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后叶素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3
垂体后叶素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价值【中图分类号】r7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80-01【摘要】目的:观察探讨垂体后叶素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总结其临床治疗经验及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1月至2011年11月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58例,按照数字抽取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有29例,观察组在术中给予肌瘤的周边肌层注射垂体后叶素,对照组在术中给予肌瘤的周边肌层注射缩宫素,观察对比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术后平均排气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
结果:观察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缩短(p0.05),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术后皆无发生严重并发症,两组术后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垂体后叶素应用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能够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明显优于传统术中肌瘤的周边肌层注射缩宫素预防的效果,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具有重要的临床使用意义。
【关键词】垂体后叶素;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肌瘤属于育龄妇女中一种最为常见的良性病变,其在育龄妇女中的发病率高达20%,部分肌瘤由于其所处位置、大小等因素导致剔除的难度较大,容易导致手术时间耗时长,术中出血较多,进而部分患者甚至手术失败1。
本研究通过观察探讨垂体后叶素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总结其临床治疗经验及临床意义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11月至2011年11月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58例,年龄在21~43岁,中位年龄为29.8±1.8岁,皆通过b超检查证实为子宫肌壁间肌瘤,子宫肌瘤数量均在4个或以上,肌瘤最大直径在6cm或以内,皆排除合并严重的心肝肾脑功能不全,有盆腔手术史的患者。
按照数字抽取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有29例,观察组在术中给予肌瘤的周边肌层注射垂体后叶素,对照组在术中给予肌瘤的周边肌层注射缩宫素,观察对比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术后平均排气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
垂体后叶素在宫腔镜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垂体后叶素在宫腔镜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与价值。
方法:选取2019-1至2021-12我院160例接受宫腔镜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术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法,将其划分为不同小组。
对照组:手术过程中予以宫颈注射缩宫素;探究组:手术过程中予以宫颈注射垂体后叶素+0.9%氯化钠;比对不同方案的应用价值。
结果:探究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膨宫液使用量、膨宫液吸收量均低于对照组,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探究组术后1d、术后2d及术后3d疼痛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互比,存在差异性,(P<0.05)。
结论:子宫黏膜下肌瘤属于临床常见病,宫腔镜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术在临床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可确保治疗效果,同时,予以垂体后叶素宫颈注射可缩短手术时长,减少出血,减少并发症,保证治疗安全性,还可减低患者机体疼痛程度,符合临床治疗需求,值得推广。
【关键词】垂体后叶素;宫腔镜;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肌瘤属于妇科常见良性肿瘤疾病之一,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而形成的[1]。
黏膜下肌瘤是子宫肌瘤的一种,由肌壁间肌瘤向宫腔内生长,突出于子宫腔,与黏膜层直接接触,其特点是可增大宫腔,进而影响子宫收缩,但随着肌瘤体积增大可导致患者机体出现不同程度月经紊乱、腹部肿块、继发性贫血等不良反应,随着病情逐步恶化,还可增加感染、瘤体扭转、压迫输卵管或导致宫腔变形,这对患者的机体健康非常不利,而中年女性为疾病主要发病群[2]。
临床中,针对子宫肌瘤疾病多选择手术方案对疾病进行干预,宫腔镜治疗黏膜下肌瘤是应用宫腔电切镜的单极或双极切除黏膜下肌瘤和内突壁间肌瘤的手术,具有创伤性小,安全性高,但由于手术操作困难,术中耗时长,且出血量过多等情况[3]。
因此,在手术过程中控制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尤为重要。
因此,本文在宫腔镜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术过程中,分别予以垂体后叶素与缩宫素宫颈注射作比较,分析垂体后叶素的应用价值。
垂体后叶素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33例中的应用研究目的:观察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使用垂体后叶素止血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65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
对照组采用缩宫素止血,观察组采用垂体后叶素止血,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和治疗疗效。
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后出血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97%,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90.6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采用垂体后叶素止血可有效的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出血量。
标签:垂体后叶素;缩宫素;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肌瘤是临床上常见的妇科疾病,患者有盆腔紧迫感,可导致经期延长、月经周期缩短等症状,还会造成患者不孕不育,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笔者选取65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33例术中使用垂体后叶素止血,对照组32例使用缩宫素止血,比较两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65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
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与院方签订相关的协议和知情书。
患有贫血、高血压及心脏病的患者不可参与本次研究。
观察组年龄28~50岁,平均年龄(41.56±5.4)岁;肌瘤直径在1.3~7.7cm之间,平均直径(5.89±1.58)cm;肌瘤个数为1~5个,平均个数(2.8±0.4)个;已婚27例,未婚6例。
对照组年龄30~55岁,平均年龄(42.65±5.8)岁;肌瘤直径在1.1~7.9cm之间,平均直径(5.56±1.64)cm;肌瘤个数为1~6个,平均个数(2.9±0.7)个;已婚25例,未婚7例。
2015.11246生殖健康垂体后叶素联合缩宫素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效果陈举青广西博白县中医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 537600【摘 要】目的:探讨垂体后叶素联合缩宫素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应用中的效果。
方法:收集来我院接受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的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发分为两组,25例患者仅使用缩宫素进行药物治疗,作为对照组,25例患者采用缩宫素+垂体后叶素联合治疗法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给药后不同时间血压值。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一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给药后30min 的舒张压和收缩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结论:垂体后叶素+缩宫素联合治疗法可有效减少子宫肌瘤剔除术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患者恢复较快,疗效确切,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子宫肌瘤剔除术;垂体后叶素;缩宫素子宫肌瘤是临床上妇科的一种常见良性肿瘤疾病,目前该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以手术剔除法为主,在对患者的子宫肌瘤进行剔除的过程中,会造成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术中出血和手术创伤,影响了患者术后身体的恢复[1],因此如何有效的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和降低手术损伤对于提高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本次研究分别考察了单纯缩宫素和缩宫素+垂体后叶素两种治疗方法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效果,并对两种方法的治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来我院接受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的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发分为两组,25例患者仅使用缩宫素进行药物治疗,作为对照组,25例患者采用缩宫素+垂体后叶素联合治疗法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见表1。
1.2 方法1.2.1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法进行治疗,术前均采用全身麻醉,取仰卧位,于患者右下腹的麦氏点、左下腹反麦氏点及脐轮部位进行穿刺,其中对照组患者于子宫肌层注入生理盐水+20U 缩宫素;观察组患者于子宫肌层注入生理盐水+20U 缩宫素+12IU 垂体后叶素[2],待瘤体极其周边组织的子宫肌层呈白色,使用单极电钩于瘤体的正中位置行纵行或梭形切开,直至瘤核,切口长度控制在瘤体长度的3/4左右,使用手术钳对瘤体进行牵引、旋转,使瘤体完全剥离,在腹腔镜视野下进行全层缝合,将组织标本取出后,对穿刺口进行那个缝合,术后对手术切口部位使用无菌纱布进行常规覆盖。
垂体后叶素和缩宫素在子宫肌瘤剥除术中的临床效果分析目的:研究对比子宫肌瘤剥除术中应用垂体后叶素和缩宫素行预处理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7年3月所收治的30例经腹子宫肌瘤剥除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按照就诊时间将其分为研究组(n=16)和对照组(n=14),对照组患者在手术中应用缩宫素行预处理,研究组患者在手术中应用垂体后叶素行预处理,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效果。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53.56±12.87)min,术中出血量(57.89±30.27)ml,明显少于对照组(74.89±9.44)min、(119.47±67.12)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垂体后叶素应用在子宫肌瘤剥除术中的临床效果优于缩宫素,能够有效减少术中的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retreatment of pituitrin and oxytocin in the treatment of uterine leiomyoma.Method:30 cases with removal uterine fibroid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objects of study,from January 2014 to March 2017.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study group(n=16)and the control group(n=14).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Oxytocin before the operation.The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Pituitrin as pared and analyzed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Result:The operative time (53.56±12.87)min,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57.89±30.27)ml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74.89±9.44)min,(119.47±67.12)ml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The clinical effect of using Pituitrin in the uterine fibroids is superior than Oxytocin,i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amount of bleeding in surgery,shorten the operation time,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 Uterine fibroids;Pituitrin;Oxytocin子宮肌瘤(Hysteromyoma)为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该病症的发病率在20%~30%之间[1],多发生在30~50岁的中年妇女中[2-3]。
垂体后叶素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疗效观察
龙金平
【期刊名称】《现代医药卫生》
【年(卷),期】2011(027)012
【摘要】目的:探讨垂体后叶素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减少子宫切口出血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将40例子宫肌瘤剔除患者随机分为垂体后叶素组和缩宫素组.结果:垂体后叶素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能较缩宫素更加有效地减少子宫切口出血,缩短手术时间.结论:对条件合适的无垂体后叶素使用禁忌证的子宫肌瘤患者,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推广使用垂体后叶素.
【总页数】2页(P1846-1847)
【作者】龙金平
【作者单位】桃源县人民医院,湖南,桃源,4157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1
【相关文献】
1.垂体后叶素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疗效观察 [J], 覃花婵
2.垂体后叶素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疗效观察 [J], 覃花婵
3.垂体后叶素联合套扎止血法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 魏宏; 白雨昕; 王华
4.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使用不同剂量的垂体后叶素联合缩宫素对患者进行止血治疗的效果对比 [J], 游美琴
5.马来酸麦角新碱联合垂体后叶素在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止血效果 [J], 钟兰香;戴优霞;张美媛;刘莉;刘小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垂体后叶素在子宫肌壁间肌瘤剥除术中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子宫肌壁间肌瘤剥除术的止血方法及应用垂体后叶素的临床效果,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62例拟行子宫肌壁间肌瘤剥除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垂体后叶素组:垂体后叶素6u+生理盐水9ml子宫肌层注射;催产素组:催产素10u+生理盐水9ml子宫肌层注射。
分析两组用药前后的血压变化、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并发症。
结果: 62例手术均顺利。
垂体后叶素组与催产素组相比,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2个;肌瘤最大直径0.05)(见表2);术后2天患者体温均恢复正常,无感染、出血等并发症。
3讨论子宫肌瘤剥除术无疑是一种保留器官的理想手术方式[1],但是子宫肌瘤剔除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术中出血[2],传统经腹术式的各种止血方式目前采用较多的是子宫肌层注射缩宫素[3],缩宫素与子宫肌层的缩宫素受体结合,通过增加细胞内钙离子促进子宫平滑肌收缩,其对于妊娠子宫的促进宫缩效力比较强,但对非妊娠子宫则不敏感,与非妊娠子宫缩宫素受体表达无关。
本文采用子宫肌层垂体后叶素注射[4],垂体后叶素是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血管加压素(VIa)受体,通过鸟苷酸调节蛋白激活细胞膜内磷脂酶C,使磷脂醇二磷酸生成三磷酸肌醇,内质网释放钙离子,血管平滑肌收缩,有研究表明,不但子宫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含有大量的VIa受体,子宫肌膜上也含有大量VIa受体,可引起子宫平滑肌的强烈收缩,生育期、妊娠期和绝经期妇女的子宫均表达此受体[5]。
因此,垂体后叶素注射于子宫肌壁后,可引起子宫平滑肌及血管平滑肌的双重收缩,对于非妊娠子宫比缩宫素的治疗效果更好。
有研究表明,在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子宫切除术和阴式子宫切除术中,子宫肌层注射垂体后叶素可明显减少出血量和缩短手术时间,效果明显优于缩宫素。
垂体后叶素对平滑肌(尤其对血管及子宫肌层)有强烈的收缩作用[6],因此,本品可导致血压升高,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禁用垂体后叶素的半衰期为10~20min,应用垂体后叶素后15min收缩压上升,但30min时,血压基本恢复正常,本研究中没有发生心脑血管意外和其他不良反应。
垂体后叶素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临床观察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30~50岁妇女,育龄期妇女的发病率高达20%~25%。
目前,子宫肌瘤的剔除术是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方法之一。
然而,由于子宫肌瘤的生物学特性,其剔除术过程中的出血量较大,给手术操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如何有效地减少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出血量成为了临床医生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垂体后叶素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临床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过B超检查确诊为子宫肌瘤,且无其他严重并发症。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
对照组年龄32~51岁,平均(41.2±5.3)岁;肌瘤个数1~4个,平均(2.3±0.8)个;肌瘤最大径线2~5cm,平均(3.4±0.9)cm。
试验组年龄31~53岁,平均(42.1±4.9)岁;肌瘤个数1~5个,平均(2.4±0.7)个;肌瘤最大径线2~6cm,平均(3.5±0.8)cm。
两组患者的年龄、肌瘤个数和肌瘤最大径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
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垂体后叶素治疗。
具体操作如下:在手术开始前,使用垂体后叶素6U加入生理盐水20ml中,进行宫颈预处理。
在手术开始时,将垂体后叶素12U加入生理盐水50ml中,用于注射肌瘤周围组织。
如果肌瘤较大或多个肌瘤同时存在,可在切除前使用垂体后叶素6U 加入生理盐水50ml中,进行肌瘤周围组织的注射。
在手术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垂体后叶素的用量。
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了解其术后恢复情况及复发情况。
二、结果1、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试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而手术时间则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
垂体后叶素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目的:了解垂体后叶素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止血作用和安全性。
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160例,采用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80例),试验组子宫肌瘤肌层注射垂体后叶素6 U,对照组子宫肌瘤肌层注射缩宫素10 U,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心血管不良反应、术后恢复情况。
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其手术时间明显短(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少(P<0.05),心血管不良反应未见明显增加,术后恢复快。
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子宫肌瘤肌层注射小剂量垂体后叶素,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并发症少,可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and the safety of Pituitrin in laparoscopic myomectomy.Method: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5,160 cases with laparoscopic myomectomy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80 cases in each group),6 units Pituitrin were injected into uterine myoma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10 units Oxytocin were injected into uterine myoma in the control group,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surgical time,cardiovascular adverse reactions,and postoperative recovery were observed.Result: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shorter operation time(P<0.05),less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P<0.05),faster postoperative recovery,and cardiovascular adverse reactions did not se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Conclusion:In laparoscopic myomectomy,uterine myoma muscular injection of low-dose Pituitrin,can decreas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shorten the operation time,and has less complications,it can be widely used in clinic.[Key words] Pituitrin;Oxytocin;Laparoscope;Uterine myoma子宫肌瘤是女性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病率为20%~30%。
垂体后叶素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临床止血效果研究粱丹丹;陈健华;章芸;杨恒生【摘要】目的:探讨垂体后叶素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止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90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资料进行分析,采用随机数字袁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缩宫素止血,实验组采用垂体后叶素止血,比较两组止血效果.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红蛋白术前与术后3d差值以及术后排气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10 min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术中采用垂体后叶素止血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期刊名称】《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年(卷),期】2016(016)001【总页数】2页(P38-39)【关键词】子宫肌瘤剔除术;垂体后叶素;腹腔镜;止血【作者】粱丹丹;陈健华;章芸;杨恒生【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桥头医院妇产科东莞523523;广东省东莞市桥头医院妇产科东莞523523;广东省东莞市桥头医院妇产科东莞523523;广东省东莞市桥头医院妇产科东莞5235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3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中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由于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且在30~50岁女性中比较普遍[1]。
目前,临床上对于子宫肌瘤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常规方法更多的以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为主,这种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症状,但是术中容易出现出血等较多问题,增加患者创伤,影响手术视野,提高手术难度。
传统止血方法主要以缩宫素为主,但是长期止血效果欠佳,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影响止血预后[2]。
近年来,垂体后叶素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止血中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
为了探讨垂体后叶素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临床止血效果。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90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资料进行分析。
垂体后叶素在子宫肌瘤剜出术中的运用曹 立(安庆市立医院妇产科,安庆 246003)摘要 目的 探讨垂体后叶素在子宫肌瘤剜出术中的止血作用。
方法 选用术中宫体注射垂体后叶素及注射催产素2种方法进行比较。
结果 垂体后叶素出血量少(P<0101)。
结论 运用垂体后叶素可减少术中出血量,使手术操作方便。
关键词 子宫肌瘤;垂体后叶素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本院自1998年11月至2001年12月,4年间共收治子宫肌瘤714例,手术治疗659例,有全子宫切除术(包括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次全子宫切除术、阴道内肌瘤摘除术和经腹子宫肌瘤剜出术等,其中子宫肌瘤剜出术65例,占肌瘤手术9186%,比方维珍报道略高〔1〕。
为减少肌瘤剜出术中出血,运用子宫体注射垂体后叶素及催产素,为探讨垂体后叶素在子宫肌瘤剜出术的止血作用,对34例用垂体后叶素及31例用催产素2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1 一般资料11111 垂体后叶素组(垂体组)34例,年龄最大42岁,最小22岁,平均34岁;催产素组31例,年龄最大36岁,最小21岁,平均31岁。
两组均无高血压、心脏病、肺心病史,都有不同程度贫血。
11112 子宫肌瘤数目、部位和大小 垂体组:单发20例,多发14例,肌瘤最多13枚,肌壁间24例,浆膜下6例,混合型4例,肌瘤最大直径14cm;催产素组:单发19例,多发12例,肌瘤最多11枚,肌壁间25例,浆膜下4例,混合型2例,肌瘤最大直径13cm。
112 止血方法 垂体组 用垂体后叶素10~20单位加生理盐水10~20ml稀释后沿肌瘤周边上下左右分4点浸润注射,即刻见子宫体迅速收缩,浆膜面苍白,立即纵形切开子宫浆膜层、肌层,直达肌瘤核,逐剜出瘤体。
用0/1可吸收线间断缝合子宫肌层,0/2可吸收线连续褥式缝合浆膜层。
催产素组 用催产素20单位直接注射肌瘤四周,子宫收缩较弱,浆膜层变白不明显,用同样方法剜出瘤体,缝合子宫。
垂体后叶素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价值作者:张彬严玉琼
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10期
【中图分类号】R7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80-01
【摘要】目的:观察探讨垂体后叶素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总结其临床治疗经验及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1月至2011年11月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58例,按照数字抽取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有29例,观察组在术中给予肌瘤的周边肌层注射垂体后叶素,对照组在术中给予肌瘤的周边肌层注射缩宫素,观察对比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术后平均排气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
结果:观察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缩短(P0.05),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术后皆无发生严重并发症,两组术后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垂体后叶素应用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能够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明显优于传统术中肌瘤的周边肌层注射缩宫素预防的效果,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具有重要的临床使用意义。
【关键词】垂体后叶素;子宫肌瘤剔除术
子宫肌瘤属于育龄妇女中一种最为常见的良性病变,其在育龄妇女中的发病率高达20%,部分肌瘤由于其所处位置、大小等因素导致剔除的难度较大,容易导致手术时间耗时长,术中出血较多,进而部分患者甚至手术失败1。
本研究通过观察探讨垂体后叶素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总结其临床治疗经验及临床意义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11月至2011年11月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58例,年龄在21~43岁,中位年龄为29.8±1.8岁,皆通过B超检查证实为子宫肌壁间肌瘤,子宫肌瘤数量均在4个或以上,肌瘤最大直径在6cm或以内,皆排除合并严重的心肝肾脑功能不全,有盆腔手术史的患者。
按照数字抽取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有29例,观察组在术中给予肌瘤的周边肌层注射垂体后叶素,对照组在术中给予肌瘤的周边肌层注射缩宫素,观察对比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术后平均排气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
两组患者从年龄、肌瘤数目、肌瘤大小等方面进行对比无明显的差异性(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皆采取持续性硬膜外麻醉的麻醉方式,皆在术前持续导尿,常规行开腹手术的步骤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术。
1.2.1 观察组在术中给予宫体注射垂体后叶素,选择对肌瘤周边的子宫肌层内注入6U垂体后叶素(配入8mL 0.9%的氯化钠注射液中),观察瘤体表面变苍白,子宫迅速收缩后,切
开子宫浆肌层,深达肌瘤,固定肌瘤,将肌瘤包膜进行分离,完全将肌瘤剔除干净位置,若有明显出血点,则采取电刀电凝止血,采取2-0可吸收线对肌瘤残腔进行连续缝合,注意缝合时不可留有死腔,选择在临近基底的位置,以弯钳把肌瘤的基底部紧紧夹住,确保顺利地剔除肿瘤,同时把残腔关闭;术后常规静脉滴注缩宫素与抗生素,共治疗2天。
1.2.2 对照组在术中给予肌瘤的周边肌层注射20U的催产素,其余手术方法同上。
1.3 统计学方法本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的数据通过卡方软件V1.61版本进行统计,期间的数据比较使用X2检验,计量单位为%;本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术后平均排气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的数据通过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期间的数据比较使用t检验,以X±S为计量单位,P
2 结果
观察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缩短(P0.05),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术后皆无发生严重并发症,两组术后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皆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出现。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41例中男24例,女17例,年龄45—60岁27例,61—86岁14例,病程时间10—20年26例,20年以上15例。
曾出现肺性脑病4例,心源性腹水3例。
依照2000年全国肺心病诊断标准,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心累气紧、口唇发绀,双肺散在湿鸣、肝大、双下肢水肿、尿少等。
1.2 治疗方法:两组按照常规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积极给氧、有效的控制感染等;治疗组加用肝素20-40mg、多巴胺5-10mg、654-2? 5—15mg,溶于5%—10%葡萄糖液(有糖尿病者可用0.9 %生理盐水替代)100—150ml中,按照8—16滴/min,每日1次,7d为一疗程。
1.3 疗效判断:显效:症状消失、水胂消退,肝回缩正常,尿量正常,肺内罗音消失;有效:症状明显缓解,已有的体征消失或减轻;无效:症状无缓解甚至加重。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15例(75%),有效4例(20%),死亡1例(5%),总有效率95%。
对照组显效8例(38.1%),有效9例(42.9%),无效2例(9.5%),死亡2例(9.5%),有总有效率81%。
经过统计学X2检验,P值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