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心脏病发病机制的新观点2016
- 格式:ppt
- 大小:239.50 KB
- 文档页数:29
缺血性心肌病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升高,由冠脉狭窄或闭塞后慢性心肌缺血所导致的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已逐渐上升为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
除了药物治疗,欧洲心衰指南中继续强调心脏团队的作用、减少再住院的重要性以及增加对机械循环支持、左室辅助装置的指南推荐。
深入研究ICM的病理生理机制寻找干预的切入点及新的治疗策略,是有效防治ICM 的关键。
1.ICM病理生理机制ICM是由于冠脉弥漫性严重狭窄或慢性完全闭塞,长期慢性心肌缺血导致的严重心肌功能、代谢障碍性疾病,以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为特征。
长期心肌缺血可造成心肌细胞坏死、凋亡、顿抑或心肌冬眠,继而引起心肌细胞数量减少、纤维组织增多以及病理性心室重构。
研究表明,导致ICM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包括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细胞内钙稳态失调、凋亡与自噬级联反应激活等。
当患者出现ICM时,一旦冠脉闭塞引发心肌梗死,心肌细胞大量坏死和凋亡,左心室出现病理性重构而非缺血区心肌细胞由于负荷增加会引起病理性肥大;在心梗之后,心室扩大、二尖瓣反流等情况出现,又进一步加剧心力衰竭的发展和恶化。
对于某些ICM并无心肌梗死的病史,存在顿抑或冬眠心肌是其收缩功能出现障碍的主要原因。
所以ICM导致心力衰竭的主要机制是心肌冬眠、心肌梗死和心肌纤维化,而心肌重塑无疑是其最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
2.ICM治疗策略ICM引起的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主要使用抗心衰药物进行治疗,临床效果较差,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一大难题。
ICM的临床治疗需充分评价存活心肌的范围及数量进而选择最佳策略,方法主要包括改善心功能、血运重建、心肌再生、心肌能量代谢及终末期外科手术治疗等。
2.1改善心功能早期积极的内科治疗能推迟心衰的发生和发展,应采取多种措施预防冠状动脉硬化、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如血糖、血压、血脂、肥胖、吸烟等。
一旦发生心衰,除给予基本的缓解心衰症状的治疗手段外,还应阻断促进心衰发生的各种因素;积极治疗呼吸困难、外周水肿、防治原发病、增加运动耐量、提高生活质量;酌情使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洋地黄制剂等药物。
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新进展缺血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主要危及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
它是由于体内的脂质、胆固醇、纤维蛋白等物质在冠状动脉内形成斑块堵塞了心脏的血流,导致心肌受缺氧而使人感到胸痛。
随着科技进步,现在的缺血性心脏病治疗已经取得了许多新进展,接下来就让我们了解一下这些新进展。
一、药物治疗方面药物治疗一直是缺血性心脏病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强心药物和降脂药物等。
其中,抗血小板药物是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其作用是预防血栓的形成,对于早期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尤其重要。
目前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为阿司匹林。
而抗凝药物则主要用于治疗心房颤动等病症,可以有效预防血栓的形成。
强心药物则主要用于改善心脏收缩力,减少心脏负担。
而降脂药物则可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降低冠脉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二、介入治疗方面介入治疗是指通过介入手段,改善冠状动脉供血状态,从而缓解心绞痛和心肌缺血的症状。
常用的介入手段包括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扩张术、支架植入术等。
其中,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最常用的介入手段之一,通过向患者的冠状动脉注射造影剂,来观察冠状动脉的情况。
而冠状动脉扩张术则是通过扩张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来增加血流供应,缓解患者的症状。
而支架植入术则是在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植入支架,防止冠状动脉再度狭窄。
三、心脏搭桥术心脏搭桥术是一种心脏外科手术,是将健康的血管搭接到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以建立新的血流通道,从而缓解心脏缺血症状。
由于心脏搭桥术是直接改善血流的手术治疗,因此其效果十分显著。
但是由于其手术操作难度较大,术后恢复也较长,因此目前仅适用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
以上就是现在常用的缺血性心脏病治疗新进展的简单介绍,总体来说,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心脏搭桥术等手段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但是在具体治疗过程中,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综合评估,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手段,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缺血性心脏病,作为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深入了解其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特点,对于预防、诊断和治疗这一疾病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缺血性心脏病的定义与病理生理缺血性心脏病,通常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使得心肌供血不足而引发的一系列心脏疾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斑块的不断增大和不稳定,可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进而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当冠状动脉狭窄达到一定程度时,心肌的血液供应无法满足其代谢需求,就会出现心肌缺血。
此时,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受到影响,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如心肌细胞坏死、凋亡、心肌重构等。
这些变化不仅会影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还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二、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症状1、心绞痛心绞痛是缺血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患者通常会感到胸部压榨性疼痛、闷痛或紧缩感,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颈部、下颌等部位。
心绞痛的发作通常与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食等因素有关,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
2、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缺血性心脏病的严重类型,表现为持续而剧烈的胸痛,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患者还可能伴有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出汗、心悸等症状。
心肌梗死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3、心律失常由于心肌缺血,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受到影响,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如早搏、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
心律失常严重时可引起头晕、黑矇、晕厥甚至猝死。
4、心力衰竭长期的心肌缺血可导致心肌重构和心功能减退,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
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三、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诊断方法1、心电图心电图是诊断缺血性心脏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 ST 段压低、T 波倒置等改变;心肌梗死时,心电图会出现ST 段抬高、病理性 Q 波等特征性改变。
缺血性心肌病病因诊断分析疾病简介缺血性心肌病[1]是冠心病外科治疗中的一个棘手问题。
因为这类心肌病大多是由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甚至是弥漫性病变引起的心肌广泛缺血、变性、坏死和纤维化,另外还掺杂有心肌顿抑和冬眠心肌,从而导致严重心肌功能失常、心脏呈球形扩大和(或)心力衰竭。
缺血性心脏病包括粥样硬化病变引致的冠状动脉梗阻或狭窄。
心肌缺血引致的左心室室壁瘤,心肌栓塞后心室间隔缺损和乳头肌缺血引起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是中老年常见多发的后天性心脏病。
Burch等在1970年描述了在某些冠心病病人中,由于心肌缺血引起心肌弥漫性纤维化,产生了一些类似于扩张型心肌病样的表现,并将这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命名为缺血性心肌病。
1984年Pantely等将ICM定义为在排除了如室壁瘤室间隔穿孔、二尖瓣反流等结构性异常以后,由于收缩功能降低和(或)舒张功能改变引起的急性或慢性心室功能损害,于1986年提出ICM主要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疾病引起的,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综合征,也称为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
1995年WHO/ISCF对ICM的定义为:表现为扩张型心肌病伴收缩功能损害其临床表现不能完全用冠状动脉病变和缺血的严重程度来解释者。
从ICM的定义可以看出,该病是由于心肌长期缺血引起的故其发病与冠心病有着密切联系。
流行趋势随着中国人民寿命的延长,老年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病的病死率随年龄而增加。
有人认为40岁以后明显上升60岁以上每增加10岁,心血管病的病死率则增加1倍左右。
由于生活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延长了人均寿命,老年人心血管病的流行情况和心脏病的死因构成也发生了不少变化。
据上海老年患者常见死亡病因序列变化表明,20世纪50年代高血压病(包括高血压性心脏病和脑出血)为首位,冠心病据第4位,20世纪60年代高血压、冠心病、风心病分别占第1、第3及第10位,但20世纪70年代后,冠心病死亡仅次于肺炎上升到第二位。
从心脏病因和年龄的关系来看,以冠心病增长的最快可能与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生活方式以及冠心病易患因素增加有关。
心脏病研究的新趋势预防和治疗的创新方法心脏病研究的新趋势:预防和治疗的创新方法心脏病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为常见的致命疾病之一,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于心脏病的预防和治疗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本文将介绍几种心脏病研究的新趋势,探讨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创新方法。
一、基因研究方向近年来,基因研究成为心脏病研究的热点之一。
科学家们通过对心脏病患者的基因进行分析,发现一些与心脏病发生密切相关的基因突变。
这些突变可能影响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引发心脏病的发生。
基于这一发现,研究者不仅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来筛查心脏病的易感人群,还可以通过基因治疗来修复或替代受损的基因,达到预防和治疗心脏病的效果。
二、干细胞治疗技术干细胞研究是另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也在心脏病研究中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成多种细胞类型的能力,因此可以用于修复受损的心脏组织。
研究人员通过将患者自身的干细胞或外源性干细胞注射到心脏受损区域,可以促进心脏再生和修复,减轻心脏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正日益广泛。
在心脏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工智能技术也展现了一定的潜力。
通过分析大量的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医学图像数据,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心脏病,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通过智能穿戴设备监测患者的生理参数和生活习惯,提供个性化的预防指导和健康管理方案。
四、微创治疗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心脏病治疗方法通常需要进行开放性手术,创伤大、恢复缓慢。
而随着微创技术的快速发展,心脏病的治疗方式也逐渐向非侵入性方向迈进。
目前,微创手术、介入治疗、电生理技术等逐渐成为心脏病的常规治疗手段。
这些微创治疗技术不仅能够减少手术创伤和恢复时间,还能更精确地治疗心脏病病变部位,提高治疗的疗效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五、心脏健康管理的普及心脏病的预防和治疗不仅仅依靠医学技术和药物,更离不开患者自身的自我管理和积极参与。
【疾病名】缺血性心肌病【英文名】ischemic cardiomyopathy【缩写】【别名】【ICD号】I43.8﹡【概述】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是指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从而产生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引起心脏扩大或僵硬、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1970年,Raftery和Burch研究指出心肌缺血能导致心肌弥散性纤维化,继而产生一种与原发性充血性心肌病不易区别的临床综合征。
Burch等将这种临床综合征命名为“缺血性心肌病”。
这个名称后来扩大了含义,经常用来描述由于心肌缺血引起的许多心脏异常。
缺血最常见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也可由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栓塞、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或冠脉血管炎等引起。
按照George.A和Pantely 1984年将之定义为:由于收缩功能降低和(或)舒张功能改变引起的心室功能损害。
这种损害可能是急性的,也可能是慢性的,或慢性损害过程中急性发作。
急性损害通常是由于短暂的缺血,慢性损害通常是心肌纤维化。
这种因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纤维化可以是局限性的,也可以是弥散性的。
没有其他合并存在的疾病能解释出现的症状和心室功能损害,排除了孤立性室壁瘤,或由于冠状动脉疾病引起的结构异常,如二尖瓣反流和室间隔穿孔。
1995年WHO/ISFC对缺血性心肌病的定义为:表现为扩张型心肌病,伴收缩功能损害,但不能用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缺血损害程度来解释。
【流行病学】缺血性心脏病是西方社会最常见的严重疾病,在我国也多见,且逐年增加。
缺血性心脏病的并发症,包括缺血性心肌病,危害众多病人。
【病因】引起缺血性心肌病的常见原因有:1.冠状动脉阻力性病变(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心肌缺血的最常见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为动脉壁的细胞、细胞外基质、血液成分、局部血流动力学、环境及遗传诸因素间一系列复杂作用的结果。
缺血性心肌病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冠心病所属部位:胸部就诊科室:心脑血管,外科,心胸外科病症体征:乏力,劳力性呼吸困难,肝脏肿大,呼吸困难,肺栓塞,肺淤血,端坐呼吸,啰音,颈静脉充盈,静脉血栓疾病介绍:缺血性心肌病是怎么回事?缺铁性心肌病属于冠心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或晚期阶段,是指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弥漫性纤维化,产生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类似的临床综合征,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不断增加,ICM对人类健康所造成的危害也日渐严重,1995年WHO/ISFC对缺血性心肌病的定义为:表现为扩张型心肌病,伴收缩功能损害,但不能用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缺血损害程度来解释症状体征:缺血性心肌病有哪些症状?根据患者的不同临床表现,可将缺血性心肌病划分为两大类,即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和限制型缺血性心肌病。
他们的临床表现非常类似于原发性心肌病中的扩张型心肌病和限制型心肌病。
但是,在本质上缺血性心肌病和原发性心肌病又有不同。
缺血型心肌病患者表现各有不同,大部分患者可以出现充血性心肌病或限制型心肌病的表现,而少部分患者可以没有明显临床症状。
下面根据缺血性心肌病的不同类型分别描述其相应临床表现。
一、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这种充血型心肌病表现的患者占心肌病的绝大部分。
常见于中、老年人,以男性患者居多,有明显冠心病病史,男性∶女性约为5~7∶1,症状一般逐渐发生。
患者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心绞痛:心绞痛是患者主要症状之一,但随心力衰竭的出现,心绞痛可逐渐减少乃至消失。
缺血性心肌病多有明确的冠心病病史,并且绝大多数有1次以上心肌梗死的病史。
心绞痛是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
但是,心绞痛并不是心肌缺血患者必备的症状,一些患者也可以仅表现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始终无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表现。
大约有72%~92%的缺血性心肌病病例出现过心绞痛发作。
也有人报告有1/3~1/2的心肌梗死病例曾被漏诊。
这种反复发生和经常存在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可以逐步引起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
缺血性心肌病的临床诊治分析发表时间:2013-12-24T09:29:58.7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1期供稿作者:李心畅[导读] 1970年,Raftery和Burch研究指出心肌缺血能导致心肌弥散性纤维化,继而产生一种与原发性充血性心肌病不易区别的临床综合征。
李心畅(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 163001)【摘要】目的总结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的临床特点及其临床常见治疗方法。
方法 2012年8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16例ICM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特点,搜集其治疗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高血压,高血脂,吸烟以及糖尿病等是缺血性心肌病常见发病原因。
结论本病多合并冠心病易患因素,结合心绞痛、心肌梗死病史、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等有助诊断,冠状动脉造影对该病诊断起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缺血性心肌病常见病因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1-0077-01 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是指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从而产生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引起心脏扩大或僵硬、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1970年,Raftery和Burch研究指出心肌缺血能导致心肌弥散性纤维化,继而产生一种与原发性充血性心肌病不易区别的临床综合征。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2012年8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16例ICM,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0岁;所有患者均经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胸片、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肝肾功能、血脂、血糖检查。
1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心功能按NYHA分级,Ⅱ级6 例,Ⅲ级6例,Ⅳ级4例。
心绞痛病史7例,心肌梗死病史5例,另4例无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病史。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心血管疾病是指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心力衰竭等多种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是目前世界上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心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一直是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
一、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1.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冠心病的最主要原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血脂代谢紊乱和炎症反应引起的血管内膜病变。
随着时间的累积,血管内膜逐渐增厚,形成斑块,斑块中心较为富含胆固醇沉积,血管壁剩余较少的弹性纤维,导致血管变硬、脆弱,甚至完全闭塞。
闭塞后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产生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症状。
2.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高血压通常是由于血管管腔狭窄,血容量增加和心脏收缩功能降低等因素导致的。
高血压会导致动脉血管舒缩功能异常,使得血压居高不下。
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心脏负荷增加,影响心脏功能,甚至导致心衰和心肌梗死等严重疾病。
3. 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心力衰竭通常是由于心肌损害,心脏功能下降引起。
心肌损害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例如冠心病、高血压、抗心肌抗体的自身免疫反应等。
慢性心力衰竭的特征是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和左心室收缩功能降低。
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导致心室充盈受限,而左心室收缩功能降低则会导致心输出量降低,从而出现心功能不全。
二、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研究进展1. 冠心病治疗的现状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是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
介入治疗包括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扩张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
药物治疗包括血管扩张剂、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等。
其中,抗血小板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冠脉梗塞发生率。
2. 高血压治疗的现状高血压的治疗主要是控制血压和病因治疗。
血压控制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
药物治疗包括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等。
生活方式改变包括减轻体重、改变饮食习惯、增加体育锻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