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选修一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2.84 KB
- 文档页数:16
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国古代科技与文明——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科技与文明的发展历程;2. 掌握中国古代科技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心;4.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科技的起源与发展;2. 中国古代科技的重要发明与创造;3. 中国古代科技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4. 中国古代科技的传承与发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中国古代科技的起源与发展1. 导入:通过展示古代发明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古代科技的好奇心。
2. 介绍中国古代科技的起源与发展,包括夏、商、周等时期的科技成就。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总结各个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并向全班汇报。
4. 教师点拨: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拨和补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代科技的发展原因。
第二课时:中国古代科技的重要发明与创造1. 复习上节课内容: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 介绍中国古代科技的重要发明与创造,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
3. 观看视频或展示实物: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或展示实物,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些发明与创造的原理和应用。
4. 学生实践:让学生分组选择一个古代科技发明或创造,进行模拟实验或制作展板,展示其原理和应用。
第三课时:中国古代科技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1. 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古代科技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总结古代科技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并向全班汇报。
3. 教师点拨: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拨和补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代科技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作用。
4. 学生思考:让学生思考现代科技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并进行小组讨论。
第四课时:中国古代科技的传承与发展1. 复习上节课内容: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人教版(2023)高中历史选修性必修第一册全册教案目标和导入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人教版(2023)高中历史选修性必修第一册全册内容。
通过此教案,学生将能够掌握第一册中的关键知识和概念,并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本教案包括第一册全册教材中的以下内容:1. 单元一:世界历史的大地图2. 单元二:古代文明的多样性3. 单元三:帝国与殖民地4. 单元四:近代世界的变革与挑战5. 单元五:二十世纪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教学目标通过研究本教案,学生应能够:1. 掌握全册教材中的关键知识和概念;2. 熟悉世界历史的大地图,了解不同文明的发展;3. 理解帝国与殖民地的形成及其影响;4. 分析近代世界的变革与挑战;5. 了解二十世纪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小组合作研究:学生分成小组,共同研究教材内容,进行讨论和合作研究;2. 问题导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3. 多媒体辅助:使用多媒体资料,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4. 批判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问题或引人注意的事例引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2. 研究并讲解教材中的关键知识和概念;3. 小组合作研究:学生分组解答问题,共同探讨教材内容;4. 多媒体展示:使用多媒体资料展示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帮助学生理解;5. 深入讨论: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思考;6. 总结与评价: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进行评价和反思。
教学评估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估:1. 小组讨论表现;2. 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程度;3. 作业完成情况;4. 课堂练成绩。
拓展研究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研究历史知识,建议拓展研究方式如下:1. 阅读相关历史书籍,加深对历史的理解;2. 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址,亲身感受历史文化;3. 进行研究性研究,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历史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教案【一】教學目標(一)知識與目標:1、識記康有為兩次上書,進呈《日本變政考》《俄彼得變政記》,組織保國會,維新變法浪潮激蕩全國。
掌握百日維新的開始的標誌和基本內容。
2、理解資產階級維新運動從理論宣傳轉入政治實踐的原因,分析百日維新的進步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1、探究百日維新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列表歸納和問題探究維新變法的內容,進行材料收集和討論。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以康、梁為代表的維新派以國家、民族的命運為己任,要求變法,順應歷史潮流,是中國歷史進程中的巨大進步。
2、維新變法運動是挽救中華民族危亡的產物,是中國資本主義初步發展的產物與要求,是先進的中國人從學習西方器物遞進到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的發展與深化。
教學重難點重點:百日維新的背景及基本內容。
難點:對百日維新的評價。
教學過程〔新課導入〕採用談話導入法:拿破崙關於中國有一句名言,“中國是頭睡獅,就讓它永遠睡下去吧!”鴉片戰爭之前,中國確實像一頭睡獅,但鴉片戰爭的炮火使這頭睡獅逐步醒來。
鴉片戰爭導致新思想的萌發,甲午中日戰爭導致更多的中國人醒來。
隨著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人民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水準有了質的飛躍,維新運動由理論宣傳進入政治實踐階段。
一批先進的知識份子異想天開地想要依靠光緒皇帝的支持來進行一場旨在改變中國危局的維新變法運動。
由此導入新課學習。
一、救亡與變法的呼聲再起:1、中國面臨被列強瓜分的危險:戊戌年間,帝國主義瓜分中國又達到一個狂潮。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德國藉口兩名傳教士被殺,突然出兵佔領膠州灣,並無理要求租借膠州灣。
愚蠢的清廷竟然邀請*艦隊來到膠州灣,希望以此遏制德國,結果引狼入室,俄軍趁機強佔了大連、旅順兩港。
1898年農曆二月十一日,*向清廷要求租借兩港二十五年,清廷*答應。
接著,法國要求租借廣州灣九十九年,並把魔爪伸向粵桂;英國要求繼續九龍半島的九十九年借約,更無理強行租借日本撤離後的威海衛;日本則向清廷聲明:不得割讓與臺灣相近的福建省(伺機窺視福建);*更貪婪地禍及滿、蒙、新疆。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一、教学目标利用教材提供的文字、图片资料及教师提供的材料,创设情境,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探究了解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及其原因,通过阅读自学庆历新政的内容;通过学习体会改革的艰巨性,以及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推动力,改革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性。
二、教学思路设计课前准备:预习(一)导入新课从“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长沙精神引入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提出问题:“范仲淹忧什么?与本章的王安石变法的联系是什么?”。
(二)课堂设计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出示《五代十国形式示意图》、《杯酒释兵权》和《北宋文官增长一览表》材料1材料2材料3:提出设问:如果你的研究性学习小组的课题是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当你搜集这一系列资料时,你会从中找出什么联系?学生:为了吸取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集中兵权,分散相权,地方权力,广设政府机构,导致官员猛增。
出示《宋辽时期全图》和澶渊之盟的文字资料,材料(按:以下为宋辽澶渊之盟盟约内容)(一)宋辽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辽主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主为弟,并称萧太后为叔母;(二)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称为“岁币”;(三)双方沿边州县各守边界,两边人户不得交侵……设问:如果你们的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小甲在图书馆查到了这些资料,从中他将获得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原因,你能帮他分析出来么?学生;北宋政府面临辽与西夏的威胁,被迫签订屈辱条约,送岁币。
加强中央集权导致战斗力削弱。
出示图片资料《王小波、李顺起义》文字资料王小波、李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这次起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宋朝政府;第一次提出“均贫富”的口号;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王均的起义又爆发了。
仁宗庆历年间,农民起义和兵变在各地相继爆发,正如欧阳修所说“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
设问:小组成员小乙觉得通过他们收集上面两组材料能够找到北宋农民起义不断的原因,你能帮他找出依据吗?或者你还能说出其它原因?学生;为加强中央集权,北宋统治者集中兵权,分散相权,广设官僚机构,岁币、官费开支庞大、不抑土地兼并,导致农民无立锥之地,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
中日_逐渐上升,中国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伟大的抗日战争开始了。
一起看看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欢迎查阅!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1一、抗战开始时间的问题。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二、抗战阶段: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
中日_逐渐上升,中国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伟大的抗日战争开始了。
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面大举侵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_民众志成城,同仇敌忾,显示出了无坚不摧的民族凝聚力。
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战。
三、抗战特点:中国抗战的特点是全 .全体现在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地区、各种作战方式各种正义力量的支持。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如何体现。
其次是一场持久战;最后是属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中国抗战的伟大体现:从抗战的历史意义分析出,国内意义:中国的抗战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洗雪了百年来的民族耻辱,扞卫了民族尊严,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际意义有: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五大国,并担任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说教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抗日战争纪念馆的_情境模式,围绕重点、难点及亮点精心设计问题群,促进学生互动讨论、辩论纠误,达成教学目标。
教师将本课内容设计为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形式展开教学,教师本人将担任抗战纪念馆馆长,并在课前布置好预习课题。
说学法:学生以参观抗日战争纪年馆的形式来学习《伟大的抗日战争》这节内容,四位同学将担任抗战纪念馆分馆馆长并做好为其他同学讲解的课前准备。
其余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
在课堂上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在体念中自主、互动学习,进行知识的辨析和迁移。
历史选修一教案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 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2. 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3. 认识世界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文化发展;4.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念,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5.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单元一:历史学科概述1. 历史学科的起源与发展- 历史学科的定义- 历史学科的分类- 历史学科的发展历程2. 历史学科的意义和作用- 历史学科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历史学科在培养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 - 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区别单元二:历史研究的方法与工具1. 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史料的收集与分析- 口述资料的搜集与运用- 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学科交叉方法的运用2. 历史研究的辅助工具- 考古学工具- 电子资源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学术期刊与数据库的利用单元三:世界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1. 早期文明的兴起- 古埃及文明的特点和贡献- 古苏美尔文明的特点和贡献- 古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贡献2.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 古希腊文明的兴起及其影响- 古罗马文明的兴起及其影响单元四:中世纪欧洲和亚洲的发展1.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 中世纪欧洲的经济制度与社会结构 - 雅利安恶魔之书的崛起和影响2. 亚洲的中世纪- 伊斯兰教对亚洲的影响- 中国宋朝和元朝的政治和文化单元五:文艺复兴与大航海时代1. 文艺复兴的兴起与影响- 文艺复兴的背景和特点- 文艺复兴对欧洲的影响2. 大航海时代的开启- 大航海时代的起因和推动力- 大航海时代的主要发现和贡献第三部分:教学方法与活动安排1. 利用多媒体资料和教学影片,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的基本概念和认识;2.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3. 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史料的收集和分析,提高历史思维能力;4. 组织历史实地考察和参观活动,帮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文化。
第四部分:教学评价1. 参与式评价: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和历史活动的表现;2. 作品评价:学生的课堂笔记、研究报告和历史分析等作品的质量;3. 考试评价:学生对历史学科基本概念、理论知识和历史事件的掌握程度。
专题八:日本明治维新课程标准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⑴知道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成长、人民起义和陷入半殖民地危机等基本史实。
⑵了解日本倒幕运动的主要经过与结果。
过程与方法:⑴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
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基本内容。
⑵探讨明治维新成功意义,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⑶认识到改革能够解放生产力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知道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史实。
⑵了解1889年日本宪法确立的政治体制和侵略亚洲邻国的史实。
⑶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⑷认同顺应世界潮流与追求和平发展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教学方法:分析法、比较法、启发式教学法教学过程引言导入新课:19世纪中期的日本面临着内忧外患,在这危机的时刻日本的开明之士开展了倒幕运动,进行了推动日本迅速发展的明治维新。
一、历史背景——幕府统治危机(明治维新物质基础)⑴表现:①城市: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发达,形成江户,大阪,京都三个中心,并开始参与藩政。
②农村:商品经济也渗透到农村,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A.经济较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普遍发展起来。
B.有些商人组织资本主义性质家庭手工业或直接投资手工工场。
C.一小部分兼营手工业的农民,开始使用雇佣工人,扩大自己的作纺。
③这些人在经营商业、高利贷或资本主义家庭劳动同时,还投资于土地,变成新兴地主。
⑵影响:①加速了日本社会分化,一部分成为资本家性质的剥削者,一部分破产沦为工资劳动者。
②使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部分大名逐渐与商人资本家接近。
③大批武士经济陷入困境,不满幕府统治。
农民起义,城市“米骚动”。
⑵中下级武士不满幕府统治:1837年,大阪,大盐平八郎起义:①原因:中下级武士经济状况恶化,对现实不满,②影响:充分显示幕府统治的危机。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全套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针对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近代中国的历史起点- 课时1:鸦片战争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课时2:太平天国运动及其失败原因分析- 课时3:洋务运动与变法运动的兴衰2. 第二单元:民族意识觉醒与维新变革- 课时4:戊戌维新运动及其失败原因分析- 课时5:辛亥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课时6:五四运动与中国的新思潮3. 第三单元:中国社会的动荡与崛起- 课时7: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政局- 课时8:土地革命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课时9:中国的发展与中国红军的崛起4. 第四单元: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 课时10:日本侵华战争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课时11:抗日战争胜利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课时1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中国的现代化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2. 小组合作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促进互动和合作。
3. 视听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听取音频等方式获取历史素材。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的主动参与度、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2. 作业评估: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评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小组合作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以上是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全套教案的基本框架,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根据教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扩充。
希望本教案能够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公元前560年雅典建立僭主政治;雅典城邦民主政治开始确立;梭伦改革局限性的表现;(2)理解僭主政治建立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梭伦改革是希腊最为重要的改革之一;梭伦改革局限性的原因;(3)探究梭伦出走后僭主政治建立的原因,从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中探究其改革的出发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梭伦出走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过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同一历史问题的纵向归纳和总结能力;(3)任何历史现象的发生,都与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关。
通过对梭伦改革的评价,学会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一种政治臸度的确立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进步与反动的斗争始终影响着改革的进程,但进步的最终会取得胜利;(2)通过肯定梭伦不计个人得失的品德,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3)使学生明确改革总会遇到阻力,关键是怎样处理。
梭伦改革所采取的‚折中‛手段的失误让我们认识到,改革必须果断、无畏,不能轻易向旧势力屈服。
【教学重难点】重点:梭伦改革在雅典民主政治进程中的作用。
难点:梭伦改革成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石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思路】课文以《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作课题,是对之前两篇课文,尤其是梭伦具体改革内容的高度评价,但也不回避其局限性,是‚一分为二分析问题的鲜明体现。
教学中,如果仅就梭伦改革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性照本宣科,课堂将显得生硬、沉闷、无趣;串联全文,贯穿学习是本课教学不二的选择。
具体而言,可先复习前两课知识,巩固对梭伦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目的、主要内容的认识,然后根据梭伦改革的内容,由材料题引入对其特点的分析,指出其局限和梭伦改革的尴尬局面,最后再引向对其积极意义的全面分析,肯定其历史功绩。
最后再将对改革的评价引向当今社会,使学史为社会发展服务!本课知识简单,教学中以成串问题形式呈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
1.背景(1)1897年11月,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民族危机严重。
(2)康有为再次上书,终于引起光绪帝的重视。
(3)1898年1月,康有为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呼吁实行变法。
2.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是维新变法的宣言书和戊戌变法开始的标志。
3.主要内容(1)政治方面: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创办报纸,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2)经济方面: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
(3)军事方面:裁汰绿营,军队改用西法训练。
(4)文教方面:废八股,将各省大小书院、祠庙改为兼习中学和西学的学校,创办各种专业学堂以及派人赴日本留学等。
4.光绪帝采取猛进政策诏令各官署,应办诸事,限期执行,否则严惩不贷。
[深化认知]变法措施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只字不提建立君主立宪制这个要害问题,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行动比他们的宣言落后了。
变法只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发动广大民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度的巨大力量。
1.新政危机(1)原因:变法措施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招致他们的抵制和反对。
(2)表现:①慈禧太后逼迫光绪帝免去翁同龢的一切职务,驱逐回籍,沉重打击了光绪帝和维新派。
②胁迫光绪帝,规定凡授任新职的二品以上官员必须到皇太后面前谢恩。
③大力提拔亲信荣禄,授其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④袁世凯倒向慈禧一边。
2.戊戌政变(1)囚禁光绪帝:慈禧太后宣布重新“训政”,将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
(2)搜捕维新党人:①康有为逃往香港,梁启超流亡日本。
②谭嗣同、刘光第等人被捕,慷慨就义,史称“戊戌六君子”。
③倾向变法和参与新政的官员,或被囚禁,或被罢黜,或被放逐。
(3)变法失败:政变之后,顽固派取缔学会,封闭报刊,新政措施中唯有京师大学堂等得以保留。
“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深化认知]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这场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较为薄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得很不充分。
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3篇一、内容标准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问题探究1.分别从戊戌变法前中国社会、经济、思想领域来分析变法的历史背景?2.列表简述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3.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列表整理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从百日维新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的比较以及百日维新的结果等方面去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4.从政治改革、救亡图存、思想解放等角度,归纳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5.从社会背景、领导力量、政策措施和国际环境等方面,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史论共享1.康、梁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康有为一方面借用孔子的来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另一方面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并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思想。
梁启超明确提出了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
严复借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百日维新的主要特点: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
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3.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努力追求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促动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高中选修1历史教案5篇任时光飞逝,我们辛勤工作,蓦回首,一学期的教学又告结束。
回顾一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我们感叹良多,点滴作法涌上心头,存在的问题还需努力解决。
谨记于下,权作经验教训的总结。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高中选修1历史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高中选修1历史教案1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教材分析《宋明理学》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三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主要思想,掌握理学和心学的内涵,体会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春秋战国---西汉儒家思想的继续和发展,又是第四节课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铺垫,在本专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说出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2)说出理学和心学的内涵。
2.能力目标:(1)通过宋明理学学习,学会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炎祖国文化宝库增益新的内容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对前两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有了深入的学习,基本掌握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
但是本课思辨性较强,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讲述理学和心学的内涵,应让学生看出对前代儒家思想的的继承和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A课程目标: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B教学目标C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康、梁的维新思想;变法内容。
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戊戌变法的评价及对资产阶级软弱性的表现的认识.D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割地: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赔款:白银二亿两开放口岸: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2、想一想: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加深了民族的危机?(书P124学思之窗)割地:使中国失去大量土地;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列强通过贷款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
通商:使列强深入中国内地,掠夺中国资源和倾销商品。
开设工厂:使列强直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沉重打击了中国的民族工商业.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3、跟以前的不平等条约相比,内容上最大的不同在哪里?开设工厂【导入新课】甲午战争是一场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战争。
1894年甲午战争前,许多中国人自视甚高,没有把日本放在眼里.他们或多或少地保留着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日本的心理优势,认为日本是不自量力,如果与中国交锋,必败无疑。
然而一向被认为是东亚文明主导者的中国,竟然被经过明治维新开始强大起来的岛国日本打败,这一事实使中国人在备受痛苦和屈辱的同时,开始进行反思。
如何在危机中自救?怎样才能在强敌如林的世界中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讲授新课】戊戌变法的背景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列强侵华方式发生变化(1)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2)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资本输的方式争做中国债主、争夺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开设银行、开办工厂等.2、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知识链接】租借地与势力范围租借地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在他国强行取得的、供其在一定时期内使用和管理的地区,租借国在租借地不仅具有行使行政、立法、司法等诸方面管理权,并且还建立了正式的殖民机构和军事基地,成为对出租国进一步扩大侵略的军事据点。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教案【篇一: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全套教案】人教政治史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学目标】【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⒉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二、西周的分封制⒈主要内容及特点 2.作用及发展演变三、西周的宗法制 1.含义2. 特点及基本原则 3.实质及作用重点:分封制、宗法制难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导入新课】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同学们却是耳熟能详的。
而中国国家的形成,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有密切的联系。
大禹治水需要统一指挥和动员各地人民的力量,加强对人民的组织管理。
所以,大禹治水和发展农业的过程就成为打破氏族部落组织,由地域关系代替血缘关系,王权专制代替氏族民主,国家行政管理逐步成长的过程。
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发展,由于战争的频繁,禹的权力越来越大,以致发展成个人专断。
据说有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首领开会,一个首领因迟到而被禹杀了。
可见,禹似乎已不是群众的首领,而是至高无上的国王了。
这反映了中国早期的政治管理制度开始具备雏形,由此导入新课-----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讲述内容】一、夏商的政治制度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设问: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
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总结: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
还有一点值得同学们注意的就是: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设问: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这是一种退步呢,还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呢?为什么原因何在?传说中,禹一方面奉行“禅让”同时也积极培植儿子启的势力,禹死后,虽推举伯益为首领,但启凭借实力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从而结束了这种军事民主制的历史,此后王位世袭制确立,它通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内部的承继,“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
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的开始,它用“天下为家”的局面打破了原始社会的平等和无剥削压迫的“天下为公”的局面,但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因为奴隶社会形态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从夏朝开始就已经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对于夏商的政治制度,可以引导学生课下去搜集有关夏商的官位及其职能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来进一步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
最后教师给学生概括指出:夏商时从中央到地方就已经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最高的时国王,中央有相、卿士,地方封侯、伯,有臣属的方国。
奴隶制的等级关系已初步确立。
对后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二、西周的分封制公元前1046年,武王发动了灭商的总攻击,纣王逃回王宫,自焚而亡,商朝灭亡。
武王建立周王朝,定都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
设问:西周建立后,为什么要建立分封制度呢?西周政权刚刚建立不久,武王姬发即因病而亡,成王姬诵年幼即位,由其叔父周公姬旦摄政。
当时,管叔、蔡叔、霍叔作为宗亲诸侯,被封于殷都周围监视殷商遗民,谓之“三监” 。
他们不满周公摄政,勾结纣王之子武庚及东夷部族发动叛乱。
周公毅然平定内乱、率部出师东征,西周政权才得以稳定。
面对周初出现的内外叛乱,周公敏锐地意识到,没有一套完善的典章礼仪制度和宗法等级秩序,单靠武力征服或刑罚镇压是不能实现社会安定和国家大治的。
为此,他主持进行大规模的立法活动,建立起一套典章礼仪制度与宗法等级秩序。
设问:分封制度到底是一项什么样的政治制度?⒈主要内容及特点讲解分封制时,可以先给出学生以下两段材料:材料一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病死后,子成王诵继立。
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而带兵驻守在殷都周围的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致使纣子武庚有机可乘,拉拢二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等部起兵反周,经过三年苦战,才被平定。
战后,周公意识到分封势在必行,在“吊二叔之不咸”之余,“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设问: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又有什么特点哪?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习惯。
最后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本提供《西周分封形势图》,得出以下认识:周朝对建国的元老、功臣、亲属和先世的后代等进行大分封。
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西周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封制”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的封建制度。
分封的办法是把王畿(首都地区)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亲属、功臣、元老,建立起诸侯国,以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在“分封制”下,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义务。
诸侯与周王室的关系是:周天子是最高的统治者,诸侯是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见天子,并向天子纳贡,带兵随天子作战。
诸侯国像屏障一样拱守在周王室周围,和睦四方,安天下。
周初,从武王到成王共分封大小71个诸侯国。
其中主要有(教师挂图,并指出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在东方分封了鲁、齐等国;在北方分封了燕等国;在南方分封了吴、楚等国;在中原分封了郑、晋、卫、宋等国。
西周成为一个疆域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最后通过学习让学生研讨一下分封制的作用。
(可让学生课前准备,事先查找资料) 2.作用及发展演变教师在上课时做一下指导。
然后根据教师自己查找的资料和有关文献做以下概述:首先,分封制大封同姓子弟、功臣及古帝王之后,让他们在自己的诸侯国内享有一定的特权,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方面的建设,这就避免了类似于管叔及蔡叔的事情的发生,暂时地满足了西周奴隶主贵族的欲望及要求,缓和了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矛盾,起到了“稳定政局”的作用。
在分封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或“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要实行文王“德明慎罚”的方针,广求“殷先哲王”的“保民”办法。
通过这些措施,极大地缓和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矛盾,降低了殷民及其他族人的反抗情绪,起到了“镇抚各族”的作用。
周王室的统治范围扩大。
其次,在西周王朝的四周分布着肃慎、山戎、鬼方、羌、濮越等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经常性地侵扰西周的边界,掠夺财富,而西周在这些边界建立诸侯国,派王室贵族等直接管理,一方面直接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对一些少数民族以及一些外族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与王畿之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交流,加速先进文化及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从而为抵御外侮,巩固边防提供坚强的物质后盾,起到其应该起的作用。
像太王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渡江南下,在太湖沿岸建立吴国。
他们与当地人民结合,不但对开发吴越作出了贡献,而且还加强了对巴、濮、越、邓等部的控制。
最终使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
诸侯受分封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一些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强大。
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争的发展,周朝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分封制”开始破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取消“分封制”,秦王朝在全国推行单一的“郡县制”。
在实行分封制的同时,西周实行了宗法制度,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
三、西周的宗法制设问:什么是宗法制? 1.含义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渊源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父权家族和宗族制度,是在中国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形成过程中,为调整人们之间的血缘亲属关系,维护其伦理道德秩序和社会等级制度,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家族和宗族集团的法律规范。
设问:宗法制基本原则及特点是什么呢? 2. 特点及基本原则可先让学生看以下图表,然后让学生回答。
利用《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西周宗法制度的特点和基本原则;明确大宗、小宗的概念,大宗、小宗之间的关系。
最后教师结合《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和《西周分封和等级制度示意图》讲解宗法制度是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宗法关系,建立了一套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统治制度。
这是一种从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征的权力分配制。
宗法制的基本规则,是将每个宗族中的嫡长子一支确立为大宗,居于同宗中的支配地位或主导地位;而把其他庶子分立为小宗,处于大宗的从属地位或次要地位;宗主照例由大宗担任,并且世袭继承。
因此,宗法制从一产生时起,就是基于确定继承顺序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等级制度,以巩固奴隶主的统治。
(教师讲解图后,讲一步归纳要点如下) ①嫡长子继承,其余子分封。
②构成了“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的等级制度。
③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构成统治阶级,士以下的平民和奴隶是被统治阶级。
3.实质及作用设问: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如何?宗法制度实质是什么?西周实行宗法制原则下的分封制。
周天子以“受命于天”自居,号称“天之元子”,是天下同姓宗族的大宗,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
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
各地诸侯在各自封国内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则作为小宗分封为卿大夫。
卿大夫在自己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士。
这样,根据宗法制与分封制,便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主贵族构成的金字塔式的等级制结构。
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
每一个等级都必须服从上一个等级,并有义务尽其纳贡、服役等责任。
周天子位居金字塔顶端,不仅是所有姬姓宗族的大宗,而且通过“同姓不婚” 、“娶于异姓” 的联姻原则,又成为有甥舅关系的异姓宗族的共主。
于是,宗法等级制度遂成为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
关于宗法制的作用和对后世的影响,可留课下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自己获取和了解。
最后给学生留一个讨论题,供课下研讨及对本课知识的巩固。
【课后研讨】《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卫侯,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
”大思想家孔子认为“克己复礼曰仁”,而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人生设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习“礼”。
由此可见“礼”在中国古代的重要性。
以维护宗法制的礼乐制度,与封邦建国的分封制以及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构成西周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