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中风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 格式:docx
- 大小:19.74 KB
- 文档页数:3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四高一低”的特点。
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的优势。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病(中风)的论述祖国医学将脑血管疾病多称为“中风”。
中风为内科常见急症之一。
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犹如自然界风性之善行数变,故前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及预防,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
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独特的医疗优势。
一、中风病的发展源流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
多认为发生中风病,系指患者真阴素亏,正气不足,或五志过极,或高梁厚味。
或尺牍思劳过度,以致心肝火炽,内风旋动,气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脑病。
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历经几千年,经过无数医家的实践和钻研,对中风之病因病机病位的论述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之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以肝、脾、肾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但与五脏有关。
形成了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
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兼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因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痹阻,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而卒然仆倒,半身不遂,而发中风。
(一)内因内因在中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已为临床实践所反复证实。
(1)情志失调情志即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情志是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长期情志变化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中风的发病。
七情中,又惟忧思郁怒为最甚。
中风的中医名词解释汇总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其历史悠久且经过了千百年的实践验证。
中医学注重以整体观念来认识和治疗人体的疾病,强调平衡和谐的状态。
在中医学中,关于中风的名词解释有很多,以下将对其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进行汇总和解释。
1. 中风中风是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脑血管发生病理性改变,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或中断,引发脑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
中风包括两种主要类型: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血管堵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而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破裂导致大量出血。
中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病因复杂多样,进展迅速,危害严重,预防和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2. 中风病机中风的病机包括血瘀、气滞、痰浊等。
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与湿热、痰浊、血瘀等病理产物的堆积有关。
湿热是指体内湿气和热气的积聚,痰浊是指体内湿气和病气的混合物质,血瘀是指血液在血管中不畅通,形成凝结物。
中风时,这些病理产物会堵塞脑部血管,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导致脑功能障碍。
3. 中风类型中风可以根据中医体质理论进行分类。
根据体质不同,中风可以分为气虚、阳虚、阴虚、湿热、痰浊等类型。
气虚型中风主要表现为气血不足,阳虚型中风主要表现为阳气不足,阴虚型中风主要表现为阴精不足,湿热型中风主要表现为湿气内蕴,痰浊型中风主要表现为湿气和病气的混合体。
4. 中风治疗方法中医学认为,中风的治疗应综合考虑病机、病因和体质等因素,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推拿、康复训练等。
针灸是将细针插入人体特定部位来调节气血运行,促进治疗。
中药是利用草药、植物等天然物质制成的药物,具有疏风活血、祛痰化瘀的作用。
推拿是利用手法按摩和调整病人的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流通。
康复训练是通过各种功能训练来恢复中风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功能。
5. 预防中风中医学强调预防胜于治疗,预防中风至关重要。
预防中风的方法包括饮食调理、生活习惯的调整、情绪管理、适度运动等。
饮食调理方面,可选择冬瓜、苦瓜、红薯、山药、薏米等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食物。
基层名老中医孙玉凤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经验介绍发布时间:2021-02-03T11:11:10.18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期作者:贾大维[导读] 本文介绍基层名老中医孙玉凤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治疗经验以及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
贾大维农安县中医院脑病科吉林省长春市130200摘要:本文介绍基层名老中医孙玉凤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治疗经验以及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
孙玉凤教授认为缺血性中风病因有虚有实,相互错杂,多为脏腑正气亏虚,痰瘀凝滞,血脉不通,气机不畅,脑络受损,治疗时应兼顾标本,补需祛实,扶正祛邪,故其针对缺血性中风提出“温补脾肾,祛痰通络”治疗思想。
针对中风患者易造成偏瘫等功能性障碍,孙玉凤教授主张针灸、中药涂擦、中药熏洗等多种方式综合治疗,且疗效显著。
关键词:孙玉凤、缺血性中风、治疗经验孙玉凤,女,主任医师,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从医40余载,重视中医理论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诊断上强调知常知变,立法精通,灵活用药,重视治未病,未病先防,深受广大患者和群众的赞誉。
对诊治脑病,孙玉凤主任有着丰富的经验,对中风、眩晕等脑部疾病的治疗更是有着独到的见解。
《内经》云:“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会心录》曰:“夫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会与头,为至清至高之处,故谓之元首,至尊而不可犯也。
”孙玉凤主任认为,脑为阴精与清阳融汇贯通支出,乃全身最高器官,在脏腑中首局脑核心地位。
脑对五脏之神——神、魂、魄、意、志具有统帅和调节作用,保持机体高度统一。
现将孙玉凤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经验总结如下:1、孙玉凤教授对缺血性中风的病机认识《内经》则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
”《丹溪心法》谓:“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
” 《素问》有“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孙玉凤主任认为生理的衰老以及不良生活习惯造成了脏腑功能逐渐虚损。
脾胃虚弱,气血亏虚,痰湿内聚,血行瘀滞;肾元耗损,阴阳失调,阴不制阳,肝阳暴亢,内风携痰瘀妄行,阻滞经络脏腑而发病。
中风中医诊疗规范一、定义中风也叫脑卒中。
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
它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
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出血、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总体上可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类。
由于本病发生突然,起病急骤,症见多端,病情变化多端而速疾,有晕仆、抽搐,与自然界“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卒中。
本病常留有后遗症,发病年龄也趋向年轻化,因此,是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患。
本病多是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劳逸适度、情志不遂、饮酒饱食或外邪侵袭等触发,引起脏腑阴阳失调,血随气逆,肝阳暴涨,内风旋动,夹痰夹火,横窜经脉,蒙蔽神窍,从而发生猝然昏仆、半身不遂诸症。
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
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
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两者可互为因果。
由于病位浅深、病情轻重的不同,中风又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别。
中经络,常见证型有:①风痰入络证治宜祛风化痰通络。
方用真方白丸子加减。
②风阳上扰证治宜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③阴虚风动证治宜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方用镇肝熄风汤加减。
中脏腑,除见中经络的症状外,还有朦胧思睡或昏愦无知等神志症状。
又可分为闭脱二证:①闭证。
闭证分痰热腑实、痰火瘀闭、痰浊瘀闭证;②脱证。
脱证治宜回阳救阴,益气固脱。
部分中风病人留有后遗症,如偏瘫、失语等,这与病情轻重,治疗和护理是否及时得当有关。
二、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神经科学会1996年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全部经CT或MRI确诊。
脑脊液、眼底检查及头颅CT、核磁共振等有助中风的准确诊断。
早期头颅CT检查有助于鉴别中风属于出血性或者缺血性,还可以区分不同部位的出血,是中风必须的首要检查。
具体标准:1.1、缺血性中风: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发病急骤,多数无明显头痛、呕吐等先兆症状;有颈动脉系统或(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不同部位脑动脉狭窄、闭塞或扭曲。
专题论坛从心肺相关探讨缺血性中风“脑肠相通”内涵聂慧芳1,易亚乔1,宋洋2,吴万丰1,彭株丽1,葛金文11.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心脑疾病防治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长沙 410007摘要:临床上,大脑与肠道疾病常相互影响,中医用“脑肠相通”理论阐述脑与肠的互通互动关系。
本文通过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阐述心肺与肠的相关性,从气血相关、经络相通、神志相合三方面阐明心肺与脑的相关性,认为心肺在“脑肠相通”理论中具有重要作用,并能有效指导缺血性中风的辨治,为临床防治缺血性中风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心肺相关;脑肠相通;缺血性中风;理论研究中图分类号:R277.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21)04-0014-04DOI:10.19879/ki.1005-5304.20200526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Discussion on the Connotation of “Brain-Intestine Communication”in Ischemic Stroke from Heart-lung CorrelationNIE Huifang1, YI Yaqiao1, SONG Yang2, WU Wanfeng1, PENG Zhuli1, GE Jinwen11. Key Laboratory of Hunan Province for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Prevention andTreatment of Cardio-cerebral Diseases,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208, China;2. The First Hospit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007, ChinaAbstract: Clinically, brain and intestinal diseases often influence each other. TCM adopts the theory of “brain-intestine communication” to expla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rain and intestine. This article describ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heart, lung and intestine through superficies-interior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rt and small intestine, superficies-interior relationship between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and expound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heart, lung and brain from three aspects: qi-blood correlation, meridian communication, balance of consciousness and mind. It is believed that heart and lung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heory of “brain-intestine communication” and can effectively guide 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 which can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clinica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Keywords: heart-lung correlation; brain-intestine communication; ischemic stroke; theoretical research中风是一种急性起病的脑血管疾病,是人类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缺血性中风占79%[1],而便秘又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中医中风的基本病机中风,又称卒中,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脑血管功能障碍。
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病与人体内部的病机密切相关。
以下将从中医的角度来探讨中风的基本病机。
一、痰瘀互结中医认为,中风的主要病机是痰瘀互结。
痰是由于脾胃虚弱、湿邪内生等原因所致,它会阻碍气血的运行,导致气机不畅。
瘀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滞留,不流通,形成血栓,进一步阻碍了血液的供应。
痰和瘀相互作用,互相促进,最终导致中风的发生。
二、气血运行失常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与气血运行失常密切相关。
气是人体的生命能量,血是营养物质的载体。
只有气血充足并且运行畅通,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才能正常工作。
中风时,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脑部缺血缺氧,引发脑血管功能障碍。
三、肝风内动中医认为,肝风内动是中风的重要病机之一。
肝主疏泄,如果肝失疏泄功能,就会导致肝风内动。
肝风内动是指肝阳上亢,风痰内生,使脑部血管受到刺激而发生功能紊乱。
肝风内动常伴有头晕、眩晕、口眼歪斜等症状,是中风的典型表现之一。
四、脏腑功能失调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脾主运化,肾主藏精,肝主疏泄,心主神明。
如果脾胃功能失调,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中风。
肾虚则会导致精血不足,使脑部供血不足。
肝失疏泄功能会导致肝阳上亢,进而引发中风。
心神失守也是中风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情志不舒中医认为,情志不舒也是中风的重要病机之一。
情志是人体内部的一种能量,如果情志不舒畅,就会导致气机郁滞,进而影响气血的运行。
长期的情志不舒畅,会引发中风的发生。
因此,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快对于预防中风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中风的基本病机主要包括痰瘀互结、气血运行失常、肝风内动、脏腑功能失调和情志不舒。
理解中风的病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中风,保护脑血管的健康。
除了积极采取药物治疗外,我们还应该注重调整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心情愉快,以预防中风的发生。
同时,经常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也有助于预防中风的发生。
缺血中风中医综合治疗研究【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400-02【摘要】:中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治缺血中风就成为医学界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西医治疗方法虽多,但疗效不够肯定。
中医药治疗缺血中风有悠久的历史,有肯定的疗效和独特的优势。
随着临床与实验研究的不断进展,越来越多的医家认识到中风病是生物、心理、社会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单纯药物治疗在提高疗效、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与综合治疗相比都明显不足,从而提出其治疗应从整体出发,使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将辨病、辨证、审因、诊治综合于一体,采取各种给药途径和治疗手段,这已成为治疗缺血中风的主要趋势。
【关键词】:中医;中风;缺血中风中风病可以分为出血中风和缺血中风(即脑梗死或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其中缺血中风约占中风病中的70%左右。
缺血中风作为一种多发病,具有高患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这“四高”特点,严重危害了患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我国中医学对中风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然限于科技水平,古人未将中风分为出血和缺血两类分而论之,但是中医对中风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
近年来,中医综合治疗在缺血中风的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起到了不错的治疗效果,中医综合治疗缺血中风越来越得到业界人士的重视。
当前研究缺血中风中医综合治疗问题,对于促进中医在缺血中风治疗中的推广,最终提高缺血中风的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中风病的病理病机中风病的病因繁多,病机十分复杂,发病时间急促,病情变化多样,我国历代医学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最早有关中风病病机的探讨始于“外风致病”。
《素问●阴阳别论》云:“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则为偏风”,明确提出了外风致病的观点,此观点一直流行至唐宋时期。
缺血性中风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宗寿健,王兴臣
摘要:缺血性中风的致病原因,历代多有争议,现在“风、火、痰、瘀、气、虚”等病因被广大学者认同,更强调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对于基本病机,观点不一,试参照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机认识,结合现代医学,探求缺血性中风病病因病机。
缺血性中风,属中医“中风”、“偏枯”等病症范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是中风、偏枯发病的基本病机。
历代医家认识中风的病因病机逐渐形成共识,认为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以嗜食厚味、劳倦内伤、七情所伤等诱因,引起气虚、痰阻、血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在病变过程会出现风、火、痰、瘀、虚几类病理因素,初期以风、火、痰、瘀为主,后期虚、瘀为主。
结合齐鲁内科时病学术流派相关研究及自身临床实践观察,试从中探析与缺血性中风最为密切的病理因素,现论述如下。
古代医家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中风一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极为精辟的描述,如《素问·调经论》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灵枢·五乱》言:“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对于中风其病因病机吗,更有经典阐释:“虚邪偏客于半身, 其入深,内居营卫, 营卫稍衰, 则真气去, 邪气独留, 发为偏枯。
”提出营卫不足加之外邪侵扰是造成中风发病的根源,开创了“外风”论治疗之先河。
承于《内经》,直至金元之前,医家多从“外风”立论,如张仲景提出“寒虚相搏,邪在皮肤”、“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是中风病的发病机理,“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歪僻不遂”,“正气引邪”是偏瘫于半身的原因。
隋代巢元方更具体阐述中风病是“心脾二脏受风邪”所致,中风偏枯则是由于风湿邪气客于人体,“在分腠之间,使血气凝涩,不能润养,久不瘥,真气去,邪气独留,则成偏枯”。
而孙思邈则提出风邪侵犯人体,“多从背部五脏俞穴入脏”,贼风邪气所中则伤于阳,阳外先受之,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
孙脉满则入传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中成病”。
至金元时期,医家视角转向“内风”。
如刘河间认为,“心火暴甚”可导致肾水衰弱,水不能制火,热气怫郁于心神,怎会出现猝然昏仆之证;朱丹溪则结合地域气候等影响因素,认为东南之人所患之风邪,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所致,此即“痰湿生热”学说。
至张景岳,则总结历代医家论述,详细分析了“中风”概念古今之不同,倡导“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对后世论治中风影响深远。
明清时期,对中风病因病机认识及辨证论治理论更趋于完善。
叶天士认为中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
肝为风脏,因精血衰少,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强调肝肾阴虚是病之本,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是发病之机,认为中风乃本虚标实之证,肝肾阴虚为其本,而痰浊、淤血等病理产物皆为病之标。
王清任则据其所主张的“气虚致风”理论,提出了益气活血化瘀之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中风理论。
当代医家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当代医家深入探索前人思想,结合时代特点以及自身经验,赋予了中风病新的内涵。
王永炎院士倡导“毒损脑络”学说,他提出多种因素皆可导致营卫失和,气血壅遏不得宣通,可导致火毒内生,损络伤血,毒邪损伤脑络,络脉破损,或络脉拘挛瘀闭,气血渗灌失常,致脑神失养,神机失守,形成神昏闭厥、半身不遂的病理状态,因此解毒通络是中风病治疗的核心环节[1]。
吴以龄院士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络病学说”,提出络病包括络脉瘀阻与络脉绌急两大病机,络脉瘀阻指血液的黏稠凝聚、动脉硬化阻塞,络脉绌急则强调了血管自身病变,这
两个方面都是造成中风病发生的重要因素[2]。
齐鲁内科时病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王新陆教授结合当今时代自然气候、饮食结构以及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变化,提出了“血浊”这一全新的概念。
血浊是指血液受各种因素影响,失却清纯状态,或丧失其循行规律,影响其生理功能,进而扰乱脏腑气机的病理现象。
浊邪客于血中,最易上犯脑神,血浊日久生滞,脑络不通,则致脑瘀阻滞,可见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语言謇涩,或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症,即发为中风,此即“脑血辨证”理论[3-4]。
王兴臣教授结合多年临证经验,更将“脑血辨证”理论进一步发展:血浊是缺血性卒中的病理生理基础,不仅参与卒中的始发,而且还与其他诸邪夹杂而影响卒中预后;血浊又是缺血性卒中的高危状态,血浊者气涩,气涩则血涩,血涩则渐成血瘀,瘀滞日久又可酿生痰浊,更使得卒中胶着难治;血浊更是缺血性卒中的可预测阶段,根据血浊形成后气血不充、神智欠清、脑力不济、善忘、头晕等外在表现,准确辨知血浊并及早干预治疗,可以有效阻断缺血性卒中的进一步演变,逆转缺血性卒中的进程,从全新的高度赋予了“脑血辨证”理论新的内涵[5-6]。
3. 血浊与缺血性中风
中风属于本虚标实,本则为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实则为气血痰瘀火毒有关。
血浊是脏腑功能失调的产物,涵盖了瘀血和痰浊;从微观因素来说[7],某些生化指标诸如血脂、凝血物质、导致中风的炎性因子等都可视为血浊,因此血浊是缺血性卒中的病理生理基础,它不仅参与卒中的始发,而且还与其他诸邪夹杂而影响卒中预后;血浊又是缺血性卒中的高危状态,血浊者气涩,气涩则血涩,血涩则渐成血瘀,瘀滞日久又可酿生痰浊,更使得卒中胶着难治;血浊污脑,致使脑浊不清,可表现为思维迟钝,行动不稳,语言不利,舌暗,脉涩。
血浊日久致脑络不通,脑瘀阻滞,可见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反复发作,语言蹇涩,或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语言不利;血浊产生后,血浊滞肝,致使肝失疏泄,表现为心烦易怒;血浊内生,精血不能互化,肾无所藏,表现为耳鸣、失眠多梦;血浊阻肺,肺失宣发、肃降,致使痰多而粘;血浊滞脾,阻滞津液的正常运行,致使便干便秘。
血浊更是缺血性卒中的可预测阶段[7],根据血浊形成后气血不充、神智欠清、脑力不济、善忘、头晕等外在表现,准确辨知血浊并及早干预治疗,可以有效阻断缺血性卒中的进一步演变,逆转缺血性卒中的进程。
血浊作为一个全新的病理学概念,与血瘀、痰浊、邪毒一样,既是病理产物,也是引起脏腑功能紊乱的病因。
血浊作为病理状态,扰乱气血阴阳,生风化痰,针对血浊的致病特点,从化浊和血角度着手[8-10],秉承齐鲁内科时病学术流派宗旨,选择化浊行血汤为主方,反复锤炼筛选,拟定协定处方,形成院内制剂化浊和血颗粒。
该方应用临床多年,临床实践证明[11],它能够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患者的血脂、血同型半胱氨酸、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纤维蛋白原、血液流变学、超敏C 反应蛋白各项理化指标。
4.总结
缺血性中风的致病原因,历代多有争议,现在“风、火、痰、瘀、气、虚”等病因被广大学者认同,更强调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对于基本病机,观点不一,参照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机认识,结合现代医学,提出“血浊”理论,认为“血浊”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致病因素,血浊理论体系的构架无疑为缺血性中风的早期防治打开了新的思路,目前关于血浊证候的研究也正在进行中,该研究结论极有希望能使缺血性中风的血浊辨证更加精确,用药更加精当,疗效进一步提高,以期“血浊”理论能够成为缺血性中风中西医结合防治的一次发展和飞跃。
参考文献
1.常富业、王永炎、张允岭等.毒损络脉诠释[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11):729-731.
2. 吴以岭、袁国强、贾振华等. 脉络学说的学术地位及其应用价值[J].中医杂志,2012,53(1):3-7.
3.王新陆.脑血辨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82-99.
4.王新陆.论“血浊”与“治未病”[J]. 天津中医药,2008,3(25) :117-118.
5.王兴臣.论血浊与缺血性卒中[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5(31)221-223.
6.王兴臣.再论血浊与缺血性卒中[J].山东中医杂志,2008,3(31)347-249.
7.于丽红、王兴臣、王新陆,构架中医血浊理论体系以早期有效干预缺血性脑血管病[J]. 天津中医药,2010,3(25) :117-118.
8.宗寿健,贺燕,王兴臣.化浊行血汤对短暂性脑缺血的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12,12(6):482-483.
9.胡晓洁,宗寿健,王兴臣.从“化浊”入手浅述缺血性中风的二级预防[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9):1537-1538.
10.胡晓洁,王兴臣.从“治未病”论缺血性中风的二级预防[J].江苏中医药,2013,16(8):667-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