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肠道健康与生产性能的关系
- 格式:pptx
- 大小:8.26 MB
- 文档页数:40
养猪过程中重新认识肠道营养对母猪的价值肠道是猪最大的免疫器官,同时也是猪进行食物消化吸收的工厂。
食物经过胃液的消化和胆汁的乳化后,大部分营养在小肠处被吸收,水份和盐类则在大肠被吸收。
显然所有的营养全部来自于这个巨大的生物工厂,然后通过血液运送到各个组织和器官。
但是这个工厂本身的运转同样需要消耗大量的营养和能量。
肠道黏膜具有高分泌性和高增殖力。
生长动物肠黏膜蛋白质周转能力是肌肉组织的10倍,而成年动物则达到30倍。
成年猪小肠黏膜的完全更新只要2-3天。
有研究表明,成年猪的肠道只占体重的5%左右,而其所消耗的营养约占动物采食养分的50%,能量消耗占全身消耗的25%左右,而蛋白质周转率约占全身周转率的20-50%。
可见肠道不只是一个吸收工厂,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耗能机器。
维持肠道黏膜生长发育的营养供应具有特殊性。
机体其他部位组织器官所需营养由体循环动脉血供应,而肠黏膜生长所需营养中70%由肠腔内直接消化的静脉营养供应。
在正常情况下,当母猪处于健康状态时,日粮中的营养成份基本能满足自身生长和生殖的需要。
猪e网网友而在中国目前的饲养管理水平之下,母猪群大都处于一个亚健康状态,特别是抗生素引起的肠道的亚健康。
猪的肠道是一个复杂的内环境,包括食物的残渣、分解产物、蛋白酶、免疫球蛋白、病毒、益生菌、致病菌及其代谢产物外毒素、内毒素等致病因子。
在肠道内各成份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时,机体表现出健康状态,当这种平衡受到冲击而导致失衡时,机体则呈现不健康状态。
猪的肠道内有30多个属,500多种微生物,主要包括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厌氧菌3个部分。
肠道中益生菌大部分以厌氧菌为主,主要有专性厌氧的双歧杆菌属、厌氧的乳酸杆菌属、兼性厌氧的乳球菌属、链球菌属和肠球菌属。
厌氧菌在数量上占据很大的优势,约为99%,兼性厌氧菌和需氧菌约为1%。
抗生素的长期不正确的使用,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也杀死了益生菌,破坏了肠道微生态平衡,导致菌群生长失调。
仔猪肠道健康调控关键技术及其在饲料产业化中的应用
仔猪肠道健康调控关键技术及其在饲料产业化中的应用
仔猪肠道健康调控是饲料产业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对于提高仔猪生长性能和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关键技术及其在饲料产业化中的应用。
1. 益生菌和酶制剂的应用:益生菌可以改善仔猪肠道菌群的平衡,促进有益菌的生长,抑制有害菌的繁殖,提高肠道健康。
酶制剂能够帮助仔猪更好地消化饲料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纤维素,提高饲料利用率。
2. 肠道屏障增强剂的应用:肠道屏障增强剂可以增加仔猪肠道上皮细胞的黏附能力和堵塞细胞间隙,减少有害物质的渗透,维护肠道屏障功能,防止肠道炎症和疾病的发生。
3. 抗菌素替代品的应用:由于抗菌素滥用导致的抗药性问题,抗菌素替代品的开发和应用成为一个热点。
一些天然植物提取物、抗生素非处方药和微生物发酵产物等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于仔猪饲料中,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4. 营养调控:适宜的饲料配方和营养调控对仔猪肠道健康至关重要。
例如,添加空肠内生蛋白酶抑制剂蛋白质为主的饲料中,可以降低仔猪小肠对蛋白质的需求,缓解蛋白质消化压力。
5. 饲料添加剂的应用:饲料添加剂如维生素、矿物质、抗氧化剂等可以提供仔猪生长所需的必需营养素和抗氧化防御机制,
维持仔猪肠道健康。
这些关键技术在饲料产业中的应用可以通过饲料添加剂、预混料和全价料等形式实现。
同时,饲料生产企业可以根据仔猪的生长阶段和需要,设计出适合的配方,并对仔猪肠道健康进行全面调控。
通过合理使用这些技术,可以改善仔猪的肠道健康,提高仔猪的生长性能和养殖效益。
关注乳猪的胃肠道营养与健康乳猪早期断乳是提高母猪的生产能力和规模化养猪业中的关键技术之一,规模化养猪业中养猪场真正关注乳猪肠道的方法是饲料添加抗腹泻的药物,而却没有真正从营养方面关注肠道健康。
因为营养决定健康。
而大部养猪场为什么在断奶时采取添加抗腹泻的操作办法呢,那是没找到真正用到合理营养的饲料。
1早期断奶乳猪的生理特点1.1消化酶的分泌不足新生乳猪即有消化母乳的能力,其中乳糖酶、脂肪酶和蛋白酶含量较高,这些酶的活性随着乳猪日龄的增长而增长(lindemann等,1986)。
但断奶后,酶的活性持续降低,在一周内降低到断奶前的1/3,恢复需要2周或更长的一段时间。
而且由于断奶前后营养源截然不同,所需要消化酶差异很大,急需的淀粉酶、胃蛋白酶等在仔猪断奶后都表现不足。
其他各种酶活性在3周龄时还不及成年动物的50%。
研究结果表明(lindemann,1986;makkink,1994)与哺乳乳猪相比较,早期断奶乳猪的胰酶分泌不足。
1.2吸收能力下降哺乳期、乳猪主要以采食易消化的母乳为主,其肠壁绒毛长而且吸收效率高,能充分发挥消化吸收功能。
断奶后,由于各种营养应激,肠绒毛明显萎缩脱落,隐窝深度明显变大,总吸收表面积显著下降,导致营养物质吸收不良,产生腹泻。
1.3胃酸分泌不足胃酸分泌不足是早期断奶仔猪的另一缺陷。
胃酸参与胃蛋白酶原的激活。
胃蛋白酶消化的最佳PH值为2.0和3.5。
胃酸分泌不足,胃内PH值升高,因而胃蛋白酶消化能力下降。
此外,盐酸还能抑制从上段消化道进入胃肠道的细菌。
胃酸不足可导致消化功能混乱。
由于内源胃酸分泌不足造成缺陷,因此断奶后7-21天乳猪添加外源酸制剂效果最好,现阶段一般添加延胡索酸、柠檬酸、乳酸及丙酸等有机酸制剂。
添加量为0.5%-3.0%。
1.4免疫能力下降新生仔猪没有免疫能力,主要靠从初乳中吸收免疫球蛋白IgG。
在哺乳阶段IgG的分泌迅速下降,而另一种免疫球蛋白IgA却可以相对较平稳的保持长的时间,这些免疫球蛋白保证了乳猪健康生长。
朱疆/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农业农村局 212300摘 要:在养猪业发展的过程中,。
在不影响猪生长性能的前提条件下,喂食低蛋白日粮具有减少氮气的排放、降低饲优点。
在猪养殖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的今天,低蛋白日粮已经成为规模化猪养殖业中的发展趋势。
低蛋白日粮;猪;肠道健康;生长性能在畜禽业发展中,倡导使用低蛋白日粮已经成为饲料行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低蛋白热量能够减少蛋白原料的使用量,降低饲养成本,同时还能够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推动我国畜牧业的绿色发展。
在此背景下,低蛋白日粮已经成为现代规模化猪养殖生产中日粮供应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加强对低蛋白日粮的推广和应用。
1 低蛋白日粮的概念低蛋白日粮是指和常规的日粮相比降低蛋白质的水平含量,并且在饲料中添加氨基酸,满足动物对氨基酸的需求。
低蛋白日粮是在保证动物正常生长性能的基础上合理的控制蛋白的水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动物对蛋白的需求其实是对氨基酸的需求,在传统的养殖中,通过提高蛋白含量来满足动物对氨基酸的需求,该种做法势必会造成氨基酸的过量和浪费。
而低蛋白日粮能够保证氨基酸平衡。
2 低蛋白日粮的设计与注意事项2.1 氨基酸的平衡 低蛋白热量中的氨基酸的水平应该和高蛋白日粮中氨基酸的水平一致,不能够降低氨基酸的成分。
在配置低蛋白日粮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证赖氨酸的水平,并且保证氨基酸和赖氨酸的比例符合饲料喂养的标准,才能促进动物的健康生长。
2.2 能量体系 猪只在食用低蛋白日粮之后机体的能量利用会发生变化,同时脂肪的沉积和代谢模式也发生变化。
采食低蛋白日粮能够节约能量的损失。
因此,在低蛋白日粮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考虑赖氨酸平衡,通过科学的调配日粮配方避免猪只过于肥胖。
2.3 离子平衡 动物体内的钾是一种常量元素,能够维持酸碱平衡和促进细胞的代谢。
但是动物体内的钾离子排出很快,为了保持体内的平衡,在日粮中要添加足够的钾离子。
常规的日粮中的钾离子能够满足猪只生长的需求,但是低蛋白日粮中的钾离子水平明显降低。
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是动物全身最大的淋巴器官,主要指肠道相关淋巴样组织(gut-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GALT)。
肠道相关淋巴组织主要包括派氏集合淋巴结(Peyer ’s patches, PP)和肠系膜淋巴结(mesenteric lymph nodes, MLN),二者共同激活肠道的免疫反应[1]。
肠道淋巴细胞包括固有层中的淋巴细胞(PL)和肠上皮内淋巴细胞(IEL),是免疫反应的效应部位[2]。
肠道免仔猪肠道免疫与肠道健康韩若婵1,2,左玉柱3,赛力克•巴合达吾列提1,4,梁 琳1,崔尚金1*(1.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100193;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医学院,陕西 杨陵,712100;3.河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4.新疆阿勒泰地区动物疾病控制与诊断中心 新疆 阿勒泰,836500)疫系统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阻止内毒素和有害微生物入侵肠道,清除机体识别的抗原物质,从而维持正常的肠道屏障功能。
派氏集合淋巴结是T 细胞分化和增殖的第一场所,通过和其他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诱导免疫耐受,抵抗病原菌的感染。
肠系膜淋巴结是一群位于肠系膜内的大淋巴结,肠道内抗原对MLN 的发育至关重要,如断乳前后,肠内抗原迅速增多,导致MLN 迅速发育。
固有层是发生肠道免疫应答的效应部位,含有丰富的免疫细胞,包括B 淋巴细胞、T 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等,这些免疫细胞是维持肠道稳态平衡的重要调节者。
肠上皮内淋巴细胞以CD8+ T 细胞为主,与传统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不同,IEL 细胞具有调节肠道平衡、维持上皮细胞屏障功能及调节获得性和天然免疫应答等功能的特点。
1 仔猪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特点成年猪的派氏集合淋巴结、小肠绒毛外部和小窝具有高度分化的摘 要: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是仔猪体内最大的黏膜免疫器官,在识别和清除有害物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能够对营养物质和肠道益生菌形成免疫耐受,与仔猪的健康关系最为密切。
影响仔猪肠道健康的因素:1.日粮抗营养因子日粮抗营养因子包括豆粕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凝集素、抗原蛋白、棉粕中的棉酚、植酸等等,其中豆粕中的抗原蛋白是造成仔猪肠道功能损伤的主要原因。
球蛋白和β-伴球蛋白是豆粕中两种最重要的抗原蛋白,前者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引起上皮细胞通透性增加和黏膜水肿;后者引起肠道形态变化,表现为肠道绒毛萎缩、脱落。
2.病原微生物新生幼畜的胃肠道是无菌的,随后母源性和外部环境的微生物定植于肠道中,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微生态系统。
猪肠道内大约有14个属的400~600种微生物,数量达到1014个,是体细胞的10 倍。
仔猪断奶后,乳酸杆菌、福特氏乳酸菌和嗜酸乳酸杆菌的数量显著降低,其原因为需要复杂营养供应的乳酸菌受到了断奶后仔猪采食量下降的影响;另一方面,日粮组分的变化,如日粮中含有的抗营养因子,造成了肠道受损伤和炎症,增加了被外部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机会。
3.饲料加工调制断奶仔猪由采食母乳到采食饲料,经历一个巨大的转变,饲料加工处理方式不同,对仔猪肠道健康影响也不同,如原料熟化与否,颗粒料与粉料及固态料与液态料等。
从消化率的角度出发,谷物和植物性饲料(玉米、豆粕、大豆、小麦)至少需要50%以上的熟化处理,以保证对淀粉的糊化和对抗原的灭活效果。
经过熟化和制粒后,可以减少日粮抗营养因子、病原微生物等的数量,从而减少对肠道黏膜的过敏反应与损伤。
有报道不同料形对断奶仔猪消化生理的影响,与粉料相比,颗粒料可显著提高仔猪日采食量,提高内源酶的活性;与固态料相比,液体料可显著降低仔猪的腹泻,提高小肠绒毛的高度。
4.霉菌毒素霉菌毒素是产毒霉菌在粮食或饲料上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毒二次代谢产物,对动物肠道健康影响很大。
试验标明,镰刀霉菌毒素中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和玉米赤霉烯酮(ZEN)可造成新生仔猪肠上皮细胞氧化损伤,并抑制其增殖,导致细胞膜完整性受损,抑制消化酶的活性及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肠道屏障功能:肠道健康的关键作者:夏俊花马改彦邹君彪来源:《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7年第09期肠道对猪健康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真是肠道它决定了哪些微量元素能够进入猪体内。
如何评估这种屏障功能呢?目前有多种方式:用活猪或在实验室进行。
肠黏膜作为肠腔恶劣的环境和机体组织精细调节的体内平衡之间的过滤器,它不仅可以调节着营养素和分子的通过,而且还可避免细菌、毒素和日粮抗原向黏膜下的组织或机体循环系统的渗透。
有效的肠道屏障包含许多组成要素,例如黏液层及其相关的微生物组、免疫效应子和细胞间紧密连接的完整性。
研究表明,肠屏障功能紊乱能够影响动物的生产性能和健康(图1)。
1 紧密连接对肠道健康的作用肠黏膜由柱状上皮细胞(也称为上皮)以及下方的固有层和黏膜肌层组成。
(有害或有益的)物质通过小肠上皮的运输途径有两种方法,即跨细胞转运(通过细胞)和细胞旁路(在细胞之间)。
肠屏障功能的调节主要依赖于细胞旁路途径(图2)。
紧密连接会封闭相邻上皮细胞间的空隙,并选择性地控制离子和其他小溶质借助细胞旁路进行的被动扩散。
因此,紧密连接在维持肠屏障完整性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是一类多蛋白复合物,由所谓的“跨膜蛋白”和包括激酶在内的调控分子组成。
肠道屏障不仅对防止细菌、毒素和日粮抗原的渗透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维持驱动活性营养物质吸收(例如葡萄糖的吸收)的上皮离子梯度也极其重要。
此外,紧密连接的选择性渗透可以形成跨上皮离子梯度,进而可促使离子和水的被动的细胞旁路运输。
2 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s和Occludin最重要的跨膜蛋白是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s,它决定着紧密连接通透性的一些特征。
迄今为止,研究人员已经在哺乳动物上发现了27种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但并非所有表达这些蛋白质的基因都存在于所有哺乳动物种类中,并且它们的表达很大程度上具有组织依赖性和区域分布性。
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也是一种跨膜蛋白,它能够与Claudins和肌动蛋白相互作用。
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肠道功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肠道功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引言:断奶期是仔猪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仔猪转换至固体饲料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仔猪的肠道发育仍然不完善,易受到害群微生物的侵袭。
丁酸梭菌作为一种益生菌,具有调节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促进肠道健康的潜力。
本文旨在研究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肠道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机理。
方法:本研究选取健康断奶仔猪作为实验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头。
实验组的仔猪饲喂添加丁酸梭菌制剂的饲料,对照组饲喂普通饲料。
实验期为3周,观察并比较两组仔猪的生长性能(体重增长率、饲料转化率等)和肠道功能(肠道形态学、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等)指标。
结果:在实验结束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仔猪的生长性能显著提高。
实验组仔猪的体重增长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饲料转化率也更好(P<0.05),说明丁酸梭菌的添加能够促进仔猪的生长发育。
此外,实验组仔猪的肠道形态学和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也得到了改善。
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仔猪的肠道绒毛高度增加(P<0.05),肠屏障相关的指标如黏膜层厚度增加、黏膜完整性提高(P<0.05),说明丁酸梭菌有助于增加肠道表面积和强化肠道黏膜屏障功能。
讨论:以上结果表明,丁酸梭菌的添加对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和肠道功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这可能与丁酸梭菌在肠道中的多种作用机制相关。
首先,丁酸梭菌能够与害群微生物竞争营养,降低其数量,从而减少仔猪感染的风险。
其次,丁酸梭菌可以促进肠道黏膜健康,增加肠道表面积和养分吸收能力。
另外,丁酸梭菌还可以调节免疫反应,提高免疫力,降低仔猪患病率。
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丁酸梭菌的添加可以显著改善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和肠道功能。
丁酸梭菌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肠道健康,提高仔猪的抗病能力和饲料利用率。
因此,在断奶期饲喂丁酸梭菌制剂是一种有效的养殖管理措施,可以改善仔猪生产性能,降低养殖成本,为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猪胃肠道菌群的作用、影响因素及调控措施猪正常的胃肠道微生物菌群对猪的营养健康,养胃能力以及免疫能力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猪的胃肠道平衡菌群保持着相对的微生物和稳定,以利于维持或促进消化系统的恒定正常消化与吸收,正常的有益菌定殖于胃道粘膜上保护胃肠粘膜阻止其它病原菌的危害。
如外界环境或食物超出了机体所承受的能力就会破坏这种平衡使有害细菌增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和流行。
因此,只有清楚猪胃肠有把握首菌群的作用,掌握影响猪胃肠道平衡调节的因素,才能有效的好猪胃肠道的有益群的作用,严防有害菌群的滋生。
1 猪胃肠道内菌群的排列成、生长以及分布相关的所研究资料表明,动物胃肠道内在出生前是没有呼吸道细菌的,出生3h~4h肠道内才检测得出细菌。
胃肠道内的微生物菌群有一的定殖顺序:需氧菌→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
哺乳期仔猪胃中有数量较少幼崽因的细菌,哺乳期的仔猪胃链球菌和小肠有较多数量的乳酸杆菌和球菌。
断奶仔猪由于断奶应激和日粮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消化道的内环境发生了变化,菌群也就发生了明显转折,其数量和定殖位点也的发生了改变。
2 猪胃肠道遗传物质的作用2.1 这有利于提高机体营养猪胃肠道菌群的代谢过程会产生易被猪的机体吸收的维生素和胞外酶产物,对营养、消化和吸收起着重要作用。
猪胃肠道菌群在体内能消化道合成有利于宿主生长和助消化的B 族维生素;猪在盲肠中的菌群所产生有机酸,既可以为机体提供营养还能提机体对高蛋白质和利用,其乳酸菌所产生的乳酸有利肠道中钙和磷的络合,以促进机体对钙和磷的吸收。
2.2 可以康士得病原微生物2.2.1 抑制外源菌生长与定殖猪胃肠道内定殖的细菌可以有效的抑制外源菌生长与定殖,可以公共安全猪的病害和促进健康生长。
专性厌氧菌代谢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和乳酸,会降低胃肠道pH和氧化还原电势,给外源菌的生长和繁殖有摄食一定的抑制作用,特别是使肠内容物变酸,促进了肠蠕动,使外源菌未能定殖便已被排出;肠道菌与上皮细胞的紧密结合,对构筑宿主细胞形成了占位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