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直射点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3.92 MB
- 文档页数:15
微专题——太阳视运动最全解读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日出日落方位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因此我们在地球上看太阳东升西落,这就是太阳视运动。
1.太阳直射北半球时,除极昼极夜的地区,全球其他地方太阳都是东北升西北落。
(极昼地区太阳正北升正北落,正午太阳总在正南)。
2.太阳直射南半球时,除极昼极夜的地区,全球其他地方太阳都是东南升西南落。
(极昼地区太阳正南升正南落,正午太阳总在正北)。
3.太阳直射赤道时:晨线和经线重合,纬线和太阳光线平行,太阳在晨线正东方,在昏线的正西方,故太阳正东升,正西落。
无论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同一日期日出日落方位相近,如下表所示:日期日出方位日落方位春分日(3月21日前后)至秋分日(9月23日前后)东北方西北方春分日(3月21日前后)或秋分日(9月23日前后)正东方正西方秋分日(9月23日前后)至次年春分日(3月21日前后)东南方西南方综合思维昼长与日出日落时间在北半球,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日出日落的位置越偏北,太阳视运动的弧度越大;反之,在北半球昼越短,日出越晚,日落越早,日出日落位置越偏南,太阳视运动的弧度越小。
正午太阳方位1.太阳直射点位于观测者以南时,该地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向。
2.太阳直射点位于观测者以北时,该地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向。
特殊地区太阳视运动轨迹1.赤道上的太阳是运动图2.极点上的太阳视运动图附:3.刚好出现极昼的视运动图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北半球)时间春分日夏半年秋分日冬半年昼夜长短状况昼=夜昼>夜昼=夜昼<夜日出时刻,网(地方时)6时早于6时,夏至日最早6时晚于6时,冬至日最晚方位正东方东北方正东方东南方日落时刻(地方时) 18时晚于18时,夏至日晚18时早于18时,冬至日最早方位正西方西北方正西方西南方日出日落时日影朝向①在春秋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因此日出时日影朝西,日落时日影朝东。
②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各地(极昼极夜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因而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
高考地理考点太阳直射点
高考地理考点太阳直射点
【双基要点】:
①、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入射角度(即太阳高度)为90°的地点。
它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
其活动规律:春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北移。
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后南移。
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继续南移;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此后北移。
如此周而复始回归运动,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称为一个回归年
②、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以及地球的公转,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回归运动。
太阳直射点始终在黄道平面上,而地球的自转平面在赤道平面上,因而太阳有时直射在北半球,有时直射在赤道上,有时直射在南半球。
③、太阳直射点的日变化:始终向西移。
④、对太阳直射点的描述:用太阳直射点的坐标(即直射点的经度和纬度)以及直射点的南北半球位置及移动方向。
如北京时间6月22日12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将向北移。
其地理坐标是(23°26′S,120°E)。
⑤、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意义: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全球热量的分布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带动行星风系。
高三地理太阳直射点知识点太阳直射点是指太阳光线垂直射到地球上的某一点,这个点上太阳光线的入射角度为90度。
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会随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变化而发生移动,它对地球上的气候、季节和地理环境等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变化原因以及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太阳直射点是指太阳光直接照射到地球某一点上的现象。
当太阳光线以垂直角度射到地球上时,此时的太阳直射点就确定了。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随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的移动。
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由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特点决定的。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进行旋转的运动,地球公转则是指地球绕太阳轨道运行的运动。
由于地球轨道呈椭圆形,且地球自转轴与地球公转平面夹角存在倾斜,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周期性移动。
1. 地球自转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移动地球自转是地球上一天的旋转运动,约为24小时。
由于地球自转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并不垂直,所以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也会有相应的移动。
每天地球都会经历一个完整的自转周期,太阳直射点也会在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2. 地球公转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移动地球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轨道运行一周的时间,约为365.25天。
地球的轨道呈椭圆形,离太阳较远的时候称为远日点,离太阳较近的时候称为近日点。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也会由近日点移动到远日点,然后再回到近日点的位置。
三、太阳直射点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日照时间、气候和季节变化等重要因素。
1. 日照时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日照时间。
在太阳直射点附近的地区,太阳直射的角度较大,昼夜长短差异较小,日照时间相对较长。
而在离太阳直射点较远的地区,太阳直射的角度较小,昼夜长短差异较大,日照时间相对较短。
2. 气候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对地球上的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在太阳直射点附近,由于太阳辐射的强烈和日照时间的长,导致气温较高,气候干燥。
太阳直射点、节气和南北半球季节科普一、太阳直射点及其影响1. 太阳直射点是指地球上纬度为0度的地方,也称为赤道。
当太阳垂直照射到地球赤道上时,这一点被称为太阳直射点。
太阳直射点每年会在北半球的春分和南半球的秋分时出现,此时两极之间的日照时间相等。
2.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每年不同,这是由于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而且地轴倾斜角度为23.5度,造成了地球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
在春分和秋分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附近,这时两极之间的气温差异较小。
而在夏至和冬至时,太阳直射点分别偏向北半球和南半球,造成了季节的变化。
二、节气的由来及意义1. 节气是古代我国农业文明的产物,它是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的。
我国传统节气共有24个,是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而划分的。
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气候环境和农事活动而制定的一种时间计量标准,反映了我国古人对于气候、气象变化的认识。
2. 节气对于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指导人们农事活动的安排,如春节是春耕的开始,谷雨是春季的尾声,夏至是收获的开始,秋分是秋收的时节等。
节气也反映了气候的变化,可以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休闲娱乐活动提供参考。
三、南北半球的季节差异1. 由于地球自转轴倾斜的存在,使得南北半球的气候和季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北半球,当太阳直射点偏向北半球时,南半球正好相反。
北半球的夏季是指太阳直射点偏向北半球,气温升高,而南半球正好是冬季,气温较低;北半球的冬季是指太阳直射点偏向南半球,气温偏低,南半球则处于夏季,气温较高。
2. 南北半球季节的差异在地理、气候、植被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体现。
比如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在12月迎来了夏季,而美国则是冬季,这为全球旅行和生产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总结:太阳直射点、节气和南北半球季节的分化是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的体现,也是人们对天文气候变化认知的产物。
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为地球生态和人类生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太阳直射点是指在地球公转轨道上,太阳光线直接射向地球时,光线垂直射到地球表面的点。
这个点在一年中会随着地球公转而变化,因为地球的自转轴倾斜角度不变,在不同季节里,太阳光线垂直射到地球表面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
什么是太阳直射点?太阳直射点是指当太阳光线穿过大气层并照到地球表面时,这些光线垂直照射到地面上的一个特定点。
这个点位于赤道附近,在不同季节里会随着地球公转而移动。
为什么会有太阳直射点?太阳直射点存在是因为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之间的倾斜角度。
由于这个倾斜角度,当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不同季节里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上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
什么时候会出现太阳直射点?当北半球冬至时(12月21日或22日),南半球将迎来夏至,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
当北半球夏至时(6月20日或21日),南半球将迎来冬至,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
春分和秋分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
太阳直射点的影响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对地球气候和天气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夏至时,南半球会比北半球更加温暖,因为南半球的大部分地区都会受到更多的阳光照射。
反之,在冬至时,北半球将比南半球更加寒冷。
此外,在赤道附近的地区,由于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到地面,因此这些地区的气温相对较高,并且有较强的紫外线辐射。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热带国家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人们免受紫外线伤害。
结论总之,太阳直射点是指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到地面上的一个特定点。
这个点随着地球公转而变化,在不同季节里会出现在不同的位置。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对地球气候和天气产生了影响,因此对于科学家和气象学家来说,了解太阳直射点是非常重要的。
高中地理(太阳直射点、影子方向、昼夜长短)考点详解•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绕着地轴自转,自转的平面为“赤道面”;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公转的平面为“黄道面”。
两个平面存在着一个23°26′的夹角:黄赤交角,因此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23°26′N~23°26′S之间往复移动,移动的周期为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移动的规律如下:①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北移动到北回归线,再向南回到赤道。
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极昼的范围先扩大后缩小;②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再向北回到赤道,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极夜的范围先扩大后缩小。
图1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2、影子的方向影子的方向,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的视运动轨迹有关。
假设某地位于北半球,则影子的方向为:①春分-夏至-秋分:太阳东北日出、西北日落,因此早上影子朝向西南,黄昏影子朝向东南;②秋分-冬至-春分:太阳东南日出、西南日落,因此早上影子朝向西北,黄昏影子朝向西南;③正午影子方向:与观察者的纬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有关,太阳直射点位于观察者以南,则正午影子位于正北;太阳直射点位于观察者以北,则正午影子位于正南;④南/北极点:北极点的影子永远朝向正南,南极点的影子永远朝向正北。
图2 影子的方向例题图3 例题答案:C、A精讲精析:(1)分析影子的方向。
①由于该地为北极点,因此该点的四周,全部为“南”,因此中国结的影子指向正南,拍摄者也位于正南;②如果此时为3月21日(春分),则全球昼夜平分,北极点处应该是一半夜晚、一半白天,而图中全部都为白天,因此不是春分或者秋分。
(2)分析南极点的气候特点。
①南、北半球的季节恰好相反,1月份为南极的夏季,但南极点的冰层很厚,夏季虽然有融化,但仍然比北极要厚很多;②3月1日~21日为南半球的夏半年,南极点及其附近的昼长>夜长;3月21日~31日为冬半年,南极点及其附近夜长>昼长,因此总体来看3月份昼长>夜长,而北极点及其附近地区恰好相反,因此累计昼长:南极点附近>北极点附近;③南极的海拔较高,因此气压较低;④假设南极北极海拔相同,则9月1日~23日为南半球冬半年,气温较低;24日~30日为夏半年,气温较高,因此总体来说气温较低的日子更多。
高中地理(太阳直射点、影子方向、昼夜长短)考点详解•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绕着地轴自转,自转的平面为“赤道面”;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公转的平面为“黄道面”。
两个平面存在着一个23°26′的夹角:黄赤交角,因此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23°26′N~23°26′S之间往复移动,移动的周期为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移动的规律如下:①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北移动到北回归线,再向南回到赤道。
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极昼的范围先扩大后缩小;②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再向北回到赤道,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极夜的范围先扩大后缩小。
图1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2、影子的方向影子的方向,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的视运动轨迹有关。
假设某地位于北半球,则影子的方向为:①春分-夏至-秋分:太阳东北日出、西北日落,因此早上影子朝向西南,黄昏影子朝向东南;②秋分-冬至-春分:太阳东南日出、西南日落,因此早上影子朝向西北,黄昏影子朝向西南;③正午影子方向:与观察者的纬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有关,太阳直射点位于观察者以南,则正午影子位于正北;太阳直射点位于观察者以北,则正午影子位于正南;④南/北极点:北极点的影子永远朝向正南,南极点的影子永远朝向正北。
图2 影子的方向例题图3 例题答案:C、A精讲精析:(1)分析影子的方向。
①由于该地为北极点,因此该点的四周,全部为“南”,因此中国结的影子指向正南,拍摄者也位于正南;②如果此时为3月21日(春分),则全球昼夜平分,北极点处应该是一半夜晚、一半白天,而图中全部都为白天,因此不是春分或者秋分。
(2)分析南极点的气候特点。
①南、北半球的季节恰好相反,1月份为南极的夏季,但南极点的冰层很厚,夏季虽然有融化,但仍然比北极要厚很多;②3月1日~21日为南半球的夏半年,南极点及其附近的昼长>夜长;3月21日~31日为冬半年,南极点及其附近夜长>昼长,因此总体来看3月份昼长>夜长,而北极点及其附近地区恰好相反,因此累计昼长:南极点附近>北极点附近;③南极的海拔较高,因此气压较低;④假设南极北极海拔相同,则9月1日~23日为南半球冬半年,气温较低;24日~30日为夏半年,气温较高,因此总体来说气温较低的日子更多。
太阳直射点的概念一、引言太阳直射点是地球上每年两次发生的现象,也是地球气候变化和季节交替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原理以及对地球的影响。
二、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太阳直射点指的是太阳的垂直射线(也称为垂直入射角),它与地球表面形成一个垂直的角度,这个角度受到地球自转轴的倾斜角度及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的倾角的影响。
由于地球的自转轴倾斜23.5°,所以太阳的直射点会随着地球绕太阳公转而发生变化。
三、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是由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运动引起的。
每年地球绕太阳完成一周运动,太阳直射点也会随之变化。
在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有一个称为赤道的带状地区,太阳的直射点在赤道上往返移动,形成两次太阳直射点。
四、太阳直射点的影响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不同,会对地球上的气候和季节产生影响。
1. 季节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是季节变化的原因之一。
当太阳直射点靠近北半球时,北半球就进入夏季;当太阳直射点靠近南半球时,南半球就进入夏季。
夏季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太阳的垂直射线倾向于北半球,使得北半球得到更多的太阳辐射,气温升高,天气炎热;冬季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南半球得到更多的太阳辐射,气温升高,天气寒冷。
2. 地区气候差异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不同地区的气候也有所不同。
赤道地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比较稳定,因此赤道地区的气候相对稳定,年平均温度高。
而靠近极地的地区,由于太阳直射点的远离和辐射角度的变化,气候变化较为剧烈,温度差异大。
3. 降水分布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也会影响雨季和旱季的分布。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时,赤道地区会受到持续的热力作用,形成热带雨林,年降水量很大;而靠近太阳直射点的地区则容易形成干旱带,降水非常稀少。
4. 海洋环流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也会对海洋环流产生影响。
热带地区的太阳直射点位置稳定,热力作用较强,导致在赤道附近形成热带低气压带,海水蒸发增加,形成热带雨林和热带风暴。
高中地理(太阳直射点、日出、日落、极昼、极夜)考点详解•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绕着地轴自转,自转的平面为“赤道面”;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公转的平面为“黄道面”。
两个平面存在着一个23°26′的夹角:黄赤交角,因此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23°26′N~23°26′S之间往复移动,移动的周期为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移动的规律如下:①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北移动到北回归线,再向南回到赤道。
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极昼的范围先扩大后缩小;②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再向北回到赤道,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极夜的范围先扩大后缩小。
图1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2、日出日落方向不同的季节,太阳日出、日落的方向不同。
以北半球为例,下图中的A点代表北半球的观察点,N、S、W、E分别表示北、南、西、东。
则不同季节太阳的日出日落方向为:①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东北日出、西北日落;②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东南日出、西南日落;③春分/秋分时正东日出、正西日落;④正午时,从北半球看时,太阳位于正南方;从南半球看时太阳位于正北方,从赤道看时太阳位于正上方。
图2 日出日落方向例题图3 例题答案:A、B、A精讲精析:(1)分析优惠政策的优势。
优惠政策的出台,有利于吸引北京的游客,但会造成景区游览人员增多,产生拥堵,游客交通与游览的用时的比值增长,但不会影响旅游服务设施的等级。
(2)分析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旅游资源可以分为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两大类,其中选项A中主要是人文资源,选项C、D主要是自然资源,选项B同时包含了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太行大峡谷)。
(3)分析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①9月23日为秋分,15天为一个节气,因此10月8日为寒露,10月23日为霜降,11月7日为立冬,11月22日为小雪。
太阳的直射区和非直射区太阳的直射区和非直射区是地球表面受到太阳直射和斜射影响的不同区域。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而地球本身是倾斜的,这导致了太阳的直射区和非直射区的形成。
1.太阳的直射区:太阳的直射区是指在地球表面上,太阳光线以垂直角度射向地球的区域。
这个区域随着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而变化。
太阳的直射区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大约在南北纬5°之间的地带。
在夏至和冬至时,太阳的直射区会北移或南移,而在春分和秋分时,太阳的直射区位于赤道上。
2.太阳的非直射区:太阳的非直射区是指地球表面上,太阳光线不是以垂直角度射向地球的区域。
这个区域包括两个回归线(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和两个极圈(北极圈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带。
在非直射区,太阳光线的入射角度大于0°,但小于90°。
3.太阳直射区和非直射区的变化:太阳的直射区和非直射区的分布随着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而变化。
每年夏至时,太阳的直射区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的白昼时间最长,而南半球的黑夜时间最长。
每年冬至时,太阳的直射区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的黑夜时间最长,而南半球的白昼时间最长。
在春分和秋分时,太阳的直射区位于赤道上,全球的白昼和黑夜时间大致相等。
4.太阳直射区和非直射区的影响:太阳的直射区和非直射区对地球的气候、温度、光照时间等有重要影响。
在直射区,太阳辐射能量较强,气温较高,光照时间较长。
而在非直射区,太阳辐射能量较弱,气温较低,光照时间较短。
这种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和生态环境。
5.太阳直射区和非直射区的地理意义:太阳的直射区和非直射区对于地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是地球上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对于气候、生态、农业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太阳的直射区和非直射区也是地球上重要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和探险家。
总结:太阳的直射区和非直射区是地球表面受到太阳直射和斜射影响的不同区域。
它们随着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而变化,对地球的气候、温度、光照时间等有重要影响。
高中地理(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角、影子方向)考点详解(1)日出日落以北半球为例:①春分、秋至,6点日出,18点日落;②夏至,6点前日出,18点后日落;冬至,6点后日出,18点后日落。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复运动,运动的周期为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春分(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夏至(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往南移动,秋分(9月23日)重新直射赤道;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冬至(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返回,向北移动,春分(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
图1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即太阳直射的光线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下图中的红色夹角H)。
正午太阳高度角(H),是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最大的角,在中午的12:00出现。
计算公式:H=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规律:①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角(H)=90°;②太阳不直射时,12:00时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③太阳高度角,等于90°减去该地距离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④从直射点开始,向南北两侧,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减小的角度,恰好等于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差。
图2 正午太阳高度角例题图3 例题答案:B、C精讲精析:(1)判断影子的方向。
如下图,第一张图中,影子位于白色平台的上面,天塔的右侧为一个暗色的凸出港口;对应到第二幅图上面,应该是下图第二幅图中红色线的位置。
第二幅图中有指北针,因此该红线所指的西北方,即为天塔的影子方向。
图4 太阳高度角示意图(2)判断太阳的位置,进而确定时间。
影子在西北方,因此太阳应该位于东南方,应该是日出后的一段时间。
天津低处北半球40°N左右,因此春季秋季6点日出,夏季6点前日出,冬季6点后日出。
因此只有8:00-10:00符合条件,每个季节都是刚刚日出后。
高中地理(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角、极昼、极夜)考点详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绕着地轴自转,自转的平面为“赤道面”;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公转的平面为“黄道面”。
两个平面存在着一个23°26′的夹角:黄赤交角,因此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23°26′N~23°26′S之间往复移动,移动的周期为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移动的规律如下:①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北移动到北回归线,再向南回到赤道。
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极昼的范围先扩大后缩小;②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再向北回到赤道,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极夜的范围先扩大后缩小。
图1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2、太阳高度角正午太阳高度角,指的是当地时间12:00时,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下图中的α)。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观察者的纬度有关,计算公式如下:α= 90°- | β- γ|其中α为正午太阳高度角,β为观察者所处的纬度,γ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其中β-γ表示的是观察者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遵循“同减异加”的规律,即当观察者与太阳直射点位于同一半球时,用减法;当位于不同半球时,用加法。
例如位于同一半球:40°N-20°′N=20°;位于不同半球:40°N-20°S=40°+20°=60°。
图2 太阳高度角例题图3 例题答案:D、A精讲精析:(1)分析太阳高度角与光照面积。
①题干中所说的为“正午”,因此一年中太阳高度角最小时,正午太阳最“低”,即照进室内的光线最远,光照面积最大;②福建位于北半球,因此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太阳高度角最小(太阳高度角α=90°-|β-γ|,β与γ处于不同半球时用加法。
高中地理(太阳直射点,正午、日出、日落方位)考点详解•正午的太阳方位正午的太阳方位,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有关。
太阳直射点位于观察点以南,则正午太阳便位于观察点的南方。
太阳直射点,在地球23°26′N~23°26′S之间往复移动,移动的周期为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移动的规律如下:①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北移动到北回归线,再向南回到赤道;②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再向北回到赤道。
图1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一个回归年)例题下图为安徽省某中学的操场示意图,两侧为行道树(早上8:00前后,东操场大部分被行道树的树荫遮盖)。
读图完成1~2题。
1、为充分利用树荫遮阳,6月某日14:00~14:45该校某班同学上体育课,应选择的最佳地区是()A. ①B. ②C. ③D. ④2、下列日期中,一天中行道树的影子,在地面转动角度最大的是()A. 5月1日B. 6月1日C. 7月1日C. 8月1日答案:A、C精讲精析:(1)分析每个区域的树荫面积。
①安徽省位于北回归线以北,而6月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附近,因此太阳直射点位于该操场以南,即正午12:00时,太阳位于正南;②14:00时,太阳由正南,慢慢向西移动,即位于西南(南偏西);③此时太阳位于西南,因此此时操场的树荫,西操场>东操场,并且西北操场(①)的树荫面积最大。
(2)分析树影的转动角度。
①树影的转动角度,与早上、正午、晚上的太阳位置有关;②冬至时,太阳早上在东南、正午在正南、晚上在正西,因此一天之中树影转过<180°;③春分和秋分时,太阳早上在正东,晚上在正西,一天之中树影转过180°;④夏至时,太阳早上在东北,正午在正南,晚上在西北,一天之中树影转过>180°;⑤因此,夏至时(6月23日)树影转过的角度最大,选项中的7月1日距离夏至(6月23日)最近,因此选项C正确。
高中地理(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角、影子方向)考点详解(1)日出日落以北半球为例:①春分、秋至,6点日出,18点日落;②夏至,6点前日出,18点后日落;冬至,6点后日出,18点后日落。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复运动,运动的周期为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春分(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夏至(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往南移动,秋分(9月23日)重新直射赤道;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冬至(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返回,向北移动,春分(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
图1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即太阳直射的光线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下图中的红色夹角H)。
正午太阳高度角(H),是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最大的角,在中午的12:00出现。
计算公式:H=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规律:①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角(H)=90°;②太阳不直射时,12:00时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③太阳高度角,等于90°减去该地距离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④从直射点开始,向南北两侧,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减小的角度,恰好等于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差。
图2 正午太阳高度角例题图3 例题答案:B、C精讲精析:(1)判断影子的方向。
如下图,第一张图中,影子位于白色平台的上面,天塔的右侧为一个暗色的凸出港口;对应到第二幅图上面,应该是下图第二幅图中红色线的位置。
第二幅图中有指北针,因此该红线所指的西北方,即为天塔的影子方向。
图4 太阳高度角示意图(2)判断太阳的位置,进而确定时间。
影子在西北方,因此太阳应该位于东南方,应该是日出后的一段时间。
天津低处北半球40°N左右,因此春季秋季6点日出,夏季6点前日出,冬季6点后日出。
因此只有8:00-10:00符合条件,每个季节都是刚刚日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