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劳森
- 格式:ppt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10
意义即指称?——罗素与斯特劳森的指称理论论争雷传平【摘要】指称理论是知识论的重要问题之一,分析哲学学界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罗素认为,意义即指称;而其论战者斯特劳森认为意义是有关语句或语词,指称是有关语词的使用,真假是有关语句的使用.因此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要区分意义和指称”.此研究对于理解知识论中意义理论、指称理论与真假理论有重要价值.【期刊名称】《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30)001【总页数】5页(P22-26)【关键词】罗素;斯特劳森;指称;摹状词【作者】雷传平【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广东广州5102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61.541905年,罗素(Russell)撰文《论指谓》(On Denoting)指出指谓短语或谓摹状词不具有指称作用,不是真正的逻辑主词。
自此之后,该理论在二十世纪上半期都占据着指称理论的主导地位。
1950年,斯特劳森(Strawson)在《论指称》(On Referring)一文中批评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主张摹状词可以是真正的逻辑主词,而语词或语句本身不具有指称作用和真假,只有对语词或语句的使用才能指称某物,才有真假。
1957年,罗素在《斯特劳森论指称》(Mr.Strawson on Referring)一文中对斯特劳森批判予以反驳,认为斯特劳森混淆了摹状词问题与自我中心词问题,斯特劳森的批评不过是重述了罗素早已考虑过的自我中心词问题。
这场论战在分析哲学学界造成了深远影响,引发不少学者对指称理论的进一步探讨,如唐奈兰(Donnellan)综合罗素和斯特劳森的观点,提出了归属性用法和指称性用法理论[1],克里普克(Kripke)又进一步提出说话者指称和语义指称理论[2]。
本文并不打算关注这场论战带来的影响,而是关注论战本身,斯特劳森真的驳倒了罗素吗?罗素真的回应了斯特劳森吗?下面,我将阐述罗素与斯特劳森有关指称理论的这场论战的基本情况,并对其做出评价。
自知:(英self-knowledge)哲学术语。
指人对其自身的价值有所估量。
一般含有人应知其知识有限,从而避免僭越其限度而轻视他人与上帝。
古希腊泰勒斯第一个提出“知道你自己”的观念,并认为“人不能过分”。
苏格拉底以德尔斐的神谕中所说的“他是最聪明的人”为比喻,引申出“自知其无知”的命题,并进一步论述了自知在哲学上的意义。
古罗马奥古斯丁的哲学不再把自知看成认识上的无知,或达到快乐的途径,而认为它是达到最后拯救的途径。
认为人追求的是真、善、美,这种追求的最后目的是上帝。
当我们知道我们自己与处境的最后归宿不可避免是上帝时,我们不安息的心就在上帝之中安息了。
德意志库萨的尼古拉的“有学识的无知”理论,以自知为基础。
认为当人有了自知,他才知道他自己的有限性与没有知识,在自知他自己无知时,则正表示出他有了知识。
这种观点在神学意义上说明,神作为无限的极大,有限的人是不能认识的。
其哲学意义则在于提出了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论述了从知识的有限才能够达到知识的无限。
人格的同一:(英personal identity)哲学术语。
指肉体与灵魂的同一、身心同一或单一普遍的持久性与变易性的同一。
古希腊柏拉图认为持久性与灵魂相联系,变易性与肉体相联系。
人格同一在于肉体与灵魂的结合。
亚里士多德和他的理论的追随者均认为持久性、连续性与形式相联系,形式作为一种发展的原则,灵魂是肉体的形式,因而人格同一在形式与质料的结合中得以解决。
德国康德提出先验的自我作为统觉,以统率经验材料。
认为人格的同一是先验自我的同一性。
法国柏格森的生命冲动理论认为过去作为记忆而结合于现在之中,人格同一存在于生命冲动的统一之中。
这些哲学体系均以不同形式肯定人格的同一。
英国休谟的印象原子论认为自我是流动的印象、观念的连续,像演戏一样,但连戏台也没有,因而人格同一是不可能的。
怀特海的有机体论着重于说明变化与过去状态的继承,但认为没有变化的连续性,它以连续性中的变化代替人格同一。
罗素与斯特劳森指称理论之比较【摘要】本文试图在比较罗素与斯特劳森二人在意义问题和专名问题上的区别的基础上,来对二者的指称理论做一简要评价。
【关键词】罗素;斯特劳森;指称理论;比较一、罗素的意义指称理论在名称的意义方面,罗素集中研究专名,他按照传统的语法结构,并根据“一个不表示属性或关系的词,这个词可以出现在没有变项的命题中” 1,将语词分为只能充当主词的逻辑专名和只能充当谓词的摹状词。
在罗素看来,逻辑专名、指示代词、少数摹状词是可以指称的,大多数摹状词则不可,因为它们所对应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不具有指称作用。
如“当今法国国王是贤明的”这个命题,如果在某种情况下并不存在法国国王,则这个命题是没有意义的。
专名可以充当主词,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因为专名具有意义也有指称,并且意义就是其指称。
但罗素在摹状词理论中发现存在不能作为个体词和专名的谓词,而只能作为摹状词的谓词。
也就是说,真正的专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它直接指称某一个体,这个个体就是它的意义,它能够在孤立的状态下具有这种意义,而逻辑专名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有明确的指称对象,它具有的这种意义不以其他任何词为转移。
而且真正的专名只指称某个对象,并不对这个对象做进一步的描述。
这样的专名只能由“这”、“那”等几个“自我中心的指示词”来充当。
由此,罗素区分了逻辑专名和摹状词,即逻辑专名只具有指称功能,它指示某种东西,但不描述这种东西,而摹状词则具有描述功能,只是一个命题的真实成分,或一个命题函项,但不能保证所描述对象的存在。
也就是说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是基于名称的所指对象与实在之间的冲突而进行的分析,如当一个人说“金山不存在”,你若问他“什么东西不存在”,他会回答“金山”,这样似乎把某种存在性赋予给金山,但金山其实是不存在的。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罗素提出了他的解决原则:“指称词组本身决不具有任何意义,但在语词表达式中出现指称词组的每个命题都有意义。
” 2也就是说,当我们面对一个命题如“当今法国国王是贤明的”时,不要急于对它做出或真或假的论断,因为“当今法国国王”这个词没有意义,其相应的命题也就无所谓真假,而应对其进行逻辑分析,即“存在一个x,x是当今法国国王,且x是贤明的”。
没有同一性就没有实体吗?——斯特劳森对奎因的回应曾自卫【摘要】奎因将同一性理解为事物不同名称间的外延关系,强调其作为殊相归纳基础和共相排除依据的功能,提出了倾向于理论优位的\"没有同一性就没有实体\".斯特劳森基于经验确认的语言实践,质疑\"同一性标准\"的有效性、客观性和严格性,进而提出以\"同一性原则\"和\"可分辨事物的非同一性\"为内核的\"相对同一性\".通过概述奎因和斯特劳森对实体与同一性关系的理解,并结合《个体:论描述的形而上学》来阐释\"相对同一性\"对\"殊相确认\"的本体论意义.【期刊名称】《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25)005【总页数】8页(P8-15)【关键词】实体;同一性;确认;斯特劳森;奎因【作者】曾自卫【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8.1我们在与周遭世界的不同形式的互动中,时常面临需要证明“我是我”的情境。
垫子上看起来像猫的毛茸茸的动物是一只真正的猫吗?你手里的书是不是我昨天买的那本书?为什么白马是马,而飞马不是马?为了解决这些与实体性(substantiation)、个体化(individuation)和存在(existence)有关的本体论问题,我们需要借助标识事物与自身之间等同关系的同一性概念,并将其落实为同一性标准(criterion of identity)来“观其同异”。
什么是同一性标准呢?洛维(Edward J,Lowe)曾如此概括:“某个种类或类型K的同一性标准,是意图以非循环且提供信息的方式陈述的原则,也是特定个体Ks的同一性条件。
”[1](90)但是,粗粒化的刻画不能反映同一性标准的性质、地位和适用范围,也不足以解释“当且仅当x 和y具有R关系时,x=y”中的“R关系”究竟为何。
彼特·斯特劳森(Peter strwson,1919—)是当代英国哲学家。
1919年出生于教师之家。
1937年进入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1947年任该校哲学讲师,1960年任英国科学院院士,1968年成为牛津大学形而上学教授,1977年因对哲学的杰出贡献而被英皇封为爵士。
斯特劳森是当代主导分析哲学发展的主要哲学家之一,分析哲学的许多中心论题都源于他的著作。
早在1950年,他就批判过符合真理论,提倡“真理多余论”。
同年,他在《论指称》一文中批驳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1959年出版的《个别物》一书,这是二战以后分析哲学的最大成就之一,它使得分析哲学重新认同形而上学的核心地位。
1971年出版的《逻辑与语法中的主项与谓项》是继弗雷格意义理论之后,语言哲学的又一里程碑。
斯特劳森的主要著作有:《逻辑理论导论》(1952),《个别物》(1959),《感知的界限》(1966),《逻辑与语法中的主项与谓项》(1974),《怀疑主义与自然主义》(1985),《分析与形而上学》(1992)等等。
1,分析哲学语境中的形而上学与后现代主义比起来,当代分析哲学对待形而上学的态度要温和得多,宽容得多。
它对形而上学不是一概加以拒斥,而是重新审视形而上学,甚至试图恢复形而上学的地位。
“形而上学”(Metaphysics)一词是希腊语的中文译法。
它是公元一世纪整理编纂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学者安德罗尼柯赋予亚氏著作一部手稿的题目。
亚里士多德自己把那部手稿中的学问称作“第一哲学”。
题目的字源上的根据说来很简单:这部手稿根据分类原则被放在物理学著作之后(希腊语中,“meta”意为“在……之后”,故形而上学原意为“在物理学之后”)。
当然,这样的分类更有其哲学上的根据,因为第一哲学的任务是研究那高于物理对象的事物,探求可感知世界的终极原则。
依据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还有另一个含义,即研究“作为是的是”。
他通过对主谓句式的分析得出十类基本谓项,即十类范畴。
简析斯特劳森的指称理论作者:刘睿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2期摘要:斯特劳森1950年发表的《论指称》一文从语用学的角度批评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提出了语句或语词的意义和语句或语词的使用的区别,反映了意义理论向语用学的转向,对分析哲学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斯特劳森;使用;指称;语用学作者简介:刘睿,女,1989年10月生,秦皇岛,河北大学政法学院逻辑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B8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2--01彼得·弗雷德里克·斯特劳森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
1950年发表的《论指称》一文是他最著名的论文之一。
在这篇论文中,它基于语用学的角度驳斥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提出了自己关于指称问题的独特见解。
一、罗素的观点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的提出是为了回答对于任何一个含有摹状词的语句,如果它的主项不存在的时候这个语句如何能够有意义。
例如“法国国王是贤明的”这个语句,当并不存在对应于“法国国王”的事物时,这个语句如何能够有意义。
罗素认为假设把语句“法国国王是贤明的”称为语句S,把词组“法国国王”称为词组D,那么,D并不是S的逻辑主词。
尽管从语法上讲S 具有单称主语和谓语,但是从逻辑上讲根本不是一个主-谓词结构的语句。
语句S可以看成是以下3个语句的合取。
1.存在一个个体,该个体是法国国王。
2.仅有一个个体是法国国王。
3.没有任何个体既是法国国王又是不贤明的。
按照罗素的分析,这三个词语的逻辑主语都是“个体”并不是“法国国王”。
任何一个今天说出“法国国王是贤明的”这个语句的人都会同时对这三个命题做出判断,只要有一个命题为假,这三个命题的合取就是假的。
所以语句“法国国王是贤明的”作为三个命题的一个整体就是一个有意义的假的论断。
二、指称理论中的几个区分为了证明罗素的观点是错误的,斯特劳森做出了几个区分:1.语句,语句的使用,语句的表达语句是抽象的东西,它要通过具体的物质载体表达出来,语句的表达就是这个表达的过程。
论指称——《语言与哲学》读书笔记斯特劳森是日常语言学派中牛津学派的元老之一,他强调把语词或语句与语词或语句的使用严格区别开来,认为意义是语词或语句本身的功能,指称是语词使用的功能,真假是语句使用的功能。
他的研究代表了在指称理论上语言哲学由语义学向语用学转折的历史潮流,因而研究斯特劳森的思想对于我们深刻认识指称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涉及到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因此要对罗素及其摹状词理论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才能更好地对罗素和斯特劳森的理论进行比较分析。
本文是斯特劳森于1950年发表,文中涉及到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罗素把摹状词分为非限定性摹状词和限定性摹状词两大类。
非限定性摹状词是一个具有“一个如此这般的东西”(a so and so)这种形式的词组,在英文中非限定性摹状词是由不定冠词“a(或an)”加上一个普遍名词构成的,例如“一个人”、“一条狗”、“一位议员”等事例。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主要集中在限定摹状词方面。
限定摹状词的语言形式是“那个如此这般的东西”(the so and so),罗素给出的例子有:“那个戴铁面具的人”、“那个最后进屋子的人”、“当今法国国王”等。
在本文中,斯特劳森主要是从分析日常语言的概念和语句的立场出发,批判性地审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指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存在一些根本性的错误,进而提出与罗素理论相对立的观点。
罗素认为指称词组本身绝不具有任何意义,但在语词表达式中出现指称词组的每个命题都有意义。
也就是说,当我们面对一个命题时,比如“当今法国国王是贤明的”,不要急于对它做出或真或假的论断,因为“当今法国国王”这个词没有意义,所以其相应的命题也就无所谓真假,而应对其进行逻辑分析,存在一个X,X是当今法国国王且X是贤明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恰好存在一个法国国王,而且这个国王是贤明的,则这句话是有意义的,否则就是无意义的。
从表面上看,“法国国王是贤明的”这个语句(以下简称为语句S)是主-谓词语句,有语法主语“法国国王”(以下简称为语词D)和语法谓语“是贤明的”。
发条宇宙:自由意志是不是一个幻象作者:暂无来源:《世界科学》 2021年第6期编译姚人杰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与哲学家主张世上不存在自由意志。
他们的主张可不可能是对的?我和哲学家盖伦·斯特劳森(Galen Strawson)探究了与人之存在的本质有关的一些最为深刻、形而上学的难题,在我俩的对谈行将结束时,斯特劳森停了下来,突然问我:“你有没有与其他任何一个收到奇怪邮件的人聊过?”他在电脑上打开一个文件,开始念出他和其他几位学者在过去数年里收到的警告信。
一些警告信很哀伤,另外一些充满谩骂,但统统都是言辞激烈的控诉。
一个人写道:“去年,你们全都参与了摧毁我的人生。
因为你们,我失去了一切——我的儿子,我的配偶,我的工作,我的家,我的心理健康。
全都是因为你们,你们告诉我,我没有控制权,我对我所做的任何事都不负责任,我6岁大的儿子对他所做的事不负责任……再见了,祝你们这些像癌肿一般、邪恶又可悲的存在能有好运。
”另一封在2015年初发出的邮件写道:“盖伦,你已经玷污了你的所有成就,你这个该死的十足混蛋。
”数日后,他在邮件标题栏“你好”底下写道:“我要来找你了。
”“收到这封邮件后,我们只得寻求警方的介入。
”斯特劳森说道。
警方介入后,这样的暴力恫吓终于停止了。
哲学家收到死亡威胁的事并非闻所未闻。
譬如说,澳大利亚伦理学家彼得·辛格(Peter Singer)就收到过许多死亡威胁,而惹来这些威胁的便是他的惊人主张:在极为例外的境况下,杀掉那些有严重残疾的新生儿的做法也许在道德上具备正当性。
然而,斯特劳森和受到这一波辱骂的其他学者一样,之前仅仅是在一场古老争论中表达了自己长期以来的立场。
许多人认为这个争论在“扶手椅哲学”中属于终极难题,完全超然于现实生活中的感情纠葛。
斯特劳森等人都否认人类拥有自由意志。
他们主张,我们的选择由一些不受我们控制的力量来决定,甚至可能是早在宇宙大爆炸之时就预先决定好的,因此没人要对他们的行为负完全责任。
斯特劳森对罗素指称理论的改造斯特劳森是一位世界著名的哲学家,他提出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理论和观点,其中就包括对罗素的指称理论进行改造和发展的想法。
在斯特劳森的看法中,指称理论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思想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真理和现实世界。
而在其改造后的指称理论中,斯特劳森又为这一理论注入了更多的思想和精神内涵,使得其更加完善和实用。
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详细论述斯特劳森对罗素指称理论进行改造的观点。
首先是关于真理的观点。
在斯特劳森看来,罗素的指称理论所表达的真理观仍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因为其仅仅只是将真理看作是一种描述现实的语言形式,而并没有揭示出真理的深层次含义及其与人类意识和情感的密切联系。
而斯特劳森则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真理观,他认为真理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一种对于事实和现实的深刻理解和认知。
真理是人类进行思考和探索的核心元素,它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和前提。
在斯特劳森的观点中,真理是一种高度主观的存在,而其真正的意义和作用也在于人的主体感受和思考中得到体现。
其次是关于逻辑演绎的观点。
在罗素的指称理论中,逻辑演绎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其能够帮助人们通过前提和推论来得出相关的结论和真理。
但在斯特劳森看来,逻辑演绎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问题,因为其往往忽略了人类意识和情感的影响。
而斯特劳森则认为,逻辑演绎需要在情感和主观性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更好的应用和发挥。
在斯特劳森的观点中,逻辑演绎需要考虑到人类的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演绎和推论。
第三是关于符号语言的观点。
在罗素的指称理论中,符号语言仅仅被看作是描述现实和表达真理的工具,而并没有更多的探讨。
但在斯特劳森看来,符号语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和人类意识的表达方式。
符号语言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和传递人类的智慧、感悟和思考。
在斯特劳森的观点中,符号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类的文化、历史和心理学等因素密切相关。
人类可以通过符号语言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更深层次的真理和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