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解析版)
- 格式:doc
- 大小:420.50 KB
- 文档页数:8
强化训练第四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基础巩固1. 【时空观念】(2022·泰山检测)588年,隋文帝杨坚命令杨广率水陆大军50余万渡江作战,进攻江南的陈朝,589年,陈后主被俘投降,陈朝灭亡。
该事件的影响是()A. 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隋朝B. 结束了长期分裂,统一全国C. 夺取了陈朝政权,建立唐朝D. 击败了东西突厥,控制西域B解析: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局面,使南北重归统一,B项正确;隋朝建立是在581年,排除A、C项;材料没有涉及击败了东、西突厥,控制西域,排除D项。
故选B。
2. (2022·天津)《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一书中写道:“一个中国人必须获得通向进士的各种学位,才能成为一名朝廷官员。
”创立进士科的是()A. 隋文帝B. 隋炀帝C. 唐太宗D. 武则天B解析: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B项正确,排除A项;唐太宗和武则天完善了科举制,排除C、D项。
3. 【历史解释】(2022·龙东)归纳总结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进行了如下归纳,符合隋唐时期时代特征的是()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 繁荣与开放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C解析:结合所学,隋唐时期,我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科技发达,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生产力比较发达,对外贸易活动频繁,与世界各国友好相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C项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排除A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明清时期,排除D项。
故选C。
4. 【史料实证】(2022·东平检测)唐朝时期传到日本的螺钿铜镜(见下图),把南海的夜光贝、东南亚的琥珀、中东的宝石、阿富汗的蓝宝石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五彩缤纷的图案。
专题04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目录【考点过关练】考点01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考点02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考点03 盛唐气象考点04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考点05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真题实战练】【重难创新练】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目录,可直接跳转到对应内容考点01 隋朝统一与灭亡1.(2021下·广东惠州·七年级校考阶段练习)如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①②③代表的历史事件是()A.①建立隋朝②灭亡陈朝③开凿运河B.①灭亡陈朝②建立隋朝③开凿运河C.①开凿运河②建立隋朝③灭亡陈朝D.①建立隋朝②开凿运河③灭亡陈朝【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和所学知识可知,①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②589年,隋文帝灭陈朝,统一全国;③605年,隋炀帝开始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所以,①②③代表的历史事件是①建立隋朝②灭亡陈朝③开凿运河,A项正确;①建立隋朝②灭亡陈朝,排除B项;①建立隋朝②灭亡陈朝③开凿运河,排除C项;②灭亡陈朝③开凿运河,排除D项。
故选A项。
2.(2023·广东·统考一模)杨坚“代周立隋”后,“除入市之税”“罢酒坊、通盐池,与百姓共之”,设立官仓,贮存粮食,建广通渠,便利关中漕运,又于民间设义仓,人民捐纳粮食以防凶年。
其中“除入市之税”措施有利于()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促进商品经济发展C.改革官员选拔方式D.打击门阀士族势力【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设立官仓,贮存粮食,建广通渠,便利关中漕运”等信息,分析“除入市之税”措施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除入市之税”并不能直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A项;“除入市之税”与经济有关,与改革官员选拔方式无关,排除C项;“除入市之税”与打击门阀士族势力无关,排除D项。
故选B项。
3.(2023下·广东中山·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自大运河修通之后,扬州作为运河、长江码头,在军事地理与区位特征上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教案设计】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又重新走向大一统的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为隋唐统一全国和隋唐社会气象焕然一新奠定了基础。
状态,它创建的科举制度逐渐成为后世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唐初统治者改良政治,发展生产,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到开元年间,唐朝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发达,中外交流活跃,国力达到顶峰。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
请大家翻开学历
案,小组互动,共同
检查知识总结中的
内容。
学生主动学习
巩固了以前的学
科知识,形成知识
框架体系。
突出学生的主体
作用。
能够激发学
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部分结合复习资料《滚
动迁移》教师引导读
书并作简单指导
自主学习《滚动迁
学生抓紧时间
按自己的能力层
次,选择性地阅读
教辅用书中的资
把不会的内容精
讲点拨,抓好每个
知识点
可以使学生根据
自己的能力及掌握
程度进行个性化的
学习。
第一单元隋唐时代: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单元测试卷1.下列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大趋势的人物是A.杨广B.杨坚C.成吉思汗D.李世民【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589年,隋文帝杨坚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大趋势,B项正确;杨广是隋朝第二位皇帝,排除A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排除C项;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个皇帝,排除D项。
故选B项。
2.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
”下列对光芒四射理解不正确的是A.灭掉陈,使南北重归统一B.隋炀帝的励精图治C.隋朝时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D.开凿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发展【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他的年号是开皇,史称“开皇之治”。
所以对光芒四射理解不正确的是隋炀帝的励精图治,B项正确;589年隋文帝派杨广率大军攻入建康灭陈,统一南北,A项表述正确,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隋炀帝时期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诞生,C项表述正确,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隋炀帝时期开凿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发展,D项表述正确,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故选B项。
3.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伟大工程之一。
观察下图,运河由北到南四段的名称对应正确的是A.①永济渠②邗沟③通济渠④江南河B.①永济渠②通济渠③邗沟④江南河C.①江南河②邗沟③通济渠④永济渠D.①邗沟②江南河③永济渠④通济渠【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伟大工程之一,按由北到南的顺序,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从北到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B项正确;ACD项都不是正确对隋朝大运河由北到南四段的名称的描述,排除ACD项。
故选B项。
4.“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公元581年至907年,这近330年是中国封建制度继续发展并达到繁荣昌盛的隋唐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鼎盛时期。
隋唐社会宏大的格局、开放的气势、壮阔的场面是历代所无法比拟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上:隋统一全国,结束了300多年的分裂局面。
隋确立的三省六部制,从由集权的方式解决中央和地方关系发展到用分权的办法来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实行科举制,打破了单纯按门第出身选官的制度,将人才选拔的范围扩大到整个地主阶级。
扩大了统治基础。
这些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隋炀帝的暴政使其统治被农民起义推翻。
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政策,善于用人纳谏,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政治比较清明,先后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唐玄宗后期的政治腐败,统治逐渐衰落,使唐朝后期政治黑暗混乱,在农民战争打击下瓦解。
2.经济上:隋的统一和运河的开凿使南北文化得以交流,封建经济呈现繁荣局面。
唐初的经济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
唐中期以后,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的赋税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征税以土地财产为标准,而庄园经济则成为唐后期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城市内有了固定的交易场所和管理机构,出现了许多繁华的商业城市。
3.民族关系上:唐朝时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统治者采取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使各民族进一步融合,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
在对外关系方面采取了比较开放的政策。
对外交通除陆路外,更开辟了海路与海外来的联系加强。
外贸纳入政府管理范围(设立市舶使)。
这一时期的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4.文化上:科学技术走在世界前列,古典诗歌在唐朝进入黄金时代,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平民文化产生,专业教育确立,多姿多彩的雕刻绘画艺术出现。
隋唐时期政治上统一,社会经济发展,民族交融,中外交流,以此为基础各族人民缔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隋唐时期中国历史上的开放与繁荣在隋唐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繁荣的时代。
这个时期中国的国力强盛,国土辽阔,开放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
在这个时代里,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进步,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文将就隋唐时期中国的开放与繁荣展开论述。
一、政治方面隋唐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在隋朝时期,隋文帝杨坚建立了大业,统一了中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唐朝则是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相对于隋朝,唐朝的政治更加稳定,统治更加有序。
承袭着汉唐的制度,建立了健全的官僚体系,也形成了完善的法律体系。
此外,隋唐时期的政权对外交也非常重视,通过与周边国家的交往,进一步巩固了统治。
二、经济方面隋唐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家财政充裕。
随着国土的统一,交通和贸易得到了极大的便利,也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此时期,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田面积扩大,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农业生产大幅度增加,粮食等农产品供应充裕。
同时,手工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丝织、铁器、瓷器等手工业产品的生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此外,隋唐时期还建立了繁荣的市场经济,商业活动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商业中心,如长安、洛阳等。
三、文化方面在隋唐时期,中国文化达到了一个巅峰期。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和文化作品。
诗人杜甫、李白以及唐玄宗的宰相韩愈、柳宗元等都是当时的文坛翘楚。
诗歌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文学形式,诗坛上盛产各类名篇佳作。
同时,绘画艺术、音乐舞蹈等方面也有长足的发展。
科技方面,隋朝时期的隋炀帝大力发展水利,修建了大运河,推动了科技进步。
唐朝时期,进一步发展了造纸术、印刷术等,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四、社会方面在隋唐时期,社会的开放程度也得到显著提高。
随着国土的统一和经济的繁荣,人们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频繁,隋唐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时期之一。
随着社会的繁荣,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也增强,社会结构变得更加宽松。
【全新课堂】20202021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知识梳理与综合检测(部编版)第一单元综合检测B卷(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学校: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考号:_________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共50分)1.(2021年吉林长春朝阳区一模卷)隋朝是短暂的,但它留下的物质遗产、文化遗产,直到以后很长时间都让人受用无穷。
其中的物质遗产、文化遗产分别指()A.都江堰分封制B.长城小篆C.大运河科举制D.清长城文字狱【答案】C【解析】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李冰主持修建的,分封制是西周的文化遗产,故A 选项错误。
长城、小篆是秦朝的物质文化遗产,故B选项错误。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隋文帝废除前朝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的选官制度,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故C正确。
清长城、文字狱和清朝有关,故D排除。
2.(2021年山东临沂四模卷)“输送物资最方便的乃是水运,然而无论黄河、淮水还是长江,中国主要的江河都是自西向东,没有连接南北的河流。
于是,隋炀帝决定以人工之力来完成此事。
”由材料可知,隋朝大运河的作用是()A.加强了边疆控制B.沟通了南北交通C.加强了中央集权D.巩固了国家统一【答案】B【解析】A选项和题干材料没有关系,故A选项排除。
根据所学知识,为了加强南北交通,便利江南的粮食、布匹的北运,进而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根据题干材料“输送物资最方便的乃是水运,然而无论黄河、淮水还是长江,中国主要的江河都是自西向东,没有连接南北的河流。
于是,隋炀帝决定以人工之力来完成此事。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公元581年至907年,这近330年是中国封建制度继续发展并达到繁荣昌盛的隋唐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鼎盛时期。
隋唐社会宏大的格局、开放的气势、壮阔的场面是历代所无法比拟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上:隋统一全国,结束了300多年的分裂局面。
隋确立的三省六部制,从由集权的方式解决中央和地方关系发展到用分权的办法来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实行科举制,打破了单纯按门第出身选官的制度,将人才选拔的范围扩大到整个地主阶级。
扩大了统治基础。
这些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隋炀帝的暴政使其统治被农民起义推翻。
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政策,善于用人纳谏,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政治比较清明,先后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唐玄宗后期的政治腐败,统治逐渐衰落,使唐朝后期政治黑暗混乱,在农民战争打击下瓦解。
2.经济上:隋的统一和运河的开凿使南北文化得以交流,封建经济呈现繁荣局面。
唐初的经济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
唐中期以后,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的赋税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征税以土地财产为标准,而庄园经济则成为唐后期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城市内有了固定的交易场所和管理机构,出现了许多繁华的商业城市。
3.民族关系上:唐朝时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统治者采取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使各民族进一步融合,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
在对外关系方面采取了比较开放的政策。
对外交通除陆路外,更开辟了海路与海外来的联系加强。
外贸纳入政府管理范围(设立市舶使)。
这一时期的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4.文化上:科学技术走在世界前列,古典诗歌在唐朝进入黄金时代,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平民文化产生,专业教育确立,多姿多彩的雕刻绘画艺术出现。
隋唐时期政治上统一,社会经济发展,民族交融,中外交流,以此为基础各族人民缔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1.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原因:①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疆域辽阔,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创造了前提。
②中央统治者,特别是唐朝前期的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是重要原因。
③中央在边疆地区设立了管辖机构,并任用少数民族首领为都督、将军,不改变当地民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社会安定和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④隋唐时期,先进的中原文化是对边疆地区的强大吸引力,边疆地区积极采用中原的先进技术,发展生产,主动派人来中原学习,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边疆地区的开发。
⑤隋唐交通发达,使中原和边疆往来便利,促进了边疆地区与中原的交流和联系。
(2)表现:①北方的突厥、回纥、靺鞨,西南的吐蕃、南诏等先后建立政权,开发了祖国边疆地区;②交通的发达使中原和边疆往来密切,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③中央王朝的统治者,尤其是唐朝前期的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机构,加强了中央王朝对各民族地区的管辖,汉族与边疆民族的交往空前频繁。
2.隋唐经济空前繁荣的原因①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强盛,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到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到达印度、伊朗、阿拉伯各国。
海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达朝鲜、日本;从广州出发,可到达马来半岛、印度和波斯湾。
此外还有著名的南北大动脉——京杭大运河。
②政府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比如租庸调制和均田制,使农民得到了土地和生产时间,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民族交往频繁。
隋唐时各民族进一步交融,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密切。
④政府采取对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经济交往频繁。
唐代与日本、朝鲜、印度、中亚、西亚各国的关系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政府还曾在广州设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
⑤人民群众的辛勤努力。
1.(2019·湖南)“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描述的是()A.赵州桥B.长城C.丝绸之路D.大运河【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北通涿郡”“南运江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大运河。
隋炀帝时,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北抵涿郡,南达余杭,全长2000多千米。
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2016·黑龙江)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著作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材料中所说的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C.科举制D.三省六部制【答案】C【解析】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
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正式诞生。
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给平民提供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
因此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3.(2018·四川)古代的日本、朝鲜等国仿照我国的科举制度选任官员,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也借鉴了我国科举制度的一些办法。
这些主要说明()A.朝鲜、日本的政治制度落后B.科举制度有利于人才的选拔C.隋唐时期中国领先于全世界D.科举制度优于西方三权分立【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隋唐时期科举制度领先于全世界,由于中国科举考试的示范以及文官考试制度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驱使,西方国家在19世纪前后纷纷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
科举制对欧美现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A项表述错误;B项与题意表达的含义不符;D项表述错误。
故选C。
4.(2017·山东)“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所反映的经济发展盛况是在()A.唐太宗时期B.武则天时期C.唐玄宗前期D.唐玄宗后期【答案】C【解析】依据题文的“开元初,四方丰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
由此可知,题文所反映的经济发展盛况是在唐玄宗前期。
A的年号是贞观,B出现在唐玄宗之前,D的年号是天宝。
ABD 不符合题意,故选C。
5.(2019·重庆)唐代出现了筒车。
它是用竹木制成立轮,轮的四周斜装若干小筒。
筒车安置在水边,立轮随水流转动,小筒不断把水舀起,倒入田间。
这说明筒车是()A.农业耕作工具B.便捷的交通工具C.农业灌溉工具D.实用的生活用具【答案】C【解析】筒车是唐朝时期发明的灌溉工具。
材料中“筒车安置在水边,立轮随水流转动,小筒不断把水舀起,倒入田间”可知筒车是农业灌溉工具,C符合题意;耕作工具、交通工具、生活用具均不符合筒车的特点,AB和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2016·重庆)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
在众多唐代诗人中,诗作既豪迈飘逸又清新瑰丽,被称为“诗仙”的是()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王维【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B杜甫被称为诗圣;C白居易和D王维没有称号。
所以答案选A。
7.(2018·湖南)它是玄奘西行旅途中的见闻回忆录,它是研究古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它是()A.《唐本草》B.《大唐西域记》C.《西游记》D.《金刚经》【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途经我国新疆及中亚诸国,到天竺取经。
他把自己西行途中的见闻口述下来,由弟子整理成著名的《大唐西域记》,它是研究古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B项符合题意;A项是药学著作;C项是吴承恩编著的长篇神话小说;D项是我国最早标有确切是日期的印刷品。
由此可知ACD三项与题干“玄奘西行旅途中的见闻回忆录“信息不符。
故选B。
8.(2019·山东)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调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
这主要表明()A.唐朝采取开明民族政策B.中外交流开启唐朝盛世C.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D.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加强【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制度先进,文化昌盛,与亚洲各国友好交往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
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调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
这主要表明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加强,故D符合题意;题干没有体现唐朝采取开明民族政策、中外交流开启唐朝盛世、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故ABC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D。
9.(2019·山东)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A.开凿运河B.安史之乱C.黄巢起义D.靖康之变【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
755-763年,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是隋炀帝在位时开凿的,C项是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D项是发生在北宋时期。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0.(2016·山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
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0多首。
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还有外国人。
——摘编自仪平策等著《中国审美文化史》材料二: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
京城和各大城市居住着很多域外来的使节和留学生,有不少人与当地人通婚。
武则天下令组织编篡的《三教珠英》一书,儒、佛、道的内容都包括在其中。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概括唐诗、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
(2)上述特点形成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答案】(1)唐诗的特点:艺术成就高;数量众多;题材丰富作者广泛。
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兼收并蓄;中西贯通:博大宏放;昂扬进取。
(2)原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政策开明,对外交往频繁。
【解析】(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唐诗、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是;唐诗的特点艺术成就高,数量众多;题材丰富;作者广泛;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兼收并蓄,中西贯通;博大宏放,昂扬进取。
(3)上述特点形成的共同原因是:当时的国家统一,政治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强盛,人民生活水平比较高。
国家统治者的实行的政策开明,对外交流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