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筒设计(新规)
- 格式:pdf
- 大小:993.40 KB
- 文档页数:13
高层住宅核心筒优化设计一则在高层住宅的设计中,核心筒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垂直交通和疏散的关键区域,还承载着各种设备管道的布局,对整个建筑的使用功能、空间效率和消防安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一则高层住宅核心筒的优化设计案例,以期为相关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项目背景本次优化设计的高层住宅位于城市的新兴发展区域,总建筑面积约为_____平方米,地上_____层,地下_____层。
建筑高度为_____米,主要户型为两梯四户和两梯三户。
在原设计方案中,核心筒存在一些空间利用不充分、交通流线不够顺畅以及消防疏散距离过长等问题,需要进行优化改进。
二、优化前的核心筒分析1、交通流线原核心筒的电梯布置不够合理,导致居民在高峰期等候时间较长。
楼梯间的位置也使得部分户型的入户流线较为曲折,增加了居民的行走距离。
2、空间利用核心筒内的设备管井占据了较大面积,压缩了公共走廊和候梯厅的空间,给居民带来了局促感。
3、消防疏散疏散楼梯的数量和宽度未能满足规范要求,疏散距离过长,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三、优化目标与原则1、优化目标(1)提高空间利用率,增加公共区域的舒适度。
(2)优化交通流线,减少居民的等候时间和行走距离。
(3)满足消防规范要求,确保疏散安全。
2、优化原则(1)遵循相关建筑规范和标准,确保设计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2)充分考虑居民的使用需求和生活习惯,提高居住品质。
(3)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建筑成本和施工难度。
四、优化设计方案1、交通流线优化(1)重新调整电梯的位置和数量,采用高效的电梯分区运行模式。
将两梯四户的配置改为一梯两户,并分别设置在建筑的两端,提高电梯的运行效率,减少居民的等候时间。
(2)优化楼梯间的位置和入口方向,使入户流线更加直接和顺畅,减少居民的行走距离。
2、空间利用优化(1)对设备管井进行整合和优化,减小其占地面积。
通过合理布置管道,充分利用竖向空间,增加公共走廊和候梯厅的宽度,提高空间的开阔感。
【tips】本文由李雪梅老师精心收编整理,同学们定要好好复习!
核心筒结构设计要点
1、核心筒宜贯通建筑物全高。
核心筒的宽度不宜小于筒体总高的1/12,当筒体结构设置角筒、剪力墙或增强结构整体刚度的构件时,核心筒的宽度可适当减小。
2、核心筒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并满足下列要求:
(1)墙肢宜均匀、对称布置;
(2)筒体角部附近不宜开洞,当不可避免时,筒角内壁至洞口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m和开洞墙的截面厚度;
(3)核心筒外墙的截面厚度不应小于层高的1/20及200mm,对一、二级抗震设计的底部加强部位不宜小于层高的1/16
及200mm,不满足时,应按本规程附录D计算墙体稳定,必要时可增设扶壁柱或扶壁墙;在满足承载力要求以及轴压比限值(仅对抗震设计)时,核心筒内墙可适当减薄,但不应小于160mm;
(4)筒体墙的水平、竖向配筋不应少于两排;
(5)抗震设计时,核心筒的连梁,宜通过配置交叉暗撑、设水平缝或减小梁截面的高宽比等措施来提高连梁的延性。
3、抗震设计时,各层框架柱的地震剪力应参照本规程第
8.1.4条的规定予以调整。
4、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周边柱间必须设置框架梁。
5、核心筒连梁的受剪截面应符合本规程第9.3.6条的要求,其构造设计应符合本规程第9.3.7~9.3.8条的规定。
核心筒的布置原则
核心筒的布置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核心筒应集中布置,以形成稳定的受力体系,同时方便布置竖向交通和管线。
2. 核心筒应与建筑功能相协调,以满足建筑空间的需求。
例如,在高层塔楼中,核心筒应尽量靠近建筑中心,以减小偏心距,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3. 核心筒的尺寸应合理确定,以满足结构承载力和经济性的要求。
核心筒的尺寸过小会导致结构刚度不足,过大则会导致材料浪费和成本增加。
4. 核心筒的形状应尽量简单,以简化设计和施工。
同时,核心筒的形状应避免过大的外挑或内收,以减小侧移和扭转的影响。
5. 核心筒的布置应考虑地震作用的影响。
在地震区,核心筒应尽量对称布置,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同时,应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如加强构造、设置抗震缝等。
6. 核心筒的布置应考虑施工因素。
在施工阶段,核心筒应提供足够的支撑和稳定作用,以确保施工安全。
同时,应合理安排施工顺序,以减小施工难度和成本。
以上是核心筒布置的基本原则,根据不同的建筑需求和场地条件,可
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一、电梯:1、电梯选型(日立):2、电梯候梯厅的深度:(1)多台双侧排列(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住宅侯梯厅≥相对电梯轿厢深度之和并<3.5m)(2)多台单侧排列:二、楼梯、走道、前室:1、楼梯尺寸说明:上表尺寸适用于层高3米的普通住宅。
2、前室面积3、a、疏散楼梯间及其前室的门的净宽≥900mm;门洞尺寸:单开门1000mm,双开门1200mmb、住宅公共区域走廊通道:轴线宽度≥1500mm。
4、高层住宅楼梯消火栓明设在楼梯休息平台处时,楼梯休息平台宽度应比正常宽度加宽200,同时设计时应注意消火栓上皮与框架梁的关系。
5、a.防火门:楼梯间,楼梯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的门均为乙级防火门。
防火门宜与入户门统一色系。
b.直接开向前室的户门均应为乙级防火门,但不允许一个标准单元中所有的户门全开向前室,不超过1/2。
三、消火栓、报警铃、应急灯1、总则:必须同时有两股水柱到达任意一处着火点,每个消火栓保护半径按25m 计(不能用圆来表示,应考虑龙带拉到位置,龙带至少应能拉到最不利房间的门口)四、设备设施及管井(一)电气专业:1、电井尺寸经验值参考2、高层建筑电气竖井在利用通道作为检修面积时,竖井的净宽度不宜小于0.80m;(二)暖通专业:1、加压送风风井要求:窄边净空≥500mm;内壁抹灰密封;各标准层安装正压风口的墙体尽量避免是剪力墙。
(风井的面积需通过计算所得)2、楼梯间及前室的防火门是双扇开启时,对风压损失较大,相应的风井也会增大。
3、剪刀楼梯应分别加压送风,但可以共用一个风井。
4、设备管井门(除为楼梯间加压送风口外)只能开在走道及各前室中,严禁将设备管井门设在防烟楼梯间内。
注:以上尺寸并非定数,具体平面具体项目,具体分析。
核心筒结构设计要点[优质文档首发]1、核心筒宜贯通建筑物全高。
核心筒的宽度不宜小于筒体总高的1/12,当筒体结构设置角筒、剪力墙或增强结构整体刚度的构件时,核心筒的宽度可适当减小。
2、核心筒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并满足下列要求:(1)墙肢宜均匀、对称布置;(2)筒体角部附近不宜开洞,当不可避免时,筒角内壁至洞口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m和开洞墙的截面厚度;(3)核心筒外墙的截面厚度不应小于层高的1/20及200mm,对一、二级抗震设计的底部加强部位不宜小于层高的1/16及200mm,不满足时,应按本规程附录D计算墙体稳定,必要时可增设扶壁柱或扶壁墙;在满足承载力要求以及轴压比限值(仅对抗震设计)时,核心筒内墙可适当减薄,但不应小于160mm;(4)筒体墙的水平、竖向配筋不应少于两排;(5)抗震设计时,核心筒的连梁,宜通过配置交叉暗撑、设水平缝或减小梁截面的高宽比等措施来提高连梁的延性。
3、抗震设计时,各层框架柱的地震剪力应参照本规程第8.1.4条的规定予以调整。
4、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周边柱间必须设置框架梁。
5、核心筒连梁的受剪截面应符合本规程第9.3.6条的要求,其构造设计应符合本规程第9.3.7~9.3.8条的规定。
结语:任何一个人,都要必须养成自学的习惯,即使是今天在学校的学生,也要养成自学的习惯,因为迟早总要离开学校的!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行路,还是要靠行路人自己。
事实表明,习惯左右了成败,习惯改变人的一生。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对学习很难做到学而不厌,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坚持。
希望大家坚持到底,现在需要沉淀下来,相信将来会有更多更大的发展前景。
本文由王敏老师编辑整理,感谢大家的支持!。
新防火规范下高层户型核心筒优化设计前言:2015年5月1日正式实施新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它代替了原《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调整了原来两项标准间不协调的要求,更专业、更权威的对建筑防火问题进行了相关规定。
住宅建筑在本规范5.5.25条-5.5.32条中有专项说明,参见《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图示13J811-1,我们会发现高层住宅的核心筒设计与原防火规范有较大出入,本文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阐述笔者对新版核心筒设计的理解。
关键词:高层住宅;核心筒设计;交通核公摊面积衣食住行历来就是人们最关心的话题。
今天,在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的前提下,“住”俨然已跃居首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有着占地小、容积率高、建筑密度低、绿地率高的高层住宅小区已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
不管是一、二线城市,还是五、六线城市,新建住宅项目几乎都是高层建筑,伴随而来的高层住宅防火问题也越来越被大家所关注。
虽然高层住宅户均仅按3.2人计算,居住人数并不多,但它层数高、扑救难的特点要求设计师在设计上更要精益求精,严格按照新版防火规范执行。
高层住宅的另一特点是交通核公摊大,既是开发商控制每户销售面积的难点,也是住户不愿接受户型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满足新版防火规范的前提下,把交通核公摊做到最经济也是设计师的研究方向。
以下笔者将从四个方面阐述高层住宅核心筒设计,包括标准层8-10户核心筒设计、标准层6户核心筒设计、标准层4户核心筒设计、其它设计。
一、标准层8-10户核心筒设计首先请看附图一,图中为原来常规二梯六户核心筒设计方案,每户距楼梯口的距离均不超过10米,看似满足防火规范5.5.28.4条的字面理解“楼梯间的共用前室与消防电梯的前室合用时,合用前室的使用面积不应小于12m2,且短边不应小于2.4m”,但从图中具体分析会发现,核心筒上面二户和下面四户其实都是通过一个出入口进入的交通核,也可理解为每户的实际安全出口都只有一个,不符合防火规范5.5.28条的条文解释“当两部剪刀楼梯间共用前室时,进入剪刀楼梯间前室的入口应该位于不同方位,不能通过同一个入口进入共用前室,入口之间的距离仍要不小于5m”的规定。
高层建筑核心筒设计在现代城市的天际线中,高层建筑如璀璨的明珠般闪耀。
而在这些高层建筑的内部结构中,核心筒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就像是建筑的“心脏”,承载着垂直交通、设备管道、疏散通道等重要功能。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高层建筑核心筒的设计。
一、核心筒的功能首先,核心筒要满足垂直交通的需求。
电梯是高层建筑中人员上下的主要工具,因此合理规划电梯的数量、速度和布局是核心筒设计的关键之一。
一般来说,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人流量以及楼层高度,需要计算出满足高峰时段使用需求的电梯数量。
同时,为了提高电梯的运行效率,还会采用分区、分组或高速电梯等设计策略。
其次,核心筒也是设备管道的集中区域。
包括给排水管道、通风管道、电气线路等。
这些管道的布置需要考虑到维护和检修的便利性,同时也要避免相互干扰和占用过多的空间。
再者,核心筒还承担着紧急疏散的重要任务。
在火灾等紧急情况下,人员需要通过楼梯迅速撤离。
因此,楼梯的数量、宽度和位置都要符合相关的安全规范,以确保人员能够安全、快速地疏散。
二、核心筒的布局形式常见的核心筒布局形式有中央核心筒、偏心核心筒和分散核心筒等。
中央核心筒是最常见的布局方式,将核心筒置于建筑的中心位置。
这种布局使得建筑的结构受力均匀,同时也便于围绕核心筒布置房间,空间利用率较高。
但在一些特殊的建筑设计中,可能会出现偏心核心筒的形式,即将核心筒偏离中心位置。
这种布局可以为建筑创造出独特的空间效果,但也会对结构设计和空间利用带来一定的挑战。
分散核心筒则是将核心筒的功能分散到建筑的不同位置。
这种布局方式可以减少核心筒对建筑平面的限制,增加空间的灵活性,但相应地也会增加结构和管道布置的复杂性。
三、核心筒的尺寸设计核心筒的尺寸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建筑的高度和使用人数直接影响着电梯和楼梯的数量和尺寸,从而决定了核心筒在垂直方向上的面积。
同时,设备管道的数量和尺寸也会对核心筒的水平面积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高层建筑的核心筒面积会占标准层面积的 20% 30%左右。
建筑结构设计:核心筒结构有哪些设计要
求?
1、抗震设计时核心筒应承担全部的水平剪力,巨型框架应承担不少于3倍的计算水平剪力;
2、加强层环桁架上下弦所在楼层的楼板厚度及构造由计算确定,并不应小于180mm;双层双向配筋,各层单向配筋率不宜小于0.3%;加强层上下相邻层的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50mm,双层双向配筋,各层单向配筋率不宜小于0.25%;
3、水平伸臂桁架上下弦应贯通核心筒;剪力墙的厚度由计算确定,并宜比上下弦杆宽度大120mm,剪力墙竖向及水平分布筋的配筋率宜不小于0.6%.
1。
霍普股份高层住宅核心筒探讨(>54m且≤100m) 2.0新旧规范常见核心筒差异总则1.新《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正式实施日期2018-8-1日正式实施2.新《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2018年版)正式实施日期2018-10-1日正式实施3.对高层核心筒影响要点概述:①对消防前室影响—前室短边尺寸不应小于2.4m(新增要求)②对三合一前室的影响—a.共用前室必须采取机械防烟措施,即使有自然通风,也需设机械防烟b.需分别设置机械送风系统,不能合并c.剪刀梯需分别送风③对送风井大小的影响,面积较旧规加大2.5倍左右4.执行原则:地方消防部门执法尺度待定,在执法情况不明朗的情况下建议前期先按最严格标准控制5.名词解释:①共用前室:(居住建筑)剪刀楼梯间的两个楼梯间共用同一前室时的前室②合用前室:防烟楼梯间前室与消防电梯前室合用时的前室③三合一前室:共用前室与消防电梯前室合用加压系统负担高度:24<h≤50m(含安装空间)开门条件:楼梯间单扇开门,前室两扇门消梯前室送风楼梯间不送风、前室送风楼梯间送风、前室不送风楼梯间送风、前室送风加压风井消梯前室加压风井前室加压风井前室加压风井前室加压风井前室加压风井新规 1.8 1.810.68 1.4旧规0.520.760.520.350.42加压系统负担高度:50<h≤100m(含安装空间)开门条件:楼梯间单扇门,前室双扇门(1.5m+1.1m宽门)消梯前室送风楼梯间不送风、前室送风楼梯间送风、前室不送风楼梯间送风、前室送风加压风井消梯前室加压风井前室加压风井前室加压风井前室加压风井前室加压风井新规 1.9 1.9 1.20.75 1.5旧规0.7610.70.440.63尽量控制公建前室的非楼梯间开门数量,基本上井道面积与开门数量成正比(2个门的井道比一个门的井道基本大一倍)住宅均为定值,与平面形式关系不大,主要影响因素为建筑高度风管安装预留尺寸表(施工顺序钢筋混凝土墙>板>金属风管>后砌建筑砖墙)三面砖墙剪力墙边+150砖墙每边+50两面砖墙长短边均>500靠剪力墙短边+350靠剪力墙短边+150砖墙每边+50一面砖墙长短边均>500砖墙对边+150砖墙边+50其余两边+350+350当风管总长<30可吊装,距剪力墙100砖墙502.多风管时风管之间间距150风管边均≤500靠剪力墙短边+150砖墙每边+50风管边均≤500砖墙对边+150砖墙边+50其余两边+350+150对送风井大小的影响—面积较旧规加大2.5倍左右防排烟措施等级0203无措施01自然防排烟机械防排烟部位住宅≤100m且满足自然(无措施条件)住宅>100m且满足自然(无措施条件)无措施条件自然条件机械封闭楼梯间自然机械(不设前室)——1.最高部位应设1平可开启外窗或开口;2.建筑高度大于10m应每5层不少于2平且间隔且≤3F3.防烟楼梯其前室风口在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墙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