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6
拿来主义课文原文拿来主义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
拿来主义送去主义作文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
拿来主义,轻松获取。
你知道吗,有时候,生活就像逛超市。
你拿来想要的,放下不需要的。
这就是拿来主义,简单、直接,又不失智慧。
你看那些时尚达人,他们不就是这样?拿来最新的潮流,穿出自己的风格。
学习也是这样,拿来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
送去主义,温暖传递。
和拿来主义不同,送去主义更像是那种“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感觉。
比如,你给朋友送个小礼物,或者捐给慈善机构一点钱。
那种感觉,就是送去主义。
你送出去的可能是物质,但收获的却是满满的幸福感。
这就是送去主义的魔力。
拿来与送去,平衡之道。
其实,拿来和送去并不矛盾。
就像你既要吃饭,也要消化一样。
你拿来新的东西,也要学会分享。
这样,生活才会平衡。
比如,你学到了新知识,不妨和朋友们分享;你得到了帮助,也要记得回报。
这样,你的人生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时代变迁,拿来与送去的演变。
现在的社会,拿来和送去都变得更容易了。
网络让我们可以轻松获取各种信息,而社交媒体则让我们可以迅速分享。
但别忘了,真正的拿来和送去不仅仅是物质和信息的交流,更是情感和文化的碰撞。
所以,不管时代怎么变,拿来和送去的本质永远不会变。
展望未来,拿来与送去的无限可能。
想想未来,拿来和送去会变得更加神奇。
比如,虚拟现实技术让我们可以“拿来”世界各地的风景和文化;而人工智能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送去”自己的创意和情感。
总之,拿来和送去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更加充满无限可能。
《拿来主义》写作背景
拿来主义的写作背景是:
鲁迅写作这篇文章时,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政治极为黑暗、斗争极为复杂的时期。
1931年“九一八”事件发生后,日本帝国主义加深了对我国的侵略。
而当时中央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以全部力量投入了“围剿”红军的反革命军事行动。
他们一方面不断对日妥协;一方面为在文化上实行专制统治而大力推行“尊孔读经”和“新生活运动”。
拿来主义的艺术特色:
《拿来主义》是一篇不朽之作,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间虽已过半个多世纪,但读来仍感亲切。
显然,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中,需要人们去重视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毫无疑问,读者们需要“拿来主义”。
对于广大青年来说,正是在学科学长知识的时期,更需放开眼界,博采众长,尽量丰富自己,这就要“拿来主义”。
读者应记住鲁迅在结束本文时的话:“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 1 —。
从《拿来主义》中“拿来”作者:杨崇国来源:《高中生学习·高二理综版》2012年第10期《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经典杂文之一,说理深刻却通俗易懂,这主要得益于本文形象说理的方法。
对待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鲁迅先生的主张是“拿来”。
这“拿来”的内涵十分丰富,需要辩证认识的东西很多,现实中的错误态度也很多,对于批判继承这样的重大问题,可以写成学术性长篇大论,也可以写出理论性很强的鸿篇巨著。
但鲁迅先生只用了一个包含若干小比喻的大比喻来阐述这个道理,一下子使这个道理变得形象生动、浅显易懂了。
我们不是要谈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吗?好,先生就顺手打个比方,把我们要面对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比作祖先留下来的一座“大宅子”,又用“大宅子”里的人和物来比喻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的组成要素。
我们要不要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大宅子”?由此问题引出了三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在旧的遗产面前吓破了胆、无所措手足的“孱头”,一种是为表示自己“革命”而故意毁坏遗产的“昏蛋”,还有一种是欣然全盘接受遗产中不良成分的“废物”。
针对这三种错误态度,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
这“拿来”与欣然接受者可不一样。
“拿来”以后怎么办?当然要清点清点,分门别类,该要的要,不该要的就丢,你看,这多通俗呀!鲁迅先生把“大宅子”里面的人和物分为三类:一种是有益无害的“鱼翅”(精华),一种是有毒却也有用的“鸦片”(可利用的糟粕),还有一种是完全没有用处的“姨太太、烟灯、烟枪”(纯粹的糟粕)。
针对这三种遗产,先生提出了处理“三原则”: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至此,鲁迅先生对待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的“拿来主义”也就明确了,不是不继承,也不是全继承,而是批判性地继承。
《拿来主义》中这种形象说理的方法,实际上就是一种比喻说理的方法。
比喻被誉为“修辞之王”,它既是一种形象化的修辞手法,也是一种在论说中常用的方法。
比喻说理,就是运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复杂为简明,变抽象为生动,表述婉转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驳论文写作——以《拿来主义》为例第一步:亮敌观点、列举现象。
例: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第二步:指出危害。
例: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第三步:挖掘本质。
例: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来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第四步:亮己方观点。
例: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第五步:论证己方观点例:总之,我们要拿来。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小结:驳论文格式第一步摆敌方观点(要列举错误事实)驳敌论点第二步分析危害第三步剖析错误本质第四段亮己方观点(位置可以灵活)第五段论证己方观点(谈做法)真题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一个笼子里关着两只鸡,一只爱叫,另一只不爱叫。
不爱叫唤的母鸡,即使下了蛋也不叫唤,而爱叫的母鸡不下蛋也叫唤。
主人往往认为蛋是爱叫唤的母鸡下的,因而爱叫唤的母鸡也就常常得到主人的奖赏——一把好食。
实际上不爱叫唤的母鸡下的蛋多,但因为它不爱叫唤,使主人判断错误,不但得不到好的食物,反而常遭主人喝斥。
“谦虚谨慎”和“沉默是金”曾经是传统的美德,而现在更欣赏的是“该出手时就出手”式的“个性张扬”;于是许多人开始追求种种所谓的个性。
拿来怎么造句
1. 我拿来了一本好书,在这里等你来借阅。
2. 我拿来了一些食材,准备做一顿美味的晚餐。
3. 我拿来了一束鲜花,送给你,祝你生日快乐。
4. 我拿来了一个礼物,希望你会喜欢。
5. 我拿来了一瓶红酒,我们一起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
6. 我拿来了一张地图,帮助我们找到目的地。
7. 我拿来了一些笔记,帮助我复习考试。
8. 我拿来了一把雨伞,防止我们被雨淋湿。
9. 我拿来了一件外套,因为天气变冷了。
10. 我拿来了一杯热茶,让你暖和一下。
11. 我拿来了一张照片,让我们回忆起美好的时光。
拿来主义新说作文600字【第1篇】中国以前的“闭关主义”被人喻为是“自卫”行为,进而发展到“送去主义”,把国内的一些悉数珍宝输送出国,随即无影无踪,被人耻笑为是“无私主义”。
那么在现代,中国又如何发展“主义”呢?人们不再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不仅发展全新的“送去主义”,还学会“拿来”。
太阳高高在上,似乎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他一生是在于给予人们,自然界光和热,是奉献而不懂得索取。
在很多人认为,很大程度上“拿来”就是蛮横无理地强行占有,是极为自私人人可鄙的行为。
试问,当年列强瓜分中国领土,与中国签订多少割地卖国条约,若非后来中国“怒吼”:“拿来!”,今天我们所居住的,便是别人统治下的殖民地。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大开国门,“送去”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吸收借鉴他国文明;“送去”我国近年优秀的国绩,“拿来”了本应为世界各国肃然重视的尊重和平等。
我仍然记得日本觊觎中国的钓鱼岛,也曾无视中国出兵占据边界,中国此时主张的不再是曾经那种懦弱的“送去主义”了,中国向日本发出声明,要他们退出驻守在钓鱼台的军队,把领土主权拿来。
由此可见,中国“拿来主义”不是强行去占有什么。
我们要“拿来”,就像鲁迅先生所说那样“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鲁迅先生所说并不是像某些鬼魅小人所想运用脑筋去想些奸诈之计来主张“拿来”,这完全颠覆“拿来主义”的新说。
我们要“拿”,就要“拿”属于自己的东西,拿回自己的权力和利益。
中国不断出台法律保障人权和利益,为的就是让人们学会说“拿来”,保障自己合法利益。
“拿来主义”在本质上区别于“自私主义”,“拿来”是运用脑筋,明辨是非对错,坚持保障自己所有的,而不是强行占有非自己所有的。
即使是学太阳一样无私奉献,也可以向人们说:“把属于我的干净整洁的自然环境拿来。
”【第2篇】大凡读过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的朋友,一定不会忘记“拿来主义”论点的实质意义。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7)。
拿来主义选自
拿来主义选自鲁迅杂文《拿来主义》。
这篇文章被收录在鲁迅先生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中。
《拿来主义》发表于1934年6月4日,作者鲁迅。
内容中批判了当时国民党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的论点。
文章深入浅出、浅显易懂、耐人寻味。
《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的杂文。
这篇文章,一是针对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二是针对革命文艺阵线内部的两种错误倾向,即割断历史,全盘否定的“左”倾错误和拜倒在洋人脚下,主张全盘吸收的右倾错误。
作品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让人不能不对鲁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叹为观止。
一、涵义(一)趋向补语表示事物随动作而移动的方向,都用趋向动词充当。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二)由趋向补语“来、去、进、出、上、下、回、过、起、来”等充任的补语叫趋向补语。
例如:“走进、跳出、爬上、滑下、拿来、送去、寄回、飞过、撑起、打开”。
趋向补语总是读轻声。
(《语法讲义》朱德熙)(三)趋向补语指:动词或形容词后作补语的趋向动词。
其中有简单趋向补语“来、去、上、下、进、出、回、过、起、开、到”以及“上、下、进、出、回、过、起、开、到”与“来、去”构成的复合趋向补语“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进来、进去、出来、出去、回来、回去、过来、过去、起来、开来、开去、到……来、到……去”。
趋向补语共有二十八个。
(《趋向补语通释》刘月华)二、趋向动词(一)1、趋向动词:表示移动趋向,有单音的、双音的。
限于下列这些2、在趋向动词里,“来”“去”可以做其它几个动词的补语,例如: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过来起来开来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回去过去————北京话里没有跟“起来”“开来”相配的“起去”“开去”。
此外,“开来”是粘着形式,只能做别的动词的补语(打开来、分开来),不能单用。
(二)所有的趋向补语的主要语法意义可以归入三大类:趋向意义、结果意义、状态意义。
全部趋向补语都具有趋向意义,大部分趋向补语有结果意义,少数趋向补语有状态意义。
1、趋向意义趋向补语的趋向意义是基本意义,也就是作为趋向补语的趋向动词本身所表示的意义。
趋向意义是方向意义,表示人或物体通过动作在空间的移动方向。
2、结果意义有相当一部分趋向补语表示动作有结果或达到了目的。
即具有结果意义。
趋向补语的结果意义可以分为两大类:基本结果意义与非基本结果意义。
(1)基本结果意义基本结果意义一般来说是每一个具有结果意义的趋向补语所必有的。
它通常表示动作的一种自然结果,与其趋向意义有内在的联系。
比如“关上门”、“闭上眼睛”,“上”表示“关、闭”的自然结果。
“门”与“门”或“门框”、“上下眼皮”的接触;把两根绳子接起来”、“把水和牛奶混起来”中的“起来”表示动作“接”、“混”的自然结果——“两根绳子连接”、“水和牛奶混合(结合)”。
《拿来主义》与选言证明——对《拿来主义》论证思路的全新思考《拿来主义》的论证思路其实并不复杂,不过是“选言证明”的反复使用而已。
所谓选言证明,即通过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而间接论证论题的方法。
这种证明的步骤是:将论证的论题作为有关问题全部可能成立的几种假定之一,即作为选言推理前提的一个选言肢,然后找出根据,否定除论题以外的其它选言肢,从而确定论题的真实性。
公式是:论题:A论证:或A,或B,或C,或D(穷尽有关可能)非B,非C,非D————————————————————所以,A。
“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先生的独创。
一个新鲜而独特的概念的提出,必须包含着“它是什么”和“为什么是这样”两个内容。
“拿来主义”这个命题就包含着“为什么要‘拿来’”和“怎样才是‘拿来’”两个部分。
文章第七段是一个醒目的独句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劈头一个关联词“所以”提示注意:前面所论,都属于“要自己来拿”的原因。
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文章一开始便从“闭关主义”说起:“中国一向是所谓的‘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提出了第一个选言肢,并加以否定:“被枪炮打开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
”然后矛头指向国民党政府在“学艺”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欺世惑众的事实:“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着‘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道去欧洲传道。
”作者指出:“没有人根据‘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交往原则;随后,作者联系历史上有人自诩地大物博、盲目自大的可笑心理进行分析批判,尖锐地指出实行“送去主义”的危害:必将使“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必将导致被奴役,甚至亡国灭种的惨重后果,告戒人们要正视历史的逻辑。
拿来主义预习笔记
1.什么是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是一种发展中的学习方法,它主张,学习者应该从他人的精
华中学习,以更快地就学习主题达到明确的结论。
它基于一个假设,即学
习者可以从以前经验中建立新的知识,而不是从零开始学习所有知识。
2.拿来主义的优势是什么?
拿来主义的优势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优势是,能够节省学习者
的时间,让学习者能够更快的掌握学习主题,简化学习步骤以及更有效的
学习。
此外,它还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自信心,培养学习者的独立思维能力,从而使学习者更容易理解学习内容。
课文拿来主义概括及意义拿来主义是指通过模仿和拷贝已经存在的事物或知识,来进行创作和创新的一种方法。
它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影响。
拿来主义既可以是一种艺术创作手法,也可以是一种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它对于艺术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谓拿来主义,就是指借鉴、吸收和利用已有的资源和经验来创造新的作品。
这种方法可以迅速获取已经被验证过的经验和技巧,避免重复劳动和低效率,提高工作效果和创作质量。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拿来主义主要表现为对古人经验和智慧的借鉴和传承。
例如,古代文人在写诗作画时常常模仿前人的作品和风格,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艺术造诣。
他们通过模仿和拷贝古人的作品,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人的技法和风格,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拿来主义在现代社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和分享各种知识和经验。
拿来主义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创作方式和工作方法。
从软件开发到设计创意,从商业模式到科学研究,都离不开拿来主义的思维和方法。
通过拿来主义,人们可以借鉴和利用已有的资源和经验,来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和创造新的价值。
拿来主义的意义在于它能够促进创造力和创新的发展。
通过拿来主义,人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和发展。
拿来主义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和精力,还可以避免重复劳动和低效率。
通过拿来主义,人们可以更自由地实现自己的创造梦想。
拿来主义的意义还在于它能够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承。
通过模仿和借鉴他人的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前人的智慧和经验。
拿来主义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使不同文化和不同时期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和广泛。
通过拿来主义,人们可以汲取各种文化的精华,从而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然而,拿来主义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拿来主义需要识别和选择好的资源和经验。
不是所有的资源和经验都适合被拿来使用,需要进行筛选和鉴别。
其次,拿来主义需要通过创新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和个性。
《拿来主义》的句式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所提出的一种文化观点,其核心思想是倡导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同时也要保持自我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以下是一些体现“拿来主义”的句式:
1.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拿来主义”的核心原则之一,意味着在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时,要善于分辨其中的有益部分和不良部分,只保留有益的部分,摒弃不良的部分。
2. “借鉴他人经验,创新自我发展”:这是“拿来主义”的重要体现,意味着在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要注重创新和自我发展,不断探索和创造适合自己的新模式和新方法。
3.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这是“拿来主义”的重要原则之一,意味着在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时,要以自己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和方法,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实践中。
4. “开放包容,兼收并蓄”:这是“拿来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意味着要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积极吸收和融合各种不同的文化元素,以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和创新能力。
5. “批判借鉴,不断进步”:这是“拿来主义”的重要方法之一,意味着在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时,要进行批判和反思,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
1。
拿来主义短评
拿来主义是一种思想观念,主张借鉴、吸收、利用他人的经验、知识和智慧,以促进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拿来主义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拿来主义可以帮助辅导员更好地了解学生。
通过借鉴其他辅导员的经验和做法,辅导员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
同时,拿来主义也可以帮助辅导员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通过借鉴他人的工作方法和技巧,辅导员可以更快地掌握工作要领,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其次,拿来主义可以促进辅导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在高校中,辅导员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但通过拿来主义,辅导员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从而促进彼此的成长和进步。
同时,拿来主义也可以帮助辅导员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和配合。
最后,拿来主义还可以帮助辅导员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挑战和问题。
在高校中,辅导员往往会面临各种复杂的问题和挑战,如学生心理问题、学习问题、生活问题等。
通过借鉴他人的经验和做法,辅导员可以更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挑战和问题。
总之,拿来主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
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拿来主义可以帮助辅导员更好地了解学生、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交流和合作、应对工作中的挑战和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践行拿来主义,不断借鉴他人的经验和做法,以促进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拿来主义、送来主义、买来主义-国学教育论文拿来主义、送来主义、买来主义刘仰“拿来主义”是鲁迅首先提出来的,此后经常被人使用。
然而,后人使用“拿来主义”的对象和含义,与鲁迅的原意常常不一致,甚至相反。
鲁迅发明“拿来主义”这个词的原意,直接针对的是中国传统文化,间接针对的是崇洋媚外。
“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兴起,所谓“新文化”,其实就是西方文化。
与之相对的,就是中国传统的“旧文化”。
在胡適等人的大力倡导下,新文化以“全盘西化”的口号扫荡中国社会,似乎中国传统旧文化只有裹小脚、留辫子、娶小妾、八股文之类的糟粕,因此,传统文化几乎统统被置于应彻底抛弃的行列,甚至竟有人提出要取消汉字。
然而,当时很多“新文化”也非常拙劣,一味地模仿西方,弄得不伦不类,贻笑大方。
在这种情况下,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一个传统文化的回潮,当时称为“发扬国光”,也有人称为“复古”,其对立面就是“全盘西化”。
鲁迅就是在反对“全盘西化”、提倡“发扬国光”的时代大背景下提出“拿来主义”的。
我认为,鲁迅在1934年写《拿来主义》一文时,对自己过去过分偏向“五四”新文化、痛批中国传统文化的倾向有了一定的反思,从否定传统文化的道路上退回了一些。
因此,鲁迅“拿来主义”的对象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拿来主义”也是其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按照鲁迅在文章里的阐述,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有继承、有吸收、有改进、有抛弃。
换句话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主张客观地对待传统文化。
这一态度的产生,一是因为“全盘西化”过于偏执,二是因为针对“全盘西化”而反弹的“全面复古”过于顽固。
因此,鲁迅的“拿来主义”主张对传统文化要动脑子、有眼光,自己去“拿来”,实际上也是对“全盘西化”的间接批评。
在《拿来主义》一文中,鲁迅特意提到西方的“送来主义”在中国引发的“恐怖”,已经清楚地表明他对于“全盘西化”的否定。
然而,在鲁迅首创“拿来主义”很多年后,一些人对于“拿来主义”的理解与鲁迅当时的本意已全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