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
- 格式:docx
- 大小:36.96 KB
- 文档页数:1
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对文化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尤其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人类社会初期,它的影响甚至是具有决定性的,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是如此。
一、典型的大河文明文化是人的社会属性,具有超自然的特征,人及其活动以外的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都不属于人的文化。
但人类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文化也就离不开自然,并以自然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自然在提供人生存条件的同时,也在磨炼人的意志,给予人重重压力。
人类只有不断克服这些压力,才能繁衍生存和继续发展。
因此,在人类产生之初,认识自然、改造环境便成为人类生存的第一要义,并将成为终身使命。
改造环境的手段是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等等。
在劳动过程中,人创造了文化,并以文化观指导自己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人类能够认识自然,必须对环境产生能动作用;相反,环境也通过自然法则的永恒作用,制约着人类。
主客二体,相参相依,共居于循环、变化的生存时态之中。
这就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动态关系。
在人类的原始阶段,生存动态的重心偏向自然环境一方,人只能被动地受制于环境,而无法自主地选择自然,人基本上是环境的奴隶。
当人类开始学会种植、蓄养家禽和建造房舍时,对自然环境的完全依赖开始有了改变,这意味着人类开始拥有生存的主动权。
从这一刻起,地球上相继出现人所创造的「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是相对于「自然景观」而言。
后者泛指地表的自然景色,可以按照地貌特征划分区域,如森林景观、草原景观等等。
前者则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创造出来的景观。
文化景观的出现对于人类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它可以使人迹罕至的地方充满生机,使人在原来无生存条件的地方落脚谋生,如在沙漠中开辟绿洲,在「旱魃为虐」之地修建灌溉网……。
人类的生存空间得以大大地拓展,因此也有了较大的生存自由。
由于自然规律的制约作用,决定了创建文化景观的非随意性,其必须是在一定的自然基础上的创造。
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
中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便有着不同时期形成的各种传统文化,而这些文化孕育于一
种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之中。
首先,中国文化建立在广阔的地域条件上。
作为一个巨大的半洲,中国拥有着多样的
气候、地形及土地,其特殊的地形条件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和多样的历史资料。
一
方面,中国多山、多陆、多水,其高原、丘陵、山地、内陆洼地、河流、海湾等地理景观
非常丰富,因而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另一方面,多种分布的陆地丰富
了中国的草原、丛林、沼泽等地理景观,让中国的古代文化有机会发展至一定高度。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多种文化思想。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文化思想
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出博大精深、多元繁杂的文化样式。
从古代时期
开始,不同地区产生了不少文化思想,比如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名家和历家等;此外,更丰富的地理环境也为中国传统文化引进了许多异域文化知识,而这些知识又在本土
文化之上形成了新的文化思想,使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盛大。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不同时期传统
文化不断发生演变,而这恰恰是社会历史背景引起的,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国
王朝随着政治中心的迁移而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为中国文化带来了快速的发展;
此外,宋元明清时期的两次大变革,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影响,将最终形成中国
历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思想体系。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于广阔的地域条件、多种文化思想以及社会历史背景之中,各种丰富而博大精深的文化共同汇聚而成,使中国不仅成为世界上最悠久文明的国度,也使其独属於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至今,促使中华文化在世界影响力日益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