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之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简述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的形象
《西厢记》是一部中国古典戏曲,长亭送别是其中的一幕,崔莺莺是该幕的女主角之一。
崔莺莺是一个充满活力、聪明乖巧的少女,她的形象深受观众喜爱。
崔莺莺的外貌被描述为“皓齿朱唇,眼如点漆”,她的美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不仅如此,崔莺莺还是一个聪明而机智的女孩,她的言谈举止展现了她的才华和敏锐的洞察力。
在长亭送别中,崔莺莺对于表哥张生的爱意毫不掩饰,她的勇气和坚定让人深受感动。
她的形象充满了青春与活力,同时也展现了女性的坚韧和智慧。
总之,崔莺莺是《西厢记》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她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美丽、聪明和勇气都让人们深受感动。
- 1 -。
崔莺莺人物形象具体分析1.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要分析崔莺莺的人物形象,必须要从崔莺莺所处的历史环境说起。
王实甫给故事设定的年代是唐贞元年间,但的实际上是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崔莺莺丞相之女的身份,也说明其生长环境的典型性。
封建纲常和封建礼教宣扬的是妇女要遵从夫权、政权、神权的意识统治,守好“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行为约束。
正如剧中借红娘之口对所说的“道不得个‘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俺夫人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年至十二三者,非呼召不得辄入中堂”莺莺的生活环境跃然纸上,严格苛刻的家规,严酷冰冷的礼教信条下,崔莺莺的命运几乎是注定的:那就是受父母之命,遵媒妁之言嫁给门当户对的尚书之子---郑恒。
封建礼教的封锁和教化压抑了莺莺的性格,但却没有泯灭她对青春、对爱情、对美好幸福生活追求的火焰,最终成为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
2.外在形象描绘《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外在形象之美的描绘是通过张生的一系列反应来间接引入的,先给观众丰富地想象空间,然后步步推进,逐层雕琢,这正是王实甫独具匠心之处。
《惊艳》一折中,张生在普救寺第一次见到莺莺,立即“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
这种夸张的惊艳之感,让观众眼前仿佛看到了一个绝世美貌、风姿绰约的东方美女的形象出现。
而莺莺这个久居深闺的大家闺秀遇到了儒雅风流的书生张生后的反应也是耐人寻味的:两人四目相对,崔莺莺在察觉陌生男子的偷窥之后,并没有立即回避,而是回头觑视,这一细节的渲染,无疑为后来莺莺公然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行为埋下了伏笔。
因为在当时的封建社会环境中,这一细微的动作也是不被允许的。
对崔莺莺外在形象的进一步渲染是见到张生的莺莺心绪不宁,由红娘陪着在佛殿前细语漫步,被张生远远看见。
只见莺莺白皙的面庞上宫中流行的新月般的弯眉“斜侵入鬓云边”,更叫张生心生爱慕。
【胜葫芦】则见他宫样眉儿新月偃,斜侵入鬓云边。
(旦云)红娘,你觑:寂寂僧房人不到,满阶苔衬落花红。
《西厢记》崔莺莺形象分析二、《西厢记》概述前朝崔相国去世了,相国夫人郑氏带着女儿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乡安葬,因路途受阻,暂住前相国修造的普救寺。
女主人公崔莺莺年芳十九,貌美如花,身姿婀娜,擅长针黹女工,诗词书算。
崔莺莺从小学习“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有未婚夫名叫郑恒,是郑尚书的长子。
家境贫寒的书生张珙只身进京赶考,路过普救寺,慕名寺中景致,就此住下。
在游览普救寺时,偶遇在佛殿前赏花的崔莺莺,对她一见钟情。
张生被崔莺莺俊俏的容貌和不俗的才情所吸引,为了多见几面佳人芳容,便继续停留在普救寺。
崔莺莺也有意于张生,两人在花园中联诗对吟,春心萌动。
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的容颜,便包围普救寺,企图抢夺莺莺。
崔老夫人情急之下,便许诺:谁能杀退贼军,就把莺莺许配给谁。
张生的八拜之交杜确是武状元,统领着十万大军。
张生便请杜确派兵,最终打退了孙飞虎。
但是崔老夫人却变卦赖婚,使得崔莺莺与张生都很痛苦。
莺莺的丫鬟红娘看着不忍心,便背着崔老夫人,协助两人月夜弹琴,互表真情。
张生对莺莺的爱恋越加深厚,几日不见她,便害了相思病。
莺莺央求红娘前去探望。
张生写简帖儿向莺莺诉说自己的相思之情。
莺莺担心红娘向老夫人揭发自己与张生的私情,便故作训斥红娘,让她带信给张生责骂他无礼,实际上却是约会张生的情诗。
等到张生月夜情急跳墙出来赴约时,莺莺又数落张生行为下流,发誓再不见他。
张生被莺莺的反复无常弄得不知所措,相思病更重了。
莺莺借病探望张生,与他在房中幽会。
后来,崔老夫人发现了莺莺与张生的越轨行为。
在红娘的求情和劝说之下,老夫人无奈答应张生与崔莺莺的婚事,但是前提是张生必须进京赶考,取得功名。
崔莺莺不愿与张生分别,在长亭送别之时,嘱咐张生不管得不得官,都要赶快回来,不能抛弃自己另娶一妻。
张生连连答应。
最后张生考上状元,向莺莺报喜。
郑恒却在这时谎称张生已经抛弃莺莺,另娶高官之女。
崔老夫人再次将莺莺许给郑恒,在成亲当日,张生衣锦还乡,并识破郑恒的诡计。
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西厢记》是元代爱情剧中的杰作。
戏剧家王实甫根据元稹的《莺莺传》为原本,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中脱胎而来。
一上台便博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作品在批判封建礼教与婚姻制度的同时,通过莺莺与张生等反抗礼教的典型形象的塑造,热情的讴歌了青年一代追求个性解放与美好理想的战斗精神,从而把崔、张的爱情故事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也很卓越。
形象生动,个性鲜明,尤其以崔莺莺最为成功。
作者精心的刻画了这也女主人公的形象,她的性格明朗而又丰富。
莺莺是大家闺秀 ,她在作品中的唱词又是节奏舒展 ,色彩华美 ,感情含蓄 ,与婉约派词风相似。
作者用写实主义的笔法 ,加以艺术的创造 ,从而把一个活脱脱的古典中的现代青年女子形象展现在舞台上。
金圣叹对崔莺莺的性格特征做过这样的描述:“无双,天下之至尊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有情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灵慧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矜尚女子也。
”我认为这句话贴切的概括了她的整个人物的形象。
在古代封建礼教的制约下,崔莺莺这般才情为爱执着的女子,却是无双的,就算是现如今也是少有的。
首先,崔莺莺作为一个宰相之女,当真是一个大家闺秀,深份尊贵,人比花娇。
在第一本第一折中,张生无意遇见正在花前伫立的崔莺莺,情不自禁地惊呼:“呀!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继而又说:“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
”连“铁石人”也会动心,可见崔莺莺容貌之美。
也正是这样好的自身条件和物质环境让她想要寻求精神上的富足。
若是一个乡野女子,每日都要为吃饭劳作发愁,想必对爱情是没有这般执着的。
同时作为一个大家闺秀,崔莺莺自然是灵慧的,琴棋书画定是不在话下。
在第一本第三折中,张生隔墙高吟一诗,崔莺莺不禁依韵和上:“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
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词清句丽,婉转地表达出她内心的寂寞闲苦,渴望寻求知心人的愿望,由此可见莺莺之才思敏捷修养之高,就连深爱她的张生也由衷赞叹:“此一时,彼一时,佳人才思,俺莺莺世间无二。
深度解析《西厢记》中崔莺莺形象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著作《西厢记》是一部让人读来口角生香的古典文学作品。
除去情节的引人、文字的优美外,集中笔墨刻画的女主人公崔莺莺形象也是非常特别,可以堪称为就是男人心中崇高形象的典型和巅峰。
出来的女主角崔莺莺,她是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既爽直又含蓄,既秉礼又多情,既孝顺又刚直,而且颇具反抗心;既稚拙娴静,又聪慧灵变而多才多艺,性格非常丰富复杂,同时也善于考察情人,在情势变化时敢于和善于主动采取充分必要的措施和行动,追求爱情和维护幸福,打破情场中女方被动不利的格局,居高临下,靠自己的德美智勇而获取最终胜利;她鄙视高官厚禄、名利富贵,将爱情看作高于一切;她既深谋又远虑,提醒丈夫高中后勿恋异乡花草、停妻再娶。
无疑是一个完美动人且又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
崔莺莺作为元杂剧中中最为经典的角色,也是西厢记中重要角色,她勇敢地追求爱情,则是人性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表达人们向往美好的期冀,因此崔莺莺这一形象有为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崔莺莺出身名门,外表俊美。
在王实甫《西厢记》中第一本第一折中,曾这样写:“宜嗔宜喜春风面,偏宜贴翠花钿。
宫样眉儿新月偃,斜侵入鬓边。
未语前先腼腆,樱桃红绽,玉粳白露,半晌恰方言。
恰便似呖呖莺声花外转,行一步可人怜,谢舞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似垂柳晚风前”。
细致地描绘出崔莺莺的面容如花般明艳,身似柳般娇弱,声音婉转动听的深居内院娇贵的的大小姐形象。
同时在第一本戏中,王实甫就以诙谐幽默的笔调,极力的渲染崔莺莺之美,从侧面烘托出了崔莺莺的貌美。
当在张山佛殿中偶遇当正在花前伫立的崔莺莺时,顿时惊呼起来;“呀!正撞着五百年前的风流业冤”,“眼花缭乱口难言。
魂灵儿飞在半天”,“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
连“铁石人”也会动心,可见崔莺莺容貌之美。
之后在普救寺中的和尚,本是清心寡欲,六根清净之人,但和尚们也同样被莺莺的美貌所吸引。
剧中写道,当崔氏一家为老相国做法事时,本该庄严肃穆的场面,却出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大师年纪老,法座上也凝眺;举名的班首真呆劳,觑着法聪头做金磐敲”。
莺莺传和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
1 崔莺莺的形象概述
崔莺莺是中国古典小说《莺莺传》和《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
她是一个具有文化修养的女子,不仅有才情,更是一个有品德和思想
的女性形象。
2 《莺莺传》中的崔莺莺
在《莺莺传》中,崔莺莺是一个聪明机敏、富有才情的女子。
她
在男子身边作为侍女,却展现了才华和智慧,成功地为自己和主人解
决了许多问题。
在曹衣身边,崔莺莺还表现出极强的自尊和独立主张,拒绝了曹衣的追求,最终也没有被时代偏见和男权主义征服。
3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
与《莺莺传》中的崔莺莺不同,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更为浪漫,她
是一个用诗词歌赋抒发内心情感的女子。
她不仅能够为自己善辩,还
能用诗词与张生爱情相通,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经典的爱情故事之一。
4 崔莺莺的形象特点
崔莺莺与其他女性形象相比,有着独特的气质和特点。
她是一个
集才华、聪明和独立于一身的女性形象,传达着自信和坚强的力量。
崔莺莺具有迷人的个性和魅力,不仅被男性角色所吸引,更是现代女
性追求的典范。
5 崔莺莺对现代女性的启示
崔莺莺这一形象充分展现了妇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形象和地位。
她性格独特、才情出众、独立自主、坚韧不拔,这些特点可启发现代
女性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自我价值等方面,展现自信和勇气。
同时,崔莺莺还表现出了不屈服于男权社会的品格,给女性争得了应有的尊
重和权利。
6 结论
崔莺莺这一形象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人物之一,她勇敢、自信、才华横溢,是现代女性追求自我意识的榜样,更是中国文
化中的珍贵遗产。
西厢记中崔莺莺的人物形象崔莺莺,大家知道吧,西厢记里的女主角。
她那可是个活泼可爱的姑娘,真让人心生喜爱。
她的聪明才智绝对是一绝,别看她是个大家闺秀,脑袋瓜子却灵活得很。
光说她跟张生的那段情,简直让人感动得要流泪。
她心思细腻,懂得如何通过巧妙的对话来打动对方,真的是个爱情高手呢。
那段“月明点滴,花下相逢”的情景,哎呀,简直浪漫得让人想起自己年轻时的爱情故事。
再说她的性格,莺莺这小姑娘可不是那种柔弱无力的女儿,她可是有主见的。
面对家庭的压力,她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真是个女中豪杰。
那些家长里短,别人眼里的束缚,在她眼里不过是小事。
她追求爱情的勇气,让人忍不住想为她鼓掌,真是“勇敢追梦”的最佳代言人。
她爱张生,也明白自己该如何把握机会,心里那份坚定,谁能不佩服呢?说到她跟张生的互动,真是充满了火花!两人一见如故,张生那种书生气息和莺莺的活泼碰撞在一起,像火花四溅的烟花,瞬间点燃了彼此的心。
莺莺的调皮可爱,加上张生的温文尔雅,哎呀,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她的每一句话,都是那么机智幽默,能把张生逗得笑得前仰后合。
你看,他们之间的那种默契,简直让人觉得爱情就该是这样,轻松又有趣,像一场无忧无虑的游戏。
莺莺的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挣扎与坚持。
她不甘心被束缚,想要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爱情。
她的勇敢和智慧,真是为那个年代的女性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她们不愿被定义的心声。
她知道,在爱情面前,不能妥协,不能放弃,心中那份坚定,像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她不断向前。
再说她的情感,真的是一波三折。
莺莺爱得真挚又坚定,但生活总是给她开玩笑。
她的爱情经历了很多波折,家里的阻挠,张生的犹豫,种种困难都没能让她退缩。
她的心里一直有一个信念,那就是爱是值得追求的。
那种执着,哎,真让人动容。
她总是能从困难中找到力量,向着心中的那个目标努力。
即使前路荆棘密布,她也从未想过放弃。
崔莺莺的故事,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爱情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
《西厢记》中崔莺莺艺术形象浅析赵浩平(清水县秦亭中学甘肃清水741413)关键词:西厢记崔莺莺恋爱性格崔莺莺是著名的元杂剧《西厢记》中的女主角,是作者王实甫倾尽心血塑造的一个追求幸福生活,争取婚姻自由的封建礼教叛逆者形象。
在崔莺莺身上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美满爱情生活的美好愿望,成为千余年来,广大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幸福的楷模.《西厢记》深刻地揭示了崔莺莺的恋爱心理,并且细致地展现了她内心的强烈要求逐步战胜传统的禁锢的全过程。
其恋爱发展约可分为四个阶段:一、从《惊艳》到《闹斋》,写莺莺与张生邂逅相遇,对张生心怀好感,进入初恋阶段.这一部分侧重写了莺莺的才貌双全,举止矜持文雅。
莺莺与张生的动人故事,是从莺莺“临去秋波那一转"开始,再发展到透过“泪眼”细意“偷瞧”,感情慢慢投入,爱意渐渐产生。
第一本第一折《惊艳》,佛殿奇逢,莺莺的美貌及临别时的回眸一顾,令张生“意马心猿”、“风魔起来”,他立刻取消了上京赴考的打算,把功名富贵抛诸脑后。
可见莺莺的美艳动人,气质超凡。
在“月下联吟"这场戏,当她听到张生吟出“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
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的诗句时,不禁怦然心动,产生共鸣,惊喜之余她马上应韵而和,倾吐心声:“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
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临别时特意回望张生一眼。
莺莺所和的诗,流露出她对仅见过一面的张生颇有好感,二人从此心心相应。
从整个举止说来,矜持文雅,不失大家风范。
第一本第四折《闹斋》一场,更为细腻地描写了莺莺对爱情大胆而热烈的追求。
为亡父做佛事的当晚,莺莺一会儿“看时节泪眼偷瞧",一会儿又对红娘说“那生忙了一夜”,并赞张生“外像儿风流,青春年少;内性儿聪明,冠世才学”,说明她整夜都在注意张生的举动,连张生也感觉到“那小姐好生顾盼小子”,表明了莺莺对张生的感情加深,发展到倾心爱慕阶段。
二、从《寺警》到《赖婚》,是莺莺恋情初受波折的阶段。
这一部分侧重表现了莺莺内心愤激不满的情绪,对家长专制的强烈反抗和控诉。
本科学年论文论文题目:《西厢记》崔莺莺形象分析学生姓名:学号: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汉语言文学1201指导教师:完成日期: 2016年 5月 2 日《西厢记》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内容摘要《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在中国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
共5本21折5楔子,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所著。
《西厢记》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当时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西厢记》中剧作家王实甫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成功塑造了崔莺莺在“情与礼”矛盾挣扎中人性觉醒的美好形象。
崔莺莺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娇俏小姐,却在春天即将逝去的时刻产生了对爱情的诉求。
当崔莺莺遇到风流俊雅的张君瑞,四目交投,彼此就像磁石般互相吸引。
但是由于崔夫人的赖婚,崔莺莺大胆要求红娘为自己穿针引线,送去诗简,约来张君瑞,口里却说叫张君瑞“下次休是这般”。
张君瑞应约而来时,她又翻脸借故不认账赖简,把张君瑞教训了一顿。
她责怪红娘,怒斥张君瑞,则充分体现了崔莺莺的矫情与做作。
但当崔莺莺意识到爱情的甜蜜以及闭锁深闺的忧闷以后,她勇于冲出了封建的藩篱,热情的奔向了属于自己的爱情,争取自己的婚姻自由。
崔莺莺的光辉形象,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誉,称赞崔莺莺是封建社会里反封建礼教的勇士。
【关键词】崔莺莺情与礼矛盾人性目录序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崔莺莺的“情与礼” (2)(一)崔莺莺的“礼”..............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崔莺莺的出身 (2)2、崔莺莺的教育 (2)(二)崔莺莺的“情”..............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情窦初开的少女 (3)2、陷入爱情的莺莺 (3)二、崔莺莺对于爱情的态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崔莺莺的爱情至上原则 (4)(二)崔莺莺对于爱情的恐慌........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莺莺“人性”的觉醒 (5)结语...................................................................错误!未定义书签。
《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教学目标1.理解莺莺既爽直又含蓄,既秉礼又多情,既孝顺又刚直,而且颇具反抗心;既稚拙娴静,又聪慧灵变而多才多艺的性格2.理解莺莺善于考察情人,在情势变化时敢于和善于主动采取充分必要的措施和行动,追求爱情和维护幸福,打破情场中女方被动不利的格局,居高临下,靠自己的德美智勇而获取最终胜利的性格3.理解莺莺鄙视高官厚禄、名利富贵,将爱情看作高于一切4.理解莺莺性格的成因一、受封建礼教压抑的崔莺莺崔莺莺是封建社会里反封建礼教的勇士。
我们从人性的角度,探究崔莺莺由一位封建礼教熏陶的相国小姐,冲破重重阻力,和白衣书生张生结合的艰难过程中,对爱情的渴望和大胆追求,体现了人性的张扬和升华,寻求封建社会青年男女追求自身解放和人性复苏的轨迹。
闭锁深闺的她,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封建礼教泯灭了崔莺莺的人性,试图将崔莺莺培养成为封建礼教的典范。
崔莺莺她虽然长得如花似玉,容貌秀丽,感情丰富,但却长期闭锁在深闺后院,与世隔绝,接受封建礼教的教育,成为一位闭锁深闺蒙受封建礼教的毒害者。
(一)黑暗的封建社会,压抑着崔莺莺的人性崔莺莺出身于封建社会达官贵人豪门望族之家。
她父亲是当朝权重位高的丞相。
他当然也是封建礼教的守护神。
她母亲是封建门阀制度的奉行者,封建礼教的捍卫者。
她主观上十分疼爱自己女儿,希望女儿生活幸福,婚姻美满,但是她从封建礼教出发,按照封建礼教来规范女儿言行,调教女儿习性,希望将女儿培养成为循规蹈矩的封建礼教的典范,实际上她是在不断地在损害着女儿的真正幸福,压制着女儿的人性。
出生在这样一个封建势力强大,封建礼教浓郁的家庭,崔莺莺的人性早已被践踏。
(二)闭锁深闺后院,阻隔了崔莺莺人性萌芽崔府深宅后院,高墙壁垒,与世隔绝。
崔夫人常年四季将崔莺莺闭锁在深闺后院,从不让她踏出崔府大门半步。
养在深闺的崔莺莺,好象生活在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里,避免了接受社会上所谓的“异端学说”,防止她做出离经叛道的行为,为她设定了一个真空世界。
【关键字】分析西厢记里的人物形象之莺莺的人物形象分析摘要:《西厢记》里莺莺的人物形象,是所有君子求之的东西:闭月羞花、倾国倾城的美女;含蓄、满腹才气的佳人;沉稳、冷静、“假意儿”的千金小姐;勇于反抗封建制度大胆追求自主恋爱的伊人。
Abstract: in the western warbler character image, is warbler; the object of all the gentleman of beauty; BiYueXiuHua laguna: Implicative whiny brilliant beauty, Composed the daughter of hypocrisy son calmly miss; Brave against feudal system in pursuit of the bold independent Iraqis.关键词:西厢记莺莺人物形象《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由元代著名杂剧家王实甫所作。
该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
《西厢记》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以“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愿望为主题,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
明初的贾仲明环顾剧坛,提出:《西厢记》天下夺魁。
《西厢记》之所以受到如此高的评价,人物形象成功塑造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如淡泊功名、执着爱情的张生,深沉、含蓄的莺莺,机智泼辣的红娘等等,他们中的每一个无一不值得后世读者细心探索与精心研究。
有研究者称:“红娘这一人物形象是最光彩夺目的,几乎要喧宾夺主,抢走了男女主角的光华……”,我觉得,这样的说法有些片面。
从爱情这个角度分析,莺莺的人物形象塑造才是最成功的。
下面,我就从《西厢记》里的爱情,谈谈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西厢记》里的莺莺带着青春的郁闷上场(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何故?这是跟她追求爱情的心是分不开的。
论《西厢记》中崔莺莺的性格特征内容摘要:王实甫名传千古的《西厢记》将元杂剧创作推向了艺术最高峰,奠定了他在元代剧坛乃至整个文学史上的地位。
《西厢记》中塑造的崔莺莺貌美如花、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温柔痴情、善良勇敢、但更可贵的是其敢于和封建势力斗争的叛逆性格,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中的女性人物。
她的形象深入人心直至今日,既有大家闺秀之内涵,又有敢于追求自由爱情与封建势力斗争的叛逆性格。
关键词:《西厢记》崔莺莺叛逆性格爱情王实甫在《西厢记》中深刻的揭示了崔莺莺的复杂内心世界,写出了其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使其成为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借当时黑暗的封建社会,表现出崔莺莺人物性格中的叛逆精神。
她追求自由爱情,敢于与封建礼教做斗争,争取独立女性的勇敢行为,为以后女性自由爱情奠定了基础。
以下是对其性格特征的简单分析:她带着青春的郁闷上场,《仙吕*赏花时》:“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潇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含蓄的道出了她内心的春情幽怨,让我们初步的看到了她的内心世界。
正直十八九岁,但却只能待在深闺庭院中,面对着一年一年逝去的春天,怎能不引起她伤感幽怨之情。
当她遇到风流倜傥的张生时,一见钟情,彼此之间互相吸引。
对一个陌生男子,她的反应是“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捻”、“宜嗔宜喜春风面”。
当红娘催促她回避时,她却“旦回顾觑末下”,它异常强烈地用外在的言行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正是这内心活动的流露,使得张生“意惹情牵”,“戏”便从这里开始了。
按照封建礼教的规定,为女子者,“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莺莺竟对张生一步一回头,不舍离去,她把女子箴规抛之脑后。
这一细微的举动却是引人注目的,。
他们心有灵犀,彼此都感受到相互的爱意。
正是由于莺莺从一开始就对爱情炽热地追求,才使得她一步一步地走上了违悖纲常反抗封建礼教的道路,为她叛逆性格埋下伏笔。
崔莺莺是出身于相国名门的千金小姐,从小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接受着“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男女授受不亲”、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封建礼教束缚,这些信条已经深深的烙在她的脑海里,刻在她的内心里,融化在她的血液里。
分析崔莺莺的形象崔莺莺是《西厢记》里是重要人物形象。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分析崔莺莺的形象的文章,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在我国古代文学形象中,崔莺莺作为勇敢追求爱情的女性的代表,在文人笔下不断变化着。
长久以来,崔莺莺的外表、性格、言行举止,随着作家的个人喜好、一个时代的大众审美趋向而有所损益。
一、唐代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源起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其中的莺莺才貌双全,哀怨隐忍,对张生一往情深地付出却终遭遗弃,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文中对莺莺外貌的描写比较简略,只是概括地说其天生丽质,无需装饰——“常服晬容,不加新饰,垂鬟接黛,双脸销红而已。
颜色艳异,光辉动人。
”张生救了莺莺一家后,其母郑氏“厚张之德甚”,让莺莺“出拜尔兄”,莺莺“久之,辞疾”,直至郑氏发怒才“久之,乃至”,表现出莺莺既有封建社会女子的矜持,又有少女的腼腆羞涩。
受传统礼教的束缚,莺莺在恋爱过程中,内心的思想斗争十分激烈。
如张生赠之以《春词》,莺莺回诗,与张生订下幽会之期,见面之后却“端服严容”,数落张生,告诫他“特愿以礼自持,无及于乱”。
在张生已绝望的情况下,莺莺却又自荐枕席,一夕之后又十几日“杳不复知”,张生于是又写诗传情,“自是复容之”。
这过程显示了莺莺内心充满了犹豫与挣扎,既强烈地渴望爱情,又害怕承担为爱情放下尊严的后果。
张生将去长安,莺莺“宛无难词,然而愁怨之容动人矣”。
后张生“以文调及期,又当西去”,“崔已阴知将诀矣”,为张生鼓琴送行,却终于“哀音怨乱,不复知其是曲也”。
莺莺已经预料到被始乱终弃的命运,虽然难以割舍却自觉无力抗争,在张生未表示出离弃之意时就主动放弃了。
虽然她比张生先提出分手,实际上她的感情要比张生持久得多,她对爱情和幸福有不可遏制的眷恋、向往,所以张生的一点点没有保证的温存,都被莺莺看做可以重燃希望的鼓励,如张生走后的第二年,又寄信给莺莺,莺莺积极地回信赠物,“玉取其坚洁不渝,环取其始终不绝”,倾诉己之相思的同时也希望张生的感情坚定。
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 《崔莺莺待⽉西厢记》(简称《西厢记》,⼜称《王西厢》、《北西厢》)是元代王实甫创作杂剧,⼤约写于元贞、⼤德年间(1295~1307年)。
以下是⼩编精⼼整理的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崔莺莺是唐元稹传奇《莺莺传》、《莺莺六⼳》、《红娘⼦院本》、⾦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中的⼥主⾓,不同年代、不同作家的创作思想、创作意图是不同的,因⽽,崔莺莺在不同的作品中刻画出来的⼈物形象也会有所不同。
⼀、唐元稹传奇《莺莺传》中的莺莺 在唐元稹传奇《莺莺传》中塑造的崔莺莺是爱情悲剧的主⾓,她并⾮豪门⼤族,⾝份并⾮相国千⾦,也不是有权有势世家豪族之⼥,对爱情的表达坦诚、率直,⽆矫情做作。
她具有美丽、善良、纯洁、勇敢、忠贞的⼀⾯,并且有着积极丰富美好的内⼼世界,当张⽣向她表⽩的时候,她的那颗追求爱情的⼼灵被深深的打动了!但同时,崔莺莺也是⼀位受封建礼教侵害,常常不⾃觉地表现出保守与过分的矜持等等性格特点。
⽐如作品中:她的家⼈为张⽣设宴时,她先是“久之,辞疾”,在长辈发怒后,才“久之,乃⾄”。
故事的最后,崔莺莺感到⾃⼰“不能以礼定情,致有⾃献之羞,不复明侍⼱栉”,⽽张⽣也遗弃了莺莺,造成了最后的悲剧。
总之,《莺莺传》中崔莺莺的个性是真诚的,对爱情的表达是直率坦诚的。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莺莺 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崔莺莺的形象,较之《会真记》,显得更为鲜明丰满。
⼀⽅⾯,她长于深闺,却向往外⾯的`世界;少⼥怀春,萌发对爱情、⾃由的追求。
另⼀⽅⾯,母亲“治家严肃”,从⼩就被禁锢的莺莺,也知书识礼,深深懂得应遵守礼教的规范。
张⽣的出现,及其⽉下吟诗、请兵退贼等举动,激发了莺莺对眼前的年青书⽣的情思;然⽽,她虽渐渐爱上张⽣,但内⼼却翻起了巨澜,产⽣强烈的冲突。
因为,这既要冲破⽼夫⼈的管束,更要冲破礼教对她的束缚。
《西厢记》之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浅析崔莺莺人物形象《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王实甫根据元稹的《莺莺传》为原本,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中脱胎而来的元代汉族戏曲剧本,是我国古典喜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西厢记》主要叙述了书生张生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两人的恋情却遭到相国夫人的百般阻扰,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西厢约会、私定终生并且勇于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获得圆满结局的故事。
《西厢记》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其实描绘了“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主题最成功的戏剧,更是在与其对于女主角崔莺莺的人物塑造方面可谓是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借用金圣叹曾经给予崔莺莺的性格特征做出的评价有云:“无双,天下之至尊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有情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灵慧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矜尚女子也。
”在此,便由此展开具体的分析。
首先,一开始我们便可以得知崔莺莺乃是已故相国大人的千金小姐,芳龄十九,端的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兼具温文贤淑。
不可不谓之是大家闺秀,人比花娇。
君不见张生在普救禅寺大雄宝殿初见莺莺,便“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
张生萤窗苦读二十年,原本满心“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安邦定国的大志,原意奔赴长安一心只为考取功名只为飞黄腾达的锦绣仕途,只怕是在见到崔莹莹的花容月貌之后全抛在脑后,烟消云散不知所踪,唯叹“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
而之后的孙飞虎倾慕崔莺莺的美貌,要用武力强行围困普救寺抢走崔莺莺,来作自己的压寨夫人。
以及莺莺烧香时原应两耳清净不问七情六欲的和尚也心神不定,由此可轻易得见崔莺莺的气质非凡,清丽脱俗。
再也,论才情,崔莺莺那是才思敏捷,多才多艺,无论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针黹女红,秋千蹴球,可以说是样样精通,更是有才女之誉。
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一、受封建礼教压抑的崔莺莺崔莺莺是封建社会里反封建礼教的勇士。
我们从人性的角度,探究崔莺莺由一位封建礼教熏陶的相国小姐,冲破重重阻力,和白衣书生张生结合的艰难过程中,对爱情的渴望和大胆追求,体现了人性的张扬和升华,寻求封建社会青年男女追求自身解放和人性复苏的轨迹。
闭锁深闺的她,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封建礼教泯灭了崔莺莺的人性,试图将崔莺莺培养成为封建礼教的典范。
崔莺莺她虽然长得如花似玉,容貌秀丽,感情丰富,但却长期闭锁在深闺后院,与世隔绝,接受封建礼教的教育,成为一位闭锁深闺蒙受封建礼教的毒害者。
(一)黑暗的封建社会,压抑着崔莺莺的人性崔莺莺出身于封建社会达官贵人豪门望族之家。
她父亲是当朝权重位高的丞相。
他当然也是封建礼教的守护神。
她母亲是封建门阀制度的奉行者,封建礼教的捍卫者。
她主观上十分疼爱自己女儿,希望女儿生活幸福,婚姻美满,但是她从封建礼教出发,按照封建礼教来规范女儿言行,调教女儿习性,希望将女儿培养成为循规蹈矩的封建礼教的典范,实际上她是在不断地在损害着女儿的真正幸福,压制着女儿的人性。
出生在这样一个封建势力强大,封建礼教浓郁的家庭,崔莺莺的人性早已被践踏。
(二)闭锁深闺后院,阻隔了崔莺莺人性萌芽崔府深宅后院,高墙壁垒,与世隔绝。
崔夫人常年四季将崔莺莺闭锁在深闺后院,从不让她踏出崔府大门半步。
养在深闺的崔莺莺,好象生活在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里,避免了接受社会上所谓的“异端学说”,防止她做出离经叛道的行为,为她设定了一个真空世界。
这样残酷黑暗封闭的环境泯灭了崔莺莺对青春、对爱情、对美满幸福生活追求的火焰。
(三)封建礼教的教化,压制了崔莺莺的人性为了加强对崔莺莺施行封建礼教的灌输,崔夫人专门聘请了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一位思想迂腐意识守旧性情固执的老夫子担任崔莺莺的私塾老师。
这位道貌岸然的老学究,每天从清晨天亮到黄昏日落,津津乐道不厌其烦地向崔莺莺讲述“四书五经”,讲解封建伦理道德,传授妇女应遵循的“三从四德”,宣扬妇女应接受“七出”责罚的封建礼教,企图将崔莺莺培养成为封建礼教的典范。
浅析崔莺莺人物形象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王实甫根据元稹的《莺莺传》为原本,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中脱胎而来的元代汉族戏曲剧本,是我国古典喜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西厢记》主要叙述了书生张生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两人的恋情却遭到相国夫人的百般阻扰,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西厢约会、私定终生并且勇于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获得圆满结局的故事。
《西厢记》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其实描绘了“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主题最成功的戏剧,更是在与其对于女主角崔莺莺的人物塑造方面可谓是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借用金圣叹曾经给予崔莺莺的性格特征做出的评价有云:“无双,天下之至尊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有情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灵慧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矜尚女子也。
”在此,便由此展开具体的分析。
首先,一开始我们便可以得知崔莺莺乃是已故相国大人的千金小姐,芳龄十九,端的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兼具温文贤淑。
不可不谓之是大家闺秀,人比花娇。
君不见张生在普救禅寺大雄宝殿初见莺莺,便“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
张生萤窗苦读二十年,原本满心“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安邦定国的大志,原意奔赴长安一心只为考取功名只为飞黄腾达的锦绣仕途,只怕是在见到崔莹莹的花容月貌之后全抛在脑后,烟消云散不知所踪,唯叹“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
而之后的孙飞虎倾慕崔莺莺的美貌,要用武力强行围困普救寺抢走崔莺莺,来作自己的压寨夫人。
以及莺莺烧香时原应两耳清净不问七情六欲的和尚也心神不定,由此可轻易得见崔莺莺的气质非凡,清丽脱俗。
再也,论才情,崔莺莺那是才思敏捷,多才多艺,无论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针黹女红,秋千蹴球,可以说是样样精通,更是有才女之誉。
借着崔莺莺月夜焚香拜月,张生隔墙观望,继而吟诗曰:“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而崔莺莺随即和曰:“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这里便可以看出崔莺莺在诗词歌赋上不仅造诣颇深,而且反应敏捷,当之无愧的才女。
而后在孙飞虎围庙抢亲之时,听闻母亲的佛殿许婚,崔莺莺虽然欣喜,却也一眼便明了母亲的佛殿许婚不过只是权宜之计,缓兵之计罢了,更何况口说无凭,由此不难看出崔莺莺头脑清醒,对形势以及母亲的心理看得十分透彻分明,并非像一般女子一样被爱情蒙蔽得不分状况。
这一点在后来老相国夫人赖
婚的时候也有表现,刚开始莺莺拖延敬酒,后来被母亲逼得不得不为之的时候也借机向张生解释,进而安慰张生。
还有莺莺知道红娘原是母亲派来监视她一举一动的“探子”,因此在收到张生的情书之时假装训斥起红娘,并且在给张生回信的时候,借由红娘不识字,另编了一套说辞来掩饰信中的真实内容,以免红娘向老夫人通风报信,由此我想可以很容易的看出莺莺的反应敏捷、顾虑周全的那一颗七巧玲珑心。
从性格上来分析,崔莺莺出身于封建社会达官贵人豪门望族之家。
父母皆是封建门阀制度的奉行者和封建礼教的捍卫者。
从小崔莺莺便是身处官宦家族的严格的家规管束之下,可谓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一直以来所处的环境就只有与世隔绝封闭自守的深闺大院。
除此之外,相国夫人专门聘请了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一位思想迂腐意识守旧性情固执的老夫子担任崔莺莺的私塾老师,每天给崔莺莺灌输的无非就是“四书五经”、封建伦理道德、“三从四德”、“七出”责罚的封建礼教。
总体来说,黑暗的封建社会,迂腐的封建家长,高墙的深闺后院,残酷的的封建礼教, 对崔莺莺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思想和行动上的桎梏, 限制了崔莹莹的行动自由,压抑了崔莺莺人性和精神世界。
在遇到张生之前,崔莺莺作为相门之女早已在父母亲的安排之下和礼部尚书的长子定了一门亲事,在父母看来这门亲事是中表联姻,亲上加亲,然而崔莺莺对这门亲事十分不满,觉得幽怨,压抑和苦闷,渴望着能够冲破束缚,挣脱无形的牢笼,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追求幸福的生活,可是一方面崔莺莺不敢果断的违反封建礼教,更是出于孝道不敢违反母亲的命令,另一方面她渴望幸福生活却也对幸福生活到底是是什么样子可以说是一头雾水,在这个阶段,崔莺莺总体而言对于封建礼教的抵抗是消极的、被动的。
莺莺虽然备受封建社会的封建礼教的束缚,但是人性中最基本、最宝贵的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对美满爱情的追求, 并没有彻底泯灭。
普救寺大殿中与张生的相遇可以说是彻底地点亮了她内心爱情的光芒。
原本日日被老夫人严加看管之下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崔莺莺,突然之间撞见张生这般面如宋玉,貌若潘安,风流卓绝,倜傥不群的男子,再对比一下表兄郑恒的形态猥琐,不学无术,只知斗鸡走狗,眠花宿柳的一派纨绔子弟模样,自然情窦初开,心生情意。
按照崔莺莺从小接受的女德教育,为女子者本该是“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可是莺莺对张生却是一步一回头,临去那一秋波的脉脉含情不仅仅是崔莺莺和张生二人爱情开始的源头,而且十分直观地给我们展示了崔莺莺人性的复苏以及对追求自由爱情的
渴望。
俗话说“好事多磨”,崔莺莺和张生两人的爱情之路也可以说是一波三折。
老夫人运用各种各样的强硬手段企图拆散两人之间的爱情,更是嫌弃张生是一介白衣秀士,“止留下四海一空囊”的清贫家产,因此堂而皇之地抵赖掉原本允诺的佛殿许婚。
与相国夫人强势维护中表联姻的行为对比之下,我们不难看出崔莺莺在追求爱情道路上的大胆坚定。
可以说,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经历,也正是崔莺莺大胆向封建礼教发起挑战,摆脱封建婚姻束缚的经历。
崔莺莺先是和张生隔墙对诗,继而是月下听琴,正是莺莺从一开始对爱情炽热地追求,为她之后一步一步地走上了违背纲常,反抗封建礼教的道路埋下了种子。
之后相国老夫人仗势欺人赖婚之后,崔莺莺更是大胆要求红娘为自己穿针引线,送去诗简相约张生。
然而张生应约前来之时, 她又翻脸借故不认帐,责怪红娘,怒斥张生。
在红娘看来,小姐的言行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人摸不清道不明,其实崔莹莹的这一行为不难理解,她至始至终一直受着家庭的严厉压制和名门闺秀身份的约束,再加上又疑惧被母亲派来监视她的红娘。
这般矫情作假,不仅表现了她所受的封建教养对她的影响,更真实地揭示了她所处的社会家庭环境对她的制约,又显示出她在追求幸福爱情的道路上曲折复杂的斗争。
而后崔莺莺的赖简造成张生因情生病,卧病在床。
张生的病情牵挂着崔莺莺的心弦,更是让崔莺莺辗转反侧,坐立难安。
这也是她思想斗争最激烈的时刻,是内心人性和外界礼教的激烈冲突。
最终爱情的追求战胜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崔莺莺大无畏地不顾一切地去西厢赴会,并且私定终身,以身相许。
可以说崔莺莺这一离经叛道的行为不仅仅是对封建家教的大胆抗争,更是对压抑人性的封建礼教的有力冲击。
西厢赴会完美地展现了崔莺莺对于爱情的坚定不移以及为爱的奋不顾身。
在崔莺莺的心中,爱情始终是至关重要的,而她并不在乎什么功名利禄,长亭送别,莺莺又云“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临别之时的“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更是鲜明地表现了崔莺莺为爱付出的执着。
总体而言,王实甫通过塑造崔莺莺这一鲜明生动又极具有真实性的一位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通过崔莺莺一步步地对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的反抗再到打破世俗挣脱礼教的束缚,大胆地去追求心中所向往的爱情,并且不断地为之而努力地与自己的内心作斗争,与母亲的命令相抗争,与封建礼教封建思想相抵抗。
更是表明了作者致力于勇敢批判封建社会的弊端,有力地抗诉封建礼教对于人们内心的人性的压抑与摧残。
师本一班 25
林钰珊 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