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 格式:docx
- 大小:15.83 KB
- 文档页数:2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之间的关系。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流体压强与流速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
3. 采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实验器材:风扇、水、纸片、气球等。
2. 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风吹纸片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流速下纸片的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3.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流体压强与流速之间的关系。
5. 应用拓展:出示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问题。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7. 布置作业:设计有关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1.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检查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2. 分析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4. 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七、课堂评价:1. 学生对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3.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八、拓展与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从业人员,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深入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3. 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实验竞赛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九、课后作业:1. 完成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相关练习题。
专题04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流体与流体压强(1)流体:物理学中把具有流动性的液体与气体统称为流体,如空气、水等。
(2)、流体的压强:前面学过的液体的压强与大气压强,它们是流体静止时的压强,流体流动时也有压强,此时的压强叫流体的压强。
(3)、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①对着两张平行放置的纸的中间吹气,使得两张纸中间的气流速度增大,这时两张纸外侧的气流速度相对较小,两张纸会向中间靠扰,这说明纸两侧的空气对纸的压力大于纸中间空气对纸的压力,可见空气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②将两只小船放入水盘中,用水管向两船中间冲水,两船向中间靠拢,这说明船两侧的水对船的压力大于船中间的水对船的压力,可见液体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要点诠释: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2、飞机的升力(1)飞机的机翼与空气流动速度:飞机的机翼一般做成上凸下平的形状,机翼的形状决定机翼上下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从机翼横截面的形状可知,其上方弯曲,下方近似于直线、飞机飞行时,空气与机翼发生相对运动,由于机翼上方的空气要比下方的空气运行的路程长,所以机翼上方的空气流动比下方要快。
(2)升力的产生:从机翼上方流过的空气通过的路程长,速度大,从机翼下方通过的空气通过的路程短、速度慢;于是空气对机翼上表面的压强小,对下表面的压强大,机翼上下表面所受压力差的方向竖直向上,这个压力差就叫“举力”,又叫飞机的“升力”,飞机起飞前要在跑道上加速滑行一段距离,直升飞机起飞前螺旋桨要高速旋转一段时间,两者都是为了获得较大的升力以升上高空。
3、生活中跟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相关的现象(1)窗外有风吹过,窗帘飘向窗外;过堂风把衣柜吹开;(2)汽车开过后,两侧的尘埃向中间靠拢;路边的树叶向中间靠拢;(3)踢足球时的“香蕉球”;(4)打乒乓球时发出的“旋转球”;(5)大海中漩涡中心向下凹;(6)厨房排气扇、抽油烟机。
实验探究流体的速度与压强的关系为什么用力向两张平行的纸张中吹气,两张纸会合在一起?为什么行船要保持安全距离?为什么火车进站时要站在黄线外?流体的速度又与压强有什么关系呢实验推测:流体间速度大的地方压强小,速度小的地方压强大。
实验工具:长约一米的水槽、清水、大小相同的纸船多个、一支容量大约500毫升的注射计、橡皮泥一盒。
(如图1)图1 图2实验步骤:1、向水槽内注入四分之三的清水,在离中点距离相等处放置两个纸船,加入相同质量的橡皮泥使纸船沉入水中五分之一。
2、用注射计慢慢向中点注水,注意观察两只小船的变化并记录。
(如图2)3、用注射计中速向中点压水,注意观察两只小船的变化并记录。
4、用注射计快速向中点压水,注意观察两只小船的变化并记录。
分析:当两个物体间的流体速度慢时,正如两船间流体速度慢,会发现两船慢慢向两边散开,就能证明中间的压强大于两边的压强,自然而然,就会把船向两边“推”了。
同理,当两个物体间的流体速度为平均速度时,正如两船间流速为平均速度,会发现两船快速向两边退开,就能证明中间压强远远大于两边的压强,所以两只小船就会自然而然地快速后退。
然而当两个物体间的流速达到一定快的时候,两只小船会快速向中间靠拢,就能证明中间的压强远小于两侧压强,迫使船迅速向中间靠拢。
结论:流体间速度大的地方压强小,速度小的地方压强大。
当两船靠近时,两船之间的流速大,压强小;两船外侧流速小,压强大,于是会产生向内的压强,导致两船靠拢。
间接影响:当向中间喷水流时,也可以间接导致两船之间的空气流速大,压强小,两边的大气会给两艘船向中间的压强,从而也导致两船向中间靠拢。
生活实例:行船间的适当安全距离;火车进站时站在黄线外等。
实验想法:物理存在于生活中。
以前人们总觉得物理太高深,太遥远,但其实它就像空气,充斥在每个点滴。
小时候我们总是疑惑,为什么家长不让我们靠近铁路?为什么安全宣传教育一再强调这很危险?我们会被“吸”进去?但通过我们这次的实验探究,让我们对这个疑问进行了解答:流体间速度大的地方压强小,速度小的地方压强大。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实验教学设计》说课稿莆田第二十五中学林永文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实验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是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延伸和拓展,主要是通过实验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之间的关系,以及机翼模型产生升力的原因。
本节知识与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联系密切,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产生将科学技术运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兴趣,从而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二、说学情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一知识点内容抽象,我们一般不易看见,所以对于初中生学习起来就更加困难.但本节知识技能要求是初步了解,所以大量的实验和现象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三、说实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流体压强与流速之间的关系,应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去解释生活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索生活物理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说实验教学重难点重点是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难点是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生活现象,特别是飞机升力的实验解释。
五、说实验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和实验探究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观察法、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和类比法等学法。
六、说实验教学过程(一)引人新课教师撑着一把打开的雨伞走进教室。
教师:如果暴风骤雨在野外,这把雨伞会怎样?学生:雨伞向上翻起。
教师:为什么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教师板书课题: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二)新课教学1.流体:流动的气体和液体。
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师:气体和液体一旦流动起来,就能表现出与原来静止时不一样的现象。
提出问题:流体压强和流速有何关系?学生探究实验1:(1)双手各拿纸条的一端拉至水平,放开纸条一端,纸条自然下垂。
(2)用嘴在纸条上方吹气,原来下垂的纸条飘起。
第九章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用其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2、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么产生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难点:了解飞机机翼的形状及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班级师生交流。
【教学用具】乒乓球若干个、大号注射器2支、水槽2个、若干张纸、硬币9个、笔、漏斗、飞机升力演示器。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演示实验:(吸引学生注意力)吹风实验。
电吹风向上吹风,在气流的上方置一乒乓球,乒乓球悬在空中,可以向不同方向运动。
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九章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共同探究其中的奥秘。
【教学过程】课件展示两张图片:腾空而起的飞机、破浪前进的水翼船。
师:什么是流体?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幅图,图中有气体和液体,它们有什么共性?生:都具有流动性师:具有流动性的气体、液体统称为流体。
(板书)师:前面我们学习过液体内部的压强和大气压强,它们都是流体静止时的压强。
当液体和气体流动时,会产生奇特的现象,下面我们一起观察几个小实验,请同学们思考你们看到的视频哪个现象是真的?(播放视频)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板书)师:哪位同学可以说说你的看法?生:我认为第一个想象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
师:怎么知道同学们说的是否正确呢?生:通过实验。
师:对,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最好办法。
二、互动新授你们桌面上有些材料,你们按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实验,验证你们的判断。
并完成实验记录表格。
(一)学生实验1.将一枚硬币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硬币前方放一把刻度尺(或笔)架起一个栏杆,在硬币上方水平吹一口气,硬币能越过栏杆,这是真的吗?2.把注射器装满水,将两个乒乓球靠近些放在水槽中,用注射器向乒乓球中间喷射水流,乒乓球被水流推到两边了,这是真的吗?3.用一个漏斗,在漏斗下面放一个乒乓球,用力给漏斗向下吹气,乒乓球被吹下来了,这是真的吗?4.将两张纸拿起,让纸张自由下垂,在两张纸中间正上方,从上往下吹气,两张纸向外飞起了,这是真的吗?(二)现象汇总、得出结论师:同学们基本都完成实验了,刚才你们判断对了吗?哪位同学可以代表你们小组告诉老师?你们看到的现象是什么?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生:我们小组做的是硬币跳高实验:在硬币上方吹起时,空气流速大压强小,硬币下方空气流速小压强大,形成向上的压强差,进而有向上的压力差,所以硬币能跳起来。
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创新实验摘要:流体力学和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就是流体力学的基础。
本文通过分析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对本节课实验部分进行改进,可操作性强,效果显著,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的问题,学生更加认可本实验的结论。
关键词:流体力学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创新实验一、基本概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其实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流体力学,同时它也是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延伸与拓展。
主要是由“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以及衍生出“飞机的升力是如何产生的”两大知识点组成。
本节课是前面知识点的升华,同时它和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的紧密,对学生学习物理后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很有帮助。
如何抓住初中生的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的特点,用实验探究、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物理规律,从而让学生能进一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回归生活。
二、学生的学困点1.学生的思维和认知不足。
流体力学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但是学生对流体力学现象的理性思维和认知不足,因此,学生虽然对本节课的情境创设与实验探究具有很浓厚的兴趣,但是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有所欠缺,老师要及时地进行兴趣激发和技巧引导,不要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记住结论,而是真正地通多实验探究以及实验现象理解实验结论,并且进行内化,学会举一反三,进行知识点的迁移,真正做到物理回归于生活。
2.初中生记忆特点。
根据资料显示,中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步入记忆力的全盛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
中学生的无意识记忆虽然较明显,随着心理活动有意识记忆日益占主导地位,记忆的程度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不断扩大。
促进记忆的方法有很多:(1)定位法;(2)形象记忆法;(3)联想记忆;(4)谐音记忆。
而我们物理学中的实验演示就有助于学生形象记忆。
但是,在对比定性探究和定量探究毋庸置疑肯定是后者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
三、创新实验设计1.设计思路。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说课稿《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说课稿1【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说学生:流体力学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对流体力学现象的理性思维和认识不足,因此学生对本节课的情景创设与实验探究具有很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有所欠缺,老师要及时地进行兴趣激发与技巧引导。
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流体力学的基础,是液体压强与大气压强的延伸与拓展。
主要由“流体的压强与流速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衍生出的“飞机的升力是如何产生的”两大知识点组成。
教材抓住初中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的特点,利用实验探究、模型展示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物理规律,从而让学生能进一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回归生活。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他们现有的知识储备,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流体的压强和流速的关系。
2、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3、了解生活中跟流体压强和流速相关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认识流体的压强跟流速相关的现象。
2、通过探究实验,体验流体压强差产生的升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物理学的魅力所在,从而让学生更加热爱物理,热爱科学。
2、通过本节进一步培养学生交流讨论,和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难点:运用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具准备:演示器材:吹风机,水槽、水、乒乓球、两只纸船、水槽、矿泉水瓶等;分组器材:白纸条、一枚1角的铝质硬币、刻度尺、学生自制机翼模型等。
【教法学法】本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出物理知识,再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
【教学设计】教学流程:采用“情境引入——实验探究——应用反思——课外拓展”四位一体的教学过程。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合作探究”——鉴于物理学科中“实验探究”在教学中的突出地位,用“学案导学、合作探究”替代“学案导学、展示激学”模式,将学生分成六个合作学习小组。
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认识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相关现象,体验由流体压强差产生的力。
2.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会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3.知道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认识气体的压强跟流速有关的各种现象。
2.通过实验,体会并能够解释气体的压强跟流速有关的现象。
3.体验由气体压强差异产生的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领略由于流体压强差异而产生的自然奥秘,引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培养学生交流讨论意识和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
教学难点利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分析生活中的实例。
教具准备硬币、漏斗、乒乓球、纸片、塑料吸管、飞机机翼模型、风扇、多媒体课件、小木条等。
一、情景引今天,我们先请四位同学来进行两项比赛。
项目一:硬币“跳高”比赛。
教师提问:是什么力使得硬币向上“跳”起来呢?项目二:“漏斗吹球”比赛。
(比赛规则:用手掌托着乒乓球,把乒乓球放在翻转的漏斗中,用嘴通过漏斗向下吹气,同时放开手。
看到了什么现象?)教师提问:乒乓球为什么在漏斗下方不会掉下来呢?教师讲述: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走进今天的物理课堂。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教师:物理学中把具有流动性的液体和气体统称为流体。
好,我们今天就来研究流体的流动速度与压强的关系。
同学们的桌子上有乒乓球两个,小木条两根,饮料吸管一支,大号注射器一支,装满水的水槽一个,两只塑料小船,一杯水,一根中间切开(未断)折成直角的饮料吸管,两张纸等器材。
自由选择器材,做一到二组实验。
提示可以用嘴吹气产生气流,用注射器喷射水产生水流,通过一些物体的运动状况来分析判断压强大小的变化。
这里提供几个参考实验装置,请看大屏幕,如图所示。
同学也可以自己设计别的实验方案。
创新实验设计方案──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四川省丹巴县中学潘广银一、实验名称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二、实验目的1.认识什么是流体,通过探究、观察,了解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培养动手能力和环保意识。
2.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初步领略气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亲近感。
3.能用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简单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激发对物理的兴趣,增强安全意识。
三、实验器材课本、作业本、用饮(塑)料瓶自制的“漏斗”、水杯、水槽;用纸(盒)做成的纸条、纸片、纸环、纸锥、纸筒、小船、风车、房屋、机翼模型;用小竹杆或旧笔筒加工成的喷雾器、吹气管、吸水管;用胶管做成的连通器、“吹油管”;乒乓球、学生卡或其他卡(片)、硬币或钮扣、飞机模型、刻度尺、纸剪、钉子或锥子、细线、旧布或棉团、胶水、清水、红墨水。
四、实验操作步骤1.吹硬币(钮扣或瓶盖)。
把硬币(钮扣或瓶盖)平放在桌面上,在其前面合适的位置放上课本和作业本及纸条或笔筒作为障碍,然后向硬币(钮扣或瓶盖)上方水平向前吹气,观察现象并记录。
(图1)2.吹纸(条、片、环、椎、筒、卡)或书本。
A、在一张纸(条、片、环、椎)或书本的上方吹气,观察现象(图2);B、向两张纸(卡)或纸筒的中间吹气,观察两张纸(卡)的运动或纸筒的形变情况(图3)。
C、正对书、本用手翻的那个侧面吹气,观察书、本被翻动的情况(图4-0)。
3.吹乒乓球。
A.在桌子上放一个乒乓球,把自制的“漏斗”倒置于乒乓球的上方,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观察现象(图4-1),然后将其横置和向上放置(图4-2、4-3),比较这些状态下吹气时的情况;B.换用侧边有孔的“漏斗”重复做图4-1、4-2、4-3的实验,观察球的运动情况;C.将球置于平放在桌面的“斗”较长的“漏斗”中,分别从两端向球吹气,观察球的运动情况(图4-4);D.将两个乒乓球放在水平桌上或用线拴好挂于笔杆上,向两个球中间用力吹气,观察现象(图4-5);E.将乒乓球放于杯中,向杯口水平方向或竖直向下吹气,观察球的运动情况(图4-6);F.将乒乓球靠在墙壁上或斜坡上,向球的前方吹气,观察球的运动情况(图4-7);G.将拴好的乒乓球挂在空中,然后向球的上方吹气,最后松开线,观察球的运动情况(图4-8);H.用笔筒向乒乓球吹气,观察笔筒下的球能不能被吸住(图4-9);I.将乒乓球放在水平桌面上,在其后竖放或斜放一块纸板,然后对着球吹气,观察球的运动情况(图4-10)。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案《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案《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案1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前面所学的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知识,是流体在静止状态时有关压强的一些现象规律,通过本节课学习,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当流体流动时,流体的压强还跟流速有关。
主要内容有:通过实验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之间的关系,分析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联系实际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一些现象。
(2)教法建议为了让学生自然轻松地得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研究课题,采用简单吹纸片的实验引入,通过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常接触到的现象,分析现象出现的共同点,自然进入探究的课题探究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在课堂中学生通过几组探究实验,引导他们归纳总结,得出气体结论后,在演示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把结论推向普遍。
然后理解生活生产科技中的应用现象,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学习理念。
(3)学情分析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流体力学中的基本规律,在生活和科学技术中有许多应用,例如飞机的升力等。
另外,由于升力和浮力有较多的共同点,便于学生比较二者的区别。
总之,本节课的内容与浮力、液体压强、大气压共同构成了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初步认识流体力学的一些基础知识。
(4)学法建议“流体压强和流速”与生活实际联系十分紧密,如飞机的升力、船吸现象、弧线球、帆船的动力和雨伞的设计等等,在传统的课堂上不可能让学生在一堂课内学习这么多知识。
教师可以创设多问题情境,通过学生课后上网查找,优化知识形成的过程,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课内—课外”、“个体—合作”的相结合,提高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钻研的精神以及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会用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2)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实验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这一部分内容是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四节,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策略分析,教学程序设计,教学评价与反思这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教材分析:我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第一,地位与作用,这节内容是本章的最后一节,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压强知识体系,同时这一节内容也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拓展。
然而学好本节内容的关键就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第二,从教材特点上看本节内容较抽象,但与生活和科学技术联系紧密,而实验具有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
第三,从课标上看,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综上看这一节内容的重点就是初步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因此这一实验既是本节的内容重点同时也是学生能否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关键。
教学其实就是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为了使我的教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接下来我将进行学情分析。
我也将从三个方面来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将先分析学生的兴趣特点,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主要有以下兴趣特点:具有强烈的直觉兴趣和操作兴趣;其次我将分析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基础,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固体、液体和气体压强等知识,具有学习这一内容的知识基础,同时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探究知识与技能,有能力完成实验探究。
最后我将分析学生学习这一内容的认知困难,学生的主要困难有分析能力较弱、缺乏理性化的思维过程、因果认识兴趣有待加强。
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难点定位为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以及解释相关物理现象。
同时我拟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重点和难点),通过对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解释一些相关物理现象(难点)。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反思〔通用10篇〕《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反思〔通用10篇〕《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反思篇1这节探究活动课主要由“流体压强和流速之间存在的什么关系?”和“飞机的升力如何产生”两个核心问题组成。
本节活动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器材,自己亲身经历观察、操作、制作、理论等各种探究活动,激发学生考虑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在这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经过观察、体验的过程,从中获得最直接的、生动的实验事实,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才能和对科学的热爱。
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个知识点的处理,主要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多媒体演示各种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以及飞机为什么可以上天,动画效果可以模拟飞机上天的过程,真正让学生理解其本质,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才能和归纳总结的才能。
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能用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有初步的交流意识。
在引入课题时,我实验前先让学生猜测实验结果,再找学生上台演示,由实验现象与学生猜测不一致、激发学生疑惑和强烈的好奇心,引出课题“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处理实验探究时,先分好小组,学生讨论后,指定出适宜的实验方案,再分组分类别实验,既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全体学生参与,又进步课堂效率,效果挺好的。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反思篇2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知识的根底上,理解液体压强、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它是第一单元的完毕,也是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在实际消费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内容分为两大局部:实验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飞机的升力是如何产生的。
通过“想想做做”引入课题,经过探究实验得到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再利用手工制作的飞机机翼模型探究飞机的升力是如何产生的,也就是结论在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采用比赛的方法进展“想想做做”中的活动,老师也要参与其中,并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演示,激发学生兴趣。
帮助学生分析^p 现象,引出探究的问题。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案湖北省浠水县实验中学吴锦云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流体2.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3.能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简单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4.了解飞机升力的产生原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手实验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小组讨论、互助协作共同完成实验。
2.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结合动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通过对飞机升力的了解和动手制作机翼,体验学习物理的乐趣和科学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动手的乐趣,体会科学知识的魅力,激发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同学们好,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我想邀请一名同学上来跟我一起来完成。
我这有一块圆盘,中间连着一根软管,你能不能通过这根管子把桌上的纸板吸起来?(学生将纸板吸起来)现在我通过这根管子吹气,也能把纸板吸起来。
(打开吹风机试风,让学生感受风大,向下对准纸板吹风,纸板被吸起,纸板能自由滑动不掉下来)为什么向下吹风的时候,也能把纸板向上吸起来呢?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你就会找到答案,今天我们来一起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板书课题: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课件出示课题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二.探究体验(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体(课件出示)什么流体呢?气体和液体都具有流动性,统称为流体。
1.看一看(课件出示)我们已经知道气体和液体都能产生压强,那气体和液体在流动时,它的压强是否有变化呢?我们能不能制造一个流动的气体或液体?引导学生想到流动的气体我们可以吹气产生。
请同学们看一个演示。
演示吹纸实验现象:两张纸向中间靠拢了。
课件动画同学们请看,两张纸中间的空气与两边的空气都可以认为是静止的,两张纸也是出于静止的状态。
那同学们想一想,此时这两张纸受到中间空气的压力与两边空气的压力是什么关系?生:相等。
师:对,同学们分析的很对。
当我向两张纸中间吹气的时候,在纸中间就产生了一个流动的空气,这个时候中间的空气和两边的空气流动的速度流速还相同吗?不,中间的流速大。
第四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河南省济源市王屋镇愚公学校范小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3.了解生活中和流体压强与流速相关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初步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体验由流体压强差异产生的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流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亲近感。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得到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难点:利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分析生活中的实例。
教学方法:以引导为主,老师适时地穿插在各个活动的关键环节进行指导;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引导学生扩展;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自主实验,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围绕本节主题进行活动,观察现象,对现象尝试合理解释,并进行小组交流;教学准备:学生用器材:每人纸片两张,塑料吸管,漏斗,乒乓球,水槽,空易拉罐、空矿泉水瓶;教师用器材:模型飞机演示器,乒乓球,漏斗,烧杯,水,水管,碎纸屑,注射器,泡沫塑料。
多媒体准备:液体流动时压强与流速的关系(PPT),飞机升力(flash),香蕉球的精彩片断及原理分析(MPG),科技之光视频。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学习新课之前,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科技之光-----奇迹的出现”,请大家思考是什么力量把圆盘托起来呢?学了本节课之后,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板书课题)第四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二.进行新课;(一)实验探究师:我们知道,气体和液体都能够用流动,我们把它们统称为流体。
板书:一、流体:气体和液体的统称。
可能有一部分同学已经猜到了,刚才的视频中把圆盘托起来的力与空气的流动有关系。
也就是说,气体的压强与流速有关系。
那么气体的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还是越大呢?请同学们猜想。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表格的实验要求完成第一个实验,记录现象,分析结论。
请一组同学展示自己的成果。
我们来进行一下受力分析。
我们通过实验初步得出结论:在气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鸟儿能在天空中翱翔,依据鸟的原理而设计的滑翔机大家听说过吗?你知道第一个设计滑翔机的人是谁吗?在1891年,德国的奥托·李林达尔模仿仙鹤的翅膀形状,设计和制造了第一架滑翔机,实现了飞行的梦想,鸟翼向上运动,肯定是有一个力作用在它上面了,而这个力呢,由于它有提升物体的作用,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升力”。
这个升力是怎样产生的呢?让我们来追溯一下历史:早在1738年,伯努利就发现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不仅解开了鸟儿在天空翱翔的奥秘,也成了人类打开空中旅行大门的钥匙。
(一)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 流体:液体和气体有很强的流动性,统称为流体。
2.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实验探究:作如下几个实验,(1)把一纸条放在嘴边,用力从纸条上方吹气,会看到纸条飘起来。
说明纸条上方的压强比下方小;纸条上方的流速大、压强却小。
(2)在硬币上方沿着与桌面平行的方向用力吹一口气,硬币就可以跳起来。
(3)在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两张纸将靠在一起。
以上几个实验现象的产生原因,我们可以得到结论:(1)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这个规律叫伯努利原理。
伯努利原理对流动的气体和液体都适用。
(2)应用:如飞机的升力、鸟的升力、在海洋中,企鹅、海豚、鳐鱼、深水飞机。
(二)飞机的升力原理(1)笨重的飞机能够升空,与机翼的形状有关系。
根据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为了使飞机受到向上的升力,人们把机翼做成类似飞翔的鸟的翅膀形状;向上凸起。
当气流迎面吹来时,由于相同的时间内机翼上方气流要经过的路程大于机翼下方气流经过的路程,因此下方气流速度小,压强大;上方气流速度大,压强小。
机翼的上下表面受到了不平衡的力的作用,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形成向上的压力差,因此受到的合力是向上的,这就是向上的升力。
(2)再来说一下直升机:直升机与一般飞机不同,它是一种以旋翼作为主要升力来源、能垂直起落、重于空气的航空器。
它主要由旋翼、尾桨、动力装置等部分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