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1.2节决定分娩的因素和分娩机制
- 格式:pptx
- 大小:1.99 MB
- 文档页数:37
分娩期妇女的护理核心考点分娩的概念影响分娩的要素枕先露的分娩机制先兆临产及临产的诊断分娩的临床经过及处理一、分娩的概念妊娠满28周及以上,胎儿及其附属物从临产开始到全部从母体娩出的过程二、影响分娩的因素(一)产力(子宫收缩力、腹肌、膈肌收缩力、肛提肌收缩力)1.子宫收缩力(主要产力)特点:三特性一作用(1)节律性:宫缩的节律性是临产重要标志。
临产开始→宫缩持续30秒,宫缩间歇5~6分钟(最弱宫缩)宫口开全→宫缩持续60秒,宫缩间歇1~2分钟(最强宫缩)(2)对称性宫缩起自两侧宫角→宫底中线→子宫下段→整个子宫(3)极性宫底部宫缩最强最持久,向下减弱,力度是子宫下段的两倍(4)缩复作用子宫收缩→宫体肌纤维缩短变宽宫缩间歇→宫体肌纤维松弛,但未及原长度子宫反复收缩→肌纤维越来越短,宫腔容积越来越小以上作用,使胎先露下降,宫颈管缩短或消失2.腹肌及膈肌的收缩力是第二、三产程娩出胎儿的重要辅助力量第二产程末期配合宫缩时运用最有效。
3.肛提肌收缩力·协助胎头在骨盆腔内旋转·协助胎头仰伸,协助胎儿娩出·协助胎盘娩出(二)产道1.骨盆——三平面四径线——“入中出,11、10、9”入口平面:前后径11cm中骨盆平面:坐骨棘间径10cm出口平面:坐骨结节间径9cm后矢状径:约为8.5cm骨盆轴:链接骨盆3个平面中点的假象曲线,此轴上段向下向后,中段向下,下段向下向前骨盆倾斜度:妇女站立时,骨盆入口平面与地平面形成的角度为60°2.软产道由子宫下段、宫颈、阴道及盆底软组织构成的弯曲通道生理性缩复环病理性缩复环原因缩复作用产道梗阻概念由于子宫上下段的肌壁厚薄不同,在两者间的子宫内面形成一环状隆起强有力的阵缩使子宫下段逐渐变薄而宫体更加厚短,两者间形成明显环状凹陷特点此环不易自腹部见到此凹陷会逐渐上升达脐平甚至脐上(3)宫颈的变化宫颈管消失+宫口扩张·临产前的宫颈管长2~3cm·初产妇多是宫颈管先短缩消失,宫口后扩张·经产妇是宫颈管消失与宫口扩张同时进行·宫口开全为10cm3.盆底肌、阴道及会阴的变化破膜后胎先露下降直接压迫骨盆底,使软产道下段形成一个向前弯曲的长筒;肛提肌向下及两侧扩展,使5cm厚的会阴体变薄到仅2~4mm,以利胎儿通过;阴道及盆底结缔组织和肌纤维于妊娠期增生肥大,血管变粗,血运丰富,组织柔软;分娩时,会阴体虽能承受一定压力,若保护不当,易造成裂伤。
医学妇科主治医师考试基础知识-正常分娩正常分娩1.分娩动因(1)机械性理论(2)内分泌控制理论(3)神经介质理论了解①2.决定分娩的四因素(1)产力(2)产道(3)胎儿(4)精神心理因素掌握②3.枕先露的分娩机制掌握①4.分娩临床经过及处理(1)先兆临产(2)临产的诊断(3)产程分期(4)第一产程的临床经过及处理(5)第二产程的临床经过及处理(6)第三产程的临床经过及处理掌握③5.分娩镇痛了解③分娩——妊娠满28周及以上的胎儿及其附属物,从临产直至从母体全部娩出的过程。
妊娠满28周至不满37足周间分娩称早产;妊娠满37周至不满42足周间分娩称足月产;妊娠满42周及以上分娩称过期产。
时间不同,过程相同!1 分娩动因◆炎症反应学说◆内分泌控制理论◆机械性理论◆神经介质理论一、炎症反应学说研究表明,分娩前子宫蜕膜、宫颈均出现明显的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趋化和浸润,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增加,提示非感染性炎症反应可能是分娩发动的一个重要机制。
●炎症细胞因子可通过释放水解酶,引起胶原组织降解,促进宫颈成熟,从而诱导分娩发动。
二、内分泌控制理论分娩发动是子宫平滑肌由非活跃状态向活跃状态的转化,这种转化受多种内分泌激素的调控,最终触发宫缩和宫颈扩张,启动分娩。
1.前列腺素2.雌激素和孕激素3.缩宫素和缩宫素受体4.内皮素(ET)5.皮质醇激素1.前列腺素——子宫平滑肌对前列腺素具有高度敏感性,前列腺素合成增加是分娩发动的重要因素。
主要证据包括:①临产前,蜕膜及羊膜中PG的前体物质花生四烯酸合成明显增加,在前列腺素合成酶的作用下形成PG;②子宫肌细胞内含有丰富的PG受体;③PG能诱发宫缩和促进宫颈成熟;④PG合成抑制剂可导致分娩延迟。
2.雌激素和孕激素①人类妊娠时处于高雌激素状态,但无足够证据证明雌激素能发动分娩;②既往认为孕酮撤退与分娩发动相关,但近年来研究并未发现分娩时产妇血中孕酮水平降低,从而提出“功能性孕酮撤退”的观点,但尚无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