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植物的主要特征
- 格式:ppt
- 大小:518.00 KB
- 文档页数:23
植物演讲稿植物演讲稿篇一:植物学讲稿植物学讲稿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植物通俗地说一切不属于动物的生物都称为植物,目前没有一条独立的标准可以完全将它们划分开来,但是以下若干特征综合起来可以作为划分它们的基础:1、植物一般固定生活,而动物多数具有移动能力;2、植物细胞一般具有纤维素结构的细胞壁;3、植物一般具有丰富、持久、活跃的胚性组织;4、植物大多数具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但是,有些低等生物则兼有植物和动物的特征,既不能专一的划归植物、也不能专一的划归动物,被称为“植物动物”(Plantimals)。
例如:植物学中的黏菌、在动物学中称为黏虫。
二、植物多样性1、种类多样50多万种,而且种群数量巨大、呈发展动态,有些种类逐渐灭亡、有些种类也会产生。
2、形态结构多样最小的为单细胞植物:绿藻门的普通小球藻等以微米计算;单细胞群体的:团藻属、绿藻门;多细胞丝状体的:水绵、绿藻门,黑根霉、真菌门;多细胞叶状体的:紫菜、红藻门,地钱、苔类植物;具有根茎叶分化且出现维管系统的:金星蕨、蕨类植物;分化出种子的:银杏、裸子植物;分化出花和果实的,被子植物。
目前已知最高的植物为桉树,可达156米,海洋中的巨藻、褐藻门植物,可达400米长。
3、营养方式多样自养:大多数绿色植物;化学自养:借氧化无机物获得能量而自行制造养料的生活方式,硫细菌、铁细菌等;寄生:菟丝子、列当等;腐生:多数真菌以及少数被子植物(水晶兰/鹿蹄草科、天麻/兰科等)。
4、生命周期多样短命的:细菌,20-30分钟;一年生的:水稻、棉花、花生、玉米、春小麦等;二年生的:萝卜、白菜、冬小麦等;多年生的:巨杉/3500年,龙血树/6000年。
5、分布多样从茂密的热带森林到西伯利亚冻土高原、甚至两极,如南极的荷兰石竹、北极的北极柳,格陵兰岛雪地上的雪生衣藻、雪生粘球藻等;从平地到高山;从海洋到陆地,沙漠耐旱植物胡杨、海洋中的海藻等。
6、进化发展多样从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无胚到有胚;孢子繁殖到种子繁殖;等等。
第2讲地球上的生物一、艳丽多姿的生物地球上艳丽多姿的生物是和它们生存的环境相适应的。
我们把它们生活和居住的地方称为栖息地或生境。
陆地能为陆生生物提供充足的食物,但是陆地上的水分不充分,环境条件复杂,陆生生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多种多样。
1、观察陆生生物观察陆生生物,首先要抓住陆地环境的特点,即水分不充分、温度变化大,环境复杂,陆生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较大。
陆生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是从根、茎、叶、花、果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展开:根:将陆生植物固定在土壤中,有发达的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
叶:一般的叶:绿色扁平状,以利吸收光能,但在特定的环境中有的陆生植物的叶发生了适应的变化。
仙人掌:原产沙漠的仙人掌的叶演化成刺,以减少水分的散失,而茎则呈绿色,贮有水,并代替叶进行光合作用。
捕蝇草:原来生活在氮素缺乏土壤中的捕蝇草,叶片演化成两片,腹面有分泌消化液的腺体,叶片上的毛有感觉功能,对昆虫的触动能产生反应,即关闭两片叶,然后分泌消化液将昆虫消化,然后叶从消化后的液体中吸收营养物质,主要是氮。
而它所需要的糖类,还是依靠这种叶进行光合作用。
茎:一般的茎:是直立的,以支持叶捕获阳光;缠绕茎:牵牛花;攀缘茎:爬山虎;匍匐茎:草莓。
是获取生存空间的一种适应。
花:有风媒花和虫媒花,也是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果:有鲜艳颜色和香甜的味道,能吸引动物捕食,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的实验:a.怎样设置实验,选择种子的条件,种子的多少总结实验选种的原则:多选种,避免实验的偶然性b.分别改变阳光,水分,空气,温度,确定不不同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c.种子本身的条件:饱满与休眠或种子是否完整d.引导学成学会实验的设计和结论的总结2.陆生动物:有发达的附肢和防止水分散失的皮肤,适应陆地环境。
特化的陆生动物:鸟类:身体呈纺锤形,前肢变成了翼,适应空中飞行。
陆生动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绵羊:冬季到来之前长毛,夏季到来之前脱毛。
对沙漠环境的适应:骆驼:有3个胃,其中第一胃能贮水,驼峰中贮有脂肪,脂肪分解时也能产生水。
七年级生物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植物的分类和识别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细胞内含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2. 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叶只有一层细胞构成,吸水和保水能力较强。
3. 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比较高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难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分类和识别。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观察、讨论、实验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掌握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植物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进行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植物的特点。
2. 讲解知识点:分别讲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进行分类和识别。
4. 动手实践:让学生进行课堂实验,观察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周围的植物,尝试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进行分类和识别。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和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特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结合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植物分类和识别的实践能力。
3.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图片、视频和动画,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植物特征。
2. 实物标本:提供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实物标本,供学生观察和触摸。
3. 实验材料:进行植物分类和识别的实验所需材料,如放大镜、镊子、分类卡片等。
2020年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同步学习精讲精练第2章观察生物2.5.2常见的植物——孢子植物、植物分类目录 (1) (2) (3) (4) (7)一、孢子植物的特征1.孢子植物繁殖过程中不出现种子,主要依靠孢子繁殖,所以又称无种子植物。
2.特征:不能产生种子繁殖后代,结构比种子植物简单。
二、孢子植物的分类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不能产生种子,但能产生孢子,用孢子繁殖,它们都属于孢子植物。
1.蕨类植物:生活于阴湿的环境中(如树林、田野、河流或湖泊边的阴湿环境中),有根、茎、叶的分化,不开花、无种子,用孢子繁殖,如蕨、胎生狗脊、贯众、卷柏等。
到了夏天,一些蕨类叶的背面会长出许多孢子囊,内有很多具有繁殖作用的孢子,孢子成熟后,落到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就可萌发。
因此,蕨类植物进行孢子生殖。
2.苔藓植物:有矮小的茎、叶,不开花,没有种子,无真正的根,只有起固定作用的假根,生殖过程必须依赖于水,所以苔藓植物只能生活于阴湿环境中(如树干、墙头或其他潮湿的环境中),用孢子繁殖。
常见的苔藓植物如地钱、葫芦藓等。
3.藻类植物:大多生活于水中,有的生活在海水中,称为海藻;有的生活在淡水中,称为淡水藻。
少数生活在陆地上的阴湿处。
结构简单,既有单细胞的种类,也有多细胞的个体。
无根、茎、叶的分化,不开花,没有种子,用孢子繁殖,如紫菜、海带、水绵等。
【重要提示】①假根和不定根的区别。
不定根是真根,它指的是那些不是由种子胚根或是原来的根发育来的那些根,比如从红薯茎上长出的根。
不定根和根一样能吸收水分和营养。
假根,比如苔藓植物的根,主要用于固定植株。
②植物进化的方向: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
三、植物分类植物分类的方法有多种,可以按形态、生活环境进行分类,也可以按亲缘关系进行分类。
根据植物是否具备根、茎、叶、种子,以及种子是否有果皮包被,可将其分类如下:1.关于植物的分类(1)分类等级:由高到低分别是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等级。
关于植物介绍
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包含了如树木、灌木、藤类、青草、蕨类,及绿藻、地衣等熟悉的生物。
植物可以分为种子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等,据估计现存大约有350 000个物种。
绿色植物的大部分能源是经由光合作用从太阳光中得到的,温度、湿度、光线、淡水是植物生存的基本需求。
被子植物共有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绿色植物具有光合作用的能力——借助光能及叶绿素,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利用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产生葡萄糖等有机物,供植物体利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植物学家。
第二章观察生物第5节常见的植物1.识别种子植物和无种子植物的主要区别。
2.说明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区别及其代表植物的名称。
3.说明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的主要区别及其代表植物的名称。
4.能表示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1.松树的种子是裸露的,外面无果皮包被,我们把它称为▲植物;桃的种子藏在果皮里,我们把桃树称为▲植物。
【答案】裸果;被子【解析】【分析】【详解】略2.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有四大类群:藻类植物、▲植物、▲植物和▲植物。
我们常说的绿色开花植物是▲植物(填“裸子”或“被子”)。
【答案】苔藓;蕨类;种子;被子【解析】根据绿色植物繁殖方式的不同一般把绿色植物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两大类,据此答题。
【分析】植物分类的知识是中考的热点,要注意理解和掌握。
【详解】根据绿色植物的繁殖方式的不同一般把绿色植物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两大类,其中孢子植物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
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体内无输导组织。
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比较高大。
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都不结种子,都靠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
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用种子繁殖后代,裸子植物的种子无果皮包被着,裸露,被子植物又叫绿色开花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能形成果实。
因此植物可以分为四大类群是藻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
故答案为:苔藓;蕨类;种子;被子。
3.把下列各种植物与对应的分类用直线连接起来。
A.地钱①裸子植物B.紫菜②被子植物C.芒萁③蕨类植物D.银杏④苔藓植物E.玉兰⑤藻类植物【答案】A-④; B-⑤; C-③; D-①; E-②【解析】【分析】【详解】藻类植物的特征是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没有根、茎和叶的分化,大多生活在水中,如水绵、海带,紫菜等;苔藓植物一般具有叶茎,但是茎和叶里没有输导组织,受精过程离不开水,适于生活在阴湿的地方,如地钱、墙藓和80万年藓等;蕨类植物具有真正的根、茎和叶,而且根、叶和茎具有输导组织和比较发达的机械组织,受精过程离不开水,孢子繁殖,如满江红、卷柏、芒萁等;种子植物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两种,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外面没有果皮,而被子植物的种子外有果皮包裹,没有裸露,两者均是用种子进行繁殖,裸子植物有红松,银杏、水杉等;被子植物有水稻、玉兰、黄豆等。
4.给植物画张“像”【教材简析】本课学习将引导学生通过对植物的观察,说出几种常见植物的名称,找到不同植物的特点,并通过观察、记录、思考、讨论等方法,激发科学学习的兴趣,认识到植物是我们的好朋友,从而树立爱护植物、保护生命的意识。
本课内容有四个部分,聚焦版块通过展示身边的美景,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人们经常给植物拍照或画“像”,进而聚焦问题“怎么画植物才真实”。
探索版块为“我们给植物画个像”,通过对身边植物的观察,掌握植物的主要特征,了解植物的名称,找到生长环境,并能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植物,同时做成一幅作品,体现跨学科学习的导向。
研讨版块通过对画像的讨论,判断学生是否根据植物的特点进行了记录,同时提出让学生去观察记录家里的植物,引导学生树立爱护植物的意识。
拓展版块为继续观察并记录自己种的植物,通过对植物连续观察,了解它们发生的变化。
【学情分析】在前面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科学的观察方法,也尝试用科学的方法观察了多种植物和植物生活的环境,并能够用一些准确的语言来描述植物的一些特点。
在前面的学习中,科学学习的重点是观察和描述,因此在记录的方法上,学生还未掌握画简图等记录方法。
同时,学生的科学语言表达还不够规范,在描述现象和特征的时候,还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
另外,在给植物画像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关注到植物的名称,关注各种植物的生活环境,学生对植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可能还存在一定疑惑,需要教师多进行思维的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观点表达。
【教学目标】1.认识几种常见的植物,通过观察活动发现植物的主要特征。
2.学会用画图的方式真实地记录植物的主要特征。
3.通过观察和画“像”活动,认识到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特点,意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树立爱护植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身边植物的观察,了解植物的主要特征,能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植物的特征。
难点:描述植物的主要特征并能分析植物与生活环境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各类植物(花盆上贴好名称);3.植物的“像”。
一、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认识常见的植物,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长环境。
2. 培养幼儿观察和探索植物的兴趣,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
3. 培养幼儿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常见植物,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
难点:培养幼儿观察和探索植物的兴趣,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场地:户外或教室2. 教学材料:植物图片、植物标本、植物生长环境模型、观察工具(放大镜、手电筒等)3. 教学活动:观察、讨论、互动游戏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 教师展示植物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些植物吗?它们叫什么名字?”2. 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熟悉的植物,激发幼儿对植物的兴趣。
(二)认识植物1. 教师带领幼儿认识常见植物,如:树木、花草、蔬菜等。
2. 通过观察植物标本、图片和模型,让幼儿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
3. 教师引导幼儿分组讨论,总结植物的生长环境和生长特点。
(三)观察与探索1.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户外观察活动,让幼儿亲自观察植物的生长状态。
2. 鼓励幼儿使用观察工具,如放大镜、手电筒等,细致观察植物的结构。
3. 教师引导幼儿记录观察结果,并分享给其他小朋友。
(四)互动游戏1.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植物寻宝”游戏,让幼儿在规定时间内寻找并认识不同的植物。
2. 通过游戏,巩固幼儿对植物的认识,激发幼儿对植物的兴趣。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引导幼儿爱护植物、保护环境。
五、教学反思:本次《认识植物》的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幼儿认识常见的植物,培养幼儿观察和探索植物的兴趣,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以下几点:1. 激趣导入环节,通过展示植物图片,成功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
2. 在认识植物环节,通过观察植物标本、图片和模型,让幼儿直观地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提高了幼儿的认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