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_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第二节动物的行为_济南版
- 格式:ppt
- 大小:2.96 MB
- 文档页数:23
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科教案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第二节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基础知识全解】考点1 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1、鱼类(1)鲫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①外形:鲫鱼身体呈梭形,可减少游动时的阻力。
②体色: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不易被上下两面敌人发现。
③鳍:游动时各种鳍相互协作。
④鳃盖:保护鳃,鳃是鱼在水中的呼吸器官。
鱼口与鳃盖交替张合,水由口流入、由鳃盖后缘流出,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气进入鳃丝内的毛细血管,血液里的二氧化碳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
⑤体表:体表有鳞片和粘液,能减少在水中游泳时的阻力。
⑥侧线:身体两侧各有一条侧线,能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
⑦鱼的脊椎由多块脊椎骨构成的,其功能是对身体起支撑作用。
(2)鱼类的主要特征: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呈梭形,体表大多覆盖着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例1 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市重要的养殖鱼类,对四种鱼叙述错误的是( )A.体表覆盖鳞片,用鳍游泳B.属于恒温动物C.靠鳃呼吸,鳃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D.都是淡水鱼类2、两栖类和爬行类(1)青蛙和鳄鱼的比较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爬行动物与两栖动物相比,爬行动物更适应陆地干燥的生活,生殖和发育摆脱了水的限制。
(2)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裸露且湿润,能辅助呼吸。
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生物。
(3)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皮肤干燥厚实,体表覆盖着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陆地上产卵,其卵有坚韧的卵壳,是真正摆脱对水的依赖而适应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
(4)变温动物概念:体温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动物主要种类: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
例2 下列关于两栖动物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A.幼体不但在形态上像鱼,在内部结构上与鱼也比较一致B.两栖动物有青蛙、蟾蜍、大鲵等C.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D.幼体在水中生活;成体既能在陆地上生活,也能在水中生活的动物例3 我国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扬子鳄属于爬行动物,下列哪项不是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A.体表有角质鳞片或甲B.用肺呼吸C.在水中产卵D.卵有坚硬的卵壳知识点二鸟类和哺乳类1、鸟类(1)家鸽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①体形:家鸽的身体呈流线型,能减少飞行时的阻力;②体表:被覆羽毛,羽毛有保温和保护作用;③前肢:变成翼,翼和尾上都有若干排大型的正羽,排列成扇形,适于运动时产生动力;④骨骼:骨有的很薄,有的愈合,比较长的骨内部大多是中空的,这样的骨既轻便又牢固,利于飞行。
2.2.4动物的行为一、单选题1.下列动物中,学习能力最强的是A. 蚯蚓B. 大山雀C. 黑猩猩D. 牛2.下列属于先天性行为的一组是()A. 蜘蛛结网、大雁南飞B. 老马识途、猫抓老鼠C. 鹦鹉学舌、公鸡报晓D. 黄牛耕地、孔雀开屏3.小川同学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他在进行野外观察时发现,黄鼬在遇到敌害追击时会释放一种“臭气”,利用这种气体将敌害“击退”或“击晕”.该行为属于()A. 先天性、攻击行为 B. 后天性、防御行为C. 后天性、攻击行为D. 先天性、防御行为4.我们通过探究“蚂蚁的通讯”,发现( )是蚂蚁的通讯方式之一A. 光B. 气味C. 声音D. 动作5.从动物行为的发生看,“鹦鹉学舌”和“孔雀开屏”分别属于()A. 学习行为、学习行为B. 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C. 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D. 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6.探究动物的某种行为是否为先天性行为,选择这种动物应该是()①刚出生的②较成熟的、有一段经历的③一只④多只.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7.让条纹文鸟孵化灰头文鸟的卵,并将孵出的雄灰头文鸟隔离饲养直至性成熟,然后让这只鸟在雌条纹文鸟和雌灰头文鸟间选择配偶,结果它只会向雌条纹文鸟显示求偶行为。
这是因为()A. 动物的本能B. 雄灰头文鸟的学习行为C. 雄灰头文鸟的推理D. 雌条纹文鸟比雌灰头文鸟更漂亮8.“家燕筑巢”和“飞鸽传书”,从行为获得方式看分别属于 ( )A. 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B. 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C. 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D. 学习行为、学习行为9.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生来就有的,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下述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①山雀喝牛奶②野鸭孵小鸭③蚯蚓避开电极爬向潮湿的暗室④失去幼崽的雌猫哺育狗崽⑤小狗算数学题.A. ②④B. ④⑤C. ①②D. ③⑤10.黄鼬在遇到敌害追击时会释放一种“臭气”,利用这种气体将敌害“击退” “击晕”。
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第二章生物圈中第二单元?生物世界第二章生物?动物第一节动物??动物?存有: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一、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
(间有?柱)动物存有: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哺乳动物。
二、动物?:(体柱?、体?)动物原生动物特征常用动物草履虫、太阳虫、变形虫。
水螅、水母、海蜇、海葵、珊瑚颤抖?物。
珊瑚虫。
附注间有一??。
体?体?、颤抖?物。
腔肠动物两?腔存有?肛门。
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绦虫、涡虫、体施明德?存有肛门?。
生?生活。
血吸虫。
间有存有肛门?。
线虫、蛔虫。
生?生活。
蚯蚓?体吸?。
蚯蚓?有动?。
环路?蚯?蚓?。
环节动物体?环路体节?存有存有肛门?。
蚯蚓、水蛭、沙蚕。
河蚌、蛤蜊、软体动物体坚硬存有套膜体?面存有贝壳。
蜗牛、鱿鱼、蜗牛?颤抖河蚌?颤抖。
乌贼(墨鱼)、软体?动物喷?器官鳃。
章鱼、宝贝。
头:1(?并作)胸:1蝗虫胸胸:11翅(革质维护)1气门。
节肢动物体?节蝗虫、蟹、虾、胸:11翅(膜质飞行器)1气门。
间有?骼。
管。
蜈蚣、蜘蛛。
:8气门吸器官?气骼并作?:a.维护?体坚硬?器官。
b.体水?冷却。
?动物。
海参、海盘车。
棘皮动物【特别注意】1、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体、两、肢、动?动物虫动?物。
2、环节动物?节肢动物?共同点:体?体节?。
【例题】1、下列动物体呈()a.水螅b.蛔虫c.蚯蚓d.乌贼2、海蜇湛江常见海洋动物也吴川三宝之一它属于()a.原生动物b.腔肠动物c.软体动物d.节肢动物3、某动物体两腔存有一开.这动物()a.腔肠动物b.扁形动物c.环节动物d.节肢动物4、以下哪项腔肠动物扁形动物共同特征()a.体有刺b.有肛门c.体呈d.体呈两6、下列哪项线形动物特征()a.体呈圆形圆柱形b.体体节c.体有质d.存有存有肛门7、体相近环路体节动物()a.海葵b.河蚌c.螃蟹d.蚯蚓8、以下关于蚯蚓形态叙述错误()a.体体节.体面有c.体干燥、粗糙d.环靠近体9、蚯蚓体节有请你预测作()a.感声音b.参与生殖c.协助动d.参与吸10、在观测蚯蚓颤抖实验经常进水棉轻擦蚯蚓体其目()a.有助于蚯蚓动b.有助于蚯蚓正常喷c.易于蚯蚓遗留下颤抖痕迹d.保与蚯蚓体柔软性11、蚯蚓在潮湿?环路?慢可以死这因为()a.皮肤干燥法喷b.体水?量冷却c.潮湿?氧气太少d.?食物12、蚯蚓?与?常?()a.体节?b.c.肛门?d.环?13、在蚯?蚓轻轻??可以存有坚硬?美感。
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奇妙的生物世界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1、什么是生物学?研究生物学的基本方法是什么?已被人们认识的生物大概有多少种?生物科学是研究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已被人们认识的生物大概有200多万种。
2、生物的特征有哪些?①新陈代谢②生长、发育和繁殖③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④遗传变异⑤应激性⑥除病毒外,生物由细胞构成。
3、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是什么?病毒。
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一、生物圈:1、什么叫做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无机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物圈。
2.生物圈的范围是什么?生物圈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的上层3.生物圈的作用是什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和一定的生存空间二.栖息地1、什么叫做栖息地?在生物圈内,生物实际居住的场所,2、生物栖息地遭受破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不合理利用。
三.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1.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温度,空气,水分;2生物因素主要是指:生物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生物间即有互助又有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相互制约,彼此依存。
四、生物对环境的作用:1、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且能改变环境2、蚯蚓能改良土壤,地衣能加速岩石的风化,促进地球土壤层的形成。
3、植物的光和作用提高大气中的氧含量,蒸腾作用增加了大气湿度。
4、细菌等微生物在生物圈有何作用?分解动植物尸体,促进物质循环。
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1、.生物科学探究的六个环节是什么?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2、生物学探究采用的方法是什么?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
▲第四节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一.显微镜的结构1、识记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及功能2、显微镜各部分的作用:(1)起放大物像的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第一节动物的主要类群导学提纲一、蚯蚓属于___。
1.身体分___,可以增强运动的灵活性,通过___和___来完成运动。
2.体壁分泌黏液,保持湿润以保证___。
3.环节动物的特征:身体由许多相似的___构成。
4.常见种类:___、___等。
二、蝗虫是___的代表。
1.蝗虫结构:身体分为___、___、___三部分,体表坚硬具有___。
运动结构:三对___,两对___,___发达适于跳跃,___革质起保护作用,___膜质适合飞翔。
感觉结构:一对复眼,三个单眼,触角分__。
呼吸结构:进出气体的结构为___。
2.节肢动物的特征:身体分___,躯体、足和触角分___,体表具有___。
3.节肢动物适于陆地生活的原因:______ , ______等。
三、鱼类——鲫鱼1.身体呈___形,适合游泳。
2.体表具有___;背部体色___,腹部___,是一种保护色。
3.用___呼吸,用___游泳。
4.侧线作用:______。
5.体内背部具有___,起___和___作用。
四、鸟类1.体形:___。
2.飞行器官:前肢特化为___。
3.肌肉:___发达。
4.骨骼:具有龙骨突,有的骨___,有的骨___。
5.消化:消化系统发达,直肠___。
6.呼吸方式:___,用___呼吸,___辅助呼吸。
7.体温:恒定。
五、哺乳动物1.体表:被毛,___有作用。
2.体腔:有___,将体腔分为___和___。
3.牙齿:分为___和___,适于切断、磨碎食物。
4.呼吸:用___呼吸。
5.体温:___。
6.神经系统:由脑、___和神经组成,___发达。
7.生殖和发育:体内受精,___,___。
【例1】白天下过雨后,经常见到蚯蚓爬到地面上来,这是因为()。
A.土壤中缺少空气,蚯蚓爬到地面上来进行呼吸B.土壤中食物减少,蚯蚓爬到地面上来进行觅食C.蚯蚓到地面上来饮水D.潮湿的地面有利于蚯蚓的运动【例2】下列哪项和鱼类的水生生活无关?()。
第二单元多彩的生物世界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第二节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观察,说出家鸽适于飞行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
(2)理解家兔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
(3)理解家兔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
(4)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环境意识。
二、重点难点重点:鸟类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哺乳类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难点:鸟类的双重呼吸。
观察鸟类、哺乳类。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复习上节课内容。
教师:从古至今,人们都有一个梦想:如果人也能长出翅膀,像鸟儿那样在天空中自由飞翔有多好啊,试想一下,人类如果有了一双翅膀,真的能飞起来吗?为什么?鸟儿为什么能飞呢?它有哪些适应飞行生活的特征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近鸟类,共同探究一下。
(二)新授1、鸟类学生自学教材84--86页,把同步学案中的空填上并在课本中标出。
(1)家鸽的体形是怎样的?(2)家鸽翼羽和尾羽的排列各有何特点?(3)家鸽的骨骼、肌肉各有什么特点?(4)家鸽的形态结构特点对其飞行生活有什么意义?老师点拨:a.家鸽的体形式流线型,可以减少飞行时候的空气阻力。
家鸽的翼羽、尾羽排列需要老师点拨。
b.翼羽、尾羽生有若干排大型的正羽,覆瓦状排列成扇形。
扇形适于扇动空气。
C、有的骨中空,有的骨愈合,有助于减轻体重。
过渡语:家鸽的内部结构和生理又有哪些适于飞翔生活呢?课件展示家鸽的呼吸结构模式图:认识一下鸟的呼吸器官;阅读课本,讨论肺和气囊的功能。
教师总结讲解:鸟类的呼吸系统十分特别,表现在鸟类的体内有非常发达的气囊,气囊与肺相通。
气囊的存在,使鸟产生了特殊的呼吸方式——双重呼吸。
释疑解难:鸟类气体交换的部位是气囊吗?点拨:鸟类气体交换的部位是肺而不是气囊。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二节1.教材分析《动物的运动》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的第二节内容。
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学习时所遇到的困难不会太多,另外,学生通过学习运动系统组成的知识,揭示动物运动的本质,巩固和理解动物适应生存环境的重要意义。
同时本节内容也是后面学习动物行为的基础。
因此,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可以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关爱生命,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目的。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列举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方式;观察某种脊椎动物的肌肉、骨骼、关节的基本结构,说明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情感目标】认同动物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教学重点: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基础●教学难点:骨骼肌受到刺激时的收缩特性2.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新鲜羊的关节,解剖刀,解剖盘关节结构挂图3.教学程序(一)情境创设【多媒体演示稿】图片:动物的运动图片/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6%A F%CE%EF%CD%BC%C6%AC&cl=2&cm=1&sc=0&lm=-1&pn=1&rn=1&di=2983 7171730&ln=2000&fr=ala2#pn1/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6%A F%CE%EF%CD%BC%C6%AC&cl=2&cm=1&sc=0&lm=-1&pn=1&rn=1&di=2983 7171730&ln=2000&fr=ala2#pn2/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6%A F%CE%EF%CD%BC%C6%AC&cl=2&cm=1&sc=0&lm=-1&pn=1&rn=1&di=2983 7171730&ln=2000&fr=ala2#pn3/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E%C F%C5%A3%CD%BC%C6%AC&cl=2&cm=1&sc=0&lm=-1&pn=3&rn=1&di=7709 119200&ln=2000&fr=ala2#pn4/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E%D A%B9%EA%CD%BC%C6%AC&cl=2&cm=1&sc=0&lm=-1&pn=4&rn=1&di=606 5904930&ln=2000&fr=ala2/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2%E D%CD%BC%C6%AC&cl=2&cm=1&sc=0&lm=-1&pn=1&rn=1&di=2578875768&l n=2000&fr=ala2#pn19/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4%F C%CA%F3%CD%BC%C6%AC&cl=2&cm=1&sc=0&lm=-1&pn=4&rn=1&di=4002 1703640&ln=2000&fr=ala2#pn7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植物不能运动?”,“能运动是动物和植物最大的区别”,“动物是如何运动的呢?”,从而导入新课。
第一单元认识生物(七上)一.生物的基本特征:1.生物具有现象(即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2.生物能(如黑豆苗不断长大)和(如小麦开花结果)。
3.生物具有(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和(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现象。
4.生物具有,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有规律的反应。
5.除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生物学科学探究的六个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三、生物学探究采用的方法有: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测量法。
四、生物圈:有生物生存的这个圈叫生物圈。
1. 生物圈的范围是:生物圈的圈层包括的下层,整个,的上层,范围为海平面以下约10千米和海平面以上10千米之间。
2.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是阳光,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稳定的营养供给。
五、栖息地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生物栖息地遭受破坏的主要愿因是全球人口数量以及人类对资源的和。
四、练习使用显微镜1.显微镜的构造(如右图)(1)能够放大物像的结构有[①] 和[④](填序号)。
(2)[①]与[④]相比,最明显的区别是[④]有而[①]没有。
(3)当外界光线较暗时,应调节[ 10 ] 反光镜 ,选择镜,或转动[ 7 ] 转换器,选择光圈。
(4)能够使镜筒升降的结构有 9 和 11 (填序号),其中升降幅度较大的是[ 9 ] 粗准焦螺旋(5)调换物镜的结构是[ 3 ]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左手托住。
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距边缘7cm左右处,略偏侧,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升、转、看、调):转动,使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cm距离)。
把一个较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
转动,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
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3)观察(放、压、降、看、升、看、调):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
《动物的行为》的教学教案《动物的行为》的教学教案(通用8篇)《动物的行为》的教学教案篇1教材分析:《动物的行为》是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刘恩山教授讲到:这部分知识于每个人的现实生活有直接和间接的相关。
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研究,可以在与动物建立更好的关系上起到很好作用。
从学科知识教育来说,动物行为的知识与我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动物行这部分内容,课程标准有具体的要求。
一是要求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第二是能够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这是两个具体要求。
学情分析:知识源于生活,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深入生活,认识生活,在生活的体验中汲取成长的营养。
这就是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和动物有过接触,因此,同学们都能列举出一些动物的行为。
设计依据:动物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如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许多行为都有较强的趣味性,很容易吸引学生,但从本质上理解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更为重要。
因此教学中要以此为主线,精心设计,并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设计思路:本节课主要采用阅读式的自主学习和问题式的自主学习的方法来完成这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两个要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回放《动物世界》节目精彩的片段,请同学们举例所看到、想到的动物行为。
二、利用阅读式的自主学习和问题式的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完成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的学习:1、自主学习先天性和后天性行为的分类和区别投放有关的文字、图片等资料,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教师的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区分出哪些是生物生来就有的行为,哪些是通过环境作用,由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并根据这些动物行为的分类,找出其分类依据,得出一个较为合适的结论。
分析先天性行为:在学习先天学习行为时,设计了如下的问题:1、请问哪些同学饲养过小动物?2、你所饲养的动物都有哪些行为?3、把你饲养动物的经历与同学老师分享好吗?4、小动物要吃东西、要睡觉,这些用你教吗?5、那么怎样使你的猫、狗去规定的地方大小便呢?6、为什么蚕生来会吐丝,而小猫却不会?8、先天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9、你认为先天性行为对动物有什么意义?7、小猫吃奶、鹦鹉学舌、鸟筑巢、鸡孵蛋、蚕吐丝、大雁南飞等,这些行为从获得的途径来看,哪些是生来就有的,哪些是后天获得的?分析后天行为:在学习后天学习行为时,设计了如下的问题:1、如果你是训兽员怎样使动物听你的话进行各种表演的?2、如果你家养了一条小狗,请你设计一种训练方法,让它一听到你的呼叫就跑过来?又如:3、黑猩猩钓取食物、大山雀喝牛奶是先天性还是后天学习行为?4、比较黑猩猩和大山雀的后天学习行为,你觉得哪个比较复杂?10、学习行为对动物有何意义?5、、动物的学习能力有遗传因素作用吗?6、你认为人类的学习行为对人类有怎样的意义?这对你有何启示?学生通过对系列问题的思考与解答,巩固了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巩固分析:展图1、2:(孔雀开屏、育雏);展图3:(黑猩猩利用木箱登高取香蕉过程);展图4:(老鼠走迷宫)2、动物社会行为放录像:白蚁和狒狒的群体生活。
第四节动物的行为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了解动物的运动基础上,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也有了进一步探究“动物的行为”的兴趣与需要。
动物的行为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对多种多样的动物的行为早已熟知,如取食行为、防御行为、马戏团里的动物表演节目、鸟类迁徙、动物的繁殖等。
但是学生对各种动物行为的分类,形成及意义并不了解,因此通过本节课的研究,让学生了解各种动物行为的特点,分类以及对动物本身的意义。
学习本节课,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物进化的观点,有助于帮助学生体验知识的系统性。
通过研究动物的行为,认识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关注动物的生存环境,从而初步使学生具有保护动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多种多样的动物行为早已熟知,如:取食行为,防御行为,鸟类迁徙行为等,学生并不知道哪些是先天性行为,哪些是后天性行为。
对社会行为感性认识丰富,也不知道是社会行为。
教师要要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借助视频举例分析讨论,帮助学生理解。
三、教法与学法本节知识点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动物为了生存和繁衍种族,表现出越复杂多样的动物行为特征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如视频和图片等,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四、学习目标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生物生存的意义。
2、说出动物社会行为的概念,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特点。
3、关注动物的生存环境。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先天行为和后天行为的概念、联系与区别;社会行为概念和特点难点:先天行为和后天行为的联系与区别;社会行为的特点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图片师点拨:在平静的草原上,一群旱獭正在专心致志的寻找食物。
在群体生活中有明确分工,一个放哨的旱獭注视周围环境,发现鹰后,发出尖叫(通讯信号)同伴迅速逃离危险进入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