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天气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
- 格式:pdf
- 大小:3.55 MB
- 文档页数:15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我们关心天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关心天气》是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关心天气、关注生活的意识。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认识天气现象,了解天气变化的原因,并学会观察天气、描述天气。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但对天气现象的认识较为模糊,天气变化的原因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认识天气现象,理解天气变化的原因。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天气现象,了解天气变化的原因。
2.培养学生关心天气、关注生活的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天气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现象的认识。
2.天气变化的原因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观察法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天气现象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天气预报软件或设备,用于实时查询天气。
3.准备天气变化原因的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展示各种天气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天气。
2.呈现(10分钟)讲解天气现象,如晴天、阴天、雨天等,让学生认识并能够描述这些现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利用天气预报软件或设备,实时查询当前天气,并记录下来。
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查询到的天气。
4.巩固(5分钟)讲解天气变化的原因,如太阳辐射、大气压力等,让学生理解这些原因。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天气现象,如四季变化、气候变化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关心天气、关注生活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一周内的天气变化,体会天气与生活的关系。
8.板书(5分钟)天气现象、天气变化原因以上教学过程共计40分钟,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适当调整。
教学设计:2024秋季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天气:我们关心天气》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科学知识:学生能够理解天气的基本概念和组成要素,认识到天气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不同天气现象,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科学思维:学生能够根据天气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理解天气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4.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尊重事实、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理解天气的概念和组成要素。
•识别并描述不同天气现象。
三、教学难点•根据天气现象进行逻辑推理,理解天气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认识到天气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资源•教科书、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
•天气现象图片或视频。
•学生活动手册。
•天气预报音频或视频片段。
五、教学方法•讲解演示法:通过教师讲解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天气的概念和组成要素。
•观察讨论法:学生观察天气现象图片或视频,讨论并描述天气现象。
•实践操作法:学生尝试解读天气预报,了解天气信息的获取途径。
•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天气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培养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故事导入:讲述一个与天气变化相关的故事,如“小明的一天”,描述小明在不同天气下的活动和感受,引出天气的话题。
•提问导入:提问学生:“你们喜欢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新课内容。
2. 新课教学•讲解天气的概念和组成要素:•展示天气的定义和组成要素(如气温、湿度、降水、风向等)。
•使用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天气要素的含义和重要性。
•观察讨论天气现象:•展示不同天气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如晴天、雨天、雪天、雾天等)。
•学生分组讨论,描述自己观察到的天气现象,并尝试用天气要素来解释。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同天气现象的特点和成因。
•实践操作:解读天气预报:•播放天气预报音频或视频片段,引导学生关注天气预报中的关键信息(如气温范围、降水概率、风向风力等)。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1课《我们关心天气》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天气指的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知道灾害性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并了解天气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
2.经历记录天气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观察记录的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3.经历实验探究,体会雾、雪、大风、暴雨等天气对生活的影响,了解天气和人类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通过记录天气对天气进行分类,了解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各种教学天气图片,天气预报视频,相关表格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1.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过或看过天气预报吗?听过或看过的同学请举手。
2.图文结合,创设情景:给学生观看天气预报的视频。
3.引导学生结合天气预报进行讨论。
4.教师提问:我们今天是什么天气呢?喜欢今天的天气吗?5.学生观察天气,并答复。
6.老师总结: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天气,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关注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天气的一些问题。
7.板书:我们关心天气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究1.出示课件,观察各种天气图片,认识各种天气现象,并学会使用图标表示天气。
2.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天气并进行天气现象分类讨论,完成随堂学的第2题。
3.参照随堂学第4题阅读长城、黑龙江、海南的图片并思考判断。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认识大气圈。
〔1〕教师提出问题:天气是如何形成的?在哪里发生?〔2〕学生动脑思考,开动想象,适当交流自己的看法。
〔3〕总结:大气圈是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
2.了解灾害性天气。
〔1〕教师提问:有这么多种天气,同学们喜欢什么样的天气?讨厌什么样的天气呢?为什么会讨厌这种天气呢?〔2〕学生思考答复。
〔3〕教师引出灾害性天气,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灾害性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4〕出示教学课件,总结灾害天气的种类和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我们关心天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关心天气》是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关心天气、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天气现象,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学会关注天气、查询天气信息的基本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但对天气现象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学生需要借助生活经验,了解天气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关注天气、热爱生活的态度。
同时,学生需要学会使用天气工具,如天气预报、天气图等,了解天气信息。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天气现象,认识天气与生活的关系。
2.培养学生关心天气、热爱生活的情感。
3.引导学生学会关注天气、查询天气信息的基本方法。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现象的认知。
2.天气与生活的关系。
3.天气工具的使用。
4.关注天气、查询天气信息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天气现象,了解天气与生活的关系。
2.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天气工具,学会查询天气信息。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
2.天气预报、天气图等天气工具。
3.学生分组合作的材料。
4.教学视频、图片等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天气现象,如晴、雨、雪等,让学生认识天气。
通过实例展示,让学生了解天气与生活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每组选取一个实例,进行分享。
4.巩固(5分钟)提问环节:让学生回答天气现象、天气与生活的关系等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介绍天气预报、天气图等天气工具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查询天气信息。
科学《我们关心天气》教学反思(一)《我们关心天气》是天气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对于天气的认识来自平时的生活经验,但还不太清楚天气的基本特征。
因此,我在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探究活动,发展了形象思维,本节课探究活动即设计天气符号,在落实这一重点环节时,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我注重了3个环节:1是引导学生自己创作天气符号,2是学生对自己设计的符号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按设计要求来评价,以求学生在语言表达中发展形象思维。
3是出示标准天气符号之后再次来评价标准的天气符号好还是自己设计的好?这里不但是发展了学生思维,更是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二、注重结合生活实际来了解科学在我们身边从我们生活的环境入手,天气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的生活。
天气预报都是从现实为出发点,并把科学知识服务于日常生活。
三、不足之处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出天气现象的特征: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风速是个难点。
上课时,当分析完天气预报图后,就概括出天气现象的特征,学生在最基本的天气现象不太清楚时,概括出其基本特征就有些牵强。
另外在叙述天气怎么样时,学生的语言较为单调,思路没有激发,还需要把各环节衔接好,环环相扣,并注重有层次地引导,加强观察与思考的有效训练,是内容更丰富。
科学《我们关心天气》教学反思(二)在这周的科学教学中,我们先上第三单元《天气》单元。
第一节《我们关心天气》三年级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有过天气的学习基础,病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每天获得的天气预报信息或其他书籍资料。
他们也能感受到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但是他们还不了解天气特征的观测方法,分不清天气与气候的差别,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重点学习天气的图标表示,知道天气是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
天气时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能够用多种感官来收集天气信息,并养成记录“天气日历”表的习惯。
3. 1我们关心天气教学目标:1.了解各种各样的天气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2.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利用各种资源,发展自己对天气的认识, 构建对天气的新知识。
3.了解天气预报中的新内容。
教学重点:能用图记录一周的天气。
教学难点:根据云图预测天气的变化。
教学准备:师备:各种天气的图片、生物预告天气的谚语和图片、各种了解天气情况的途径和方法的资料、卫星云图的放大图、各种天气预报的新内容。
生备:搜集各种天气的资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音像的),准备参加活动时交流。
尝试通过不同渠道了解明天的天气。
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一、引入:师:“你关心天气的变化吗?你看过天气预报吗?”二、探究内容:1.不同的天气。
(1)小组交流对不同天气的体验。
-说说自己遇到过哪些天气。
-在不同的天气里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
•印象最深的一次特殊天气是怎样的,自己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把它写在学生活动记录本上。
(2)讨论:在不同的天气里,我们应该怎么办。
・在好的天气里应该怎么办。
・遇到恶劣的天气时应该怎么办。
(3)用图画记录天气。
-为各种天气设计一种符号来记录。
-看看天气预报中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各种不同的天气。
・用符号记录当天的天气。
2.生物预报天气。
(1)听老师说谚语。
蚂蚁搬家,必有雨下蜻蜓赶场,大水当防燕子高飞晴天告,燕子低飞雨天报田螺出水面,不久暴雨见久雨闻鸟声,不久转晴朗麻雀洗澡,有雨快到鸡不入笼,阴雨将临鲤鱼跳龙门,大雨定倾盆大蛇横路,泥酬上翻,蚯蚓出土,明天有雨(2)生物为什么能预报天气。
泥酬出水、燕子低飞、蚂蚁上数都预示着快要下雨了。
3、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在制作天气日历前老师先请你们去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1)出示天气符号学生自己认识。
(2)检查、交流。
(3)这些符号和电视里天气预报用的符号一样吗?(4)把这些天气符号分类,并把分类清楚认真的小组贴在黑板上。
并给优秀小组加分。
(5)学生分类在小纸卡上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
第三单元天气1.我们关心天气1.二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天气,认识到一些常见的天气。
本课对于学生而言比较轻松。
在了解天气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时,三年级学生刚接触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学生在概括时有一定难度,需要老师慢慢引导。
得出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
2.在了解天气的定义之前,需要引导学生给常见的天气进行分类。
这一活动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
尤其是区分雨、雪,多数学生认为应该放在不同类,如果放在不同类,那雨夹雪又该放在哪里?有的认为雨在前面,就应该放在雨一类;这里需要老师引导认识雨和雪的相同点,都与水有关,应该归为一类,最后再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是天气。
3.大气圈在二单元第8课学生已经接触了大气圈,本课不需要更多的去讲解。
我觉得只要让学生明白各种天气都是发生在大气圈的自然现象就行。
4.天气日历在本课就提出了要求,感觉课本的编排不是很合理。
天气日历不仅仅是记录天气情况,还有风向、风的等级、下雨量等,本课只需要学生了解要完成天气日历,并用天气符号让学生熟悉,为后续的天气日历做好铺垫;在熟悉天气符号时,有学生为了更好的完成天气日历,把天气符号记录在书本上,点赞!2.认识气温计1.《水》单元已经认识了水温计,知道怎么读数和写数。
本课对学生而言比较轻松。
在了解气温计的结构时,我还是每个小组准备了3个气温计,2个同学一组,更加细致的观察气温计,了解它的结构。
学生很容易说到气温计的结构,单位符号摄氏度和华氏度,老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下两个温标的区别。
2.练习读数和写数时,发现还是有部分学生将读数写成数学字,写数还是数学字。
我是先出示练习读数卡,找学生到黑板完成,然后全班订正,订正时发现多数学生不清楚读数时要写汉字的。
3.用模型练习读数时发现,学生读数掌握的比较好,但在模型上表示气温时,发现零下的度数还是很容易出错,可以多练习几次;学生刚拿到气温计模型时,容易将气温和水温弄错,需要老师提醒。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1《我们关心天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我们关心天气》是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关心天气、热爱科学的态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天气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一些简单的天气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对于天气也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但是,他们对天气的深入了解还不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天气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培养学生关心天气、热爱科学的态度。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与人们生活的关系2.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了解天气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天气现象,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交流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天气与人们生活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2.教具:天气预报模型、天气图标等。
3.作业准备:让学生提前观察并记录一天的天气情况。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与天气相关的图片,如晴天、雨天、雪天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天气。
同时,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一些天气现象,如晴天、雨天、雪天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天气现象的特点。
然后,教师讲解天气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如晴天适合户外活动,雨天适合室内活动等。
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观察教室外的天气现象,并说出这些天气现象的特点。
然后,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如“现在是什么天气?适合做什么活动?”让学生根据天气现象回答问题。
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一些天气现象,让学生说出这些天气现象的特点以及适合的活动。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31我们关心天气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3.1我们关心天气教案教学设计1.我们关心天气【教材简析】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交流的形式,了解各种各样的天气,感知不同的天气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好的天气给生活带来便利,恶劣的天气常常会给生活带来麻烦,甚至带来灾难。
聚焦板块,全班交流“今天天气怎么样?”的活动,是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回忆经历过的各种各样的天气,他们也许对自己特别感兴趣或者特别厌恶的天气印象很深,他们也许对某几次特殊的天气还记忆犹新。
这部分活动就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在不同天气里的不同感受。
第41页上的插图提示了“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以了解天气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探索板块,明确了我们观察到的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这对多数学生来说是新的概念,帮助学生从宏观的视角去认知天气现象。
通过“台风”、“暴雨”两幅插图,引发学生交流“我们晓得哪些会带来灾害的天气呢?”使学生意识到天气老是不断变革,了解天气的变革很重要。
那末,科学家是怎么晓得天气变革的呢?教科书对此举行了简单的说明。
拓展板块,教材安排了让学生们从当天起,学着对天气变化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形成自己的天气日历。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观察到的各种天气的特征,用简单的文字、简图来做记录。
这一任务将贯穿整个单元的研究活动,驱动整个单元的研究,学生的活动过程和发展也将体现在天气日历中。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天气有了初步认识,这些认识来自于平时的生活经验、每天的天气预报或其他的书籍资料。
他们也能感受到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但是他们还不清楚天气的基本特征,不了解天气特征的观测方法,分不清天气与气候的差别,往往不能根据天气来判断每天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
在本单元研究过程中,随着学生对各种天气特征的认识,期待着他们能更加关心天气、准确地观测天气,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