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汇报
- 格式:ppt
- 大小:42.89 MB
- 文档页数:75
上。
(二)坚持创新引领,加快产业赋能升级。
坚持前沿科技突破和远景需求牵引,落实产业发展"136”工作举措,着力在发展“风口”产业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加快建设伊滨科技城,推进中欧科创园总部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全力打造省2号智慧岛。
高质量建设智慧岛创新社区,加快伊滨中科洛阳信息产业园社区、洛龙炎黄青年数创社区等建设步伐,规划建设7—10个市级智慧岛创新社区,实现都市核心区和功能区全覆盖。
重塑重构实验室体系, 加快推进龙门实验室建设、争取3月底前挂牌运营,培育中航光电、河科大一附院、麦斯克等3家省重点实验室。
推动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省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建设,支持普莱柯、洛轴等优势企业创建省级产业研究院,力争智能矿山、轴承产业创新中心晋升"国家队"o推进创新主体倍增,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强力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000家、高新技术企业200家。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揭榜挂帅”等科技重大专项35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200个。
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全年"科技贷" 累计授信突破8亿元。
集聚科技创新人才,精准引育河洛创(二)坚持创新引领,加快产业赋能升级。
坚持前沿科上。
技突破和远景需求牵引,落实产业发展"136”工作举措,着力在发展“风口”产业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加快建设伊滨科技城,推进中欧科创园总部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全力打造省2号智慧岛。
高质量建设智慧岛创新社区,加快伊滨中科洛阳信息产业园社区、洛龙炎黄青年数创社区等建设步伐,规划建设7—10个市级智慧岛创新社区,实现都市核心区和功能区全覆盖。
重塑重构实验室体系, 加快推进龙门实验室建设、争取3月底前挂牌运营,培育中航光电、河科大一附院、麦斯克等3家省重点实验室。
推动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省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建设,支持普莱柯、洛轴等优势企业创建省级产业研究院,力争智能矿山、轴承产业创新中心晋升"国家队"o推进创新主体倍增,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强力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000家、高新技术企业200家。
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区域规划(近期)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二零零八年十月目录1规划的一般背景 (1)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2)3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 (2)3.1土地开发利用的执行情况 (2)3.2形成的主导产业情况 (2)3.3现有污染源情况 (2)3.4基础设施与环保建设情况 (3)3.5环境质量状况 (3)3.6现状环境质量监测结果 (4)3.7环境保护管理体系 (5)3.8主要环境问题及对策建议 (5)4辛店地区环境现状与资源环境制约条件 (6)4.1环境质量状况 (6)4.2资源环境制约 (7)5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8)5.1总体结论 (8)5.2规划调整建议 (8)6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9)6.1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9)6.2水环境影响分析 (9)6.3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10)7产业结构与循环经济 (10)7.1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结构与循环经济 (10)7.2辛店地区产业结构与循环经济 (11)7.3规划产业链结构 (11)7.4规划区现有产业循环经济改进 (11)8资源环境承载条件 (12)8.1资源承载条件 (12)8.2环境承载条件 (12)9辛店地区规划(产业)布局的环境合理性分析 (13)9.1总体结论 (13)9.2产业布局的意见和建议 (13)10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计划 (13)10.1环境管理机构加强 (13)10.2环境监测计划 (13)10.3后续阶段环境影响评价 (13)11公众参与 (14)12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与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15)12.1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15)12.2辛店地区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15)12.3辛店地区规划调整的建议 (16)13总体结论 (17)1规划的一般背景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
1992年3月编制了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规划(第一期),1993年5月编制了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规划(第二期),2001年编制了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规划(第三期)。
洛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基本情况一、地理位置洛阳高新区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区,距离省会郑州约100公里,西临陇海铁路,北倚黄河,地理位置优越。
二、区域规划洛阳高新区总规划面积315平方公里,分为高新科技开发区、洛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区综合保税区三个板块。
高新科技开发区建有洛阳工业技术研究院、洛阳大数据创新中心等高科技产业集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区域,新区综合保税区是外贸、物流等服务业集聚的重要区域。
三、产业特点洛阳高新区依托洛阳市工业基础和人力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农业等高新技术产业。
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是洛阳高新区的主导产业,包括集成电路、软件开发、通信设备制造等多个领域,已形成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
四、企业发展洛阳高新区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目前已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包括中国华电集团、云南白药集团、世蓉科技等知名企业。
近年来,高新区域内的企业数量不断增长,总注册资本超过500亿元人民币。
五、科技创新洛阳高新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建立了科技创新引领的发展战略。
设立了洛阳工业技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推动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培育创新型企业。
同时,高新区还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其进行科技研发和创新。
六、科教资源洛阳高新区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包括洛阳理工学院、洛阳师范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
高新区与院校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培养高素质人才。
同时,高新区还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和实验室,为企业提供科技支持和技术转移。
七、基础设施洛阳高新区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
洛阳机场为高新区提供了空中交通的连接,交通网络包括陇海铁路、长江黄河大桥等重要交通干线。
此外,高新区还建有完备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医疗、教育、金融等。
八、对外开放洛阳高新区积极推动对外开放,建设综合保税区和开放型经济合作平台。
高新区已成为河南省重要的对外贸易集散地,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增长。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创新示范区之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和洛阳市,是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原地区乃至全国的创新发展核心区域。
近年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文将从政策支持、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分析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政策支持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政策支持是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政策,包括财政扶持、税收优惠、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支持政策。
这些政策的出台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和经济支持,为其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
政策支持不仅包括财政和税收政策的支持,还包括科技创新政策、产业升级政策、人才引进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在科技创新方面,国家支持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大科研经费投入、鼓励企业加大科研开发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在产业升级方面,国家支持示范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重点产业和项目的支持力度。
在人才引进方面,国家支持示范区引进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开展人才培训和科技人才交流等。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进一步提升政策支持的力度和广度,不断完善支持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政策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政策保障。
二、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科技创新是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近年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强科技研究和成果转化,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技创新成果。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鼓励开展应用性研究和实践性创新。
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领域转化,提高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要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提升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和能力。
洛阳城市规划分析建筑学103班小组成员杨冬钱行张岩洛阳城市规划分析城市勘察资料:洛阳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形地貌类型多样、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发达,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较而言属地质多发区。
结合历年来气候因素,确定我市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等。
我市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区及矿区,在时间上多发生在主汛期(7、8、9三个月份)。
我市地质灾害分布的区域性较强:南部山区多崩塌、滑坡、泥石流;北部平原区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较为集中;洛宁—洛阳的黄土丘陵地区由于侵蚀强烈,雨季常发生地裂缝、黄土滑坡、崩塌等综合类型的地质灾害。
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增强,人类的工程活动常成为多种地质灾害直接诱因,矿山开发、工程开挖等常引起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栾川、嵩县、汝阳、洛宁、新安是我市汛期地质灾害的主要分布区域。
暴雨是多种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因,汛期是地质灾害的多发期,尤其又以6到9月份较为集中。
城市测量资料:洛阳盆地地处河南省西部,北西南东分别被邙山、崤山、熊耳山、嵩箕山所环绕,盆地面积1300km2。
研究区西起新安——宜阳,东至巩义黑石关、北起孟津,南接伊川。
行政区划主要隶属于洛阳市区及偃师、巩义、新安、孟津、宜阳、伊川等县市的部分地区,地理座标:东经112°15′~112°57′,北纬34°32′~34°47′,总面积2000 km2。
重点研究区为伊洛河河谷平原西部区,面积约400km2。
研究区交通便利,陇海铁路,焦枝铁路干线,在区内交汇。
连霍高速公路、310、207国道交错,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地理位置较为优越。
见研究区位置图(图2-1)图2-1 研究区位置图气象资料:洛阳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表现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长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风沙多,夏季炎热雨集中,秋季晴和日照长。
据气象资料,多年平均气温14.3℃,多年平均降水量545.98mm,降水时空变化较大,一般集中在7、8、9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多年平均蒸发量为 1451.7mm。
洛阳伊滨新区调查报告洛阳市伊滨区(伊洛工业园区)管委会成立于2007年3月,2009年元月开始整体代管诸葛、李村两镇,统一领导和管理区域内行政、经济和社会事务。
2010年10月又整体代管庞村、佃庄、寇店三镇。
现管辖5个镇,106个行政村,总面积280平方公里,总人口25.5万人。
是未来10年洛阳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
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01.8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4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7.9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8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11元。
伊滨区(伊洛工业园区)党工委、管委会为洛阳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机构规格为正县级。
设置有6个工作机构,分别是办公室、经济发展局、投资促进局、规划建设环保局、财政局、社会事务局,下属5个事业单位分别是创业服务中心、会计核算中心、教育中心、检疫防疫中心、社会保障中心。
一、基本定位和发展目标根据《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和《洛阳新区建设总体方案》,伊滨区发展定位是“以伊洛河水系为纽带,以产业集中集聚集合发展为支撑,以产促城、产城融合、生态环保、健康文明的新城区”,是未来10年洛阳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可概括为:“一极五区”,即:洛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现代产业集聚区、现代复合型新区、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区、对外开放示范区、环境优美宜居区。
“十二五”期间发展的目标是“产城融合的明日新城”、“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伊滨区的发展目标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系列动力装备为重点,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国家级洛阳动力谷的核心区;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重点,打造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的改革试验先行区;以便捷的交通与产业的融合,打造既有城市功能,又有生态功能、服务功能,融汇三次产业,涵盖产业、人居、生态的复合型城市新区。
建成后的伊滨区将是伊河、万安山、东汉帝陵三个森林生态绿化带相环绕,郑西高客和南北走向的生态走廊贯穿其中,山水园林相间、生态环境优美、城乡协调发展、历史文化和现代气息相辉映的“城市综合新区”。
一、总体情况2003年以来,新区按照市委、市政府以洛河为轴线、南北对称发展的思路,规划了71.3平方公里的新城区(其中隋唐遗址文化旅游产业园区22平方公里),掀开了跨过洛河建新城的大幕。
目前核心区已建成46平方公里,完成投资726亿元,形成了目前的基本城市框架。
包括行政商务中心区、大学城和体育中心区、洛龙科技园区、隋唐城遗址区、关林商贸区、滨河居住区。
目前已建成的新区核心区,以水系、生态、园林为特色,已成为洛阳城市的靓丽名片,在提升城市品位、集聚经济要素、促进招商引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09年7月,省委、省政府决定扩大洛阳新区规模,组建大新区。
空间范围是:洛阳新区西至洛阳环城高速,东至偃师市高龙镇西边界,南至偃师—伊川边界,北至白马寺镇,涵盖洛龙区、伊滨区、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三个部分,总面积480平方公里。
2010年又划入新区38平方公里(宜阳县丰李镇),目前总面积达518平方公里。
洛阳新区的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是:现代产业发展示范区、河洛文化旅游精品区、城乡统筹改革发展试验区、现代复合型新区和对外开放示范区。
洛阳新区的功能定位是:全省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项目进展情况(一)2010年项目建设2010年新区建设共实施项目227项,完成投资205.7亿元。
1、着眼于完善功能,提升水平,核心区项目建设共完成投资150.9亿元,实施项目154个。
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0.5亿元,公共服务设施投资13.4亿元,房地产项目完成投资94亿元,工业项目完成投资33亿元。
重大基础设施项目26项;重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13项;主要商住开发项目53项;重点商贸项目27项。
2、着眼于打基础、上水平,全面推进,伊滨区共实施项目53项,完成投资53亿元。
重点项目是:——伊河治理项目。
总长度18.5公里,总投资28亿元,目前,全线土方工程已经完工,六级水坝已开工建设三级,7座桥梁已开工4座。
洛阳产业发展趋势洛阳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河南省的省会,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
近年来,洛阳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本文将从洛阳产业发展趋势的角度,对洛阳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一、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产业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洛阳作为中国著名的古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景点,具备发展电子商务产业的独特优势。
近年来,洛阳积极推动跨境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加强对外贸易合作,吸引了一大批电子商务企业入驻洛阳,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
未来,随着消费者对网络购物的需求越来越高,洛阳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将进一步发展壮大,成为洛阳经济的新支柱产业之一。
二、新能源产业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资源的日益紧缺,新能源产业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洛阳作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具备发展新能源产业的优势。
洛阳拥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特别是在大型风电和光伏发电方面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目前,洛阳已经建设了多个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实现了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
未来,洛阳的新能源产业将进一步发展,为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三、高端制造业高端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洛阳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领域。
洛阳作为中国重要的冶炼和铁路交通枢纽城市,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技术人才储备,具备发展高端制造业的良好条件。
目前,洛阳已经吸引了一大批高端制造业企业入驻,涵盖了航天航空、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
未来,随着洛阳制造业的不断创新和升级,高端制造业将成为洛阳产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四、旅游业洛阳作为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洛阳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龙门石窟、白马寺等知名景点,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近年来,洛阳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不断扩大旅游市场。
《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批前公示一、总则规划年限:近期2008年~2010年,远期2011年~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
规划层次与范围:本次规划分为两大工作层次,即市域和中心城区。
市域规划范围:市域行政辖区面积15209平方公里。
包括所辖的市区、偃师市、孟津县、新安县、洛宁县、宜阳县、伊川县、嵩县、栾川县、汝阳县一市八县范围。
中心城区规划范围:为洛阳市区行政辖区所辖的涧西、西工、老城、瀍河、洛龙、吉利六个城市区的范围,面积为544平方公里,纳入诸葛、李村两乡镇,共计694平方公里。
二、城市发展目标城市发展总目标:实施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融入区域,辐射豫西,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发挥自身优势,携手周边地区,建设中部地区重要制造业基地;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传承华夏文化,建成国内重要旅游节点城市;合理组织自然和人工环境要素,建成中西部地区最佳人居环境城市。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乡统筹总体思路1.统筹协调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改善洛阳城乡二元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2.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加快产业集聚,合理布局城乡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一、二、三产业持续协调发展;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加强重点镇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网络。
3.以城镇密集地区为突破口带动市域城乡统筹建设。
形成产业布局合理、城乡居民点空间结构有序、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生活环境良好的新型城乡体系。
城镇空间结构:中心城区建成中原城市群重要的增长极核;以交通设施建设为先导,优化调整圈层结构;市区工业适度向外疏散,促进周边卫星城镇发展;培育栾川作为南部新的增长点,带动南部地区发展。
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一心、两轴,三区”。
“一心”——洛阳中心城区。
强化中心城区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提升功能,带动周边城镇发展,提高区域辐射力。
“两轴”——依托东西向和南北向综合运输通道形成的城镇集聚带,是城镇发展的重要地区,应优先发展。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1. 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尧栾西高速栾双段、二广高速城区段改扩建等项目,确保2023年前全部建成通车。
同时,积极推进新伊、渑栾、栾卢等高速公路项目,实现宁洛高速城区段改扩建、济源至新安高速、郑州至洛阳高速、沁阳至伊川高速等项目开工建设。
2. 快速交通建设:推动洛阳与周边济源、孟州、义马、渑池、汝州等洛阳都市圈内部城市之间的快速通道建设,实现互联互通。
同时,谋划市域铁路骨干线、市域铁路联络线,提升洛阳枢纽功能。
3. 干线公路建设:续建、新开工干线公路项目14个,谋划洛宜快速通道北线、新310国道下穿小浪底专用线等项目。
建成沿黄生态旅游公路,推动G208洛阳市区段(洛伊快速东线)改建、新安磁涧至高新丰李至伊川鸦岭大西环等项目。
4. 农村公路建设:全市60%县(市)创建为省级以上“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每个县(市)高标准建成一条以上“美丽农村路”。
建设400公里农村公路,实现300个自然村通硬化路,使全市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率达到100%。
二、产业项目落地与优化1. 产业项目落地: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政策,确保成熟的项目迅速对接落地。
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尽快形成更多新的工业投资。
2. 产业项目优化:抓好伊滨区产业谋划,按照科技产业新城的定位,规划建设伊滨科技城,布局建设一批成长性高科技型项目。
3. 产业项目协同:统筹推进现有重大公共设施共建共享,打造洛阳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最重要的发展平台。
三、文化旅游产业提升1. 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城市乐道30公里、停车场5个、厨余垃圾处理站3座。
新(改)建公厕15座,完成3.96万户生活垃圾分类。
建设2座加油站、3座消防站、200个以上充电桩等城市配套设施。
2. 文旅项目运营:打造示范性城市书房3座,确保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建成投用。
支持洛八办、天堂明堂建设数字博物馆,全面提升历史文化街区数字化平台建设水平。
3. 文旅产业融合:实施玄武门遗址征迁保护展示工程、民居大院修缮保护、唐宫大市场改造提升,丰富贴廓巷红色文化步行街业态。
《**市高新区丰李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公示
一、规划范围
规划区位于**市西南部,洛河以南,龙门浅山区以北,西苑遗址西边界一线以东,西南环高速以西。
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重点规划区域为南环路(规划)以北21平方公里。
二、规划原则
主导与先导功能带动,迅速树立发展标杆,
公共服务设施现代多元,交通快速安全畅通,
强化格局、生态化营建;
弹性规划。
三、功能定位
**市军民融合发展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一座融山汇水、品质优先的先进“智造”主题产业小镇
四、发展规模
用地规模: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6平方公里。
人口规模:规划期末,规划范围内总人口约9万人。
五、主要内容
(1)规划结构
规划形成“1张覆盖全域的生态网络,1条步行友好的创智共享环,3个功能完备的公共服务核心,多个产业支撑的功能板块”的空间结构。
(2)用地布局
规划以军民融合产业园、银隆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格力制造产业园为主导,滨河及沿鹿鸣湖两侧规划居住区,并完善配套设施,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
(3)道路系统
路网结构为方格式路网,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个等级,规划形成“四横五纵”的主干道路体系。
“四横”分别为洛宜快速路、开元西路、伊洛路、南环路;“五纵”分别为贠庄路、火炬大道、甘泉河路、龙山大道、文仲大道。
(4)公服配套
按照9万人进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规划中学3所,小学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文化、体育设施用地各三处;医疗用地两处、养老设施用地3处;同时完善社区级复合用地的文体活动场所及医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