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劳森与奎因本体论思想之差异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452.51 KB
- 文档页数:5
浅析奎因的本体论承诺【摘要】奎因当代美国著名的哲学家与逻辑学家,他是分析哲学流派中不可忽视的人物。
而本体论问题是奎因哲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奎因认为本体论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事实问题,即实际上有什么东西存在;一个是承诺问题,即说何物存在。
奎因指出,前者是科学家研究的范畴,在客观现实中有什么东西存在主要靠科学家来研究,而后者是奎因研究的重点,它主要探讨我们或某个学者所断定了什么东西存在,属于本体论的承诺问题,即”当我探求某个学说或一套理论的本体论承诺时,我所问的是,按照那个理论有什么东西存在”。
因此,本文将围绕本体论的界定及本体论承诺的提出、本体论承诺、本体论承诺的承担者、这三个方面来展开探讨。
【关键词】本体论的界定及本体论承诺的提出本体论承诺本体论承诺的承担者本体论问题是奎因哲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奎因在在哲学上最为引人瞩目的地方就是他重新恢复了本体论问题在哲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奎因之所以认为哲学应该重视本体论问题,是因为它隐含在一切理论问题之中,这个问题的解决是其它一切理论问题得以解决的基础。
但奎因与其他实证主义主义者不同的是,他不像其他实证主义者那样强调对思辨的、超验的形而上学采取一种否定和反驳的态度,而是采取了一种积极的态度,从语义逻辑与整体论的角度重提被当代哲人日益淡忘的本体论问题,从而重新恢复了本体论的地位。
一、本体论的界定及本体论承诺的提出所谓本体论,就是指对世界本原、本性的研究,即关于存在及存在物体本身的科学。
奎因认为,本体论问题既简单又复杂,之所以说它简单,是因为我们可以用三个英语单词来提出这个问题:”What is there?”(“何物存在?”),而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完全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即“一切东西”,并且每个人都会承认这个答案是真的。
其实,这只不过是说存在的东西是存在的。
而之所以说本体论问题复杂,是因为当谈到具体的事例时,人们总会有意见分歧。
因此,这个问题很长一段时间未得到解决。
在语言哲学的研究中,指称论是流传甚广、影响极大的一种意义理论。
因而,关于指称与意义的关系问题,也就成了语言哲学长期争论不息的焦点问题之一。
意义与指称的关系十分复杂,它不仅涉及意义与指称本身的关系,而且还涉及意义与实在、指称与实在的关系问题。
由于意义、指称、实在三者之间客观上存在着许多内在的区别与联系,所以便为各种各样的片面化理解提供了前提和条件。
强调指称和意义一致性的人往往将指称等同于意义、将指称论等同于意义理论。
如唯理智主义时期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培根、罗素以及早期维特根斯坦等人,都持这种观点。
柏拉图认定,命名不过是模仿的艺术。
他说:“我们讨论的一切名称,都是用于说明事物的本性”。
(注:《柏拉图对话集》,[英]纽约兰登出版社1937年版,第211页。
)柏拉图认为,命名者所作的事情,就是把一切事物都还原为文字和符号,再给它们加上名称和指号。
柏拉图还认为,人们应该按照自然的本性来给事物命名,而不能随心所欲。
一个字母、一个名词或一个语句,只要保留了你在描述的事物的主要特征,就可以说这个事物被命名和被描述了。
从柏拉图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所关心的是语词为什么能够、如何才能够指称实在的问题。
这正是现代语言学家、分析哲学家着力最大、议论最多,也最难取得一致的意义与指称的关系问题。
因此,柏拉图的论述,无疑是现代指称论的最早萌芽。
柏拉图的这些论述,带有他思想发展早期的那种突出的唯理智主义色彩。
柏拉图早期的唯理智主义认识论,主张认识的对象和目的,都是达到和个别结合在一起的一般本质。
认为一般的名称如美、善等,不能脱离个别事物而存在。
柏拉图思想发展早期这种主张经过个别认识一般的认识方法,使他的指称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启发性。
现代哲学家罗素同样认定,名称只有通过指示或指称外部世界中的事物或事实才能获得意义。
在1905年发表著名论文《论指称》中,罗素首次详尽论述了他的后来被称为“摹状词理论”的学说。
罗素认为,名称的意义就是它所指称的对象。
没有同一性就没有实体吗?——斯特劳森对奎因的回应曾自卫【摘要】奎因将同一性理解为事物不同名称间的外延关系,强调其作为殊相归纳基础和共相排除依据的功能,提出了倾向于理论优位的\"没有同一性就没有实体\".斯特劳森基于经验确认的语言实践,质疑\"同一性标准\"的有效性、客观性和严格性,进而提出以\"同一性原则\"和\"可分辨事物的非同一性\"为内核的\"相对同一性\".通过概述奎因和斯特劳森对实体与同一性关系的理解,并结合《个体:论描述的形而上学》来阐释\"相对同一性\"对\"殊相确认\"的本体论意义.【期刊名称】《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25)005【总页数】8页(P8-15)【关键词】实体;同一性;确认;斯特劳森;奎因【作者】曾自卫【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8.1我们在与周遭世界的不同形式的互动中,时常面临需要证明“我是我”的情境。
垫子上看起来像猫的毛茸茸的动物是一只真正的猫吗?你手里的书是不是我昨天买的那本书?为什么白马是马,而飞马不是马?为了解决这些与实体性(substantiation)、个体化(individuation)和存在(existence)有关的本体论问题,我们需要借助标识事物与自身之间等同关系的同一性概念,并将其落实为同一性标准(criterion of identity)来“观其同异”。
什么是同一性标准呢?洛维(Edward J,Lowe)曾如此概括:“某个种类或类型K的同一性标准,是意图以非循环且提供信息的方式陈述的原则,也是特定个体Ks的同一性条件。
”[1](90)但是,粗粒化的刻画不能反映同一性标准的性质、地位和适用范围,也不足以解释“当且仅当x 和y具有R关系时,x=y”中的“R关系”究竟为何。
彼特·斯特劳森(Peter strwson,1919—)是当代英国哲学家。
1919年出生于教师之家。
1937年进入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1947年任该校哲学讲师,1960年任英国科学院院士,1968年成为牛津大学形而上学教授,1977年因对哲学的杰出贡献而被英皇封为爵士。
斯特劳森是当代主导分析哲学发展的主要哲学家之一,分析哲学的许多中心论题都源于他的著作。
早在1950年,他就批判过符合真理论,提倡“真理多余论”。
同年,他在《论指称》一文中批驳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1959年出版的《个别物》一书,这是二战以后分析哲学的最大成就之一,它使得分析哲学重新认同形而上学的核心地位。
1971年出版的《逻辑与语法中的主项与谓项》是继弗雷格意义理论之后,语言哲学的又一里程碑。
斯特劳森的主要著作有:《逻辑理论导论》(1952),《个别物》(1959),《感知的界限》(1966),《逻辑与语法中的主项与谓项》(1974),《怀疑主义与自然主义》(1985),《分析与形而上学》(1992)等等。
1,分析哲学语境中的形而上学与后现代主义比起来,当代分析哲学对待形而上学的态度要温和得多,宽容得多。
它对形而上学不是一概加以拒斥,而是重新审视形而上学,甚至试图恢复形而上学的地位。
“形而上学”(Metaphysics)一词是希腊语的中文译法。
它是公元一世纪整理编纂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学者安德罗尼柯赋予亚氏著作一部手稿的题目。
亚里士多德自己把那部手稿中的学问称作“第一哲学”。
题目的字源上的根据说来很简单:这部手稿根据分类原则被放在物理学著作之后(希腊语中,“meta”意为“在……之后”,故形而上学原意为“在物理学之后”)。
当然,这样的分类更有其哲学上的根据,因为第一哲学的任务是研究那高于物理对象的事物,探求可感知世界的终极原则。
依据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还有另一个含义,即研究“作为是的是”。
他通过对主谓句式的分析得出十类基本谓项,即十类范畴。
奎因的本体论承诺浅析作者:陈阁李文颖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27期摘要“存在”一直是本体论问题研究的重心,在西方哲学发生语言学转向的新时期,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持比较激进的批判态度,尤其是在逻辑实证主义者那里本体论问题是无意义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对“存在”和本体论问题的分析,揭示作为分析哲学家代表之一的奎因在存在的基础上提出的本体论。
关键词本体论约束变项本体论承诺中图分类号:B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9-356-02一、本体论与存在西文“Being”是两千年来本体论研究的中心问题和基本范畴,也是本体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一)本体论的传统古希腊罗马哲学对本体论的研究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追问万物本原的宇宙生成论。
自巴门尼德提出唯一不变的本原“存在”,“存在”成为了哲学的研究对象。
苏格拉底、柏拉图将哲学的问题确定在研究“是什么”,即研究事物的本质规定。
亚里士多德将本原定义为:“一切存在着的东西由它而存在,最初由它生成,毁灭后又复归与它,万物性质虽然多变,但实体始终如一。
”在他看来,所有具体的科学都是割取“存在”的某一方面和某一种性质加以研究,它们对存在本身并不涉及。
存在是存在的方面和性质的基础和根据,我们不可能认识存在“是什么”,只能认识存在是怎样存在的。
他将形而上学的任务确定在研究“存在”的本然存在方式上即“范畴”,并组建了他以实体为核心的形而上学范畴体系。
中世纪西方哲学家从安瑟尔谟到莱布尼茨几乎倾尽毕生精力,试图通过神学命题“Godis”来证明上帝的存在。
在西方近代哲学中,笛卡儿提出“我思故我在”论证经验世界的本体意义。
贝克莱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复合”进一步用彻底的唯心主义理解事物、现实。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存在不是一个真实的谓词”,“当我们更进一步地宣称这一物存在时,并未对该事物作丝毫增添”。
他认为建立抽象本体论的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本体论要研究的只能是事物的普遍性质及物质的存在与精神存在之间的区别。
内容提要、怪因的本体论学说是逻辑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在逻辑哲学和语言哲学等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研究,)本文从逻辑学、语言哲学的角度出发,努力揭示了奎因如何运用逻辑学和语言哲学来研究本体论问题的。
指出奎因的本体论学说是对本体论的一种逻辑学、语言哲学的解读。
奎因的本体论研究并未给传统本体论问题提供解决的答案,而是结合语言与实在,对“某某存在【或不存在)”这样一些语句的探讨,以便使本体论事实问题转向语言许诺问题,从而展示出解决传统本体论问题的新方法.、~f第一章,本文交待了奎因本体论学说提出的理论背景:第二章,介绍奎因韵本体论许诺学说.指出本体论许诺是奎因本钵论研究的入口,为其本体论研究确立了方向——语言的研究i第三章,介绍了奎因的本体论评判学说和本体论的立场,阐述了同一性概念、实指与实体的关系,指出该学说是其本体论研究的深入;第四章,介绍了本体论相对性学说,通过阐述本体论相对性论题及与之相关的意义和指称的不确定性论题,指出本体论相对性学说揭示了奎因本体论学说体系的一致性和鲜明的特色——对语言的研究,并指出该学说是其本体论研究的终结。
本文以为,由于奎因对哲学的研究,始终孥持对使用语言的研究:对语言的研究,则始终坚持使用逻辑的方法、概念。
因此,与其说奎因的本体论学说是哲学的,不如说它属于语言哲学与逻辑哲学的交叉领域。
奎囡的本体论学说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它是否解决了传统的本体论问题,而在于它打破了长期以来以思辩的方式研究本体论问题的思维框架.把精确性注入了本体论研究,并且为解决本体论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路,使一度陷入沉寂的本体论研究出现~片生机。
奎因的本体论学说的缺陷主要在于把本体论许诺建立在一阶诣词逻辑具有无限表达能力的这个错误理、/论假设基础上。
<f关键词】本体论许诺同一性相对性指称(【分类号]B81醇ABSTRACTQuine’sDoctrineofOntologyisoneimportanttheor,,inlogicalphilosophy,havinggreatinfluenceinlogicalphilosoph}.andlinguisticphilosophyandcausingextensiveresearch.Viewingfromthepointoflogicandlinguisticphilosophy,thisarticletriestOexplainhou’Quineuseslogicandlinguisticphilosoph)inontologyresearch.ItpointsoutthatQuine。
浅析语言哲学语境观对语言教育的指导功能Frege( 弗雷格) ,Strawson ( 斯特劳森) ,Wittgenstein( 维特根斯坦) ,Quine( 奎因) 等都提到过要从语言使用的环境来研究语言的意义。
Firth( 弗斯) 和 Halliday( 韩礼德) 等更强调这种观点,极力主张应从社会功能和使用情景角度来考察语言,语言具有情景意义和形式意义,并认为语言的意义能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确定。
语境的概念最早由波兰人类学家 B. Malinowski( 马林诺夫斯基) ,他区分出两类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本文着重探讨文化语境。
一、教育语言学文化语境观管窥当我们谈到语言教育的文化语境,我们不得不超越仅仅由民族起源所界定的流行的文化观念。
按照 Halliday 的观点,语言教育中的文化语境不仅指传统的生活风格,信仰和语言社区的价值系统,而且也指现代科学的文化。
教育不仅牵涉特别的阶层如种族和性别,各种各样的更高层次的系统例如有声艺术的符号学的语言学建构,也牵涉整套文化实践的社会意义的制造。
在 Halliday 的《语言与教育》一书中,文化被叫做更高的阶层,或者意识形态。
社会文化力量与语法和词汇一起限制着我们能说什么和怎样说。
张国扬和朱亚夫指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两种基本特征之一,掌握选词和造句的规律对于学习语言来说是重要的,更重要的事情是在交际的语言语境中运用这些知识。
英国著名教授Firth 强烈主张语言研究应该建立在语境的基础上在多种水平上展开。
要成功地教一门语言,就必须面对面地处理隐含在语言和语言学习中的社会语境因素。
在语言学习中文化不是可以抛弃的第五技巧,可以说是与听、说、读、写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以上所有这些观点都致力于强调英语教学和学习中的文化语境因素的重要性,文化语境识别能力的培养是服务于培养语言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最终的语言教学目的服务的。
二、文化语境的哲学根源(一) 二分法到多元哲学的转变以索绪尔为首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语言的结构形式,忽视了语言的语境化意义分析。
奎因是美国新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学观点在西方哲学界颇有影响,同时也引起了广泛的异议和争论。
由于他在哲学本体论和知识论领域提出了独特的和具有创新意义的主张,使他的作品获得了西方哲学经典的地位。
尤其是他作为一个分析哲学家,却在哲学研究中赋予本体论以突出的地位,认为哲学本体论与自然科学理论不分高下,同等重要。
在他看来,思辨的形而上学必须坚决摈弃,因为这种形而上学本体论缺乏现代科学的语言和逻辑基础,使得究竟存在什么这个问题至今仍使人们感到困惑。
他同时认为,不能因为有些形而上学毫无意义,就否定整个本体论学科,而应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重新恢复本体论学说的活力和地位。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奎因认为,只要把科学方法引入本体论研究,以现代逻辑的原则为指导,重新构造对本体论问题的阐述方式,我们便可以弄清,对什么东西可以进行有效的探索,在什么地方产生了不同本体论之间的差异,人们应如何消除这些差异等等。
奎因这一出发点,表现出他在分析哲学中的独树一臶,也决定了他讨论与解决本体论问题的方式必然与众不同。
奎因认为,分析哲学家应该着眼于本体论问题,是因为它隐含在一切理论问题之中,这个问题的解决是其他一切理论问题得以解决的基础。
无论是自然科学家,还是数学家,或是哲学家,当他们构造或谈及一种理论时,实际上都连带着他们的本体论态度,他们的各种理论的陈述中不可避免地暗含着本体论上的断言。
物理学家谈论物体时,是以承认物质对象存在的约定为前提的;数学家讨论各种关于数的问题时,也是以承认各种数存在的约定为前提的;那么当哲学家给出一种个体理论或包含类的理论时,也同样是以承认个体或类存在为前提的。
这就是所谓本体论的承诺(ONTOLOGICALCOMMITMENT)。
既然任何理论的任何陈述都带有本体论承诺的性质,本体论问题就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在本体论方面,哲学家与其他科学家所关心的问题有所不同。
给定了物理对象,就要由科学家来确定是不是有袋鼠和独角兽;给定了类或数,就要由数学家来确定是不是有偶、素数;而哲学家所关心的是更为一般的问题,他们要确定是否有物理对象,是否有类或数等等。
形而上学与哲学的内在视域随着“后形而上学”(注:参见J.Habermas,PostmetaphysicalThinking:Philosophical Essays,PolityPress,1992.)等提法的出现,形而上学似乎被视为已经终结或应该终结的历史现象。
然而,形而上学的消亡与否,并不仅仅取决于哲学家的拒斥或疏离。
就应然而言,人对世界的把握总是难以离开形而上学。
康德已有见于此:“世界上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形而上学”(注:康德:《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63页。
);就实然而言,则“所有的人或多或少都涉及形而上学”(注:Kant,What Real Progress Has Metaphysics Made in Geemany Since the Time Of Leibniz And Wolff,Abris BooksInc.,1983,p.51.)。
当然,从理论的层面看,何为形而上学、如何定位形而上学等等,依然是一个需要加以思与辨的问题。
一“形而上学”这一概念首先与亚里士多德相联系。
尽管亚里士多德从未使用过“形而上学”一词,但其讨论一般存在问题的著作却被后人冠以“形而上学”之名。
在该著作中,亚里士多德将哲学的任务规定为“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being asbeing)”(注:Aristotle,Metaphysics,1003a25,The Basic Works ofAristotle,Random House,1941,p.731.),这方面的内容在亚里士多德之后进一步被规定为一般形态的形而上学,以区别于宇宙论、自然神学、理性心理学等特殊形态的形而上学。
(注:参见P.Coffey,Ontology Or theTheory of Being,Longmans,Green And Co.,1929,pp.20-21.)形而上学的一般形态与ontology大致相当(注:Ontology源自拉丁文Ontologaia,后者又可追溯到希腊文logos(理论)与ont(表示“是”或“存在”)。
本体论的逻辑规定性:一个分析哲学的视角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作者:胡欣诣编辑:studa1211本体论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悠久传统,代表了西方哲学的特质。
虽然西方哲学经历了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从认识论到语言的转向,本体论似乎失去了在哲学舞台上的中心位置,然而细加推敲,无论是在认识论中,还是在语言哲学中,本体论问题仍然构成了这些哲学讨论的或隐或显的背景,对于本体论的兴趣一直贯穿于其中,只不过以一种不同的面貌、在一种不同的层面、通过一种迂回的方式呈现出来。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现代西方哲学的图景中,在经历了短暂的对形而上学的拒斥后,本体论问题又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回潮。
在英美分析传统中,就出现了诸如对于“存在”是否是一个真正谓词,蒯因的“本体论承诺”,斯特劳森的描述形而上学等一系列的讨论。
这种状况凸显出西方哲学根深蒂固的本体论情结,而这种情结之所以在西方思想中挥之不去,究其根本,则在于本体论体现出来的西方思想中的基本思维方式,即逻辑的思维方法。
因为,“本体论范畴的意义在于它的逻辑规定性”。
本文即试图主要在现代分析哲学的背景下对本体论问题的这一特征做初步探讨。
一、事实不可能、逻辑不可能与对“存在”的理解本体论的核心范畴是“BEing”,对于这一概念应该如何理解有不同看法。
国内学界过去常常将之理解为“存在”,而近来提倡将其理解为“是”的呼声又很高。
但在现代英美分析哲学对于本体论问题的讨论中,却常常径直在“存在”(existence)的意义上来谈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这里,笔者暂且不去讨论“Being”的翻译问题,而直接从我们谈论“存在”的用法上做一些思考。
首先要引入两个概念,事实不可能和逻辑不可能。
“必然”、“偶然”、“可能”、“不可能”这几个概念是现代分析哲学常常会提到的话题,按照克里普克的看法,这几个概念都是属于形而上学范围的,于是也是和本体论相关的。
而在谈到“不可能”时,常常有两种意义上的不可能,“事实不可能”和“逻辑不可能”。
奎因的逻辑哲学思想探究吴新民【摘要】美国逻辑学家奎因,作为西方分析哲学运动的代表人物,始终如一地依靠现代逻辑成就,坚持逻辑实用主义,在二十世纪逻辑学与西方哲学领域里,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阐述了奎因的逻辑观特色,以及奎因在现代逻辑领域里的作用与影响.【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03(022)003【总页数】3页(P5-6,10)【关键词】哲学;逻辑;逻辑观;精确性【作者】吴新民【作者单位】江汉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湖北武汉,43005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教科文艺2003 年 6 月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Jun.,2003第 22 卷第 3 期Joumal of Mianyar~NormalUniversity V01.22No.3=================一==========:= 一奎因的逻辑哲学思想探究吴新民(江汉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湖北武汉 430056)摘要:美国逻辑学家奎因,作为西方分析哲学运动的代表人物,始终如一地依靠现代逻辑成就,坚持逻辑实用主义,在二十世纪逻辑学与西方哲学领域里,有着重要的影响。
文章阐述了奎目的逻辑观特色,以及奎因在现代逻辑领域里的作用与影响。
关键词:哲学;逻辑;逻辑观;精确性中图分类号: B08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612x(2003)03-0005-02威拉德· 范· 奥尔曼· 奎因(WillonlVanOrmonQvine 1908 · 2000)是二十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哲学家、逻辑学家。
他在逻辑领域里的贡献以及他在哲学方面的成就都是世界性的。
奎因的主要著作有《逻辑学系统》、《数理逻辑学》、<逻辑学的方法>、<语词与对象》、<集合论及其逻辑》;论文集<从逻辑的观点看》等等。
不少学者认为,奎因关于逻辑、数学、自然科学和语言等思想的影响深度,可与奥地利世界型学者维特根斯坦在其它领域的影响相媲美。
摹状词与实在论陈晓平摘要: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取消了摹状词的指称功能,只保留专名的指称功能,由此罗素从柏拉图和梅农的共相实在论转向殊相实在论。
在罗素把亲知作为专名的重要特征之后,他把普通专名当作缩略的摹状词,只保留自我中心指示词的专名地位,并由此转向主观经验论甚至唯我论。
斯特劳森从日常语言学派的立场出发,批评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从而坚守殊相实在论的阵地。
蒯因从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即“存在是约束变项的值”,由此进入多元实在论。
关键词:摹状词;专名;共相;殊相;实在论中图分类号:B 56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60X (2013)04-0061-07(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31)———罗素、斯特劳森和蒯因的实在论之比较自从罗素(B.Russell )于1905年提出摹状词理论以来[1](P47-48),有关争论此起彼伏,延续至今。
在哲学上,摹状词理论与实在论是直接相关的,事实上,罗素当年提出它的时候,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批判柏拉图和梅农的共相实在论。
本文首先对摹状词理论的技术部分做一简要介绍,然后转入对其哲学意义特别是本体论意义的探讨。
一、摹状词的逻辑结构顾名思义,摹状词(description )就是摹写事物性状的词项,也可叫做“描述词”。
如:“有理性的动物”就是关于人的摹状词,“中国的首都”就是关于北京的摹状词。
“北京”指称唯一的对象,因而叫“专名”(专有名词);与专名相关的摹状词叫做“限定摹状词”(definite description ),如“中国的首都”。
与之不同,“人”指称许多对象,因而叫“通名”(普通名词);与通名相关的摹状词叫做“不定摹状词”(indefinitedescription ),如“有理性的动物”。
罗素的论著和相关文献着重于限定摹状词的讨论,以下行文中的“摹状词”也是指“限定摹状词”。
在英语中,摹状词的结构是:定冠词(the)+形容词+普通名词(单数)。
描述的形而上学背景下的本体论等级论探析作者:张蕴吕进来源:《东疆学刊》2014年第01期摘要:斯特劳森将对某类殊相的识别的可能性作为将该类殊相包含于本体论中的必要条件,他通过说明主谓区分的传统语法标准与范畴标准的一致性以揭示基本殊相的“本体论优先性”。
只有在他致力于揭示思想的概念图式的描述的形而上学背景下,才能理解其本体论等级论的哲学意蕴。
关键词:识别;本体论;概念图式作者简介:张蕴,女,1981年生,重庆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教师,西南大学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逻辑哲学、分析哲学与语言哲学;吕进,男,1971年生,重庆人,哲学博士,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形式逻辑与逻辑哲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实践推理逻辑研究”(10YJC7204000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现代逻辑视野的认知研究” (11BAZD057)。
斯特劳森在其代表性著作《个体:论描述的形而上学》一书中,在批判奎因“本体论化约纲领”的基础上,相对于本体论化约论提出了本体论的等级论。
他揭示了物质物体(material body)在各类殊相中的基本性,论证了物质物体的性质和特征与时空系统间的关联性,并将能够对既定类型的殊相作出识别作为将该类殊相纳入其本体论的前提条件,其本体论立场以对殊相的识别指称为依据。
本文拟在深入剖析斯特劳森“将本体论优先性赋予基本殊相”这一重要论断的内涵之基础上,探究他在殊相的识别指称与本体论之间所构建的关联,以及通过对范畴标准(type-criterion)和语法标准的(grammatical-criterion)的内在一致性的说明以阐释隐藏于主谓区分之后的本体论层级关系的基本思路,并揭示其本体论等级论的局限性和意义。
一、识别的基本性与本体论优先性斯特劳森认为,听说双方能够在既定语境中成功理解相互谈论的话题的首要原因在于能够对言语交流中所涉及的殊相作出识别。
奎因的本体论承诺作者:王路来源:《求是学刊》2015年第05期摘要:“是乃是变元的值”,这是奎因一个与本体论相关的著名论题。
它的实质是认为,本体论问题是与量词密切相关的,亦即是与我们表达事物时语言的使用密切相关的。
文章指出,该论题中的“being”应该译为“是”,而不是译为“存在”。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个论题以及语言哲学中与它相关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奎因;是;存在;变元作者简介:王路,男,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逻辑、西方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B71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5)05-0033-08在语言哲学讨论中,奎因有一个著名论题:是乃是变元的值(to be is to be a value of a variable)1。
这个论题与本体论问题密切相关,因而被称为奎因的本体论承诺(之一),同时它与量词及其相关问题密切相关,因而奎因的相关讨论也是他应用逻辑理论阐述哲学问题的经典范例。
国内学界通常把这个论题译为:存在是变元的值。
这与我的上述翻译明显不同。
因此,理解和讨论奎因的这个论题会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逻辑与本体论的关系问题,二是中文的翻译问题。
本文结合奎因的一些具体论述,从这两个方面深入探讨这个论题;并且希望能够以此为例,促进学界更好地理解语言哲学中的相关问题2,以及与being相关的理解问题3。
一、量词与量词所表达的东西奎因在其论文《论何物存在》的开篇说:【引文1】本体论问题的奇特之处就是它的简单性。
我们可以用英语的三个单音节的词来提出这个问题:“What is there”(“何物存在”),而且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这个问题:“每一个东西”,每个人都会承认,这个回答是真的。
然而这只不过是说存在的东西是存在的。
但是一谈到具体的事例,人们仍然会有意见分歧,因此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未得到解决。
1奎因的睿智和讥诮以及对语言使用的精练和挑剔乃是出了名的,但是更为人称道的还是他思想的犀利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