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变化图解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1
昼夜长短变化和光照图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1.从直射点的位置看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①递增规律: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且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
另一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
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的各纬度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极昼的范围也达到最大,南半球反之。
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极夜的范围达到最大,南半球反之。
太阳直射赤道时(即春分、秋分),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②对称规律: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同线等长);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反。
③变幅规律:赤道全年昼夜平分;从赤道到极圈范围内,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④极昼、极夜规律: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直射赤道时,全球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发生。
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南、北极圈上,一年中只有一天极昼(极夜),南、北极各约有半年极昼、半年极夜,纬度愈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愈多。
2.从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看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则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相反;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则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北半球相反。
(如下图以北半球为例)3. 从晨昏线的倾斜上看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昼夜长短的计算1.在一般光照图上,先看某地昼弧或夜弧所跨弧的经度数,然后用下面公式计算昼长或夜长:2.利用日出、日落的地方时计算。
同纬线日出、日落地方时相同,昼长(或夜长)时间相同;计算地方时,一般不考虑地形、大气作用等对昼长的影响,因此由日出到正午、由正午到日落的时间间隔是相同的,则该地昼长=(12-日出时间)×2或昼长=(日落时间-12)×2或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北半球南半球北半球南半球春分赤道全球昼夜平分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春分-夏至向北移动,在北半球昼长夜短,昼变长,夜变短昼短夜长,昼变短,夜变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增大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变小夏至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达到一年中最长,且纬度越高,白南半球黑夜达到一年中最长,且纬度越高,夜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昼越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越长,南极圈以南出现极夜现象北回归线及其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最小值夏至-秋分向南移动,在北半球昼长夜短,昼变短,夜变长昼短夜长,昼变长,夜变短北回归线及其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变小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增大秋分赤道全球昼夜平分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秋分-向南移动,在昼短夜长,昼长夜短,北半球正午南回归线冬至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昼变长,夜变短太阳高度角不断变小及其以南,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增大冬至南回归线北半球黑夜达到一年中最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白昼达到一年中最长,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南极圈以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冬至-春分向北移动,在南半球昼短夜长,昼变长,夜变短昼长夜短,昼变短,夜变长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增大南回归线以南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变小。
微专题四——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太阳视运动知识点1 昼夜长短的变化【基础知识】昼夜长短的变化1.图示法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特点(1)典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2)特点分析时间变化特点重要节气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图1中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图3中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春、秋分日图2代表的时间是每年的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全球各地昼夜平分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1)季节变化规律春、秋分日全球各地均昼夜等长,且距春分(秋分)日越近的日期,昼夜差值越小。
(2)纬度分布规律主要规律纬度分布规律对称规律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与南半球相同纬度的夜长相等,例如23°26′N的昼长等于23°26′S的夜长递增规律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哪个半球的昼变长,夜变短变幅规律赤道处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极昼、极夜规律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纬度愈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愈多昼夜长短状况规律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高纬白昼时间越长。
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无关3.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关系(1)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相反(极昼、极夜区除外)。
(2)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相反(极昼、极夜区除外)。
(3)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全球昼夜平分。
(4)出现极昼的地方(除极点外):北半球正北升起,正北落下;南半球正南升起,正南落下。
4.【解题秘籍】昼夜长短的相关计算方法(1)根据昼弧夜弧计算。
图解地理:昼夜长短的变化一、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二、昼夜长短的计算1、昼长数=昼弧度数÷15°夜长数=夜弧度数÷15°求出图中A、B、C、D四地的昼长答案:A:24,B:8,C:16,D:162、根据日出、日落时间算昼夜长短地方时12:00把白天平分成相等的两份地方时0:00把夜晚平分成相等的两份3、根据昼长、夜长算日出日落时间日出=12-1/2昼长日落=12+1/2昼长计算图中各点的昼夜长短及日出日落时刻答案:A:极夜昼长0小时;B:昼长8小时8点日出16点日落;C:昼长8小时8点日出16点日落;D:昼长12小时6点日出18点日落;E:昼长16小时4点日出20点日落;F:昼长12小时6点日出18点日落;G:昼长18小时3点日出21点日落;H:极昼昼长24小时。
三、昼夜长短时空分布规律1、纬度分布规律(1)对称规律: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与南半球相同纬度的夜长相等,如30°N的昼长等于30°S的夜长,30°N的夜长等于30°S的昼长。
(2)递增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另一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
(3)变幅规律:赤道处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4)极昼、极夜规律: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纬度愈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愈多。
(5)昼夜长短状况规律: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高纬白昼时间越长。
2、季节变化规律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太阳直射点在哪一半球,则该半球处于夏半年,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向北回归线(南回归线)移,则北半球(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拓展延伸】二分二至日昼长随纬度的变化规律点线表示二分日,虚线表示夏至日,实线表示冬至日。
二分日全球各纬度昼夜等长(即昼长为12个小时);二至日极圈内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即昼长为24小时或0小时)【特别说明】白夜现象并非极夜在中高纬度地区(接近极圈,但在极圈外)太阳落到地平线下只能达到一个很小的角度。
2007年5月20日《新课程》教师版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表接收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会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只看课本中的文字表述和示意图很难理解,而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由静态的改变为动态的模式图,可以比较直观地表示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运动规律,同时随着移动箭头的指向,有利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
1.往返式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示意图从图1可以看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是:①———②———③———④———①,纬度由0°———23°26′N———0°———23°26′S———0°,北半球节气由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春分,以一年为周期往返移动。
正弦式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示意图从图2可以看出: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上。
2.从A点到C点(即从北半球的夏至日到冬至日,或从6月22日前后到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从北向南移动;从C点到E点(即从北半球的冬至日到夏至日,或从12月22日前后到次年的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从南向北移动。
同时在图上还可以判断任意一天太阳直射点的犬约位置及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如3月12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大约在图上的F点(在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即位于南半球),太阳直射点将继续向北移动,再如9月10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大约在图上的G点(在北回归线和赤道间,即位于北半球),太阳直射点将继续向南移动。
3.根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断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及昼夜长短状况及变化趋势。
如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而且越往北白昼越长,在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这一天是南半球白昼最短的一天,而且越往南白昼越短,在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石狮石光华侨联合中学黄精华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掌握黄赤交角的概念。
2.理解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画出示意图。
3.理解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计算机动画演示,学生掌握黄赤交角的“一轴两面三角度”。
2.通过计算机动画演示并结合教材P20活动,归纳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3.通过自制教具的演示,分析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4.创设虚拟的逆向思维的情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2.培养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自制教具演示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以问题的形式复习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引出地球公转会产生哪些地理现象的教学。
(推进新课):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四:地球公转与季节(板书)(师):计算机动画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引出黄赤交角的概念,设计问题让学生观察回答。
(板书)1.黄赤交角(学生活动):读右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在图中标出地轴、赤道面、黄道面、黄赤交角及度数。
(2)在图中画出太阳平行光线,标出太阳平行光线,进一步找出太阳光线在地表的直射点。
(学生通过动手,对知识的印象更深)(探究活动):(思考):若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地球上五带的范围如何变化?(师):若地轴是竖直的,黄赤交角还存在吗?地球表面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始终在哪里?教师讲述: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
由于地球自转倾斜的角度是不变的(一定时期内),所以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即黄赤交角也是不变的(一定时期内)。
目前黄赤交角的大小为23。
1.两分两至日太阳直射在哪里?在一年中,哪些地方一年太阳直射两次?哪些地方太阳直射
一次?哪些地方太阳没有直射?太阳直射点在不同时段的移规律怎样?
2.赤道的昼夜长短怎样?全球昼夜等长的是什么时候?
3.北半球,什么时段昼长夜短?什么时段昼短夜长?哪天昼最长?哪天昼最短?
4.北半球,什么时段昼变长?什么时段昼变短?
5.哪里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分别在什么时候出现?
6.各条重要纬线的纬度和名称是什么?
7.五带的的分界线和范围。
“太阳直射、昼夜长短变化、五带”知识综合图。
1.两分两至日太阳直射在哪里?在一年中,哪些地方一年太阳直射两次?哪些地方太阳直射
一次?哪些地方太阳没有直射?太阳直射点在不同时段的移规律怎样?
2.赤道的昼夜长短怎样?全球昼夜等长的是什么时候?
3.北半球,什么时段昼长夜短?什么时段昼短夜长?哪天昼最长?哪天昼最短?
4.北半球,什么时段昼变长?什么时段昼变短?
5.哪里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分别在什么时候出现?
6.各条重要纬线的纬度和名称是什么?
7.五带的的分界线和范围。
“太阳直射、昼夜长短变化、五带”知识综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