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_解放思想_实事求是
- 格式:pdf
- 大小:395.82 KB
- 文档页数:4
题目: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姓名:学号:********专业:通信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摘要】: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领导全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由此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条思想路线不仅得到了重新确立,而且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又不断发展和完善这条路线,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
【关键词】: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理论创新 毛泽东 邓小平实事求是的由来、发展“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提出来的。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借用“实事求是”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指出,“共产党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
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从思想路线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事实求是的科学含义做了马克思注意的界定。
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实事求是思想。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继续强调实事求是,并指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但1957下半年以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被不同程度的偏离了。
致使我们经历了“大跃进”、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四人帮”。
经过这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这时的中国已经遍体鳞伤,此时的中国已处于最低谷。
这时的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关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条思想路线不仅得到了重新确立,而且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的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及精髓(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发展(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与总体布局的理论。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统一理论。
( 15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战略理论(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
科学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等重大问题,是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思考·本刊特稿·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思考∗田 克 勤【内容提要】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当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研究尚显不足。
本文从整体上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起点及其发展脉络,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架构,进而揭示了该理论体系的特征,以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 内容结构 体系特征 整体性作者田克勤(1945- ),东北师范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长春 1301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南,立足中国国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的伟大历史性创造。
这个创造,体现在实践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在理论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命题一经提出,马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就目前研究的情况而言,主要集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历史地位等方面,其思考的视阈还限于对内容的基本描述和解读,而对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逻辑关系尚缺乏深入研究,未能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因此,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起点及其发展脉络,从整体上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架构,从而进一步揭示该理论体系的特征,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起点及其发展脉络搞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起点非常重要,它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理论基本范畴的前提,也是正确评价这一理论历史地位的关键。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体系。
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重大历史关头的意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创造新局面要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不能搞本本主义。
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中,深刻阐述了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1938年,他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同时,借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
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中国的革命道路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新中国成立后,在一段时间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被不同程度地偏离,以至于发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过后,我们党面临着在思想、政治、组织等各个领域全面拨乱反正的任务。
但是这一进程中, 受到了“两个凡是”的严重障碍。
由于“左”思想的长期影响和束缚, 许多人还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毛泽东思想, 还不能正确区分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历史功绩和晚年错误,还不能从“文化大革命”的指导理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中摆脱出来。
这就使得思想路线条的拨乱反正异常艰难, 也使得解放思想成为当时一个重大政治问题。
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关头,邓小平大力提倡实事求是,他指出,毛泽东倡导的作风中最根本的东西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以实事求是为指导精神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不断的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如果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就曾经说过,“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
20.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正是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推倒“两个凡是”,否定“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同时维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肯定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精神财富,这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的体现。
正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对中国国情的深刻分析,邓小平纠正了以往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的错误,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既不能把目标定得不切实际,也不能把时间定得太短。
他把基本上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调整为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样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是符合我国实际、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宏伟战略目标。
也正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
可见,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就不会有马列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就不会有邓小平理论。
正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境界。
在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竞争激烈,各种矛盾相互交织、新问题不断涌现的情况下,我们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最重要和最有决定意义的就是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2001年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党员干部必须实践“三个代表”,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而绝不允许以权谋私,绝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
只有把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切实做好了,我们才能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无往而不胜。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
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就是要求我们的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不接受新事物的状态。
我们绝不能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试理解上,或者停留在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的甚至扭曲的认识上,或者停留在那些超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思想上而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思想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
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勇于探索,大胆试验,及时总结经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含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它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种不断发展和丰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也是贯彻这一思想路线的结果。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能够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因此,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和基本要求。
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判断改革和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时指,马克思主义本身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证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由此出发,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采取的态度是:①坚持基本原理;②反对教条主义;③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去不断指导我们的新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由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确立的,它曾经指引着党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和建设伟大的胜利。
这条思想路线曾一度被偏离使党的事业遭受严重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条思想路线不仅被重新确立并且获得了新的丰富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这次思想路线的新贡献主要基于以下四点:其一,深刻揭示了实事求是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其二,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联系起来,丰富和深化了党的思想路线。
其三,科学揭示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深刻地指出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内在统一性。
其四,注重从制度上建设,提出民主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条件。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有以下重要意义: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
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问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①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②解放思想通常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对原先的认识进行再认识,这其中既有对原先认识中那些正确部分的坚持,也有对原先认识中那些错误部分的纠正;二是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正确认识。
③解放思想是常提常新的事情。
实现理论创新,必须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