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的解剖及常见疾病--高炳
- 格式:ppt
- 大小:6.50 MB
- 文档页数:30
腮腺解剖及临床应用腮腺是人体面部重要的咀嚼肌器官之一,分为颌下腺和耳下腺两块。
下面我将对腮腺的解剖结构及其临床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一、腮腺的解剖结构腮腺位于面颊三角深部,分别位于颌下和耳下两侧。
腮腺主要由导管、腺体和血管神经组成。
1.导管:腮腺的导管是将腺体分泌的唾液引流入口腔的通道。
颌下腺的导管称为颌下导管,耳下腺的导管称为耳下导管。
这两者的位置分别位于口腔内侧颊粘膜的第二上臼齿和第三下臼齿的前方。
2.腺体:腮腺主要由腺单位和间质组成。
腺单位是腮腺最基本的功能单元,它由多小叶间质包围,每个小叶由上皮细胞和嗜腺细胞组成。
3.血管神经:腮腺的血管神经丰富,主要由颌底血管、耳后动脉以及颜面神经等供应。
二、腮腺的临床应用腮腺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和一些常见的疾病,下面列举几种临床应用:1.炎症:腮腺炎是腮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病因主要为病毒感染,导致腺体肿胀、疼痛、发热等症状。
常见的是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引起,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
此外,还有一部分非特异性腮腺炎,可以由多种细菌感染引起。
2.肿瘤:腮腺肿瘤是指发生在腮腺组织中的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良性腮腺肿瘤有多种类型,如腺瘤、表皮样囊肿等。
恶性腮腺肿瘤包括腺癌、淋巴瘤等。
对于腮腺肿瘤的治疗,常见的方式是手术切除,术后可能需要放疗或化疗。
3.结石:腮腺结石是由于唾液中的钙、磷和尿酸等物质的沉积形成的。
它常导致口腔疼痛、肿胀以及进食困难等症状。
治疗腮腺结石可以采用保守治疗,如热敷、按摩、口腔卫生等;如果结石较大或症状较严重,可能需要手术切除。
4.功能障碍:腮腺功能障碍是指腮腺分泌唾液的异常,如分泌过多或分泌不足。
唾液分泌过多称为流涎,可能由于多种原因引起,如食物刺激、情绪激动等。
唾液分泌不足则可能导致口干症状,可能与药物副作用、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有关。
腮腺的解剖结构和临床应用是医学生必须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了解腮腺的解剖结构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手术操作、诊断和治疗。
腮腺影像解剖
腮腺在涎腺中体积最⼤,左右各⼀,为浆液腺,位于颜⾯两侧⽿屏前,浅部覆盖于下颌⽀和咬肌后份的浅⾯,呈三⾓形;深部位于下颌⽀深⾯,呈锥体状突向咽侧壁;浅部和深部的连接处为峡部,位于下颌⽀的后缘。
腮腺分叶:以⾯神经总⼲及其分⽀经过的平⾯⼈为的划分腮腺深、浅叶,⽽我们影像也很难分辨⾯神经,所以以以下两种划线划分深浅叶:
1.U线法-以下颌后静脉最背侧和同侧椎体最背侧的连线估计⾯神经的位置⽽进⾏深浅叶的划分(橙⾊虚线);
2.以下颌⽀内侧缘⾄胸锁乳突肌内侧缘连线进⾏划分(绿⾊实线)。
良性肿瘤:多形性腺瘤最多见(约60-70%),其次腺淋巴瘤(6-10%),以及基底细胞腺瘤、肌上⽪瘤、嗜酸细胞腺瘤、神经鞘瘤等。
恶性肿瘤:黏液表⽪样癌最多见,其次腺样囊性癌,以及腺泡细胞癌、肌上⽪癌、淋巴上⽪癌、淋巴瘤等。
⾮肿瘤性病变:结核、良性淋巴上⽪病变、⽊村病、鳃裂囊肿等。
重点提提⼆腹肌后腹(红箭):腮腺深叶位于⼆腹肌后腹外侧,腮腺深叶的占位会将⼆腹肌后腹向后内侧推挤移位;颈⾎管鞘位于⼆腹肌后腹内后侧,来源于颈⾎管鞘的占位会将⼆腹肌后腹向外侧推挤移位。
腮腺解剖及常见疾病影像学表现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内容是腮腺解剖及常见疾病影像学表现本文为投稿文章感谢原作者费心整理和分享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欢迎添加小编微信!......01腮腺的位置及形态腮腺(parotid gland)是最大的一对涎腺,重约15-30g,位于下颌骨后,胸锁乳突肌前,上至颅底,位于乳突尖和颞颌骨之间,下至下颌角,是茎突前咽旁间隙内的重要器官呈不规则的锥形,底向外侧,尖向内侧突向咽旁腮腺水平断面(右侧下面观)腮腺侧面观1.纵行的结构:颈外A、下颌后V、颞浅A和耳颞N2.横行的结构:上颌A、上颌V、面横A、面横V及面N的分支3.由浅入深依次为:面N分支、下颌后V、颈外A和耳颞N02腮腺深、浅叶的划分1.U线:通过下颌后静脉最背侧点与同侧颈椎骨最背侧点的连线2.肿瘤完全或大部分位于此线的外侧时,定位于浅叶3.肿瘤完全或大部分位于此线的内侧,定位于深03腮腺的断层解剖腮腺是脂肪性腺体组织,CT图像上呈低密度,低于周围的肌肉密度,但密度高于皮下、颞下窝及咽旁间隙内的脂肪MR图像上,T1WI、PdWI及T2WI图像上均呈高信号,而周围肌肉组织信号要相对低得多。
正常腮腺CT表现正常腮腺MR表现04腮腺常见疾病腮腺常见疾病腮腺炎症腮裂囊肿良性肿瘤:良腺淋巴瘤(Warthin瘤),良性混合瘤(多形性腺瘤),基底细胞腺瘤恶性肿瘤:腺泡细胞癌,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01腮腺炎症临床表现:有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可触及稍有压痛的肿块,间隔期不等CT上可表现为三种类型:1、双侧或单侧腮腺弥漫性增大,密度均匀增高,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楚2、单侧腮腺弥漫性增大,密度不均匀,可见条索状低密度影,边缘模糊,增强不均匀强化3、单侧腮腺内局限性密度增高较均匀,边界稍模糊,增强后界限稍清晰例1:男,10岁,右侧腮腺肿痛3天;抗炎治疗后好转(如下图)例2:60岁,女性,病理:唾液腺慢性炎,囊肿形成(如下图)02腮裂囊肿属先天性疾病,系胚胎发育过程中腮弓和腮裂未能正常融合/闭锁不全所致临床表现:常见于20~50岁,腮腺区/颈侧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大小不定,常合并有瘘管影像学表现:病灶多位于腮腺深叶,边界清楚,囊壁薄且清晰,增强无强化;常合并感染,囊壁增厚、可轻度强化,囊液密度增高,周围界面模糊36岁,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