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9.26 MB
- 文档页数:23
ebola结构Ebola病毒结构及其相关特征Ebola病毒,又称埃博拉病毒,是一种引起埃博拉出血热的致命病原体。
它属于Filoviridae科,是一种单链负链RNA病毒,具有复杂的结构。
在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中感染Ebola病毒后,会出现高热、出血、器官损害等症状,病情严重,死亡率较高。
Ebola病毒的外观呈丝状或螺旋状,其直径约为80纳米,长度可达到1微米。
病毒的表面覆盖有许多刺突状的糖蛋白,这些突起使得病毒能够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进而侵入宿主细胞。
Ebola 病毒的核心结构由核心包膜和负链RNA基因组组成。
Ebola病毒的核心包膜由多种蛋白质构成,其中包括糖蛋白GP和VP40。
糖蛋白GP是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关键蛋白,它能够与宿主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介导病毒的内吞作用。
VP40是一种结构蛋白,它能够形成病毒核心的外部膜,起到保护核心RNA的作用。
Ebola病毒的核心RNA基因组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它含有7个不同的基因,编码了病毒的各种蛋白质。
其中,NP(核心蛋白)、VP35(RNA复制和转录的辅助蛋白)、VP30(转录和复制的辅助蛋白)和L(RNA依赖性RNA聚合酶)等蛋白质在病毒的生命周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蛋白质协同工作,使得病毒能够复制自身基因组,并产生大量的新病毒颗粒。
Ebola病毒的侵染机制复杂而精细。
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它首先与宿主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然后通过内吞作用被宿主细胞摄入。
一旦进入宿主细胞,病毒的核心RNA基因组开始复制并转录成mRNA,这些mRNA被翻译成病毒所需的蛋白质。
随后,新的病毒基因组组装成新的病毒颗粒,并通过细胞膜的融合释放到细胞外。
Ebola病毒的复制和扩散过程对宿主细胞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病毒感染后,宿主细胞内的免疫系统被破坏,导致炎症反应加剧,进一步损伤器官。
此外,病毒还能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破坏,导致出血现象的发生。
针对Ebola病毒的治疗手段目前尚不完善,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的方式。
伊波拉病毒引言:伊波拉病毒,也称为埃博拉病毒,是一种由伊波拉病毒科内博病毒属(ebolavirus genus)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该病毒在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引起严重的疾病,具有高度致命性。
伊波拉病毒感染通常导致严重的出血症状,如内出血、外出血,甚至多个器官功能衰竭。
本文将对伊波拉病毒的病毒学、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以及预防和控制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病毒学:伊波拉病毒属于负链RNA病毒家族,属单链直链RNA病毒。
该病毒由七个已知亚型组成,分别为苏丹亚型、扎伊尔亚型、象牙海岸亚型、卡萨伊亚亚型、利伯里亚亚型、阿拉伯亚型和“Bundibugyo”亚型。
其中,苏丹亚型和扎伊尔亚型是最具致命性的亚型,死亡率可达到90%。
二、流行病学:伊波拉病毒最早于1976年在刚果南部扎伊尔河流域的伊波拉河发现,由此得名。
该病毒在非洲的刚果民主共和国、苏丹、乌干达、尼日利亚等国家流行。
近年来,伊波拉病毒也在东非的乌干达和肯尼亚被发现。
人类感染伊波拉病毒往往源于与感染了病毒的动物接触,如食用野生动物的肉类、接触其体液或摄入污染的水源。
三、病理生理学:伊波拉病毒感染后,暴露期通常为2-21天,在此期间没有任何症状。
然后进入急性病期,感染者会出现高热、头痛、肌肉疼痛、咳嗽、嗜睡等症状。
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可出现严重的呕吐、腹泻和内外出血症状。
该病毒破坏了人体的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内凝血和血小板减少,从而引起出血和多器官功能障碍。
四、预防和控制: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可用于治疗或预防伊波拉病毒感染。
因此,预防和控制成为关键。
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1.加强对伊波拉病毒的监测和早期诊断能力,及时隔离和处理疑似病例;2.加强卫生教育,提高公众对伊波拉病毒的认识和防范意识;3.加强卫生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管理,维护卫生环境的清洁;4.加强个人防护意识,尽量避免接触可能感染伊波拉病毒的动物和人体液体,严格执行个人防护措施,如使用防护服、手套和口罩;5.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伊波拉病毒的威胁。
埃(艾)博拉病毒(英语:Ebola virus)是丝状病毒科的其中一种病毒,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罹患此病可致人于死,包含数种不同程度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
具有50%至90%的致死率,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性休克或器官衰竭。
来源简介此病毒以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埃博拉河命名(该国旧称扎伊尔),此地接近首次于1976年爆发的部落,刚果仍是最近四次爆发的所在地,包括2005年5月的一次大流行。
埃博拉是人畜共通病毒,主要的感染途径是透过患者体液传染,如血液、汗、呕吐物、排泄物、尿液、唾液或精液等,目前并无飞沫感染的证据。
尽管世界卫生组织苦心研究,至今仍没有辨认出任何有能力在爆发时存活的动物宿主,目前认为果蝠是病毒可能的原宿主。
因为埃博拉的致命力,加上目前尚未有任何疫苗被证实有效,埃博拉被列为生物性危害第四级病毒,也同时被视为是生物恐怖主义的工具之一。
病毒结构每个病原体是由链状的负链核糖核酸病毒粒子构成。
3'端没有多聚腺苷酸化,5'端也没有加帽(capping)。
基因组编码七个结构蛋白和一个非结构蛋白。
基因顺序是:3'端一NP—VP35-VP40-GP-VP30一VP24一L一5'端,两端的非编码区含有重要的信号以调节病毒的转录、复制和新病毒颗粒的包装。
如果缺少相应的蛋白,单基因组本身并不具备感染性,其中一种蛋白是RNA依赖的RNA聚合酶,是病毒基因组转录成信使RNA所必须的酶,它对病毒基因组的复制也有重要作用。
其所编译的蛋白中,NP是核衣壳蛋白,VP30和VP35是病毒结构蛋白,VP35具有抗I型干扰素作用,GP是跨膜糖蛋白,与病毒的入侵过程及细胞毒性有关,VP24和VP40与病毒的成熟释放有关,前者是小型膜蛋白,后者是病毒基质蛋白。
传染方式:体液传染。
埃博拉病毒的控制措施引言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致命的病毒,引起埃博拉病毒病。
自从该病在1976年首次被发现以来,已经造成了多次大规模的爆发,对人类健康和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控制和预防埃博拉病毒的传播,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的控制措施。
本文将介绍埃博拉病毒的特点,以及目前常用的控制措施。
埃博拉病毒的特点埃博拉病毒是一种单股负链RNA病毒,属于Filoviridae科。
它经由野生动物(如果蝠、猴子等)传播给人类,通过密切接触感染。
该病毒可引发高热、出血症状,并在短时间内导致重症或死亡。
目前,没有特定的治疗方法和疫苗可以有效对抗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的传播途径埃博拉病毒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1.直接接触:与感染了埃博拉病毒的人密切接触,如护理患者、与患者共用生活用具等;2.飞沫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飞沫中的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3.密切接触:与埃博拉病毒感染者共用针头、对病毒污染的表面进行接触等。
埃博拉病毒的控制措施为了控制和预防埃博拉病毒的传播,国际社会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1. 疫情监测和报告及早发现和报告疫情是控制埃博拉病毒传播的关键。
各国应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体系,及时收集、分析和发布病例信息,确保信息畅通和透明度。
同时,要加强对医疗机构、实验室和医务人员的监督,提高他们的诊断和报告能力。
2. 健康教育和公众宣传加强健康教育和公众宣传是培养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的重要手段。
通过向公众宣传埃博拉病毒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和症状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公众认识到病毒的危险性,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 密切接触者追踪和隔离对于已经接触到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的人员,应追踪其行踪和接触情况,并进行隔离观察。
如果他们出现埃博拉病毒感染的症状,应尽早就诊,并隔离治疗。
这样可以减少感染者接触他人的机会,从而遏制疫情的扩散。
4. 个人防护装备和设施改善医务人员在处理埃博拉病例时需要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防护服、护目镜等。
EVD实施细则一、背景介绍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简称EVD)是一种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病毒属于菲拉病毒科。
该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体液、器官或者受污染的物品而传播,且具有较高的致死率。
为了有效应对EVD的爆发和传播,制定EVD实施细则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的与范围EVD实施细则的目的是为了指导相关部门和人员在疫情爆发时迅速、有序地进行应对和控制工作,减少疫情造成的危害。
该细则适合于各级卫生部门、医疗机构、疾控中心、实验室以及其他与EVD防控工作相关的单位和人员。
三、主要内容1. 疫情监测与报告a. 建立EVD疫情监测体系,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b. 建立疫情报告机制,确保疫情信息的及时准确上报。
2. 病例诊断与治疗a. 建立EVD病例诊断标准,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等。
b. 提供EVD病例的及时有效治疗,包括隔离治疗、液体管理、支持治疗等。
3. 传染源管理a. 加强对EVD传染源的监测和管理,包括野生动物、家畜等。
b. 严格控制野味食用,禁止非法交易野生动物。
4. 防护措施a. 提供相关人员防护培训,确保其掌握正确的个人防护知识和技能。
b. 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防护服、手套、口罩等。
5. 消毒与清洁a. 制定EVD感染物品的消毒标准,确保病毒的有效灭活。
b. 加强医疗机构和公共场所的清洁工作,定期进行消毒。
6. 信息宣传与教育a. 开展EVD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防护意识。
b. 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发布疫情信息和防控指南。
7. 国际合作与交流a. 加强与国际组织、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跨国传播的风险。
b. 及时分享和传递EVD防控的经验和技术,促进全球防控能力的提升。
四、实施要求1. 各级卫生部门要制定EVD实施细则的具体操作指南,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2. 各级医疗机构要配备必要的设备和药品,提前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3. 相关单位要加强与社区的合作,建立健全的信息共享机制。
EVD实施细则EVD(埃博拉病毒病)实施细则一、背景介绍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EVD)是一种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严重传染病,病毒主要通过接触感染者的体液而传播,具有较高的致死率。
为了有效应对EVD的爆发和传播,制定一套EVD实施细则,以规范疫情监测、预防控制、诊断治疗等工作,保障公众健康安全。
二、疫情监测1. 建立EVD疫情监测系统,包括监测感染病例数量、地理分布、传播途径等信息。
2. 加强对疫情监测人员的培训,提高其识别和报告疑似病例的能力。
3. 建立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疫情信息共享机制,及时获取国际上的EVD疫情动态。
三、预防控制1. 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EVD的认知度,推广个人卫生习惯和防护措施。
2. 加强与动物卫生部门的合作,监测野生动物和家畜中的病毒携带情况,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3. 加强对医疗机构的防控能力培训,确保医护人员掌握正确的感染控制措施和防护装备的使用方法。
4. 制定并实施EVD疫苗接种计划,优先保护高风险人群的健康。
四、诊断治疗1. 建立EVD病例的诊断标准,包括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等方面的指标。
2. 提供高质量的实验室检测服务,确保病例的准确诊断和追踪。
3. 制定EVD病例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支持性治疗等,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4. 加强对EVD病例的隔离管理,避免交叉感染。
五、应急响应1. 制定应急响应预案,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2. 加强应急队伍的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3. 开展定期的演练和培训,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和协同性。
六、资源保障1. 确保疫情监测、预防控制、诊断治疗等工作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充足供应。
2.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合作伙伴的合作,争取外部援助和支持。
3. 加强科研力量的培养,推动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七、社会参与1. 加强与社区的沟通和合作,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和责任感。
2. 鼓励公众主动报告疑似病例,配合疫情调查和防控措施的实施。
ebola结构Ebola结构Ebola病毒,又称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致命且高度传染的病毒,属于埃博拉病毒属。
该病毒是引发埃博拉病的主要病因,这是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本文将对Ebola的结构进行介绍。
一、病毒分类和命名Ebola病毒属于Filoviridae科,并包括五个已知的病毒种类:Zaire ebolavirus、Sudan ebolavirus、Tai Forest ebolavirus、Bundibugyo ebolavirus和Reston ebolavirus。
这些病毒根据其最早发现的地点而得名。
二、病毒结构Ebola病毒是一种线形病毒,具有负链单股RNA基因组。
它的直径约为80纳米,长度可达到约800纳米。
病毒颗粒由多个互相环绕的螺旋状核蛋白质螺旋组成。
这些螺旋伸展出来形成病毒颗粒的外层。
病毒的外层有一个脂质包膜,上面覆盖有糖蛋白,形成刺突。
这些刺突使病毒能够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进而侵入宿主细胞。
病毒包膜中的蛋白质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包括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和免疫逃逸等。
三、病毒基因组Ebola病毒的基因组约有19,000到20,000个核苷酸,编码了七个不同的蛋白质。
其中,核糖体结合蛋白质(NP)是病毒的主要蛋白质,它在病毒的复制和转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病毒基因组中的其他蛋白质包括GP、VP40、VP35、VP30、VP24和L蛋白。
GP蛋白质是病毒的表面蛋白质,它在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结合和侵入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其他的蛋白质则参与病毒的复制、转录和装配等过程。
四、病毒复制过程Ebola病毒的复制过程包括侵入宿主细胞、转录和复制基因组、合成蛋白质以及装配和释放新病毒颗粒等步骤。
病毒通过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进入宿主细胞。
然后,病毒释放出基因组,并通过病毒蛋白质复制和转录自己的基因组。
接下来,病毒利用宿主细胞的机制合成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将用于装配新的病毒颗粒。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埃博拉病毒,曾经是一种令人闻风丧胆的传染病。
它的出现曾经让人们感到恐慌和绝望,成为了一段血疫的故事。
埃博拉病毒最早在1976年被发现,当时在非洲的苏丹和刚果(现刚果民主共和国)爆发了一场疫情。
这种病毒以其极高的致死率和恶劣的传染性而闻名。
患者在感染后很快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等症状,随后出现呕吐、腹泻、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最终导致多数患者死亡。
这种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接触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或污染物,因此医护人员和家人是最容易受到感染的群体。
在疫情爆发初期,人们对埃博拉病毒知之甚少,这使得病毒的传播更加难以控制。
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时缺乏足够的防护措施,导致大量医护人员感染,甚至死亡。
而在社区中,由于缺乏对这种病毒的认识,人们的恐慌情绪导致了病毒的快速传播,整个社区陷入了恐慌和绝望之中。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埃博拉病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病毒的基因组结构被逐渐揭开,这为疫苗和药物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疫情爆发后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不断努力,终于在2019年研发出了埃博拉病毒的疫苗,这为控制疫情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除了疫苗的研发,医疗卫生系统的改善也对控制埃博拉病毒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建立起完善的防控体系,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防护措施,提高社区居民的防范意识,都是有效控制疫情的重要举措。
此外,国际社会的广泛合作也为控制疫情提供了重要支持,各国纷纷提供援助和支持,共同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
随着疫苗的普及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埃博拉病毒的传播逐渐得到了控制。
虽然偶尔还会有疫情的爆发,但整体上已经不再是当年的血疫。
人们对这种致命病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积累了丰富的防控经验,使得类似的疫情得到更加及时和有效的应对。
血疫,是埃博拉病毒曾经给人们带来的恐慌和绝望。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水平的提高,人类终于战胜了这一病毒,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这段血疫的故事,不仅是对病毒的认识和防控经验的总结,更是人类抗击疾病、保卫生命的壮丽史诗。
世界十大病毒第一名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地遭受到传染病的困扰。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与传染病做斗争的历史。
其中最可怕的是病毒引发的传染病,因为病毒个体小,基因少,变化快,传播速度快。
最可怕的病毒有时不是毒性最强的,而是那些新出现的病毒,因为科学家要找到对付新病毒的方法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往往会造成大范围内的伤亡。
1 埃博拉病毒——目前最可怕可以引起急性传染病埃博拉出血热,可以通过身体接触传染,就是现存的毒性最小的病毒,引致患者病死率高达50%~90%。
目前还没有效率抵挡这种病毒的疫苗和药物。
它以极其血腥的传播方式和速度像是幽灵一样在非洲闲逛,从年至年发动了23次。
年7月,埃博拉病毒再次在非洲大爆发,其病毒感染和丧生人数已经少于以往任何一次,并且还在稳步扩散,并并无被掌控的迹象。
2 甲型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家族“最危险成员”流感病毒分成三个型别,即为甲型、乙型和丙型。
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就是我们已经较为熟识的一种,也就是最危险的一种。
历史上最骇人的一场流感发生于年,这场全球性流感夺去了万条生命,其罪魁祸首就是名叫h1n1的甲型流感病毒。
令人闻之色变的禽流感也就是一种甲型流感,近年来盛行的h5n1、h7n9都就是对人类危害很大的禽流感。
甲型流感的可怕之处是它可以通过短时间内的基因重组而演化出代莱病株,每重组一次毒性进一步增强、传染性减小,且能够引致旧有的化疗方法失灵。
患者病毒感染后的症状主要整体表现为发热、呕吐、流涕、肌痛等,多数诱发轻微的肺炎,严重者心、肾等多种脏器衰竭引致丧生,病死率很高。
3 艾滋病毒——攻击免疫细胞,恶性肿瘤“登门拜访”该病毒可以引起艾滋病。
该病毒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淋巴细胞做为主要反击目标,大量毁坏该细胞,并使人体失去免疫系统功能,因此,人体不易病毒感染各种疾病,并可以出现恶性肿瘤,病死率较低。
该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值为8~9年,患者在发生艾滋病症状以前可以没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多年。
什么是埃博拉病毒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病毒,那么你对埃博拉病毒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埃博拉病毒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埃博拉病毒的简介埃博拉(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
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
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
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
埃博拉病毒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
埃博拉病毒,生物安全等级为4级(艾滋病为3级,SARS为3级,级数越大防护越严格)。
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天至10天。
埃博拉病毒的传播途径敏感细胞绿猴肾细胞(Vero)、地鼠肾细胞(BHK)、人胚肺纤维母细胞等均可用培养EBoV。
病毒感染细胞后7h,培养物中可检测到病毒RNA,18h达高峰,48h后可见到细胞病变。
7~8天后细胞变圆、皱缩,染色后可见细胞内病毒包含体。
传播方法各种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普遍易感,经肠道、非胃肠道或鼻内途径均可造成感染,感染后2~5天出现高热,6~9天死亡。
发病后1~4天直至死亡,血液都含有病毒。
豚鼠、仓鼠、乳鼠较为敏感,腹腔、静脉、皮内或鼻内途径接种均可引起感染。
成年小鼠和鸡胚不敏感。
人群普遍易感,无论其年龄和性别。
高危人群包括埃博拉出血热病人、感染动物密切接触的人员如医务人员、检验人员、在埃博拉流行现场的工作人员等。
专家们在研究中发现,“埃博拉”病毒有一定的耐热性,但在60摄氏度的条件下60分钟将被杀死。
埃博拉:⼈类已知最致命的病毒,患者先变僵⼫,死时化为⾎炸弹今天我们要聊的⼤瘟疫是——埃博拉,节⽬内容主要来源于理查德·普雷斯顿在2016年出版的那本《⾎疫》,2019年的时候这本书还被翻拍成了同名美剧,应该很多同学们都看过。
⾎疫埃博拉这个名字,⼤家都听说过吧?对于我们来讲,它只出现于电视新闻和⽹络上。
没过⼀段时间就在⾮洲⼩范围爆发⼀次,虽然感觉⾮常的恐怖,但离我们还是很遥远的。
但是别忘了我们⽣活在⼀个怎样⾼速的时代,就如普雷斯顿所说:“埃博拉病毒离全⼈类也只有⼀个航班的距离。
”埃博拉有多恐怖?它的⽣物安全等级为最⾼级——4级。
什么概念呢?1级是⿇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等。
治疗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安全保护措施的,洗洗⼿就⾏。
2级病毒是中等危险程度,治疗需要防护措施,进⾏实验是必须要在⽣物安全柜中操作的。
像是流感病毒就归于这⼀安全等级。
3级病毒已经是⾮常危险了,狂⽝病、艾滋病、⿏疫、SARS,都在这⼀级。
进⾏病毒实验那可是要穿着密闭防护服的。
⽽第4级病毒的实验室,是有闭⽓门和缓冲消毒区,研究⼈员不仅要穿上防护服,还要进⾏数分钟的消毒淋浴。
那个场景想想就渗⼈,代表病毒就是埃博拉。
第4级,基本就是为埃博拉设定的,它就是⼈类已知的最致命的病毒。
埃博拉长的异常奇特,其他病毒看上去就跟⿊胡椒差不多,⽽埃博拉病毒则像是⼀根打了结的⿇绳,所以被称为丝状病毒,还有个浪漫、温和的外号:牧⽺⼈的曲杖。
可如果被它感染,那⼀点都不浪漫、温和,致死率90%,根本就⽆药可救。
埃博拉最初的宿主是蝙蝠,也是因为与野⽣动物发⽣接触才传染给⼈类。
当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形容埃博拉的感染者:受到了魔⿁最恶毒的诅咒。
被感染才开始是发烧,全⾝疼痛,眼球变成⾎红⾊,然后是⾮常严重的呕吐跟腹泻。
你吐出的⿊⾊呕吐物⾥⾯,有⾎⽔和⾃⼰坏死的内脏碎⽚。
⽪肤布满红疹,整个⼈⽬光呆滞,变得冷漠迟钝,逐渐丧失所有的活⼒,看起来就像是僵⼫⼀样。
最后是⽌不住的出⾎,那真是叫做七窍流⾎。
现在又有什么新病毒出现近年来,随着航空旅行、贸易、和全球旅游的增大,一系列新的病毒感染正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下面我们来简要介绍一下:一、埃博拉病毒埃博拉病毒是一种新型的致命传染性病毒,起源于非洲,2014年开始在威尔士和圣多美普林西比及其他腹部国家出现,人们普遍担心它可能会成为下一个世界性的大灾难,目前埃博拉病毒影响着津巴布韦、安哥拉、乌干达、尼日尔等津巴布韦湾国家。
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 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是2012年从沙特阿拉伯确诊的一种新型冠状病毒,主要在中东地区有传播,已在20多个国家发生过病例。
与SARS及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相比,MERS-CoV的致死率略高,症状以重度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I(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illness)为主,多见于免疫功能较弱组。
三、新型冠状病毒与埃博拉和MERS-CoV不同,新型冠状病毒(Novel coronavirus, 以下简称NCOV)是一种无先例的、新出现的冠状病毒,2019年12月在中国湖北省武汉市首次出现,目前,全球大多数地区及病例已被NCOV感染,NCOV的病原体为腺病毒,主要的传播方式为飞沫传播,即病毒从感染者的口腔、鼻腔传播到非感染者的口腔、鼻腔。
四、嗜血杆菌感染嗜血杆菌感染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是由嗜血杆菌引起,可以引起严重的颅脑膜脓肿、肺炎、传染性心内膜炎、肠炎、肾炎等疾病。
常见的感染方式有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排尿等,可以采取体温监测、学校管理等预防措施,以减少发病率。
五、流感病毒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也被称为流感,是一种古老的、多样的传染病,它的传播途径主要有飞沫传播(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尤其是人们交流之间高声咳嗽时)、物品传播(病毒可以通过携带者手接触的任何物品传播),一旦受到感染,会产生潜伏期,表现为发烧、乏力、头痛、全身乏力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