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骨牙源性粘液瘤诊断与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口腔颌面肿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口腔颌面肿瘤是指发生在口腔、颌骨及其周围组织的各种肿瘤。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口腔颌面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口腔颌面肿瘤的诊断与治疗的最新进展,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诊断进展1. 影像学技术的应用影像学技术在口腔颌面肿瘤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X线片已经被数字化X线摄影、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高精度影像学技术所取代。
这些技术可以准确地显示肿瘤的形态、范围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是否伴有转移,使医生能够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
2. 分子生物学检测的进展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口腔颌面肿瘤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
通过检测肿瘤细胞的基因变异、蛋白质表达等分子水平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分子亚型、预测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并指导治疗。
近年来,基因测序、蛋白质芯片等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口腔颌面肿瘤研究的热点。
二、治疗进展1.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口腔颌面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开展肿瘤切除手术的可行性越来越高。
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肿瘤切除术、颌骨重建术等。
并且,利用显微镜、内窥镜等辅助设备,可以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减少手术创伤。
2.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口腔颌面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
传统的放射治疗主要是使用X射线进行,但其对正常组织的损伤较大,容易出现副作用。
而近年来,质子和重离子治疗作为新兴的放射治疗方式,具有精确瞄准肿瘤、减少对正常组织损伤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口腔颌面肿瘤的治疗。
3.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指通过特定的分子靶点,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口腔鳞状细胞癌,可以采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抑制肿瘤的生长。
此外,肿瘤免疫治疗、血管生成抑制剂等也是口腔颌面肿瘤治疗的新方向。
4. 综合治疗综合治疗是指将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相结合,以提高治疗效果的方式。
综合治疗在口腔颌面肿瘤的治疗中被广泛采用,不仅可以提高治疗的成功率,还可以减少治疗的副作用。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能在人体的各个部位形成。
在口腔颌面部也会出现不同类型的肿瘤。
了解这些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对于口腔医生来说至关重要,能够帮助其做出准确的诊断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常见影像学表现。
1. 牙源性肿瘤牙源性肿瘤是指起源于牙源组织的肿瘤。
常见的牙源性肿瘤有鳞状细胞瘤、颌骨干细胞瘤和牙源性乳头状瘤等。
在影像学上,牙源性肿瘤通常呈现为颌骨的溶骨性破坏,边界清晰,可见囊性或实性结构。
鳞状细胞瘤通常呈现为颌骨的溶骨性破坏,可见囊性骨质内充满软组织密度影响,还可出现骨膜反应。
颌骨干细胞瘤常呈现为颌骨局限性密度增高灶,边界清晰,有时可见囊变区域。
牙源性乳头状瘤则呈现为牙根周围造成的骨质破坏,外形呈分叶状。
2. 上皮源性肿瘤上皮源性肿瘤是指起源于口腔黏膜和皮肤上皮的肿瘤。
常见的上皮源性肿瘤有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和黏液囊肿。
鳞状细胞癌在影像学上常表现为颌骨骨质的溶骨性破坏,可见软组织密度影响。
基底细胞癌通常表现为颌骨局限性骨质破坏,但相比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对骨质的破坏相对较小。
黏液囊肿则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囊性结构,边界清晰。
3. 肉瘤和淋巴瘤肉瘤和淋巴瘤也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肿瘤类型。
肉瘤可分为纤维肉瘤、腺样肉瘤和肌肉肉瘤等。
在影像学上,肉瘤通常表现为颌骨弥漫性的溶骨性破坏,边界不清晰。
而淋巴瘤则呈现为颌骨的局限性骨质增生或破坏,可见颌骨边缘的硬化带。
4. 囊肿和囊实性肿块囊肿和囊实性肿块在口腔颌面部也较为常见。
常见的囊肿有颌骨囊肿、腺样囊肿和鳞状上皮囊肿等。
颌骨囊肿在影像学上呈现为圆形或卵圆形的低密度结构,边界清晰。
而腺样囊肿常呈现为颌骨的囊性破坏,可见不规则的囊壁,有时囊壁还会有钙化。
鳞状上皮囊肿则表现为软组织密度或略高于软组织密度的囊实性病变。
5. 血管性肿瘤血管性肿瘤包括血管瘤和血管肉瘤。
血管瘤通常表现为颌骨的局限性骨质增生,边界清晰。
粘液腺癌治疗,治疗方法粘液腺癌是一种比较罕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较低,且易于复发和转移。
然而,如果得到及时的治疗,粘液腺癌的治愈率也会比较高。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粘液腺癌的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
一、治疗方法1.手术治疗:手术是粘液腺癌治疗的主要方式,目的是将肿瘤完全切除,并尽可能地保留患者的正常组织和器官。
手术的方式取决于肿瘤的种类、位置、大小及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等情况。
2.放疗:放疗主要用于术后复发的患者或手术不能切除的患者。
放疗的原理是通过高能射线破坏癌细胞的遗传物质,杀死癌细胞,防止其继续生长和扩散。
3.化疗:化疗常常与手术和/或放疗联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化疗可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进而杀死癌细胞。
4.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肿瘤治疗方法。
该方法是通过研究癌细胞的信号传导通路或生长因子的作用机制,开发出具有针对性的药物,避免对正常细胞的损伤,提高治疗效果。
二、注意事项1.定期检查:粘液腺癌易于复发和转移,因此治疗后需要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复发或转移的癌细胞。
2.注意饮食:癌症患者的饮食应该注意健康、均衡、科学,避免食用过于高脂、高糖、高盐、高胆固醇或不洁食物,以减少对身体的负担。
3.保持良好心态:精神状态对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也有影响。
患者应该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4.安全用药:药品的选择和用量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病情及反应情况进行调整,并遵照医生的建议使用,防止误用药物带来的不良后果。
5.积极锻炼身体:适当的锻炼可以增强患者的身体免疫力,缓解身体不适症状,促进疾病康复。
总之,粘液腺癌治疗需要基于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患者也应该注意自我调节和保健,及时发现、治疗并预防疾病复发与转移。
长毛的胎记会癌变么,治疗方法胎记是指新生儿出生后即可见的先天性皮肤病变。
它是胎儿时皮肤某些部位的畸形产物,是由于胚胎组织的发育异常、血管形成、色素质量或深浅的变化等原因所造成的。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早期诊断方法概述:口腔颌面部肿瘤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产生了重要影响。
早期诊断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因此,寻找可靠的早期诊断方法对于预防和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口腔医学中常用的口腔颌面部肿瘤早期诊断方法。
一、病史和临床检查在进行口腔颌面部肿瘤早期诊断时,病史和临床检查是最基本且最重要的步骤。
医生首先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疾病病史,包括疼痛感觉、肿块长期存在情况、曾接受的治疗等。
接着,医生会进行全面的口腔检查,包括观察颌面部的外部形态、肿块的性质和周围组织是否受累等。
这些临床检查可以提供一些初步的信息,但不足以做出准确的诊断。
二、影像学检查1. X线检查X线检查是最常用的口腔颌面部肿瘤早期诊断方法之一。
常规的X线检查可以通过拍摄全口X片或特定部位的X片来观察颌面部的结构和组织是否发生异常变化。
对于较小的肿瘤,可能需要进行放大X线检查。
此外,口腔颌面部肿瘤的X线检查还可结合口腔造影剂或增强剂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2. 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影像学检查,可提供更为详细的颌面部结构信息。
CT扫描可以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分布情况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对于可疑的病灶,可以通过增强CT来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3. MRI检查MRI检查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早期诊断中也有重要应用。
相对于CT 扫描,MRI可以提供更为清晰的软组织图像,对于早期病变的检测更为敏感。
此外,MRI还可用于评估肿瘤的侵袭深度以及颌骨的受累情况。
三、组织学检查组织学检查是确诊口腔颌面部肿瘤的金标准。
通常,在病理科医生的指导下,通过活检或切除肿瘤后进行组织学检查,可以明确肿瘤的类型、分级以及侵袭深度。
根据组织学检查的结果,医生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生物标志物检测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早期诊断也出现了新的方法。
一些特定的生物标志物如miRNA、DNA甲基化等在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早期诊断中显示出了潜在的应用价值。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早期筛查口腔颌面部肿瘤是一类常见的恶性疾病,早期筛查对于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早期筛查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常见的口腔颌面部肿瘤类型口腔颌面部肿瘤包括多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包括:1. 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是口腔癌的最常见类型,常见于口腔黏膜,早期症状较轻微,易被忽视。
2. 口腔颌面部唾液腺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早期症状可包括肿胀、疼痛、口腔干燥等。
3. 口腔颌面部混合性肿瘤:是一种由多种组织类型组成的肿瘤,常见于颌骨和口腔软组织。
二、早期筛查的重要性口腔颌面部肿瘤在早期时往往没有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症状逐渐加重,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疼痛和困扰。
早期筛查可以有效避免肿瘤的进一步扩散,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三、早期筛查的方法1. 口腔检查:定期到口腔医生处进行口腔检查是早期筛查的基础。
医生会仔细检查口腔黏膜、舌头、颌骨等部位,观察有无肿块、溃疡、出血等异常现象。
2. 影像学检查: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早期筛查还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来获取更多信息。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射线、CT(计算机断层扫描)和MRI(核磁共振成像)等,可以提供更准确的肿瘤位置和大小。
3. 生物标志物检测:某些特定的蛋白质或基因可以作为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生物标志物,检测这些标志物可以辅助早期筛查。
例如,血液中的癌胚抗原(CEA)和细胞角蛋白19(CYFRA 21-1)可以作为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生物标志物进行检测。
四、早期筛查的注意事项1. 定期体检: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早期筛查需要定期进行,特别是对于存在高风险的人群,如吸烟者、饮酒者、长期患有口腔疾病的人等。
2. 自我检查:在定期就医之外,每个人也可以进行口腔自我检查。
定期观察口腔黏膜、舌头、颌骨等部位有无异常,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早就医。
3.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发现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症状,及时寻求口腔医生的帮助,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1.含牙囊肿以区最常见,其次为区,X线显示颌骨内多为边界清楚的单房透射影,囊腔内含有未萌出的牙冠;含牙囊肿囊腔内含有淡黄色透明液体。
含牙囊肿囊壁上皮来源于。
2.根尖囊肿X线可见根尖区圆形或卵圆形透射区,边界清楚,有骨白线。
光镜下最具特征性的组织结构是:泡沫细胞、胆固醇结晶裂隙和透明小体。
其囊壁上皮多来源于。
3.鳃裂囊肿好发部位是:,组织来源是鳃裂或咽囊的上皮剩余(主要是第鳃裂);肉眼可见囊腔内含有液体,镜下可见纤维囊壁内含有大量并形成。
4.甲状舌管囊肿发生部位为:,组织来源是:。
5.成釉细胞瘤是最常见的牙源性良性上皮性肿瘤,具有局部侵袭性,术后复发率高。
好发部位是,具有诊断意义的特殊体征是颌骨膨胀多向唇颊侧发展,按压有乒乓球样感。
主要病理类型有、、、四种,其中第一种还可细分为、、、、、。
6.牙源性钙化囊性瘤:上皮呈立方或柱状细胞,细胞核远离基底膜,纤维囊壁中可见灶性影细胞团块。
7.牙源性腺样瘤上颌尖牙区多见,肉眼切面实性灰白色,囊液淡黄色胶冻状或者血性液体。
镜下可见、、、。
8.牙源性钙化上皮瘤特征性结构:。
9.牙源性角化囊性瘤以下颌磨牙及升支部、上颌第一磨牙区多见;肿瘤沿颌骨前后方向生长,颌骨可向舌腭侧膨隆,按之也有乒乓球样感。
肉眼可见囊腔内含有黄白色发亮的片状物或干酪样物质(即角化物)。
镜下的组织学特点:(常考)按照由表及里记忆,很好记的。
该肿瘤术后有较高的复发倾向(易复发的原因要了解,是考点)。
10.牙源性粘液瘤瘤细胞间有大量淡蓝色黏液基质具有特征性。
11.骨化纤维瘤镜下可见:大量胶原纤维构成,排列成旋涡状,骨小梁周围有成排的成骨细胞。
12.口腔鳞癌发生部位以多见,其次是、、、、等。
舌癌是指舌前2/3部发生的癌,其中,发生于舌中1/3侧缘的居多。
口腔鳞状细胞癌一般在癌巢中心会形成角化珠,又称癌珠。
13.口腔疣状癌属于高分化鳞癌,具有高分化鳞癌的一般特征,以外生性、疣状缓慢生长和边缘推压为特征,呈推进式侵犯间质,无浸润边缘,彻底切除不易复发,一般不转移。
口腔颌面部常见肿瘤今天我们来学习口腔颌面部常见肿瘤,课堂上将重点讲解口腔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特点及治疗原则;然后具体介绍口腔颌面部几种常见的良性及恶性肿瘤如牙龈瘤、成釉细胞瘤、血管瘤、舌癌等;最后一般介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囊肿及颌骨囊肿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原则。
要求同学们掌握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鉴别,口腔颌面部常见的良、恶性病变,良性肿瘤及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软组织囊肿和颌骨囊肿(牙源性囊肿、非牙源性囊肿)的特点及处理。
良、恶性肿瘤的特点与治疗原则口腔颌面部是人体多种重要器官的集中区,解剖结构复杂,且组织发生来自多层胚叶,因此所发生的肿瘤具有类型繁多、生物学特性各异,易早期侵犯邻近重要器官,诸如眼、颅底、颈部的特点,牙源性和唾液的腺源性肿瘤为口腔颌面部所特有的肿瘤。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命名也是包括发生部位、组织来源及生物学特性3个方面,例如上唇血管瘤、下颌骨成釉细胞瘤、舌鳞状细胞癌、上颌骨肉瘤、恶性淋巴瘤等等。
在我国,目前尚无确切的口腔颌面部肿瘤发病率的资料。
在全身肿瘤中,良性与恶性的比例约1:1。
但口腔颌面部肿瘤中,良性比恶性多。
良性肿瘤以牙源性及上皮性肿瘤为多见,恶性肿瘤以鳞状细胞癌为最常见,口腔癌原发部位以舌癌为最多,近年来女性口腔癌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尽管口腔颌面部位于浅表部位,张口直视即可见,诊断不应困难,但是有报道临床误诊率高达30%,可能是由于缺乏对口腔癌的认识和重视。
因此,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非口腔专业医务工作者也应很好地掌握和熟悉口腔颌面部肿瘤方面的知识。
临床表现与诊断早期发现,正确诊断是根治恶性肿瘤的关键。
在临床上,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易误诊为牙龈炎、损伤性溃疡、上颌窦炎、颌骨骨髓炎、结核等,从而使患者延误或失去治愈的机会。
因此,在解决肿瘤的诊断时,首先要区别肿瘤或非肿瘤疾病(如炎症、寄生虫、畸形或组织增生所引起的肿块);其次,要鉴别肿瘤的良恶性质。
(一)病史采集重点应查询最初出现症状的时间,确切的部位,生长速度以及最近是否突然加速生长,这在临床上区分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以及确定晚期恶性肿瘤的原发部位大有帮助。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化疗方案口腔颌面部肿瘤是发生在口腔和颌面部的异常细胞增殖,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化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方法之一,能够通过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以达到减轻病情和提高患者生存率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化疗方案。
一、药物选择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化疗方案需要准确选择药物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肿瘤的类型和分期、病情的严重程度等因素,医生会选用合适的抗肿瘤药物。
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顺铂、多柔比星、卡铂、依托泊苷等。
这些药物能够干扰肿瘤细胞的DNA合成和修复过程,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二、疗程和剂量化疗方案还需要明确疗程和药物的剂量。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化疗的次数和间隔时间。
一般来说,化疗的周期为3-4周,连续进行多个周期,以保证药物的疗效。
剂量的选择会根据肿瘤的分期和患者的身体情况来确定,医生会选择适当的剂量以最大程度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
三、联合治疗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化疗方案通常会与其他治疗方法进行联合。
常见的联合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和靶向治疗等。
手术可以切除肿瘤组织,减轻肿瘤的负担;放疗通过高能射线杀灭肿瘤细胞;靶向治疗则是利用特定的药物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目标进行干预。
这些联合治疗的方法能够互相补充,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四、不良反应管理化疗是一种具有一定毒性的治疗方法,会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脱发、食欲不振等。
在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化疗方案中,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不良反应管理。
例如,通过给予抗恶心药物缓解患者的恶心呕吐症状;通过使用头皮冷却帽来减轻患者脱发的程度。
此外,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护理措施,减少不良反应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五、化疗后的随访和监测在化疗结束后,患者需要进行定期的随访和监测。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化疗方案结束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风险仍然存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什么是口腔粘液性瘤
导语:口腔粘液性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口腔疾病,对于口腔粘液性瘤患者来说,了解口腔粘液性瘤的相关知识是很有必要的,那么什么是口腔粘液性瘤呢
口腔粘液性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口腔疾病,对于口腔粘液性瘤患者来说,了解口腔粘液性瘤的相关知识是很有必要的,那么什么是口腔粘液性瘤呢?口腔粘液性瘤怎么治疗呢?接下来,本文就为大家介绍口腔粘液性瘤的相关知识,想要了解这些知识的朋友可以来看看哦!
口腔粘液性瘤为口腔粘膜常见病,是由于小唾液腺导管阻塞后分泌液潴留而形成的浅表囊肿。
主要是因轻微的外伤使唾液腺导管破裂;涎液蛋白溢入组织内所致,其次可能是粘液腺导管被阻塞;粘液滞留使腺导管扩展而成,常发生于唇粘膜,其次为颊粘膜,舌腹粘膜,而以下唇较多见。
临床表现粘液腺囊肿位于粘膜下,约黄豆大小,呈半透明的无痛小疱。
破裂后可流出粘液,肿胀消退,但不久又可复发。
多次复发后,囊肿表面常因疤痕而呈灰白色。
治疗常以外科手术切除法和碘酊注入疗法。
口腔粘液性瘤可发生于三对大涎腺及所有小涎腺,有潴留性囊肿及先天性囊肿两种类型,潴留性囊肿最多见,其常发生于舌下腺及小涎腺,其次为腮腺,颌下腺囊肿非常少见,是由于导管缩窄,或肿瘤、牙结石、损伤、寄生虫等造成导管阻塞所致,这种情况是一种间断的阻塞,在没有炎症时,导管的近心端腺泡扩张,形成潴留囊肿。
先天性囊肿多见于腮腺,是由于胚胎发育时期遗留于深部组织内的上皮成分发展而成,发生于小涎腺的潴留囊肿称为粘液腺囊肿,发生于其余涎腺的囊肿则按其发病部位命名,即舌下腺囊肿、颌下腺囊肿及腮腺囊肿。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诊断口腔颌面部肿瘤是指发生在口腔和颌面部组织的肿瘤,其种类繁多,病理分化程度复杂。
传统的病理学方法可以确定肿瘤的类型和分级,但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肿瘤,病理学方法可能无法提供准确的诊断。
在这种情况下,免疫组织化学诊断成为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辅助手段。
本文将重点介绍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诊断的相关内容。
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口腔颌面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指利用免疫学原理,通过标记抗原-抗体反应,从而通过显色反应或荧光反应的方式,检测组织切片中特定抗原的存在情况。
在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诊断中,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以帮助鉴别不同类型的肿瘤,确定其病理分级和预后判断。
对于一些具有相似病理形态的肿瘤,如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可以帮助鉴别它们的确切类型。
例如,通过检测鳞状细胞癌特异性标记物如细胞角蛋白,可以确定病理诊断。
对于颌面部肿瘤中的恶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还可以帮助确定其分级和预后判断。
许多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如Ki-67和p53可以用于评估肿瘤的增殖活性和基因突变。
这些指标在肿瘤的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免疫组织化学诊断在不同类型口腔颌面部肿瘤中的应用1. 腺样囊性癌腺样囊性癌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颌面部肿瘤,对其进行准确的诊断非常重要。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以通过检测CK7、CK20和CDX2等标记物来区分腺样囊性癌和其他类似肿瘤,如颌骨鳞状上皮内肿瘤。
2. 颌骨鳞状上皮内肿瘤颌骨鳞状上皮内肿瘤是一类恶性肿瘤,常常与腺样囊性癌相似。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以通过检测PTEN和KI-67等标记物来区分颌骨鳞状上皮内肿瘤和其他类似肿瘤,从而确定其诊断和预后。
3. 嗜酸性肉芽肿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良性疾病,常见于口腔颌面部。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以通过检测CD68和CD163等标记物来检测嗜酸性肉芽肿的巨噬细胞来源,从而帮助确诊。
4. 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对于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以用于检测抗原标记物如p16和p63来评估其增殖活性和预后。
牙源性肿瘤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牙瘤所属部位:口就诊科室:肿瘤科,口腔科病症体征:牙齿异常,牙痛,牙移位疾病介绍:什么是牙源性肿瘤?牙源性肿瘤生长于颌骨内,是由一个或多个牙胚组织发育异常而形成,瘤体内可含有不同发育阶段的各种牙胚组织或牙数目不等,可能有数个至数十个,形状不规则可能近似正常牙,也可以没有牙的形状,只是一团紊乱的硬组织组成在其周围被以纤维膜,显微镜下有排列不规则的牙釉质,牙本质及牙骨质症状体征:牙源性肿瘤有什么症状?1.缓慢增大的骨质膨胀,一般较小,质硬,呈结节状,可有缺牙。
2.牙源性肿瘤有哪些症状?多无症状,少数压迫神经者可出现疼痛。
3.X线摄片示骨质膨胀,有很多大小形状不同、发育不全的影像,或透射度似牙组织的一团影像,影像与正常组织间有一条清晰阴影,为牙瘤的被膜。
化验检查:牙源性肿瘤要做什么检查?X线摄片示骨质膨胀,有很多大小形状不同、发育不全的影像,或透射度似牙组织的一团影像,影像与正常组织间有一条清晰阴影,为牙瘤的被膜。
牙源性肿瘤的检查还有病理组织学检查。
鉴别诊断:牙源性肿瘤的诊断方法1.牙源性肿瘤出现缓慢增大的骨质膨胀,质硬,结节状,缺牙。
2.线摄片示骨质膨胀,有很多大小形状不同、发育不全的影像,或透射度似牙组织的一团影像,影像与正常组织间有一条清晰阴影,为牙瘤的被膜。
3.病理组织学检查可作出牙源性肿瘤的诊断。
并发症:牙源性肿瘤的并发症牙源性肿瘤的并发症有哪些?少数压迫神经者可出现疼痛。
治疗用药:牙源性肿瘤的药物治疗不常见,多为手术治疗。
一般性手术的预防性抗感染选用磺胺类药物(如复方新诺明)或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的药物(如红酶素青酶素等);手术范围较大患者体质差或合并感染者则一般采用联合用药较常用为: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的药物(如青酶素)+作用于革兰氏阴性菌的药物(如庆大酶素)+作用于厌氧菌的药物(如灭滴灵);手术前后感染严重或术创大修复方式复杂者可根据临床和药敏试验选择有效的抗生素。
颌骨牙源性粘液瘤诊断与治疗
【关键词】颌骨;粘液瘤;牙源性
颌骨粘液瘤临床上极少见,多为个人案或小病例组报告,其临床表现无典型性特征,临床极易误诊,我科自1990年至今共收治9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男3例,女6例,男女构成比为1:2,年龄6~44岁,平均29.5岁。
发生于上颌骨5例,下颌骨4例。
3例伴有肿瘤区牙齿缺失及阻生牙或埋伏牙。
3例误诊为造釉细胞瘤,3例误诊为颌骨囊肿,2例误诊为颌骨骨巨细胞瘤,1例误诊为浆细胞肉芽肿。
1.2 临床表现9例病例,病史最长63个月,病史最短2个月,早期无自觉症状,仅2例表现有牙齿不适,肿物早期均表现以牙槽突区域肿大膨隆为特征,肿物生长缓慢,患者多在肿瘤增大并出现颌骨膨隆致面部畸形时始发现肿物,多伴有牙齿松动,亦有牙齿缺失及埋伏牙或阻生牙存在,X线显示颌骨有界限不清的骨质破坏,以牙槽突破坏最严重,有时呈现以牙为中心的颌骨破坏影像,可见不典型多房性透光影,分隔不规则,可见肿瘤周围牙齿移位,牙根之间呈扇形分开征像,未发现明显牙根吸收。
本组病例3例有不典型分房结构,3例伴有埋伏阻生牙。
5例患者术前病检,其中4例确诊为颌骨牙源性粘液瘤,纠正了临床诊断,1例报告为浆细胞肉芽肿,术后病理确诊。
4例术中快速冰冻确诊颌骨牙源性粘液瘤。
1.3 治疗方法9例均行肿瘤扩大切除手术,手术以肿瘤外1.0~0.5 cm扩大切除肿瘤。
5例上颌骨肿瘤中,1例肿瘤侵犯颧骨及眶下壁,行颧骨部分切除及上颌骨全切除术,2例肿瘤侵犯上颌窦骨壁,行上颌骨次全切除术,术后3例均进行赝复体修复,另2例肿瘤未侵犯上颌窦骨壁,行上颌骨部分切除,保留上颌窦粘膜或大部分粘膜,用同侧颊脂垫修复创面。
4例下颌骨肿瘤中,2例行下颌骨切除,同期游离髂骨移植修复手术,2例行下颌骨方块切除手术。
2 结果
9例患者术后病理均诊断为颌骨牙源性粘液瘤,术后随访0.5~18年均无复发。
3 讨论
3.1 颌骨粘液瘤是一种良性但有局部浸润性的肿瘤,其临床症状与其他颌骨中心性膨胀性良性肿瘤很相似,典型表现为无痛性颌骨膨隆状肿物及牙齿松动,肿瘤区有牙齿缺失及埋伏牙或阻生牙,X线无典型的影像特征,很难与颌骨造釉细胞瘤,中心性颌骨骨巨细胞瘤,颌骨囊肿等相鉴别,临床上易造成误诊。
与刘运岭[1]及胡砚平等[2]报告一致。
3.2 颌骨粘液瘤可见各年龄组,好发于年轻人,本组资料平均年龄29.5岁,与国内文献一致,但女性多于男性,与徐保华等[3]报告之男女1.6:1有明显区别,而与胡砚平等[2]报告男女1:1.4及徐袁瑾等[4] 报告男女1:1.5女性偏多相近,考虑该病好发于女性,但各组病例均较少,有待进一步观察。
3.3 颌骨粘液瘤肉眼可见肿瘤边界不清,剖面为灰白或乳白色,半透明,较脆,有粘液,常无包膜,偶见不完整包膜,显微镜检查,肿瘤由棱形或多角形细
胞组成,细胞有细长胞浆突起,可见少量胶原纤维及牙源性上皮,病理表现与乔永明等[5]报告结果一致,加之X线常表现为颌骨界限不清的骨质破杯,尤其牙槽突破坏最严重,与徐保华等[3]报告一致,符合肿瘤来源于牙源上皮的观点。
3.4 颌骨粘液瘤具有局部浸润性特点,多不累及骨膜,肌肉[3],治疗以局部扩大切除为主,单一刮治手术后,有复发现象[2],但未发现淋巴结转移,勿须淋巴清扫术。
本组病例均行肿瘤扩大切除,手术无一例复发,说明扩大切除手术是治愈本病的根本方法。
参考文献
[1]刘运岭.牙源性粘液瘤误诊8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6):927-928.
[2]胡砚平,刘冰,苏彤,等.牙源性粘液瘤24例临床分析.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6,5(7):441-442.
[3]徐保华,史宗道. 颌骨粘液瘤. 口腔医学,1992,12(3):116-118.
[4]徐袁瑾,张志愿,沈国芳.牙源性粘液瘤(附23例分析).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2,18(1):30-31.
[5]乔永明,韩新光,崔文光,等. 5例牙源性粘液瘤临床分析.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3):1458-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