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编近现代中国哲学
- 格式:ppt
- 大小:290.59 KB
- 文档页数:78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考古发现:1、蓝田人 2、北京人 3、元谋人一、原始社会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一)原始群向氏族制度—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推动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一方面)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另一方面)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
----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二、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的发展及进入奴隶社会阶段(一)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特点(二)奴隶制的社会特点1、经济上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2、政治上(周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实禄的等级制(三)奴隶制度社会对哲学的影响◎夏朝----“有夏服(受)天命”1、阶级的烙印◎商朝----抬出至高无上的神,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周朝----发展原始宗教,用统治者的德行作为补充,以说明上帝不断更换统治者的理由,总之,这时的宗教已成为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了。
2、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科学知识丰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料三、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及封建制的社会特点(一)奴隶制的没落,封建制的确立(二)春秋时期哲学的发展——农、商、手工业及科学的发展进步及社会、阶级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奴隶主统治者新兴地主阶级及同盟者小生产者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及“中庸”的观念—竭力鼓吹有意志的天 ---人文主义思潮老子—提出“道”与“无为”学说墨子—提出“兼爱”“非命”孙武—总结我国作战经验,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朴素军事辩证法(三)战国时期社会特点及哲学发展1、战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及不同的解决主张----知识分子和奴隶农民的不同主张2、百家争鸣—田氏官学(1)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派----自由民因军功获得土地,或由工商业手工业转化过来的地主阶级代表---商鞅,孙膑,管子,后期墨家,荀况韩非经济上,剥夺奴隶主政权,废除分封制度政治上,主张用暴力、战争推翻奴隶主的统治,忘了世卿制,提出以军功论爵位世界观上,注重客观实际,朴素的唯物主义(2)改良派—旧奴隶主转化的地主—孟子经济上,承认封建地主经济的合法性政治上,用“仁义”感化奴隶主,笼络劳动人民实现封建制过渡,反对暴力世界观上,片面强调主观精神的作用,鼓吹主观唯心论的先验论和英雄史观。
新编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格式整理直接打印版)充塞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是由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聚集而来。
由浩然之气体现的理想高尚人格主要靠内心的培养,但同时也不排除外界的磨练。
五.孟子以仁心行仁政的治国理想1民贵君轻的治国理念由民惟邦本发展到民贵君轻这一思想传统,实质上仍表现着氏族贵族政权构架的基本特色,在这种权力架构下,君与臣、民的关系,还保持着一种互相依存的亲和性。
2.“得民得心”的王道学说民心的向背是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获取民心的基本原则是一切从民众的需要出发—“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把天意和民意看作是同一的,甚至把一个国家政权的正当性诉诸民意民心。
3.“先义后利”的价值取向义与利涉及到一个国家管理者的价值观问题。
孟子一方面强调统治者要先义后利,另一方面对老百姓则须先利后义。
孟子把精神价值置于人生追求的首位,成为此后传统知识分子的基本信念。
4.“劳心劳力”的分工主张一方面指劳动分工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指劳动成果交换的必要性。
功能的区分中还隐含着教养的区分。
由此孟子过分强调了精神追求的意义而鄙视平民的地位及其实利追求的社会历史价值。
5.孟子对现实政治的批判精神批判锋芒首先指向当时的暴政和暴君。
同时又指向各诸侯争霸而发动的战争。
还指向一批失去道德操守、专为暴君发动战争出谋划策的士人。
试题:名词解释1.四德:P2022.仁内义外3.万物皆备与我:P44《孟子.尽心上》4.先知先觉:P2725.《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系中国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本。
(西汉宣帝在位时,戴德、戴圣各自辑录有一个选本,分别被后人称为《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后者一般也简称《礼记》。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6.绝地天通:描述上古时所出现的一种神权垄断现象,通过这种宗教,结束了人人都有权和神相通的局面,原始宗教中民主平等意识逐步消亡,与此同时,形成王权。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著名哲学家,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其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中文名:冯友兰国籍:中国出生地:河南南阳唐河出生日期:1895.12.04逝世日期:1990.11.26毕业院校: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代表作品:《中国哲学简史》目录生平简介人物介绍哲学贡献人物小传中学时期大学时期婚姻生活创办刊物学成回国出席哲学会议被捕审讯著书立说赴美考察解放后三阶段作品名录《中国哲学简史》《三松堂自序》《人生的境界》人物介绍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县人。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中国哲学简史》享誉全国,《人生的境界》被编入中学教材。
哲学贡献1923年夏,冯友兰著作《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又名《天人损益论》)1924年又写成《人生哲学》,作为高中教材之用,在这本书中,冯友兰确立了其新实在主义的哲学信仰,并开始把新实在主义同程朱理学结合起来。
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冯友兰讲授中国哲学史,分别于1931年、1934年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创立新理学思想体系从1939年到1946年7年间冯友兰连续出版了六本书,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新理学》(1937)、《新世训》(1940)、《新事论》(1940)、《新原人》(1942)、《新原道》(1945)、《新知言》(1946)。
通过“贞元六书”,冯友兰创立了新理学思想体系,使他成为中国当时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冯友兰学术思想的转型期。
新中国成立后,冯友兰放弃其新理学体系,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哲学史。
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二册、《中国哲学史论文集》、《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四十年的回顾》和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等书。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教育第一章中国原始时期的教育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第二编从秦统一到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第四章从秦统一到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制度第五章历代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第三编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教育第六章晚清的教育第七章民国时期的教育下卷:外国教育简史第一编古代外国教育第一章古代西方教育第二章西欧中世纪教育第三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第二编近代外国教育第四章近代外国教kj育制度第五章近代外国教育思想第三编现代外国教育第六章现代外国教育制度第七章现代外国教育思想单项选择题1.1.为原始教育的产生提供必要性的是→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需要1.2.我国境内最早的文化遗址是→山西西侯度文化遗址1.3.原始人类的主要生产工具是→石器1.4.既促进了人类稳定的生活方式,又扩大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的是原始人类的→居住环境的变化1.5.中国最早的家畜驯养业产生于→大约七八千年以前1.6.导致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是→族外婚削的确1.7.五帝时代的学校中也叫“大学”的是→成均1.8.庠这种教育机构产生于→虞舜时代2.1.标志着中国告别原始时代的是→夏王朝的建2.2.最早出现在商代的新的学校形式是→“瞽宗”2.3.西周时期国学的主持者是→大司乐2.4.既是西周的立国之本,又具有国家根本大法性质的是(B)B礼2.5.西周时诸侯所设的大学被称为→“泮宫”2.6.共同构成了西周六艺教育中心的是→乐与礼2.7.中国教育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史籀篇》2.8.中国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大致连贯的学校体系是从→西周开始3.1.学术与庶人无缘的时期是→春秋以前3.2.基本代替了东周王室的文化地位,与宋、鲁并列为三大文教中心的是→楚国3.3.中国古代第一个论述教育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教育家是→孔子3.4.学术下移是在→春秋中、后期3.5.西周时充任领主管理、护卫职务的人员称作(B)B.武士3.6.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西周与工、商、农并称为→四民3.7.称春秋是“天下无道”时期的人是→孔子3.8.以儒家正统自居,自称“得圣人之传”的是→孟子3.9.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法家,并且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的是→韩非3.10.道家思想的创始人是→老子3.11.“教育”、“学校”这类概念最早出自→《孟子》3.12.出自儒家,反儒又最坚决、彻底的是→法家3.13.秦统一后,帮助秦朝铲除私学,结束“百家争鸣”局面的是→法家3.14.以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主张“为政以德”的是→孔子3.15.“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出自→子夏所说3.16.中国最古的一部史料总集是→《书》,也叫《尚书》3.1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论语》3.18.“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出自→孔子3.19.提出政治理想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人是→墨子3.20.在中国最早发现光的直线行进这一基本光学原理的是→墨家4.15.首创学田制的是→宋代4.16.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的是→王安石4.17.实行“升斋积分”法的是(B B.元代4.18.中国封建社会的地方官学,首创于→汉代4.19.中国历史上,官学私学交织发展,形成了“学校如林,庠序盈门”景象的是→东汉时期4.20.虽然全国皆设庠序郡县之学,实际上却“空有建学之名,而无弘道之实”的是→隋朝4.21.在中国历史上,地方官员只设州学和县学两级的是→宋朝4.22.东晋著名书法家,被后人称作“小圣”的是→王献之4.23.相传为梁武帝所著的书是→《千字文》4.24.元代第一所官办书院的名称是→太极书院4.25.书院教学的总方针称作→学规4.26.汉代地位最高的选士科目是→“贤良方正科”4.27.在政治上推行“尊行汉法”的是→元朝4.28.“太学”始建于→公元前124年5.1.有“汉代孔子”之称的是→董仲舒5.2.汉代三大文教政策建议的提出者是→董仲舒5.3.认为秦亡是“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憎帝王之道,以贪狼为俗”的结果的人是→董仲舒5.4.明确提出“性三品”说的人是→董仲舒5.5.清末推行“洋务”教育,要求“中学为体”,大讲“明纲”,以“三纲为千古不变之道,忠孝为立学宗旨”的人是→张之洞5.6.认为人的知识是经过“内视反听”的内省过程得来的人是→董仲舒5.7.被称为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的人是→王充5.8.主张人的知识应该“无所不包”,纵要了解“古今行事”,横要通晓“百家之言”的人是→王充5.9.大胆写出《问孔》、《刺孟》,以其“失言”、“失实”来证明“贤圣所言皆无非”是荒谬可笑的,并以此表达距师的意义的人是→王充5.10.主张学者要“好学勤力”,强调循序渐进的人是→王充5.11.王充主张教育培养的最理想的人才是→鸿儒5.12.《颜氏家训》的作者是→颜之推5.13.指出“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的是→颜之推5.14.《师说》的作者是唐代的→韩愈5.1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出自→韩愈的《进学解》5.16.“宋世学术之盛,安定、泰山为之先河”.这里的安定是指→胡瑗5.17.《朱子语类》的编纂者是→黎靖德5.18.《近思录》的作者是吕祖谦和→朱熹5.19.后世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的人是→王守仁5.20.自幼就抱有“读书学圣贤”的志向,死后谥号“文成公”的人是→王守仁5.21.被称为我国17世纪的一位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的人是→王充5.22创办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的人是→盛宣怀6.23.宁波女塾的创办者是→爱尔德赛6.24.1843年在上海开设墨海书馆的人是→麦都思6.25.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的时间是→1902年6.26.清朝第一位出访欧洲的官员是→斌椿7.1.武昌起义爆发在→1911年7.2.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的地方是→南京7.3.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新任临时大总统的是→孙中山7.4.首次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宗旨的人是→蔡元培7.5.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提出者是→孙中7.6.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时间是→1927年4月7.7.1927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颁行→《学校施行党化教育办法草案》7.8.我国近现代资产阶级教育家综合民初以来教育改革成果的产物并于1922年11月颁布施行的学制是→壬戌学制7.9.被称作为“六·三·三”学制的是→壬戌学制7.10.1927年10月,大学院成立,就任院长的是→蔡元培7.11.决定以大学院制取代教育部制是在→19277.12.南京燕子矶幼稚园的创办者是→陶行知7.13.中华儿童教育社的前身是→幼稚教育研究会7.14.清政府学部制定的中国第一个实施义务教育的正式法令名称是→《强迫教育章程》7.15.在广西全县发起“普及国民基础教育运动”的人是→雷沛鸿7.16.主张职业教育必须做到“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育家是→黄炎培7.17.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校训是→“敬业乐群”7.18.设计教学法输入中国的时间是→1917年7.19.首创道尔顿制的人是→柏克赫斯特7.20.在中国最早实验道尔顿制的是→上海吴淞中学7.21.在中国首先提出将教授法改称为教学法的人是→陶行知7.22.最早提出划分实验农村教育的是→中华职业教育社7.23.“民生本位教育”的倡行者是→邰爽秋7.24.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的时间是→1940年7.25.湖南自修大学的创办者是→毛泽东7.26.黄埔军校的创立时间是→1924年5月7.27.1933年8月创办的苏维埃大学,地址在→瑞金7.28.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的前身是→瑞金红军学校(红军大学)7.29.指出:“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人是→陶行知7.30.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这一教育方针的文章是→《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7.31.1922年在上海建立的中国共产党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是.→平民女学7.32.《强迫教育章程》是→清末制定颁布的1-1.希腊文化和教育发展过程的第二阶段是→古风时代1-2.公元前1100年~公元前800年被称为→荷马时代1-3.古希腊奴隶制国家的形成时期是→古风时代1-4.雅典结束王政时代的时间是→公元前683年1-5.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人是→普罗泰戈拉1-6.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在希腊被称为→智者1-7.提出“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思想的是→苏格拉底1-8.“苏格拉底法”的创制者是→苏格拉底1-9.把教育的最高目标归结为哲学家的培养的人是→柏拉图1-10.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立完整教育理论体系的教育家是→柏拉图1-11由主教创办的最早的大教堂学校为英格兰的 B. 坎特伯雷学校2-4.781年,查理曼邀请的到法兰克王国协助改进学校的英格兰教士、著名学者是→阿尔琴2-5.西欧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中,最低一级的贵族是(C C.骑士D.教士2-6.骑士教育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教育形式,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2-7.中世纪大学最初产生于→12世纪2-8.中世纪作为“北方型”大学代表的是→巴黎大学2-9.中世纪作为“南方型”大学代表的是→渡伦亚大学.2-10.“南方型”大学又称为→学生大学2-11.中世纪英格兰、苏格兰、丹麦等欧洲北部地区的大学,被称为→“先生大学”2-12.在中世纪,教师组合的主要形式是“系”或称→教授会2-13.巴黎大学“系”的组织形成于→13世纪后期2-14.中世纪大学中最为重要的组织机构是→学院2-15.中世纪,最早并不作为教学机构的学院出现在→波伦亚大学2-16.中世纪西欧最早的真正作为教学机构的学院是→索邦学院2-17.中世纪西欧大学地位最高的学院是→神学院2-18.西欧中世纪学院的重要职能是→授予学位2-19.西欧中世纪大学最重要的特权是→“内部自治”权2-20.中世纪神学哲学化达到最高阶段的产物是→经院哲学的产生2-21.经院哲学的创始人是→爱留根纳2-22.成为中世纪后期西欧学校特别是大学的重要教学内容的是指→亚里士多德哲学2-23.指出理性能力的发展应被视为教学的基本目的的人是→托马斯·阿奎那2-24.在经院哲学家中“唯实论”派的代表人物是→安瑟伦2-25.在经院哲学家中“唯名论”派的代表人物是→罗瑟林2-26.在经院哲学家中“概念论”派的代表人物是→阿伯拉疗2-27.明确提出经院哲学所研究的核心问题的书是爱留根纳所写的→《论自然的区分》2-28.1189年,罗马皇帝发布训令,规定大学生有→居住权2-29.《神学大全》的作者是→阿奎那2-30.就其发生而言被认为是基督教修行制度或寺院制度的产物的是→修道院学校2-31.中世纪大学的教学语言是→拉丁语3-1.文艺复兴运动发生于→14世纪3-2.文艺复兴运动开端于→西欧3-3.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发生于→意大利3-4.1453年被土耳其所灭的国家是→拜占庭帝国3-5.被认为是西欧文艺复兴运动指导思想的是→人文主3-6.在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中,创办“快乐之家”的人是→维多里诺3-7.被称为是“第一所新式学校”和“快乐之家”的学校是→孟都亚宫廷学校3-8.《论绅士风度与自由学科》一书的作者是→佛杰里奥3-9.《愚人颂》一书的作者是→伊拉斯谟3-10.北欧文艺复兴运动中法国教育家拉伯雷的主要著作是→《巨人传》3-11.《散文集》一书的作者是→蒙田3-12.法国著名的人文主义文学家和教育思想家,并于1581年当选为波尔多市市长的是→蒙田3-13.认为正确的教育应当以培养“新人”为目的的人文主义教育家是→蒙田3-14.宗教改革运动发生于→1517年3-15.宗教改革运动发生于→德国3-16.被称作是“教皇的奶牛”的国家是→德国3-17.成为德国各界反对罗马教廷的共同纲领的是→《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3-18.发表《基督教原理》的是→加尔文3-19.发表《六十七条论纲》的人是→慈温黎3-20.逐步成为以加尔文教义为指导思想的共和国是→日内瓦3-21.耶稣会的创始人是→罗耀拉3-22.《耶稣会章程》的起草者是→罗耀拉3-23.耶稣会正式颁布《教育计划》是在→1599年3-24.耶稣会学校的最高首领是→将军3-25.耶稣会始建于→1534年4-21.世界上最早从教会手中夺得教育权的国家是→德国4-22.1708年在哈勒创办“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的人是→席姆勒4-23.赫克在柏林开办一所“经济学、数学实科中学”的时间是→1747年4-24.是一种强调人类的博爱和人道主义的社会教育思潮,在德国又被叫做→泛爱主义思潮4-25.结合自己的办学实践出版《初等读物》小册子的德国泛爱主义者是→巴西多4-26.在德国开创了高等教育“教学与科研”两大任务并重的新局面的著名大学是→柏林大学4-27.1887年德国的凯兴斯坦纳建立第一所职业学校的地点是→慕尼黑4-28.俄国开始过渡为封建制国家是在→9世纪4-29.俄国近代教育制度建立开始于→彼得一世4-30.俄国颁布第一个《国民学校章程》的时间是→1786年4-31.俄国成立教育部是在→1802年4-32.1872年,开办俄国第一所女子高等学校的地点是→莫斯科4-33.美国开始工业革命的时间是→1807年4-34.美国于1636年设立的第一所高等学校是→哈佛学院4-35.美国独立于→1776年4-36.美国的第一任总统是→华盛顿4-37.在美国最先设立州教育委员会的是→马萨诸塞州4-38.1825年在美国首先制定教育法的州是→伊利诺州4-39.在美国建立第一所公立小学的是→宾夕法尼亚州4-40.被称为是“美国公立学校运动之父”的人是→贺拉斯·曼4-41.在美国创办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的州是→伊利诺州4-42.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建立于→1802年4-43.在美国被称为是第一所真正的大学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4-44.17世纪在日本地方的封建主称为→大名4-45.对19世纪发展起来的日本反封建的启蒙思想有直接影响的是→“兰学”的传入4-46.1872年8月,日本颁布了近代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是→《学制令》4-47.主张“以一身之独立,求一国之独立”的人是→福泽谕吉4-48.日本基本普及初等教育的时间是→1902年4-49.规定了日本近代教育发展的方向,并一直成为日本二战以前教育的总的指导纲领是→《教育敕语》4-50.日本颁布帝国宪法,承认天皇统治的合法性是在→1889年5-1.被后人称为最注重教育实践的人和教育科学的奠基人是→夸美纽斯5-2.夸美纽斯的教育代表作是→《大教学论》5-3.被认为是西方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大教学论》5-4.夸美纽斯教育思想中根本性的指导原则是→教育适应自然5-5.《泛智的先声》的作者是→夸美纽斯5-6.被后人尊崇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的人是→夸美纽斯5-7.《教育漫话》一书的作者是→洛克5-8.被恩格斯称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妥协的产儿”的人是→洛克5-9.《人类理解论》的作者是→洛克5-10.提出唯物主义经验论的“白板说”的人是→洛克5-11.提出“主权在民”思想的教育家是→卢梭5-12.《忏悔录》的作者是→卢梭5-13.被誉为“贫苦者之友”的教育家是→裴斯泰洛齐5-14.《林哈德与葛笃德》一书的作者是→裴斯泰洛齐5-15.裴斯泰洛齐的最后一部著作是→《天鹅之歌》5-16.被称作“教育学之父”和“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的是→赫尔巴特5-17.提出“意识阈”这一观点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5-18.强调“教育性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5-19.卢梭反对在儿童发展早期人为强制教育,主张→消极的教育5-20.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活动中,改革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简化教学方法5-21.被认为是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是→福禄培尔5-22.福禄培尔生前出版的幼儿教育专著的名称是→《慈母曲及唱歌游戏集》5-23.福禄培尔主张教育上应坚持的原则是→被动的和顺应的5-24.被称作是“幼儿教育之父”的是→福禄培尔5-25.《教育论》一书的作者是→斯宾塞5-26.斯宾塞的哲学是→主观唯心主义哲学5-27.斯宾塞认为教育管理儿童的最终目的是让儿童学会→自治5-28.斯宾塞的《教育论》一书的四篇论文中最为重要的一篇是→《什么知识最有价值》5-29.首创“幼儿园”这一名称的人是→福禄培尔5-30.赫尔巴特认为实现教育目的的内在动力是→兴趣5-31.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6-1.奠定英国现代教育的根基的是→《巴特勒法案》的颁布6-2.《巴特勒法案》的颁布是在→1944年6-3.《费舍法案》是英国1918年颁布的→初等教育法6-4.对英国20世纪80年代乃至以后高等教育的发展都产生很大影响的是→《雷弗休姆报告》6-5.法国1947年提出的以“现代化”、“民主化”为目标的教育改革方案名称是→“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6-6.法国著名的“五月风暴”爆发的时间是→1968年6-7.“富尔法案”也被称为→“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案”6-8.东西德的统一是在→1990年10月6-9.联邦德国首次成立全国教育科学部是在→1969年10月6-17.美国现代教育管理统一实行的学制是→6--3--3--4制D.5--4--3--4制6-18.日本二战后教育改革主要仿效的教育模式为→美国教育模式6-19.英国有一个法案在1903年4月1日生效,它是→《巴尔福法案》7-22.被称.《史诗》E.《理想国》1-3.古希腊先后称雄于希腊世界的两个最著名城邦是(CD) C.雅典D.斯巴达1-4.斯巴达国家居民的三个等级包括(ABC)A.斯巴达人B.皮里阿西人C.希洛人1-5.古风时代斯巴达人“五项竞技”教育内容包括(ABCDE)A.赛跑B.跳跃C.摔跤D.掷铁饼E.投标枪1-6.古典时代波斯和希腊进行的三次大战役是(ABD)A.萨拉米战役B.普拉提亚战役D.塞斯托斯战役1-7.古希腊智者派共同的思想特征是(BCDE) B.相对主义C.个人主义D.感觉主义E.怀疑主义1-8.西方教育史上“七艺”教育的前三艺是指(ACE)A.文法C.修辞学E.辩证法1-9.“苏格拉底法”的运用的三个步骤包括(ABD)A.苏格拉底讽刺B.定义D.助产术1-10.柏拉图的主要代表作包括(BC) B.《理想国》C.《法律篇》1-11.以下著作为亚里士多德所著的是(CD) C.《政治学》D.《伦理学》1-12.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有三个组成部分是指(BCD) B.植物灵魂C.动物灵魂D.理性灵魂1-13.西方教育史上被称为“七艺”的后四艺是指(ABCD)A.算术B.几何学C.天文学D.音乐理论1-14.亚里士多德自由教育的实施所需的两个基本条件是(AB)A.闲暇B.自由学科1-15.古罗马历史的三个时期是(BCD) B.王政时期C.共和时期D.帝国时期1-16.古罗马在共和后期的学校主要包括(ACE)A.初级学校C.文法学校E.修辞学校1-17.公元313年,在米兰联合发布“宽容敕令”的是(CE) C.君士坦丁D.庇鲁士E.李锡尼1-18.基督教会创办的初等教义学校的四个阶段是指(ACDE)A.申请入学C.谛听者D.跪拜者E.选民.1-19.主要反映西塞罗教育思想的著作有(BDE) B.《论共和国》C.《理想国》D.《论雄辩家》E.《论善与恶的定义》1-20.西塞罗“人道”教育主张的三方面条件包括(ACD)A.必须充分发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点C.以同情、仁义、礼让等规范,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只有具有文化修养的人才能称作人,只有他们才能尽人之所以为人之道2-1.修道院学校在lO世纪分为两部分是指(BD) B.内学D.外学2-2.中世纪早期世俗教育主要包括的两种形式是(AD)A.宫廷教育D.骑士教育2-3.骑士教育的三个阶段是(ABC)A.宗教教育阶段B.礼仪教育阶段C.侍从教育阶段2-4.中世纪,巴黎大学的四个学生同乡会是(ABCE)A.法兰西同乡会B.毕加德同乡会C.诺曼同乡会E.英格兰同乡会2-5.中世纪大学中,按学科划分出的四个学院是指(ABCD)A.文学院B.法学院C.医学院D.神学院2-6.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AD)A.讲解D.辩论2-7.在西欧的中世纪城市中,居民的主要组成成分是(BD) B.商人D.手工业者2-8.《论自然的区分》一书明确提出经院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AD)A.哲学与神学的关系D.理性与信仰的关系2-9.13世纪将经院哲学推向极盛时期的人包括(CE) C.阿尔伯特E.托马斯·阿奎那2-10.中世纪后期经院哲学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影响包括(ABCDE)A.直接促进了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和发展B.客观上促进了古典学术、文化的传播C.确立了理性的合法地位,提出了理性训练的教育目标D.它的思维方法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方法,也是训练思维的方法和教学方法E.经院哲学内部不同派别的论争,促进了学术的自由探讨,有助于大学教育的健康发展2-11.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ACE)A.修道院学C.大教堂学E.堂区学校3-1.公元14--16世纪,西欧先后发生的两次逐步摆脱中世纪阴影的运动是(AB)A.文艺复兴运动B.宗教改革运动3-2.人文主义的基本特征包括(ABCDE)A.歌颂世俗以蔑视天堂,标榜理性以取代神性B.反对来世观念、禁欲主义、蒙昧主义,强调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C.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科学为人生谋福利,教育发展人的个性,把人的思想、感情、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D.反对神性,提倡人性;反对神权,提倡人权E.反对宗教束缚,提倡个性自由3-3.意大利教育家佛杰里奥把中高等教育的核心归结为两种教育,指(AE)A.全面教育E.自由教育3-4.北欧人文主义教育家包括(ABE)A.伊拉斯谟B.蒙田E.拉伯雷3-5.维多里诺复兴了在中世纪学校中消失了近千年的(AD)A.体育D.美育3-6.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包括(ADE)A.佛杰里奥D.委基乌斯E.格里诺3-7.在法国和英国,人文主义的传播直接促进了新型教育机构的建立,新建的教育机构和原有学校的不同点在于(ABD)A.它们大多由世俗政府或民间创办B.主要适应了人们学习古典文化的需要D.它们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绅士3-8.伊拉斯谟的主要教育著作包括(CDE) C.《愚人颂》D.《一个基督教王子的教育》E.《论正确的教学》3-9.主要反映蒙田的教育思想的文章包括(AE)A.《论学究气》E.《论正确的教学》3-10.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包括(ABCDE)A.人道主义B.古典主义C.自然主义D.世俗化和贵族化E.变革性3-11.神学家马丁·路德发表的被称为是宗教改革的三大论著是(ABD)A.《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书》B.《教会的巴比伦之囚》D.《基督徒的自由》E.《基督教原理》4-1.从历史上看英国的教育具有明显的两个特点是(AB)A.宗教性B.贵族性4-2.导生制的创立者包括(AC)A.A·贝尔B.R·雷克斯C.J·兰开斯特D.福斯特E.洛克4-3.伦敦大学的前身包括(CD) C.国王学院D.伦敦大学学院4-4.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包括(ABDE)A.狄德罗B.卢梭D.伏尔泰E.爱尔维修4-5.《费里教育法》体现了法国教育的三原则是(ABC)A.义务B.免费C.世俗性4-6.19世纪初,法国的中等教育主要类型包括(BC) B.国立中学C.市立中学4-7.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是指(ADE)A.德国D.意大利E.法国4-8.18世纪,德国的初等学校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是指(AC)A.初等小学C.高等小学4-9.18世纪,德国中等教育的形式主要有(BD) B.文科中学D.骑士学院4-10.1755年莫斯科大学的建立打破了传统的惯例,不设神学系,而只设立(BCE) C.哲学系D.数学系E.医学系4-11.1802年,俄国成立教育部,并于1804年颁布了具有自由主义色彩的两个章程是(AD)A.《国民教育章程》D.《大学及附属学校章程》4-12.在日本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日本教育产生较大影响的思想文化主要有(ACD)A.儒学C.国学D.兰学4-13.幕府时期,日本的教育机构主要有三种类型(ABC)A.幕府直辖的学校机构B.藩学C.民众的教育机构4-14.福泽谕吉的著作包括(ACD)A.《劝学篇》C.《文明论之概略》D.《文明教育论》4-15.日本1872年颁布的《学制令》由五部分组成,包括(ABCDE)A.学区B.学校C.教员D.学生E.考试4-16.日本明治维新过程中,提出的改革目标是(ABC)A.“富国强兵”B.“殖产兴业”C.文明开化4-17.1886年,日本政府制定的《学校令》包括(ABDE)A.《小学校令》B.《中学校令》C.《普通学校令》D.《帝国大学令》E.《师范学校令》5-1.夸美纽斯的著作包括(ABCE)A.《大教学论》B.《泛智的先声》C.《语言和科学入门》E.《母育学校》5-2.夸美纽斯认为上帝在人心中播下的三颗种子是(ACE)A.知识C.德行E.虔信5-3.夸美纽斯的教学三原则指(ABC)A.直观性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彻底巩固性原则5-4.洛克的著作包括(BCE) B.《政府论》C.《人类理解论》E.《社会契约论》5-5.洛克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绅士,通过教育使绅士具有四种品质,即(ABCE)A.德行B.智慧C.礼仪E.学问5-6.洛克认为绅士教育的内容的三个方面是指(ABD)A.体育B.德育D.智育5-7.卢梭认为一个人所受的教育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BDE) B.受之于自然C.受之于自己D.受之于人为E.受之于事物5-8.卢梭提出的儿童学习的三原则是(ADE)A.学习者必须依赖自己的能力,通过自己学习得出结论D.一切学习必须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理解、发现来进行E.鼓励儿童在学习的同时,更好地培养他的兴趣,发展他的能力,锻炼他的思想,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5-9.裴斯泰洛齐的著作包括(ABD)A.《葛笃德怎样教育子女》B.《天鹅之歌》》D.《林哈德与葛笃德》5-10.裴斯泰洛齐关于和谐教育的内容的三个主要方面包括(ABC)A.德育B.智育C.体育和劳动教育5-11.裴斯泰洛齐强调进行智育主要依据的两个原则是指(AC)A.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C.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5-12.裴斯泰洛齐认为智育最基本、最简单的三要素是指(ABC)A.数B.形C.词5-13.赫尔巴特的著作包括(ABCE)A.《普通教育学》B.《普通实用哲学》C.《心理学教科书》E.《关于心理学应用于教育学的几封信》5-14.赫尔巴特的五种道德观念是(ABCDE)A.“内心自由”B.“完善”C.“仁慈”D.“正义”E.“公平或报偿”5-15.赫尔巴特教育过程的三个方面是指(ACD)A.管C.教学D.训练5-16.赫尔巴特关于自然知识的三方面兴趣包括(CDE) C.经验的兴趣D.思辩的兴趣E.审美的兴趣5-17.赫尔巴特关于社会交往的三方面兴趣包括(ABC)A.同情的兴趣B.社会的兴趣C.宗教的兴趣5-18.赫尔巴特所确定的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是(ACDE)A.明了阶段C.联想阶段D.系统阶段E.方法阶段5-19.被称为是传统的“五段教学法”包括(ABCDE) 1)预备;2)提示;(3)联想(4)总括(5)应用3.9.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人生三大乐趣之一的人是(孟子).3.10.在人性论问题上,提出“性恶论”的人是(荀子).3.11.(《学记》)以托古的方式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3.12.《大学》所要求的最高目标是(“至善”).4.1.秦朝丞相李斯作《苍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汉初塾师将三篇合一,统称(《仓颉篇》)或(《三仓》).4.2.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并自撰《文宣王赞》的是(宋真宗).4.3.曾经下令,学者讲学“一宗朱子之学”,“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的人是(朱元璋(明太祖)).4.4.汉代太学的建立兴办,得力于(董仲舒)和(公孙弘)两位儒家学者的极力倡导.4.5.汉代私学就其程度来说有小学与专经阶段的区分.(专经)阶段是私学的高级形式,相当于(太学)程度.4.6.唐代孔颖达撰写(《五经正义》)一书,成为经学注疏的合本.4.7.宋时订立《自鹿洞书院教条》的是(朱熹).4.8.明朝初期,书院极不发达,明太祖洪武元年只设立了(洙泗)、(尼山)二所书院.4.9.光绪年间,清朝采纳(张之洞)等人建议,所有书院都改为大、中、小学堂.4.10.我国古代选士制度,从西周开始萌端,经历了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以后的(科举制)等几个发展阶段.4.11.隋以前是察举,隋以后是(考试),这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一大分界线.5.1.董仲舒的三篇《对贤良策》以(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为理论基础,系统地阐述了以(“德教”)为核心的儒家治国之道.5.2.董仲舒注重尚贤使能,他针对当时任用官员的(“任子”)制和官员凭借资历递升的两大弊端,认为其结果“贤不肖混淆,未得其真”.5.3.董仲舒基于他的(阴阳五行)学说,提出“王从天命以从事,任德教而不任刑罚”的治国主张.5.4.清末学者章太炎评价王充是(“汉代一人”).5.5.王充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5.6.颜之推认为教育要为国家培养实际有用的人才,但不论哪一类人才的培养,都要做到(“德艺周厚”),这是对人才的(基本)要求.5.7.颜之推从其治学体会出发,认为学习最重要的不是道听途说,专信(“耳受”),主张(“眼学”),即通过亲眼观察获得知识. 5.8.韩愈,字退之,人称(昌黎先生),著作有(《韩昌黎集》). 5.9.韩愈提出的教育宗旨是(“明先王之教”). 5.10.韩愈关于教师的见解是教育思想史中的宝贵遗产.他感于当时的人(“耻学于师”),(“抗颜为师”)并作(《师说》),这是从他的“卫道”立场出发的. 5.11.胡瑗为宋代学术开创者之一,他在苏湖两地进行教学时,根据学生专长和爱好,在学校中实行(“分斋教学”).5.12.朱熹是一位理学家,他继承了程颐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并有极大发展,成为理学的一代宗师., 5.13.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为基础的.他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心即理”)、(“致良知”)说. 5.14.王夫之是我国(17)世纪的一位伟大的(唯物主。
《中国哲学史》考试大纲(2022年)一、大纲综述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湖北大学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目标在于考察考生对中国哲学史上的哲学家、哲学派别和哲学观念等基本知识的储备和掌握;同时考查考生分析和解决中国哲学史上综合问题的实际能力等。
二、考试内容第一编先秦哲学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第二章孔子第三章老子第四章孙子第五章墨子及其后期墨家第六章子思子第七章孟子第八章庄子第九章惠子与公孙龙子第十章《易传》第十一章荀子第十二章韩非子第二编汉至唐代的哲学第一章汉初的哲学思想第二章董仲舒第三章谶纬的盛行及其批判者杨雄、桓谭第四章王充第五章魏晋玄学第六章佛教的传入与早期中国佛教哲学第七章汉魏南北朝时期的道教第八章隋唐时期的道教哲学第九章隋唐时期的佛教哲学第十章隋唐经学与儒家哲学第三编宋至清代的哲学第一章宋明理学的问题与发展第二章张载第三章程颖、程颐(二程))第四章朱熹第五章陈亮、叶适第六章陆九渊第七章陈献章、湛若水第八章王守仁第九章黄宗羲第十章方以智第十一章王夫之第十二章颜元、戴震第四篇现代哲学第一章康有为、谭嗣同与严复第二章章太炎第三章孙中山第四章陈独秀与李大钊第五章胡适、梁漱溟与张君勋第六章熊十力第七章冯友兰第八章金岳霖与贺麟第九章李达与艾思奇第十章毛泽东第十一章牟宗三与唐君毅三、考试要求要求考生全面掌握中国哲学史每一历史时期各哲学学派和哲学思潮及其代表人物思想,了解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脉络,熟悉中国哲学的特点,在掌握基本概念、知识点基础上重点把握中国哲学整体性、规律性问题。
三、试题结构1、名词解释(约占30分)2、简答题(约占60分)3、论述题(约占60分)五、考试方式及时间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为150分。
六、主要参考书郭齐勇编著:《中国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中国近现代著名史学家名词解释大全陈寅恪(1890—1969)史学家。
江西义宁(今修水)人。
早年赴日本求学,后入上海吴淞复旦公学,1910年起负笈欧美,先后在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和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先后达十余年。
1925年起,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等校教授。
建国后,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
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以及梵文、突厥文、西夏文等古文字和佛教经典,均有精湛研究,为国内外学者所推崇。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等专著,并有《金明馆丛稿》论文数十篇。
钱穆(1895—1990)史学家。
原名思,字宾四,江苏无锡人。
历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任教,并曾主持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
1946年任昆明五华学院文史研究所所长,并任教于云南大学。
1948年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历史系主任。
1949年去香港,创办亚洲文商夜校(后更名新亚书院)。
1953年创办新亚研究所。
曾获香港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和美国耶鲁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1967年移居台北,任教于中国文化书院(今文化大学),并任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以治学术思想和文化史见长。
著有《国学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等。
陈垣(1880—1971)史学家。
字援庵,广东新会(今江门西)人。
早年在广州参加反清斗争,后从事历史研究和教育工作。
曾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燕京大学等校教授和辅仁大学校长。
建国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治学精勤刻苦,对火祆、摩尼、佛、道、天主等宗教史,及元史、年代学、校勘、辑佚、史讳等,均有开创性的成就。
抗日战争期间,在北平著《通鉴胡注表微》,坚持民族气节,表现了热爱祖国的精神。
北京大学、武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哲学史》阅读书目武汉大学精品课程“中国哲学史”参考书目(李维武)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发展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郭沫若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1954年出版。
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杨向奎著:《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陈来著:《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
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
皮锡瑞著:《经学通论》,中华书局1954年出版。
严正著:《五经哲学及其文化学的阐释》,齐鲁书社2001年出版。
钱穆著:《先秦诸子系年》上下册,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
郭沫若著:《十批判书》,人民出版社1954年出版。
郭齐勇、吴根友撰:《中华文化通志•诸子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徐复观著:《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出版。
李泽厚著:《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萧萐父总主编、李德永本卷主编:《中国辩证法史稿》第1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李零著:《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三联书店2004年出版。
[美]本杰明·史华兹著:《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第二编汉唐时期的哲学发展徐复观著:《两汉思想史》卷一,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出版;《两汉思想史》卷二,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出版;《两汉思想史》卷三,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出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中国哲学发展史》隋唐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周桂钿著:《秦汉思想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汤用彤著:《魏晋玄学论稿》,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
华南师范大学参考书目初试参考书:01.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02.吴玉玲编著,《广播电视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0703.李彬著.《全球新闻传播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复试参考书:01.胡钦太.《信息时代的教育传播——范式迁移与理论透视》.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02.黄慕雄.《数字教育电视节目创新应用》.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03.张学波.《国际媒体素养教育的课程发展》.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09050402音乐学初试参考书:01.伊,杜波天斯基等著《和声学教程》上下册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作品分析)02. 李吉提著《曲式与作品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2003年4月第1版03.高为杰陈丹布编著《曲式分析基础教程》北京等教育出版社(北京东城区沙滩后街55号) 1991年6月第1版04.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第一版) 1993(中外音乐史)05.沈璇等编著.《西方音乐史简编》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复试参考书:01.郭乃安等编著《民族音乐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第一版) 1964(民族音乐学)02.高原永《民族器乐概论》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1(民族音乐学)03.张前王次鉊《音乐美学基础》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2(音乐美学)04.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音乐美学)05.杨儒怀著《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人民音乐出版社(北京翠薇路2号)1995年6月第1版(作曲理论)06.李吉提著《曲式与作品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2003年4月第1版(作曲理论)07.彭志敏著《音乐分析基础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北京翠薇路2号)1997年9月第1版(作曲理论)08.张国平《外国手风琴曲集》(2)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手风琴)09.耶日,奥热霍夫斯基编《车尔尼手风琴曲集》第四册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手风琴)10.张自强李遇秋《全国手风琴演奏(业余)考级作品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手风琴)11.颜惠先徐朗《声乐教学曲选》中外作品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第一版)1993(声乐专业)12.周枫朱小强译编周小燕审订《外国歌剧选曲集》各声部咏叹调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第一版)1994(声乐)13.21世纪高师音乐教材《声乐教学曲选》中外作品各四册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00(声乐专业)14.钢琴专业现场演奏15.熊克炎著《视唱练耳教程》上、下册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第一版)2001(视唱练耳)16.上海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研组《学声部视唱教程》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第二版)2003(视唱练耳)17.许敬行《四部和声听觉训练》北京人民出版社(第一版)1998(视唱练耳)18.宁勇《阮乐作品集》广州花城出版社(第一版)2005(阮专业)19.《阮曲集1、2》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第一版)1987(阮专业)20.宁勇《阮技艺基础训练》台湾学艺出版社(第一版)1994(阮专业)21.周正松编著《合唱与指挥教程》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第三版)2005(合唱与指挥)22.周正松主编《中华民族民歌合唱大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合唱与指挥)23.舞蹈专业现场表演舞段24.杨荫浏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册》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第五版)1996(中国音乐史论)25.孙继南周柱铨著《中国音乐通史简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第十三版)2005(中国音乐史论)26.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第一版)1985(中国音乐史论)27.耿涛著《中国竹笛曲论》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第一版),2003(竹笛演奏与教学)28.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1年(小提琴演奏)29.维尼亚夫斯基《第2小提琴协奏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第一版)1986(小提琴演奏)30.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年(小提琴演奏)31.《音乐教育论》,郭声健,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音乐教育方向)050403美术学初试参考书:01.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全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02.中央美院史论系编.《中国美术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03.中央美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外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04.王宏建.《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复试参考书:01.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全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02.中央美院史论系编.《中国美术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03.中央美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编.《外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04.史密斯.《西方工艺美术史》.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05.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知识出版社.1985年06.尹定邦.《设计学概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07.胡经之.《文艺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08.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09.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法)博德罗,(法)萨尔维妮.《场记》.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11.唐•谢夫.《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中国摄影出版社.2009年增订版055101音乐初试参考书:01.伊,杜波天斯基等著《和声学教程》上下册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作品分析)02.李吉提著《曲式与作品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2003年4月第1版03.高为杰陈丹布编著《曲式分析基础教程》北京等教育出版社(北京东城区沙滩后街55号) 1991年6月第1版04.沈璇等编著.《西方音乐史简编》.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05.孙继南周柱铨著.《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 山东教育出版社(第一版),1993(中外音乐史)。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的历史:◆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两汉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清代朴学第一章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商人不仅炮制了最高主宰“帝”或“上帝”,而且还垄断了上帝和下帝及人间的联络。
●周王朝的奴隶主贵族承袭了商奴隶主贵族祭天祀族、敬事鬼神和政权神授的宗教迷信思想,提出了“天命”说来论证自己的统治合理性。
●周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永恒性,提出了“德”与“以德配天命”的理论。
●周公旦不仅提出了“德”,也提出了“孝”,制定出一套制礼作乐的规则。
礼成了奴隶社会的等级名分制度。
●我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最初在宗教神学的体系下萌芽产生的。
●在《易经》中:①《易经》中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叠演变出来的,而八卦又是由阴阳排列组合而成。
②《易经》中关于“对立”的思想,也反映在某些卦象相反的卦的吉凶的对立上。
③《易经》中,包含一些由低到高的变化发展思想和“物极必反”的思想。
●在自然知识积累和阶级斗争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萌芽。
●范蠡对自然与人的关系作了三点说明:①事物变化需要条件,在条件不具备或不成熟时,不能盲动。
“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②人的主观努力和自然客观条件是互相为因的,必须互相配合好。
③客观条件也是在变化的,因而必须抓住条件成熟的时机。
第二章孔子1. 孔子其人⏹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史记•孔子世家》2. 孔子与周公⏹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论语·述而》⏹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孟子·腾文公上》⏹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
《中国哲学史》考研名师郭齐勇讲义与习题解第一编先秦哲学第1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1.1复习笔记中国古代哲学诞生于五帝与夏、商、周时代。
先民们在认识并参与自然、社会的活动中,逐渐有了哲学的慧识。
一、原初文明的宗教、政治与道德五帝(约前26世纪初〜前21世纪)、夏(约前2070〜前1600)、殷(约前1600〜前1046)、西周(约前1046〜前771)时期,先民们继承原始宗教的自然和祖先崇拜,祈求保佑。
各种祭祀成为普遍的习俗、礼仪。
其中,与政治活动密切相关的是天神崇拜与祖宗崇拜。
1.上帝与“以祖配天”(1)所谓“上帝”或“帝”是先民想象的统率自然界各种现象、力量以及神灵的最高统治者、最高权威。
首领(政治与宗教一身而二任)借助于天上的权威,来加强自己对各种社会力量的控制。
于是,“上帝”“帝”“天”“天命”成为夏、商、周三代的王权之政治合法性的根据。
(2)“以祖配天”是指,在夏商周的祭祀活动中,只有王者才有资格祭天,祭天的大祭师(也是王者)又总是以其先祖作为配祭。
《礼记■郊特牲》中说,万物的本原是天,人的本原是祖,所以祭天帝至上神时要以远近的先祖作为配享。
追思天神,也追思先祖,时时想到报答他们的恩德,返回身心的源头,不至忘本。
2.“以德配天”“敬德保民” (1)思想来源①殷商时代已有道德意识的启蒙。
在《盘庚》中已包含了尊重民意、民利和当政者的笃诚敬业精神等人文主义的萌芽。
但殷代仍以敬事鬼神为主。
②小邦周取代大殷商以后,周初人进一步有了人文的自觉,这种自觉源于他们以小邦而承受大命,又面临内外部的叛乱。
(2)具体内涵①“以德配天”:即用德替代祖先,以道德作为祭天的配享,也即将德放到了与天相等同的地位。
在殷周之际的革命中,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把血缘性的祖宗崇拜,发展为政治与道德性的祖宗崇拜,把外在性的天神崇拜,逐渐内在化、道德化。
②“敬德保民”:周公认为,夏、殷王朝败亡,说明“天命”是可以转移、变更的。
《中国古代哲学史》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目录第一编,先秦时期哲学。
.............................. 。
一、中华文明原始思想的萌生..................。
二、西周文化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三、由“周文疲敝”到“哲学突破” .............。
,,,,。
第一章,孔子,与其创立的儒家学派...................。
第一节,原始之儒与孔子创立的儒家................。
一、孔子之前原始之儒的情况................。
二、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贡献................。
第二节,“吾为东周”的礼的思想.................。
一、“吾为东周” ....................。
二、“必先正名” ................... 。
三、“道之以德” ....................。
第三节,“克己复礼为仁”的仁的思想...............。
一、礼与仁的关系 ....................。
二、仁的内在性特点....................。
三、“为仁由己”的方法..................。
第四节,“以礼制中”的中庸思想.................。
一、中庸思想的政治目的.....................。
二、中庸思想的方法论意义....................。
第二章,墨子,与其创立的墨家学派.....................。
第一节,“兼以易别”的思想主张....................。
一、“尚贤”与“尚同”.....................。
二、“兼爱”与“非攻”.....................。
三、“节用”、“节葬,,与“非乐”...............。
哈尔滨师范大学参考书目050101文艺学:①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定版)高等教育出版社②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③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④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⑤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050103汉语言文字学:①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②胡裕树《现代汉语》(增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③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修订版④詹人凤《语言学概论》1995年版⑤徐通锵、叶蜚声《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⑥邢福义《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①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中州书画社1982年第一版②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修订版③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④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050105中国古代文学:①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②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修订版③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定版)高等教育出版社④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①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②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③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④朱维之《欧美文学史》南开大学出版社010101马克思主义哲学:①哲学原著含《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反杜林论》《费尔巴哈论》《谈谈辩证法问题》《矛盾论》《实践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②参考书自选020101政治经济学(003经法系002政教系):①王兴华、顾学荣《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030203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①赵明义《科学社会主义》山东大学出版社②周作翰、梁亚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修订本)高等教育出版社③刘宗绪《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④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包括《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以上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国家与革命》之第一、五节(见《列宁选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人民民主专政》(见《毛泽东选集》)邓小平1992年视察南方时的讲话(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030205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①庄福龄《毛泽东思想概论》人民大学出版社②罗正楷《毛泽东思想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③奚广庆《邓小平理论概论》人民大学出版社④冯卓然等《哲学原理》人民出版社⑤赵明义《科学社会主义》山东大学出版社⑥栗守廉《中国革命史教程》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⑦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010108科学技术哲学:①孙慕天《自然辩证法新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020101政治经济学(004马列教研部):①刘厚俊《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南京大学出版社②卫兴华、顾学荣《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③孙健《新中国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060104历史文献学:①谢玉杰《中国历史文献学》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②王力《古代汉语》(1-4册)中华书局③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中、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060106中国古代史:①张大可《中国历史文选》陕西人民出版社②《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第4版③王桧林《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④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中、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060108世界史:①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②《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第4版③王桧林《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④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040102课程与教学论:01-04方向①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②戴本博《外国教育史》(上、中、下)人民教育出版社③《课程论》参考书不指定05物理教学论:①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②程守珠等《普通物理》(1-3 册)高等教育出版社06化学教学论:①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②华南师大等五校合编《有机化学》(第三版)③北京师大等三校合编《无机化学》(第三版)④刘知新编《化学教学论》⑤王佐书编《中学化学教学论》07俄语教学论:①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②应云天《新编大学俄语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③赵晓彬《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④金亚娜《俄罗斯国情》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⑤ 于永年《俄语教学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08体育教学论:①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②高等学校教材《人体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③高等学校教材《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09数学教学论:①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②华东师大数学系编《数学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③张禾瑞、郝丙新《高等代数》高等教育出版社④濮安山《中学数学教学论》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0语文教学论:①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②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③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④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⑤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040104比较教育学:①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②黄济《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③戴本博《外国教育史》(上、中、下)人民教育出版社④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⑤王承绪、顾明远《比较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⑥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04020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①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②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③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④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040203应用心理学:①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②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③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安徽人民出版社④郑日昌《心理测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20403教育经济与管理:①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②黄济《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③陈孝彬《教育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④王凤秋《教育管理通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⑤程正方《现代管理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⑥刘丽红《管理心理学》哈尔滨出版社050201英语语言文学:①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不考理论)②许鲁之《新编英美概况》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③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④丁往道《英语写作手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⑤刘春芬《法国语言与文化》黑龙江科技出版社2003年版⑥于长慧《俄语》(上、下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⑦周平、陈小芬《新编日语》(2、3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中国哲学史笔记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总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03年)孔子提出仁、礼学说,中庸观念,发展了传统哲学思想和伦理观念,建立儒家学派。
老子提出道。
无为学说,开创中国古代哲学宇宙论传统,建立道家学派。
墨子提出兼爱、非命等十大主张,一定程度修正儒家思想。
(尚同是其理论核心,可考性强!)孙武,军事理论家,《孙子兵法》具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公元前221年)地主阶级改良派:孟轲地主阶级激进派:孙膑、管子四篇、后墨、荀况、韩非消极出世:庄周逻辑理论:惠施、公孙龙、后墨、易传补充中国辩证法四大流派:老庄、孙子兵法、周易、佛学(北大朱伯昆《易学哲学史》观点)第一章殷周时代的哲学掌握萌芽时期的总体特点和时代背景,重点掌握几个概念绝地天通(参肖捷父的版本,以下简称肖版)物生有两(参肖版)否极泰来(方克立辞典,以下简称方典)和实生物(参肖版,背诵相应段落原文)洪范(参百科全书哲学卷,以下简称百科)赢缩转化(参肖版)五行(参考《孔子研究》2004年最后一期的相关文章)尚书(参百科)礼记(参百科)第二章孔子总论儒家创始人,从未重点考过。
复习要求:先掌握教材,适当补充。
1、时代背景-孔子态度-正名(名教之始)-对周礼的损益(五个要点:将周礼归纳为正名;道德教化;亲亲下的贤贤;仁为礼的内容;中庸的方法)2、仁:从颜渊问仁入手总论性质、特点、内容、条目,展开标准、基本要求、主观动机、条目和具体标准。
3、先验论:(1)生知;学知——教育思想方法;(2)仁学先验论——与孟子人性论的差别。
4、中庸之道:(认识论的思想方法)表述(程颐论中庸)、内涵、特点『灵活性(绝四)和原则性』(程颢论中庸)5、弃形保威天命观、两可敬事鬼神观掌握引文理解即可。
具体内容1、通过“名教”概念掌握孔子所处的时代以及他对时代的认识,掌握孔子的名实观。
『分析』名教影响甚大,可能考,注意其内涵和外延。
如果考“正名”则稍加调整。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哲学领域的重要著作。
这本书以简洁而深入的方式,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国思想的博大精深。
阅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从内容上看,这本书是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的精简版。
但实际上,这本书的写法和《中国哲学史》完全不同。
《中国哲学简史》本名《中国哲学小史》,最初是冯友兰先生为外国人了解中国哲学而撰写的英文著作,后来又有了中文版。
或许正因如此,这本书中的古文引文大幅度减少,一些细枝末节的人物也减少了论述,使得整本书的主线更为明晰。
而且,书中的章内小节的编排也更符合“哲学史”的一般写作范式。
总体来说,论述比《中国哲学史》更为清晰。
全书共二十八章,虽然没有像《中国哲学史》那样分为上下两部,但子学经学的分界还是十分明显的。
自学时代作者主要论述了儒墨道法四大家以及常常被忽视的名家和阴阳家。
其中,儒道墨三家内容比较复杂,所以作者对这三家的不同阶段做了区分,儒家分了孔孟荀三章来介绍,道家分了前中后三个阶段,墨家也分了墨子和后期墨家两个阶段。
对名家的处理则稍微特殊。
一般来说,名家代表形名之学,代表人物有惠施、公孙龙等。
但形名之学却不仅仅是名家一家在研究。
儒墨道法其实都关注这个问题。
尤其是道家,中晚期道家几乎是名家真正的继承者。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大量形名之学的材料就是在道家文献中保存下来的。
所以,本书对名家的介绍是穿插在道家的章节之中的。
阴阳家部分介绍的是阴阳五行学家,他们是中国哲学史上比较少见的宇宙论研究者。
虽然他们最初的方法近似巫术,但他们的愿景却和科学一致。
也因此,在阴阳家的学说中蕴含了一些科学的萌芽。
古代的天文历法就出自阴阳家之手。
最后法家作为百家终结者的形象登场。
说是终结,其实也有继承,例如其性恶论来自儒家荀子、部分方法和思想又来自名家和道家。
虽然立场和墨家完全不同,但墨、医、农、兵等诸家的技术知识却要为法家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