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人体解剖生理学
- 格式:pdf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12
腮腺解剖及临床应用腮腺是人体面部重要的咀嚼肌器官之一,分为颌下腺和耳下腺两块。
下面我将对腮腺的解剖结构及其临床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一、腮腺的解剖结构腮腺位于面颊三角深部,分别位于颌下和耳下两侧。
腮腺主要由导管、腺体和血管神经组成。
1.导管:腮腺的导管是将腺体分泌的唾液引流入口腔的通道。
颌下腺的导管称为颌下导管,耳下腺的导管称为耳下导管。
这两者的位置分别位于口腔内侧颊粘膜的第二上臼齿和第三下臼齿的前方。
2.腺体:腮腺主要由腺单位和间质组成。
腺单位是腮腺最基本的功能单元,它由多小叶间质包围,每个小叶由上皮细胞和嗜腺细胞组成。
3.血管神经:腮腺的血管神经丰富,主要由颌底血管、耳后动脉以及颜面神经等供应。
二、腮腺的临床应用腮腺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和一些常见的疾病,下面列举几种临床应用:1.炎症:腮腺炎是腮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病因主要为病毒感染,导致腺体肿胀、疼痛、发热等症状。
常见的是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引起,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
此外,还有一部分非特异性腮腺炎,可以由多种细菌感染引起。
2.肿瘤:腮腺肿瘤是指发生在腮腺组织中的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良性腮腺肿瘤有多种类型,如腺瘤、表皮样囊肿等。
恶性腮腺肿瘤包括腺癌、淋巴瘤等。
对于腮腺肿瘤的治疗,常见的方式是手术切除,术后可能需要放疗或化疗。
3.结石:腮腺结石是由于唾液中的钙、磷和尿酸等物质的沉积形成的。
它常导致口腔疼痛、肿胀以及进食困难等症状。
治疗腮腺结石可以采用保守治疗,如热敷、按摩、口腔卫生等;如果结石较大或症状较严重,可能需要手术切除。
4.功能障碍:腮腺功能障碍是指腮腺分泌唾液的异常,如分泌过多或分泌不足。
唾液分泌过多称为流涎,可能由于多种原因引起,如食物刺激、情绪激动等。
唾液分泌不足则可能导致口干症状,可能与药物副作用、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有关。
腮腺的解剖结构和临床应用是医学生必须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了解腮腺的解剖结构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手术操作、诊断和治疗。
腮腺的应用解剖腮腺在涎腺中体积最大,左右各一,为浆液腺。
腮腺本身的结构较简单,但与周围血管、神经等组织间的关系颇为复杂。
腮腺的临床解剖1.形态结构腮腺位于面侧部,表面略似倒立的锥体形,底在上,尖朝下,前后宽约3~4 cm,上下高约6 cm(图5- 13)。
腺体的内外观为一外大内小的哑铃状,其柄在下颌升支后缘和乳突前缘之间。
腺体的内侧部分形态不规则,前方伸至下颌升支和翼内肌内侧,可达咽旁间隙。
此处发生的肿瘤不易早期发现,有时可在咽侧壁出现肿块。
后方伸至胸锁乳突肌的内面和二腹肌后腹表面。
上方可延至下颌关节窝的后部,该处的肿瘤可将髁突推移向前,产生颞下颌关节症状。
image.png下颌角与乳突之间的部分腮腺浅叶为腮腺的后下极,又称腮腺尾。
发生于此处的肿瘤约占所有腮腺肿瘤的20%,其中绝大多数为Warthin瘤。
正常情况下,腮腺后下极的直径约2 cm,厚1 ~2 cm,扪诊时界线不清。
但在老年人,由于脂肪浸润,腺体增大,扪诊时腺体界线较清楚。
约半数人的腮腺有副腺体,其部位、数量及体积均不恒定。
大多位于腮腺导管的上方,大小及形状类似豌豆(图5-13)。
副腺体有分支导管进入腮腺主导管,腮腺造影时常可显示。
Oppenheim等统计100份腮腺造影片,38%有一个副腺体,7%有两个,6%有三个或更多个副腺体。
副腺体的组织结构与腮腺完全一致,因而,发生于腮腺的疾患也可在副腺体内发生。
腮腺导管长约5 cm,管径0.9~4 mm不等,在腺体前缘穿出,在颧弓下约1.5 cm处与颧弓平行越过嚼肌表面,在嚼肌前缘几成直角转向内侧,穿过颊脂体及颊肌纤维,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牙冠相对的颊黏膜,开口处形成腮腺乳头。
腮腺导管与面神经颊支的关系较恒定,故常作为解剖面神经颊支的重要标志。
从耳屏中点向鼻翼至口角联线中点作一联线,在该线的中1/3处,即为腮腺导管的表面投影。
2.腮腺筋膜来自颈深筋膜浅层,在腮腺后缘分为浅层和深层,包绕腮腺,形成腮腺鞘。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腮腺区的解剖结构,包括腮腺、面神经、腮腺导管等。
2. 掌握腮腺区的解剖标志和层次结构。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解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实验时间2023年11月X日三、实验地点解剖实验室四、实验材料1. 人体头颈部解剖模型2. 解剖刀、剪刀、镊子、解剖针等实验器械3. 消毒液、生理盐水、纱布等辅助材料五、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解剖模型放置在实验台上,检查实验器械是否完好,用消毒液擦拭实验器械。
2. 定位:观察解剖模型,用手指按压颧弓下缘处,确认腮腺区的位置。
3. 皮肤切口:在颧弓下缘处做一横切口,暴露腮腺区皮肤。
4. 分离皮肤和皮下组织:用解剖刀和剪刀分离腮腺区皮肤和皮下组织,暴露腮腺。
5. 观察腮腺:观察腮腺的形态、大小、颜色,记录腮腺的表面结构和周围关系。
6. 找出面神经:用解剖针和镊子仔细分离腮腺周围组织,寻找面神经的走行路径。
7. 观察腮腺导管:找到腮腺导管后,观察其走行路径和开口位置。
8. 观察腮腺鞘:分离腮腺周围组织,观察腮腺鞘的结构特点。
9. 恢复解剖结构:将分离的组织恢复到原位,缝合皮肤切口。
六、实验结果1. 腮腺位于面侧区,上缘邻接颧弓、外耳道和颞下颌关节;下平下颌角;前邻咬肌、下颌支和翼内肌的后缘,浅部向前延伸,覆盖于咬肌后份的浅面;后缘邻接乳突前缘及胸锁乳突肌前缘的上份。
2. 腮腺呈锥体形,底向外侧,尖向内侧突向咽旁。
3. 腮腺导管由腮腺浅部的前缘发出,在颧弓下一横指处,向前横行越过咬肌表面,至咬肌前缘急转向内侧,穿颊肌,在颊黏膜下潜行一段距离,然后开口于上颌第2磨牙相对处的颊黏膜上,开口处黏膜隆起(腮腺乳头)。
4. 腮腺鞘为颈深筋膜浅层向上的延续,在腮腺后缘分为深、浅两层,包绕腮腺形成腮腺鞘,两层在腮腺前缘处融合,覆盖于咬肌表面,称为咬肌筋膜。
5. 腮腺有致密的筋膜鞘包裹,炎症时常引起剧痛。
腮腺鞘的浅层特别致密,而深层薄弱且不完整。
七、实验讨论1. 腮腺区解剖结构复杂,与周围组织关系密切,了解腮腺区的解剖结构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腮腺的深层
腮腺的深层
网友的疑问:
腮腺是最大的一对唾液腺,位于下颌骨下颌支的后方、颞骨乳突前方的间隙内。
腮腺的形状十分不规则,大致呈倒锥体形。
大部分作者人为地把腮腺分为前叶和深叶两部分,大致以面神经穿行的平面作为分界标志,这一平面也大致相当于下颌支后缘与乳突的连线。
图1 腮腺周围的解剖断面图。
STM:胸锁乳突肌
腮腺的深叶可以深入到很深的地方,最深部可以一直抵达咽侧壁。
腮腺深叶后方有多条神经通过,颈内动脉、颈内静脉以及茎突和茎突周围肌也位于腮腺深叶的后方。
由于腮腺组织对于高频超声有很强的衰减特性,因此高频超声检查腮腺时腮腺深叶的深层部分一般都是不能显示的,因此某些书上所谓的腮腺的厚径在1.5-2.0cm是完全不对的,这一径线测量是根本没有显示腮腺深层部分。
我们检查腮腺时除了利用高频探头扫查腮腺浅层部分外,一定要再选择低频探头对深层扫查一遍。
利用低频探头可以清晰显示腮腺深层和周围的茎突与茎突周围结构,这时候测量腮腺的厚径应该在3.0cm左右。
图2 利用高频探头只能显示腮腺的浅层部分,腮腺深层及深层周围组织不能显示。
M:下颌支;S:乳突。
图3 利用低频探头可以显示腮腺深层(绿箭头)直达咽侧壁(LA)。
M:下颌支;S:乳突;白箭头:茎突与茎突周围肌肉。
腮腺深层周围的病变往往与咽部病变或周围神经源性病变有关,日常常规扫查腮腺时除了利用高频探头显示腮腺的浅层部分外,一定要再用低频探头扫查一下腮腺深层及深层周围组织。
(浙江杭州的周玲燕朋友看到信息后联系我,告知你的联系电话,之前的电话少了一位数字。
谢谢。
)。
腮腺教学大纲腮腺教学大纲腮腺是人体中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它扮演着分泌唾液的关键角色。
了解腮腺的结构和功能对于医学生和医生来说都至关重要。
因此,制定一份完善的腮腺教学大纲是非常必要的。
一、腮腺的解剖结构腮腺是位于颌下的一对大型腺体,分为颌下腺和颌上腺。
颌下腺位于下颌骨下方,颌上腺位于上颌骨上方。
它们都由腺体和导管组成。
腺体主要由腺泡和腺管组成,而导管则将唾液输送到口腔。
二、腮腺的生理功能腮腺的主要功能是分泌唾液,唾液含有消化酶和抗菌物质,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口腔的保护。
腮腺还有助于维持口腔的湿润,促进言语和咀嚼功能的正常运作。
三、腮腺的疾病和症状1. 腮腺炎:腮腺炎是腮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
患者常常出现腮腺肿胀、疼痛和发热等症状。
腮腺炎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和预防。
2. 腮腺结石:腮腺结石是腮腺导管中的钙化物质堆积形成的。
它会导致腮腺肿胀和疼痛,甚至引起感染。
治疗腮腺结石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切除。
3. 腮腺肿瘤:腮腺肿瘤是腮腺的恶性肿瘤,虽然相对罕见,但仍然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早期发现和治疗对于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四、腮腺教学大纲的制定制定一份完善的腮腺教学大纲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和功能的介绍:教学大纲应该包括腮腺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详细介绍,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腮腺的基本知识。
2. 常见疾病和症状的讲解:教学大纲应该涵盖腮腺炎、腮腺结石和腮腺肿瘤等常见疾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的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临床知识。
3. 临床技能的培养:教学大纲还应该包括一些与腮腺相关的临床技能的培养,比如腮腺的检查方法、结石的切除技术等,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4. 病例讨论和实践教学:教学大纲还应该包括一些病例讨论和实践教学的环节,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他们的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大纲的实施和评估教学大纲的实施应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包括课堂教学、实验室实践和临床实习等。
一、腮腺
1.腮腺的位置
2.腮腺的形状与分部
上方与颧弓,外耳道、颞下颌关节相毗
邻,下方平下颌角,除部分位于下颌支的后侧外,大部分腺体位于下颌后窝。
腮腺呈锥体形,底向外,尖朝
内突向咽旁间隙。
有上、外、
前内、和后内四面。
分部峡部浅叶深叶
下颌后窝
腮腺导管:开口于口腔内的腮腺乳头
一、腮腺
1.腮腺的位置
2.腮腺的形状与分部
上方与颧弓,外耳道、颞下颌关节相毗
邻,下方平下颌角,除部分位于下颌支的后侧外,大部分腺体位于下颌后窝。
腮腺呈锥体形,底向外,尖朝
内突向咽旁间隙。
有上、外、
前内、和后内四面。
分部峡部浅叶深叶
下颌后窝腮腺乳头
腮腺导管:开口于口腔内的腮腺乳头
3.腮腺鞘
腮腺表面被致密的结缔组织包裹,称
为腮腺鞘。
鞘的浅层厚而致密,深层薄弱,在茎突与翼内肌之间有一裂隙。
4.腮腺肿瘤
良性:约占2/3,其中混合瘤最多恶性:占1/3。
腮腺肿
瘤见,它易复发和癌变。
腮腺肿瘤
肿瘤切除术
3.腮腺鞘
腮腺表面被致密的结缔组织包裹,称
为腮腺鞘。
鞘的浅层厚而致密,深层薄弱,在茎突与翼内肌之间有一裂隙。
4.腮腺肿瘤
良性:约占2/3,其中混合瘤最多恶性:占1/3。
腮腺肿
瘤见,它易复发和癌变。
腮腺肿瘤
肿瘤切除术
3.腮腺鞘
腮腺表面被致密的结缔组织包裹,称为腮腺鞘。
鞘的浅层厚而致密,深层薄弱,在茎突与翼内肌之间有一裂隙。
4.腮腺肿瘤
良性:约占2/3,其中混合瘤最多恶性:占1/3。
腮腺肿
瘤见,它易复发和癌变。
腮腺肿瘤
肿瘤切除术
二、面神经
属混合性神经,其运动纤维分管面部表情肌的运动。
茎乳孔①颞支:1-2支,从腮腺的上缘穿出,支
1.面神经的行程
2.面神经在腮腺内的分支
经茎乳孔出颅,在腮腺的浅叶与深叶之间进入腺体,最后形成五组分支穿出腮腺。
配额肌、眼轮匝肌上份等,受损时,
可出现同侧额纹消失。
①
二、面神经属混合性神经,其运动纤维分管面部表情肌的运动。
茎乳孔①颞支:1-2支,从腮腺的上缘穿出,支
1.面神经的行程
2.面神经在腮腺内的分支
经茎乳孔出颅,在腮腺的浅叶与深叶之间进入腺体,最后形成五组分支穿出腮腺。
配额肌、眼轮匝肌上份等,受损时,
可出现同侧额纹消失。
①
二、面神经属混合性神经,其运动纤维分管面部表情肌的运动。
茎乳孔①颞支:1-2支,从腮腺的上缘穿出,支1.面神经的行程2.面神经在腮腺内的分支经茎乳孔出颅,在腮腺的浅叶与深叶之间进入腺体,最后形成五组分支穿出腮腺。
配额肌、眼轮匝肌上份等,受损时,可出现同侧额纹消失。
咬肌
下颌支翼内肌
腮腺乳突①
2.面神经在腮腺内的分支
②颧支:2-3支,从腮腺的前上缘穿出,
支配眼轮匝肌、颧肌、提上唇肌
等,如颧支受损后,眼睑闭合不全。
②③颊支:3-5支,出腮腺的前缘,分布于口轮匝肌、颊肌及口周围肌等,损
伤时,可出现鼻唇沟变浅或消
失,上唇运动力减弱,鼓腮漏
气等症状。
③
③颊肌口轮
匝肌
⑤颈支多为一支,出腮腺下端向前下
2.面神经在腮腺内的分支
⑤
①②③④
⑤进入颈部,支配颈阔肌的运动。
④下颌缘支2支,从腮腺的下前缘穿出,支配降口角肌、降下唇肌等,损伤时可导致患侧口角下垂、歪斜。
④腮腺肿瘤手术中正确解剖和保护面神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步骤之一。
1)有哪些异常的表现?提示1)有许多重要的血管神经穿经2)分析可能的原因
恶性损伤
面神经
腮腺肿瘤
及其分支表情肌运
动功能障碍
面瘫腮腺肿瘤
切除术腮腺或位于腮腺深叶的深面
2)面神经损伤也不是面瘫的唯一原因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