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境中的学习——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思想
- 格式:pdf
- 大小:237.00 KB
- 文档页数:2
一、阐明本文的研讨对象存在的现实问题和处理这些问题的紧迫性。
如今,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关注和重视建构主义对教学设计的影响,专门研讨教学设计的专家们还就此问题展开了一场辩说。
建构主义和教学设计是否能够融为一体成了这场争辩的核心问题。
答案大致分为两种,其一,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是学习实践过程的两个具有差异性的点,这两个点,若处在不同的学习情形下是相互补给的。
对于一些学习范畴较复杂多样、学习目标较高级的教学设计来说,建构主义是适宜的,教学设计领域可以将建构主义以一种“新的心理集”的模式引进来,这能够调解传统教学设计过分辨别和简化教学内容的不足。
而第二种看法则认为,建构主义的理念与教学设计的实践不能相容。
他们的观点是,教学设计是立足于客观主义的,要谋求一种能看得见的、能管制的的学习成果,而建构主义是非客观主义的,二者在这个根本点上是相违背的。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成果是自我建构的,是不可估摸的,采取的是感性主义的哲学思维,因此建构主义是无法引入教学设计实践的。
教学思想中的师生定位观点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作为语文教学的探索者,寻求语文教学科学的发展之路,在语文教学界更新观念,推行切实可行的新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应该引起我们同行的高度重视。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本着与时俱进的学术心态,不断地加强比较性研究,及时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用理论指导实践。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设计莘县实验小学教科室自90年代建构主义理论被引入我国教育技术界以来,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研究成为一个热点。
尽管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但近年来在教学实践尤其是教学实验中,出现了一些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新的教学设计模式,倘若我们暂不考虑教学设计模式的分类标准和层次关系,单就其名称看主要有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探究学习,角色扮演,研究型学习,情景教学,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等。
通过这些名称各异的教学设计模式我们可以看出,基于问题解决、学生自主探索、社会化和情境化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和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虽名称各异,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反映了教学设计由注重教师教转向关注学生学。
一、“课堂”的基本定位课堂教学是学校的核心工作,但多年来,我们谈论的课堂基本上是所谓公开课或观摩课所展示的一种虚拟的课堂,大家已习惯依据这种课堂来评判教师或学校的实际教学水准,也正是这种思维定势,使我国课堂教学研究陷入了迷魂阵。
假如我们把公开课、观摩课分为一类定名为精英课堂,哪么,我们教师平时所上的课就可以称之为常规课堂。
以小学为例,小学教师每学期一般上课时数为360节,每学期每位教师执教公开课、观摩课平均不足3节,也就是说,领导、同事看到的教师上课时数最多占总上课时数的1%,而看不到的则占到99%,这99%的课才是决定素质教育的所在,而我们恰恰在课堂教学研究中忽略了这个最重要的场所,一直多年来,常规课堂始终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这种课堂教学是严重失控的课堂教学,领导的意图、新的课程理念、新进的教学方法很难在这里出现。
精英式课堂是展示精英教师对课程理念解读和展示自身教学水平的一个特定场所,常规课堂才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杜郎口课堂教学之所以在全国引起轰动,并不是该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多高,学校设施建设有多先进,而是该校把常规课堂教学作为落实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把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这让我们整天变着花样展示课堂教学的新模式的研究者汗颜。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100875)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内容简介】建构主义采用了非客观主义的哲学立场,对学习与教学做了全新的解释,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与周围社会环境交互,自主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
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强调要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根据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划分,提出了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思想和知识结构网络的概念,重视“情景”、“协作”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一系列以“学”为中心教学策略。
本文在这些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原则基础之上,提出了一个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模型,希望为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提供处方性的解决方案。
本文还讨论了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应用范围。
【关键词】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模式、自主学习一、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基本解释建构主义是由认知主义发展而来的哲学理念,在此基础之上的学习理论与以往的行为主义的理论模式有很大的差别,它采用非客观主义的哲学立场。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都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构建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
我们的个人世界总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
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界世界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建构主义更关心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
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学生要主动建构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表征,但这种建构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对新信息进行主动加工而建构成的。
这种学习更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景性、协作性。
建构主义提倡一种更加开放的学习。
对每个个体来说,这种开放的学习在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上都可能是不同的。
情境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一、产生背景在传统的教育系统中,认识和实践活动是分隔开的两部分,知识是一个整体性的、自给自足的物质系统,或者说从理论上讲它是独立于其学习和应用的背景的。
有关的活动和背景都被认为是知识的附属品。
情境学习是1989年由西里(John Seely)、布朗(Brown)、克林斯(Allan Collins)和达吉维德(Paul Duguid)等人提出的。
情境学习的理论是以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理论和其他的发展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二、基本内容情境学习强调以真实活动(authentic activity)为学习背景,强调一种重要教学方法——认知学徒,还强调一个重要的教学策略——固着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
1.学习背景首先,情境学习强调以真实活动(authentic activity)为学习背景。
所谓真实活动,情境学习的倡导者认为,它是由文化所确定的框架,它的意义和目的是通过过去和现在的成员协商而进行的社会建构起来的。
因此,真实活动总是与活动成员在社会框架中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并不总是实践活动。
强调了学习情境的重要性同时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必须在学习情景中,通过主动探索和经验,有效学习知识。
只有经验学习者主动操作或者通过探索经验而形成的知识,才能有效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学习者只有在真实的活动中学习并使用其所学的知识技能,才能真正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成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舒曼曾提出学习是通过共同参与学习活动的成员之间的互动来达到理解的过程。
通过小组的合作,由老师扮演学习的协助者,提供学习支架来引导学习者进行主动参与式学习。
情境学习理念重视学习互动参与和分享。
学习本质上是一个文化适应过程。
情境学习理论强调有效的学习必须让学生者处于真实的学习情境中,但学习者在刚开始学习时无法立刻进入专家层次,必须通过不断的观察、模仿、体验、主动参与、尝试以及互动后,才能逐渐达到专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