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分娩因素-产力.
- 格式:ppt
- 大小:4.06 MB
- 文档页数:11
影响分娩的因素终止妊娠方法及护理发表时间:2016-03-16T10:47:58.24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4期作者:刘爽[导读] 海林市中医院分娩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但是对女性来说无疑是一生中的重大应激事件之一。
海林市中医院黑龙江海林市 15700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医疗事业也在稳步前进。
孕妇是医院重点关注对象之一。
影响孕妇分娩因素非常之多。
而且由于某些原因,孕妇可能需要妊娠终止。
本文将简单介绍影响孕妇分娩的因素以及终止妊娠的方法和护理方式。
关键词:终止妊娠;分娩;护理妊娠、分娩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但是对女性来说无疑是一生中的重大应激事件之一。
为了可以有效的了解孕妇分娩的影响因素,或者是终止妊娠的方法及护理,医院对此进行仔细的研究。
那么,影响分娩的因素以及终止妊娠方法及护理都有哪些呢?1.影响分娩的因素 1.1产力以产道产力是影响孕妇的分娩因素之一。
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子宫内逼出的力量,称为产力。
产力包括子宫收缩力、腹肌及膈肌收缩力和肛提肌收缩力。
一般来说,分娩的主力是子宫的收缩力,辅力为腹肌的膈肌收缩力以及肛提肌收缩力等。
首先介绍子宫收缩力,它是是临产后的主要产力,贯穿于医学教育网原创分娩的全过程。
临产后的子宫收缩力(简称宫缩)能迫使宫颈管短缩至消失,宫口扩张,胎先露下降和胎盘胎膜娩出。
临产后的正常宫缩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节律性,第二,对称性:正常宫缩起自两侧子宫角部,以微波形式向中央集中,左右对称,称为对称性。
第三,极性:宫缩以子宫底部最强、最持久,向下逐渐减弱,称为极性。
第四,缩复作用:宫缩时子宫体部肌纤维缩短、变宽,间歇时肌纤维放松,但不能恢复到原来的长度而较前略短,这种现象称为缩复作用。
其次腹肌、膈肌收缩力(腹压):是第二产程时娩出胎儿的重要辅助力量。
腹肌及膈肌有力的收缩使腹内压增高,促使胎儿娩出。
腹压在第三产程还可促使胎盘娩出。
最后是肛提肌收缩力:有协助胎先露在骨盆腔进行内旋转的作用。
护士核心考点全攻略第七章第三节分娩期妇女的护理妊娠满28周至不满37足周间分娩,称早产;妊娠满37周至不满42足周间分娩,称足月产;妊娠满42周及以后分娩,称过期产。
妊娠满28周及以后,胎儿及期附属物由母体产道娩出的过程,称为分娩。
一、影响分娩的因素影响分娩的因素包括产力、产道、胎儿及待产妇的精神心理因素。
(一)产力产力是指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子宫内逼出的力量,包括子宫收缩力(宫缩)、腹壁肌、膈肌收缩力(称为腹压)和肛提肌收缩力。
1.子宫收缩力:是分娩时子宫肌产生的规律性收缩,是临产后的主要力量。
子宫收缩可以使宫颈管缩短直至消失,子宫颈口扩张、胎先露下降、胎儿和胎盘娩出。
正常宫缩具有以下特点:(1)节律性:节律性宫缩是临产的重要标志,正常宫缩是子宫体不随意、有规律的阵发性收缩。
每次宫缩由弱渐强(进行期),维持一定时间(极期),随后由强渐弱(退行期),直至消失进入间歇期,间歇期子宫肌内松弛,宫缩如此反复出现,直至分娩结束。
临产时子宫收缩持续30秒,间歇5~6分钟,随着产程的进展,宫缩持续时间延长,间歇期缩短,至宫口接近开全时(10cm),宫缩持续60秒,间歇1~2分钟。
(2)对称性和极性①正常宫缩起于两侧宫角部,迅速向宫底中线集中,左右对称,再以2cm/ s的速度向子宫下段扩散,约在15秒内均匀协调的扩展至整个子宫,此为宫缩的对称性。
②宫缩以宫底部最强,最持久,向下逐渐减弱,宫底部收缩力几乎是子宫下段的2倍,此为宫缩的极性。
(3)缩复作用:每次宫缩时,子宫体部肌纤维缩短变宽,间歇期肌纤维松弛但不能恢复到原长度,反复宫缩使肌纤维越来越短,此为宫缩的缩复作用。
1分娩过程中主要的产力是A.子宫收缩力B.腹肌收缩力C.肛提肌收缩力D.腰肌收缩力E.臀肌收缩力2.腹臂肌、膈肌收缩力(腹压):是第二产程胎儿娩出的重要辅助力量。
第二产程末期腹压配合宫缩运用最有效。
第三产程使用腹压还可迫使胎盘向外娩出。
3.肛提肌收缩力:第二产程中,宫缩时肛提肌的收缩可协助胎先露在骨盆腔内完成旋转及仰伸等作用,胎儿娩出后,有利于协助已剥离的胎盘娩出。
第六单元正常分娩妊娠满28周及以后的胎儿及其附属物,从临产直至从母体全部娩出的过程,称为分娩。
早产妊娠满28周至不满37足周间分娩,称为早产。
足月产妊娠满37周至不满42足周间分娩,称为足月产过期产妊娠满42周及其后分娩,称为过期产。
第一节决定分娩的三因素一、产力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子宫内逼出的力量称为产力,包括子宫收缩力(简称宫缩)、腹壁肌及膈肌收缩力(统称腹压)和肛提肌收缩力。
1.子宫收缩力是临产后的主要产力,贯穿于分娩全过程。
临产后的宫缩能使宫颈管短缩消失、宫口扩张、先露下降和胎盘娩出,其特点有:(1)节律性:宫缩的节律性是临产的重要标志。
正常宫缩是宫体肌不随意、有规律的阵发性收缩并伴有疼痛。
宫缩强度随产程进展逐渐增加,每次阵缩由弱渐强(进行期),维持一定时间(极期),随后由强渐弱(退行期),直至消失进入间歇期。
间歇期子宫肌肉松弛。
临产开始时,宫缩持续约30秒,间歇期5~6分钟。
随产程进展宫缩持续时间渐长,间歇期渐短。
阵缩如此反复出现,直至分娩全过程结束。
(2)对称性:正常宫缩起自两侧宫角部(受起搏点控制),以微波形式均匀协调地向宫底中线集中,左右对称,再以每秒约2cra的速度向子宫下段扩散,约在15秒内扩展至整个子宫。
(3)极性:宫缩以宫底部最强、最持久,向下逐渐减弱;宫底部收缩力的强度几乎是子宫下段的2倍。
(4)缩复作用:宫体部平滑肌为收缩段。
每当收缩时,肌纤维缩短变宽,收缩后肌纤维不能恢复到原来长度,经过反复收缩,肌纤维越来越短称缩复作用,能使宫腔内容积渐缩小,迫使胎先露部下降及宫颈管逐渐短缩直至消失。
2.腹壁肌及腹肌收缩力也称腹压,是第二产程时娩出胎儿的重要辅助力量。
腹压在第三产程可促使已剥离的胎盘娩出。
3.肛提肌收缩力协助胎先露部在盆腔进行内旋转。
当胎盘降至阴道时,能协助胎盘娩出。
例题:分娩中协助胎先露在盆腔中内旋转的肌肉是A.子宫平滑肌B.会阴浅横肌C.会阴深横肌D.肛门括约肌E.盆底肛提肌答案:E二、产道产道是胎儿娩出的通道,分为骨产道与软产道两部分。
正常分娩概述:一、定义:妊娠满二十八周后,胎儿及其附属物自母体产道内全部娩出的过程称为分娩。
早产:28-36周末分娩足月产:37周-41周末过期产:≥42周第一节影响分娩的四要因素一、产力:子宫、腹肌、膈肌、肛提肌收缩力。
节律性:是临产的重要标志。
(30秒—1分;5、6分—1、2分)子宫收缩力对称性:两侧宫角-宫底左右对称-宫体-宫颈极性:宫底2倍强度,最持久。
缩腹作用:宫缩后肌纤维缩短,松弛后不能到原来的长度,使宫腔逐渐缩小,宫颈消失,宫口张开,胎儿下降。
二、产道:骨产道:指真骨盆,各平面的大小、形态,直接影响分娩的过程。
软产道:子宫下段、宫颈、阴道及骨盆底软组织构成的弯曲管道。
三、胎儿:胎儿大小、胎位、胎儿畸形。
四.精神心理因素:产妇的精神心理因素能影响机体内的平衡、适应力和健康。
产妇害怕和恐惧心理,会出现焦虑不安、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肺内气体交换不足,致使宫缩乏力、宫口扩张缓慢、先露下降受阻、产程延长等,影响产妇正常分娩。
第二节分娩机转分娩机制:是指胎儿先露部随首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地进行一系列性转动,以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全过程。
胎头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
胎头沿骨盆轴前进的动作。
下降的程度是判断产程进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胎头下降致盆底时,变胎头衔接时的枕额径为枕下前囟径。
胎头俯屈下降时,向前旋转45度,胎头矢状缝与中骨盆及出口前后径一致。
胎头沿骨盆轴下段下降,达耻骨联合下缘,逐渐仰伸,胎头的顶面部相继娩出。
复位及外旋转:胎头娩出后,使胎头与胎户恢复正常关系。
及胎头枕部在外继续向左旋转45度。
胎儿娩出:第三节分娩的临床经过及处理(一)分娩先兆(试胎、弄胎):不规律宫缩,胎儿下降感,见红。
(二)临产的诊断1、第一产程(开口期):腰腹部疼痛有规律的、阵发性的加剧。
1)经过:规律宫缩宫口扩张胎头下降胎膜破裂(10ml、1'-1')2)时间初产妇:11-12小时经产妇:约6-8小时3)处理:宫缩、胎心音、安慰、少量多次进食、左卧位、检查、消毒.4)宫缩差:活动,灌肠,催产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