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狼7
- 格式:ppt
- 大小:358.00 KB
- 文档页数:20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狼》优秀教案三篇《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
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
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狼》优秀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狼》优秀教案一〈一〉、教学目标、重难点。
1、熟读文章,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解释。
2、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复述故事3、正确认识人和动物的关系,多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过程本课的学习分2个课时完成。
程序一课前预习1、朗读课文,做到通顺流利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疏通文意。
程序二课堂教学一、情境导入二、作者作品简介三、自学成果展示学习文言文必须重视朗读,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朗读的积极性,针对初一学生的特点,朗读竞赛的形式效果较为显著。
1.朗读①2分钟自由大声朗读,准备小组流水读比赛;②小组流水读比赛,看哪个小组用最少的人数读完全文。
流水朗读指的是各小组同学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语句通畅,不漏字,不添字,不读破句子,不读错字音,一旦有误,由下一个同学跟上继续读。
2、难词难句交流,学生翻译课文①交流自学时遇到的难词难句,讨论。
②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教师进行指导。
③教师出示字词的有关投影片,进一步落实字词。
四、创造性复述故事1、概括故事内容。
这一问题,旨在帮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为后面的环节做铺垫。
学生很快就可以概括出主要情节是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以上讲的是从屠夫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我又提供了另一个考虑角度即狼的角度来复述故事:“狼”眼看世界。
主要情节是遇屠――追屠――诱屠――被杀。
2、实践要求:用第一人称复述故事。
用第一人称,能使学生能设身处地地进入想象,更好揣摩语言的精妙,体会情节的起伏。
方法指导:为展开铺叙,可用对课文“添枝加叶”的方法来展开想象。
如:设置环境、添加动静、加上声色、安排远近、配上衬景、表现心理。
题目:探寻《狼》每个字的意思正文:1、《狼》是《七年级上册语文》的第18课,是一篇记叙文。
文章讲述了作者在冬天里与狼的一次接触,文章用诗一般的笔法描写了狼的形态和气质,同时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野性动物的尊重。
文章生动而真实,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接下来我们将对《狼》这篇文章中的每个字进行逐一解析,探究其由来和含义,带你一起深入阅读这篇文学之美。
3、《狼》一词在汉语中的意思指的是体型稍大,生活在野外的猛兽。
它属于犬科,是一种以群体生活为主的动物。
4、该词的构字形声,由两部分构成,左边是“犭”,代表动物;右边则是“良”,代表“好”的意思。
狼被取作“良”的偏旁,可能是古人对这种动物的评价,认为它们具有一些优秀的特质。
5、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狼》一词也经常出现。
比如古诗《青青河边草》中就有“遥闻狼叫,愁人心绪”的描写。
在这里,狼作为恶象出现,暗示着危险和凶险的存在。
6、然而,在现代文学中,《狼》这一形象逐渐发生了转变。
它不再单纯地代表凶兽和恶劣的意义,而更加注重其野性和忠诚的特质。
比如人们常常用“狼性”来形容某种积极进取的精神,而“狼人”这一形象也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7、除了在汉语中,《狼》这一词在其他语言中也有相似的表达。
比如英语中的wolf,德语中的Wolf,法语中的loup等等。
8、《狼》这一词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重的象征意义。
它既代表着残酷和丛林中的恐惧,也代表着野性和自由的生存状态。
对于文学创作和语言表达来说,《狼》这一形象是极具魅力和启迪性的。
结尾:通过以上对《狼》一词的逐一解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一词汇在文学作品中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它既具有狂野和凶险的一面,也有忠诚和勇气的品质。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狼》这篇文章的过程中,能够深入思考词语背后的意义,领悟其中所包含的精神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篇文学之美。
很长时间以来,《狼》一直是人们心中的神秘与野性的象征。
它在文学作品中扮演了各种不同的角色,既有凶猛的一面,也有忠诚的品质。
一、注意事项。
1.认真听讲;
2.勤于练习;
3.做好联系;
4.学习责任心;
5.整理资料;
6.分析总结;
7.多加思考。
二、学习目标。
1.认识语文狼彩中重要的文本知识;
2.探究文本结构、体例,理解语言特点;
3.熟悉经典诗词体会和学习,欣赏精美文学艺术;
4.学习文章写作,培养理性思维和宽阔视野;
5.发展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三、学习内容。
1.探究文章结构、体例,了解语言特点;
2.学习文章写作,培养理性思维和宽阔视野;
3.学习经典诗词,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通过阅读拓宽视野,拓展知识面;
5.发展独立思考和观察能力,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6.狼七彩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狼》译文及知识点《狼》蒲松龄·清朝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占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
(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
(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但是前面的狼又到了。
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非常为难,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
(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柴草,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户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着刀。
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
(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准备从隧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
(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
(屠户)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增加笑料罢了。
注释1.屠:屠夫2.止:通“只”,3.缀:紧跟4.从:跟从。
七年级语文狼我是一只狼,生活在广袤的森林中。
每天清晨,我都会跟随狼群一起出发,寻找食物。
狼群中的年幼狼都很调皮,它们总是在我身边嬉戏打闹,但我却从来不嫌弃它们,因为它们就像是我的孩子一样。
我喜欢在草原上奔跑,感受风的呼啸。
当夜幕降临,月亮高挂在天空中时,我会独自来到一处山顶,仰望星空。
那些闪烁的星星仿佛是我的朋友,它们陪伴着我度过每一个夜晚。
有一天,我遇到了一只受伤的小兔子。
它被草丛中的蛇咬伤了,我立刻冲过去救了它。
小兔子感激地望着我,我知道我得到了一个朋友。
从那天起,小兔子就成为了我的伙伴,我们一起探索森林,寻找食物。
在森林中,我还结识了一只聪明的狐狸。
狐狸告诉我许多关于森林的知识,比如哪些植物可以治疗伤口,哪些动物是危险的。
我很庆幸有狐狸这个朋友,它让我变得更加聪明。
有一天,森林中来了一群人,他们带着枪和网。
他们想要捕捉我们,将我们关在笼子里。
狼群四散奔逃,我也和小兔子、狐狸一起躲避追捕。
我们找到了一个隐蔽的洞穴,躲在里面。
虽然我们没有被捕捉到,但是我心里却充满了担忧。
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园,我决定去和人类交流。
我找到了人类的领袖,用自己的语言和它交流。
我告诉它我们并没有伤害人类,只是想要生活在这片美丽的森林中。
人类领袖被我的诚实和勇气所打动,他答应不再捕捉我们。
从那以后,我成为了森林的守护者。
我和小兔子、狐狸一起保护这片美丽的家园,让每一个生灵都能够自由地生活。
虽然我们不能说人类就是我们的敌人,但我们希望人类能够更加尊重自然,与我们和平共处。
这就是我作为一只狼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要勇敢地面对困难,保护我们的家园。
无论是狼群还是其他动物,我们都应该尊重彼此,共同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地球上。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自然更加美好吧!。
七年级语文课文狼知识点在七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名为《狼》的课文,该篇文章通过描写狼的形象,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文笔流畅,内容深入,富有启发性。
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这篇课文,包括其中的语言表达和相关知识点。
一、狼的形象文章开头就描写了狼的形象:“狼长长的身体,修长的腿,又有着粗壮的尾巴。
眼睛是黄色的,瞪起来很凶恶。
”这段描写采用了形象生动的语言,让读者可以想象出一只狼的形态。
这种形象生动的描写方式,在文章中屡见不鲜。
比如在描写狼的叫声时,“呜呜”的叫声仿佛在读者的耳畔回响;而在描写狼的牙齿时,“狼齿锋利”的语言更是让人感到狼的凶猛。
二、人与自然文章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员,人们需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能滥杀滥捕动物。
文章中提到的“狼的一声吼,令人心中发寒”,实际上是在提醒人们,“不要滥杀动物”。
人们要学会尊敬自然,保护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科学知识在文章中,作者描写了狼的生活习性和狼群的组成方式。
这其中融入了一些科学知识,让读者可以了解到一些有趣的狼知识。
比如在文章中,描写了狼在雪地上奔跑的姿势:“狼群虽然跑得很快,但它们的动作却很轻盈,不会嘈杂。
”这说明狼脚下的那条雪道,实际上是属性于其“滑动奔跑”的动作方式。
这种姿势能让狼在雪地上快速奔跑,却又不会嘈杂。
四、语言表达在《狼》这篇课文中,可以看到作者采用了大量的形容词、比喻等修辞手法,让文中的语言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比如文章中描写的“雪原已经成了狼的舞台,雪花已经成了狼的天籁”,就是对狼舞台和天籁的比喻,让人们不禁心生敬畏之情。
总之,《狼》这篇课文通过描绘狼的形象和狼与自然的关系,让读者得到了很多启示。
读完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能了解到狼的形态和生活习性,更重要的是,理解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
这篇课文是一篇具有很高阅读价值的文章,值得学生们深入探究。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狼》优秀教案三篇《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
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
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狼》优秀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狼》优秀教案一〈一〉、教学目标、重难点。
1、熟读文章,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解释。
2、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复述故事3、正确认识人和动物的关系,多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过程本课的学习分2个课时完成。
程序一课前预习1、朗读课文,做到通顺流利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疏通文意。
程序二课堂教学一、情境导入二、作者作品简介三、自学成果展示学习文言文必须重视朗读,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朗读的积极性,针对初一学生的特点,朗读竞赛的形式效果较为显著。
1.朗读①2分钟自由大声朗读,准备小组流水读比赛;②小组流水读比赛,看哪个小组用最少的人数读完全文。
流水朗读指的是各小组同学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语句通畅,不漏字,不添字,不读破句子,不读错字音,一旦有误,由下一个同学跟上继续读。
2、难词难句交流,学生翻译课文①交流自学时遇到的难词难句,讨论。
②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教师进行指导。
③教师出示字词的有关投影片,进一步落实字词。
四、创造性复述故事1、概括故事内容。
这一问题,旨在帮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为后面的环节做铺垫。
学生很快就可以概括出主要情节是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以上讲的是从屠夫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我又提供了另一个考虑角度即狼的角度来复述故事:“狼”眼看世界。
主要情节是遇屠――追屠――诱屠――被杀。
2、实践要求:用第一人称复述故事。
用第一人称,能使学生能设身处地地进入想象,更好揣摩语言的精妙,体会情节的起伏。
方法指导:为展开铺叙,可用对课文“添枝加叶”的方法来展开想象。
如:设置环境、添加动静、加上声色、安排远近、配上衬景、表现心理。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狼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狼》笔记可以按照以下内容进行整理:
1. 课文简介:《狼》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通过讲述屠户与狼的斗争,展现了狼的贪婪、狡猾和愚蠢,以及屠户的勇敢和智慧。
2. 生字注音:需要掌握课文中的生字,如“缀”、“窘”、“恐”、“薪”、“苫”、“弛”、“眈”、“隧”、“寐”、“黠”、“寐”、“尻”、“假寐”等。
3. 重点词语解释:需要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如“缀行”、“首尾相应”、“隧入”、“意暇甚”等。
4. 句子翻译:需要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屠惧,投以骨”、“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5. 内容理解:需要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狼的贪婪、狡猾和愚蠢,以及屠户的勇敢和智慧。
同时,需要理解课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如“目似暝,意暇甚”、“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6. 主题思想:通过学习《狼》这篇课文,我们可以认识到狼的贪婪、狡猾和愚蠢,以及人在与狼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和智慧。
同时,课文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面对贪婪、狡猾的敌人时,我们应该勇敢、机智地与之斗争。
7. 写作特点:需要了解《狼》这篇文言文的写作特点,如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富有哲理的议论等。
以上是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狼》的笔记整理,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法和表达方式,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
七年级语文上册《狼》知识点及同步练习【知识点】一、作者简介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文学家,清朝山东淄川(今山东省淄博淄川区)人,代表作是《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491篇,多以鬼狐故事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表露作者的思想。
二、文体知识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
志怪,就是记录怪异。
志怪小说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产生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
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志怪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三、理解文言文1.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注释】屠:屠户。
止:仅,只。
缀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
缀,连接、紧跟。
行,走。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译文】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
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2.原文: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注释】投以骨:把骨头投给狼。
并驱:一起追赶。
如故:跟原来一样。
【译文】屠户害怕了,把一块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着。
屠户又扔给另一只狼一块骨头,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就停了下来,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了上来。
骨头已经被扔完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3.原文: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注释】窘:处境困迫,为难。
敌:敌对。
这里是攻击的意思。
顾:看,视。
积薪:堆积柴草。
苫蔽:覆盖、遮盖。
少时:一会儿。
径:径直。
去:离开。
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瞑:闭上眼睛。
意:神情、态度。
倚:靠。
弛:解除,卸下。
前:上前。
眈眈:注视的样子。
【译文】屠户处境困迫,非常为难,恐怕前后一起受到它们的攻击。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复习---《狼》(解析版)一、知识点回顾《狼》原文及翻译原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
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
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
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
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
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字词分类整理1、通假字:“止”通“只”,意思是只.(止有剩骨;止露尻尾;止增笑耳)。
2、一词多义:①之:复投之(代词,代骨头)又数刀毙之/亦毙之(代词,代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主谓之间,不译)久之(助词,凑足音节,不译)②以:投以骨(把)以刀劈狼首(用)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盖以诱敌(来,用来)③止:止有剩骨(“止”通“只”)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停止)④乃: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乃悟前狼假寐(才)⑤前: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形容词,先前的)狼不敢前(动词,上前)⑥意:意暇甚(神情)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想,打算)⑦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方,名词)3、古今异义:①弛担持刀弛古义:放下;今义:松弛。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狼》注释译文赏析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
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
补博士弟子员。
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0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
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
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注释(1)屠:这里指屠户,宰杀牲畜卖肉的人。
(2)晚:夜晚,晚上。
(3)归:回家。
(4)止:通“只”,翻译为仅,只。
(5)缀行甚远:紧随着走了很远。
缀,连接,紧跟。
甚,很。
(6)惧:害怕(7)投以骨:倒装,就是“以骨投之”,意为把骨头扔给狼。
以,把。
(8)从:跟从,跟随。
(9)复:又,再(10)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11)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并,一起。
故,旧、原来。
(12)窘(jiǒng):困窘,处境危急,困迫为难。
(13)恐:恐惧,担心。
(14)敌:意动用法。
这里是动词,指攻击的意思。
(15)顾:看,视。
这里指往旁边看。
(16)积薪:堆积柴草。
积,堆积。
七年级上册语文狼必考知识点作为中学学生,语文狼是必须要面对的难关之一,但是只要掌
握了狼必考知识点,就可以轻松应对考试。
以下是七年级上册语
文狼必考知识点。
一、基础知识
1. 词汇:学生需要掌握此单元所出现的生字词和词组,并能够
正确运用。
2. 成语:学生需要熟记所出现的成语,并能够理解其含义和正
确地运用。
3. 标点符号:学生需要掌握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和引号的用法。
二、阅读理解
1. 阅读理解技巧: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阅读理解题型,如主旨大意题、细节理解题和推理判断题,并学会灵活运用不同的答题技巧。
2. 阅读技能: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来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特别是对于熟词生义、新词猜意、主旨大意和推理判断等方面有一定的训练。
三、写作
1. 写作技巧:学生需要了解文章结构和段落的组织方式,掌握如何写好开头、结尾等,以及如何使用连接词和过渡词来使文章更连贯。
2. 作文常见错误:学生需要学会避免一些常见的作文错误,如语病、句子结构错误和拼写错误等。
以上就是七年级上册语文狼必考知识点的一些介绍。
如果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并且在平时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那
么狼就不再是难以攀登的高峰,而是一个可以轻松面对的语文练习题。
七年级上册课文狼笔记以下是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狼》的笔记:一、作者简介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
二、相关背景《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聊斋志异》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大多来自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传说。
三、主题思想本文讲述了一个屠户途中遇狼,惧狼、御狼,最后杀狼的故事,说明了狼再狡猾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被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四、段落划分第一部分(1-4):记叙了屠户与狼斗争的经过。
第二部分(5):作者发表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
五、写作特色1.情节曲折,结构紧凑。
2.语言简洁生动。
六、重点语句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表现了狼的狡猾。
2.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表现了狼的悠闲、阴险。
3.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表现了狼的狡猾、阴险。
七、问题思考1.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屠户的机智主要表现在他善于利用有利的地形和条件,以及他对狼的习性和行为的了解。
例如,他利用麦场的柴草堆来躲避狼的攻击,利用自己的刀来杀死狼。
2.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面对困难和危险,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和勇敢,不要被恐惧所控制。
(2)我们应该善于利用周围的资源和条件,来保护自己和战胜敌人。
(3)我们应该对敌人的习性和行为有一定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应对他们的攻击。
(4)我们应该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不轻易放弃,直到最终战胜困难。
以上是关于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狼》的笔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狼》课文解析整体把握(一)主旨本文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两只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刀下的故事。
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分别从屠户和狼的角度来理解。
屠户最终战胜了两只狼,歌颂了人的勇敢、智慧和斗争精神,同时也告诉我们对待狼和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可妥协让步,必须勇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另外,从狼的角度来看,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作者着力突出狼的狡诈、阴险,“狼亦黠矣”但最终仍逃不了“而顷刻两毙”的命运,是不是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任何阴险狡诈卑劣的手段都战胜不了智慧和勇敢。
讽喻那些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怎样最终都要失败。
(二)结构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前四段,是叙事,描写了整个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过程;第二部分是第五段,是议论,表明作者观点,点明文章的主题。
第一部分叙事主要借助于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形象、展开情节。
第一段简洁地叙述了屠户遇狼的时间、地点和情况。
屠户在“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却又行人断绝,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让两只恶狼给盯住了。
草草几笔,就勾画出危急的处境,紧张的气氛,实在扣人心弦,为后面描述屠户的斗争策略作了铺垫。
第二段面对意想不到的恶狼,屠户首先是“惧”。
于是采取迁就的策略,“投以骨”。
虽使两狼“缀行甚远”的情况暂时有了改变,但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直到骨头投尽了,也没有填饱饿狼的饥肠,而“并驱如故”,因此屠户处境更加危险。
这就充分暴露了狼的贪婪本性,证明了屠户退让迁就策略的失败。
第三段“屠大窘”,说明情况已处危急关头,屠户或者被狼吃掉,或者把狼杀死。
面临生死屠户意识到怕死是不行的,退让是无用的,唯一的方法是:杀狼。
屠户机敏地“奔倚”在积薪之下,放下担子,拿起刀,避免了前后受敌的处境,来开防御之势,而狼亦“眈眈相向”,故事出现转机,同时营造了“剑拔弩张”的气氛,双方进入相持阶段。
第四段作者在描写两狼对屠户“眈眈相向”之后,又变换笔法,写一只狼竟然自己走开,另一只狼装作驯良的家狗形态蹲着,然后闭着眼睛打盹,样子十分悠闲。
第七课狼作者简介: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
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
补博士弟子员。
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
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
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作品简介:本文选自《聊斋志异》。
“聊斋”是指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事。
《聊斋志异》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是我国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它的主要艺术特色是:语言精炼,想象丰富,情节曲折。
(一)赏析讲解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只)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一个屠户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
途中有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投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跟随屠户)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
屠户再次扔骨头,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了下来而先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过来了。
七年级上册语文《狼》体裁《狼》是一篇描写狼的生活和形象的小品文,本文的体裁为散文。
散文是一种以平实、自然、真实的语言,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写和表现,来达到抒发作者感情、传达思想、提高读者审美体验的一种文学体裁。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详细描写狼的形象和生活习性,充分展现了狼独特的生存方式和强大的生命力。
文章中所描写的狼,有时野蛮而凶猛,有时又灵巧而豁达;有时孤傲而高贵,有时又忠诚而坚韧。
这些描述不仅为读者描绘出了一个原始而又美妙的大自然世界,而且也启示我们应该如何珍惜这些基本的生态环境和保护濒危物种。
通过文章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借助狼这一形象,对现实社会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比如,文章中提到了狼被激怒后会“怒目圆睁,牙关紧闭,整根身子高高地悬在空中”,这种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犯罪分子的形象不谋而合,文章用狼来暗示现实生活中的危险和恐惧。
此外,文章也透过对小狼的描写揭示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和父母对子女的关爱。
另外,《狼》这篇散文作品还通过对狼的描写,反映了抒情的一面。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渲染大自然的景象,形象地描绘出了狼的独特气质和生命力,并将其与自然环境中其他事物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大气磅礴”的艺术氛围。
这种抒情的描写手法,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狼这一动物的独特魅力和在自然选择中的强大生存力。
此外,在作者的笔下,狼也承担着一定的象征意义。
狼虽然是一种凶猛的动物,但是它也表现出了崇高的品质,如狷介、忠诚、坚定、智慧等等。
正是这些品质,令狼成为很多民族文化中的重要象征之一。
因此,文中的狼形象既是自然界中的动物形象,也是一种文化符号。
综上所述,《狼》这篇散文具有多种文学特点和社会价值,它不仅让我们了解到自然环境中重要的物种生态,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深层问题,还展现出了抒情的一面,甚至呈现了一种文化和象征意义。
这样一篇兼具多重价值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意义,更是我们在保护环境、传承文明、弘扬民族文化等方面值得借鉴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