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3《中国古代的科技》word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81 MB
- 文档页数:6
第8课古代的发明和发现学习目标1.识记古代四大发明;《九章算术》、十进位制记数法;《石氏星表》、浑仪;四大农书;《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2.掌握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认识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3.联系数学、生物、地理等相关学科知识,认识我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以及处于世界先进行列的地位。
4.分析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预习内容(一)四大发明1.造纸术:。
2.印刷术:。
3.火药:。
4.指南针:。
(二)数学成就1.《九章算术》(1)内容:。
2.珠算①。
②。
(三)天文历法1.发展原因:。
2.表现(1)。
(2)。
(3)。
(4)。
(5)。
(四)农学研究1.四大农书。
2.《齐民要术》(1)内容:。
(2)地位:。
1.战国时期:。
2.东汉末年:。
3.明朝:合作探究时间科技发明占全世界比例公元前6世纪以前57.4%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150%年公元前1年—公元400年62%公元401年—1000年71%公元1001年—1500年57%公元1501—1840年4%1.为什么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6世纪之间,古代人在科技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2.结合本图表和所学知识,概括古代科技的特点。
3.古代的经验科学领先世界一千年,但是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课堂练习1.下图中,北京奥运会的火炬“祥云”以“渊源共生,和谐共融”为创意,造型以传统的纸卷轴为创意,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A.法家思想与造纸术B.墨家思想与活字印刷术C.儒家思想与活字印刷术D.儒家思想与造纸术2.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
”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3.以下历史上的重要思想文化成就体现“墙内开花墙外香”这一特点的有()①印刷术②指南针③火药④《清明上河图》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4.新60周年国庆阅兵式中,100毫米突击炮、新型远程火箭炮、歼-10、空中预警机等一些新装备盛装亮相。
一、结构简图1、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世界地位及其在近代衰落的原因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出同时代的欧洲,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并且向世界各地传播,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例如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西方近代文明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②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③封建教育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进步,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条件;④科技重为“农本”思想服务的如天文历法、医学、数学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⑤广大科技劳动者积极进取、勤奋钻研的精神;⑥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功不可没,科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国家的支持。
中国古代科技在近代衰落的原因:①封建小农经济的落后性和闭塞性的束缚;②腐朽封建制度的制约性;③传统价值观念的约束性。
因此,科技能否转化为生产力,取决于经济状况、社会环境和人的观念等。
之所以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具体来看:①中国科学技术自身的缺陷:满足于实际上的应用,没有形成理论上探讨和深思的风气;中国古代学者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会妨碍对自然的研究;中国学者缺乏必要的科学试验的传统训练。
②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不可能使科学应用达到较大规模,从而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了应有的土壤。
③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也阻碍了和工商业有关的科技的发展。
④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如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把大量知识分子卷入了脱离实际、脱离生产、脱离对自然界观察研究的歧途,使近代科学在中国失去了产生和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
⑤教育的落后,不利于科学间的互相融合,也不利于培养大批人才。
总而言之,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近代科技出现的最根本原因。
学习古代科技史,必须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科技的世界地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与社会环境的促进与制约关系;科技创造是科学家勤奋钻研的结果等。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一、纸的发明1.发明最新考古表明中国可能西汉早期就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同时证明西汉时期帛、竹、木、纸四种书写材料同时存在。
2.改进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被称为“蔡侯纸”。
3.传播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掌握中国发明的造纸技术,之后传往欧洲。
4.影响造纸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二、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1.原理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
2.功能方向测定。
3.过程4.传播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
5.意义(1)对于军事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2)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
①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
②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1.发明(1)商周时期,中国人在冶金中广泛使用木炭。
(2)春秋时期,中国人掌握了有关硫磺和硝石的知识。
(3)东晋时期,火药开始出现。
2.应用(1)唐末至宋初的战争中,已经开始使用火药箭,随后又出现了火炮。
(2)明代的火器制作工匠创造了早期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3.传播12、13世纪,火药传入阿拉伯国家,后传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4.影响火药将人类带入了热兵器时代,为欧洲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四、印刷术的进步1.雕版印刷术公元868年印制的《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活字印刷术(1)北宋平民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技术。
(2)元代王祯创制木活字,发明转轮排字盘。
(3)明代中期出现铜活字,清代用铜活字印制了《古今图书集成》。
3.传播中国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
14世纪末,欧洲开始出现印刷品。
4.影响印刷术传到欧洲后,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本信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名称课时授课人职称所属教材目录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1课时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二第一课中国古代科技这节课内容繁多,首先要了解本专题的基本线索和结构,把握古代科技发生发展的特征和特点。
然后在积极参与学习,积极探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教材和教学资料的整理、分析,总结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探究其对我国及世界产生的多方面影响。
从而形成对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整体认识。
高二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与分析能力,但是对古代科技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但是部分细节不清晰,尚未形成整体认识,需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1.掌握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等基础知识。
知识与能力目标2. 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和社会发展会带来积极作用。
3.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
收集和处理科学技术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共同学习、合作意识。
2.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贡献,从而让学生总结我国古代科技思想,得出缺乏理论概括的结论,并深思近代中国的落后原因。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专著,上承先秦数学发展之源流,入汉之后又经许多学者的整理、删补和修订,大约于东汉初年(公元1世纪)成书,是几代人共同劳动的结晶。
它总结出的负数运算、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等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
它的出现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九章算术》是数学知识的光辉的集成。
它支配着中国计算人员一千多年的实践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学生思考回拓展了解古代科技数学相关知识。
结合以上材料总结及提炼:中国传统科技的特点有哪些?拓展了解古学生阅读思考。
代科技农学方面相关知识。
学生思考,然后小组探究。
总结归纳古代科技的特点。
材料: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世界地位变化统计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传统科技前期处于领先地位及后期落后的原因?(注意答题的角度)学生阅读思考。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代科技发展史,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创新进程与历史地位;2、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3、发掘和传承中国古代科技遗产和精神文化。
二、教学内容1、教材内容神农氏时期的农具、秦朝时期的权杖、翻书器等,都是中国古代科技的代表作品。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科技产品的历史背景、设计理念和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社会环境下的技术创新和传承。
2、教学方法给学生两种教学方式:(1)现场观摩:到当地博物馆、手工作坊等场所,进行实地考察、实物观察和体验式学习。
通过观摩实物,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科技发展历程。
(2)研讨式学习:基于授课教育资料和参考传统文化经典作品,让学生一起分析、互动、交换看法和作品,以获得更多思维上的启示和创新灵感。
三、教学实施1、教学重难点(1)构建科技思维;(2)分析古代科技创新的推动因素;(3)掌握古代科技产品的技术及制作过程。
2、教学步骤(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历程。
(2)鼓励学生搜寻有效的资源进行科学创新、科技发展等主题的独立研究。
(3)利用网上资料和实体资源,让学生过程中积累实践经验。
(4)通过分组辩论、合作项目、成果展示等方式,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技领袖魅力,完成学生自策划的科技作品的展示。
3、教学评价(1)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将考察成果定向化、个性化、多元化,使之自主观看和非正规化。
(2)创新教学评价方式,提倡学生自我评价、互动式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并存。
(3)采用季度制作业结构,可以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总结教案开展这些内容的关键是,在重视经典传承的前提下,用较新、开放、灵活、具互动性和变革性等多种创新型的教学手段进行教授。
这样,确保了学生既可以在传承古代文化经典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古代科技的创新魅力,同时也能激发出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实践能力。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参考教案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的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目标分解1. 掌握古代中国造纸术的发明和使用以及影响2. 掌握古代中国指南针发明以及使用,理解指南针发明的影响3. 了解古代中国火药的发明和使用状况4. 掌握古代中国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影响5. 结合古代中国的发明成就理解中国古代科技思想及其局限性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曾经在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
古代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地学、医药学以及建筑、纺织、陶瓷、造船、水利建设等方面的杰出成就曾经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举世闻名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更是促进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如何发明及使用的?它们的发明有何影响?又是如何向外传播的?本课教学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四大发明的发明和使用过程及影响,尤其要注意四大发明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中发挥的作用。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在向学生展示大量历史材料的同时,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资料;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入体验,主动探究,独立思考;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材料解释相关的现象,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的想法和自己的观点。
教师应随时关注并予以恰当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和科学的方法,全面提高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另外,教师指导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一、纸的发明1.秦汉时期主要的书写材料:(1)秦汉时期,以竹木简牍和丝织品作为主要书写材料。
(2)考古工作者在汉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纸的残片,可能西汉早期已经发明书写用纸。
引领世界的辉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一)教学目标【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掌握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史,了解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融合各学科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司南并概括司南的缺点、思考如何让带磁钢针指南、选择造纸术发明前的记事材料、思考印刷术发明前复制文字的方法等,使学生学会运用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实验法等来学习了解相关问题。
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入体验、主动探究、独立思考;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材料解释相关的现象,表达对社会、对历史的想法和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了解,体会古代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感受先民创造精神的价值。
积极主动的观察、感受、体验,学习到坚韧刻苦的精神,踏实细致的作风。
内化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追求真理的思想。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二)学情分析对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学生基本上都知道,但具体又不甚了了,特别是其发明的过程以及对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基本停留在书本的简单介绍上。
其中关于指南针与火药的原理在初中都已接触到,但却基本没有亲自动手的经历,可以通过学生对实物的观察、对设计方法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重难点突破重点:体会古代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感受先民创造精神的价值,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课程目标】【问题导学】【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实验法等来学习了解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基本概况。
难点:科技文化发展作用和影响。
【教学流程设计】[导入新课]战国时有个思想家叫惠施,人称他博学多才、学富五车。
原来,他旅行时也爱学习,随车装着爱看的书。
其实这些书是一捆一捆的竹简和木牍,一共装了5辆车,“学富五车”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不过,要用现代的眼光看,这5辆车竹简上的字数加起来,顶多也不过我们现在阅读的这本书的字数。
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因为东方朔有满肚子的话要说,他的奏章一下子就用了3000来根竹简。
东方朔面对这3000根竹简发了愁,因为他手无缚鸡之力,无法拿动这么庞大的奏章,最后只好请了两位大力士抬进宫里去。
汉武帝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才看完那一大堆竹简。
设问:这则材料说明当时的书写材料有什么?这种书写材料有何特点?[新课教学]一、纸的发明(一)书写材料的演变:1、秦汉时期:竹木简牍和丝织品为主要书写材料。
丝织品价格昂贵,难以普及;竹木简牍十分沉重,不便于流传和收藏。
附:殷商时期,人们把文字契刻在龟甲、牛骨、陶器上,或镌铸在青铜器和玉石器上。
春秋时期盛行竹木简牍(窄者为简,宽者为牍,古代有“学富五车”之说。
“留取丹心照汗青”之汗清即指竹简,代指史书),并开始使用丝帛。
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学习总结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专题学习总结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1.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巨变和经济大发展,科技文化和学术思想发展,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诗经》和楚辞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传统。
2.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对外交往扩大,民族间的联系加强,科技文化奠定了中国领先世界的地位,汉赋体现了当时经济的繁荣和汉民族的时代自信心。
思想领域也逐渐统一,儒学独尊局面逐渐形成。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治黑暗,民族大融合加强。
反映这一战乱时代的文化——佛教盛行。
另外,数学和农学也取得了一些领先世界的成就,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和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4.隋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对外开放,科技文化具有兼收并蓄、全面繁荣的特点,特别是诗歌创作繁荣,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
5.宋元时期:社会相对安定,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我国科技达到高度繁荣的水平,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三大发明在此期间完成并外传。
另外,反映商品经济繁荣的词和元曲、元杂剧兴盛,理学出现。
6.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活跃、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闭关锁国,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传统科学技术虽走在世界前列,并出现了总结性的科学巨著,但继而转为迟缓。
文化领域里专制色彩浓厚,同时,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文学艺术繁荣兴盛,古典小说成为文学主流,很多作品具有反封建色彩。
例题(2017·课标全国Ⅲ,24)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解题规范一明考点:汉字的演变二抓关键:图中汉字字体发生了从繁到简的变化三析选项:选项具体分析结论A项西周时期,官府垄断教育和学术文化,只有少数贵族才能接受教育,书写文字,而到了春秋战国,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识字写字的人数大大增加,文字被更频繁的使用,而西周时期的文字比较繁琐,不适宜书写,因此文字逐渐简化正确B项西周到战国造纸术并未发明,文字的书写材料变化不大,基本上都是以竹简和丝帛为主,故B项错误排除C项各国变法的重点是富国强兵,与这一变化的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排除D项秦朝建立后实行“书同文”,与材料时间“西周与战国”不符,故D项错误排除解题技巧因果关系型选择题(1)背景切入法。
2013人民版必修3《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总结》word学案标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总结引言: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
其科技与文化的繁荣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的现代社会。
本文将对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进行总结,并展示其对世界的影响。
一、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1.1 四大发明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中最著名的就是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
这些发明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对全球科技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2 农业与水利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水利技术也是世界领先的。
不仅发明了水稻栽培技术、种植桑树和养蚕,还建造了众多灌溉系统和水利工程,如大运河和鹿门闸。
1.3 医学与药物古代中国发展了独特的医学体系,如针灸和中药。
针灸疗法通过穴位刺激身体来治疗疾病,中药则以草药为基础,有着卓越的疗效,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二、古代中国的文化瑰宝2.1 文学古代中国文学以诗歌、散文和传世文学作品为代表,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将进酒》等诗作至今广为传诵,传世的《红楼梦》等小说作品也享誉全球。
2.2 经典哲学思想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墨子的墨家思想等都是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瑰宝。
这些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构建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基石。
2.3 传统艺术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如京剧、昆曲、书法和中国画等,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意境深远的艺术价值而闻名于世。
这些艺术形式传承至今,为世界文化遗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古代中国科技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3.1 丝绸之路古代中国借助其发达的航海和农业技术,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将科技和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这为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拉近了东西方间的距离。
3.2 精神文化传播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中医药的普及、中国字画的走红等,都是古代中国科技与文化的体现。
这些影响改变了世界各国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学案导学【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发展演变的过程。
②了解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史,分析其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③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④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资料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⑤训练学生注重考古等文物资料的运用,从而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材料,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从而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形成初步的认识。
②结合学生收集整理的资料,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地位、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后来滞后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
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②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课时安排】课时。
【学习重点】(1)古代科技发展主要成就(2)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学习难点】(1)分析科技发展的原因(2)认识科技发展的双重性作用问题(如核技术、克隆技术等正负两方面的作用)【学习建议】整体教学思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以四大发明为主线辅以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建筑、农学等各方面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情况,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先从感性上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卓越的成就。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2.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教案人民版必修3【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学习目标】1. 认识记忆古代中国在天文学、数学、农学、医学、四大发明等方面的科技成就。
2.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尤其是四大发明是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3.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分析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及高度发达的原因;分析明清时期中国科技落伍于世界的原因。
【B 案】(使用说明:上课前预习标记课本并写出提示语,填写学案空白处,并记住以下问题)二、其他领域的科技成就 (一)天文学成就12. 表现(1(2)天文学著作:战国时期的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
《 》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3)天体观测①东汉:张衡发明了 ,他关于地球是圆形的见解比西欧人早1000多年;还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 。
②唐代: 与梁令瓒共同创制了 ,用它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
主持实测了 的长度。
③元代:郭守敬制成一种新型浑仪—— ,比欧洲早300多年。
(二)数学成就1.计算方法:春秋时期出现九九乘法口诀,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元代发展成。
2.数学专著:东汉时期的《》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标志着我国体系的形成。
3.圆周率:南朝宋、齐之际的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1000年之久。
【自我检测】1.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撰文上呈汉武帝,所有竹简需两人抬进宫。
以后改变携书不便现象首先得益于发明了A.造纸术B.雕版印刷术C.制墨技术D.活字印刷术2.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记载:“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
”此处“一舟人命所系也”的物件A.使欧洲告别了骑士时代B.加速了欧洲文化进程C.为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条件 D.引发了欧洲的社会转型3.古代有位科学家,其著作具有总结性,并注意参照西方自然科学知识,重视调查,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学习本专题,一要从宏观上掌握中国古代科技在各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并认识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分析古代科技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和封建社会后期渐趋落伍的原因;二要掌握从先秦到清代的不同文学流派,体会文学的时代特色;三要掌握古代书法、绘画、京剧艺术,认识其鲜明的民族特征。
第1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学习目标]一、纸的发明 1.概况(1)我国在西汉早期就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
(2)东汉时,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造纸,改进了造纸术。
2.传播:公元8世纪,传到阿拉伯,之后,造纸术传往欧洲。
3.意义(1)促进了文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2)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1.下图是出土于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座西汉文帝或景帝时期的墓葬中的一张纸。
该纸薄而软,纸面平滑,纸上用黑色线条绘制出山川、河流、道路等图形。
从材料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提示由材料可知至迟自西汉前期就已经出现了纸,并且已传到西域地区。
二、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1.过程(1)战国:出现指南仪器——司南。
(2)北宋:出现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
2.外传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
3.意义(1)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
(2)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1.发明:与古人炼丹制药的长期实践有关,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
2.使用(1)唐末至宋初的战争中,已经开始使用火药箭、火炮、火球、火蒺藜等。
(2)明代时创造了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这些火药武器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3.传播:在12、13世纪,火药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4.影响:火药将人类带入了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思维点拨]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制药实践经验的总结,但中国古代没有把火药制作上升到理论高度,未形成理论体系,即中国古代科技忽视理论总结。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编写人:高二历史组审核人:审批人: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课前依据导学案问题导引,预习自学课本内容,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力争全部掌握。
2.A层同学需要做本导学案所有内容,带※号C层可不做,带※※号B、C层均可不做。
3.认真书写,规范作答,按时上交,人人争取得A。
一、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
提示: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传统、思想、对外和民族交流、科学家个人角度去分析。
1、源泉:我国古代人民积累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成为了古代科技发展的源泉。
2、政治: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稳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3、经济: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为科技的进步提供了经济基础。
4、政策:政府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也给予一定的关注。
5、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6、对外交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发展也使中国古代科技能吸收其他国家地区人民的智慧,得以进一步发展。
7、中国古代科学家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明清时期科技衰落的原因:
1、经济: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封建小农经济,限制了对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2、政治:君主专制的加强
3.中国“重道轻器”的文化传统轻视科技发展
4.思想:明清时期的教育专制尤其是八股取士,使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缺乏必要的人才
5、对外: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交流,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总之,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
四、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与西方近代科技相比)
(l)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中国古代科学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应用科学,经验的终结,缺乏理论探索还处于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描述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认识。
而西方近代科学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结合,形成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2)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中国古代科技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
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西方近代科
技善于分析法,把分析的实践上升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加以阐明,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提供有效方法和明确方向。
(3)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
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一般能直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却很少能用逻辑方法对这些经验材料进行整理,作出理论概括和分析。
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
(4) 中国古代科技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自学效果检测】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04年全国文综卷Ⅰ)右图为西夏木活字(佛经)印本。
关于这一印
本及其传递的历史信息,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C )
A.西夏与宋朝文化交流密切
B.西夏文明已发展到较高程度
C.西夏文字的创制没有仿照汉字
D.西夏木活字印本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
2、(2004年全国文综卷Ⅰ)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
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学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
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国(A )
A.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B.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
C.国家分裂、国力衰弱D.经济停滞倒退
3、(2006年江苏文综卷)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表述,正确的是(D )
A.西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B.隋唐时期已经有了活字印刷的书籍
C.唐朝时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D.宋代在航海交通上已普遍使用指南针
4、(2006年高考天津卷)下面叙述的是我国古代一项科技发明:“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此印者才毕。
则第二板已具。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欧洲人开始使用这一技术是在(D )
A.8世纪中期B.11世纪中期C.14世纪中期D.15世纪中期
5.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
”这句话反映出(C )
A.中国古代文明孕育了西方文明
B.西方资产阶级将利用这些发明进行侵略扩张
C.在特定条件下科技发明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D.三项发明蕴含资本主义发展因素
6.下列四大发明有一项属于汉代的是(B )
A.印刷术B.造纸术C.指南针D.火药
7.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向西方传播的过程中,做出贡献最大的是(C )
A.日本“遣唐使”B.意大利的传教士
C.阿拉伯人D.中国的航海家
8.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影响最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最为显著的是(B )
A.印刷术B.造纸术C.指南针D.火药
9.(2009高考山东基本能力测试)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书籍的发展,下列左侧是繁体“书”字,其活字应该是( D )
10.(2009高考浙江文综)中国古代生产和科技在不断进步中,中外交流也十分频繁。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C )
A.耕作技术大体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耦犁、一牛挽犁的发展过程
B.纺织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麻和葛、家蚕丝、棉花
C.指南针在明清时期经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D.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
【解析】C。
中国的指南针,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
明清时期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开始,到1912年清朝灭亡结束,C项说法在时间上与史实不符合。
11、印制下列经书的印刷技术是( A )
A 雕版印刷术
B 木活字印刷术
C 铜活字印刷术
D 铅活字印刷术
12.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
”由中国传入欧洲,并由欧洲“发现世界”进而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的科技成就是( A )
13.中国四大发明中被称为“为资本主义的到来吹响了号角”(马克思语)和“水手之友”的发明是( D )
A.印刷术、造纸术
B.火药、印刷术
C.指南针、造纸术
D.火药、指南针
14.据新华社北京2009年3月8日电,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总装备部副部长张建启)7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透露,“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研制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如果一切顺利,我国将于2010年底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天宫一号”。
届时,
“天宫一号,将由火箭发射升空。
现代意义上的火箭和中国古代发明的火箭相同之处是( C )
A.速度相似 B.都完全用于军事 C.都和火药的发明有关 D.都是由中国人最早发明
15.活动探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韩非子·有度》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
”(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
”
材料二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材料三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到:“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四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道:“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把它拿来当饭吃”。
请回答:
⑴从材料看。
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司南和指南针在哪些地方发挥了他辨别方向的功能?
战国。
生产(或)采玉、导航,看风水
⑵应如何理解材料三的内容?
马克思指出了中国的发明传到欧洲后,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到促进作用。
⑶材料四中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封建中国的愚昧落后,中国古代科技没有能够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⑷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科学技术能否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