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 格式:pdf
- 大小:81.63 KB
- 文档页数:3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本身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生发展受到社会其他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文化背景、文化传统的影响,并对这些因素的变化发展产生反作用,这就是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科学技术发展功能。
社会现代化的程度越高,知识和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越大。
教育的重要性也就越明显。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是渐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
从这个意义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接着,党中央又提出来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1998年,教育部为落实《纲要》的精神和要求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确立了“深化教育改革,建立起新体制的基本框架,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等基本目标。
这对于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也是为国家、为民族有所贡献、有所创造的机会。
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掌握了国家政权,谁就能够控制精神产品和生产,谁就能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并且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务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
建国后我国实行教育向工农开门,1986年公布义务教育法,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在国民教育制度普遍实行了义务教育以后,义务教育后阶段的教育是否实行双轨制,是否允许个人办学,是否确立重点学校等,对谁受什么样的教育,也反映了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政策的制约。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制约教育的领导权和享受权。
2)政治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3)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现状、改革)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2)宣传思想,形成舆论3)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二、教育与生产力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人力与时间(2)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财力与物力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觉得教育的规模和速度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3)人力资本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证明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
1960年,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
三、教育与科学技术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其次,科学的发展不但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科学的轨迹前进,具体表现在:1)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2)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法和手段3)科学技术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的调整与更新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3、信息技术与教育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2)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四、教育与文化1、文化的五种表现形态:物质形态;制度形态;观念形态;活动形态;心理、行为形态。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教育发展水平的最终决定性因素是()。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经济基础D.政治制度参考答案: A专家点评:教育发展的水平不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故生产力是教育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2.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以下哪种文化的统一体? ( )A.社会文化B.精神文化C.人文文化D.地方文化参考答:B专家点评: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
一旦形成往往代代相传,具有不易消散的特点,因为它已经成为学校所有成员特别是教师的自觉行为,良好的校风对新师新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首先提出“普及教育”口号的是在( )时期。
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参考答案:C专家点评: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二、多项选择题1.学校文化的内容有( )。
A.对个性的理解B.对集体的看法C.对学习、工作的态度D.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E.教育的理想与追求参考答案:ABCDE专家点评: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包括教青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学校文化包括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对学校功能和社会责任的理解,对个性的理解,对学习、工作的态度,对集体的看法等。
2.学校制度文化的形式大体可分为( )A.教育方针政策B.学校传统C.学校仪式D.学校物质硬件E.学校规章参考答案:ACE专家点评: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现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和体系;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本章
的内容多以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形式出现。
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教育的
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2)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3)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信息技
术对教育的影响。
(4)学会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分析我国教育发展中的实际
问题。
考纲链接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1)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
育的享受权。
(2)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3)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经制度。
2.教育对政经制度的影响:(1)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
(2)宣
传思想形成舆论。
(3)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3.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
基础性条件(人力与时间和财力与物力)。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
育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
制约作用。
(4)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
决定作用。
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
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是发展科学的手段。
5.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还
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科学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1)科技发展对教
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2)科技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
段。
(3)科技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
6.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
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7.信息技术与教育:(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
容。
(2)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
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8.文化对教育的作用:(1)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
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
(2)社会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
(3)社会文化的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
(4)文化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9.教育对文化的作用:(1)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
(3)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
10.学校文化的特征:(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
11学生文化的成因:(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
12.学生文化的特征: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生成性。
1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教育经验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
表现为:(1)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2)教育具有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14.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
而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不培养足够数量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没有基础。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有数以千万计的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的高级科学技术专家、中初级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经营管理人员和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这些人才的培养,则需要依靠教育。
因此,我们必须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
所以,无论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来看,还是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来看,教育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应置于突出的战略地位。
我们应以战略的眼光看待教育,要认识到今日的教育,就是明日的生产,就是明日的社会发展。
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任何轻视教育,把教育仅仅看成是一种“消费事业”、“福利事业”,不
愿在教育上进行投资的思想和作法,都是缺乏战略眼光的表现,是需要转变的。
15.为了使教育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进行教育改革:第一,明确教育的战略方向。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第二,改革不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教育思想;第三,作好教育事业规划;第四,进行合理的教育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