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61.50 KB
- 文档页数:9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④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③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2、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③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④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①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②人力资本理论。
3、教育受制于社会生产力,同时又要具有相对独立性。
这种相对独立性表现为哪几个方面?①在一定的时期内,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于较为先进的生产力,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方法等也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
②在生产力处于较低的水平下,由于文化交流、社会转型或传统的影响,其教育的思想内容甚至方法也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4、科学技术教育对的影响。
①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②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③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5、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的作用。
①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②教育推进科学体制化;③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④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6、信息技术与教育①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②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③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7、简述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①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网络教育却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
②传统学校教育的优劣标准所依据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而网络教育所依据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兴趣选择”③传统教育是较严格意义上的“年龄段教育”,而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者是“无年龄段教育”。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本身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生发展受到社会其他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文化背景、文化传统的影响,并对这些因素的变化发展产生反作用,这就是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科学技术发展功能。
社会现代化的程度越高,知识和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越大。
教育的重要性也就越明显。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是渐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
从这个意义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接着,党中央又提出来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1998年,教育部为落实《纲要》的精神和要求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确立了“深化教育改革,建立起新体制的基本框架,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等基本目标。
这对于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也是为国家、为民族有所贡献、有所创造的机会。
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掌握了国家政权,谁就能够控制精神产品和生产,谁就能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并且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务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
建国后我国实行教育向工农开门,1986年公布义务教育法,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在国民教育制度普遍实行了义务教育以后,义务教育后阶段的教育是否实行双轨制,是否允许个人办学,是否确立重点学校等,对谁受什么样的教育,也反映了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政策的制约。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生产力:生产力制约教育的:规模和速度教育结构人才规格内容、方法、手段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促进作用(经济功能)(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再生产)社会发展的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提出者:舒尔茨核心问题:人力资本理论科技与教育:科技对教育的影响: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影响教育技术教育度科技的作用(科技功能):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具有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性质、宗旨和目的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传播一定政治意识形态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教育与文化: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影响目的的确立影响内容的选择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文化传成功能(传递与保存)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筛选和整理)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交流与传播)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更新和创造)学校文化:内涵: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构成:观念文化: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规范文化物质文化特征:是一种组织文化(整合性较强的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
学校文化的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激励功能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教育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教育与个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概述:内发论:观点:个体需要代表人物:孟子:性善论弗洛伊德:泛性论(人的性本能)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成熟机制(双生子爬梯)高尔顿:遗传决定论的“鼻祖”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外铄论:观点:外在的力量,如环境、他人、教育代表人物: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洛克:白板说荀子:性恶论墨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专门训练教师教学有效控制各种影响过因素特殊功能: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对身心发展的促进:个体个性化: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与主体能力的发展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个体社会化: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主观能动性:三层次: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最高层次)决定性作用: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内在动因定向、动力和基础作用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生理发展: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骨骼到肌肉心理发展:记忆、思维、情感循序渐进阶段性: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分阶段进行抓年龄特征和主要矛盾不平衡性:表现: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抓关键期(劳伦兹,印刻现象)互补性:生理互补:生理与心理互补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互补长善救失个别差异性:“少年得志”“大器晚成”数学能力较强但绘画却很差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男女性别差异因材施教易错易混指导: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和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的表现是考点。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Ⅰ、教学时间安排:5课时Ⅱ、教学目标:(1)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
(2)理解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与人口的关系;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3)理解知识经济、信息技术、全球化、现代化、多元化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及挑战。
Ⅲ、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理解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理解知识经济、信息技术、全球化、现代化、多元化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及挑战。
Ⅳ、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视频Ⅴ、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节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总的来说,是生产力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它推动和制约整个社会的发展,也必然推动和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规格、教育的结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都要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一)生产力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1、为教育发展提供人力与时间2、为教育发展提供财力与物力(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材料:《知识决定命运》一根小木棍就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在湖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有一户人家,家里很贫困,一年的收入不过几百元,肖琴、肖海云两个姐妹就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长大了。
到了上学的年龄,尽管家里很穷,还是把她们送进了学校,勉强维持到了初中毕业。
该上高中了,但是家里再也无力负担两个人读高中的学杂费了,父母只好让她们中的一个辍学回家。
姐妹两个都是很想上学的,特别是姐姐,学习也一直很出色。
姐姐主动提出自己放弃学业,让妹妹读下去,妹妹不同意,争执不下,最后,两人用猜木棍的办法决定谁接着上学。
结果妹妹抽中了,得到了这个机会,现在她在湖南吉首大学教育系读书。
当记者采访她的时候,她流着泪说:如果姐姐有上学的机会,肯定比自己更优秀。
当然,真正决定她的命运的不是这个木棍,而是贫穷。
她们姐妹两个的命运因为贫穷而改变。
由于家庭的贫困,很多父母因为支付不起必要的费用而无法供子女上学。
教育学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社会发展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教育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社会发展中,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还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
首先,教育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可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技能,使他们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通过教育的培养,人们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为社会创新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教育还可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促使个体在社会发展中积极参与,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其次,教育对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教育有助于传承和发展社会文化,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了解和传承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塑造民族精神,维护社会的文化认同和认同感。
教育还可以推动社会的经济发展,提升人们的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取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教育还可以培养人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的民主和法治建设。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理解并尊重社会的法律和规则,从而更好地履行公民责任,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然而,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问题。
当前,教育在满足社会需求和培养人才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方面,教育与社会的需求之间存在着脱节情况。
一些教育机构和教育内容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导致人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社会发展中无法得到有效应用。
另一方面,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平衡的发展问题。
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导致人们的受教育水平和机会存在差距,影响了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机会。
为了促进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来缩小教育与社会的差距。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教育体制和机制的,使其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本章重点1.识记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与教育的基本关系。
2.理解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3.运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分析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趋势。
从历年考试来看,本章所占比重较小,涉及到的知识点也不多,题型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有: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人力资本理论、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教育和文化的关系、学校文化的特性、学生文化的特征等。
其中,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等知识点尤为重要,考生需加以重视。
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教育的领导权是判断和确定教育性质最主要的标志。
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谁掌握了国家政权,谁就能够控制精神产品的生产,谁就能够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
首先,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对教育的控制是通过国家机器实现的,他们总是利用其政权力量来颁布教育的方针、路线和政策,制定教育的目的和制度,规定教育的内容,派遣和任免教育行政人员和教师。
由国家举办的学校,则是对教育的一种更直接的控制。
其次,统治阶级利用经济的力量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
他们控制教育的经费,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最后,统治阶级还以思想上的优势来影响、控制教育。
统治阶段按照他们的思想政治要求去影响和控制受教育者,如通过课程计划、教学指导纲要、教材内容,各种教育参考书、音像制品的审定,作用于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
(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是判断和确定一个社会教育性质的重要标志。
一个国家建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在不同的社会里,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
在原始社会,以生产资料原始公有制为基础,没有国家,氏族成员处于平等的地位,因而受教育权也是平等的,所有儿童接受差不多的教育。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A、生产力B、科学技术C、政治经济制度D、文化2、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A、科学技术B、政治经济制度C、文化D、生产力3、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A、布鲁纳B、赞可夫C、舒尔茨D、皮亚杰4、美国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者认为,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A、25%B、28%C、33%D、36%5、影响受教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的因素是()A、政治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生产力D、文化6、教育能推进科学的()A、制度化B、系统化C、体制化D、全面化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 )A、学生B、教师C、学校的观念文化D、校园设施8、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受什么的制约 ( )A、生产力水平B、生产关系C、国家的社会制度D、自然环境9、学校生活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是()A、师生的交互作用B、学生个人的身心发展C、同伴群体的影响D、社区的影响10、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A、政治制度B、生产关系C、生产力D、生活方式11、“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12、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什么()A、生产力B、政治制度C、科学技术D、文化13、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A、政治需要B、科技进步C、生产力发展水平D、产业革命14、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A、人口环境B、社会生产C、政治制度D、自然环境15、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和行为方式。
A、精神面貌B、思想观念C、抽象思维D、理性思考16、传统学校教育的优劣标准所依据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而网络教育所依据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A、“兴趣选择”B、“价值取向”C、“成功秘笈”D、“工作需要”17、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这一特征突出表现在()上。
A、所使用的教材或传递的教学内容B、教育工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识C、学校的价值取向和目的要求D、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18、教育发展水平的最终决定性因素是()A、政治制度B、生产关系C、经济基础D、生产力19、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互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