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关于情绪与疾病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3
忧思情绪黄帝内经治疗喜胜悲的小故事(原创实用版2篇)目录(篇1)1.引言2.忧思情绪与黄帝内经3.喜胜悲的治疗方法4.结论正文(篇1)一、引言忧思情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状态,它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它认为忧思情绪可以通过药物和治疗方法得到缓解。
今天我们将探讨黄帝内经中的忧思情绪治疗方法——喜胜悲。
二、忧思情绪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认为,忧思情绪源于人的内心,长时间处于忧思状态会使人的身体机能下降,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黄帝内经提出了一些治疗忧思情绪的方法,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喜胜悲。
三、喜胜悲的治疗方法喜胜悲是黄帝内经中治疗忧思情绪的一种方法,它是指通过使人感到快乐、喜悦来战胜忧思情绪。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一些药物或治疗方法,如针灸、按摩等,来使人感到愉悦、放松,从而缓解忧思情绪。
结论黄帝内经中的喜胜悲治疗方法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它通过使人感到快乐、喜悦来战胜忧思情绪。
目录(篇2)1.引言2.忧思情绪与黄帝内经3.喜胜悲的治疗方法4.结论正文(篇2)一、引言忧思情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状态,常常伴随着抑郁、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
而《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对于忧思情绪有深入的探讨。
本文将结合《黄帝内经》探讨忧思情绪的调节方法。
二、忧思情绪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认为,忧思情绪的产生与人体内部气血的运行有关。
当气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身体不适和情绪低落。
因此,调节忧思情绪的关键在于促进气血的运行。
三、喜胜悲的治疗方法喜胜悲是《黄帝内经》中提出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即通过使患者快乐的方式来克服悲伤的情绪。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让患者参加一些愉悦的活动,如听音乐、欣赏艺术品等来缓解他们的悲伤情绪。
此外,中医还可以通过针灸、按摩等方法来调节患者的情绪。
四、结论综上所述,《黄帝内经》提出的忧思情绪调节方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通过促进气血的运行和采用喜胜悲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忧思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坏情绪,是一切疾病的根源
世卫组织研究表明:世上90%的疾病都与自身情绪息息相关。
无论是身上的病还是脸上残留的岁月痕迹,都是情绪打了败仗。
《黄帝内经》有云:“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
坏情绪,是一切疾病的根源。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身住贾府,衣食无忧,但总是悲天悯人,遇事总往不好处去想,最终咳血而死,泪尽而亡。
生活中,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男子与邻居发生争吵,却把自己气出了心梗;
妈妈陪孩子写作业,时不时生气,最终诱发了心梗。
要知道悲伤、郁闷、生气等各种负面情绪,就好像一颗定时炸弹,能够随时炸毁我们的身体。
心燥,容易生火,心不静,则毒生。
心情不好,一切养生都是徒劳。
元代罗天益的《卫生宝鉴》中写道:“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
”
百病丛生起源于心神烦乱,心一旦安静,逐步平和稳定,那么万病也终将归于平息。
一切病症都是心魔衍生而来,心魔就是病症所在,心念转变,心态好了,自然身康体健,百病不侵。
黄帝内经中说人生病金句
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其中蕴含了许多关于人生病的智慧和经验。
以下是《黄帝内经》中关于人生病的金句:
1.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形容疾病发作迅猛,康复过程缓慢。
2.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指人体内的水分在适量时有益健康,过量则会引发疾病。
3. "不治已病,而防未病":强调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为重要。
4. "喜怒不节,恐惧忧思,悲哀无限,以至疾病":情绪波动过大会影响身体健康。
5. "五脏应心,心应五脏":心脏是五脏之主,五脏的功能与心脏密切相关。
6. "病来入脉,脉至则病已去":脉搏反映了人体的健康状况,脉搏正常则疾病已经痊愈。
7. "病莫大于不知病":不了解自己的疾病会导致病情加重。
8. "卧者,五脏气血皆归于肝":睡眠对肝脏的健康至关重要。
9. "病因毒,疾因寒":毒素和寒冷是引发疾病的主要原因。
10. "和脉调气,病可已也":通过调整脉搏来平衡气血,可以治愈疾病。
这些金句体现了《黄帝内经》对人生病的独特见解和治疗方法,指导人们更好地保持身体健康和治疗疾病。
通过遵循这些智慧,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己的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黄帝内经养生名句黄帝内经养生名句及释文如下:01【余知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释文:我已经知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和气的变化有关。
大怒使气向上逆行,大喜使气涣散,大悲使气消损,大恐使气下沉,受惊使气紊乱耗损,思虑过度使气郁结。
02【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
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释文:心脏蕴藏着人体的神,肺脏蕴藏着人体的气,肝脏蕴藏着人体的血,脾脏蕴藏着人体的肉(形),肾脏蕴藏着人体的志。
五脏各有不同的分工,而形成了有机的人体。
但人体只有精神畅快,气血才能流通正常,并与内部的骨髓相联系,才能使五脏和全身的功能正常协调,从而形成一个身心平衡的健康人体。
五脏是人体的中心,五脏与身体各部分之间以及五脏之间的联系,都是由经脉运行气血,使身体各部分之间发生联系,协调全身的功能。
如果气血的运行发生障碍,各种各样的疾病就要产生了。
所以,必须保持经脉的畅通无阻。
03【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释文:意志调和,就会精神集中、思维敏捷,魂魄正常活动而不散乱,没有懊悔、愤怒等过度的情绪刺激,五脏的功能正常而免受邪气的侵袭。
04【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
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
】释文:在诊断疾病之前必须先询问病人有关的生活情况。
如果病人以前地位高贵而后来失势变得卑贱了,这种病人往往有屈辱感,情绪抑郁,即使没有遭受外界邪气的侵袭,疾病也会从身体内部产生,这种病叫做“脱营”;如果病人以前富有而后来贫困了,这种病人往往在饮食和情绪上受到影响而产生疾病,这种疾病叫做“失精”。
这些疾病都是由于情绪不舒畅,五脏之气郁结而形成的。
05【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黄帝内经》对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调节情志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难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对人对事。
《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从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
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
《黄帝内经》要求人们要顺应四时休养生息,而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周围人的身上随时能找到。
比如,经常熬夜,暴饮暴食。
而《黄帝内经》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它表现在我们每个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要求我们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
只有做到了这些,并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我们才会健康长寿。
《黄帝内经》是我国的国学瑰宝,是我国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巨着、中医养生学之源。
通过这部古老经典的学习,我们能够洞察生命规律,从根本上把握健康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有关健康养生的论述比比皆是。
养生之道?《黄帝内经》,它更像一本养生宝典、一本哲学书,一本了解自然,了解自身,关注自身,顺应自然法则,达到天人合一从而使人生存的更好的养生哲学书。
也使我悟到“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的智慧。
《黄帝内经》流传千百年,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经典,它的医学价值和哲学价值正在不断被后人挖掘中,我也从这本书中得到不少的启发,也希望我能更深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给我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我觉得《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
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这部着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黄帝内经》里头有三句话,把疾病的起源讲得很透。
第一节《黄帝内经》揭示疾病的起源刘先银书法作品题写书名刘先银2017年著作《黄帝内经》里头有三句话,把疾病的起源讲得很透。
第一句:百病皆生于气《素问·举痛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指出气病的广泛性,不论外感内伤,最先波及的便是气,导致气的异常,由此再影响到血、津液、脏腑、经络。
所以气病也就最广泛。
气病临床常见的证候,概括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种。
怒则气上,容易脑溢血,眼睛充血,咽喉上火,口臭,鼻炎中耳炎。
思则气结,思虑太过,气机就容易板结,不是长包块,就是生癌肿,所谓的甲状腺肿,肝囊肿,肠息肉,子宫肌瘤,脂肪瘤,只不过是气结在不同脏腑部位的产物而已,名虽不同,气凝其痰血,使血水结聚不散的本质是相同的。
学中医是重本质,而不重名相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大家不要被病名吓到。
所以一切包块结聚,都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思虑过度啊!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无私也,无为也,岿然不动,感而遂通。
恐则气下,人容易害怕担忧,不好的事情总会来,这叫怕什么来什么。
人一恐惧,腿脚就无力,一牵挂担忧,心被绊住了,腿都迈不动,所以腰脚以下的疾病,比如尿频尿急,遗精滑精,抽筋,腿脚酸软无力,肿痛等,都离不开恐则气下,因为肾主腰脚,恐伤肾。
人多思则多病,寡思则寡疾,清心寡欲,即是延年益寿。
1)气过证:是指气机升降失常,逆而向上所引起的证候。
临床以肺胃、肝胆之气上逆的证候较为多见。
主要临床表现:肺气上逆,则见咳嗽、喘息渭气上逆测见呃逆、暧气、恶心、呕吐;肝气上逆,则见头痛、眩晕、昏厥、呕血等。
病机分析:不同脏腑之气上逆证,其病因以及临床表现各不相同。
肺气上逆,多因感受外邪或痰浊阻肺所致,使肺气失于宣发肃降,上逆而致咳嗽、喘息;胃气上逆,多因寒饮,痰浊,食积停滞于胃,阻碍气机所致,胃气上逆,则见呃逆、暧气、恶心、呕吐等症;肝气上逆多因郁怒伤肝,肝气升发太过,气火上逆则见头痛、眩晕、昏厥,血随气逆而上涌,可导致呕血。
情绪管理法五行相生五情相克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情绪管理法:五行相生,五情相克《黄帝内经》说:“夫百病之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又说:“百病生于气也”,“气”就是情志。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怒就是发怒,喜就是高兴;“悲则气消”,悲是悲伤;“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jiong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黄帝内经》论五志:喜伤心(火)→忧伤肺(金)→怒伤肝(木)→思伤脾(土)→恐伤肾(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健康从心开始吗?">一、喜克忧:这是一种利用使人愉悦的事物(如幽默的语言、滑稽的表演、喜剧电影等)抑制过度悲伤的方法,治疗由过度的悲伤而引起的恸哭、歇斯底里等症状。
二、忧克怒:这是一种利用使人悲伤的事物抑制过度愤怒的方法,用于治疗由情绪亢奋引起的眩晕、狂躁、癫痫等症状。
三、怒克思:这是一种利用能够激怒人的事物抑制过度焦虑、恢复心脏和脾脏功能的方法,用于由过度焦虑导致的忧郁症、失眠症。
四、思克恐:这是一种利用使人焦虑的事物抑制恐惧的方法,用于摆脱恐惧情绪。
五、恐克喜:这是一种利用使人恐惧的事物收敛心力、抑制狂喜对心脏造成伤害、恢复心脏功能的方法,经常用于治疗笑病,以及由狂喜导致的情绪紊乱。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主要是根据中医的理论来具体的分析的。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黄帝内经》是中国国学经典之一,是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它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为医学发展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依据。
下面将重点介绍《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1、身心一体的观念《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理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心理发生的变化会影响身体健康,身体的疾病也会影响心理健康,因此在治疗中必须考虑身心一体的因素。
2、精神因素对疾病的影响《黄帝内经》认为,人的情绪、思想、意志等精神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在治疗中应该注意切断精神与疾病的关联,促进正常情绪,改善心理状态。
3、五脏六腑与情志之间的关系《黄帝内经》指出,五脏对应着情志,不同的情志对应着不同的五脏,情志的过度刺激会引发相应脏腑的疾病。
因此,在治疗中应考虑五脏六腑与情志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4、思维方式对身心健康的影响《黄帝内经》指出,人的思维方式对身心健康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种正,一种邪,一种表,一种里,一种阴,一种阳等等,不同的思维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影响。
基于上述理论,《黄帝内经》也发展了许多心理治疗方法。
下面将介绍几种比较常见的方法。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五脏六腑的情志是有着联系的。
在治疗中,可根据患者的病情,采用精神疗法、药物疗法、运动疗法、饮食疗法等方法,调节五脏六腑的情志,达到养护身心健康的效果。
2、情志调节情志调节是《黄帝内经》中常用的一个心理治疗方法。
通过引导患者在意识层面上调节情绪、情感、人格等方面的问题,达到调整患者整个身心状态的目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3、气功调理气功调理是《黄帝内经》中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
通过气功的练习,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神经、内分泌等途径,促进身心健康。
在治疗中,气功也可用于帮助患者改善不良情绪,达到治疗效果。
总之,《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对现代医疗实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情绪管理法:五行相生,五情相克《黄帝内经》说:“夫百病之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又说:“百病生于气也”,“气”就是情志。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怒就是发怒,喜就是高兴;“悲则气消”,悲是悲伤;“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jiong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黄帝内经》论五志:喜伤心(火)→忧伤肺(金)→怒伤肝(木)→思伤脾(土)→恐伤肾(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健康从心开始吗?">一、喜克忧:这是一种利用使人愉悦的事物(如幽默的语言、滑稽的表演、喜剧电影等)抑制过度悲伤的方法,治疗由过度的悲伤而引起的恸哭、歇斯底里等症状。
二、忧克怒:这是一种利用使人悲伤的事物抑制过度愤怒的方法,用于治疗由情绪亢奋引起的眩晕、狂躁、癫痫等症状。
三、怒克思:这是一种利用能够激怒人的事物抑制过度焦虑、恢复心脏和脾脏功能的方法,用于由过度焦虑导致的忧郁症、失眠症。
四、思克恐:这是一种利用使人焦虑的事物抑制恐惧的方法,用于摆脱恐惧情绪。
五、恐克喜:这是一种利用使人恐惧的事物收敛心力、抑制狂喜对心脏造成伤害、恢复心脏功能的方法,经常用于治疗笑病,以及由狂喜导致的情绪紊乱。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主要是根据中医的理论来具体的分析的。
中医上说肝主木,肝的在志为怒,心主火,在志为喜,脾主土,在志为思,肺主金,在志为忧,肾主水,在志为恐。
#############################################过致病五志并七情,喜忧怒思恐;相克又相生,生克为平衡。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宝典,对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有着深刻的探讨和总结。
其中有一句话是“怒伤肝,忧伤肺”,这句话揭示了中医对情志与脏腑关系的深刻认识,也提示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健康,以免导致脏腑失调,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1. 怒伤肝从中医的角度看,怒伤肝是指情绪失控、愤怒暴躁对肝脏的不良影响。
在《黄帝内经》中,肝主疏泄,主痛,喜条达,主怒,主志。
肝脏在中医理论中与情志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过度的愤怒和暴躁会导致肝气郁结,使得肝脏失去正常的疏泄功能,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如头痛、眩晕、月经不调等。
2. 忧伤肺另外《黄帝内经》中也指出了忧伤肺的问题。
在中医理论中,肺主气,主悲,喜清宁。
人们在长期的忧愁、悲伤、忧虑的情绪下,会使肺脏受到损害,导致肺气凝滞,影响肺气的正常运行,引起呼吸困难、咳嗽、气喘等疾病。
3. 情志与脏腑关系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情志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
情志失调会导致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引发疾病。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情绪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
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情舒畅,这样有助于维护脏腑的正常功能,预防疾病的发生。
4. 调理情志的方法针对“怒伤肝,忧伤肺”的问题,中医认为调理情志是非常重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保持情绪的稳定:(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2)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等有助于舒缓情绪;(3)学会放松自己,如听音乐、阅读书籍、与好友交流等;(4)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可以通过冥想、呼吸调节等方式来平复情绪。
《黄帝内经》中的“怒伤肝,忧伤肺”这句话,提醒着我们要重视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对于预防疾病、维护身体健康来说至关重要。
希望大家能够引以为戒,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5. 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正确认识情绪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提醒我们关注心理健康,积极调整情绪,有利于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预防躯体疾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关于情绪与疾病
中医认为,人的情绪有七种:怒、喜、思、忧、悲、恐、惊,即所谓“七情”。
《黄帝内经》认为:某种情绪过于强烈、持久或失调,会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从而产生疾病。
《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喜怒伤气,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素问·刺法论》云:大悲伤也,悲伤即肺动,而其气复散也。
《素问·疏五过》云: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灵枢·寿夭刚柔》云:忧恐忿怒伤气。
《灵枢·百病始生》云:忧思伤心,忿怒伤肝。
《灵枢·九针论》云: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
《黄帝内经》认为:某种情绪可以通过另一种情绪来调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悲胜怒,恐胜喜。
《黄帝内经》这些关于情绪失常导致疾病以及调节情绪治疗疾病的观点对后世运用情绪疗法治疗疾病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名医通过调节情绪治疗疾病,不乏其例。
《三国志·魏书·方伎传》载有华佗以情绪治病的例子:“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瘥,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
郡守果大怒,……瞋恚既甚,吐黑血数声而愈。
”
金代名医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对于用调节情绪的方法治疗疾病颇有发挥。
其所著《儒门事亲·卷三》云:“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
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
”
《儒门事亲·卷五》记载了几个张从正通过调节患者情绪治病的例子:
息城司侯,闻父死于贼,乃大悲哭之,罢,便觉心痛,日增不已,月余成块,状若覆杯,大痛不住,药皆无功,乃求于戴人。
戴人至,适巫者在其旁,乃学巫者,杂以狂言以谑病者。
至是大笑,一、二日,心下结块皆散。
戴人曰∶《内经》言∶忧则气结,喜则百脉舒和。
又云∶喜胜悲,《内经》自有此法治之。
项关令之妻,病食不欲食,常好叫呼怒骂,欲杀左右,恶言不辍。
众医皆处药,几半载尚尔。
其夫命戴人视之。
戴人曰∶此难以药治。
乃使二娼,各涂丹粉,作伶人状,其妇大笑;次日,又令作角抵,又大笑;其旁常以两个能食之妇,夸其食美,其妇亦索其食,而为一尝。
不数日,怒减食增,不药而瘥,后得一子。
一富家妇人,伤思虑过甚,二年不寐,无药可疗。
其夫求戴人治之。
戴人曰∶两手脉俱缓,此脾受之也。
脾主思故也。
乃与其夫,以怒而激之。
多取其财,饮酒数日,不处一法而去。
其人大怒汗出,是夜困眠,如此者,八、九日不寤,自是而食进,脉得其平。
卫德新之妻,旅中宿于楼上,夜值盗劫人烧舍,惊坠床下,自后每闻有响,则惊倒不知人,岁余不痊。
戴人见而断之曰∶惊者为阳,从外入也;恐者为阴,从内出也。
惊者,为自不知故也;恐者,自知也。
足少阳胆经属肝木。
胆者,敢也。
惊怕则胆伤矣。
乃命二侍女执其两手,按高椅之上,当面前,下置一小几。
戴人曰∶娘子当视此。
一木猛击之,其妇人大惊。
戴人曰∶我以木击几,何以惊乎?伺少定击之,惊也缓。
又斯须,连击三、五次;又以杖击门;又暗
遣人画背后之窗,徐徐惊定而笑曰∶是何治法?戴人曰∶《内经》云∶惊者平之。
平者,常也。
平常见之必无惊。
是夜使人击其门窗,自夕达曙。
夫惊者,神上越也。
从下击几,使之下视,所以收神也。
一、二日,虽闻雷而不惊。
从现有文献看,《黄帝内经》对于人类的心理学、心理疗法的创立、发展,实在具有大辂椎轮之功。