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其害马
- 格式:pdf
- 大小:91.62 KB
- 文档页数:1
[作文素材]成语害群之马的故事
成语害群之马的故事
成语释义:
比喻危害集体的人。
来源追溯:
《庄子・徐无鬼》:夫为天下者,亦奚为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故事链接:
黄帝姓姬,号轩辕氏,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有一次,黄帝要到具茨山去,在襄城迷了路。
他遇见一个放马的男孩,便问道:“你知道具茨山在哪里吗?”男孩回答道:“知道。
”
黄帝又问道:“你知道大院住在哪里吗?”男孩又回答说知道。
黄帝很高兴,说:“小孩,你真不简单,不但知道具茨山,还知道大院的住处。
让我再问问你,可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吗?”男孩回答说:“治理天下也没有什么了不起。
前几年我游历天下,当时还生着病,有位长辈告诫我说:‘你浏览襄城野外,要注意日出而游,日入而息。
’我现在身体好多了,打算游历更多的地方。
所谓治理天下,也不过如此而已,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黄帝见男孩十分聪明伶俐,便再次要他回答,究竟怎样治理天下。
男孩无奈,便回答说:“治理天下的人,难道与放马的人有什么不同吗?只不过是把危害马群的.坏马驱逐出去而已!”黄帝对男孩的回答非常满意,称他为“天师”,恭恭敬敬地向他拜了几拜,然后离去。
学以致用:
对于单位内部存在的一些害群之马,决不听之任之,一定要将他们恶劣的事迹揭发出来,使其受到应有的惩罚。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害群之马是不是贬义词
典故出处
《庄子·徐无鬼》:“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
近义词
城狐社鼠、残渣余孽
反义词
仁人志士、谦谦君子
英文翻译
an evil member of the herd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危害马群的劣马。
比喻危害社会或集体的人。
成语举例:赶走害群之马的走狗!(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八章)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造句
一、害群之马,就算千里马也不可以使用。
二、我们是一个团结的整体,不允许某些害群之马在我们的整体里。
三、你还不改掉嗜赌陋习,一意孤行,真愿意被视作害群之马吗?
四、张子强作恶多端,真是害群之马。
五、对这种害群之马,我们绝不可姑息!
六、对危害社会的害群之马,我们决不能姑息。
七、这种害群之马总会为千夫所指的。
八、虽然大部分的官员每日都很认真负责,但也有少数害群之马天天无所事事,尸位素餐。
[害群之马文言文和翻译]害群之马害群之马篇(1):害群之马文言文答案参考阅读文言文《害群之马》,完成1-3题。
害群之马黄帝将见大隗①乎具茨②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
”“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
”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
请问为天下。
”小童辞。
黄帝又问。
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③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徐无鬼》)①大隗(wěi):传说中的神名。
②具茨:山名。
③奚:何,什么。
1.选出下列句中加粗字解释错误的一项()A.适遇牧马童子(适合)B.问涂焉(通“途”,路)C.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罢了)D.黄帝再拜稽首(第二次)2.翻译句子。
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了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A2.治理天下的人,又与放马的人有什么不同呢?(意对即可)3.示例:对有损国家、集体、人民利益的团体或个人,要及早发现、及早处理(或:要虚心向他人请教;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等等)。
(言之有理即可)[害群之马文言文答案参考]害群之马篇(2):害群之马的寓言故事1害群之马的寓言故事有一次,黄帝要到具茨山去拜见贤人大隗(weǐ)。
方明、昌寓在座一左一右护卫,张若、他朋在前边开路,昆阍(hun)、滑稽在车后随从。
他们来到襄诚原野时,迷失了方向,七位圣贤都迷路,找不到一个人指路。
这时,他们正巧遇到一个放马的孩子,便问他:“你知道具茨山在哪吗?”孩子说:“当然知道了。
”“那么你知道大隗住在哪里吗?”那孩子说:“知道。
”黄帝说:“这孩子真叫人吃惊,他不但知道具茨山,还知道大隗住在哪里。
那么我问你,你是否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呢?”孩子推辞不说。
黄帝又继续追问。
孩子说:“治理天下,就象你们在野外邀游一样,只管前行,不要无事生非,把政事搞得太复杂。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181-190)181.★★饶州神童【原文】饶州自元丰①末朱天锡以神童得官,俚俗②争慕之。
小儿不问如何,粗③能念书,自五、六岁,即以次教之五经④,以竹篮坐之木杪⑤,绝其视听。
教者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昼夜苦之。
中间此科⑥久废,政和后稍复,于是亦有偶中者。
流俗因言饶州出神童。
然儿非其质,苦之以至死者,盖多于中也。
(选自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注释】①元丰:宋神宗年号。
②俚俗:民间。
③粗:大概。
④五经:指儒家推崇的五本经典著作。
⑤杪(miǎo):树梢。
⑥此科:指专考幼童背诵经书的“神童科”。
【译文】饶州从元丰末年时,有个叫朱天锡的小孩儿凭借神童得到了一个官位,民间的百姓都很羡慕他。
小孩不论怎么样,大概能念书时,从五、六岁,就分次教他们读《五经》,把竹篮吊在树梢上让他们坐在里面,断绝他们与外界的交流(让他们专心读书)。
教书的人预先就商量好价钱,教完一种经书,就给他们一些钱,白天黑夜(让这些小孩)苦读。
在这期间,神童科被废除了好长时间,政治和谐后又重新逐渐恢复,因此也有偶然考中的小孩。
民间就流传饶州出神童。
然而许多小孩不是读书的料,苦读到死的孩子,比起考中的孩子要多得多。
【阅读训练】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慕(2)绝(3)终(4)中2.翻译(1)昼夜苦之。
(2)然儿非其质,苦之以至死者,盖多于中也。
3.对于文中提到的培养神童的做法,你如何看待?【参考答案】1.(1)爱慕、羡慕(2)断、切断、断绝(3)终了、完毕、结束(4)指考中做官3.文中培养儿童的做法是揠苗助长,扼杀了儿童的天性,实在是危害极大。
182.★★烛邹亡鸟景公好弋①,使烛邹②主鸟而亡之。
公怒,召吏杀之。
晏子日:“烛邹有罪三,请数③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曰:“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害群之马成语故事害群之马成语故事1害群之马出自《庄子·徐无鬼》:“夫为全国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算了矣。
〞一次,黄帝到具茨山去参见大隗,方明赶车,昌寓做陪乘,张假设、謵朋在马前扶引,昆阍、诙谐在车后跟从;来到襄城的原野,七位圣人都迷失了方向,并且没有什么当地能够问路。
正好遇上一位牧马的少年,便向牧马少年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少年答复:“是的。
〞又问:“你知道大隗寓居在什么当地吗?〞少年答复:“是的。
〞黄帝说:“这位少年真是特别啊!不仅仅知道具茨山,并且知道大隗寓居的当地。
请问怎样管理全国。
〞少年说:“管理全国,也就像牧马相同算了,又何必多事呢!我幼小时独安闲世界范围内玩耍,可巧生了头眼晕厥的病,有位长者教训我说:“你仍是乘坐太阳车去襄城的原野里玩耍。
〞现在我的病已经有了好转,我又将到世界之外去玩耍。
至于管理全国恐怕也就像牧马相同算了,我又何必去多事啊!〞黄帝说:“管理全国,当然不是你操心的事。
尽管如此,我仍是要向你讨教怎样管理全国。
〞少年听了回绝答复。
黄帝又问。
少年说:“管理全国,跟牧马有什么不同的当地呢?也便是去除其间损害马群的劣马算了。
〞黄帝听了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口称“天师〞刚刚退去。
害群之马原指损害马群的劣马;现比方损害社会或团体的人。
害群之马成语故事2【注音】hài qún zhī mǎ【出处】夫为全国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算了矣。
《庄子·徐无鬼》【解说】损害马群的劣马。
比方损害社会或团体的人。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损害团体的人【结构】偏正式【附近词】城狐社鼠、残渣余孽【相反词】仁人志士、谦谦君子【押韵词】强不凌弱,众不暴寡、舞文枉法、形孤影寡、添砖加瓦、雍容尔雅、熟羊胛、巨贾大贾、强不犯弱,众不暴寡、片鳞碎甲、虚舟飘瓦、......【时代】古代【成语故事】传说黄帝轩辕氏去且茨山找神仙大隗讨教管理全国的良方,在半途中遇到一个牧马的孩子,黄帝向他问路,孩子告知大隗的住处。
害群之马文言文启示元器件害群之马文言文答案发音:hài qún zhīmǎ解释:危害马群的劣马。
比喻危害集体的人。
出处:《庄子·徐无鬼》:“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害群之马释义)指危害马群的马[故事]有一次,黄帝要到具茨山去拜见贤人大隗(kui)。
方明、昌寓在座一左一右护卫,张若、他朋在前边开路,昆阍(hun)、滑稽在车后随从。
他们来到襄诚原野时户外运动,迷失了方向,七位圣贤找不到一个人指路。
这时,他们遇到一个放马的孩子,便问他:“你知道具茨山在哪吗?”孩子说:“当然知道了。
”“那么你知道大隗住在那里吗?”那孩子说:“知道”黄帝说:“这孩子真叫人吃惊,他不但知道具茨山,还知道大隗住在那里。
那么我问。
害群之马什么意思啊拜托啦还有害群之马文言文的翻译啊-。
害群之马:【解释】危害马群的劣马。
比喻危害社会或集体的人。
【相近词】城狐社鼠、残渣余孽【相反词】仁人志士、谦谦君子【押韵词】强不凌弱、众不暴寡、舞文枉法原文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
”“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
”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
请问为天下。
”小童辞。
黄帝又问。
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译文黄帝到具茨山去拜见大隗,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少年第二生活,便向牧马少年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少年回答:“是的。
”又问。
【急】害群之马文言文参考答案1.(1)拜见(2)同“途”。
(3)罢了(4)叩头外贸知识2.治理天下的人与放马的人有什么不同吗 3.短文记叙了一个牧童回答皇帝如何治理天下的故事。
4.牧童认为治理天下如同放牧,除掉害群之马即可。
5.这个成语比喻是危害大众集体的人。
6.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举例只要是危害人民、危害国家利益的坏人即可。
庄子《秋水》阅读答案庄子《秋水》阅读答案1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问题。
【甲】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选自《庄于.秋水》)【乙】黄帝将见大隗①乎具茨②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③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
”“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
”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
请问为天下。
”小童辞④。
黄帝又问。
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⑤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徐无鬼》)【注释】①大隗(wěi)传说中的神名。
②具茨:山名。
③涂:同“途”,路。
④辞:谢绝。
⑤奚:何,什么。
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1)秋水时至()(2)河伯始旋其面目()(3)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4)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2、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1)河伯始旋其面目(2)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B、(1)望洋向若而叹曰(2)若知具茨之山乎C、(1)河伯欣然自喜(2)曰:“然。
”D、(1)于是焉(2)是进亦忧,退亦忧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弋汉语。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甲文、乙文中各提炼出一个成语,然后概括河伯和黄帝身上的共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说说黄帝的做法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按时(2)穷尽,尽(3)拜见,拜访(4)正好,恰好2、D3、(1)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
成语害群之马的出处1.宋·刘安世《尽言集·应诏言集》:“恣其毁誉;如害群之马,岂宜轻议哉!”2.《庄子·徐无鬼》:“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资料拓展:【释义】害群之马原指危害马群的马,后常用于比喻危害集体的人。
【成语故事】有一次,黄帝要到具茨山去拜见贤人大隗。
黄帝一行人来到襄城原野时,迷失了方向。
这时,黄帝一行人遇到一个放马的孩子,他们就问他:“你知道具茨山在哪吗?”孩子说:“当然知道了。
”黄帝说:“那么你知道大隗住在哪里吗?”孩子说:“知道。
”黄帝说:“你这孩子真让人吃惊,你不但知道具茨山的位置,还知道大隗住在哪里。
那么我问你,你是否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呢?”孩子说:“治理天下,就像你们在野外游走一样,只管前行,不要把政事搞得太复杂。
我前几年在尘世间游历,常患头昏眼花的毛病。
有一位长者教导我说:你要乘着阳光之车,在襄城的原野上遨游,忘掉尘世上的一切。
现在我的毛病已经好了,我又要开始在茫茫尘世之外畅游。
治理天下也应当像这样,我想用不着我来说什么。
”黄帝说:“治理天下,确实不是你的事情,可是尽管如此,我还是要向你请教究竟怎样能治理好天下?”牧童不肯回答,黄帝又问,牧童只好说:“治理天下,就像我放马一样,只要能祛除妨害马儿自然成长、繁衍的东西就足够了。
”黄帝大受启发,称牧童为天师,再三拜谢牧童,方才离开。
【成语寓意】成语告诉人们,对于有损国家、集体、人民利益的团体或个人,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以免给国家、集体人民造成更大的损失。
一个人祸害一群人的文言文原文黄帝将见大隗①乎具茨②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乘,张若、譖朋前马,昆阍、滑稻后车;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涂。
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
”“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
”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
请问为天下。
”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子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内,予适有瞀病,有长者教予曰:‘若乘曰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
’今予病少痊,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
夫为天下亦若此而已。
又奚事焉!”黄帝曰:“夫为天下者,则诚非吾子之事。
虽然,请问为天下。
”小童辞。
黄帝又问。
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溪③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注释①大隗:传说中的神名。
②具茨:山名。
③奚:何,什么。
译文有一次,黄帝要到具茨山去拜见贤人大隗。
方明、昌寓在座,左右护卫,张若、他朋在前边开路,昆阍、滑稽在车后随从。
他们来到襄诚原野时,迷失了方向,七位圣贤都迷路,找不到一个人指路。
这时,他们正巧遇到一个放马的孩子,便问他:“你知道具茨山在哪吗?”孩子说:”当然知道了。
”“那么你知道大隗住在那里吗?”那孩子说:“知道”黄帝说:“这孩子真叫人吃惊,他不但知道具茨山,还知道大隗住在那里。
那么我问你,你是否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呢?孩子说:“治理天下,就象你们在野外邀游一样,只管前行,不要无事生非,把政事搞得太复杂。
我前几年在尘世间游历,常患头昏眼花的毛病。
有--位长者教道我说:“你要乘着阳光之年,在襄城的原野上邀游,忘掉尘世间的一切。
现在我的毛病已经好了,我又要开始在茫茫世尘之外畅游。
治理天下也应当像这样,我想用不着我来说什么。
”黄帝说:“你说的太含糊了,究竟该怎样治理天下呢?"“治理天下,和我放马又有何不同呢?只要把危害马群的马驱逐出去就行了。
黄帝大受启发,称牧童为天师,再三拜谢,方才离开。
启示:对有损国家、集体、人民利益的团体或个人,要及早发现、及早处理。
3、害群之马原文: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
”“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
”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
请问为天下。
”小童辞。
黄帝又问。
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注释:(1)大隗:传说中的神名。
(2)具茨:山名。
(3)涂:通“途”,即路。
(4)奚:何,什么。
译文:黄帝将要到具茨山去拜访大隗,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童子,便向牧马少年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小童回答:“知道。
”黄帝又问:“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吗?”小童又回答:“知道。
”黄帝说:“这位童子,真是奇怪啊!不只是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
请问怎样治理天下。
”小童推辞不说,黄帝又继续追问。
小童说:“治理天下的道理,与牧马的道理哪里有什么不同呢?也只是去掉其中不好的马而已。
”黄帝听了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口称牧童“天师”然后退去。
练习: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1)将()(2)适()(3)然()(4)徒()(5)为()(6)去()2、翻译:(1)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2)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3、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至少写两点。
(1);(2)。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1)将(打算)(2)适(恰巧)(3)然(是的)(4)徒(仅仅)(5)为(治理)(6)去(除掉)2、翻译:(1)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治理天下的道理,跟牧马的道理哪里有什么不同呢?(2)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黄帝听了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口称“天师”而退去。
3、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至少写两点。
(1)对有损国家、集体、人民利益的团体或个人,要及早发现、及早处理;(2)要虚心接受向他人请教;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