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
- 格式:ppt
- 大小:292.50 KB
- 文档页数:35
大肠埃希杆菌性胃肠炎,大肠埃希杆菌性胃肠炎的症状,大肠埃希杆菌性胃肠炎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包括一大群生物学性状相似的革兰阴性杆菌,大多数寄居在人和动物肠道中,其中有些细菌对人类有明显的致病作用,当宿主机体状态改变或细菌进入肠道以外的部位,肠道的正常菌群也可作为条件致病菌而引起多种疾病。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本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大小为(1.1~1.5)µm×(2.0~6.0)µm(活菌)或(0.4~0.7)µm×(1.0~3.0)µm(染色菌)。
多数菌株有周身鞭毛,能运动,周身还有菌毛,无芽孢。
某些菌株有包膜。
菌毛位于菌体表层,纤维状附着物,属疏水蛋白质成分,具有较好的抗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为兼性厌氧菌,15~45℃可发育,最适宜生长温度为37℃,最适宜pH为7.4~7.6。
在肠道菌选择培养基上,因能发酵乳糖产糖,使指示剂变色而形成有色菌落。
而肠杆菌科中的致病菌多数不分解乳糖,菌落无色,此点对肠杆菌科致病菌的分离有选择作用。
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等多种糖醇产酸产气;对蔗糖、卫矛醇、棉籽糖、鼠李糖等因菌株而异。
IMVC试验为 --,脲酶、苯丙氨酸、丙二酸盐等阴性。
抗原构造较复杂,主要有O、H、K 3种抗原。
O抗原为耐热多糖磷脂复合物,目前已有171种,是血清分型的基础;H抗原为不耐热的蛋白质,至今已建立了56个抗原;K抗原为包膜抗原,至今已知有100种。
本菌在自然界水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在温度较低的粪便中存活更久。
易产生耐药性。
耐药性的产生,主要是由带有耐药因子(R因子)的质粒的传递而获得。
二、发病机制1.侵袭力大肠埃希杆菌具有K抗原和菌毛。
K抗原有抗吞噬作用,有抵抗补体和抗体的作用;菌毛能帮助细菌的黏附作用。
产毒性大肠埃希杆菌的这种纤毛样菌毛称定居因子或定植因子(colonization factor),包括CFAI、CFAⅡ。
[医学微生物学]肠杆菌科概述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是杆状革兰氏阴性菌的一种。
这一科菌是许多病原菌的重要成员,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菌和致病性鲍曼不动杆菌等。
肠杆菌科菌还可以在医院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肠杆菌科中分离出的细菌通常具有类似的表型和基因组学,其中包括特殊的粘附因子和毒素。
肠杆菌科菌是通常生活在动物和人体内肠道内的一类细菌。
一个人的肠内生态系统通常由自身宿主免疫系统和居住在肠道内的微生物组成。
肠内微生物群落(肠道菌群)是肠道内大约400种细菌群落的总称。
大肠杆菌和其他肠道菌株是正常肠道菌群的重要成分,它们可以分解食物并生成维生素和其他重要物质,同时还可以抑制潜在的病原体。
分类肠杆菌科菌包括24个属和近200种细菌,其中大多数为人和动物病原体。
这些属包括:Escherichia、Salmonella、Klebsiella、Citrobacter、Erwinia、Enterobacter、Hafnia、Morganella、Proteus、Providencia、Serratia、Shigella、Yersinia等。
这些菌株的生态系统是复杂的,各种菌株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许多肠杆菌属菌株都是优良的益生菌,可以帮助人体对抗潜在的病原菌,从而保持身体健康。
另一方面,有些菌株也可能是病原体,可以引起感染和疾病。
特征肠杆菌科菌通常是革兰氏阴性的、非芽孢形成的杆状菌,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具有胞内和胞外的纤毛;•有专门的表面粘附结构,如菌毛和赖氨酸胶囊;•具有多种代谢途径和酶的活性,包括糖、酒精、氨基酸、脂肪酸等代谢途径;•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生长,包括温度、pH值、氧气含量等不同的生理条件;•可以产生多种毒素和酶,包括肠毒素、细胞外蛋白酶和溶血素等。
病原性与疾病许多肠杆菌科菌株都是潜在的病原体,其中一些可以引起严重的疾病。
各个菌属所引起的病症、感染路径和病原生物学特征都不一样,但都具有类似的生理和生化特征。
第九章肠杆菌科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细菌是一大群生物学性状近似的革兰阴性杆菌,常寄居在人和动物的肠道内,亦存在于土壤、水和腐物中。
其中大多数是肠道的正常菌群,但当宿主免疫力降低或细菌移位至肠外部位时可成为条件致病菌而引起疾病;少数为病原菌,例如伤寒杆菌、志贺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
肠杆菌科细菌种类繁多。
根据生化反应、抗原结构、核酸杂交和序列分析,目前至少有30个菌属,120个以上的菌种。
与医学有关的有埃希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摩根菌属、枸橼酸菌属、肠杆菌属、沙雷菌属和耶尔森菌属10个菌属,包括25个菌种。
肠杆菌科细菌具有下列共同生物学特性:1.形态与结构0.3-1.0×1-6um中等大小的革兰阴性杆菌。
无芽孢。
多数为周毛菌。
少数有荚膜或包膜。
大多有菌毛。
2.培养兼性厌氧或需氧。
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生长繁殖后形成湿润、光滑、灰白色的直径2-3mm中等大小菌落。
在血琼脂平板上,有些菌可产生溶血圈。
在液体培养基中,呈均匀浑浊生长。
3.生化反应活泼,分解多种糖类和蛋白质,形成不同代谢产物,常用以区别不同菌属和菌种。
乳糖发酵试验在初步鉴别肠杆菌科中致病菌和非致病菌上有重要价值,一般非致病菌能分解乳糖,而致病菌多数不能。
4.抗原构造复杂,主要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荚膜(K)或包膜抗原。
其他尚有菌毛抗原。
(1). O抗原:存在于细胞壁脂多糖(LPS)层,具有属、种特异性。
其特异性取决于LPS分子末端重复结构多糖链的糖残基种类的排列。
O抗原耐热,100℃不被破坏。
从病人新分离菌株的菌落大多呈光滑(S)型,在人工培养基上多次传代移种保存日久后,LPS失去外层O特异性侧链,此时菌落变成粗糙(R)型,是为S-R型变异。
R型菌株的毒力显著低于S型株。
(2).H抗原:存在于鞭毛蛋白。
不耐热,60℃30分钟即被破坏。
H 抗原的特异性决定于多肽链上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和空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