定的民法表现,而一定的民法必然表现一定的民法精神,但是民法精神的制度表现与民法精神的社会存在并不都是统一的,只是民法移植国家所必然表现出的一中社会文化现象。
【1】人性是民法的自然精神,道德是民法的规范精神,正义是民法的目的精神,那么所谓培养民法精神就是在培养一种人性的解放,道德的遵守以及正义的追求。
培养民法精神将会对我国民事立法以及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人性的解放
人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条件性和客观性。
那么民法的精神就应当满足的人性的基本追求和基本欲望。
自由无疑是人性的最大的追求,每个人生来就渴望自由,在自由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自由来往,才能形成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从而形成社会乃至国家。
培养民法精神,人性的解放首当其冲,给予每个公民最大限度的自由,是解放人性的根本方法,在合理的法律框架内,在正当的利益驱使下,实现每个公民在法律上的自由不仅能够促进社会高效的运转,同时还能保证每个公民真正的实现最大限度的自由。
二、道德的遵守
道德的目的与作用是人的社会行为,是对人提出的超越于自然人性的社会性要求,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善的本质。
[2]人是自私自利的,人为了满足其自私自利的欲望,必然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则,对他人的行为加以限制。
人主动的遵守道德本质上是为了更好的满足其自私的欲望,只有当其他都以自己所确立或信仰的道德为行为规范时,人的自私自利的欲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同时,法律作为最低的道德底线,遵守道德必然会遵守法律,道德型守法是自愿型守法,是最可靠和最有效的守法,能够实现公民的道德型守法才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条件。
三、正义的追求
正义是民法的根本目的,是民法的目的精神。
民法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和裁判标准其所追求的根本目的就是正义。
正义的精神作为民法的目的与结果要求,可以概括所有的民法原则,民法的原则都是正义的原则,都可以在正义的原则中得到解释和说明【3】。
培养民法的精神,重点在于培养追求正义的精神,正义是合乎大多数人价值观念的价值判断,是符合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
因此培养正义精神是实现正义的根本途径,是正确实现正义的根本途径,是真正实现正义的根本途径。
缺少正义精神了正义是空洞的,偏离正义精神的正义是虚伪的。
只有拥有的正义精神,其所实现的正义才是站得住脚的,才是可靠的正义,才是永恒的正义。
【1】王利民著:《民法的精神构造:民法哲学的思考》2010 第3页
【2】王利民著:《民法的精神构造:民法哲学的思考》2010 第9页
【3】王利民著:《民法的精神构造:民法哲学的思考》2010 第13页
中国的民法精神应当是中国人能够理解和消化的精神。
这种精神应当是根据中国人思维习惯并用中国人的语言表达方式表达的,它表达的不仅是一种思想深度而且也是一种感情境界,体现人民实现理想社会的人文主义关怀。
因此在中国培养民法精神也应当具有属于中国人思维习惯以及运用习惯的方式,因势利导通过与传统精神相接轨,不断推进民法精神向基层,想大众传播,才是我国培养民法精神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