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直射北半球
- 格式:ppt
- 大小:5.49 MB
- 文档页数:29
通过比较图4和图5,相信可以走出上面提到的误区。
二、把握三种情况六个区域由于太阳视运动轨迹跟太阳直射点的关系,所以我们只分析太阳直射赤道、北半球、南半球这三种情况即可。
六个区域是根据太阳视运动轨迹的不同,把地球表面分为六个区域,分别是:赤道、直射点与刚好出现极昼的纬线圈之间(为了方便,以下简称极昼圈,反之简称极夜圈)、直射点与极夜圈之间、极昼圈、极昼圈与极点之间、极点。
1、太阳直射赤道时此时除了南北极点外,全球太阳视运动轨迹图基本一样,差别在于正午时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
具体分析如下图:图6中曲线L1~L3就是太阳视运动日轨迹:除南北极点的任何地方,太阳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曲线L1代表赤道上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正午时太阳在头顶,太阳高度角为90度,在图7中为曲线H1;曲线L2代表赤道与南极点之间纬线上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正午时太阳在正北,太阳高度角小于90度;曲线L3代表赤道与北极点之间纬线上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正午时太阳在正南,太阳高度角小于90度。
此时南北极点太阳始终位于地平线上,太阳高度角一直为零。
2、太阳直射北半球时①赤道上太阳视运动轨迹如图8曲线L1,东北日出,西北日落,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北;②直射点与极昼圈之间太阳视运动轨迹如图8曲线L3,东北日出,西北日落,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③直射点与极夜圈之间太阳视运动轨迹如图8曲线L2,东北日出,西北日落,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北;④极昼圈上太阳视运动轨迹如图8曲线L5;⑤极昼圈与极点之间太阳视运动轨迹如图8曲线L4;⑥极点的太阳视运动轨迹为一个点,始终位于正南方的高空,几乎没有起落的变化,如图9直线H4。
3、太阳直射南半球(情况与太阳直射北半球类似)①赤道上太阳视运动轨迹如图10曲线L1,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②直射点与极昼圈之间太阳视运动轨迹如图10曲线L3,东南日出,西南日落,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北;③直射点与极夜圈之间太阳视运动轨迹如图10曲线L2,东南日出,西南日落,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④极昼圈上太阳视运动轨迹如图10曲线L5;⑤极昼圈与极点之间太阳视运动轨迹如图10曲线L4;⑥极点的太阳视运动轨迹为一个点,始终位于正北方的高空,几乎没有起落的变化,如图11直线H4。
太阳方位与时刻的对应关系
太阳方位与时刻的对应关系主要可以通过太阳的周日视运动规律进行观察。
在北半球,当太阳直射时,全球的日出时间(地方时)早于6:00。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逐渐向西方移动,太阳方位角也随之增大。
当太阳达到最高点时,太阳方位角为90度,此时太阳正好位于南方的地平线上,地方时为正午12点。
然后太阳继续向西方移动,太阳方位角继续增大,直到太阳落下,太阳方位角为180度,此时太阳正好位于西方的地平线上,地方时为18点。
可以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大致判断当前的时间。
太阳方位角每小时增加15度,这是因为地球每小时自转约15度,所以太阳相对于地球的位置也会随之变化。
根据这个规律,可以通过太阳的方位角每小时增加15度的规律计算出当地的经度。
需要注意的是,太阳方位角与时间的关系受到地理位置和季节的影响。
由于地球的自转轴倾斜,太阳在不同季节的运动轨迹会有所不同。
在赤道附近的地区,太阳方位角的变化相对较小;而在极地地区,太阳在夏季可能会连续24小时都不落下,太阳方位角的变化也会非常小。
总的来说,太阳方位角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可以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来判断时间,这对于地理测量和导航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南半球和北半球季节相反吗
南北半球季节相反,这是因为太阳直射的地点和时间不同引起的。
因为地轴的倾斜和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获得的光和热就多一些,为夏季,南半球则为冬季。
南半球和北半球季节
在气候上,四个季节是以温度来区分的。
在北半球,一般来说每年的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
在南半球,各个季节的时间刚好与北半球相反。
南半球是夏季时,北半球正是冬季;南半球是冬季时,北半球是夏季。
在各个季节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季节的转换是逐渐的。
地球上的四季首先表现为一种天文现象,不仅是温度的周期性变化,而且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周期性变化。
当然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决定了温度的变化。
四季的递变全球不是统一的,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北半球由暖变冷,南半球由冷变热。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在不同季节有周期性变化规律。
极昼区太阳周日视运动规律探析极昼区太阳周日视运动规律探析极昼区,即出现太阳终日不落现象的地区。
在同一个太阳日内,极昼区内不同纬度地点尽管都有极昼现象,但它们的太阳高度(角)日变化及其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却迥然不同。
对于该问题的认识,学生大都模糊不清,下面分类图示例析如下。
一.南、北极点太阳周日视运动状况每年春分(3月21日前后)至秋分(9月23日前后),阳光直射北半球,为北极点极昼期;秋分至次年春分,阳光直射南半球,则为南极点极昼期。
由于南、北极点位于地球自转轴上,其角速度和线速度为0,因此,当其处于极昼期时,全天24小时太阳高度角为恒值(不变),并且其太阳高度的大小取决于阳光直射点的纬度。
运用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90°-直射点的纬度)),可推知h=直射点所在的纬度数,即极点太阳高度角的大小恰好等于阳光直射点的纬度。
例如,当阳光直射20°N时,北极点全天太阳高度角为20°;又如,当阳光直射20°S时,南极点太阳高度角终日为20°。
由于阳光直射点以回归年为单位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故南、北极点在其极昼期内的太阳高度变化范围为(0°,23°26′]。
当阳光某日直射南、北纬h°时,南、北极点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曲线及其视运动轨迹,如图1、图2(南极点图)和图3(北极点图)所示。
提示:①太阳周日视运动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其移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在北半球地平圈上看来,太阳视运动表现为顺时针方向,而南半球则为逆时针方向。
②北极点为地球最北端,其四面八方均为南方;南极点为地球最南端,其四面八方为北方。
③阳光直射赤道时(二分日),南、北极点太阳高度终日为0°,该日太阳沿地平线移动,此现象不属极昼现象。
④阳光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日内变化忽略不计,同纬度地点太阳视运动轨迹相同。
例1 下图为某科考队员在某地观测到的太阳高度日变化示意图,这一天他观察到的太阳在天空呈逆时针方向运行。
太阳直射维度
太阳直射维度是指太阳直射光线所到达的地球上的纬度。
太阳直射维度随着地球公转而不断变化,通过这种变化,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季节变化产生。
在北半球,太阳直射位置最南的时刻发生在冬至,此时太阳直射维度为南纬23.5度,即南回归线。
而太阳直射位置最北的
时刻发生在夏至,此时太阳直射维度为北纬23.5度,即北回
归线。
在南半球,太阳直射位置最南的时刻发生在夏至,此时太阳直射维度为南纬23.5度。
而太阳直射位置最北的时刻发生在冬至,此时太阳直射维度为北纬23.5度。
太阳直射维度的变化是引起地球季节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太阳直射维度较低时,阳光入射角度较小,光线传播路径较长,照射面积较大,导致高温地区面积扩大,季节处于夏季;当太阳直射维度较高时,阳光入射角度较大,光线传播路径较短,照射面积较小,导致高温地区面积减小,季节处于冬季。
太阳直射点、节气和南北半球季节科普一、太阳直射点及其影响1. 太阳直射点是指地球上纬度为0度的地方,也称为赤道。
当太阳垂直照射到地球赤道上时,这一点被称为太阳直射点。
太阳直射点每年会在北半球的春分和南半球的秋分时出现,此时两极之间的日照时间相等。
2.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每年不同,这是由于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而且地轴倾斜角度为23.5度,造成了地球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
在春分和秋分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附近,这时两极之间的气温差异较小。
而在夏至和冬至时,太阳直射点分别偏向北半球和南半球,造成了季节的变化。
二、节气的由来及意义1. 节气是古代我国农业文明的产物,它是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的。
我国传统节气共有24个,是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而划分的。
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气候环境和农事活动而制定的一种时间计量标准,反映了我国古人对于气候、气象变化的认识。
2. 节气对于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指导人们农事活动的安排,如春节是春耕的开始,谷雨是春季的尾声,夏至是收获的开始,秋分是秋收的时节等。
节气也反映了气候的变化,可以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休闲娱乐活动提供参考。
三、南北半球的季节差异1. 由于地球自转轴倾斜的存在,使得南北半球的气候和季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北半球,当太阳直射点偏向北半球时,南半球正好相反。
北半球的夏季是指太阳直射点偏向北半球,气温升高,而南半球正好是冬季,气温较低;北半球的冬季是指太阳直射点偏向南半球,气温偏低,南半球则处于夏季,气温较高。
2. 南北半球季节的差异在地理、气候、植被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体现。
比如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在12月迎来了夏季,而美国则是冬季,这为全球旅行和生产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总结:太阳直射点、节气和南北半球季节的分化是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的体现,也是人们对天文气候变化认知的产物。
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为地球生态和人类生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夏至太阳直射夏至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的6月21日到22日之间,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
这一时刻,太阳直射地球的北回归线上,给人们带来了炎热的天气和长时间的白天。
夏至太阳直射是一种天文现象,对气候和自然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夏至的天文现象夏至是太阳直射地球的时刻,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的北回归线上,同时也是北半球白昼时间达到最长的一天。
由于地球的自转轴倾斜,导致夏至时北半球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最为强烈,阳光直射地面的角度最大,因此天气变得炎热。
二、夏至的气候特征夏至时,由于阳光直射地面的时间最长,北半球的温度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
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夏至时天气开始变得炎热,气温逐渐升高,人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高温天气,如多喝水、避免暴露于阳光下等。
三、夏至的对人体的影响夏至时,天气炎热,人体容易出现中暑和脱水等问题。
高温天气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容易导致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因此,在夏至时期,人们需要注意饮食健康,适时避免暴晒,确保充足的休息和水分摄入,以保持身体的健康。
四、夏至与中医养生在中医养生观念中,夏至是一个重要的时刻,人们需要针对夏至的气候特点,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以适应高温天气。
夏至时节,人体的阳气最为旺盛,同时易损伤阴液,中医提倡人们食用清凉解暑的食物,如绿豆、西瓜等,同时避免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保持阴阳平衡。
五、夏至的民俗活动夏至作为我国传统的节气之一,有着丰富的民俗活动和习俗。
在一些地区,人们会举行祭祀活动,以祈求丰收和健康;还有一些地方会举办汤圆、龙舟赛等传统活动,增加节日的喜庆氛围。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了历史文化。
六、夏至的自然景观夏至时,大自然呈现出绚丽多彩的景观。
在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夏至时可以观赏到美丽的白夜景象,即太阳在地平线附近不下山的现象。
而在南半球的低纬度地区,则可以欣赏到夜空中繁星点点的壮丽景观。
南北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时间南北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时间是指每年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位置和时间。
夏至日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日子,也是南半球一年中黑夜最长的日子。
南北回归线是指地球赤道面与黄道面的交点,太阳直射点是指太阳光线垂直射到地球上的一个点。
每年夏至日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以北23.5度处,即北回归线,这时北半球进入夏季,南半球进入冬季;冬至日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以南23.5度处,即南回归线,这时南半球进入夏季,北半球进入冬季。
南北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时间每年都会有所变化,因为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而太阳直射点则是根据地球公转的轨道位置变化而变化的。
- 1 -。
日出方位角的判断及计算纵观近年来各地的高考题和模拟试题,涉及日出方位角考查的题目不在少数,而这个知识点可以说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的最难点之一,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
下面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具体的阐述。
日出方位角,即日出时,太阳所在方位与正东方向的夹角。
根据太阳视运动图(图1),可知:太阳直射北半球时,除极昼、极夜区域外,全球太阳东北升西北落;太阳直射南半球时,除极昼、极夜区域外,全球太阳东南升西南落;直射赤道时,除南北极点外,全球太阳正东升正西落。
然而,不同纬度的日出方位角(日出方位偏离正东方的角度)到底多大?日出方位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到底是什么关系?本文试图运用中学地理知识,定量研究一下日出方位角问题。
图2表示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日照情况。
0号光线为直射北回归线的光线,光线①②③④⑤分别表示赤道、纬线圈A、北极圈P、纬线圈B和南极圈Q日出时刻光照情况。
过P、Q图1 二分、二至日北半球(左)与赤道地区(右)太阳视运动示意图③c′c′①②②′④⑤ABN赤道P123a bcdoc′d′一、赤道地区日出方位角的大小1、赤道夏至时的日出方位角的计算如图2,∵太阳直射北回归线∴∠1=23°26′辅助线ab与赤道共面,且在晨昏圈与赤道的交点a上与赤道相切。
直线ab与光线①的夹角为∠2又∵所有太阳光线均为彼此平行的射线,∴∠2=∠1=23°26′∠2=23°26′的地理意义:夏至时,赤道地区日出方位为东偏北23°26′。
2、推论:赤道地区日出方位角(日出方位偏离正东方的角度)的度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度数相等。
赤道地区,冬至时太阳直射23°26′S,日出方位角为23°26′,日出方位为东偏南23°26′。
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日出方位角为00,日出方位为正东。
二、其它纬度日出方位角的大小变化规律1、夏至日其它纬度日出方位角的计算如图2,辅助线cd、ef分别与纬线圈A、纬线圈B共面,且在地方时为6:00的经线与纬线圈A和纬线圈B的交点c、e处与纬线圈相切。
重要地理规律太阳高度知识点由于太阳直射经线上太阳高度南北跨度为180度,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此经线最北点为北极,最南点为南极;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极点在最北点以南,图上没有南极点;太阳直射南半球时,相反。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知识,快来看看吧!重要地理规律太阳高度知识点(一)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判读等太阳高度线图可以看做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判读时需掌握以下方法,有助于正确解答问题:1.图的中心为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以该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通过该点的经线即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是12点;通过该点的纬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纬线,其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从太阳直射的纬线向南北逐渐降低。
根据太阳直射纬线推断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及季节,并判断与之相关的地理现象。
注意区别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的不同。
2.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据此可计算该经线上某一点的纬度数值;如果太阳直射赤道,则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阳直射点不在赤道,则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以此推算该纬线上某一点的经度和地方时。
3.如果图中标注了太阳高度的数值,则视具体数值而判断:一是最外侧的大圆圈为0°等太阳高度线,即为晨昏线,一般是太阳直射经线以东最大的半圆为昏线,以西最大的半圆为晨线;二是图中最大的圆圈不是0°等太阳高度线,因此,也就不是晨昏线。
如果没有标注太阳高度的数值,在图中最外侧的大圆圈上太阳高度为0°,即晨昏线。
4.由于太阳直射经线上太阳高度南北跨度为180度,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此经线最北点为北极,最南点为南极;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极点在最北点以南,图上没有南极点;太阳直射南半球时,相反。
(二)日影的朝向和长短变化1、正午日影朝向和长短变化正午日影的朝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年往返移动,正午日影朝向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日出与日落的方位判断(补充知识点) 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反映,太阳的这种视运动不仅反映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同时还反映出地球自转的速度,即地球每小时向东自转15°,站在地球上的观测者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的角速度也是每小时15°。
但是,严格说来,笼统地认为太阳东升西落是不准确的。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直射点位置的变化,使得我们在不同季节看到的太阳日出、日落的方位并不相同,按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分三种情况来进行讨论:
一、太阳直射赤道
规律一: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的日出日落方位除了南北两极点外均为从正东方向升起、从正西方向落下
二、太阳直射北半球
规律二: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了极昼、极夜地区以外,太阳都是从东北方向升起、从西北方向落下
三、太阳直射南半球
规律三: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了极昼、极夜地区以外,太阳都是从东南方向升起,从西南方向落下.纬度越高的地方日出日落的方位也越偏南。
北半球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首先,地球的轨道运动使得太阳直射点在赤道附近来回移动。
地球公转一周大约需要365.25天,这个运动导致了太阳直射点每年向北移动约23.5度,然后再向南移动,形成了一年四季的变化。
其次,地球自转使得每天都会有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移动。
由于地球自转轴倾斜约23.5度,这导致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附近上下移动,形成了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
总体来说,北半球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可以总结为,每年向北移动约23.5度,然后再向南移动,同时每天由于地球自转而在地球上上下移动。
这种移动规律导致了北半球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季节变化,对农业、气候和生态环境都有重要影响。
太阳光照图的规律总结1、春分--秋分北半球夏半年,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南半球各纬度夜长于昼,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南半球冬半年,北极地区出现极昼,南极地区出现极夜2、春分--秋分南半球夏半年,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各纬度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半球各纬度夜长于昼,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北半球冬半年,北极地区出现极夜,南极地区出现极昼3、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达到一年中最长,夜达到一年中最短南半球夜达到一年中最长,昼达到一年中最短北回归线及其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南回归线及其以南,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4、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夜达到一年中最长,昼达到一年中最短南半球昼达到一年中最长,夜达到一年中最短南回归线及其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北回归线及其以南,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5、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日出6:00;日落18:00)6、赤道永远昼夜平分,日出6:00,日落18:007、极地地区极昼极夜变化春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昼,随后极昼范围慢慢扩大;夏至,极昼范围最大,扩大至整个北极圈;夏至过后,极昼范围慢慢缩小;秋分,极昼缩小至北极点(全球昼夜平分),随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夜秋分过后你,极夜范围慢慢扩大;冬至,极夜范围最大,扩大至整个北极圈;冬至过后,极夜范围慢慢缩小;春分极夜范围缩小至北极点(全球昼夜平分),随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昼与此反复南极极昼极夜变化与北极相反8、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与太阳直射的纬度互余9、晨昏圈与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相切10、昼长:=昼弧360×24、=昼弧15、=(12−日出)×2、=(日落−12)×2、=日落−日出夜长: =夜弧360×24、=夜弧15、=日出×2、=(24−日落)×2、=日落−日出、=24+日出−日落日出:=12-昼长2、=夜长2、=24-日落日落:=12+昼长2、=24−夜长2、=24-日出11、12、赤道昼夜长短无变化,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率越大。
太阳升落方位的时空变化规律山东曲阜第一中学刘剑273100 “东方红,太阳升……”,准确地说,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太阳的升落方位是不同的。
一.太阳升落方位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在北半球夏半年(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全球(极点和出现极昼的地方除外)太阳东北升、西北落,且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越偏北。
南北半球均如此。
在北半球冬半年(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全球(极点和出现极昼的地方除外)太阳东南升、西南落,且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越偏南。
南北半球均如此。
在两分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理论上讲,全球各地太阳正东升、正西落。
二.太阳升落方位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就某一地点而言,在太阳直射点向北运动期间,太阳升落的方位将日渐偏北;反之则日渐偏南。
南北极点上,太阳高度在一天中是不变的(即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总是与极点的地平圈平行,太阳在一天中没有明显的升起和落下)。
相关训练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A B C26.5°50°73.5°400S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⑴在图上方格内标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⑵A、B、C三弧分别表示二分二至时的太阳路径,其中白昼最长的是___________。
⑶A路径代表_______月_________日,此日南半球昼________夜________,太阳自__________(方向)升起,________方位落下。
⑷画出C时光照图。
⑸画出C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
(注:地轴倾斜方向要准确)2.12月22日,一考察员在位于南极圈上的某地观测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情况,请你在下图中用曲线表示出其观测的结果。
3. 当中山站(76°E ,69°S )五星红旗旗杆影子朝正北方向时,北京时间是___________。
4. 我国某地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图,回答有关问题:天顶⑴图中太阳东升西落实质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