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骨囊肿63例临床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3.57 KB
- 文档页数:4
根据组织来源、发病部位分类牙源性颌骨囊肿:由成牙组织或牙的上皮/上皮剩余演变而来非牙源性颌骨囊肿:由胚胎时期的残余上皮所致的囊肿、由损伤所致的血外渗性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一、牙源性颌骨囊肿(odontogenic cyst):1、根尖周囊肿(periapical cyst):曾用名—根尖囊肿(radical cyst)由于根尖肉芽肿、慢性炎症的刺激,引起牙周膜内的上皮残余增生→增生的上皮团中央发生变形与液化,周围组织液不断渗出,渐成囊肿根尖肉芽肿在拔牙后未作适当处理仍残留在颌骨内发生囊肿—残余囊肿(residual cyst)2、始基囊肿(primordial cyst):发生于成釉器发育的早期阶段,釉质和牙本质形成之前,在炎症和损伤刺激后,成釉器的星形网状层发生变形,并有液体渗出,蓄积其中形成囊肿一般无坏牙3、含牙囊肿(dentigerous cyst):又称滤泡囊肿(follicular cyst)发生于牙冠或牙根形成之后,在缩余釉上皮与牙冠面之间出现液体渗出而形成含牙囊肿可来自一个牙胚(含一个牙);多个牙胚(含多个牙)一定把牙冠包在里面4、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OKC)来源于原始的牙胚或牙板残余角化囊肿典型病理表现:囊壁上皮及纤维包膜均较薄,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表面覆有完全或不完全的角化层,此层一般呈波浪状,上皮厚度常较一致囊内为白色或黄色的角化物或油脂样物质角化囊肿可以癌变,国内报道2.65%(6/266)癌变特点—多40岁以上,反复感染史,均为多囊性,病理为典型鳞癌变,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显著增强临床表现:颌骨牙源性囊肿多发生于青壮年可,发生于颌骨任何部位根端囊肿—多发生于前牙;始基囊肿、角化囊肿—好发于下颌第三磨牙区、下颌支部;含牙囊肿—下颌第三磨牙区、上颌尖牙区;发展进程:生长缓慢,初期无自觉症状继续生长,骨质逐渐向周围膨胀,形成面部畸形更大时,表面骨质变为极薄之骨板,扪诊时有乒乓球样感觉,并发出羊皮纸样脆裂声,此层薄骨板也被吸收,发生波动感颌骨颊侧骨板一般较舌侧薄,囊肿大多向颊侧膨胀,但角化囊肿有1/3病例向舌侧膨胀,并穿破舌侧骨壁下颌囊肿发展过大,骨质损坏过多—引起病理性骨折上颌骨的囊肿可侵入鼻腔及上颌窦,将眶下缘上推,使眼球受到压迫,影响视力,或产生复视如邻近牙受压,根周骨质吸收,可使牙发生移位、松动与倾斜根端囊肿可在口腔内发现深龋、残根或死髓牙始基囊肿、含牙囊肿、角化囊肿可伴先天缺牙或有多余牙囊内有草绿色或草黄色液体流出,如为角化囊肿,则可见似皮脂样物质囊肿继发感染,则出现炎症现象,病员感觉胀痛、发热、全身不适除根端囊肿外的牙源性囊肿均可转变为或同时伴有成釉细胞瘤存在角化囊肿还有显著的复发性和癌变能力临床上牙源性囊肿可为单发,亦可多发,一般以单发多见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症(nevoid basal cell carcinoma syndrome,NBCCS)/多发性基底细胞痣综合征(multiple basal cell nevus sydrome):多发性角化囊肿同时伴发皮肤基底细胞痣(或基底细胞癌),分叉肋、眶距增宽、颅骨异常、小脑镰钙化等症状时,称为—。
96例颌骨囊肿治疗效果观察作者:杨常华刘然朱吉光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6年第25期【摘要】目的探讨囊肿摘除术和开窗引流术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颌骨囊肿的效果。
方法 96例颌骨囊肿患者,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择颌骨囊肿摘除术或开窗引流术,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83例(86.5%)囊肿摘除术患者全部达到痊愈标准,伤口一期愈合,无症状及功能障碍;其余13例采用开窗引流术患者,通过术后初期处理,无明显并发症,其中7例(7.3%)未来本院继续治疗,归结为好转, 6例6个月后来院行二期摘除术后达到痊愈标准。
全部病例无术后感染、无畸形及功能障碍,未发现复发病例。
痊愈率92.7%(89/96),无无效病例。
结论颌骨囊肿无论采用囊肿摘除术或开窗引流术哪种手术方式治疗,均可达到满意疗效,只要注意手术技巧,细心清除囊壁,提高缝合精确性,可防止并发症和复发。
【关键词】颌骨囊肿;囊肿摘除术;开窗引流术;治疗效果DOI:10.14163/ki.11-5547/r.2016.25.054颌骨囊肿系颌骨内含液体的囊性肿物,逐步增大、可导致颌骨膨胀破坏,为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病。
其临床特点是颌骨进行性无痛性肿大,进展缓慢,较大者扪诊有乒乓球样压弹感。
任何部位的颌骨囊肿发展到一定程度,均可导致面部畸形且有导致正常牙齿松动及颌骨骨髓炎并发症的风险。
本文对 96例颌骨囊肿病例进行了回顾总结,通过囊肿摘除术和开窗引流术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08~2015年本科收治、经CT支持确诊及病理诊断的96 例颌骨囊肿住院患者,其中男 65例、女31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72岁、平均年龄 36.3岁;其中属于牙源性颌骨囊肿78例,非牙源性颌骨囊肿18例;上颌骨囊肿 63例,下颌骨囊肿 33例。
1. 2 诊断及鉴别标准缓慢增大的无痛性颌骨膨胀,出现面部畸形,扪诊有乒乓感;穿刺可抽出草黄色液体,或白色角化或油脂样物;牙源性者有病源牙或牙缺失;X光表现为颌骨内的囊性透光影,此透光影边界光滑平缓,有一致密白色硬化边,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
156例颌骨囊肿临床手术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颌骨囊肿的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对156例颌骨囊肿按不同的适用症采用囊肿刮治术和开窗引流术,并观察术后情况。
结果:采用囊肿刮治术的有3例发生了感染,2例发生了下唇麻木,术后6月完全恢复,1例角化囊肿术后11月复发,经再次手术后无复发。
采用开窗引流术的,1个月囊肿开始变小,3个月后明显变小,6个月后有5例行二期刮治术并同期植入人工骨,12-24月囊腔完全消失。
结论:根据囊肿的不同条件,采用囊肿刮治术和开窗引流术均取得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颌骨囊肿;囊肿刮治术;开窗引流术颌骨囊肿是口腔颌面部一种常见的良性病变,早期无明显症状,若继续生长,可逐渐破坏骨质,引起牙齿松动,面部畸形,严重者导致病理性骨折。
本文作者通过对156例颌骨囊肿的病例资料进行临床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纳入标准①位于上、下颌骨内的囊性病变,同一患者不能同时有2个或2个以上囊肿,②术前X片、CT明确诊断,了解囊肿所在的部位、病变范围、所波及的牙齿,囊肿与周围重要解剖结构(如上颌窦、下颌神经管及鼻腔)的关系,③无急性炎症,④身体健康,无全身性疾病,并能配合随访者,⑤术后均经病理确诊为颌骨囊肿。
1.2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符合标准的156例颌骨囊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6例,女60例,年龄14-75岁,平均年龄38.4岁;其中上颌骨囊肿84例,下颌骨囊肿72例;详细资料见表1,表2。
根据不同的病情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对于小型囊肿,中大型囊肿未波及重要血管神经,骨质破坏不大,保证切口下方有骨质支撑,无病理性骨折的风险的病例选择囊肿刮治术;而中大型囊肿波及重要血管神经,骨质破坏大,切口下方无骨支撑,术中病理性骨折可能,或患者全身情况差或精神恐慌,在知情交代后主动要求保守治疗的病例采取开窗引流术。
本研究中采取囊肿刮治术130例,开窗引流术26例。
1.3手术过程1.3.1囊肿刮治术:采用口内牙龈缘梯形切口,并保证近远中切口下有正常的骨质支持,翻起暴露颌骨,开窗,剥离囊壁,完整切除囊肿,止血,冲洗,小型的囊肿可植入人工骨材料,严密缝合伤口,中大型囊肿上颌骨囊腔可填塞碘仿沙条从下鼻道开窗穿出,术后5-7天分次抽出,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加压包扎,7-10天拆线。
颌骨囊肿临床治疗分析目的探讨颌骨囊肿的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不同大小的颌骨囊肿的2种不同手术方案。
结果75例颌骨囊肿术后均未复发,10例接受开窗术减压治疗的大型囊肿术后愈合良好。
结论颌骨囊肿需要早发现早治疗,根据不同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reatment of jaw cyst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2 different surgical treatment of jaw cyst in 75 cases of different size. Results 75 cases of jaw cyst after operation showed no recurrence,10 cases underwent fenestration decompres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large cyst postoperative healing well. Conclusion Maxillary cyst need early detection and early treatment,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reatment of the individualized.Key words:Cyst;Jaw颌骨囊肿是口腔颌骨中较常见的一种良性病变,由于发病隐匿,早期多无自觉症状,常因就诊不及时导致囊肿不断增大,骨质彭隆,严重者可造成面部畸形,影响咀嚼功能[1],因其复发率较高,部分有恶变可能,所以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本文对近4年内收治的75例牙源性颌骨囊肿,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1月~2014年6月在我科收治的75例颌骨囊肿患者,其中男性42例,女性33例,年龄18~60岁。
56例颌骨囊肿临床手术分析颌骨囊肿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主要表现为颌骨内的液体或半固体囊肿。
虽然多数颌骨囊肿良性,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口腔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56例颌骨囊肿的临床手术分析,并总结了如下的结果。
首先,我们对这56例颌骨囊肿的患者进行了性别和年龄的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男性患者占比高达68.5%,女性患者占比为31.5%。
而在年龄方面,这些患者大多集中在21-40岁的年龄段,占总数的51.4%。
这表明颌骨囊肿更容易发生在年轻男性患者身上。
其次,我们对这些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了详细记录和分析。
结果发现,最常见的症状是颌骨肿块或膨隆,占比高达83.9%。
其他常见的症状包括颌骨疼痛(57.1%)、口腔肿块(39.3%)、牙齿松动(30.4%)等。
此外,还有部分患者可能伴有面部肿胀、牙龈溃疡、鼻塞等症状。
通过对这些症状的分析,可以更准确地判断颌骨囊肿的类型和病情。
针对这56例颌骨囊肿患者,我们采用了不同的治疗方法,并对其疗效进行了评估和比较。
根据囊肿的性质和大小,我们选择了手术切除、内窥镜引导下的腔内囊肿破碎抽吸、囊肿穿刺引流等治疗方法。
其中,手术切除是最常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占比达76.8%。
而腔内囊肿破碎抽吸和囊肿穿刺引流则适用于囊肿较小、位置较为深的病例。
通过这些治疗方法,我们成功地治愈了大部分的颌骨囊肿患者。
除了治疗方法的选择外,颌骨囊肿的复发问题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重点。
在这56例的临床手术分析中,我们发现有7例患者在治疗后出现了复发。
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患者多数接受了囊内破碎和引流的治疗方法,并且囊肿的位置相对较深。
这提示我们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需要综合考虑囊肿的性质、大小和位置等因素,并在手术过程中尽可能完整地清除囊肿组织,以减少复发的可能性。
总结起来,颌骨囊肿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口腔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通过对56例颌骨囊肿患者的临床手术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
填塞法治疗大型、感染性颌骨囊肿的临床总结:作者:潘军华张志刘宗英王继春董莹【摘要】目的探讨填塞法用于大型或感染性颌骨囊腔的保守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43例大型、感染性颌骨囊肿采用填塞法进行保守治疗,手术后定期换药、随访,观察颌骨囊肿愈合情况和疗效。
结果本组43例患者全部愈合,常规全景X光检查,骨腔变小、密度增加,囊腔初步愈合,效果满意。
结论填塞法用于大型或感染性颌骨囊腔的保守治疗,适用范围广,创伤小,效果肯定。
【关键词】填塞法大型感染性颌骨囊腔颌骨囊肿在口腔科发病率较高,诊断明确,治疗的手术方法较多,王能安[1]等许多学者提出开窗术等不同的手术方法。
笔者对颌骨囊肿尤其是感染性颌骨囊肿的保守治疗有不同的见解,根据我院1996~2004年43例大型、感染性颌骨囊肿的治疗情况,总结分析填塞法用于治疗大型或感染性颌骨囊腔治疗的实际疗效,临床效果较为满意,总结如下,供同行商榷。
1 颌骨囊肿治疗的近期发展、研究现状颌骨囊肿的治疗方法较多,可归结为根治性治疗(wanderfull treatment)和保守性治疗(conservative treatment),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根治性治疗因其损伤大、骨缺损较多,临床已较少开展。
而保守性治疗经过不断研究,得到快速发展,回顾有以下几种观点。
(1)开窗术:王能安[1]等报道大型或多发颌骨囊肿的保守治疗,探讨了以开窗术为主要治疗方法进行颌骨囊肿的保守治疗。
(2)减压术和负压吸引术:蒋自强[2]等报道用负压吸引术治疗大型颌骨囊肿14例。
(3)分期囊肿切除术:Marker等认为,通过减压手术及二期囊肿切除术可以成功治疗大型颌骨角化囊肿。
(4)囊肿摘除术:邱蔚六[3]等提出外科手术摘除,但大型、感染性颌骨囊肿摘除后遗留的骨腔是创口愈合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大型、感染性颌骨囊肿,笔者提出消灭死腔的方法:①血块充填法;②骨腔植骨法;③生物材料置入法。
2 病例资料2.1 一般资料纳入标准:(1)囊肿直径>5.0 cm的颌骨囊肿;(2)感染的颌骨囊肿:我院1996~2004符合准入标准的颌骨囊肿43例,其中男32例,占本组病例的74%,女11例,占26%;囊肿直径>5.0 cm的12例,占28%,上颌骨囊肿42例,占本组病例的97%,下颌骨囊肿1例,占3%;其中感染性颌骨囊肿8例,占16%,囊肿直径>13 cm的巨大型病例1例,占2%。
颌骨囊肿100例临床总结薛国光【摘要】目的:总结颌骨囊肿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科100例颌骨囊肿病例,按性质、大小分类,分别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对诊治经验进行临床总结.大型囊肿35例(包括5例角化囊肿)均采取开窗减压术加二期刮除术,并非颌骨方块切除;中型囊肿采取囊肿刮除术;小型囊肿采取根管治疗术.结果:5年随访均未复发,治愈率90%以上.结论:在治疗颌骨囊肿时,应根据其类型、病变部位和范围,以及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不同的术式.【期刊名称】《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年(卷),期】2010(020)001【总页数】2页(P40-41)【关键词】颌骨;囊肿;治疗【作者】薛国光【作者单位】高唐县人民医院口腔科,山东,高唐县,252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8颌骨由于具有发育和解剖结构上的特殊性,有形成牙齿的牙源性组织,如牙板、上皮、造釉器、牙乳突及牙囊,在牙齿发育的不同时期,可以形成不同肿瘤或囊肿。
本文对收治的100例颌骨囊肿的诊治经验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03-05—2008-05,我科收治颌骨囊肿100例中,男性70例,女性30例,年龄18~55岁。
农民70例,工人10例,其他20例。
颌骨囊肿根据大小、部位、组织来源分为:①大型囊肿(直径>4 cm)35例,中型囊肿(直径在1.5~4 cm)40例,小型囊肿(直径在0.5~1.5 cm)25例。
②上颌骨45例,下颌骨55例。
③根尖囊肿40例,含牙囊肿25例,角化囊肿5例;始基囊肿30例。
角化囊肿有3例侵及升支部、喙突及部分髁突。
1.2 材料和设备口腔颌面外科常规手术器械。
Root-ZX根管长度测量仪(森田公司,日本),10~15号不锈钢K型锉(Dentsply公司,瑞士),ProTaper手用镍钛锉(Dentsply公司,瑞士),氢氧化钙(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药材料厂)。
灭滴灵碘仿糊剂(灭滴灵0.4 g研成粉末,与碘仿3 g,氧化锌3.1 g,凡士林3.1 g充分混合,备用)。
上颌骨囊肿摘除术手术记录
手术日期: [日期]
患者姓名: [姓名]
病历号: [病历号]
术前诊断: 上颌骨囊肿
手术团队:
主治医师: [医师姓名]
助手: [助手姓名]
麻醉医师: [麻醉医师姓名]
手术经过:
1. 全身麻醉,口腔常规消毒铺巾。
2. 在患侧上颌区制备粘膜骨膜翻瓣暴露囊肿,可见囊肿呈卵圆形,大小约[尺寸]。
3. 用骨凿小心分离囊肿与周围骨质,尽量完整取出囊肿。
4. 彻底刮除残留囊肿内膜,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
5. 放置引流条,缝合创面。
术中所见: [术中所见]
切除标本送检: [是/否]
术后诊断: 上颌骨囊肿
手术并发症: [无/有,并注明]
术后处理及嘱咐:
1. 静脉抗生素[药物名称]防止感染。
2. 冰敷缓解肿胀,注意饮食卫生。
3. 定期拆线、复诊。
4. 其他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签名:
主治医师: [医师签名]
手术助手: [助手签名]。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牙源性颌骨囊肿治疗方法并评价其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颌骨囊肿患者63例临床资料。
结果:根据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较小的根端囊肿采用根管治疗,较大的囊肿先行开窗减压术,使囊腔缩小后再进行ⅱ期刮除术。
随访90%以上病例临床症状消失,x线片显示囊腔消失,腔内骨组织再生,病变的囊性组织为正常的骨组织所替代。
结论:颌骨囊肿应根据其性质、大小、部位选择不同的术式,可提高牙源性颌骨囊肿治愈率并有效保存患者的生理功能。
关键词:颌骨囊肿;牙源性
颌骨囊肿是口腔颌面外科一种常见病,但治疗有一定难度。
传统的治疗方法虽然保留了颌骨的形态功能,其术后复发率高,且搔刮区骨质再生缓慢,有发生病理性骨折的危险[1]。
因此,既能保留颌骨形态和功能,同时又能降低术后复发率的理想术式对病变的根治及功能的重建有积极意义。
江苏省新沂市人民医院口腔科2008年5月~2010年10月共收治63例颌骨囊肿患者,现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5月~2010年10月在我院口腔科收治的颌骨囊肿患者63例,其中男38例,女25例,年龄10~57岁,平均(35.1±8.6)岁;上颌骨囊肿29例,下颌骨囊肿34例。
所有患者检查均可见颌骨向唇、舌、颊、腭侧不同程度的膨隆,扪之有乒乓球样感或囊性感,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或褐色液体。
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其大小分类见表1,全部囊肿均经x线和术后病理证实。
表1 各类囊肿大小分类[例(%)]
组别
例数
直径<1cm
1cm<直径<4cm
直径>4cm
根端囊肿
19(67.9)9(32.1)0(0)
含牙囊肿19
0(0)
14(73.7)5(26.3)始基囊肿11
1(9.1)
3(27.3)7(63.6)
角化囊肿
5
1(0.2)
2(0.6)
1(0.2)
1.2 方法:术前进行曲面断层片或ct影像学检查,明确囊肿的范围与邻牙附近组织的关系,角化囊肿则为多房性阴影。
所有患者均采用口内切口,开窗口选择在囊壁骨质薄弱区,切透黏骨膜,显露病变区,0.9% nacl溶液彻底冲洗囊腔,碘仿纱条填塞开窗部位。
术中将刮除的囊壁送病理检查。
术后6个月~3年进行定期随访。
1.3 疗效观察:临床检查囊壁缩小愈合情况,同时行口腔全景片及ct检查,测量囊肿长轴变化。
若临床检查囊肿范围退缩至开窗口,囊腔的深度与口腔黏膜基本平齐,则去除阻塞器,定期临床观察;若囊腔未完全消失,则行ⅱ期刮治术。
结果
63病例中有31例行ⅱ期刮治术。
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3年,未发现囊肿复发。
术后1、3、6个月后囊肿摘除或刮除所遗留的骨腔面积分别平均缩小23.7%、56.7%、93.5%。
术后3个月时,患者面部膨隆已明显消退,颜面畸形完全消除。
口腔全景片及ct扫描显示囊肿长轴缩小≤50%的有10例,缩小>50%的有31例,基本消失的有22例,平均缩小53%。
而且腔内密度增高,有不同程度的新骨形成,在囊肿周围可见放射状骨小梁结构,被推移的下牙槽神经血管束恢复至正常位置,倾斜移位的牙长轴也逐渐纠正,与对颌牙重新建立正常咬合关系。
术后1年,见骨缺损完全几乎修复。
讨论
颌骨囊肿的传统治疗方法是采用囊肿刮治术合并化学试剂烧灼囊腔骨面,虽然保留了颌骨的形态功能,但术后复发率高,且搔刮区骨质再生缓慢,有发生病理性骨折的危险[2]。
然而,行颌骨切除则会带来面部形态改变、下唇麻木、咀嚼功能下降等并发症。
开窗减压保守治疗大型颌骨囊肿时,开窗一般在局麻下就可完成,手术简单、时间短、风险低、创伤小、费用低,特别是可保留颌骨原有的完整性和咀嚼功能的优点,膨隆的颌骨随囊肿的减小也慢慢恢复正常,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3]。
对于青少年患者的牙胚及年轻恒牙,也可以较好地得以保留,颌骨得到良好的发育,进一步保证了咬合系统的完整性。
颌骨囊肿增大至一定程度,会对位于其上方的牙齿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特别是牙槽骨破坏或牙根吸收较严重的病例,患牙通常会出现移位或明显的松动[4]。
对于乳牙及松动明显的病牙,均应于拔除,但最好尽量保留恒牙,对患牙进行完善的根管治疗,少量暴露于囊腔内的牙根,行根尖切除术,并同时运用牙间拴结进行固定1月。
本组对63例颌骨囊肿患者根据不同类型采用了不同的方法,较小的根端囊肿采用根管治疗,较大的囊肿先行开窗减压术,使囊腔缩小后再进行ⅱ期刮除术。
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在保持局部正常解剖和功能的情况下去除了病灶,取得了较理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