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甲]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阅读答案-优秀word范文 (2页)
- 格式:docx
- 大小:16.18 KB
- 文档页数:2
《患难见知交》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篇一:患难见知交阅读答案赵洞门为何对子有沂说他日吾百年后原文(括号内为解释):赵洞门为御史大夫,车马辐辏,(辐辏:原指车轮的辐条集中于毂上.此处形容如同车辐一样聚集到中心上.)望尘者接踵于道.(接踵:后面的人的脚尖接着前面的人的脚跟,形容人多接连不断.)及罢归(免职),出guo门,送者才三数人.寻召还,前去者复来如初.时独吴菌次落落然,不以欣戚(这里指富贵或失势)改观(改变态度).赵每目送之,顾谓子友沂(赵洞门儿子的名字)曰:“他日吾百年后,终当赖此人力.”未几,友沂早逝,赵亦以痛子,殁(死)于客(外地)邸(旅舍,客店).两孙孤立,菌次哀振(同“赈”,救济)之,抚其幼者如子,字(嫁)以爱女.一时感叹赵为知人. 译文:赵洞门出任御史大夫时,门前车马来往不绝,来拜访他的人几乎在路上排起队来.等到他被免职,出城门(离开京城),来送的只有三五个人.不久,他被朝廷召回起用,以前离开的那批人又像当初那样来拜访了.当时独有吴菌次落落不凡,不因富贵失势改变对赵洞门的态度.赵洞门常常目送他出门,回头跟儿子友沂说:“将来我去世后,最终要依赖这个人来办事.”没多久,友沂过早去世,赵洞门也因悲痛失去儿子,死于外地客寓.他的两个孙子无依无靠,吴菌次一边哀悼,帮助办理后事;一边扶助他们,把小的那个当儿子看待,又把自己的爱女嫁给他.这一时间,人们都感叹赵洞门善于识别他人. 鉴赏评点:“路遥知马力,患难见真情”.这句古训在这个故事中得到了最鲜明的体现.赵洞门当官时,门庭若市;被免职后,门前车马稀;当再次被起用,门前车马又络绎不绝.这真像是一幕闹剧,世态炎凉尽在其中.而大千世界也不尽然,吴菌次就是一个不以富贵失势改变态度的人,他对赵洞门的升迁始终如一.特别是赵洞门和儿子亡故后,他更是把赵的小孙子视同自己的儿子.吴菌次的这种品质确实令人肃然起敬.心得体会:只有处在困境中才会了解知交的真面目;只有身处困境的时候,才能真正了解到朋友之间的交情有多深厚.篇二:患难见知交阅读答案赵洞门为何对子有沂说他日吾百年后篇三:患难见知交阅读答案赵洞门为何对子有沂说他日吾百年后赵洞门为何对子沂说“他日吾百年后,终当赖此人力“用原文语句回答赵升御史大夫,送贺人众多,被罢官后送行者稀少,及被召还送贺人又如从前。
中考文言文复习《诫子书》阅读训练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
(18分)【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⒅,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告俨、俟、份、佚、佟:天地赋命,生必有死。
自古贤圣,谁能独免?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黾勉⑴辞世⑵,使汝等幼而饥寒……良独内愧。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
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
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⑶在昔,眇然如何!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⑷将有限也。
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
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
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
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
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
兄弟同居,至于没齿。
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
《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尔,至心尚之。
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陶渊明《与子俨等疏》节选)【注】⑴黾勉:勉力⑵辞世:指弃官隐居⑶缅求:远求⑷大分:自然的分限,指寿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⑴夫君子之行.:_______________ ⑵年与时驰.,意与日去:_______________⑶每以家弊.:_______________ ⑷至心尚.之:_______________2.下列句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患病以.来,渐就衰损。
B.虽.不能尔。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伤仲永阅读的题和参考答案篇一:伤仲永阅读答案伤仲永北宋朝(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的时候,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它们.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的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这首诗把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渐渐请他父亲去做客,还有的人用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仲永学习.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仲永的才能已经)已经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王安石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远远地超过有才能的人.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则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一、词解1.隶:属于2.世隶耕:世代从事农业生产;3.未尝:不曾;4.求:要求5.异:对……感到奇怪6.借旁近:从邻居那里借来;7.与:给;8.书:写;9.为:题写;10.以……为意:把……作为诗的内容;11.观:欣赏;12.自是:从此;13.是:这、此;14.就:完成;15.者:.的地方;16.稍稍:渐渐;17.或:有人;18.宾客:用宾客之礼相待;19.邑人:同县的人;20.乞:求取,这里指花钱求仲永提诗;21.利其然:贪图这样(以此有利可图);22.扳:通“攀”,牵,引;23.环谒:到处拜访;24.使:让;25.从:跟从;26.称:相当;27.闻:听说;知道28.泯然:完全.指仲永的才华完全消失,和普通人一样了.29.不至:没有达到(要求).30.王子:王安石的自称.31.通悟:通达聪慧32.夫:句首发语词,不译.33.固:本来.34.文理:文采和道理.35.利:以……为利.36.可:值得.37.秀才:这里指一般学识优秀的士人.38.谒:拜访.环谒:四处拜访.39.书具:写字的工具,指笔、墨、纸、砚40.异焉:对此(感到)奇怪41.彼其:他42.贤:胜过43.材人:有才能的人44.自:回到45.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46.尝:曾经二、句解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译:父亲感到十分奇怪,从邻居那里借来给仲永.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译:并且自己在诗上题写上了名字,他的诗以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主题.3.自是指物为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译:从此只要别人指定东西就能写诗,马上完成,它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观赏的地方.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译:同乡人感到奇怪,渐渐用宾客之礼款待他父亲;有人还用钱来求取仲永的诗.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译:父亲认为这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到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6.不能称前时之闻.译:不能与以前所听说的相符合.7.泯然众人矣!译:完全成为平常人了.篇二:伤仲永阅读答案《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一、基础知识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指定的词。
《李贺作诗》阅读练习及答案参考《李贺作诗》阅读练习及答案参考「篇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9~23题。
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李贺作诗(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
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
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
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19.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 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B. 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C. 援笔辄就如素构(拿起)D. 自是有名(自己)20.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A. 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得为众人而已矣B. 不能称前时之闻仲永之通悟C. 复到舅家问焉必有我师焉D. 是儿要呕心乃已耳去后乃至2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22.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指出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并说说两则文言故事给你的启示是什么?(4分)参考答案:19.D(3分)20.B D(4分,各2分)21.①从此指定事物(让他)做诗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②李贺没有先想好题目再去做诗的.(4分,各2分。
《世说新语》阅读答案《世说新语》阅读答案「篇一」《世说新语》选文(12分)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于碑背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彘臼”八字。
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
”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
”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
”令修记所知。
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彘臼,受辛也,于字为‘辞’。
所谓‘绝妙好辞’也。
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1)魏武尝过曹娥碑下(2)魏武谓修曰:“解不?”(3)于字为‘绝’(4)乃觉三十里18.下列句中加点“之”与例句“魏武亦记之”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2分)A.无怀氏之民欤?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吾欲之南海19.文中的“魏武”指谁?他具有怎样的特点?文中表现了杨修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3分)20.结合《杨修之死》一文相关的内容,谈谈应该如何对待人才?(3分)参考答案:17.曾经通“否”能否、能不能是觉悟、明白18.C19.指曹操。
他既能承认自己才能不及他人,但又妒贤嫉能。
杨修见多识广,聪明绝顶(才智过人)。
20.为官治国者要认识人才、重视人才;让人才各尽其能、人尽其才;更要善用人才、发展人才;这样才能成就大事。
(言之有理即可)《世说新语》阅读答案「篇二」小题1:(1)以为乐(2)像狗的牙齿(3)使凄凉(4)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小题2:(1)潭中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都没有。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小题3:甲文:第二段正面写鱼,侧面写水,表现水的清澈乙文:这三句话是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来比喻月下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甲】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阅读附答案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的题。
【甲】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乙】戴安道就范宣学①,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
惟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
戴乃画《南都赋图》,范看毕咨嗟②,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注】①戴安道就范宣学:戴安道和范宣均为我国晋代名人。
②咨嗟:赞叹。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贤于材人远矣贤:________________②不宜劳思于此劳思: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①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②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译文:3.【甲】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实例,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则直接写出了戴安道和范宣师生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参考答案:1.①胜过、超过②劳神,费心思2.①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②范宣看后赞叹不已,认为大有益处,这才开始重视绘画。
3.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虚心学习,相互切磋。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语文试题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必,而已能诵其书。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乙)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①绝编②,迨③能倍④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
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
②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牛筒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
③迨:等到。
④倍:通“背”。
(1)下列对甲文中欧阳修处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幼年丧父B.经济困难C.身体不适D.勤奋好学(2)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3)参考字典解释,谈谈“惟”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惟”的义项:①思,考虑。
②只,只有。
③句首语气词。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为止。
(5)欧阳修和司马光的故事,在学习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狼蒲松龄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七年级下期中之前文言文三篇习题带答案【部编版】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目录:一、第4课《孙权劝学》二、第8课《木兰诗》三、第12课《卖油翁》第4课《孙权劝学》检测题班级:姓名:一、重点注释默写:1、【卿】。
2、【当涂】。
3、【辞】。
4、【务】。
5、【孤】。
6、【治经】。
经,。
7、【博士】。
8、【邪】。
9、【但】。
10、【涉猎】。
11、【见往事】。
见,。
往事,。
12、【及】。
13、【过】。
14、【今者】。
15、【才略】。
16、【非复】。
17、【更】。
18、【刮目相待】。
刮,。
19、【大兄】。
20、【见事】。
二、重点句子翻译: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翻译:2.蒙辞以军中多务。
翻译: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翻译: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翻译: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翻译: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翻译:三、课外文言文阅读:《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忽啼求之.何陋之.有B.稍稍宾客其.父窥镜,谓其.妻曰C.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D.结友而.别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或以钱币乞之”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A.扶苏以数谏故B.属予作文以记之C.皆以美于徐公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4.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方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后来却因其父“不使学”反落为平庸无奇之辈。
《孙权劝学》的文言文阅读答案《孙权劝学》的文言文阅读答案「篇一」阅读《孙权劝学》,完成1—5题。
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粗的.字。
(1)见往事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孙权劝吕蒙学习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吕蒙推辞的理由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孙权是如何劝说吕蒙的?(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了解,知道(2)重新2.积学修业的人分别了几天之后,就要重新擦擦眼睛,另眼相看,老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啊!3.原因:卿今当涂掌事。
目的: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掌握军队,事情多。
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学》的文言文阅读答案「篇二」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送东阳马生序》三年真题训练(原卷版)【2021·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①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②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③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④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⑤众人矣。
”(选自王安石《伤仲永》)(注释)①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②文理:文采和道理。
③稍稍:渐渐。
④环谒:四处拜访。
⑤泯然:消失的样子。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组是()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因为)B.尝趋.百里外(动词,快步走)C.未尝.识书具(副词,曾经)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动词,同“攀”,牵)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B.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C.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经典美文、试题大全、教案资料、公文写作、古诗文、实用文、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s, classic beautiful essays, test questions, teaching plan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ancient poems, practical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respect Please pay attention!《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1(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伤仲永》王安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一》,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
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其学习而被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作品原文:伤1仲永金溪2民方仲永,世隶3耕。
仲永生4五年,未尝识5书具6,忽啼求7之。
父异8焉,借旁近9与10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11、收族12为意13,传一14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15物作诗立就16,其文17理18皆有可观者。
邑人19奇20之,稍稍21宾客22其父,或以钱币乞23之。
父利其然24也,日25扳26仲永环27谒28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29中,从30先人31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32。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33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34。
“王35子曰:仲永之通36悟37,受38之天39也。
其受之天也,贤40于41材42人远矣。
卒43之为众人,则其受于44人者不至45也。
彼其46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47耶48?词句注释:1、伤:哀伤,叹息。
2、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
3、隶:属于。
4、生:生长到。
5、识:认识。
6、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7、求:要。
8、异:对······感到诧异。
9、借旁近:就近借来。
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10、与:给。
.11、养:奉养,赡养。
12、收族:团结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收,聚,团结。
13、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14、一:全。
15、指:指定。
16、就:完成。
17、文:文采。
18、理:道理。
(十)掩耳盗铃范氏①之亡②也,百姓有得钟③者。
欲负而走,则④钟大不可负,以椎⑤毁之,钟况然⑥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⑦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⑧也!(选自《吕氏春秋·自知》) 【注释】①范氏: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后被晋国的智氏、韩氏、魏氏等贵族联合攻灭,逃往齐国。
②亡:逃亡。
③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④则:但是。
⑤椎(chuí) 槌子或棒子。
⑥况(kuàng)然:拟声词,形容钟声。
⑦逮(jù):急速地。
⑧悖:违背道理,错误。
【阅读指津】“掩耳盗铃”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愚蠢可笑的行为。
他的可笑之处就在于以为自己听不到钟声,别人也就听不到了,其实这是徒劳的!文章的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暗示国君,不要害怕听到别人对自己过错的批评,因为过错是客观存在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欲负而走.( ) (2)则钟大不可负( )(3)以.椎毁之( ) (4) 恶.人闻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2)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3.“掩耳盗铃”的做法可笑在什么地方?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十一)呆如木鸡纪渻子①为王养斗鸡②。
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十日又问。
曰:“未也,犹应响影③”。
十日又问。
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④。
”十日又问。
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选自《庄子·外篇·达生》)【注释】①纪渻子:人名。
姓纪,名渻,子是对其的尊称。
②斗鸡:是一种比赛,供人们娱乐。
中国是世界上驯养斗鸡的古老国家之一。
③响影(yǐng):响,声响。
影,影子。
这句话是说鸡听到声响,看到影子就回应。
④疾视而盛气: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
【阅读指津】“呆如木鸡”这个词,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有些痴呆发愣的样子,或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是一个贬义词。
【最新】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阅读附答案word版本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阅读附答案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4分)(1)不能称前时之闻()(2)受之天也()(3)贤于材人远矣()(4)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2分)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小题3: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参考答案:小题1:(1)相当 (2)承受 (3)胜过,超过 (4)达到小题1: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那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小题1:(2分)人的才能并非一世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十分重要的。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诫子书》阅读答案《诫子书》阅读答案「篇一」10.靠静来修身,靠俭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11.作者就学习(或治学)和做人(或修身)进行论述。
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
把失败归纳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12.告诉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13.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新世纪的学子亦应记住,在静中求学,在学中广才,切勿浮躁,切莫虚度光明。
(结合学习实际说的有道理即可。
)14.谈了饮酒问题。
待人接物,饮酒要控制酒量。
适度而止,不可失礼。
《诫子书》阅读答案「篇二」【甲】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示儿燕孙枝蔚①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②。
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
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③效此也。
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④,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儿当知之【注释】①孙枝蔚:清初诗人。
②高阁:束之高阁,不去阅读。
③遑:闲暇,空闲。
④旧窑:指年代久远的珍贵古瓷。
【丙】谕儿书吴汝纶①忍让为居家美德。
不闻孟子之言,三自反乎?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
人生在世,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②学问识见。
孟子“生于忧患”“存乎疢③疾”,皆至言也。
【注释】①吴汝纶:清代作家。
②掌:同“长”。
③疢(chèn)疾:疾病,比喻忧患。
13. 【释义·懂文】根据文意,选出【乙】【丙】两文标题中“示”“谕”最恰当的义项。
(1)示() A上天对人类显示吉凶祸福 B.给人看 C.表示 D.教导(2)谕() A上对下的文告、指示 B.告诉 C.知道 D.比喻1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江阴市体育中学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试卷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①,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
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②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刘元卿《南岐之人》)【注】①瘿:读yǐng。
颈瘤,俗称大脖子病。
②焦:细瘦干枯。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湮于沙上________②转转不已________③及见外方人至________④焦而不吾类________(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B.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C.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D.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②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4)【甲】、【乙】两文揭示的共同道理是什么?2.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七年级下期中之前文言文三篇习题带答案【部编版】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目录:一、第4课《孙权劝学》二、第8课《木兰诗》三、第12课《卖油翁》第4课《孙权劝学》检测题班级:姓名:一、重点注释默写:1、【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2、【当涂】当道,当权。
3、【辞】推托。
4、【务】事务。
5、【孤】古时王候的自称。
6、【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7、【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8、【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9、【但】只,只是。
10、【涉猎】粗略地阅读。
11、【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了解。
往事,指历史。
12、【及】到,等到。
13、【过】经过。
15、【今者】如今,现在。
16、【才略】才干和谋略。
17、【非复】不再是。
20、【更】重新。
21【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擦拭。
22、【大兄】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23、【见事】知晓事情。
二、重点句子翻译: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翻译:你现在掌权管事了,不能不学习!2.蒙辞以军中多务。
翻译: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由来推辞。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翻译:我哪里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呀!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翻译: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翻译: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翻译:读书人分开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了,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三、课外文言文阅读:《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伤仲永宋·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注释伤:哀伤,叹息。
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
隶:属于。
生:生长到。
识:认识。
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求:要。
异:对······感到诧异。
借旁近:就近借来。
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与:给。
.养:奉养,赡养。
收族:团结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收,聚,团结。
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一:全。
指:指定。
就:完成。
文:文采。
理:道理。
邑人:同(乡)县的人。
奇:对······感到惊奇(奇怪)。
稍稍:渐渐。
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宾,本文的意思是状语。
乞:求取。
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
利,认为······有利可图。
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环:四处,到处。
谒:拜访。
明道:宋仁宗赵祯年号(1032-1033年)。
从:跟随。
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前时之闻:以前的名声。
复:又,再。
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
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众人,常人。
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通:通达。
悟:聪慧。
受:接受。
《孙权劝学》2004-2011年中考真题阅读试题1(永州市·20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13分)《论语》十则(节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温故而知新新:新的理解和体会B.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C.及鲁肃过寻阳过:到D.但当涉猎涉猎:全面广泛地阅读10.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择其善者而从之③结友而别②安陵君其许寡人④攻大泽乡,收而攻蕲A. 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11.请你至少写出出自以上选文的三个成语。
(2分)12.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蒙辞以军中多务。
13.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孙权认为,学习“但当涉猎”。
关于学习,你又有怎样的体验请简要述说你的观点及理由。
(3分)答案:(粗略地阅读)11.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待)(写出“刮目相看”也可)12.( “愠”1分,省略成分补出1分)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恨,不也是君子吗(“辞”1分,句式1分)吕蒙拿军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
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断句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讲解:这里是很规范的叙事。
伤仲永王安石宋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注释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为主旨,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最新】[甲]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阅读答案-优秀word范文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甲]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
之,十二三矣阅读答案
[甲]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
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
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戴安道就范宣学,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
惟独好画,
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
戴乃画《南都赋图》,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注释】①戴安道就范宣学:戴安道和范宣均为我国晋代人名。
②咨嗟:赞叹。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贤于材人远矣贤:____________
②不宜老思于此老思: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得为众人而已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了
____________;[乙]文则直接写出了戴安道和范宣师生之间____________的过程。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