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框架体系
- 格式:docx
- 大小:1.59 MB
- 文档页数:7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体系结构框架图第十四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官方哲学
第十五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复苏
第十六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十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第十八单元近代以来的世界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十九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人民教育的奠基
——动乱中的教育
—教育的复兴
现代中国
的科技教育与
文学
艺术—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双百”方针的提出
——曲折的年代—文艺的春天—现代教育
的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框架高中历史必修3必备知识框架历史学科的特点就是知识点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在掌握必修三的历史内容时需要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3必备知识框架,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中历史必修3必备知识框架一、汉代儒学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①提出: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目的是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②实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③影响: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太学: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在中央兴办太学。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二、宋明理学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①宋明理学的形成:北宋时,儒学家们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②代表人物及基本主张:程颢、程颐(北宋):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后有物。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同时,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朱熹(南宋):理学集大成者。
著作《四书章句集注》。
A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陆九渊(南宋):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
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王阳明(明朝):心学的集大成者。
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第十四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十五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十六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十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第十八单元 近代以来的世界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十九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人民教育的奠基——动乱中的教育—教育的复兴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的提出——曲折的年代—文艺的春天—现代教育的发展安防系统设备维护及使用年限说明一、概况长期以来,由于监控系统的维护不受重视,致使很多监控设备刚刚投入使用就被损坏,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首先,管理部门对监控系统维护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没必要投入太多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因而在管理过程中忽略对监控系统设施的管理,导致系统的后期管理和维护跟不上。
其次是没有一个完备的、有计划性的监控设备维护实施方案。
服装城的监控设备数量达上百台,而且分布在商场各处,设备的维护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工作,这些监控设备分类并制定出维护方案,把复杂繁琐的工作变得条理化,明确化。
当某个设备出现故障时,专业技术员可以很快调出这个设备的相关技术参数、性能指标等相关资料,并采取针对性的维护措施,有效的提高设备的维护效率。
第三是监控设备的采购中过多的考虑了设备的性价比而忽视了监控系统及设备后期的维护和保养。
监控设备品牌过多、产品供应商过多,厂家售后保障措施不到位等等原因,导致监控设备使用一段时间后,设备故障不断、损坏率不断攀升,最终不得不对原有设备进行大面积更新,出现重复投资、浪费严重的现象。
二、监控设备的维护方法为了做好监控设备的维护工作,维修中心配备相应的人力、物力(工具、通讯设备等),负责日常对监控系统的监测、维护、服务、管理, 承担起设备的维护服务工作, 以保障监控系统的长期、可靠、有效地运行。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框架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框架人文精神的成熟17--18世纪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康德生而平“社会人非工等、信仰契约”论具;尊重、人民主他人自由、民主政治权说《社会契(最终世约论》确立了(“18纪是伏(最为基人类的尔泰的金的民主主体地世纪”)主义者)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人文精神的传播自然科学的进步提供了锐利的武器理性主义反对专制王权、宗教神权、贵族特权、愚昧迷信,追求民主、科学,向往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承认人的`价值,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解放反封建、反宗教神学反封建、反封建专制、反宗教神学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人文精神的再发展——科学精神16--19世纪近代科学技术革命兴起发展哥白尼伽利略牛顿达尔文瓦特太阳中心开创了牛顿力学创立生改良蒸说近代科的创立物进化汽机(近代天文学;(标注着人论学的奠基类科学时代人;根本上(“近代的开始)1859《物第一次动摇欧洲中科学之种起源》工业革世纪宗教神父”)《自然哲1871《人命(蒸汽学的理论基学的数学类的起时代)础)原理》源》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政治上对自然科学的迫切需要自然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框架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地圆说的推动爱迪生发明多种电器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位置与方向单元教学计划分析位置与方向单元教学计划分析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二)过程与方法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1.能用十字坐标寻找和确定物体的位置是教学的重中之重,画坐标是学生在解决比较复杂位置问题的工具。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框架一、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A. 古埃及文明1. 尼罗河的重要性2. 法老制度3. 金字塔的建造与意义B.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1. 苏美尔人的贡献2. 汉谟拉比法典3. 巴比伦王国的兴衰C.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 哈拉帕与莫亨佐-达罗遗址2. 印度教的形成3. 种姓制度的起源D. 古代中国文明1. 夏、商、周三代2. 青铜器与甲骨文3.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二、古典时期的世界帝国A. 希腊文明1. 城邦制度2. 希腊哲学与科学3. 希腊神话与文化B. 罗马帝国1. 罗马共和国的建立2. 罗马法律与军事3. 罗马帝国的扩张与衰落C. 汉朝的中国1. 中央集权的加强2. 丝绸之路的开通3. 儒家思想的官方地位D. 其他古典文明1. 孔雀王朝的印度2. 玛雅、阿兹特克与印加文明三、中世纪的欧洲与亚洲A. 欧洲的封建制度1. 封建社会的结构2. 骑士文化与十字军东征3. 教会的权力与影响B. 伊斯兰帝国的兴起1. 穆罕默德与伊斯兰教的传播2.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3. 伊斯兰文化与科学的贡献C. 东亚的统一与分裂1. 隋唐时期的中国2. 日本的平安时代3. 蒙古帝国的兴起与影响四、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A. 文艺复兴的起源与发展1. 人文主义的兴起2. 艺术与科学的革新3. 地理大发现的影响B. 宗教改革的背景与过程1. 马丁·路德与新教的诞生2. 加尔文主义与宗教战争3. 宗教改革对欧洲社会的影响五、近现代世界的变革A. 工业革命1. 工业革命的起源与特点2. 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3. 工业革命与城市化B. 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1. 民族国家的形成2. 帝国主义的扩张3. 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的反抗C. 世界大战与国际关系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与结果2. 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3.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联合国的建立请注意,这个框架是一个通用的模板,具体的教学大纲可能会根据不同的教育体系和课程要求有所变化。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体系结构框架图第十四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官方哲学
第十五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复苏
第十六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十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第十八单元近代以来的世界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十九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人民教育的奠基
——动乱中的教育
—教育的复兴
现代中国的科
技教育与文学
艺术—建国以来的重
大科技成就—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的提出
——曲折的年代
—文艺的春天—现代教育的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知识框架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知识框架高中历史太难学了,内容多、头绪繁、很多问题很难理解。
其中必修三的历史课本是很强调知识点的记忆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三必备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等。
孔子观点:思想的核心是仁;统治者要“以德治民”,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孟子观点:把孔子的“仁”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本善”。
荀子观点: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主张“性本恶”。
与孔孟相比,增加了法治的内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西汉,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为了推广儒学,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
此后,儒学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宋明理学:南宋:朱熹,他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观点: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其著述《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离经叛道”的李贽,自称“异端”,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共同观点:反对君主专制独裁,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还主张“经世致用”,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
二、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搜索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认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提出“美德即知识”,而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已有的美德。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体系结构框架图第十四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十五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十六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十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第十八单元近代以来的世界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十九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建国以来的重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现代大科技成就
中国—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的科——“百花齐放,技教百家争鸣”育
与
文学
艺术—现代教育
的发展—“双百”方针的提出——曲折的年代
—文艺的春天
—人民教育的奠基——动乱中的教育—教育的复兴。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体系结构框架图第十四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十五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十六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十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人民教育的奠基——动乱中的教育—教育的复兴现代中国
的科技教育与
文学艺术—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的提出
——曲折的年代—文艺的春天—现代教育的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框架高中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框架在高中历史课本中,必修三的知识量是比较大的。
为了不遗漏重要的知识点,我们不妨自己准备一个知识框架,全面复习所学内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开眼看世界”1、背景:(1)外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侵略。
(2)内部:闭关自守,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2、开眼看世界的状况:(1)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
《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完成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
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1)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
(2)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
2、过程: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
于是,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3、目的: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它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4、实践:掀起一场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进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1、背景:(1)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
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
(3)思想主张:a.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b.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c.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特点: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2、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1)时间:19世纪90年代初。
(2)这时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单元知识框架(一篇)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单元知识框架1历史必修三第3单元知识一、欧洲共同体1、原因:①根本原因: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生产力得到了较快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②主要原因:欧洲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和发展。
③直接原因:为了摆脱美国控制。
2、成立: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3、性质: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4、合作内容:关税、农业、货币,加强科技合作(其中关税同盟和共同农业政策是欧共体的两大支柱)5、影响①促进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增强。
②美国霸权地位严重消弱,不得不改变对欧政策。
③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了多极化的发展。
二、__1、经济发展的原因①基本前提:__推行民主化改革,铲除了残余的封建因素。
②美国大力扶植__。
③__政府重视科技和教育,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发展。
2、影响①__经济逐渐达到和超过战前水平,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②__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③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美国、__、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④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加速了多极化进程。
高中历史易错易混知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易错点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对__的了解并不深入,只是开研究、学习__之先河。
2、坚持“中体西用”的不只是地主阶级洋务派,还有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3、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变法,新文化运动则喊出“打倒孔家店”,但二者的本质都是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易混点1、近代史上几次不同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是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批判和反对当时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文化,如__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则是用__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问题,并把__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必修三知识结构框架第一单元一、百家争鸣背景:生产力发展,诸侯争霸(政治、经济大变革);士阶层的活跃;“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评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二、儒家学派创立:春秋孔子:仁(核心)、克己复礼、德政、有教无类战国:发展孟子:仁政、性善论、民贵君轻(民本思想)荀子:仁义、王道;性恶论;君舟民水三、法家学派集大成者:韩非子核心:法治顺应大一统专制国家发展趋势四、汉代儒学董仲舒新儒学(糅合道法阴阳)主张:⑴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加强中央集权)⑵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目的:加强君权)⑶三纲五常(目的:加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作用: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五、明清进步思想家原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矛盾尖锐;资萌芽,市民工商业者的要求1、黄宗羲主张:抨击君主专制;“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2、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开一代朴实学风先河3、王夫之:唯物思想家评价: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第二单元一、古希腊苏格拉底背景: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评价: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二、文艺复兴(14-17世纪)背景:意大利资萌芽出现;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要求(反封建教权);意大利有较多的古典文化遗存核心思想:人文主义实质: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代表人物:文学三杰但丁:《神曲》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用人的学问取代神的学问)薄伽丘:《十日谈》拓展:英国的莎士比亚三、启蒙运动(17-18世纪)兴起:英国高潮:法国背景: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反封建要求强烈;自然科学的发展核心思想:理性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不同:既反封建教会,又反封建君主专制既批判封建制度的黑暗,又提出新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蓝图代表人物:1、伏尔泰反对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法律是理性的体现评价: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资产阶级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3、卢梭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启蒙运动的评价实质: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欧洲:资革命时代的到来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斗争后世:追求解放的思想武器,推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第五单元一、维新变法思想康有为:托古改制,“思想界之大飓风,火山大喷火”梁启超: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严复:封建君主是窃国大盗,国家属于人民作用:思想启蒙;人民觉醒;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二、新文化运动前期直接原因:尊孔复古的逆流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核心思想:民主和科学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就道德(“打到孔家店”,对传统儒学彻底批判)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革命)胡适:主张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鲁迅:新文学的典范(反封建与白话文相结合)评价:猛烈冲击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青年人思想空前解放;知识分子得到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局限性: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三、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旗帜《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第六单元一、孙中山与三民主义1、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内容:民族主义(民族革命):推翻清政府民权主义(政治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核心)民生主义(社会革命):平均地权实践: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和要求;中华民族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局限:没有明确反帝和彻底的土地纲领2、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内容进步之处: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民族主义:明确反帝民权主义:普遍的民权民生主义: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实践:北伐战争(国民大革命)评价: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目标,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有本质区别)二、毛泽东思想1、萌发时期(1921-1927年)中共成立到国民大革命失败《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主张:中共要掌握革命领导权,依靠农民2、寻找道路(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实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3、成熟时期(正式形成)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主张: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4、中共七大 1945年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评价: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历史总复习必修三知识点框架总结作为高中历史必修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必修三包含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的中国历史,内容丰富,涉及到了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总复习必不可少。
下面将为大家分享几个必修三的重点知识点框架总结。
一、中国民主革命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背景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由列强侵略和清朝封建专制统治造成的。
这一时期,中国的国土、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压迫。
因此,思想启蒙、社会改革和民主革命成为了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辛亥革命,它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其标志性事件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
此后,辛亥革命的旗帜在全国各地迅速传播。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1912年2月12日清朝满洲政府正式退位,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王朝统治。
新民主主义的思想开始在中国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
第二个阶段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这一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掀起了一场文化革命。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早期文化革命的翻版,它呼吁自由、民主、教育、科学和民族复兴等议题。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高峰,它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动,它不仅结束了旧文化运动,也是新文化运动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传统之一。
第三个阶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
大革命的失败,表明了主张天然权利的民主精神和民主革命的力量无法两广革命的局限。
此时,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加入到了合法的由先锋队领导的革命运动的新阶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起始和守护必须从中国社会现实出发,贯彻“得民之所望,解民之所忧”的民主思想,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粉碎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使革命走向胜利。
二、解放区解放区的建立是新民主主义大革命的一项重要成果。
解放区的创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建立一种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这个制度应该具有极大地民主性,以保证劳动人民的权利和福利。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体系结构框架图第十四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十五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十六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十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第十八单元近代以来的世界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十九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人民教育的奠基——动乱中的教育—教育的复兴现代中国
的科技教育与
文学艺术—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的提出
——曲折的年代—文艺的春天—现代教育的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体系结构框架图第十四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十五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十六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十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第十八单元近代以来的世界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十九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人民教育的奠基——动乱中的教育—教育的复兴
现代中国
的科技教育与文学
艺术
—建国以来的重
大科技成就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的提出——曲折的年代—文艺的春天—现代教育的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体系结构框架图第十四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官方哲学
第十六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复苏
第十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第十八单元 近代以来的世界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十九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人民教育的奠基——动乱中的教育—教育的复兴现代中国
的科技教育与
文学艺术—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的提出
——曲折的年代—文艺的春天—现代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