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以内各数的认识--写数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01 MB
- 文档页数:17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一. 教材分析《11-20各数的认识》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11到20之间的各个数,并且掌握它们的读写方法,以及理解它们之间的数序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的情景,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数的读写和顺序。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数学,他们对数的认识还处于初步阶段。
通过前面的学习,他们对1到10的数的认识已经有了基础,但是对于11到20的数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这些数的读写和顺序。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认识11到20的各个数,并且能够熟练地读写它们。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合作,学生能够理解11到20的数的数序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认识11到20的各个数,并且能够熟练地读写它们。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11到20的数的数序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这些方法,我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我还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和教学软件,来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出示一些11到20的数的实际物品,如11个苹果,引导学生说出这些数的名称。
2.新课导入:通过PPT展示11到20的数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这些数,并且学习它们的读写方法。
3.数序教学:通过教学软件,展示11到20的数的数序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顺序。
4.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11到20的数的认识。
5.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对11到20的数的认识。
课堂授课方案方案第六单元11~20 各数的认识和读法主备人:投放日期2019 年10 月25 日一次备课二次备课连加连减授课目的:1、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在 11~20 之间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 1 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 20 以内数的序次和大小,初步认识十进制计数法,初步培养数感。
2、经过授课活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着手操作和乐于思虑的习惯。
3、使学生初步领悟数学知识与平常生活的亲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感情。
授课重点:认识11~ 20 各数,能正确数数和读数、写数,掌握20 以内数的序次,会比较数的大小。
授课难点:体验计数单位“十”,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
授课过程游戏导课。
10 数到10 好不好?2生开火车数数 0----10。
3除了这些数,你还知道哪些数 ?4 经常会遇到比 10 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比 10 大的数。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研究新知。
1、课件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中有什么?你能试着数一数分别有多少个吗?(让学生自己来数,数后报告。
)2、授课 11~20 各数的数法和读法、写法。
(1)经过数小棒来体验计数单位“十”。
师:大家已经会数 11—20 各数了。
下面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老师出示一把小棒让学生猜一猜有多少个根?谁猜的对呢 ?让我们数一数 ,师拿着,学生数。
考据:谁数对了?怎样摆老师一眼就看出有 11 根小棒,(请同桌互相谈论谈论并摆一摆老师巡视)师:谁愿意把你的摆法介绍给大家呢?(指名学生登台显现):小朋友们真能干,想出来这么多种摆法,请你们比一比,哪一种摆法最简单让人看出是 11 根呢?(比较、优化)(10 根和 1 根)师:(重申)当物品的数量高出10 时,我们把 10 个看作一份更清楚。
师:出示 1 根小棒,这是几个一?( 1 个一),2 根(2 个一) ......10 根(10个一)当满 10 根时,我们就把它捆成一捆, 10 个一就变成了 1 个十。
小学电子教案模板出是11。
“一捆是十根,一捆就是一个十”再加上1根就是11根。
在这当中巩固了“10个一是一个十”的知识。
这了引入数位的概念,我说在教室里大家都有座位,在一个数中,每一个数字也有它的位置,我们把它叫做数位。
我们看,在一捆小棒的下面的一个1,它表示一个十,把它的位置起个什么名字?学生很自然会想到表示一个十就给它起名叫十位。
单个小棒下面的1,表示一个一个的单个,我们就给它起名叫个位。
认识数位后我随既摆出一些小棒让他们通过数位的帮忙学会写数。
在学生有一定的写数基础后,我再出示计数器,让他们通过计数器的帮忙学习写数,珠子就像小棒,每一档的下面就是数位。
学生写起数来得心应手。
二、数感,想说爱你不容易数感的形成,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而获得的,而是要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
在教学教程中,我让学生经历“用小棒表示的数—用计数器表示的数—用数字写出的数”的过程,并在黑板上把这三种表示方法上下对齐展示出来让学生认识数位,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位值原则。
对于用小棒摆出这个数,学生已有上一课时的学习经验,大部分学生能准确地摆出规定的数。
计数器是这一节课新认识的。
写数时,我们一般是从高位写起,而拨数时一般是从低位拨起。
有些学生对计数器的个位和十位分不太清,导致有学生把个位和十位的珠子拨反或把个位上的珠子数写到十位上的现象,正确说出一个数的组成也就成未知数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由于这一节课我只准备了计数器教具,没有准备计数器学具,因此只有少部分孩子获得了在计数器上动手拨数的机会,这对于学生数感的形成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三、低年级的数学课堂需要“七分教三分调”一年级的孩子上课很容易分心,同伴的一举一动,书包里的零食,甚至窗外走过一个人,都能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去。
只有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听课上,老师所讲的知识才能被学生接受。
因此,组织教学成为低年级数学课堂的永恒主题,也成为制约低年级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