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的名词解释_常见症状_典型病例
- 格式:docx
- 大小:16.77 KB
- 文档页数:3
神经内科名词解释
神经内科是医学领域中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神经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该领域的关注点包括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如头痛、言语障碍、运动障碍、记忆力下降等。
神经内科医生通常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以便准确地诊断疾病。
神经内科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使用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抗炎药等药物来缓解神经症状。
非药物治疗包括康复治疗、心理治疗等,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质量。
神经内科还关注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
例如,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来预防脑血管疾病;通过早期诊断和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心理疾病,来预防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
神经内科是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治疗和预防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神经内科医学小知识整理
1.神经内科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分支学科,包括脑、脊髓、周围神经和肌肉疾病等。
2. 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包括中风、癫痫、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脑膜瘤、肌无力等。
3. 中风是由于脑血管破裂或阻塞导致脑部缺氧、神经细胞死亡而引起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一侧肢体无力、语言障碍等。
4. 癫痫是由于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一类疾病,常见症状包括意识障碍、肢体抽搐等。
5. 帕金森病是一种逐渐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肢体僵硬、震颤、运动迟缓等。
6. 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视力下降、肢体麻木无力等。
7. 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传导障碍导致的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肢体无力、疲劳等。
8. 神经内科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格检查和神经影像学等辅助检查,如脑电图、核磁共振等。
9. 神经内科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需根据不同疾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10. 神经内科疾病的预防主要包括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预防脑卒中、避免脑外伤等措施。
- 1 -。
神经内科疾病知识点神经内科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
神经内科疾病类型广泛,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周围神经系统疾病、肌肉疾病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及其相关知识点。
一、中枢神经系统疾病1.脑卒中:脑卒中是指大脑供血突然中断导致的脑部缺血或出血。
常见的症状包括突然的头痛、面瘫、手脚无力等。
常见的脑卒中类型有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2.癫痫:癫痫是一种由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慢性疾病。
患者可能出现突然的抽搐、意识丧失和多种感觉、认知和行为异常。
癫痫可分为部分性发作和全面性发作两种类型。
3.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进展性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由多巴胺神经元损失引起。
患者常出现震颤、肌肉僵直、运动迟缓和平衡障碍等症状。
二、周围神经系统疾病1.多发性硬化症: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患者常出现疲劳、视力障碍、肢体麻木和运动协调障碍等症状。
2.周围神经炎:周围神经炎是指周围神经的炎症性疾病,其表现为肢体疼痛、麻木和无力等。
常见的周围神经炎类型包括吉兰-巴雷综合征和卡托-马努综合征。
3.痛风性神经病变:痛风性神经病变是由于嘌呤代谢异常导致尿酸沉积而引起的神经病变。
患者可能出现关节疼痛、红肿和周围神经受损等症状。
三、肌肉疾病1.肌无力症:肌无力症是一种神经肌肉传递障碍的慢性疾病。
患者常出现肌力减退、疲劳和眼睑下垂等症状。
最常见的肌无力症类型为重症肌无力。
2.肌营养不良:肌营养不良是一组遗传性肌肉疾病,表现为进行性的肌无力和肌萎缩。
常见的肌营养不良类型包括杜氏肌营养不良和贝克尔肌营养不良。
3.肌肉炎症性疾病:肌肉炎症性疾病是指肌肉发生炎症性损害的疾病。
患者表现为肌肉疼痛、乏力和运动障碍等症状。
结语:神经内科涵盖了大量的疾病类型,本文仅对其中一部分进行了简要介绍。
了解神经内科疾病的常见症状和分类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如果您遇到相关症状,建议尽快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神经内科简答题考试题及答案1.题目:解释什么是神经内科?神经内科是一门医学专科,研究和诊治与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以及周围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
神经内科涉及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和神经病理学等领域,通过使用各种检查方法和治疗手段,如神经电生理、脑电图、磁共振成像等,来诊断和治疗与大脑、脊髓、周围神经和肌肉功能有关的各种病理情况。
2.题目:列举三种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是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各种疾病。
下面是三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脑卒中:脑卒中是一种急性神经系统疾病,通常由脑血管破裂或阻塞引起,导致脑部区域供血不足。
常见的症状包括突发的半身不遂、言语障碍和偏头痛等。
- 癫痫:癫痫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特征是反复发作的癫痫发作。
这种疾病可能由脑部异常电活动引起,常见症状包括短暂的意识丧失、抽搐和不自主的动作。
- 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由中脑多巴胺神经元的损失引起。
这导致了运动障碍,如震颤、肌肉僵硬和运动不协调等。
3.题目:简述中风的分类。
中风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中断或破裂引起的急性神经系统疾病。
根据中风的病因和发展过程,可以将其分为两种主要类型:- 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是最常见的中风类型,约占中风病例的80%。
这种中风发生在脑血管阻塞(最常见是血栓形成)导致血液供应中断的情况下。
常见的类型包括大脑动脉阻塞和小脑动脉阻塞。
- 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是中风的另一种类型,占中风病例的20%。
这种中风发生在脑血管破裂导致脑内出血的情况下。
常见的类型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4.题目:解释神经内科医生应如何诊断和治疗癫痫。
神经内科医生在诊断和治疗癫痫时,通常会进行以下步骤:- 详细病史收集:医生会询问患者有关癫痫发作的详细情况,包括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和可能的诱因等。
- 神经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患者的神经系统状态,包括神经反射、肌张力和平衡等。
- 辅助检查:医生可能会要求患者进行脑电图(EEG)检查来观察大脑电活动是否异常。
1、压颈实验(奎肯):压迫颈部观察脑脊液的压力变化。
2、Froin综合征:当脑脊液蛋白含量极高,脑脊液离体不久后自发凝固3、蛛网样凝固:脑脊液放置后有纤维蛋白膜形成,见于结核性脑膜炎4、Horner征:一侧瞳孔缩小伴有同侧眼裂变小,眼球内陷和面部少汗,可因同侧脑干病变所致5、Hunt综合征:周围性面瘫时伴有耳鼓膜和耳壳后部疱疹是,见于膝状神经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6、三偏征:内囊损害时出现的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
7、Gerstmann综合征:大脑半球优势侧顶叶损害时出现失算,手指失认,左右失定向和失写失读。
8、Weber综合征:中脑大脑脚病变,表现为病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下半部,舌及肢体瘫痪。
9、Milloard-gubler综合征:脑桥腹外侧部病变,表现为病侧眼球不能外展与周围性面瘫,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
10、Wallenberg综合征(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延髓背外侧病变,表现为病侧面部痛温觉减退,角膜反射丧失,horner征,软腭与咽喉肌瘫痪,咽反射消失,小脑性共济失调,对面半身痛觉丧失,伴呕吐眼震。
11、闭锁综合征:双侧脑桥基底部病变累计双侧皮质脊髓束和三叉神经核下的皮质延髓束,出现对侧中枢性面舌瘫痪和四肢中枢性瘫痪,意识存在,只能以眼球运动示意。
12、脊髓半切损害(Brown-Sequard综合征):病侧损害平面以下的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和深感觉缺失,对侧痛温觉障碍。
13、Willis环:由前交通支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两侧颈内动脉末段,两侧后交通动脉和大脑后动脉起始组成。
14、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RIND):临床表现较轻,但持续时间常超过24小时,在三周内可完全恢复,为较轻的脑血栓形成。
15、Bendikt综合征:又称动眼神经和椎体外系交叉瘫综合征,病变在中脑基底部,表现为病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面下部及舌肢体瘫痪。
16、Foville综合征:病变在脑桥基底内侧,表现为病侧凝视麻痹,周围性面瘫,对侧肢体偏瘫。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神经病学名词解释1、Horner综合征:表现为一侧瞳孔缩小。
眼裂变小、眼球内陷,可伴有同侧面部少汗。
2、感觉过度:由于刺激阈增高与反应时间延长,刺激必须达到很强的程度方有感觉,在刺激后需经一潜伏期才能感到强烈的定位不明确的不适感,且持续一段时间才消失。
3、感觉xx:表现为轻微的刺激即引起强烈的感觉,系因对触痛觉的敏感性增强或感觉阈值降低所致。
4、假性球麻痹:又称假性延髓麻痹,两侧皮质延髓受累时出现舌咽,迷走神经麻痹症状,表现为发音嘶哑,吞咽困难,咽反射消失。
5、运动性失语:Broca失语,口语表达障碍突出,理解相对好,主要累及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
6、感觉性失语口语理解严重障碍为其突出特点,故以往称为感觉性失语。
患者对别人和自己讲的话均不理解,或仅理解个别词或短语;口语表达有适当的语法结构但缺乏实质词,表现为语量多,讲话不费力,发音清晰,语调正常,短语长短正常,即所谓流利型口语,病变位于优势半球Wernicke区(颞上回后部)。
7、缺血半暗带:急性脑梗死病灶是由中心坏死区及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ischemicpenumbra)组成。
而缺血半暗带内因仍有侧支循环存在,可获得部分血液供给,尚有大量可存活的神经元,如果血流迅速恢复,损伤仍为可逆的,脑代谢障碍可得以恢复,神经细胞仍可存活并恢复功能。
8、TIA:指反复发作的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的突发、短暂、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9、闭锁综合症(Locked-insyndrome):见于双侧脑桥基底部损害。
患者意识清楚,但四肢及面部瘫痪不能张口说话和吞咽,仅保存闭眼和眼球垂直运动功能,并以此表达自己的意愿。
10、Weber综合征(中脑腹侧综合征):中脑病变导致同侧动眼神经瘫痪,对侧中枢性偏瘫。
11、Wallenberg综合征(延髓外侧综合征):系椎动脉阻塞,狭窄或小脑后下动脉阻塞引起的临床症状。
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眼震,病灶同侧软腭及声带麻痹/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病灶同侧共济失调,病灶同侧Horner(,病灶同侧面部浅感觉障碍,对侧半身浅感觉障碍。
神经内科学知识点神经内科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神经系统的疾病,包括脑、脊髓、周围神经和神经肌肉接头等方面的疾病。
下面将介绍一些神经内科学的知识点。
一、脑卒中脑卒中是指突发性脑血管意外,造成脑血管的急性缺血或出血性病变。
常见的症状包括突发性头痛、嘴歪眼斜、肢体无力等。
脑卒中应该尽早就诊,并接受头部CT或MRI检查,确定病变类型,以便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二、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运动迟缓等为主要症状。
该病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来缓解症状,有时候还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三、脑膜炎脑膜炎是由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脑膜组织引起的疾病。
患者常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
治疗上应该及时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进行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四、癫痫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会出现反复发作的癫痫发作。
治疗上主要通过抗癫痫药物来控制症状,部分患者还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切除病变部位。
五、多发性硬化多发性硬化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
患者表现为多发性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症状,包括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等。
治疗上主要通过激素治疗和免疫调节剂来控制病情。
六、脑肿瘤脑肿瘤是指生长在脑组织中的一类瘤,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临床上常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
治疗上主要通过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来控制病情。
以上就是关于神经内科学的一些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神经内科学是一个广阔而又复杂的领域,需要医务人员不断学习和提升专业技能,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服务。
祝愿所有患者早日康复!。
神经内科病例范文神经内科是一门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学科,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疾病。
神经内科疾病的症状复杂多样,需要医生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诊断。
本文将介绍一位神经内科患者的病例,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神经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病例描述患者,男性,60岁,因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入院。
患者病史不详,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史。
体格检查:神志清楚,语言流畅,颅神经无明显异常,肢体运动无明显障碍,肌力正常,腱反射活跃,病理征阴性。
诊断过程1. 神经影像学检查患者进行了头颅CT和MRI检查,发现颅内占位性病变,位于左侧颞叶区,大小约为3.5cm×3.0cm,边界清晰,密度均匀,周围水肿明显。
2. 神经内科专科会诊患者进行了神经内科专科会诊,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结合神经影像学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左侧颞叶胶质瘤。
3. 病理学检查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左侧颞叶胶质瘤。
治疗过程1. 手术治疗患者进行了左侧颞叶胶质瘤切除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
2. 放疗治疗患者术后进行了放疗治疗,共进行了30次放疗,每次放疗剂量为2Gy,总剂量为60Gy。
3. 化疗治疗患者术后进行了化疗治疗,采用替莫唑胺、卡铂、依托泊苷等药物联合化疗,共进行了6个疗程。
随访情况患者术后进行了长期随访,每3个月进行一次头颅CT检查,每6个月进行一次头颅MRI检查。
随访2年后,患者头颅CT和MRI检查结果均未见复发或转移。
结论神经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医生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诊断,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
对于颞叶胶质瘤等神经内科疾病,手术治疗、放疗治疗、化疗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
长期随访可以及时发现疾病复发或转移,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及重点感觉障碍。
(包括面部)感觉障碍,偏瘫及同向性偏盲。
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病变时产生Horner征,表现为眼裂缩小、眼球轻微内陷、瞳孔缩小或伴同侧面部少汗或无汗。
A起始段、两侧颈内A末端、两侧大脑后A借前、后交通A连通形成,使颈内A系与椎-基底A系相交通。
正常情况下动脉环两侧的血液不相混合,当某一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时,可一定程度通过willis 环使血液重新分配和代偿,以维持脑的血液供应。
后交通A和颈内A交界处、前交通A和大脑前A的连接处是动脉瘤的好发部位。
~,主要表现为①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前庭神经损害)②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③病灶侧共济失调④Horner综合症(交感N下行纤维损害)⑤交叉性感觉障碍→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
常见于小脑后下动脉、椎基底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缺血性损害。
, 导致运动笨拙和不协调, 并非肌无力,累及躯干、四肢和咽喉肌时可引起身体平衡、姿势、步态及语言障碍。
共济运动由小脑、脊髓、前庭、锥体外系共同参与协调。
病变位于脑桥基底部,双侧锥体束和皮质脑干束均受累。
患者意识清醒,因运动传出通路几乎完全受损而呈失运动状态,眼球不能向两侧转动,不能张口,四肢瘫痪,不能言语,仅能以瞬目和眼球垂直运动示意与周围建立联系。
可由脑血管病、感染、肿瘤、脱髓鞘病等引起。
,由优势侧额下回后部病变引起,以口语表达障碍最突出,电报式语言,讲话少,讲话费力,找词困难,发音\语调障碍,语法差,口语理解相对保留,复述\命名\阅读\书写障碍.,由优势侧颞上回后部病变引起,以严重听理解障碍为特点,表现为患者听觉正常,但不能听懂别人和自己的讲话,口语表达流利,语量多,发音和语调正常,但言语混乱而割裂,较多语义错语,难以理解,答非所问,复述障碍与听理解障碍一致, 存在不同程度的命名\阅读\书写障碍.,由优势侧颞中回后部病变引起,主要特点为命名不能,找词困难,赘语,在供选择名称中能选出正确的名词,听理解\复述\阅读\书写障碍轻.~,表现为双眼视力下降或完全消失\眼底正常\双眼瞳孔对光反射正常.III、IV,脑桥V~VIII,延髓IX~XII,还有传导深感觉的中继核(薄束核、楔束核)及与锥体外系有关的红核和黑质等大题部分1.一般感觉:浅感觉(痛\温\触觉)来自皮肤\粘膜;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来自肌肉\肌腱\骨膜\关节;皮质感觉(复合感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重量觉)。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1.神经病学 (Neurology):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
的学科,主要关注诊断和治疗与神经系统有关的疾病和障碍。
2.脑卒中 (Stroke): 脑卒中是由于脑部供血中断导致的脑功能损害,常见症状包括瘫痪、言语困难和认知障碍等。
3.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行
性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肌肉僵硬、震颤和运动迟缓。
4.癫痫 (Epilepsy): 癫痫是一种由大脑发生异常电活动引起的慢
性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意识丧失、抽搐或异常行为。
5.脑膜炎 (Meningitis): 脑膜炎是指脑膜发炎的疾病,常见症状
包括剧烈头痛、发热、颈部僵硬以及恶心呕吐等。
6.多发性硬化症 (Multiple Sclerosis): 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自身
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攻击神经纤维髓鞘,造成运动、感觉和认知障碍。
7.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
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症状为记忆丧失、认知能力下降和行为异常等。
8.脑瘤 (Brain Tumor): 脑瘤是指脑组织内发生的肿瘤,会导致
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症状包括头痛、呕吐、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等。
9.脊髓损伤 (Spinal Cord Injury): 脊髓损伤是指脊髓受到外力损伤,造成下半身瘫痪、感觉丧失和膀胱功能障碍等症状。
10.神经退行性疾病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类疾病,其特征是神经细胞逐渐死亡或退化,例如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
神经内科的名词解释_常见症状_典型病例
神经内科的名词解释
神经内科是关于神经方面的二级学科。
不属于内科概念。
主要诊治脑血管疾病(脑梗塞、脑出血)、偏头痛、脑部炎症性疾病(脑炎、脑膜炎)、脊髓炎、癫痫、痴呆、代谢病和遗传病、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病、周围神经病及重症肌无力等。
主要检查手段包括头颈部MRI,CT,ECT,PETCT,脑电图,TCD(经颅多普勒超声),肌电图,诱发电位及血流变学检查等。
同时与心理科交叉进行神经衰弱、失眠等功能性疾患的诊治。
神经内科的常见症状
·眩晕
·脑梗塞
·三叉神经痛
·神经衰弱
·神经症
·面神经炎
·晕厥
·桡神经麻痹
·痴呆综合征
·癫痫
·头痛
·坐骨神经痛
·帕金森病
·急性脊髓炎
神经内科的典型病例
病例1
患者男性,60岁。
因生气后突然双眼闭合不全,伴头晕、言语欠流利,无头痛及二便障碍。
查体:内科系统未见异常。
双侧周围性面瘫,四肢腱反射活跃,左指鼻试验欠准,右巴彬斯基征阳性。
血、尿
常规、肝功、血糖、血沉均正常,心电图示,多发性房性期前收缩、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头部CT扫描:未见异常。
头部磁共振(MRI)检查:T1 加权象见双侧桥脑基底部有低信号,T2加权象则呈高信号,诊断为双侧桥脑梗塞。
经用神经细胞活化剂、血管扩张剂、抗血小板凝聚等药物治疗1个月,症状体征好转出院。
病例2
患者女性,28岁。
以口角歪斜、头晕、头痛、复视、右肢麻木乏力3天入院。
既往史、个人史、月经史、婚育史、家族史均正常。
体验:BP14/8kpa,神志清楚,发育正常,内科查体正常。
神经系统:眼球运动正常,瞳孔右侧0.3cm,左侧0.4cm,对光反射正常,左鼻唇沟稍浅,伸舌轻偏右,右半身痛、触觉减退。
右侧肌力Ⅳ级、腱反射(+),右巴氏征(+),头颅CT平扫见:左侧大脑脚片状密度不均、边界不清的高度影,内部散在钙化点。
增强见不规则强化,边界仍不清,周围可见增粗的条状血管影像,延迟5分钟扫描见:强化区密度减弱考虑左大脑脚脑血管畸形。
8年后,上述症状再发复入院。
MRI扫描见:左大脑脚及桥脑中下部有一不规则异常信号,约1.5cm×1.5cm×2.8cm大小,T1加权相呈高低混杂信号,T2加权相呈中心高信号,周边部位低信号,未见明显占位效应,动静脉血管显影良好,病灶区未见明显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示中脑及桥脑海绵状血管瘤。
病例3
患者男性,8岁。
家人发现,双眼发呆,左右转动不动,次日发现口角左斜并流口水。
第三天进食发呛,行走不稳呈蹒跚状,易跌倒,第五天检查发现双眼水平性和垂直性眼球震颤,双眼外展力弱,右侧面肌、斜方肌无力,双侧软腭提举力弱,吞咽发呛,构音困难,发音不清,伸舌偏右,无肌萎缩。
双下肢腱反射活跃,双巴彬斯基氏征阳性,四肢主动运动困难,右侧为著,无感觉障碍和脑膜刺激征。
二个月后症状逐渐加重,双侧面瘫和四肢瘫更明显。
无明显颅内压增高体征。
头颅正侧位及颅底平片无异常。
脑脊液正常,三月后死亡。
本例后经尸检,病理诊断脑干髓内多形型胶质细胞瘤,病变以桥脑为主,
累及两侧,延脑上部受累,并波及小脑上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