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热点专练06 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
- 格式:doc
- 大小:1.60 MB
- 文档页数:12
【高考地理】:2020高考地理微专题:传统文化与地理实践力传统文化与地理实践力一、选择题(共44分)灯笼,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工艺品。
古代灯笼是用天然竹子、油纸或绫绢、粘胶经过工匠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
浙江省杭州市的西兴村是一个有着数百余年灯笼制作历史的“灯笼村”。
过去,村里无论男女老幼都会做灯笼,编制的灯笼在当地销售紧俏。
如今,大部分村民放弃了这一传统手工艺,全村仅剩七八家灯笼作坊,灯笼制作技术正面临失传和逐渐衰落的境地。
下图为古代灯笼作坊图。
据此回答1~3题。
1.杭州市西兴村历史上制作灯笼的有利自然条件是A.优越的海陆位置B.温暖的气候条件C.丰富的竹材资源D.广阔的消费市场2.历史上我国劳动人民制作的灯笼,其主要作用是A.指示风向 B.照明引路C.驱兽捕虫 D.农田分界3.浙江杭州西兴灯笼逐步衰退的主要原因是A.京杭大运河淤积B.电灯泡的发明C.消费市场的萎缩D.劳动力的老龄化贵州石桥皮纸是采用传统全手工生产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特有植物为原料,生产的皮纸具有纸质洁白、柔韧性强、纤维长、耐拉力、纸面平整、光泽度好、吸水性强、保存时间长等优点。
石桥皮纸生产工艺复杂,技艺传承主要靠口头传授,耗时长,要求严。
近年来,石桥皮纸深受广大书画爱好者的喜爱。
下图为贵州石桥皮纸作坊场景图。
据此完成4~6题。
4.石桥皮纸深受书画爱好者喜欢主要是因为A.价格低廉 B.品质优越C.知名度高 D.文化底蕴深厚5.石桥皮纸保护传承面临的首要问题主要是A.核心技术面临失传B.产品销售市场狭小C.生产加工技艺落后D.品牌宣传力度不够6.目前石桥造纸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是A.扩大材料来源,降低生产成本B.借助网络平台,加大宣传力度C.加强技艺创新,完善产品体系D.拓宽营销渠道,打开国际市场某校学生于台风过后,前往某山区实习,观测溪谷的变化情况。
下图为学生实习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
据此完成7~8题。
7.学生在实习中可以得知的是A.溪谷的坡度;溪谷的蒸发量B.溪谷的蒸发量;溪流的水深和流速C.溪谷的台风降水量;堆积物粒径大小D.溪谷的坡度;堆积物粒径大小8.学生在溪谷的观测点是A.甲、乙 B.甲、丙C.乙、丁 D.乙、戊下图是“五一”劳动节期间一旅游爱好者在宁夏沙坡头(37.5°N,105°E)拍摄的一张落日余辉的风景图。
地理高考文化知识点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中学生们都在忙碌地备战考试。
而作为一门必考科目,地理对于考生们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地理高考中的文化知识点是考生们需要熟练掌握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详细讨论地理高考中的文化知识点,帮助考生们更好地备战考试。
一、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是地理高考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它指的是地域特色的文化风俗和乡村传统,包括民间艺术、民俗活动、民间信仰等。
考生需要了解不同地区的乡土文化特点,例如四川的川剧、广东的粤剧、海南的椰雕等,这些都是地理高考中常见的乡土文化知识点,考生们需要掌握其基本内容和相关历史背景。
二、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是指在自然和人类共同努力下,为人类后代所珍视的具有普遍价值的自然和文化遗产。
在地理高考中,世界文化遗产是一个常见的考点。
考生需要了解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包括长城、故宫、巴黎圣母院、瓦伦西亚城堡等。
同时,考生还需要了解这些建筑和景点的历史背景、文化意义以及保护措施等。
三、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地理高考中的又一个重要知识点。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色。
考生需要了解中国各民族的典型特征、传统节日、民族服饰等。
例如,我们需要了解壮族的苗族等,这些都是地理高考中常见的民族文化知识点。
四、遗址文化遗址文化是指依然保存着古代人类活动痕迹的地方或地物。
在地理高考中,考生需要了解一些重要的古代遗址,如秦始皇兵马俑、埃及金字塔、布达拉宫等。
考生需要了解这些遗址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文化意义等。
五、旅游文化旅游文化是地理高考中的一个常见考点。
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使得旅游文化愈发繁荣。
考生需要了解一些重要的旅游景点,如乌镇、丽江古城、韶山等。
同时,考生还需要了解这些景点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历史背景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回答与旅游文化相关的考题。
通过对以上地理高考文化知识点的了解,考生们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备战考试。
此外,考生们还应结合教材、参考书以及丰富的学习资源,加强对地理高考的复习。
2020高考地理热点专练06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热点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
中华传统文化体现各地地域特色和中华人民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的传统民居、山水画、茶文化、古诗词、传统服饰、饮食文化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近几年的高考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试题之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典例探究〗(2018·全国卷II) [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我国某地的“佛手山药”有三百多年的种植历史,2009年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佛手山药”形如手掌,品质优良,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过去,因深藏于大山之中,加之外形不规则,皮薄、贮存期短,长距离运输容易损坏或变质,“佛手山药”鲜为人知。
近年来,当地政府依托“佛手山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领农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1)简述依托“佛手山药”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效益。
(2)设计两项依托“佛手山药”开展的旅游项目。
【答案】(1)效益:提高“佛手山药”种植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延长产业链,(引领“佛手山药”由传统种植向农产品加工、旅游观光体验升级,)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就业岗位;提高“佛手山药”的品牌价值,扩大其知名度。
(2)旅游项目:观光项目,如设立“佛手山药”展室(陈列馆)等;体验项目,如“佛手山药采挖”等;购物项目,如建设“佛手山药”农副产品一条街等。
【解析】本题组以“佛手山药”为载体,考查“佛手山药”带来的效益和旅游项目的设计,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1)依托“佛手山药”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效益,主要从社会、经济两个角度作答。
社会包括提高经济收入、增加就业等;经济包括延长产业链、带动产业发展、提高知名度、树立品牌效益等。
(2)依托“佛手山药”可以开展的旅游项目可以从观光、体验、购物等角度着手,该问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以“佛手山药”为中心设计项目即可,如设立“佛手山药”展览室、采挖“佛手山药”、建立“佛手山药”农副产品购买区等。
地理热点|常考的33种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1.水稻种植与水资源:水稻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之一、中国广袤的江河湖泊以及丰富的降水资源为水稻的种植提供了条件。
而水稻种植也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例如稻田的灌溉系统和湿地的保护。
2.秦岭与华山:秦岭是中国的分水岭,北面是黄河流域,南面是长江流域。
秦岭地区是中国传统的关中和陕西地区的发源地,陕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而华山则是中国著名的名山之一,是陕西的象征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3.长江与文化: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内陆河流。
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地之一,有着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比如三峡、古代城市和文化名人故居等。
4.黄河与中华文明: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黄河流域是中国最早的农业聚居地之一,这里孕育了古代中国伟大的文化与文明,比如良渚文化、夏商周文化等。
5.雅鲁藏布江与西藏文化:雅鲁藏布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西藏地区的母亲河。
西藏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之一,有着独特的藏族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雅鲁藏布江的壮丽景观和丰富的水资源为西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6.长城与边塞文化:长城是中国古代的边防工程,也是中国的文化瑰宝。
长城沿线有许多与边塞文化相关的景观和遗迹,比如敖包、塔、关城等。
这些景观和遗迹见证了中国的边防历史,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和文化交流的特点。
7.苏州园林与水城文化:苏州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园艺文化的瑰宝。
苏州的独特水城文化和富饶的水资源为苏州园林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苏州园林以其精致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8.汴京与国际贸易:汴京是中国古代的首都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贸易中心之一、汴京位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这里有丰富的农产品和商业资源,加上北方的交通优势,使得汴京成为了商业和文化的中心。
10.大运河与南北文化交融: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也是中国南北文化交融的象征之一、大运河连接了南方的江河湖泊和北方的黄河,促进了南北地区的贸易和人员流动,推动了南北地区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热点03 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一、单选题(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湖笔,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为“文房四宝”,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浙江省湖州市是湖笔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文房四宝行业特色区域”——毛笔之都。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明初湖州上贡笔料,“岁办笔管共13587个,山羊毛10斤5两”。
湖笔逐渐取代宣笔而兴起,其根本原因是()A.工艺精湛B.政府支持C.原料优质D.市场广阔2.湖州市近几年从提升传统产业、保护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适当降低对湖笔制造企业的年销售额指标要求,这样做主要是为了()A.降低毛笔生产成本B.提高生产技术水平C.增加产品品牌效应D.提高产品市场价格3.近些年,当地引导企业将毛笔生产从实用型转向工艺型、礼品型。
这样做最主要目的是()A.降低销售成本B.提高产品附加值C.降低环境污染D.提升消费者体验(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云南元阳以水田为主的哈尼梯田(图1)和山西昔阳大寨旱地梯田(图2)是我国南北方山区人民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代表。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两地均形成了坡面“上部林地+下部梯田”的空间结构,林地对梯田的主要生态保护功能是()①防止山洪对梯田的毁坏①为梯田提供养分①防止大风对梯田的毁坏①为梯田涵养水源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5.与大寨梯田相比,哈尼梯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独特性是()A.防止水土流失导致土层变薄B.防止水分流失加剧土地干旱化C.防止土壤侵蚀导致土壤养分流失D.防止有机质快速分解与淋溶加剧养分流失(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花儿”属于山歌的一种,主要流行于青海和甘肃两地,经过祖祖辈辈的传唱和演绎,当地人不仅把“花儿”看作一种文化象征,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每年6-7月间成千上万人参加的“花儿会”是西北地区文化盛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高考地理传统文化知识点高考地理考试是考察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一项重要考试。
其中,传统文化知识点在地理考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了解传统文化知识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学科,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综合素质。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传统文化的国家。
在地理学科中,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点主要包括山水画、古诗词、古建筑等。
这些知识点既与地理地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代表了中国独特的艺术和文化形态。
首先,山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通过学习山水画,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景观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山水画中的山水主题,表现了中国社会对美丽自然环境的向往和推崇。
同时,山水画中的山脉、江河、湖泊等自然地貌元素,也为我们深入学习地理地貌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窗口。
其次,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通过学习古诗词,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深刻描绘和感悟。
古诗词中蕴含的自然景观描绘,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倾诉,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于人类文明和情感的重要性。
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古建筑,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和对建筑艺术的追求。
中国的古建筑融入了丰富的地理元素,根据不同地域的气候、地貌特点以及文化传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例如,长城的建造依托于中国广袤的地理环境,既起到了防御作用,又丰富了地域的特色。
传统文化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不仅仅是为了应对高考地理试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忙于学习各种应试知识,我们往往忽略了对自己的国家和文化的了解。
而地理学科正是一个提供了机会和平台,让我们去探究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科。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点,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人民对于地理环境的理解和对自然的崇敬。
这些传统文化知识点不仅仅是一些陈旧的概念,更是一种历史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
预测02 传统文化与地理人地关系始终是地理的核心与灵魂,悠久的人类发展史也是一个人地关系的发展史,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民居、服饰、饮食、日用品、风俗习惯等区域传统文化,都烙上了地理环境印记。
关注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家国情怀在近年高考中明显体现。
1.从题型角度看,以选择题为主,在综合题部分,也有体现。
2.在往年的地理试题中,曾经出现过传统民居、瓷器、剪纸、花茶、油纸伞、节日等传统文化为背景的试题,通过文化现象的分布、变迁、兴衰发展考查其背后的地理区位条件及变化、发展、传承等方面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体现了试题的“厚度”和“温度”。
3.了解传统文化,传统服饰、传统民居、传统饮食、传统工艺、传统艺术、传统节日等命题背景材料值得继续关注。
1、利用“人地相关性”发现传统文化与区域环境间中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密切关系,探寻文化背后的地理烙印。
2、利用“区位条件动态变化”观念,思考分析造成文化兴衰变化的因素及应对措施等。
(2019·江苏省高考卷)有着“东方好望角”之称的某沿海小镇,迎接了中国大陆新千年的第一缕曙光。
这里房屋、道路依地势而建。
在方圆四、五平方千米的山坳里,房屋多用石块砌成,屋顶瓦片也多压着石块,形成“屋咬山,山抱屋”的石砌建筑群(下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镇位于A.海南省B.广东省C.浙江省D.山东省2.该镇石砌建筑主要是为了抵御A.寒潮B.台风C.泥石流D.冰雹(2018·新课标全国卷Ⅲ)油纸伞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传统方法,全手工制作。
油纸伞以竹为骨,以纸或丝绸为面,刷桐油以增强韧性并防水,但长期置于干燥环境中易变脆、开裂。
近年来。
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与现代钢骨布面伞相比,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依赖的主要优势是A.携带方便B.适用地广C.文化蕴涵D.经久耐用4.下列地区中,宜作为油纸伞重点推销市场的是A.欧洲西部B.中亚C.中东D.撒哈拉以南非洲(2018·江苏省高考卷)“地坑院”是黄土高原上的特色民居。
热点06 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热点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
中华传统文化体现各地地域特色和中华人民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的传统民居、山水画、茶文化、古诗词、传统服饰、饮食文化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近几年的高考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试题之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典例探究〗[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我国某地的“佛手山药”有三百多年的种植历史,2009年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佛手山药”形如手掌,品质优良,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过去,因深藏于大山之中,加之外形不规则,皮薄、贮存期短,长距离运输容易损坏或变质,“佛手山药”鲜为人知.近年来,当地政府依托“佛手山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领农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1)简述依托“佛手山药"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效益。
(2)设计两项依托“佛手山药”开展的旅游项目。
【答案】(1)效益:提高“佛手山药”种植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延长产业链,(引领“佛手山药”由传统种植向农产品加工、旅游观光体验升级,)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就业岗位;提高“佛手山药”的品牌价值,扩大其知名度。
(2)旅游项目:观光项目,如设立“佛手山药”展室(陈列馆)等;体验项目,如“佛手山药采挖”等;购物项目,如建设“佛手山药”农副产品一条街等。
【解析】本题组以“佛手山药"为载体,考查“佛手山药”带来的效益和旅游项目的设计,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1)依托“佛手山药"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效益,主要从社会、经济两个角度作答。
社会包括提高经济收入、增加就业等;经济包括延长产业链、带动产业发展、提高知名度、树立品牌效益等。
(2)依托“佛手山药”可以开展的旅游项目可以从观光、体验、购物等角度着手,该问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以“佛手山药"为中心设计项目即可,如设立“佛手山药”展览室、采挖“佛手山药”、建立“佛手山药”农副产品购买区等。
2020年高考地理热点练习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惠安女是福建泉州惠安县惠东半岛海边的一群衣着特殊的劳动妇女,她们以奇特的服饰,勤劳的精神闻名海内外。
解放初流传至今的一首打油诗形象地勾画出了惠安女传统服装的特征:“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
”惠安女的头部被斗笠和头巾包裹得仅露出一张脸,而腰、腹部却暴露无遗,衣服以短袖为主,而大筒裤的裤脚宽达0.4米。
据此,完成1~2题。
1.地方服饰是地理环境特征的体现,有关惠安女衣着特点解释最合理的是()
A.封建头——防风沙
B.民主肚——沿海地区,文化开放
C.浪费裤——当地纺织业发达,布料便宜
D.节约衣——方便捕捉鱼蟹
2.当今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惠安女服饰在福建越来越少见,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传统服饰土气十足
B.西方流行服饰的冲击
C.新一代年轻女性传承意识不足
D.惠安女性就业渠道不断拓宽
解析:第1题,地处沿海地区,封建头可防风吹日晒,A错误;民主肚(开放肚),节约衣,因纬度低,气温高,短衫凉爽,且便于劳作,B错、D对;浪费裤——宽裤便于涉海,打湿易干,C错。
故选
1。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摘要】高考地理试题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的重要地位,地理知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成为其中一大特点。
通过分析地理试题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元素、与历史文化遗产的关系,以及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可以看出这些试题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地理试题的设计也为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考地理试题的价值在于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也得到了体现。
高考地理试题不仅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为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树立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支持。
【关键词】高考地理试题、传统文化、地理知识、历史文化遗产、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弘扬、文化自信、现代教育、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发展、价值、促进、结合。
1. 引言1.1 高考地理试题反映我国传统文化高考地理试题作为高考科目之一,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的重要地位。
通过分析高考地理试题,可以发现其中融入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反映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地理知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使得高考地理试题在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高考地理试题中,常常出现关于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历史文化名城、古代运河等内容,这些题目不仅考察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通过解答这些题目,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我国古代文明的瑰宝,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农业、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卓越成就。
高考地理试题还涉及到我国各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敦煌莫高窟、泰山等。
这些题目不仅考察了学生对地理景观的认知,更重要的是传承了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文化传统的珍贵价值。
1.2 地理知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地理知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使得高考地理试题不只是一道考题,更是一次文化的体验和传承。
通过解答地理题目,考生能够深入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传统,体会到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地理知识不再只是冰冷的数据和图表,而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符号。
热点6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0·全国卷Ⅱ,1~2]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
如图所示区域有1 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
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
据此完成1~2题。
1.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A.水文、地貌、植被B.地貌、水文、植被C.植被、地貌、水文D.水文、植被、地貌2.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地区() A.风俗习惯改变B.土地利用结构稳定C.人口迁徙频繁D.自然环境变化较大[2020·广东惠州市一模]岭南地区的香云纱有“丝织品中的黄金”之称,其胚料采用蚕丝,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三蒸九煮十八晒”,其中染色是一道关键工艺,染色采用生长于西江流域的薯莨(灌木)和西江河泥,薯莨中所含的单宁与河泥中富含的铁离子发生反应,在绸缎表面形成一层黑色油亮的纯天然涂层。
下图示意历史时期香云纱生产分布区域,目前广东顺德为仅存的传统香云纱主产区。
据此完成3~5题。
3.香云纱被称为“丝织品中的黄金”,主要是由于()①生产工艺复杂②劳动力投入大③原料品质要求高④生产周期短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4.历史时期,香云纱产地集聚珠三角的主要因素是()A.地租B.原料C.资金D.市场5.除顺德外,目前其他传统香云纱主产区消失的主要原因是()A.从业人员大量流失B.生产区的无序竞争C.产品品牌效应降低D.纺织技术快速发展[2020·河北省衡水中学三调文综]“药不到亳州不齐,药不过亳州不灵。
”亳州悠久的中药材种植传统让其享有“中华药都”的美誉。
近年来,从药材种植到饮片加工,从成药制造到物流贸易,从保健医疗到科教研发,安徽省亳州市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
统考版2022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热点6 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1·广东适应性测试]中华老字号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能彰显民族文化底蕴,有突出的经济和文化价值。
下图示意中华老字号在中国七大地理区的分布比例。
据此完成1~2题。
1.中华老字号企业数量分布的空间特征是( )A.东部多,西部少 B.南部多,北部少C.东北多,西南少 D.西北多,东南少2.影响中华老字号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 )A.人工成本 B.交通条件C.生产原料 D.产品品质[2021·广东适应性测试]我国广东某沿海地区盛行“冬至节,吃咸汤圆”的文化传统。
所吃汤圆无馅,用虾、蟹、生蚝等海鲜煮汤,味道鲜美。
据此完成3~4题。
3.该地制作咸汤圆汤料中的海鲜主要来自( )A.南海 B.东海C.黄海 D.渤海4.冬至节,北方居民盛行吃饺子,南方居民盛行吃汤圆,形成这种地域文化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原料 B.市场C.工艺 D.交通[2021·河北选考模拟]陕西窑洞聚落的院落模式具有典型性和独特性,从渭北到陕北呈现显著的地域分异特征。
下图示意三种典型院落模式。
据此完成5~7题。
5.陕西窑洞三种院落模式从南到北总体分布趋势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C.②—③—① D.②—①—③6.院落模式呈现地域分异的直接影响因素是( )A.土壤性状 B.地貌条件C.光照强度 D.文化传统7.窑洞院落中少见造景植物的主要原因是( )A.土壤贫瘠 B.风大沙多C.干旱少雨 D.日温差大[2021·潍坊市一模]“吞口屋”为湘西典型传统民居(左图),墙体主要采用木材、夯土砖、石材等,屋顶材料为小青瓦及片状石材。
整个建筑只在正立面开窗,且窗口较小,窗框多为木框。
为提升居住舒适度,专家建议将“吞口屋”的窗户改造为“支撑窗+内平开玻璃窗”(右图),外部的支撑窗用于控制窗户的保温隔热。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一、中国文化结构与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地处东亚大陆,在人类交往能力较为低下的时代,这是一种半封闭性的地理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逐渐发展起来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
中国的文化传统在形成之后,还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在先秦时期,华夏族与戎狄蛮夷各族不断交融,思想上百家争鸣,经济和政治制度不断调整。
自汉至魏晋南北朝,佛教传入并带给汉文化许多新鲜的思想成分,北方游牧民族进一步与汉族融合杂处,西域文化也大量传入,直到唐宋之时,又经历了第二次大调整,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趋势已经形成。
在元、明、清三朝,汉文化不仅在更大的空间和更深的层次上,经历了与北方民族的文化冲突与融合,而且开始与西方文化产生激烈的碰撞,从清末到民国又进行了第三次全方位的调整。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一)基于农耕文明的民族文化性格l、求实入世的生活态度2、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认识(二)基于宗法—专制体制的政治文化模式1、“家国同构”的政治文化模式2、层叠有序、尊卑分明的等级结构3、“大一统”的理想目标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现代化,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和创造新文化2.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以至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学活动建议:l、主题:中国各区域文化的特征差异概括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地理因素方法:观看录像,分组讨论能力训练:获取多媒体信息的能力要求:分组讨论,每种区域文化一组,完成1份作业▃▄▅▆▇██■▓点亮心灯 ~~~///(^v^)\\\~~~ 照亮人生▃▄▅▆▇██■▓。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精粹,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其中地理因素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以下从高考地理试题入手,浅析我国传统文化中地理因素的体现。
一、地理环境与人文景观的共同塑造地理环境是人类栖息和生产的基础,而人类的活动也在不断地改变和塑造着地理环境。
这种相互作用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为我们呈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与地理因素的紧密联系。
以地方人文景观为例,地理因素对于城市、乡村、山区的建设与发展,造就了众多的地方文化,如四川都江堰水利工程、黄山风景区等都是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
高考试题:黄山是什么类型的山?它是怎样形成的?请简述黄山的地貌特点。
从高考中可以看出,黄山风景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山地景区,这里的奇峰、怪石、云海、温泉等壮观景观,皆由黄山所独有的地理环境所塑造。
黄山地势险峻,山势高低起伏,且年平均温度低、相对湿度高,形成了峰、石、壑等自然景观,得名于“黄石”。
黄山地势高峻,台阶式的梯田是这里乡村人居特色之一,塑造了黄山的地方文化,如常山纳、松菖粥、黄山茶等。
二、传统农业文化的地理特点中国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农业文化是我国最古老、最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
与其他地域相比,中国农业文化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地理因素对于我国农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其农业生产方式、农产品的品质等。
高考试题:我国传统农业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它对于农业发展的影响有哪些?高考试题可以看出,我国传统农业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
在古代,人们相信自然和人类是存在内在联系的,并以此为指导思想,遵循自然规律并调节天地之气,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数千年的发展经验。
从地理上来说,中国流域较多,而流水不断,湖泊众多,这使得古代农业文化从水稻和农业工具的发明发展起步,独具特色。
同时,中国独特的山川地理形态,也使得中国农业文化集中体现出了与世界其他地区不同的农业作物,如茶、枸杞、人参等。
热点06 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热点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
中华传统文化体现各地地域特色和中华人民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的传统民居、山水画、茶文化、古诗词、传统服饰、饮食文化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近几年的高考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试题之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典例探究〗(2018·全国卷II) [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我国某地的“佛手山药”有三百多年的种植历史,2009年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佛手山药”形如手掌,品质优良,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过去,因深藏于大山之中,加之外形不规则,皮薄、贮存期短,长距离运输容易损坏或变质,“佛手山药”鲜为人知。
近年来,当地政府依托“佛手山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领农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1)简述依托“佛手山药”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效益。
(2)设计两项依托“佛手山药”开展的旅游项目。
【答案】(1)效益:提高“佛手山药”种植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延长产业链,(引领“佛手山药”由传统种植向农产品加工、旅游观光体验升级,)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就业岗位;提高“佛手山药”的品牌价值,扩大其知名度。
(2)旅游项目:观光项目,如设立“佛手山药”展室(陈列馆)等;体验项目,如“佛手山药采挖”等;购物项目,如建设“佛手山药”农副产品一条街等。
【解析】本题组以“佛手山药”为载体,考查“佛手山药”带来的效益和旅游项目的设计,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1)依托“佛手山药”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效益,主要从社会、经济两个角度作答。
社会包括提高经济收入、增加就业等;经济包括延长产业链、带动产业发展、提高知名度、树立品牌效益等。
(2)依托“佛手山药”可以开展的旅游项目可以从观光、体验、购物等角度着手,该问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以“佛手山药”为中心设计项目即可,如设立“佛手山药”展览室、采挖“佛手山药”、建立“佛手山药”农副产品购买区等。
【点睛】旅游业发展的地理意义:旅游业发展的地理意义主要从社会、生态和经济三个分析。
社会方面如提高人口素质、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等。
生态方面,如带动生态环境的保护;经济方面,如带动产业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提高经济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等。
(2019年北京卷)某中学制作主题为“点亮中国”的宫灯。
图1为学生手绘的设计图。
读图,回答第1—2题。
1.甲面中绘有多座大桥,可以推断所示区域A.建桥成本低B.水运条件缺乏C.交通需求量大D.人口迁移频繁2.乙面的中国地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约为A.50千米B.200千米C.500千米D.2 000千米【答案】1.C 2.B【解析】本题组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宫灯为背景资料,考查影响交通运输线建设的因素和比例尺的计算。
第1题解答时要注意结合图示区域进行定位,结合区域的地理特征和影响交通运输线建设的因素进行分析。
第2题要求考生掌握中国的国土范围四至点,然后利用比例尺的公式进行计算。
1.从图中看,该地位于珠海,水域广阔,跨度大,建桥成本较高,A不对;该地水域广阔,河流径流量大,与海洋相连,水运条件较好,B不对;该地区经济发达,两岸经济交流频繁,交通需求量大,建桥可以缩短交通时间,C对;人口迁移一般指较大尺度的、较长时间的人口流动,说两岸的人口迁移频繁不合适,D不对。
故选C。
2.中国国土北起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北纬55°多),南至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北纬4°附近),南北相距约5500公里;该地图图上距离约30厘米,则比例尺为30厘米/5500千米=1/183千米≈1/200千米。
故答案为B。
【点睛】影响交通运输线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有经济社会因素、技术因素和自然因素,其中社会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起决定性作用;自然因素往往是限制性因素,技术因素是保证因素,可以降低自然因素的限制。
〖备考秘籍〗中华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
弘扬传统文化经典,融入现实生活世界,浸润地理教育理念,是高考地理试题重要的选题背景和立意基础。
试题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多选择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材料,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思考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揭秘地理现象的同时。
表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带领学生领略悠久中华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和自尊,潜移默化地渗透爱国主义自豪感。
〖热点追踪〗1.传统工艺传统工艺指采用天然材料制作,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和技艺,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如在试题中出现的苏州陆慕镇御窑村的御窑金砖,油纸伞、出产于武夷山脉的铅(yán )山连四纸、“蜡染之乡”贵州安顺的蜡染技艺、夹江竹纸制作技艺、浙江富阳造纸等,这些传统技艺承载着地方特色和人们的智慧,成为高考试题的选材热点。
[透析考向]试题以某地区某种优秀的传统技艺或者承载着传功工艺的手工品为背景材料,给考生介绍其工艺过程、特殊魅力,考查学生对其文化内涵的理解;考查学生对传统工艺与现在机器大生产工艺的比较分析,理解其受到人们追捧和保护的意义所在;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力,要求学生能对相关的工艺生产的区位条件分析;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学法指导]传统工艺与相关的现代工艺比较,一般存在着工序复杂,纯手工制作,生产效率低,传承人少等特点。
解答此类题目关键要理解传统工艺的传承的意义不是其实用性,而是其文化内涵;另外特别注意要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对生产的工艺当时发展的地理条件进行分析。
2.传统民居与传统建筑传统民居作为人类居住、活动的场所,是人类创造的人文景观,蕴含着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其形成和发展深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我国地域广阔,自然地理环境千差万别,受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民居的分布与形式、特点,体现了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统一,如考题中经常出现的中国南北方民居的比较、福建客家土楼、云南傣族竹楼、陕北的窑洞、地坑院、浙西南山区庆元县现存廊桥等。
[透析考向]试题往往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民居为切入点,将地区传统民居与当地的气候、水文、植被、地形、土壤等地理事物巧妙融合,考查自然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体现中华人民的智慧,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力,提升学生对地理事物之间联系的理解,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学法指导]解答本知识点时要注意结合当时民居产生时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一般原则是就地取材、适应和改善当时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
要突出围绕当地的区域特征进行分析解答。
3.诗词书画与歌谣民曲中国的诗词书画,尤其是描述山水、节气、天气的诗句和寄情于山水的书画,是中华文化美学的体现,受到地理环境的直接影响,作品具有明显的地域、时节特征。
如考题中出现的“古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装。
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
”是对各地自然地理特征的归纳总结;中华“福”字的书写对我国各地风俗文化、环境特色等元素融合等。
[透析考向]试题往往以脍炙人口的诗词和优秀的山水画等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的地理认知力和地理理解力,考查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人文素养,同时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学法指导] 解答本知识点时要注意掌握中各地、各民族的突出地理特征和民俗特点,要突出围绕当地的区域特征进行分析解答。
注意在诗词歌赋中还经常和中国的时节、天气、气候等相联系,因此注意掌握中国的典型的天气现象、气候特点、时节特点以及与天气等相联系的农业活动、物候现象等非常重要。
4.农业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农业生产系统。
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传承、保存至今的农业生产经验和农业生活经验等都是农业文化遗产的范畴。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历史上所创造出的丰厚的农业文化遗产,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已有1300多年的耕种历史,依山造田,有“人间仙境,世界奇观”之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能引水灌溉和排水的农具水车,亦称“翻车”、“踏车”;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江苏兴化垛田传统生态系统等都在近几年的考题中频繁出现。
[透析考向]试题往往以某地优秀的农业文化遗产为背景材料,考查关于农业的生产区位条件的分析,考查学生的地理区域认知力等;引导学生在当前背景下,对优秀的农业文化遗产良好的生态效益进行分析,引起学生对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考。
[学法指导]解答本知识点时要注意仅仅围绕发展农业“因地制宜”的原则,侧重对农业区位条件和综合效益的分析。
要掌握以下知识点:①中国主要地区的地理特征;②影响农业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③生态农业的综合效益(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限时检测〗(2019·巨野县第一中学高三月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二十四节气,几千年来对我国农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一些与节气相关的农谚充分反映了这一点。
据此完成1—2题。
1.农谚“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意思是谷雨节气到来的时间雨水滋润大地,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此时播种,水热矛盾最大的地区是A.华北地区B.华南地区C.东北地区D.西南地区2.半个多世纪前,指导东北某地农业生产的谚语是“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现在的谚语是“谷雨到立夏,种啥都不怕”。
这一变化反映了A.农作物品种的改良B.当地降水增加C.农业耕作技术提高D.当地气候变暖【答案】1.A 2.D【解析】1.谷雨节气到来的时候,华南、西南有降水,东北有融水且尚未大面积耕种,而华北地区正是春播忙却正值春旱时节,此时播种,水热矛盾最大,选A。
2.影响东北农业的主要是热量,“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 到“谷雨到立夏,种啥都不怕”反映农作物种植时间提前了,说明热量增多,这是当地气候变暖的反映,选D。
【点睛】气候变暖会导致雪线上移,中高纬度的作物或植被种植上限向更高纬度扩展,一些不适宜搞种植业的地区因热量条件改善变得适合作物生长等。
(2019·宿州调研)“廊桥”,顾名思义,就是有屋檐的桥,可遮阳避雨,供人休憩、交流、聚会、看风景等,有的还建有供人暂居的房间。
“廊桥”多为木质或石材+木材结构,我国古代“廊桥”现存不多。
下图为我国保存至今的一座古代园林的“廊桥”图片。
据此完成3—5题。
3.明清时期,下列地区多建有“廊桥”的是A.齐鲁大地B.横断山区C.闽粤大地D.东北平原4.图中“廊桥”的主要功能是A.供人暂居B.遮阳避雨C.观景与通行D.宗教和民俗活动5.我国古代的“廊桥”现存较少,主要是因为A.人为破坏B.风沙掩埋C.地震损毁D.洪水、泥石流冲毁【答案】3.C 4.C 5.D【解析】3.“廊桥”,顾名思义,就是有屋檐的桥,可遮阳避雨,供人休憩、交流、聚会、看风景等,应分布在人口密集,多雨的地区,明清时期,多建有“廊桥”的是闽粤大地,C对;齐鲁大地、东北平原降水少,A、D错;横断山区人口稀少,B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