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装饰艺术运动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6
装饰艺术运动名词解释装饰艺术运动(Art Nouveau)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并迅速发展的一种艺术风格。
它在艺术、建筑、工艺品、家具等领域都有影响,并成为了当时的主流艺术风格。
装饰艺术运动的特点是强调自然的有机形式和装饰性,试图将艺术与生活融为一体。
这一运动源于对工业化进程中机械化、标准化生产的不满,追求个性化和独特性。
装饰艺术运动强调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紧密关系,注重细节和整体的和谐统一,追求自然和人文的融合。
在装饰艺术运动的艺术作品中,常见的特点是曲线、流畅的线条和线性装饰。
艺术家们通过繁复的线条和曲线,表达对自然和生命的追求。
常见的装饰元素包括花朵、植物、动植物等自然主题,以及女性形象、天使等神话和宗教主题。
装饰艺术运动还借鉴了东方艺术的特点,如日本的浮世绘和中国的锦绣。
装饰艺术运动在建筑领域也有很大影响。
建筑师们采用了大胆的曲线造型,创造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常见的特点是使用有机的曲线形态,如弧形、螺旋形等,以及装饰性的立面元素,如马赛克、彩色玻璃、铁艺门窗等。
代表性的建筑作品有巴黎的卢浮宫和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中央车站。
在工艺品和家具领域,装饰艺术运动也带来了许多创新。
艺术家们设计了独特的家具、灯具、金属工艺品等,注重形式的美感和功能的结合。
常见的特点是曲线造型、繁复的装饰和使用贵重材料,如黄铜、铜、瓷器等。
代表性的家具设计师有奥地利的贝尔格曼和法国的加拉布斯。
装饰艺术运动的美学理念和创新技术对现代艺术和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打破了传统的束缚,使艺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后来的现代主义艺术和功能主义设计奠定了基础。
尽管装饰艺术运动的兴起和衰落很快,但它代表了一种对传统的反叛,强调个性和创新的精神,在20世纪的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现代艺术设计流派”系列之三――装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是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以法国、美国和英国等为代表的一次风格特殊的国际性流行设计运动。
它发源于法国,主要集中于豪华和奢侈的产品与艺术品的设计上,涉及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纺织品设计和服装设计等,是本世纪非常重要的一次设计运动。
20世纪初,巴黎成为装饰艺术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1925年在巴黎举办了装饰艺术展,装饰艺术运动因此得名并在欧美各国掀起热潮。
当时的各种因素在形式上直接影响装饰艺术运动风格:立体派的影响;未来主义对装饰艺术运动的影响;还有俄国芭蕾耳目一新地为装饰艺术运动引入了震撼性的色彩:橘色、翡翠绿和玉绿色、紫色等;古埃及建筑装饰图案及柱式,给予装饰设计师们强有力的启示。
20年代有很多建筑都采用了埃及风格:洛杉矶的埃及剧院、胡弗大厦、卡雷拉斯大厦、伦敦的理想宫、卡尔顿电影院等;而来自非洲和南美的原始部落的影响,导致装饰艺术风格大量运用折线、弧线、图腾等元素。
在法国,装饰艺术运动使法国的服饰与首饰设计获得很大发展,平面设计中的海报和广告设计也达到很高水平。
当然,法国“装饰艺术”风格最集中的体现还是在家具设计,特别是巴黎的家具设计上。
家具造型采用简单、夸张的几何造型,使简单明快的几何形与复杂的表面装饰形成对比,利用纺织品创造豪华和绚丽多彩的装饰品位。
室内设计上创造出了一种所谓的“小客厅”风格,侧重于富丽的材料、豪华的家具和亲密的环境,材料上,常使用亚洲的蔷薇木、苋木、崖柏、巴西红木等,并喜欢用象牙和鲨革作为点缀,甚至把东方情调的艺术引入到室内设计之中。
在众多的设计家当中,比较突出的是艾米尔?贾奎斯?鲁尔曼(Emiie Jacques Ruhloann,1879年~1933年)。
其家具设计中,常用华丽的光面和丰富的细饰强化的传统造型。
并用象牙作镶嵌和实用配件,有时加上铜银饰板以增强这些装饰图案的效果。
在造型上,简单明快的几何外形与复杂的表面装饰形成强烈的对比。
“装饰艺术”运动1、“装饰艺术”运动:错误!“装饰艺术"运动是在20世纪20到30年代在法国美国和英国等国家开展的一次风格非常特殊的设计运动,此运动几乎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同时发展,所以无论是从材料还是形式上都受到现代设计运动的影响。
但在很大程度上它依然是传统的设计运动,与强调为大众服务、大批量生产的现代设计相区别.错误!这一艺术运动是“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的延伸,也是设计师在接受了机械化和新材料后的装饰活动,它在风格上还受到了当时西方流行的现代艺术流派如野兽派、立体派和未来派的影响,这些影响既体现在此时期的招贴画上,也反映在一些器皿设计上。
○3“装饰艺术”运动喜欢直线和对称的抽象构成形式、极富光泽的材料、具有强烈色彩效果的颜色,还采用机械、钢筋混凝土、合成树脂、强化玻璃等新材料。
这种既有现代设计特征,又具有装饰趣味的艺术运动,反映出艺术家在工业化生产发展进程中对装饰艺术留念的矛盾折衷心理,“装饰艺术、运动的设计创造了20世纪初新生活的景观,成为极富时代特色的艺术运动。
2、“装饰艺术”运动的目的:错误!“装饰艺术”运动的设计艺术家们力图采取新的装饰形式装饰批量生产的机械产品,在现代主义设计和“工艺美术"运动,以及“新艺术”运动之间寻找一种折衷的设计艺术形式,满足人们对产品形式美感的需求.错误!装饰艺术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艺术家们掌握的手工艺和设计,以适应批量生产的需要来结束艺术与工业之间旧有的冲突,以及艺术家和手工艺人之间旧有的势力差别。
3、“装饰艺术”运动的风格特征:“装饰艺,运动主张采用新材料(如钢铁和玻璃等),主张机械美,采用大量的新的装饰手法使机械形式及现代特征变得更加自然华贵。
其造型语言表现为大量的几何形。
绚丽的色彩,以及表现这些效果的高档材料.4、对比“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的不同点:(1)错误!从思想和意识形态方面来看,“装饰艺术”运动是对矫饰的“工艺美术”运动的一种反动。
史论复习装饰艺术运动(ArtDeco)1920-1939装饰艺术运动(Art Deco),演变⾃19世纪末的新艺术运动,是20世纪20 年代初在欧洲发展起来的⼀场国际性的运动,影响到建筑、平⾯、室内、家具、⼯业、雕塑、绘画、纺织以及服装等各个⽅⾯。
装饰艺术运动在艺术设计史上所处的时段可说是⾮常的微妙——在其之前,有从古代⽂明延续到当时庄重⽽唯美的⼿⼯艺时代;在其之后,是正处在萌芽期乃⾄轰轰烈烈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运动和⼯业化⽣产。
正因为如此,装饰艺术运动就成了设计史上⼀个承前启后的篇章。
(⼀)装饰艺术运动产⽣的背景欧美国家的⼯业技术发展迅速,极⼤的促进了⽣产⼒发展。
以法国为⾸的各国设计师,开始站在新的⾼度肯定机械⽣产,对采⽤新材料、新技术的现代建筑和各种⼯业产品的形式美和装饰美进⾏新的探索。
装饰艺术运动最早出现在法国。
这与法国20世纪20年代的⽂化与经济地位是分不开的。
1925年,经过长时间筹备的巴黎“现代⼯业装饰艺术国际博览会”终于在艺术家的共同努⼒下拉开了⼤幕。
装饰艺术运动得名于该⼤展的名称,后来,设计艺术界⽤这⼀名称命名这种特定的艺术风格和发展阶段。
▲巴黎现代⼯业装饰艺术国际博览会招贴(1925年)(⼆)装饰艺术中装饰形式的影响因素⼀、埃及风格的复兴1922年,英国考古学家豪⽡特·卡特的发现使得⼀个3300年前埃及古代帝王墓——图坦卡蒙墓重见天⽇。
⼤量出⼟的绚丽⽂物所展⽰出的埃及古典艺术震动了欧美的设计师。
强烈装饰效果的艺术品、⾦属器具的光泽、陶器上的⿊⽩⾊、古建筑的装饰纹样等都激发着设计师的灵感。
出⼟的黄⾦⾯具,⽤简单的⼏何装饰纹样、⾦属⾊和⿊⽩⾊系列搭配,营造出⾼度装饰效果。
古埃及建筑装饰图案从⾃然抽象出来的⼏何图案及多样的变形处理,给了设计师们强有⼒的启⽰。
▲议院⼤门(古德林,1922)▲咖啡具(克利夫,1930年)⼆、原始艺术及殖民地⽂化的影响原始艺术的影响,特别是来⾃⾮洲和南美洲的原始艺术对20世纪欧洲的前卫艺术的影响也是⾮常⼤的。
03.装饰艺术运动(Art Deco)时间:20世纪20~30年代(约1910~1935)区域: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及大洋彼岸的美国发源地:法国特征:一方面:与欧洲的现代主义运动几乎同时发生和发展受现代主义运动影响很大(材料使用、设计形式)另一方面:意识形态上不具备现代主义运动的民主色彩和社会主义意识★是“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与“新艺术运动”的延伸与发展性质:依然是传统意义上的设计运动(法国表现尤其显著)区别:装饰艺术:虽然造型、色彩、装饰意识上有新的、现代的内容,但最根本的是:服务对象依然是上层社会,是少数的资产阶级权贵。
现代主义:强调设计的社会效应、强调民主化,为大众服务,因此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有各自的发展规律。
是左倾的、理想主义的。
因而有“流行的现代主义”、“爵士现代主义”、“大众化的现代主义”之称(某些西方设计理论家)名称出处:1925年巴黎—大型展览——装饰艺术展览(巴黎国际现代化工业装饰艺术展览会)新艺术:从思想和意识形态方面来看,装饰艺术运动是对矫饰的“新艺术”运动的一种反动。
强调中世纪尤其是哥特式的自然风格的装饰,强调手工艺的美,否定机械化时代特征;装饰艺术:运动恰恰是要反对古典主义的、自然(特别是有机形态)的、单纯手工艺的趋向,而主张机械化的美,因此,“装饰”艺术风格具有更加积极的时代意义。
形成“装饰艺术”风格的诸因素:(或来自以下诸方面的影响)①原始艺术的影响主要是非洲、南美洲原始部落艺术对欧洲前卫艺术的影响。
(意)莫迪良尼、(西)毕加索、(挪)爱德华·蒙克面具、雕刻、夸张、变形、简洁、明快②古典艺术的影响古埃及宫廷艺术,华贵典雅装饰的精华。
图坦卡曼墓葬出土的3300年以前的艺术精品。
几何形体、纹样、图形,给设计师们相当大的启示,继日本风格之后,对欧洲又一次强烈影响。
③工业文明的影响△与大工业生产联系比较密切,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简单几何外形成为20世纪20年代设计师们热门课题认为:几何形形式仍来自古埃及、中美洲和南美洲。
△1898年前后,汽车被发明出来,成为重要交通工具,同时也成了新时代现代文明的象征。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汽车形象极流行。
20、30年代的招贴画,不少采用汽车形象。
设计师利用了现代工业文明成果,启发了设计师灵感。
④姊妹艺术的影响舞台艺术(芭蕾、服饰、布景、道具、音乐、爵士音乐,夸张、归纳、新颖、强烈、色彩、激情)设计师从中获得灵感。
装饰艺术运动是一场承上启下的设计运动、它既对“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新艺术运动”的自然装饰、中世纪复古表示反对,也对单调的工业化风格也加以批评。
因此,虽然在装饰趋向上与前两个运动有相似之处,但从承认工业化的角度来看,已很难说是它们的延续了。
另外,由于强调装饰化,因此与同期开始在德国发生的现代主义也具有很大区别,它是装饰运动和现代主义运动之间的一场衔接,双方的特征都兼而有之,但却不是简单的重复或再现。
“装饰艺术运动”的特点,在80年代得到重新认识,并在后现代主义风格中再次受到重现。
装饰艺术运动风格不尽相同:法国——(产品、艺术品)家具、纺织品、金属品、玻璃器皿、陶瓷、装饰雕刻、绘画、平面设计、招贴画、首饰等小型的、实用的美国——建筑、室内、公共设施、交通工具、舞台、影院等大型的公共场所装饰艺术运动——法国几乎所有的现代设计运动在法国都集中体现在豪华的、奢侈的产品设计上,法国并未真正地经历过平民化的设计运动。
换言之,社会主义色彩浓重的现代主义运动也未能在法国得到真正的发展。
★俄、德、荷同时开始发展了现代主义运动。
★法国反而发展了具有浓厚资产阶级特色的“装饰艺术”运动法国特色:①非民主化②为权贵和精英服务③资产阶级性质矛盾:政治上、艺术上具有民主化倾向设计艺术上精英主义倾向1、家具历史悠久罗可可时即异常辉煌以巴黎为中心:二种风格:A、东方趣味、怪异的。
直接受俄芭蕾舞台设计和服装设计风格影响(20年代高峰)B、30年代出现的受现代主义风格影响,注重新材料的运用(钢管家具)共同点:都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创造新形式特色:①将简练与装饰融为一体。
印尼巴西②采用贵重材料(进口硬木如紫檀木)嵌木工艺、展木材肌理效果,常采用青铜、象牙、磨漆、皮革、丝绸等高贵材质突出人物:埃米尔—杰奎斯·卢尔曼(Emile-Jacgues Ruhlmann 1879~1933)20年代设计出大量家具和室内项目、喜用象牙进行嵌饰,并做扶手、把柄等,嵌木更为出色。
特点:外形简洁装饰繁丽2、陶瓷古典风格突出,特别是中国风格的影响,在上层社会很甚。
人物:埃米尔·德科(Emile Decoeur 1876—1953)成套餐具、造型单纯、单色釉黄、蓝、粉红、绿、白等。
中国式技法运用:冰裂开片挂彩等。
除日用瓷外,尚有大量装饰陶瓷,特别是装饰人物,常用来作为室内装饰品,此类陶瓷作品对当时富裕的上层消费市场的发展有很大的刺激作用。
3、漆器对东方漆器的模仿。
20年代始,巴黎不少设计师开始赏试采用漆器作装饰和设计的手段。
主要是利用漆工艺手段设计屏风、门、壁板、家具及其他装饰构件,效果细腻、光滑。
人物:让·杜南(Jean Dunand 1877~1942)富于合作精神,东方风格出色、定货颇多、门庭若市,为漆器艺术在法国乃至欧洲的普及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曾为这样艘船设计家具和室内,包括著名的“诺曼底号”和“大西洋号”特点:色彩华丽、纹饰精致、表现出明显的东方风韵(埃及、日本)典雅清丽。
同时,还用抽象的几何纹样作漆器装饰、色彩对比、肌理对比、蛋壳嵌饰也是一绝(从东方学来)★此时,曾有两位日本艺术家在伦敦和巴黎从事漆艺制品的设计和指导工作,因此漆器充满了日本情调。
4、玻璃表现技法变得复杂开始设计首饰成就显著当时世界领先人物:拉里克(Rene Laligne 1860~1945)富于想象力、主要受东方艺术和古典风格的启示,同时也有现代艺术的影响、被誉为“没有时间限制的风格”香水瓶、灯具、钟盒、案头饰品等,可批量化生产、色艳、喜翡翠绿、孔雀蓝等。
肌理光滑或乌光肌理。
常用重复式动物图案。
另,常用女人体作装饰。
富于装饰性,将实用的局部可设计为单独的饰品(如瓶塞),以雕花技术将动物或女人体装饰到玻璃上,颇受欢迎。
20、30年代即有200多种器皿样式,在欧美影响很大。
5、金属制品特点:①人物雕塑式的金属装饰品多而优②注重表面的加工处理③嵌饰异材(陶瓷、珐琅、木材、象牙、玻璃、宝石等)④豪华、绚丽另外:灯具突出、多古典(埃及)风格、充满东方情趣20年代中期以后,转向单纯明快的风格,几何造型多用于制品中,受工业化影响,但服务对象仍为上层。
此期人物:让·普弗卡特(1897~1945)善用几何形设计豪华的日用金属制品、刀叉餐具、烛台、台灯、茶具等。
进入30年代,受汽车设计影响,产生了该线形风格。
★以金属为主的综合材料小型人物装饰品,多为舞蹈女性,色艳、服饰豪华,上层极欢迎。
6、首饰与服饰△贵金属和各类宝石、昂贵、上层社会需要△时装的兴起、带动了服饰艺术的大力发展7、平面设计①色彩明快②线条清晰③富于装饰性④体材多为上层阶级之奢糜生活。
灯红酒绿的都市生活情景和人物。
装饰艺术运动——英国基本只是维持传统,仍然沉溺于对17世纪传统风格的借鉴,几乎不受席卷欧洲大陆的两个重要设计运动的影响。
这与英国特有的地理环境——岛国文化传统不无关系。
1925年法国巴黎“装饰艺术博览会”上,英国馆形式陈旧,设计滞后,远远逊色于法、美、故遭法设计界嘲讽、批评,至20年代末30年代初才有所改观。
首先改变的是家具设计,30年代来始采用新材料,如钢管、皮革等,色彩日趋鲜艳明快。
★建筑、室内设计最有建树。
不论私宅或公众建筑,皆采用简单强烈的色彩和金属色作为装饰的趋向,向国际“装饰艺术”运动转化。
最主要成果表现在大型公共场所的室内设计上。
大量采用几何形体,形式单纯而强烈,色彩艳丽,对比强烈,采用罕见的黑色与米白色作地毯的基本色,将壁面采用大面积的镜子装饰,镜子是利用腐蚀和雕刻的手法以植物纹样为中心装饰的。
这些手法的目的,都是为了造成内部空间更加高大和宽敞的视觉错觉。
饭店(伦敦)克拉里奇饭店(1929~1930)(伦敦)斯特兰宫殿大饭店(1930)内部大量采用玻璃镜子和玻璃壁版,广泛运用曲折线、闪电图案、放射形图案、扇形图案等等,还采用大量古埃及风格的人体图案,室内摆设了一些巨大的黑色的装饰陶罐。
大厅墙面采用银色树叶图案装饰,加上金色辅件和漆器的点缀,更显得鲜艳夺目。
电影院明显受美国“好莱坞”风格影响△莱塞斯特广场影院(1937)、座椅为美洲豹皮革的套垫装饰、墙面为金色点缀、效果奇特。
△奥迪安影院,采用北非摩尔人风格进行设计,充满异域风情,颇受欢迎,与美国不同,英国未卷入摩天大楼热。
★装饰艺术品·实用品设计△(伦敦)阿斯柏雷公司银器△沃林、吉楼、希尔等公司生产家具钢管家具盛行。
△斯波特公司——生产陶瓷餐具和茶具、咖啡具,趋向简单的几何造型,米色、翡翠色和银色比较普通,此类型称之为“皇家茉莉式”。
30年代英国进入“装饰艺术”风格高潮,出现了一系列重要设计家。
△克拉莉丝·珂丽芙(Clarice Cliff, 1900—1970)餐具、陶瓷装饰品采用强烈的对比色,几何形造型,肥皂盒,爽身粉盒,图案抽象,装饰化的人物。
△苏丝·坤波(Susie Cooper)咖啡具,银或绿底上手绘葡萄图案。
△夏洛特·丽德(Charlotte Rhead)餐具色彩艳丽,皇家用★著名的维奇伍德(Wedgwood)陶瓷工厂,产品价格低廉,造型简单明快、色彩淡雅(浅绿、淡灰)△吉茨·穆雷(Keith Murny, 1893—1981)陶瓷、玻璃装饰艺术运动——美国设计与整个社会背景、政治空气、文化、经济有关特点:①乐天性集中在建筑设计及与建筑相关的室内、家具等②幽默感“建筑引导型的设计运动”③通俗化与法国的豪华、奢侈的消费用品为中心的设计主张④公众化形成鲜明对照⑤民主化△“加利福尼亚装饰风格”——具有民族特色,适合通俗文化△“好莱坞风格”——公众化的电影院设计风格,后传回欧洲★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未遭战争破坏,并在欧洲战争中出售军火致富,故“一战”后财源充足,国力鼎盛,建筑业发达。
20年代起,开始应用金属与玻璃。
△著名建筑:克莱斯大厦(1930完工),由威廉·凡·阿伦(William Van Alen)金属尖顶高耸入云、“装饰艺术”运动的纪念碑。
△帝国大厦(1931完工)威廉·兰柏(William Lamb)设计△洛克菲勒大厦最具代表性,内外结构、壁画、雕塑、家具、壁板、餐厅、电梯、屏风、墙面、广场皆统一而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