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526.00 KB
- 文档页数:11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本身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生发展受到社会其他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文化背景、文化传统的影响,并对这些因素的变化发展产生反作用,这就是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科学技术发展功能。
社会现代化的程度越高,知识和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越大。
教育的重要性也就越明显。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是渐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
从这个意义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接着,党中央又提出来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1998年,教育部为落实《纲要》的精神和要求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确立了“深化教育改革,建立起新体制的基本框架,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等基本目标。
这对于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也是为国家、为民族有所贡献、有所创造的机会。
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掌握了国家政权,谁就能够控制精神产品和生产,谁就能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并且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务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
建国后我国实行教育向工农开门,1986年公布义务教育法,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在国民教育制度普遍实行了义务教育以后,义务教育后阶段的教育是否实行双轨制,是否允许个人办学,是否确立重点学校等,对谁受什么样的教育,也反映了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政策的制约。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制约教育的领导权和享受权。
2)政治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3)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现状、改革)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2)宣传思想,形成舆论3)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二、教育与生产力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人力与时间(2)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财力与物力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觉得教育的规模和速度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3)人力资本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证明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
1960年,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
三、教育与科学技术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其次,科学的发展不但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科学的轨迹前进,具体表现在:1)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2)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法和手段3)科学技术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的调整与更新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3、信息技术与教育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2)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四、教育与文化1、文化的五种表现形态:物质形态;制度形态;观念形态;活动形态;心理、行为形态。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教育发展水平的最终决定性因素是()。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经济基础D.政治制度参考答案: A专家点评:教育发展的水平不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故生产力是教育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2.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以下哪种文化的统一体? ( )A.社会文化B.精神文化C.人文文化D.地方文化参考答:B专家点评: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
一旦形成往往代代相传,具有不易消散的特点,因为它已经成为学校所有成员特别是教师的自觉行为,良好的校风对新师新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首先提出“普及教育”口号的是在( )时期。
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参考答案:C专家点评: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二、多项选择题1.学校文化的内容有( )。
A.对个性的理解B.对集体的看法C.对学习、工作的态度D.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E.教育的理想与追求参考答案:ABCDE专家点评: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包括教青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学校文化包括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对学校功能和社会责任的理解,对个性的理解,对学习、工作的态度,对集体的看法等。
2.学校制度文化的形式大体可分为( )A.教育方针政策B.学校传统C.学校仪式D.学校物质硬件E.学校规章参考答案:ACE专家点评: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现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和体系;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学习目标1、理解人力资本、文化的内涵2、掌握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3、掌握教育与政治的关系4、掌握教育与文化的关系5、能用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政治、教育与文化关系原理,评价、分析教育现象6、能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原理阐述教育的社会地位第一节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在社会中运动,必然要同社会多种因素发生相互作用。
,其中与社会经济的相互作用尤为重要,在现代社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现代教育的经济基础,是现代教育社会基础的重要部分。
现代经济的发展,有力地推进现代教育的发展与变革;而现代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又强烈地反作用于现代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和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首先决定了教育规模。
生产力的发展才使得人们接受教育成为可能。
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了这个社会所能够提供的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同时还提供兴办教育所必须的经费以及物质条件,因此,办什么样规模的学校必须依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确定。
一般而言,教育发展规模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成正比的。
教育发展速度也须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
尤其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大量受过教育、具备一定文化素质的技术工人,而工人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必须工作,要工作就必须要受教育,因而普及教育、义务教育得以普遍迅速地开展。
教育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更大发展。
为了适应生产力的新发展,义务教育年限一再延长,成人教育、终身教育、回归教育相继兴起,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也逐渐明示出采。
教育之所以能够飞速发展,正是因为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程度又决定了教育的发展速度。
因此,在正确把握生产力对教育规模、速度制约的基础上,我们要树立以下两种观点。
首先,教育的发展不能超越生产力的发展。
人们首先必须解决吃、穿、住、行,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考点纲要一、考试内容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概念和表现;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考核要求1.识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概念。
2.理解:(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3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4)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3.应用:运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分析我国教育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知识点讲解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具体来说,生产力对教育的发展起着以下几方面的作用: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办教育首先需要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办多少学校,能吸收多少人受教育,学习多长的时间,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保证。
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人们连吃、穿都没有,就无法从事教育活动。
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要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所需要的人才。
如果教育的发展跟不上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社会必定要努力发展教育事业,否则,经济发展将因人才欠缺而受到影响。
如果教育的发展超过了生产力的承受能力,占用过多的资金和人力,社会将会对教育进行调整,使教育的发展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这就是生产力发展对教育事业的发展的推动和制约作用。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培养什么样的人,既受制于政治、经济制度,也。
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密切的联系。
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对培养人的规格.提出一定的要求,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具有某种程度的文化水平和生产上所需要的知识技术。
生产力的发展也必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
设立什么样的学校,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比例如何,各种专业之间的比例如何,都受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产业结构所制约。
在现代社会中,基础教育的逐渐普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大量发展,高等专科教育和成人教育迅速开展,核物理、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新的专业没置,都是由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所产生的。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本章重点1.识记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与教育的基本关系。
2.理解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3.运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分析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趋势。
从历年考试来看,本章所占比重较小,涉及到的知识点也不多,题型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有: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人力资本理论、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教育和文化的关系、学校文化的特性、学生文化的特征等。
其中,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等知识点尤为重要,考生需加以重视。
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教育的领导权是判断和确定教育性质最主要的标志。
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谁掌握了国家政权,谁就能够控制精神产品的生产,谁就能够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
首先,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对教育的控制是通过国家机器实现的,他们总是利用其政权力量来颁布教育的方针、路线和政策,制定教育的目的和制度,规定教育的内容,派遣和任免教育行政人员和教师。
由国家举办的学校,则是对教育的一种更直接的控制。
其次,统治阶级利用经济的力量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
他们控制教育的经费,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最后,统治阶级还以思想上的优势来影响、控制教育。
统治阶段按照他们的思想政治要求去影响和控制受教育者,如通过课程计划、教学指导纲要、教材内容,各种教育参考书、音像制品的审定,作用于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
(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是判断和确定一个社会教育性质的重要标志。
一个国家建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在不同的社会里,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
在原始社会,以生产资料原始公有制为基础,没有国家,氏族成员处于平等的地位,因而受教育权也是平等的,所有儿童接受差不多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