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苏教版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仁者爱人复习巩固第二十篇
- 格式:docx
- 大小:673.13 KB
- 文档页数:9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仁者爱人学案[基础巩固层]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问知。
子曰:“知人。
”B.举直错诸枉C.吾党之直者异于是D.今也或是之亡也[解析] A项,第一个“知”同“智”;B项,“错”同“措”,安放,安置;D项,“亡”同“无”。
[答案] C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罔.之生也幸而免罔:不正直的人B.其父攘.羊,而子证之攘:窃,偷C.人之生也直.直:正直D.古之矜.也廉矜:矜夸之人[解析] D项,矜:操守矜持的人。
[答案] D3.下列句子中含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举直错诸枉 B. 舜有天下C.吾党之直者异于是 D. 直在其中矣[解析] A项,“直”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正直的人。
B、C、D项中均无活用,C、D 项中的“直”均为“正直、坦率”之意。
[答案] A4.下列句子中含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人之生也直 B. 举伊尹,不仁者远矣C.子曰:“爱人。
” D.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解析] C项中“爱人”古义为爱护他人;今义为名词,是丈夫或妻子在跟第三者说话时,夫妻一方对另一方的称呼。
[答案] C5.名句填空。
(1)人之生也直,__________。
(2)举直错诸枉,__________。
(3)__________,德之贼也。
[答案] (1)罔之生也幸而免(2)能使枉者直(3)乡愿[阅读提升层]阅读下列选文,完成6~8题。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迟未达.达:通达B.举直错诸枉.枉:不正C.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同“向”,刚才D.选于众,举.皋陶举:荐举[解析] 达:明白。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克己复礼学案[基础巩固层]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使民敬、忠以劝.劝:调解B.草上之风,必偃.偃:倒伏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像国君D.则民莫敢不用情..用情:情,实情。
以真心实情来对待[解析] A项,劝:勉励。
[答案] A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为政以.德②使民敬、忠以.劝B.①虽.有粟,吾得而食诸②虽.赏之不窃C.①夫.何为哉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①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②君子于其所.不知[解析] A项,①介词,用;②连词,与,和。
B项,①②均为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即使。
C项,①指示代词,那;②句首发语词。
D项,①名词,处所,地方;②代词,与下文动词相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
[答案] B3.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B.恭己正南面而已矣C.其身正,不令而行D.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解析] A项,第二个“君”,第二个“臣”,第二个“父”和第二个“子”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B项,“南”名词作状语,向南;C项,“令”名词作动词。
[答案] D4.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政者,正也B.非也,予一以贯之C.子将奚先D.夫何为哉[解析] A项,为判断句;B、C、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 A5.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不行于妻子..B.身不行..道C.恭己正南面..而已矣D.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解析] A项,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B项,不行:古义,不按……而行;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不中用等。
C项,南面:古义,南面临朝;今义,方位名词,与“北面”相对。
D项,不服:古今义均为不服从。
[答案] D6.名句填空。
(1)名不正,则言不顺;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不成,则礼乐不兴;__________,____________;刑罚不中,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选读》复习学案仁者爱人班级______姓名______座号______一、复习要点1、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常识。
理解词语的含义:盍、诸、病、伐、施、匡、微、弟、相掌握特殊句式:何谓也、子食于有丧者之侧、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背诵重点句子:2、理解孔子“仁”的含义3、明确现代社会中继承仁爱思想的现实意义。
二、重要思想陈述1、对“仁”的理解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还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可见孔子认为礼乐不在形式,不在器物,而在于本质,本质就是“仁”。
2. “仁”的根本是什么?孝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3. “仁”的内涵是什么?即“仁”的真谛是什么?“仁”是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而贯穿这个思想体系的就是它的核心,即“忠恕”“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 “仁”的更高程度是“圣”(智慧和道德达到最高境界)子贡“博施” 就是讲社会福利。
广博,无条件的把东西送给人家,救济大家,让大家都得到帮助。
5.“仁”的具体行为表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对养生丧死的礼非常重视,对待盲人的态度孔子做人态度的诚敬6、“仁”的实行方法“仁者爱人”是孔子伦理学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仁”以“爱人”为核心,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实行的方法。
三、课文基础知识掌握检测1.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好仁者,无以尚之(超过) B.友直,友谅,友多闻(原谅)C.君子喻于义(明白) D.克己复礼(约束)2.下列句子中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吾尝终日而思矣 B.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必也狂狷乎C.我未之见也老者安之D.有杀身以成仁以资政殿学士行3.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B.入则孝,出则弟C.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如也D.既来之,则安之4.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A.吾亦欲无加诸人尧舜其犹病诸 B.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C.尧舜其犹病诸吾其被发左衽矣 D.不能死,又相之管仲相桓公5.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②子食于有丧者之侧③非尔所及也④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
“论语选读”复习学案(高二期末复习专用........)基本目标: (1)目中有人 (2)口中有词 (3)心中有脉 (4)手中有题(一)目中有人就是学生的心目中有具体的人物形象的认识、理解和积累。
1、从学习记忆的特点来看,形象记忆的巩固率优于抽象记忆,因为学习者借助人物形象较容易唤起记忆,进行记忆复原。
2、从《论语选读》教学的定位和高考考查要求来看,无论是学习还是考试,都要求文字理解和文化内涵探究兼顾。
语言文字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探究和观点的把握是结果,而理论、观点的理解和把握,最终是对语言表达者人物形象的认识,和人物的言行、思想的感受与感悟,它的核心是形象的认识。
3、从教材的特点来看,《<论语>选读》中几乎每一课都有一个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物形象。
《为政以德》,一位追求道德文明的卫道士,努力推行着“德治”的理念。
《克己复礼》,一位“礼”的捍卫者,积极规范着社会的礼制。
《知其不可而为之》,一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社会承当者,自信而又悲壮地守卫着社会的良心。
《仁者爱人》,一个仁者,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仁者的含义。
《君子之风》,一位君子,用君子的风范解读着君子的境界。
《周而不比》,一位懂得敬重他人又坚持原则的君子,宣传着原始儒学的交往原则。
《诲人不倦》,一位良师,呈现着一种大教育家的气象。
《高山仰至》,一代师表,表达着知者的人品之美。
《沂水春风》,一群弟子,呈现着一个个治国理念,学子的风采。
《中庸之道》,一位智者,以理性的气度,讲解着持中、稳健、包容、调和的内涵,和谐的精义……如果我们在教学和复习中,注意引导学生回忆并复原这些人物形象,进而认识这些人物形象。
当学生拿到《论语》考题的时候,面对具体的《论语》语录,学生的脑中可能会唤起对某个人物形象的记忆,借助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回忆起这个人物形象视角下的一些言论、主张、观点和思想,以及对人物言论内涵的理解。
解读步骤:1、回忆它们的出处2、回忆这一课的人物形象特征3、根据语录内容选择回答问题的关键词:依据有关这一课平时学习复习时的形象认识和积累,结合语录内容,整合出这道题答案的关键词(一)例① 2020年浙江高考卷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2019-2020学年度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仁者爱人习题精选第二十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加线的词的含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怵惕:恐惧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同“纳”,结交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通“徼”,求取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然:……的样子【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与例句中的加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A、无羞恶之心,非人也B、饿其体肤,空乏其身C、丈夫之冠也,父命之D、大戒于国,出舍于郊【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关于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钓鱼岛撞船事件发生以后,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又沉渣泛起,兴风作浪,这将严重影响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B、恐怖分子多次制造耸人听闻的自杀性爆炸事件,致使大量的无辜者死于非命,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C、美国深陷伊拉克、阿富汗战争难以自拔,军队撤离时间一拖再拖,加上它到处插手,兵力使用已经陷入捉襟见肘的窘境。
D、现在有很多文化遗产管理者急功近利,他们把遗产定性为旅游资源,进行竭泽而渔式的开发。
【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艺术的审美中,客体是指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化的自然。
阶段综合测评(二)(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卫灵公问陈于孔子C.苟无恒心,放辟邪侈D.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解析]A项,“共”通“拱”;B项,“陈”通“阵”;D项,“畔”通“叛”。
[答案] C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引:牵、拉B.不揣其本.本:事物的基础C.予岂好辩.哉辩:言辞漂亮,巧言D.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治:太平、安定[解析]C项,辩:辩论。
[答案] C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王见之,曰:“牛何之.?”B.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D.劳力者治于.人师不必贤于.弟子[解析]A项,动词,往,到……去;B项,以之为,把……作为;C项,为,表判断,是;D项,被/比。
[答案] D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B.北.学于中国C.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D.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解析]B项,为名词作状语,其他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答案] B5.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将以衅钟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C.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D.使民以时[解析]D项,状语后置句,其他为省略句。
[答案] D二、阅读理解(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20分)公孙丑①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蹙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
一、基础考查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虽不敏 敏:聪敏,聪明B.愿无伐善伐:夸耀、炫耀C.君子坦荡荡坦:开朗、直率D.请问其目目:眼睛解析:选D。
目:纲目,具体要点。
2.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B.{诲女知之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C.{及其壮也,血气方刚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曲肱而枕之吾尝跂而望矣)解析:选D。
均为连词,表修饰。
A项,代词,代学问;结构助词,的。
B项,表疑问,“吗”;相当于“于”。
C项,代词,他;代词,“我”,自己。
3.下列各句与其他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B.敏于事而慎于言C.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解析:选A。
A项为判断句,B、C、D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就有道而正焉B.乐亦在其中矣C.敝之而无憾D.一日克己复礼解析:选B。
A项,古义:有道德的人。
今义:有办法。
C项,古义:不觉得可惜。
今义:没有遗憾。
D项,古义:一旦,表示假设。
今义:一天。
5.名篇名句填空。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__。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及其壮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敏于事而慎于言 (2)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3)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4)血气方刚 戒之在斗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2)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译文: (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因为孔子自己说过“仁者人也”,孟子也说过“仁也者,人也”,二人异口同声,所说一致。
意思是说,仁说明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因而孟子把仁和人二者连接起来说:“合而言之,道也。
”这个“道”,就是为人之道,也就是仁的人生哲学。
在孔子整个思想体系中“爱人”是仁的出发点。
第一,孔子的“爱人”完全是从现实社会的需要与可能出发的,含有深厚的实事求是的、理性的内容,不带任何虚无主义的幻想和宗教迷信的色彩。
例如,时至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尚且认为,人类的爱(包括两性爱)只有“盖上宗教印章的时候,他才同意并承认它们是完美的”。
在费尔巴哈以前两千余年的孔子时代,虽然还没有宗教,但是天命、神鬼等迷信观念还是比较盛行的,孔子在自己提出“仁者爱人”这个观念时却没有受这些迷信观念的影响,而是坚持现实的观点。
第二,孔子是维护宗法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因此他从等级制的现实出发虽然也提出了“泛爱众,而亲仁”,但是这个爱和仁仍然是有等差的,不是一律平等的。
墨子不同意孔子爱有等差的主张,提出“兼爱”的主张,他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虽然墨子的兼爱思想在理论上、原则上比孔子的爱人思想看起来似乎较为高明,但是在等级森严、阶级分明的封建社会里,这却是行不通的。
而孔子仁的爱人思想,由于符合当时封建社会的实际,却容易被封建社会接受,从而在社会风俗和风尚中流传下来。
第三,虽然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但同时又提出了“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这就说明孔子的爱人不是不分善恶是非,一概都爱,而是除了爱有等差之外,还有爱与不爱、爱与恶的区别在内。
他说:“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
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意思是说,爱好仁德的人非常好;厌恶不仁德的人本身就是实现仁德,也很好,可以避免不仁德的人用不仁德之事影响自己。
第四,孔子认为爱人要从大处、高处着眼,推己及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不是小恩小惠,迁就姑息。
高二语文校本学习资料编制人:苏立光印480份 2008年1月4日班级:姓名:《论语》选读背诵检测题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_____________________。
”(2.1)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2.3)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盖均无贫,和无寡,。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1)4、,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13.6)[01为政以德]5、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言,。
(12.1)6、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3.1)7、天下有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无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2)8、名不正则言不顺,,事不成则礼乐不兴,,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_________________。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02克己复礼]9、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18.5)10、丈人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孰为夫子?”……长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8.7)[04知其不可而为之]11、子曰:“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巩固层]1.下面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居.则曰 居:平时,在家的时候B .摄.乎大国之间 摄:逼迫 C .且知方.也 方:礼义,道义 D .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撰写,写作 [解析] D 项,撰:才具、才干。
[答案] D2.下面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赤也为之.小②摄乎大国之.间 B.⎩⎨⎧ ①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 ①孰能为.之大②何辞为.D.⎩⎨⎧①所以..立命也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 [解析] B 项,①②均为代词,自己。
A 项,①同“其”,指示代词,那;②结构助词,的。
C 项,①动词,做;②句末语气词,呢。
D 项,①用来……的方法;②……的原因。
[答案] B3.与例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无以.小害大 A .以.吾一日长乎尔 B .毋吾以.也 C .为国以.礼 D .以.俟君子 [解析] 例句中“以”,介词,因为。
A 项,连词,因为。
B 项,介词,因为。
C项,介词,用。
D项,连词,表目的,来。
[答案] B4.下面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例句:风.乎舞雩A.如会同,端.章甫B.鼓.瑟希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D.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解析]例句中“风”名词活用为动词,吹风。
A、B、D三项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C项,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 C5.下列各句中的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不吾知也B.万物皆备于我矣C.未之尝闻D.其李将军之谓也[解析]A、C、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B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 B6.名句填空。
(1)赤也为之小,________________?(2)万物皆备于我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欲之谓善,________________,充实之谓美。
[答案](1)孰能为之大(2)反身而诚乐莫大焉(3)有诸己之谓信[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7~11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